所謂「外圓內方」其實是一種處世的方法或者手腕,
但往往流於虛偽!所以一定要先研究:
1. 外面是怎樣的圓,內裡又是怎樣的方?
2. 是否可以讓「外圓」成為一張永遠的面具?
3. 甚麼是適宜的時機去露出「內方」?
4. 是否可以永遠「圓而不露方」?
高層次的「外圓」,當然是以仁慈掛帥,言語謹慎,
只讚不彈,審時度勢之後才發表自己的意見,
這是在複雜、爾虞我詐的社會中明哲保身的方法。
高層次的「內方」,表示內心有清晰和經得批判的原則,
一定有底線,絕對不會優柔寡斷或者見風轉舵,
但「論斷」和「批判」的尺度藏在心中,
不需要時絕對不會露械,但必要時絕對不會退讓。
Pliable, flexible, but not indecisive.
要做到高層次的「外圓內方」,必須接受一點「虛偽」,
把「誠」放在比較次要的地位,
所以千萬不能夠以耶穌基督為榜樣,
因為耶穌常常露出他內裡的方,對法利賽人絕不假以辭色,
對他們的批判 (論斷?) 往往斬釘截鐵、不留餘地。
法利賽人一向討厭耶穌咄咄逼人,
就好像政棍一向討厭和害怕有正義感的議員,
問問題時合乎邏輯,而且正氣迫人,
於是覺得他們咄咄逼人,不留餘地。
不少現代的偽基督徒也許亦有同感。
所以當基督重臨的時候,
偽基督徒也許會比非教徒更早將耶穌再釘在十字架上。
信奉仁慈的人傾向於認為自己是軟弱的人,不是神,
應該謙卑,不應該以耶穌基督為榜樣。
耶穌基督做耶穌基督的事,仁慈的人做仁慈的人做的事。
耶穌不是說凱撒的應該歸凱撒嗎?
有一些受過高等教育,認為自己有愛心和智慧的人,
往往討厭「批判思維」,認為「批判思維」必然對人有所傷害,
因為大部份人都將面子和輩份置諸追求真理之上,
不喜歡接受別人的批判,所以他們堅信:
Let your words heal and not wound.
但又拒絕肯深入研究 wound 和 heal 的關係,
拒絕深入研究一個人應該怎樣建立他的自尊心。
他們甚至認為「批判思維」是製造「挫折和逆境」,
立心不良,比人生中真正的「挫折和逆境」傷害更大。
有腦的人都知道:真理,從來都和仁慈無關。
而且真理一向我行我素,懶理你喜歡還是不喜歡它。
閣下的親人跳樓跌死了,
你總不能埋怨萬有引力,說它不夠仁慈。
你也許可埋怨神,埋怨他創造了萬有引力;
你也許可埋怨神,埋怨他沒有運用神蹟,拯救你的親人。
不少假冒仁慈的人常常喜歡譴責追求真理的「理性」,
認為「理性是一種暴力,非常不仁慈的暴力」,
因為說出真理的人往往忘記了照顧別人的面子!
言下之意就是:
由於我們需要平庸者的掌聲,
所以照顧平庸者的面子比追求真理更重要,
我們要得到平庸者的擁戴,不能夠沒有一點虛偽,
所以對待平庸者,只可以讚,不可以彈,
任何批評和批判都不能夠接受!
其實這種手段只要願意公開,很容易理解,
然而公開秘密,就是假冒仁慈的人最不願意做的事。
問題是:凡是不能接受批判的溝通,
可否稱為 authentic communication ?
低層次的「外圓」分為三級:
高級的有一個漂亮的名稱,叫做「八面玲瓏」,
中級的也有一個好聽的名稱,叫做「左右逢源」,
低級的叫做「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
至於低層次的「內方」,則是純粹的批評,
因為低層次的人根本不具備「論斷」和「批判」的能力。
批評所根據的標準,當然是個人的利益和面子。
On the one hand, we openly preach
kindness and unconditional love,
on the other hand we remind ourselves
inwardly that life become easier when
we delete the negative people from it
and mingle with the positive people
to keep our souls nourished.
We are always judging
who’s worth our kindness and who’s not.
In the name of hypocrisy,
we manipulate the concept of God,
manipulate the less smart people,
even manipulate ourselves.
We are not guilty of complicity,
we are just being cleverly hypocritic.
( Jason Ling )
但並非所有仁慈的人都這樣看;
亦有基督徒認為仁慈和智慧是同樣重要的。
Nothing in all the world is more dangerous than
sincere ignorance and conscientious stupidity.
( Martin Luther King Jr. )
我們往往忘記了真理沒有圓方之分,
不少人為了圓或者用圓來做藉口,絕對不提方,
目的也許是為了諂媚,也許是為了拿好處,
也許是為了明哲保身,也許是為了等待別人出手,
寧願犧牲其他人的利益,拒絕「論斷」和「批判」,
完全懶理罪惡的滋生。
那麼這種方式是否屬於「不理性,但讓別人出手的暴力」!
We purchase freedom at the cost of security
…and critical awareness at the cost of our
peace of mind.
( Bryan Magee )
No vice exists which does not pretend
to be more or less like some virtue
and which does not take advantage
of this assumed resemblance.
