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

一談起「愛智」就會想起「思考」;
一談起「思考」,當然立即會想起「批判」這個詞彙,
因為批判、思考和追求追求「道/真理/智慧」三者之間,
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Any  man  who  reads  too  much
and  uses  his  own  brain  too  little
falls  into  lazy  habits  of  thinking.
( Albert Einstein )
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to  stop  questioning.
( Albert Einstein )
愛智 → 思考 → 懷疑/問問題 → 批判 → 迫近真理
「批判」重視追求「真」,重視參與者的「誠」,
所以「批判」重視光明磊落,接受所有有批判能力的人參與,
只歧視無知和愚昧,不歧視膚色、種族、相貌、性別、年齡…
而且必定讓批判的課題公開放在桌面之上,讓所有參與者檢測。
中國古代亦有和西方「批判思考」相似的說法:

1.  學和思必須互相結合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第二》
2.  如何做思的功夫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所以西方的所謂「批判思考」,
其實就是儒家「做學問」功夫裡的「審問,慎思,明辨」,
也就是所謂的「格物致知」!

然而凡是想進行任何高質素的批判,必須先「博學」,
接觸所有和批判課題有關的知識。
1. No  thinking  is  content-free.
    Knowing  how  and  knowing  that  are  inseparable.
2. Thinking  is  always  thinking  about  something.
3. Thinking  about  something  requires  knowledge
     of  that  something  as  much  as  possible.
     Therefore,  it  is  usually  interdisciplinary.
4. Thinking  begins  by  asking  questions  and
     learning  how  to  ask  questions.
5. Thinking,  by  its  very  nature,  is  critical.
6. Thinking  requires  both  analytic  and  holistic
     skills  and  approaches.
( Jason Ling )
可惜關於「博學」這個要求,除了鼓勵勤奮之外,
儒家並沒有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法。
那麼在知識高速膨脹、偏才充斥的世代,
如果人類的文明要進一步發展,
我們可以如何解決「博學」這個要求呢?
中國人往往只能夠將「博學」的要求變成口號,
反而西方人在他們科學的發展過程中,
發現了利用「集體智慧」及「互相批判」,
來彌補難以達到「博學」這個要求的缺失,
因為「博學」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可能是過份的要求!
其次,「批判思考」中的「審問」功夫,
就是要懂得如何「問問題」及必要時向高明者請教。
再其次,「批判思考」中的「慎思,明辨」功夫,
就是要具備分析能力及徹底  [鍥而不捨] 思考的態度,
直至能夠分辨問題的關鍵為止。
不喜歡思考、懶於思考或者沒有能力思考的人,
肯定和「批判」絕緣!
「批判」是愛真理、愛智慧的人的遊戲。
Reflective  thinking  is  always  more  or  less
troublesome  because  it  involves  overcoming
the  inertia  that  inclines  one  to  accept
suggestions  at  their  face  value;  it  involves
willingness  to  endure  a  condition  of  mental
unrest  and  disturbance.  Reflective  thinking,
in  short,  means  judgment  suspended  during
further  inquiry;  and  suspense  is  likely  to  be
somewhat  painful…  To  maintain  the  state
of  doubt  and  to  carry  on  systematic  and
protracted  inquiry──these  are  the  essentials
of  thinking.
( John Dewey )
再其次,所謂「批判思考」就是拒絕虛偽,
亦拒絕思考方面「懶惰,適可而止、半途而廢」的心態。
It’s  not  that  I’m  so  smart,
it’s  just  that  I  stay  with  problems  longer.
( Albert Einstein )
最後,我們必須明白批判必然是面對所有的「人、事、物」:
1.  講是非黑白對錯,所以必須先建設一套可靠的標準。
2.  既向外,又向內,沒有人可以例外,拒絕講人情。
3.  既重視上智,重視品味,亦歧視下愚。
儒家既然一早掌握了「批判精神」,為何在儒家獨大之後,
其後的中國人竟然失去了批判的精神,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也許是由於中國文化重視「先尊師、後重道」,
過份重視父親和長輩的權威,面子、輩份、學歷,
多於重視真理,所以中國人忽視了「集體智慧」的建設。
姑且不說忽視「集體智慧」而導致中國文化中科技的落後,
單從修行的角度來審視,
我們的所謂「審問」究竟是如何審?
我們的所謂「慎思」可以慎到甚麼程度?
我們的所謂「明辨」可以明到甚麼程度?
我們的所謂「格物」用甚麼方法去格?
似乎儒家對這些課題完全沒有繼續追究下去。
禮失求諸野,對追求真理的「真和誠」,
對鍥而不捨的「懷疑和批判精神」,我們只能夠向西方學習。