( La Bruyere, Characters, 1688 )
至於和宗教無關的「外圓內方」,就更值得研究。
如果面對強權,不論對方是一個人還是一個集團,
「外圓內方」,甚至謹慎地說謊,往往是保護個人安全的方法,
對於「內裡有真方」的人來說,亦是被迫採取的方法。
如果面對不熟悉的人,「外圓內方」更是一個好方法,
既不會開罪人,亦不會讓對方摸清自己的底線。
所有謀略家、圍棋高手、博弈高手當然是「外圓內方」的信徒。
自然界只有方,沒有圓,否則不可能有科學。
科學是「尋找方的方法」,
所以「外圓內方」只是在與科學無關的人際關係之中,
才會出現。
「以和為貴」是做生意人的意識形態,是「外圓」,
最後談到利益和價錢時,必然需要是露出「內方」,
就好像人類進行交配的行為一樣。
做生意的人明白何時圓,何時方,是工具使用者。
「外圓內方」的弊病在於三個漏洞:
1. 大大減慢了人與人之間互相認識的時間。
2. 欠缺了「真」和「誠」,
往往不是欺騙了別人,就是利用了別人的愚蠢。
3. 有時連自己也會欺騙,
例如認為自己的處世功夫已經爐火純青,
例如認為自己是一個仁慈、不需要智慧的人。
具備「外圓內方」習慣的人,只是行事曲折和婉轉,
在思考和道德兩方面不一定喜歡圓。
然而不少中國人不但行事曲折和婉轉,
往往說理時亦曲折和婉轉,卻以為自己是「外圓內方」。
這種「外圓內不方」往往成為了他們的面具,
不知道何時應該戴上,何時應該脫下。
時日久遠之後,面孔和面具合而為一,終於生死相隨了。
We are shaped by our thoughts
and so we are what we think.
於是在需要「真」和「誠」的人際關係之中,
製造了不必要,甚至致命的誤解。
所謂「因誤解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就是其中一種。
If people would dare to speak to one another
unreservedly, there would be a good deal less
sorrow in the world a hundred years hence.
( Samuel Butler )
當死亡的腳步越來越近的時候,
我們的人際交往之中,究竟還有多少是必要的廢話?
又有多少是不必要的廢話?
Category: 哲學
《論斷》(六)
☆ 只需要信徒外表「馴良得像鴿子」就可以了。
從單純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心理輔導員並不需要肩負社會道德的包袱,
所以令顧客心裡舒暢一向是心理輔導員的責任。
我們可以向別人提供知識,
但千萬不要幫助別人提升智慧,
因為提升智慧難以避免需要學習批判思維,
難以避免需要讓對方明白
「人想獲得智慧,最後始終要自我批判」,
避重就輕,完全避開批判,就可以避免嚇走愚昧的人,
妨礙達到「拯救」愚昧人這個目的,
又可以增加基督徒的人數,一舉兩得。
可以這樣說,品性良善的教徒和心理輔導員,
基本上是站在同一陣線之上!
不少教會領導人認為,
只要信徒外表「馴良得像鴿子」就已經代表了傳道成功,
有少許「虛偽」乃平常事而已,不少大驚小怪,
只是不能訴之於口,亦不得用文字來表達,
所以我們就見證到人世間這個現象:
「虛偽的心態和行為,永垂不朽;指出真相的唇舌,瞬息即逝。」
☆ 識時務者擁抱虛偽
部份識時務者擁抱虛偽,但決不放棄思考,
所以他們不會口中「論斷」和「批判」別人,
但心中卻「論斷」和「批判」得要緊,
所以你會聽到他們口中說仁愛,不要「論斷」和「批判」,
但心中卻完全擁護這句金句,在心中「論斷」和「批判」:
其實擁抱了虛偽,同時放棄深刻的思考,
人世間的幸福就很簡單:
虛偽,才可以有容乃大,給更多人帶來喜樂,
虛偽,才可以結出「聖靈所結的果子」,
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
Don’t hurt anyone!
要微笑、樂觀,要正面思維,千萬不要批判!
魔鬼看見一般普通基督徒的虛偽,終於開懷大笑了。
如果單純站在人數的角度來看,Joyce Meyer 肯定是掌握了真理。
因為追求智慧,擁抱批判思維的人,
應該只佔人類總數中的百分之一,英語叫做 one percenter。
低下階層,每天都要為生存掙扎,沒空思考;
愚昧階層,怕思考辛苦,餘暇只想吃喝玩樂,懶得思考;
一般智慧中等、喜歡半桶水思考的人,極度自信和滿足,
那些在社會中打滾多年,略有小成的中年人,頗有自信,甚愛面子,
這些人都不會有興趣鍥而不捨的批判思維。
Fools find no pleasure in understanding
but delight in airing their own opinions.
( Proverbs 18:2 )
If you want to make someone hate you,
explain to them, logically and politely,
why they are wrong.
( J. Baylock )
The opinions that are held with passion are
always those for which no good ground exists;
indeed the passion is the measure of
the holders lack of rational conviction.
Opinions in politics and religion
are almost always held passionately.
( Bertrand Russell, Sceptical Essays )
邏輯思維是這樣子的:
我十分愛面子,
根據同理心,我知道別人也十分愛面子;
由於我是一個仁慈的人,所以不論任何情況之下,
我都要保護別人的面子,不要傷害他們的心。
邱吉爾 Winston Churchill 不也是這樣說嗎:
I am always willing to learn.
I do not, however, always enjoy being taught.
而且那些 one percenter 往往早死,所以他們可以忽略不理。
The best people possess a feeling for beauty,
the courage to take risks,
the discipline to tell the truth,
the capacity for sacrifice.
Ironically, their virtues make them vulnerable;
they are often wounded, sometimes destroyed.
( Ernest Hemingway )
至於耶穌,應該是 much much less than one percent
of the one percenters,是否也可以忽略不理?
當然咯,歷史證明不識時務的人更加早死,而且被釘在十字架上,
而很多那些口裡說愛他和追隨他的人更拒絕背負十字架!
哲學家需要問的問題是這樣的:
是否會有一位沒有「真、誠、愛、智慧」的神?
是否會有一位既擁抱「真、誠、愛、智慧」,
但又擁抱「虛偽」的神?
如果有的話,這會是怎麼樣的一位神?
「真、誠、愛、智慧」可以和「虛偽」共負一軛嗎?
是否會有一些既擁抱「真、誠、愛、智慧」,
但又擁抱「虛偽」的教會?
如果有的話,這一些會是怎麼樣的教會?
這世界會有戀一世的真,戀一世的誠,
會有戀一世的愛,視乎愛的個別定義,
會有一生努力追求的智慧,
但並非所有虔誠的教徒都喜歡在光明裡走。
最可愛就是灰色,不光不暗,不黑不白,
所以這世界當然也會有戀一世的虛偽!
耶穌又對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
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
《約翰福音 8:12》
The nature of our love determines
the nature of our life and in fact
our entire nature as a human being.
( Emanuel Swedenborg )
《論斷》(五)
☆ 有了仁愛,誰還需要智慧?
先進的中式教會,
既有東方文化中「有容乃大」及「和諧」的精神,
又有西方文化中「仁愛」的原則,誰還會接受「批判」?
誰還會以耶穌基督為榜樣?
既有神的眷顧,又有東方文化的祝福,
文化交流,中西合璧,大地就在他們的腳下,
中式教會怎能不「鴻圖大展、鴻福齊天」?
We “love” ourselves in such a way that
we love those who brings out the best in us
and hate those who points out the worst in us.
We have to keep our dignity.
We must love those who abhor mental labour
because it is impolite to ask them
to sacrifice their self-respect.
If one has to choose between being kind and being right,
choose being kind and one will always be right.
Kindness has become our panacea!
Stay away from criticism and judgement
because kindness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wisdom.
Critical thinking is a luxury we couldn’t afford.
No one said it was easy,
but we must compromise wisdom and kindness.
Scientists always argue and criticize each other.
They do not understand that one’s ability
to make peace with another depends very much on
his ability to make peace with himself.
That is why scientists are professionally unkind people.
( Jason Ling )
我們當然明白,
「當你勸告別人時,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
那麼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
但愚昧人的自尊心是甚麼?
喜歡半桶水思考而又自大的人,他們的自尊心又是甚麼?
一個人應該怎樣建立他的自尊心?
難道愛面子就是自尊?
難道自尊就是建立在樑木和刺彼此互相包容之上?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ride and dignity?
我們也明白,愛一個愚蠢人和愛他的腦袋有天壤之別,
我們不可能追隨愚蠢人的決定,
因為無知、錯誤的知,愚昧的決策,
都可以產生極度嚴峻的後果!
虛偽的勵志人士常常避免提出智力這個重要的條件,
就指出「多點讚賞,少些批評」可以提升對方的自信,
增強對方在社會上的競爭力。
這些勵志人士常常假設了將來社會對他們的打擊,
與充滿愛心的自己無關。
佛教相當重視追求智慧,
認為追求智慧是修行之中不可或缺的部份。
但基督教文化為了避免陷入兩難,往往擁抱了虛偽。
一個拒絕批判和論斷的人如何向弱者表現愛心?
只是給他吃和給他穿?
不少品性良善的教徒認為:
智慧是完全屬於神的;
神的智慧我們怎可能理解!
所以我們亦不需要努力以赴地去理解!
嚴謹和深刻的思考,並非中下等人的責任,
亦不應該強他們所難。
中下等人需要的是只不過是愛及和諧,
他們需要一個只有母親,沒有父親的家。
當家中有了母愛,就可以委屈、甚至犧牲智慧,
凡是需要智慧的決定,
我們可以祈禱,可以將一切交託給神,
只要「認為」自己是一個好人就可以。
所以除了所羅門王之外,
一般人不需要,亦不應該依賴智慧,
一般人更加不需要理會「聰明」和「智慧」的分別。
「你要專心 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
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
不要自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
《箴言 3:5》
這句聖經所說的「智慧」似乎和老子所說的「智慧」定義相同。
「智慧出,有大偽。」《道德經。第十八章》(老子)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道德經。第六十五章》(老子),
其實老子說的「智慧」就是和個人利益有關的「度橋」,
所有立心不良的「度橋」一旦盛行,作偽行惡的情況就會惡化。
和筆者一向用的「智慧」一詞並不相同。
讀老子,弄清楚名詞和概念非常重要!
教會的目的是牧養一般的羊,
我們只能夠接受小學生、中學生、
和部份不太喜歡批判思維的大學生。
凡是批判教會的,就是我們的敵人,
而教會的敵人當然就是神的敵人,阿門。
既然教徒不需要倚靠自己的聰明和智慧,
為何還需要學習「論斷」和「批判」這種損害一般人面子的東西?
我們既然不會問:
「鴻福齊天」的教會是否可以讓愚蠢人掌管?
為甚麼我們還需要問:
這世界是否有一樣東西叫做「放棄智慧的仁慈」?
kindness without wisdom?
既然一般人都不喜歡深刻思考,
所以如何追隨一位有智慧的神,
而不是利用教會來作為逃避思考的避難所,
或者被教會利用來作為生財及政治的工具,
將會是屬靈 [不是屬世] 基督教會的重大挑戰。
The truths of religion are never so well understood
as by those who have lost the power of reason.
( Voltaire )
《論斷》(四)
☆ 不去論斷別人的第二種好處
即使聖經對「不要論斷人」有高深的詮釋,
但不少基督徒依然喜歡照自己的意思和經驗去解釋,
其中當然有他們的道理,而且涉及一個重大的弔詭!
首先,教會內有不少追求真理,但心靈軟弱平庸的人,
為了重視和諧氣氛,重視鼓勵,重視平庸的人性,
希望能夠達到白社會,甚至黑社會都尊重的「以和為貴」境界,
所以他們傾向於貶斥「論斷」和「批判」。
且聽有豐富說服人經驗的基督教傳道人 Joyce Meyer 如何說:
Give criticism sparingly,
People don’t respond well to criticism,
but they are motivated by and love encouragement.
( Joyce Meyer )
不少品性良善的教徒明白,
「愛」love 和「仁慈」kindness 是向對方輸出正能量,
是聖靈所結的果子,也是心靈中最重要的東西之一。
Kindness is a language
deaf can hear and blind can see.
( Mark Twain )
有一條不容易答的「選擇題」Multiple-Choice Question 是這樣的:
No matter what kind of mistakes and
no matter what kind of learning, more people
would actually learn from their mistakes if
1. we were being kind to them.