Truth  is  the  cry  of  all,  but  the  game  of  the  few.
( Bishop  Berkeley, Siris, 1744 )
照筆者淺薄的認知,「批判」這個詞彙,
源自德國哲學家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
《純理性之批判》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Critique 原本是指評論的文章或書籍,是一個名詞,
但由於書中論及的是著重說理的批判精神,
所以哲學界就借用了「批判」這個詞彙來做形容詞和動詞。
康德說:
我們的時代就是批判的時代本身,
    一切事物都要受到批判的考驗。
    宗教出於自身之神聖,立法出於自身之莊嚴,
    都想免受批判的考驗。
    但它們這樣做反而引起懷疑,因而得不到理性真誠的尊重;
    只有能經受理性自由及公開的考驗者,
    才會得到真誠的尊重。」
康德認為「批判精神」是「認知和思考」的最高主宰。
But  the  secret  of  intellectual  excellence  is  the
spirit  of  criticism ;  it  is  intellectual  independence.
And  this  leads  to  difficulties  which  must  prove
insurmountable  for  any  kind  of  authoritarianism.
The  authoritarian  will  in  general  select  those  who
obey,  who  believe,  who  respond  to  his  influence.
But  in  doing  so,  he  is  bound  to  select  mediocrities.
For  he  excludes  those  who  revolt,  who  doubt,
who  dare  to  resist  his  influence.  Never  can  an
authority  admit  that  the  intellectually  courageous,
i.e.  those  who  dare  to  defy  his  authority,  may  be
the  most  valuable  type.  Of  course,  the  authorities

will  always  remain  convinced  of  their  ability
to  detect  initiative.  But  what  they  mean  by  this
is  only  a  quick  grasp  of  their  intentions,  and
they  will  remain  for  ever  incapable  of  seeing
the  difference.
( Karl R. Popper,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Volume 1 : The Spell of Plato )
「批判」在英語中,其實並沒有一個完全貼切的詞彙,
最接近的就是  Critical  analysis,  Critical  inquiry
和  Critical  thinking
可惜的是英語中,critical 這個字除了上述的意思之外,
其實還有其他的意思,例如;
1.  [貶義] 吹毛求疵、非議、批評、指責、挑剔
2.  [中性] 判斷、評鑑、評論
3.  [時刻] 重要的、決定性的、關鍵的、危急的
4.  [健康] 非常嚴重、危險的
5.  [物理學] 臨界的
這些其他意思中的第一點,尤其假設了對方的批評是理虧的,
是一種言語上欺凌的行為。
所以用英語中 critical 這個字,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誤解。
中國人聽到「批判」這個詞彙,
尤其容易聯想起中共文化大革命時代的「批鬥」,
做成阻礙中國人思考上進步的原因之一。
所以西方人已經開始用德文原文  critique  這個字,
來表達「批判」這個概念。

問題是「批判」當然是嚴肅、嚴謹、鍥而不捨、重視說理的事情,
和吹毛求疵的分別在於「邏輯」、「動機」和「程度」,
所以智力較低的人難以清楚辨認它們的分別。
一般人都忽略了的是,「批判」其實分為兩大部份:
1.  批判精神  Critical  attitude
2.  批判行為  Critical  speech  or  writing
智力較低的人不但不懂得分辨「批評」和「批判」,
而且亦不可能明白「批評一個人和批判他的思想,
絕對是兩回事!」
《批判》
筆者按:
至於 critique 這個字的中文翻譯,
中文裡似乎只有「批判」這個詞彙才足以表達
「一小撮重視真理的人,從激烈的辯論中互相擦出火花,
    令真理越辯越明,最後不但產生學問、科技和智慧﹐
    更產生了西方文明的精華──科學精神」的這種情況,
就好像「哲學」這個名詞也是由日本引進的情況一樣。
民國初年的五四運動,提倡引入西方的「賽先生science
但由於沒有同時引進「批判思維」,失去了西方文明的神髓,
所以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張之洞,
犯下了「只見表面效益,不懂效益根源」的嚴重錯誤,
因為當代國學的體早已腐朽,只餘金玉其外的軀殼,
內裡根本已經沒有了「批判思維」的概念。

《智、仁、勇》

     《智、仁、勇》
孤獨恐懼症」、「思索恐懼症」和「浮沙恐懼症」,
是愛智的人需要克服的三大恐懼症。
三大恐懼症極有可能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
或多或少地植根於大部份人的基因之中。
只有人類中的優秀分子才能夠擺脫三大恐懼症的羈絆。
能夠克服這三大恐懼症,
就能夠成為蒙田所描繪的「美麗的心靈」。
美麗的心靈,難道真的是這麼罕有嗎?
The  beautiful  souls  are  they  that  are
universal,  open,  and  ready  for  all  things.
( Michel de Montaigne )
最特別的是,
有一些人在科學方面完全沒有「浮沙恐懼症」,
但一旦觸及宗教問題,就患上嚴重的「浮沙恐懼症」,
所以在宗教這方面,
他們有「立場堅定、拒絕邏輯思考、拒絕懷疑、
拒絕批判、拒絕深入討論、要愛護自己」的信念。

在思考方面,他們可以用高壓手段,把自己的腦袋分成
「互相絕緣、各不相干、各行其是」的兩個部門,
然後將這兩樣不同的東西放進不同的部門,
並且嚴厲禁止兩個部門之間互相溝通:

1.  尊敬和遵循邏輯思維,擁抱懷疑和批判精神,
     胸襟廣闊的部門,但只是用在科學之上。
2.  堅持信念,拒絕深入思考,拒絕批判,
     胸襟狹隘的部門,亦只是用在宗教之上。
他們認為腦內這兩個部門應該一團和氣,各自獨立思考,
採取互相包容、求同存異、相互尊重、互諒互讓,
以和為貴的精神,不應互相攻擊。
一個人竟然可以身兼兩種完全矛盾的角色,
讓矛盾互相絕緣,互不侵犯,不求矛盾統一,

又可以不讓矛盾破壞快樂的根源,的確極具創意!
難道這不就是「有容乃大」一個好例子嗎?
真想不到,愛智原來牽涉到一個人腦袋裡各部門之間,
是否願意互相溝通,放下成見,解決彼此間矛盾的問題。
你說他們不愛思考,當然錯;你說他們愛智,也錯。
有些人就是這樣複雜,不介意擁抱矛盾的生物!
愛智,原來需要真和誠,需要具備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需要認識自己,需要自我批判,需要拒絕虛偽,
不需要對所所有人謙虛,但必須對「道/真理」謙卑,
需要「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愛智,原來需要勇氣,極大的勇氣!

Our  lives  begin  to  end  the  day  we
become  silent  about  things  that  matter.
( Martin Luther King )
To  be  fully  alive,  fully  human,  and
completely  awake  is  to  be  continually
thrown  out  of  the  nest.  To  live  fully  is

to  be  always  in  no-man’s-land,  to  experience
each  moment  as  completely  new  and  fresh.
To  live  is  to  be  willing  to  die  over  and  over  again.
( Pema Chodron )
這裡說的勇氣,當然不是指匹夫之勇!
勇氣,可以源於宗教信仰,也可以來自愛和智慧,
這裡說的勇氣,是指來自愛和智慧的勇氣。
由於「愛和智慧」本來就是連體嬰,缺一不可,
就好像一個銅幣的兩面,
而那條銅幣的邊,就是「勇」。
如果愛包括了儒家的仁,智慧包括了儒家的智,
包括了陰陽五行中的陰 [仁代表柔軟的心],
和陽 [智和勇代表堅強、剛毅、擇善固執的心],
木和水 [智],金和火 [勇、剛毅],土 [擇善固執],

那麼傳統的「智、仁、勇」三達德,
其實可以視為中國文化自創的「三位一體」的神!