2. we refused to teach them and saved their faces
since teaching was often regarded as criticizing.
3. they were allowed to make the same mistakes
again and again until they have learned.
4. they can let go of the past.
5. they weren’t constantly trying to deny their mistakes.
品性良善的教徒相信:
1. 對別人仁慈,就是接納他們的人。
2. 接納他人和接納他人的思想是同一回事。
3. 避開批判,多加鼓勵,就可以令中下等人樂觀和積極。
4. 放棄批判精神,隱惡揚善,就是仁慈。
5. 能夠接納中下等人的思想,就是「有容乃大」。
6. 市民只有在思想上都和諧,才可以締造一個和諧的社會。
Speak without offending 就是 practice kindness!
靜靜地告訴你,法利賽人說耶穌好惡,絕對不仁慈:
Jesus is very unkind!
道貌岸然的人甚至會教我們這樣對待希特勒:
Show respect even to people who don’t deserve it,
not as a reflection of their character,
but as a reflection of yours.
( Dave Willis )
大部份品性良善的教徒都未曾深思過
1. 批判精神到底是向對方輸出正能量還是輸出負能量?
2. 如何判斷對方喜愛真理的程度?
3. 是否應該利用對方喜愛迷信的傾向?
4. 我們可以接受對方甚麼程度的愚昧?
不少品性良善的教徒甚至直截了當地「相信」和「肯定」
鍥而不捨的批判精神一定是輸出負能量,
因為愚昧而又愛面子的人佔了大多數。
教會必須照顧羊群的面子!
於是他們自動自覺地製造了這兩個吊詭:
要「仁慈」就不要「批判」,要「批判」就失去了「仁慈」,
「論斷」或者「批判」一個人的思想,就等同「論斷」這個人!
於是接納一個人和接納他的腦袋,在他們的眼中變成了同一回事!
Sobriety is precious because wooly-headed people
usually do not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truth.
They will tell you to keep speaking the truth,
but speak with kindness, speak without criticism.
Actually what they are saying is that
they don’t like truth because truth is unkind,
truth doesn’t love human beings.
( Jason Ling )
Truth is the cry of all, but the game of the few.
( Bishop Berkeley, Siris, 1744 )
一艘太空穿梭機發射之前,必須經過自然界中種種規律的挑戰,
才有希望發射成功,太空穿梭機並不需要我們的鼓勵和讚許,
太空穿梭機完全沒有面子的問題。
人心肉做,用面子包著,怎可以和機器比較!
機器必須面對真理,人卻可以扭曲真理,
機器不需要考慮道德的問題,但人卻需要考慮道德的問題,
而不論甚麼情況之下,照顧別人的面子就是道德!
這就是人比機器更加優勝的地方。
We cry to Truth,
” making someone smaller doesn’t make you bigger!”
Truth remains silent.
Who cares about being smaller or bigger?
There is no god higher than truth.
( Mahatma Gandhi )
人與人之間有了愛,部份矛盾就會消失,毋庸置疑,
但如果這個世界有不需要智慧的愛,是否所有矛盾都會煙消雲散?
☆ 不去論斷別人的第三種好處
不去論斷別人的第三種好處,
就是維繫一個中立的形象,甚至成為多方拉攏的對象,
可惜的是,神絕對不會拉攏他,
拉攏他的是來自四方八面的魔鬼。
The hottest places in hell are reserved
for those who in time of great moral crisis
maintain their neutrality.
( Dante Alighieri )
Obedience is the great multiplier of evil.
( John Holt )
Do not be afraid of enemies ─
at worst they may kill you.
Do not be afraid of friends ─
at worst they may betray you.
Beware of the indifferent ─
they do not kill and they do not betray,
But it is only by their silent consent
that murder and treachery exist on Earth.
( Bruno Yasensky )
據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把尺,
這些呼籲我們不要去論斷別人的人,心中是否也有一把尺?
如果沒有的話,他們如何能夠作出判斷?
如果有的話,他們那把尺從何而來?
他們如何能夠肯定那把尺是否可靠?
沒有論斷和批判,如何選擇朋友和配偶?
沒有論斷和批判,如何擇善固執?
沒有論斷和批判,如何去蕪存菁?
《論斷》(三)
☆ 為何不應該去論斷別人
聖經除了指出「不要論斷人」之外,亦隨之解釋了原因。
「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
你自己眼中有樑木,
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你這假冒為善的人!
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馬太福音 7:3-5》
「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
你不見自己眼中有樑木,怎能對你弟兄說:
『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
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路加福音 6:41-42》
換言之,就是要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
然後採用「不需要論斷的方法」,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然而甚麼是「不需要論斷的方法」呢?
可否眼中的樑木和眼中的刺互相原諒,和平共存呢?
☆ 是否後路已封?
如果那些從事科學或哲學、有腦的弟兄姊妹問:
為甚麼我們不可以用「互相論斷」的方法,
互相去除弟兄姊妹彼此眼中的刺和樑木呢?
聖經會如何解答呢?
邏輯推理很簡單:
根據《雅各書 4:11-12》,只有神才可以論斷,
換言之,人畢竟是軟弱的,
每個人都難以看見自己眼中的樑木,
根本就沒有人具備「自我批判」的精神和能力,
所以結論是「不應該去論斷別人」,
而去掉弟兄眼中的刺的方法就是「弟兄姊妹們必須互相包容」。
一個常用的語言技巧及解釋就是:
「我不完美,你也不完美,
為何我們不可以互相原諒,互相包容?
我故意忽視你眼中的刺,而你故意忽視我眼中的樑木,
這樣和諧及和平的解決方法不是挺好嗎?」
☆ 原來後路未封!
表面上看來,聖經對「論斷」似乎是封了後路,
但又立即緊接著爆出了一句古怪的經文:
「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
恐怕牠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
《馬太福音 7:6》
Do not give dogs what is sacred;
do not throw your pearls to pigs.
If you do,
they ma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hen turn and tear you to pieces.