Real  love  is  and  must  be  conditional.
The  conditions  required  are  wisdom  and  courage.
Love,  wisdom  and  courage  is  a  trinity,

similar  to  the  trinity  of  body,  ego  and  soul.
( Jason Ling )

只有具備愛、智慧和勇氣的人,
才會擁有西方人所說的人格 integrity,包括:
品味 taste常識 common sense性格 character道德 morals
因為只有懂得尊重自己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和信任。
Courage  is  the  first  of  human  qualities  because
it  is  the  quality  that  guarantees  the  others.
( Aristotle )
Courage  is  not  simply  one  of  the  virtues,
but  the  form  of  every  virtue  at  the  testing  point.
( C. S. Lewis )
Life  shrinks  or  expands  in  proportion  to  one’s  courage.
( Anais Nin )
一般人思想上最容易犯的嚴重錯誤,
就是以為「愛、智慧和勇氣」三者可以各自為政。
「勇」和「愛」應該是互為根源,
因為沒有「愛」,不可能有「勇」;
沒有「勇」,也不可能有「愛」。
一個人有了思考能力的天賦,或者接受過嚴謹的思考訓練,
還需要鼓起勇氣,不怕與眾不同,才有能力去修行,
去愛道,去愛真理,然後去愛一個愛真理的自己。
只要日積月累地愛道,愛真理,就可以萌生出智慧。
對一般人來說,追求智慧是如此困難和不愉快的事,
試問,沒有天賦,學習上懶惰,思考上喜歡得過且過,
行動上喜歡原諒自己犯下的嚴重錯誤,
完全沒有勇氣改過的人,如何追求智慧?

然而不少勵志人士喜歡貶低智慧的價值,故意誇張愛和仁慈,
根本不明白愛、智慧和勇氣根本是三位一體」。
沒有智慧,愛可以是甚麼?沒有勇氣,愛可以是甚麼?
用文學家的語言來描述,「智、仁、勇」三位一體,
就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三位一體,才能夠擦出火花,將光明帶到黑暗的角落。

18《智、仁、勇》2
人類某些「性格特徵character  traits
必須互相配合,才能夠發揮最大的力量。
這些性格特徵的組合有很多,例如:
「喜歡思考 / 對真理謙卑 / 勤奮 /毅力」,
「喜歡思考 / 認識自己 / 勇氣 / 創意」,
「喜歡思考 / 重視人格 / 重視品味」,
「仁慈 / 智慧 / 勇氣 / 技巧和知識」。
而「喜歡度橋 / 虛偽 / 重視名利權 / 驕傲」
這個組合會衍生出灰色地帶的合法剝削;
至於「忠厚 / 平庸 / 愚昧 / 懶於思考」這個組合,
就會衍生出孔子所說的「鄉愿」這個德之賊,
不能夠判斷善惡,不能夠明辨是非,
成為不自覺地縱容罪惡的人。
我們不妨來「審問」及「慎思」一下:
如果不重視「愛、智慧和勇氣」,
我們將用甚麼標準來分辨大事和小事?
如何判斷善和惡?如何判斷是和非?
如何定義社會的精英?
It  seems  essential,  in  relationships  and
all  tasks,  that  we  concentrate  only  on
what  is  most  significant  and  important.
( Soren Kierkegaard )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如果不重視愛、智慧和勇氣,
知識、意志、野心、信心、樂觀、冒險、想像、
容忍、妥協、調解、原諒、謙虛、創意、快樂…
等等我們認為是好的「美德/工具」,
都可以成為包裝毒藥的糖衣或藉口。
原因當然是因為虛偽是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當追求「智、仁、勇」三達德的人,
不能夠放下面子和輩份的意識而團結起來,
就未必能夠克服由於共同利益而團結在一起的小人。
Never  underestimate  the  will  power  of
unethical  people  in  large  groups.
Always  overestimate  the  power  of  imbeciles
under  the  control  of  smart  fools.
( Jason Ling )
俗語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非常合理,
自私自利的人和懶惰的人都喜歡得寸進尺,
其實他們都屬於輕微程度的魔,
而特別的是「愚蠢人的伯樂其實亦不常有」,
因為判斷高級愚蠢人需要超乎常人的智慧;
至於嚴重程度的魔,他們不介意面子,不怕無恥,
非常努力,只講究個人和小團體的利益,
所以智者眾志成城罕見,
反而在野心家的帶領下,眾愚團結成城卻是常見!
一般平庸者都會認為固執是壞事,
但不懂得問題的關鍵在於固執甚麼東西,
因為固執和愛、智慧及勇氣息息相關。
去蕪存菁是一種固執,擇善固執是一種固執,
追求完美是一種固執,追求真理是一種固執,
追求智慧是一種固執,擇惡固執也是一種固執。
堅持錯誤守舊的思想,蕭規曹隨,害怕任何變動,
害怕信念被人連根拔起,需要艱苦重建,
除了欠缺勇氣之外,何嘗不是一種固執?
認為自己有的是青春和活力,盲目地和或然率對賭,
以為勇氣不需要愛和智慧,何嘗不是一種愚昧?
世界上只有簡單、常見、少變化的事情,
才不需要具備「智、仁、勇」的人去處理,
一旦遇上複雜的事情,蕭規曹隨的人就會手足無措。
凡是欠缺相應智慧的抉擇,都可能會令人懊悔,