相信批判精神的人可以一廂情願地如此想像:
也許這句聖經想指出:
鍥而不捨的批判精神是聖物,是聖靈的賞賜,
但不要「論斷」低等的人,因為他們會踐踏聖物。
「真、誠、愛、智慧」都是聖物,不要丟在豬前,
因為豬不會懂得聖物,所以會踐踏聖物。
從聖經內容常常對各方面作出「論斷」和「批判」來看,
聖經從來都沒有認為「批判」是輸出負能量,
只是不適宜「批判」「狗」,因為「狗」受不起,
會認為是負能量,轉過來咬「批判」的人,包括耶穌在內。
然而舊約聖經中的利未記卻支持審判,需要按著公義的審判,
但公義一向是一個變數,因應時代和民智而改變,
如果人類拒絕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公義會是甚麼?
「你們施行審判,不可行不義;
不可偏護窮人,也不可重看有勢力的人,
只要按著公義審判你的鄰舍。」
《利未記 19:15》
聖經是否留了一條讓我們繼續思考的後路?
抑或這只不過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想法?
筆者按:
把珍珠丟在豬前,是源自這句聖經的英語諺語,常常寫成:
to cast (throw) pearl before swine.
意思是「對牛彈琴」
offer beautiful or valuable things to people
who cannot appreciate them.
By all means judge, learn how to judge,
and learn how to judge well.
Learn how to judge by appearances,
body language, the clothes people wear,
and the kind of friends they keep.
Judge what is good and what is bad.
Learn to 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
Judge what is important/crucial and
what is trivial/dispensable/expendable.
Accept and respect others for who they are,
where they are in life,
but no need to accept their thoughts,
and no need to respect their friends.
Only touch those willing and hopeful,
those who are still alive inside,
with a kind and generous spirit.
Never look upon an evil human being
and feel great love toward him.
Remember, you are not a saint.
Do not waste your time and energy on
the hopeless unless he is a family member.
Remember, any act of kindness without
complementary wisdom is never wasted
for it usually damages both the giver
and the receiver.
( Jason Ling )
《論斷》(二)
☆ 不去論斷別人的第一種好處:明哲保身。
你們不要論斷人,就不被論斷;
你們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
你們要饒恕人,就必蒙饒恕。
Judge not, and ye shall not be judged;
condemn not, and ye shall not be condemned;
forgive, and ye shall be forgiven.
換句話說,
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情況之一,
同時亦是「明哲保身」的方法之一。
所以不去論斷的好處是:
1. 因為要避免被人論斷,所以不去論斷人。
2. 不去論斷人,也許別人就不會論斷我,至少基督徒不會論斷我。
3. 我們不去定他僭建的罪,我們就不會被定僭建的罪。
4. 我們不去定他貪污了一百元的罪,他們就不會去定我貪污了一億元的罪。
5. 我們饒恕了他強姦一次的罪,也許他們就會饒恕我強姦十次的罪。
這就是為甚麼某些人,尤其是政客,
急於掌握對方黑材料所根據的心理原則。
對思考能力不足,而又喜歡 [批判/批評] 別人的人,
如果他們懂得避免去論斷人,
的確是一種對他們本身及對社會都有益的態度!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
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
《馬太福音 7:1-2》
「你們不要論斷人,就不被論斷;
你們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
你們要饒恕人,就必蒙饒恕(饒恕:原文是釋放);
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
連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們懷裏;
因為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
《路加福音 6:37-38》
「你這論斷人的,無論你是誰,也無可推諉。
你在甚麼事上論斷人,就在甚麼事上定自己的罪;
因你這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
我們知道這樣行的人,神必照真理審判他。
你這人哪,你論斷行這樣事的人,
自己所行的卻和別人一樣,你以為能逃脫神的審判嗎?
還是你藐視他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
不曉得他的恩慈是領你悔改呢?」
《羅馬書 2:1-4》
所以有人作出了這樣的結論:
1. 我們不要 [評價/論斷] 別人的德行,因為你不比他高尚。
2. 要順服掌權者,因為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
所以如果希特勒是掌權者,我們就要順服他。
心中一定要對自己說:必須按照神的心意去成就希特勒!
很多思考力不足的人都很欣賞這句曖昧的說話:
When you judge another,
you don’t define them, you define yourself.
( Wayne Dyer )
一旦明白這句說話曖昧的地方,我們就會下註解:
When you judge another wrongly,
you define yourself as a fool.
When you judge another correctly,
you not only define yourself as
a wise person, but you also save
the souls or even lives of lots
of innocent people who have no
previous training in critical thinking.
( Jason Ling )
凡是我們聽到的意見,看到的事情,提供的方法,
和我們有關的,必須判斷五個問題:
1. 真假,
2. 好壞,
3. 是信念還是信仰,
4. 是真相還是故事,
5. 是事實還是假說。
事由人做,凡論斷事,一定牽涉到論斷人!
所以如果要避免論斷人,就要避免論斷事。
南宋胡安國對論斷事的看法是這樣的:
「事之大者,無不起於細微。
今以小事為不必言,至於大事又不敢言,
是無時可言也。」
As human beings,
we’re bound to compare and to judge.
It’s an inevitable facet of our being.
We are constantly trying to gauge
how we measure up to those around us.
In making decisions,
we are also constantly trying to judge
the situation as well as the people
we have to rely on.
( Jason Ling )
☆ 不去論斷別人的第二種好處:避免自取其辱。
凡是遇上自己不熟悉的課題和行為,就應該避免論斷,
否則很容易 west shone sun [粵語音譯],自取其辱。
「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韓非子。初見秦第一》
☆ 不去論斷別人的第三種好處:避免惡人令自己有損傷。
☆ 不去論斷別人的第三種好處:避免被愚蠢人浪費自己的生命。
參考:《必要的沉默》
《論斷》(一)
聖經是一本充滿了「批判」語言的書籍,
但聖經裡卻甚少用「批評」和「批判」這兩個詞彙,
而傾向於用另一個更強烈的詞彙「論斷」judge!