但有智慧的人明白抉擇本來就是一種賭博,
也許受辱於或然率,也許受制於業力和命運,

賭博不能夠欠缺勇氣,所以必須接受可能會失敗的事實,
必須承擔後果,必須思考有何補救的方法,
而且必須分析失敗的原因,修正任何錯誤的看法和假設,
以免將來重蹈覆轍,同樣的錯誤犯完又犯。
試問沒有足夠的智慧,欠缺自我批判能力的人,
如何能夠分析失敗分析得好?

簡而言之,追求「智、仁、勇」三達德的人,
就是將柔軟的心 [陰] 和剛強的心 [陽] 合而為一,
去蕪存菁,擇善固執,歧視愚昧,尊崇理性,
就是選擇走一條和虛偽劃清界線的路,
就是選擇走一條善性循環、向上提升、成佛的路,
就是聖經所說的「保守你的心」的方法。
那麼愚夫愚婦有何方法追求「智、仁、勇」三達德呢?
《中庸》就提供了這個方法: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論語。子罕第九》就說明三達德的好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然而其中的詞彙還需要更清晰的詮釋:

1.  好學當然是指「思、學、行[實驗]」三者合而為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論語。為政》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2.  力行當然是善行而並非惡行,否則和仁有何關係?
3.  知恥當然是心靈中的「內省」功夫。
     如果一個人僅僅是因為愛面子而知恥,
     那麼這個知恥必然取決於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
所以《中庸》繼續說: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配合孔子的經驗: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論語。陽貨》
我們就知道「智、仁、勇」是愚夫愚婦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
只有不願意做愚夫愚婦的人,才有希望邁向「智、仁、勇」。
香港的教育界一向有提及《中庸》和《論語》中
關於三達德的兩句說話,但可惜只是用來裝飾,
完全不討論如何執行,如何培育「智、仁、勇」,
所以三達德只能夠視為教育界的口號!
Don McLean《Vincent》

《浮沙恐懼症》(二)