根據英語字典,
除了涉及法律審理和比賽中裁判有關的兩個定義之外,
judge 的定義是:
1. to form or give an opinion about
(someone or something), especially after
carefully considering all the information.
2. to estimate the value, etc of something.
可見來自英語的「論斷」,
根本就是和來自德語的「批判」蘊涵同樣的意思。
而且英語中應用 judge 這個詞彙時,往往都加上情況或規範:
as far as I can judge,
it is difficult to judge
judging by appearances,
judging from previous experience,
judging by their usual standards,
留下了讓別人反駁和辯論的餘地,以示客觀。
☆ 不少基督徒認為,人不可以論斷人,只有神才可以論斷人,
因為聖經裡說:
「弟兄們,你們不可彼此批評。
人若批評弟兄,論斷弟兄,就是批評律法,論斷律法。
你若論斷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乃是判斷人的。
設立律法和判斷人的,只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也能滅人的。
你是誰,竟敢論斷別人呢?」
《雅各書 4:11-12》
換言之,由於不少基督徒認為神是唯一的「有權論斷者」,
所以也是決定誰上天堂,誰下地獄的「終極的篩選者」,
所以任何人論斷都屬於越權、越界、褻瀆的行為!
人不可以論斷人,因為人並不是神,所以不是完美的。
Don’t judge others because you are not perfect!
☆ 那麼有例外嗎?
但似乎基督徒又不敢拉法庭裡的法官和比賽中的裁判落水,
亦不希望讀法律和從事法律的基督徒無路可走。
他們根據的經文是:
「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
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
所以抗拒掌權的,就是抗拒神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罰。
作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懼怕,乃是叫作惡的懼怕。
你願意不懼怕掌權的嗎?
你只要行善,就可得他的稱贊,因為他是神的用人,是與你有益的。
你若作惡,卻當懼怕,因為他不是空空地佩劍。
他是神的用人,是伸冤的,刑罰那作惡的。
所以你們必須順服,不但是因為刑罰,也是因為良心。
你們納糧也為這個緣故,因他們是神的差役,常常特管這事。
凡人所當得的,就給他;當得糧的,給他納糧;
當得稅的,給他上稅;當懼怕的,懼怕他﹔當恭敬的,恭敬他。」
《羅馬書 13:1-7》
換句話說,這幾段聖經作出了至少五個假設:
1. 神從來都不會糊裡糊塗,不會睡覺。
2. 沒有權柄不是出于神的。
3. 如果掌權者作惡後不懼怕,那麼他所作的肯定不是惡。
4. 如果掌權者不替你伸冤,那麼你肯定不是冤枉的。
5. 不順服掌權者,是沒有良心。
結論是,任何人要論斷別人就必須掌權!
掌權者極有可能有神在背後撐腰,誰敢否定?
參考;
何榮漢
對關於「順服掌權者」的反省
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9776&Pid=2&Version=829&Cid=105&Charset=big5_hkscs
☆ 可以論斷自己嗎?
除此之外,如果一個人習慣了「自我批判」,
習慣了追求「道/真理」,努力以赴地去「知己知彼」,
用聖經的語言來說,這個人就是習慣了「論斷自己」,
就是追求真理,親近「太初的道」,親近神,
用儒家的語言來說,就是「慎獨」,
用思想家的語言來說,就是「修行」,
那麼這個人可以論斷人嗎?
修行的人是否應該隱惡揚善,互相包容?
修行的人是否需要彼此互相批判,一同進步?
一位「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有權論斷嗎?
如果人類放棄了論斷,是否應該同時放棄科學?
如果人類放棄了論斷,是否應該同時放棄文明?
☆ 論斷有甚麼好處?
論斷就是尊重「道/真理」,所以尊重說理,
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尊重和保守自己的心,
不尊重歪曲的價值觀念,
不尊重虛偽這種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不尊重影響力大的公眾人物愚蠢的領導。
論斷,就是肯定尊重菁和歧視蕪,
並且肯定讓蕪菁和平共存是一種罪行,
論斷,就是肯定隱惡揚善是一種罪行,
論斷,就是肯定不能夠讓人數決定真理,
所以論斷肯定是對這五類人的一種傷害:
1. 政客
2. 騎牆派
3. 半知識份子
4. 偽知識份子
5. 愛面子的愚蠢人
論斷,是對自己的尊重和對真理的謙卑。
論斷,就是重視言論自由,不願意包容罪行;
論斷,就是歧視愚昧,不願意包容謊言偽語;
論斷,就是揭穿任何思考方面的錯誤和漏洞;
論斷,就是拒絕不仁不良的動機和如意算盤;
論斷,就是暴露偽君子的虛偽,老練,蠱惑,
卑劣,無恥,奸詐,雙重標準等等惡劣人格,
並且設法讓偽君子公開自暴其醜,自取其辱!
Our lives begin to end the day we
become silent about things that matter.
( Martin Luther King, Jr. )
《批判精神、人以類聚》(三)
懷疑和批判精神一向是文明社會前進的關鍵和動力。
批判精神越發達的社會,基礎科學就越發達。
期望長遠和諧的社會,必須尊敬思考,尊重理性,歧視平庸,
可以說在政治、社會、哲學、宗教各方面的批判精神越發達,
社會就一定越民主,一定越和諧。
越是重視用人數來決定真理的社會,就一定越來越貧富懸殊,
就一定會越來越不和諧,可惜懂得民主的人一向屬於極少數。
尊重理性,必然討厭愚昧,討厭平庸。
社會的和諧,源於思考方面的「劍拔弩張」及「對真理的熱愛」,
可惜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並不多。
If there is no struggle there is no progress.
Those who profess to favor freedom,
and yet deprecate agitation, are men
who want crops without plowing up the ground.
They want rain without thunder and lightning.
They want the ocean
without the awful roar of its many waters.