除了科學家和哲學家,一般人對於任何不確定的東西,
是相當害怕的,因為他們喜歡迅速判斷及立即採取果斷的行動,
而他們的自信心亦是建立在果斷的行動和往往有點盲目的信念之上。
所以「浮沙恐懼症是大部份行動家的夢魘!
但愛智的人的自信,不是建立在完全避免錯誤之上,
而是建立在有某種程度的把握之上,
而是建立在懂得衡量得失之上,
而是建立在明白自己會勇於修正錯誤之上。
愛智的人相信:勇於修正錯誤,就是迫近真理的方法!
This  unsettled  existence  is  the  very  blood  of  science.
Science  needs  to  fail  to  move  forward.  Theories
need  to  break  down;  their  limits  need  to  be  exposed.
As  tools  probe  deeper  into  Nature,  they  expose  the
cracks  of  old  theories  and  allow  new  ones  to  emerge.
However,  we  should  not  be  fooled  into  believing  that
this  process  has  an  end.
( Marcelo Gleiser, The Island of Knowledge:
  The Limits of Science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 )
It  is  imperative  in  science  to  doubt;
it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for  progress  in  science,
to  have  uncertainty  as  a  fundamental  part  of  your
inner  nature.  To  make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we  must  remain  modest  and  allow  that  we  do  not
know.  Nothing  is  certain  or  proved  beyond  all  doubt.
You  investigate  for  curiosity,  because  it  is  unknown,
not  because  you  know  the  answer.  And  as  you
develop  more  information  in  the  sciences,  it  is  not
that  you  are  finding  out  the  truth,  but  that  you  are
finding  out  that  this  or  that  is  more  or  less  likely.
That  is,  if  we  investigate  further,  we  find  that  the
statements  of  science  are  not  of  what  is  true  and
what  is  not  true,  but  statements  of  what  is  known
to  different  degrees  of  certainty…Every  one  of
the  concepts  of  science  is  on  a  scale  graduated
somewhere  between,  but  at  neither  end  of,
absolute  falsity  or  absolute  truth
.
( Richard Feynman )
以上是從理論的層面來看科學,但從應用的層面來看又如何呢?
The  empirical  basis  of  objective  science  has  thus
nothing  “absolute”  about  it.  Science  does  not  rest  upon
solid  bedrock.  The  bold  structure  of  its  theories  rises,
as  it  were,  above  a  swamp.  It  is  like  a  building  erected
on  piles.  The  piles  are  driven  down  from  above  into
the  swamp,  but  not  down  to  any  natural  or  “given”
base;  and  if  we  stop  driving  the  piles  deeper,  it  is  not
because  we  have  reached  firm  ground.  We  simply  stop
when  we  are  satisfied  that  the  piles  are  firm  enough
to  carry  the  structure,  at  least  for  the  time  being.
( Karl R. Popper,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1959 )
當我們明白
Just  because  we  don’t  know  everything,
just  because  we  cannot  reach  the  ultimate  truth
doesn’t  mean  that  we  don’t  know  anything.
我們就克服了「浮沙恐懼症」!
換句話說,愛智的人一方面必須具備自我批判熱誠,
全面及持久地投入他的觀察、實驗和思考,
而另一方面則必須和自己及任何人類思考的成果保持距離,
隨時再度審視,發展,修訂,甚至完全推翻以前的想法。
所以雨果說:「謹慎是智慧的長子」。
誠實honesty、「懷疑skepticism 和「理性reason
是哲學的信仰;
瞭解浮沙,接納浮沙,擺脫「浮沙恐懼症」的困擾,
是哲學入門的要求。
哲學家的工作就是「問問題」;
哲學從問問題開始,亦以問問題終結,
而我們得著的,就只是頭尾兩個問題中間解決了的東西。
哲學家從來不會期望一步登天,
而且登天是永遠沒有可能的事,
哲學家只是期望能夠一步一步地迫近真理」。
Between  absolute  ignorance  and  absolute  wisdom,
there  is  a  place  for  knowledge  and  for  progress.
( Andre Comte-Sponville )
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to  stop  questioning.
( Albert Einstein )
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
( Bishop Mandell Creighton )

《浮沙恐懼症》(一)

愛智的人,時刻都保持著一個開放的心靈,
所以凡有「浮沙恐懼症」的人,亦難以愛智。
甚麼是「浮沙恐懼症」?
讀科學的人都明白,所有理論都是暫時的temporary
隨時會被推翻;
說得不好聽的話,其實很多知識都是建築在「可能是浮沙」之上!
Our  proud  theories  are  but  temporary  resting  places
of  the  mind  on  the  unending  road  to  knowledge.
( L. Rosenfeld )
Absolute  certainty  is  a  privilege  of  uneducated
minds—and  fanatics.  It  is,  for  scientific  folks,
an  unattainable  ideal.