( Frederick Douglass, West India Emancipation Speech,
August 4, 1857 )
I submit that it is only by trial and error,
by insistent scrutiny and by readiness
to re-examine presently accredited conclusions
that we have risen, so far as we have risen,
from our brutish ancestors;
and I believe that in our loyalty to these habits
lies our only chance not merely of progress
but even of survival.
( Judge Learned Hand )
You need chaos in your soul
to give birth to a dancing star.
( Friedrich Nietzsche )
一旦人類在政治、社會、哲學、宗教各方面放棄了批判精神,
人類的精神文明就會走下坡,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和衝突,遲早都會爆發。
Nothing ever goes away until
it teaches us what we need to know.
( Pema Chodron )
越是複雜的課題,越是需要小規模的實驗和集體的批判精神,
否則問題不可能有解決的一天。
科學就是接納「批判精神」和「叻人共聚、互相激勵」,
才能夠發展得這樣如火如荼。
科學剛萌芽的時候,誰能夠想像到今天所達到的境界?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人類和任何品種的動物不同的一個地方是:
人類思考能力的優劣,差異極大!
如果一個社會之中能夠有百分之三至五熱愛真理的人,
而這個社會又能夠讓這百分之三至五的人團聚一起,
這個社會才能夠有飛躍的進步。
筆者按:
不少講者喜歡引用筆者的校友、已故高彥鳴教授的說話,
所以當有一天我們聽見有講者說,
一個人要懂得「深入或批判性的反思」才算是懂得學習,
你明白他在說甚麼嗎?
講者自己真的明白他自己在說甚麼嗎?
批判精神究竟是甚麼,講者懂得嗎?
怎樣程度的反思才算是夠「深入」的反思?
而講者口中的「批判性的反思」是否包括自我批判在內?
http://cd1.edb.hkedcity.net/cd/lwl/ole/article/turning_learning_experiences_into_learning_chi.pdf
《批判精神、人以類聚》(二)
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明白潛移默化的道理,
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因為絕大部份人會根據常常往來的人來塑造自己的言行,
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凡君子必慎交。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勸學》(荀子)
「與君子遊,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芳,則與之化矣。
與小人遊,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大戴禮記》(漢。戴德)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
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孔子家語。六本》
由於交往的朋友對一般人影響鉅大,
所以我們選擇和怎麼樣的人在交往, 就會有怎麼樣的人生。
換言之,這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理:
除非是喜歡孤獨、少和人來往的人,
否則我們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和誰在一起。
Every man becomes, to a certain degree,
what the people he generally converses with are.
( Lord Chesterfield, Letters, 1750 )
如果一個人常常和太多需要匡智的朋友一起吃喝玩樂,
會傾向於浪費生命,而且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下,
遲早他自己都會變成需要匡智的人。
所以西方有智慧的人看一個人交一些甚麼朋友,
就知道這個人大約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A man is judged by the company he keeps
and by the company he avoids.
孔子相信「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換言之,在上智與下愚之間佔絕大多數的中人,
是可以「移」的,可以靠教育和改善社會制度去「移」!
問題是「移」既可以向上,走向善性循環,
entering into a series of progressive awakenings,
可以徘徊在半天吊,不上不下的狀況,堅持在中性循環之中,
也可以向下,走向惡性循環,每況愈下。
[筆者按:也許這就是「中移動」名稱的來源。一笑!]
好的教育和社會制度要依賴先哲前賢的努力,
只有擇友和擇善固執,是每一個人可以自己掌握的事情。
上智者珍惜時間和生命,肯定懂得如何擇友,
中人和下愚者往往只交青梅竹馬或者吃喝玩樂的朋友,
所以交友的運氣非常重要。
對中人來說,擇友和交友的運氣和抉擇肯定是人生成敗的關鍵!
「中人以下,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
而能有成者,未之有也。」 (北宋。呂希哲)
上智者亦有青梅竹馬、同窗或同袍,
他們亦難以抵擋這些人的背叛所產生的傷害,所以他們會說:
May God defend me from my friends;
I can defend myself from my enemies.
( Voltaire )
We are far more likely to be harmed
by our fellow man than by our fellow animals,
yet we call animals wild and dangerous
and we call man advanced and civilized.
( Anthony Douglas Williams, Inside the Divine Pattern )
追求真理,擁戴批判精神的人交朋友,必然會遇上困擾,
因為真正熱愛思考、熱愛真理的人並不多。
不過這類人只要懂得最緊要是和「道」在一起,
接受先哲前賢的教導,沒有同道中人絕對不是問題。
It is a self-flattering contradiction,
that wise men despise the opinion of fools,
and yet are proud of having their esteem.
( Marquess of Halifax )
Nobody realizes that some people
expend tremendous energy merely to be normal.
( Albert Camus )
所以有多方面興趣而又智力偏高的人,
為了有朋友傾談,又為了避免出現自己貶值的情況,
除了需要結交和自己每種興趣相同的朋友之外,
亦需要高攀智者,以提升自己的質素。
一般來說,擁戴批判精神的人最容易和青年人做朋友,
正如聖經所說,上天國的,可能都是兒童和青年人。
「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
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馬太福音 19:14》
明代李贄有相同的看法: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
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夫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童心說》(李贄)
李贄完全呼應了孟子的說法,並且說得更清晰: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離婁下》
赤子之心就是人的良知,在人的心靈之中,
所以不失赤子之心者就是一個回歸心靈的人,
就是孟子口中的大人。
擁戴懷疑和批判精神的人認為,只有那些熱愛思考,
努力不懈地降低個人的愚昧和無知,對真理謙卑的人,
不論思考能力去到甚麼程度,我們都十分尊敬。
擁戴懷疑和批判精神的人明白:
一百個替我們理髮或洗頭的人,
可能只有一位喜歡哲學或批判思維,
這種現象根本沒有甚麼問題。
我們尊敬他們的技能,更加可以尊敬他們的細心和好學,
但不一定表示我們要同時接納他們的腦袋。
只有虛偽的人才會說:
在治學態度和思考能力上,我們沒有階級觀念!