(  C. J. Keyser )
Philosophy  begins  in  wonder.  And,  at  the  end,
when  philosophic  thought  has  done  its  best,
the  wonder  remains.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Modes of Thought, 1938 )
本來就沒有任何理論或者信念可以完全肯定,
所以性格上喜歡完全肯定的人,容易偏離真理。

Not  to  be  absolutely  certain  is,  I  think,
one  of  the  essential  things  in  rationality.
( Bertrand Russell )
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之中,犯錯難以避免,
今天的理論或者信念,經過實驗和批判之後,
取代了昨天的理論或者信念,是常見的現象。
If  you  shut  your  door  to  all  errors
truth  will  be  shut  out.
( Rabindranath Tagore, Stray Birds, 1916 )
To  make  no  mistakes  is  not  in  the  power  of  man;
but  from  their  errors  and  mistakes
the  wise  and  good  learn  wisdom  for  the  future.
( Plutarch )
愛智的人,絕對不會將自我和自己的思想掛鉤;
愛智的人,不怕以往的認知被動搖,不怕要重新開始思考,
因為他明白
True  revolutions  restore  more  than  they  destroy!
中國人叫這種情況做破舊立新」!
To  teach  how  to  live  without  certainty,
and  yet  without  being  paralyzed  by  hesitation,
is  perhaps  the  chief  thing  that  philosophy,
in  our  age,  can  still  do  for  those  who  study  it.
( Bertrand Russell,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1945 )
沒有「浮沙恐懼症」的人,才可以擁有一個開放的心靈;
擁有開放的心靈才可以「破舊立新」。
Irrationally  held  truths  may  be  more  harmful
than  reasoned  errors.
( Thomas Henry Huxley )
閱讀,一定要用心,一定要謹慎,一定要批判,
這句英文中的  truths  代表個人「相信」的「真理」,
其實可能只不過是  beliefs 而已,甚至可能是  superstitions
The  criterion  of  truth  is  that  it  works
even  if  nobody  is  prepared  to  acknowledge  it.
( Ludwig von Mises )
有「浮沙恐懼症」的人,除了難以愛智之外,
亦往往傾向於接受某些宗教信念,以求個人情緒「穩定」,
所以他們的口中常常會掛著歸宿這個詞彙!
Be  patient  toward  all  that  is  unsolved  in  your  heart
and  try  to  love  the  questions  themselves…Do  not 
NOW  seek  the  answers,  which  cannot  be  given  to
you  because  you  would  not  be  able  to  live  them…
The  point  is,  to  LIVE  EVERYTHING.
( Rainer Maria Rilke )

《自我批判、自我教育》(二)

[囚牢]
很多人以為我們只是生活在一個物質世界之中,
殊不知我們一切的行為,
不單只是被物質世界所限制,
亦被行為背後的概念世界所操縱。
這個概念世界來自社會對我們潛移默化了的意識形態,
來自家庭、團體、長輩、同儕、朋友的影響,
來自我們自己的智力及性格和外界互動之後而產生的價值觀。
如果一個人從來都沒有懷疑過自己價值觀的來源,
如果一個人從來都沒有批判過自己的價值取向,
那麼他算是一個自由的人嗎?

We  are  all  tattooed  in  our  cradles
with  the  beliefs  of  our  tribe.
( Oliver Wendell Holmes, The Poet at the Breakfast Table, 1872 )
一個人如果渴望自由,
首先就必須明白任何人在覺醒之前,
其實一直是住在囚牢之內!
他的思考其實是別人代替他在思考,
他的價值觀其實是別人加在他身上的價值觀!