中國人一向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明白日積月累而產生的潛移默化和耳濡目染,
它們力量和作用絕對不可忽視。
儒家的「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
佛陀的「遠避愚痴者、親近智慧人」,
佛家的「遠離惡知識,親近善知識」,
就是將人際關係分類,並且用人格和腦袋來將人劃分階級。
「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味人作伴的,必受虧損。」
《箴言 13:20》
The wise are instructed by reason,
average minds by experience,
the stupid by necessity and the brute by instinct.
( Marcus Tullius Cicero )
All of the people in my life whom I consider to
be close friends or colleagues are good thinkers.
( John C. Maxwell )
擁戴批判精神的人亦明白,
只有那些年齡不輕而依然肯求進步的人,
我們才能夠 criticize lovingly;
至於那些年齡不輕的人之中,
有幾類都十分討厭任何方式的批判:
1. 在社會上拼搏過,智力不高但有點自負的人;
2. 那些擁有強大影響力,相當自負的人;
3. 學歷不高,但有少許成功,自卑變自大,
認為自己有實戰經驗,看不起所有讀書人的人;
4. 道貌岸然、自我感覺良好,不認為自己還需要學習的人。
這些擁有「紅褲仔思維」的人往往鄙薄思考,討厭批判。
Don’t dream that you can criticize them lovingly!
社會上不少人渴求別人的「讚賞」,
在現代人的交友網絡中稱為「讚好」like,
令「讚好」成為了一種賄賂的手法 mental bribery。
有不少人常常被人一讚就受騙,做牛做馬,
[其中當然包括老師用貼紙鼓勵學生學習低層次的知識。]
所謂「馬[屁]到功成」就是這個意思。
亦有不少人在某一方面頗為能幹,
一向習慣了被人讚好,於是喪失了接受批評的能力!
這兩類人除了經不起批判之外,亦難以抵禦逆境的挑戰。
就是因為有這一些人,
所以部份管理階層會「過度利用」手下渴求讚好的心態,
甚至扮演慈祥及和藹可親的長輩角色,
叫愚蠢良善的年青人替他們賣命。
《批判精神、人以類聚》(一)
對擁戴批判精神的人來說,
兩位或以上熱愛真理的人互相批判,是一起進步的好方法。
It is good to rub and polish our brain
against that of others.
( Michel de Montaigne )
Where there is much desire to learn,
there of necessity will be much arguing, many opinions;
for opinion in good men is but knowledge in the making.
( Milton )
A rationalist is simply someone for whom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learn than to be proved right;
someone who is willing to learn from others ─
not by simply taking over another’s opinions,
but by gladly allowing others to criticize his ideas
and by gladly criticizing the ideas of others.
( Karl Popper )
熱愛真理的人在真理面前一定謙虛,
既明白大部份人是軟弱的,亦明白矢志修行的人是進步的;
熱愛真理的人達到某一級數之後,
自然會明白「愛」和「智慧」是一個銅錢的兩面,
所以互相批判根本不會造成感情上的創傷。
當修行再上一層樓,達到某一程度之後,
有能力批判自己的人就會越來越少,
所以修行者必須擁有自我批判的能力,
並且從高層次的敵人中尋找有能力批判自己的人。
參考:《批評、批判、敵人、朋友》
其實任何兩個人相處,不考慮性別,最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只有兩種:
一種是愛,
而另一種就是彼此令到雙方都變得更加優秀!
我們一向誤以為第二種有意義的人際關係並不存在,
因為我們有一個錯誤的認知,
就是彼此相愛的弟兄姊妹,沒有可能彼此批判!
很少人明白這個道理:
就是一般人際關係,要在和諧之中才可以穩定發展,
但人類的思考,
卻要在互相批判這種表面上看來並不和諧的過程之中,
才可以有進步,才可以迫近真理,
才可以發展出精神文明,才可以產生信心和希望!
至於一般世俗的人,一般愛面子多於愛真理的人,
他們的座右銘就是:
你不要 (批判、批評) 我,我也不 (批判、批評) 你,
大家和和氣氣,不是很好嗎?
和諧的人際關係與及和諧的社會,不就是這樣締造出來的嗎?
所以熱愛真理的人達到某一級數之後,
其實需要「歧視」那些智慧中下而又不肯再求進步的人,
因為如果熱愛真理的人用「平等心」去和這些人相處,
一定會浪費唇舌兼自討沒趣。
這個吊詭就是:
當我們被迫和這些人相處的時候,為了要愛護自己,
既要視對方為平等的人,欣賞他的個人其他方面,
亦要隨時準備默不作聲地歧視這位正常人的弱智!
畢竟,「正常、弱智而又自以為聰明」的人多不勝數。
當然,如果對方真的是一位需要匡智的弱智人士,
我們絕對不會歧視他的弱智。
Don’t trust people
who is afraid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yet tell you, ‘I love truth’.
( Jason Ling )
虛偽的勵志人士往往會教導我們「愛眾生」,
但不會告訴我們「愛眾生」不等如「愛眾生的思想」!
「以平等心和人相處」其實是一個有點複雜的課題,
視乎在那一方面的平等,
亦視乎雙方的治學態度和價值觀的差距。
我們可以接納一個人,但並不表示我們要同時接納他的思想。
從這個角度來看,
我們就可以明白誠實的莎士比亞為甚麼這樣說:
Love all, trust a few, do wrong to none.
( William Shakespeare )
這不就是中國人所說的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嗎?
但其實莎士比亞加多了一樣「 love all 」,
並且向我們提供了更進一步的兩個想法:
1. There is no unconditional trust.
2. Trust is not an ingredient of love.
那麼我們能否讓莎士比亞這兩個想法,
和 Carl Rogers 的 unconditional love 和平共存呢?
這種所謂一視同仁,無條件的愛是否罔顧人性呢?
鼓吹無條件的愛又是否一種洗腦或者欺騙的行為呢?
參考:《交友的學問》(上) 《交友的學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