You  can’t  escape  from  a  prison  until  you  recognize
you  are  in  one.  People  who  have  chosen  to  live  with
the  limits  of  their  old  beliefs  continue  to  have  the
same  experiences.  It  takes  effort  and  commitment
to  break  old  patterns.
( Bob Proctor )
自我教育有如一把鑰匙,
除了將我們從個人的無知、愚昧、偏見、謬見,
及眾多經不起批判的信念中釋放出來之外,
亦將我們從社會潛移默化的囚牢裡釋放出來:
You  see,  all  reformers──it  does  not  matter  who
they  are──are  merely  concerned  with  bettering  the
conditions  within  the  prison.  They  never  tell  you
not  to  conform,  they  never  say,  “Break  through
the  wall  of  tradition  and  authority,  shake  off  the
conditioning  that  holds  the  mind”.  And  that  is
real  education :  not  merely  to  require  you  to pass
examinations
for  which  you  have  crammed,  or  to
write  out  something  which  you  have  learnt  by  heart,
but  to  help  you  to  see  the  walls  of  this  prison  in
which  the  mind  is  held…But  you  see,  most  of  us  are
concerned  with  revolt  within  the  prison;  we  want
better  food,  a  little  more  light,  a  larger  window  so
that  we  can  see  a  little  more  of  the  sky…so  we
remain  prisoners,  and  there  is  no  freedom  in  prison.
Freedom  lies  outside  the  walls,  outside  the  pattern
of  society;  but  to  be  free  of  that  pattern  you  have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content  of  it,  which  is  to
understand  your  own  mind.  It  is  the  mind  that  has
created  the  present  civilization,  this  tradition-bound
culture  of  society  and,  without  understanding  your
own  mind,  merely  to  revolt  as  a  communist,
a  socialist,  this  or  that,  has  very  little  meaning.
That  is  why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have
self-knowledge,  to  be  aware  of  all  your  activities,
your  thoughts  and  feelings;  and  this  is  education,
is  it  not?
( Jiddu Krishnamurti )
雖然梁啟超先生的思考是從民主政治出發,
未必有上述這種領悟,但梁啟超先生曾經說過的這一句話,
十分適合挪來這裡用:
「若有欲求真自由者,其必自除心中的奴隸始。」
None  are  more  hopelessly  enslaved  than
those  who  falsely  believe  they  are  free.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
It  is  truth  that  liberates,  not  your  effort  to  be  free.
( Jiddu Krishnamurti )
To  find  yourself,  think  for  yourself.
( Socrates )
Without  self  knowledge,  without  understanding
the  working  and  functions  of  his  machine,
man  cannot  be  free,  he  cannot  govern  himself
and  he  will  always  remain  a  slave
.
( G. I. Gurdjieff )
Only  as  you  do  know  yourself  can  your  brain
serve  you  as  a  sharp  and  efficient  tool.
Know  your  own  failings,  passions,  and  prejudices
so  you  can  separate  them  from  what  you  see.
( Bernard Baruch )
To  be  fully  alive,  fully  human,  and
completely  awake  is  to  be  continually
thrown  out  of  the  nest.  To  live  fully
is  to  be  always  in  no-man’s-land,
to  experience  each  moment  as  completely
new  and  fresh.  To  live  is  to  be  willing
to  die  over  and  over  again.
( Pema Chodron )
那些願意自我批判,願意撇清腦中偏見和謬見,
成為真正自由的思考者,
托爾斯泰稱之為「思考自由的人freethinkers
Freethinkers  are  those  who  are  willing  to  use
their  minds  without  prejudice  and  without
fearing  to  understand  things  that  clash  with
their  own  customs,  privileges,  or  beliefs.
This  state  of  mind  is  not  common,  but  it  is
essential  for  right  thinking;  where  it  is  absent,
discussion  is  apt  to  become  worse  than  useless.
( Leo Tolstoy )
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是一個囚犯,
身體  body的角度來看,我們是荷爾蒙的囚犯;
從「  ego」的角度來看,
我們是社會制度和人性弱點交配之後而出現的囚犯;

心靈 soul力量弱的人,
往往是過往失敗、挫折和創傷歷史的囚犯;

未接受過批判思維訓練或者懶於思考的人,
一般都是迷信和信念的囚犯,是社會意識形態的囚犯,

是別人思想的囚犯,或者是錯誤歸納和判斷以往個人經歷的囚犯。
Why  do  you  stay  in  prison
When  the  door  is  so  wide  open?
( Jalaluddin Mevlana Rumi )
自我教育,必然是選擇回歸心靈之後,經歷自我批判,
自我批判的目的,就是戰勝自己,把自己的思想從囚牢裡釋放出來,
有如蝴蝶破繭而出,有如火鳳凰浴火化為灰燼之後重獲新生。
簡而言之,回歸心靈之後勇猛精進的人,才有機會浴火重生,
至於一個討厭懷疑和批判精神,一個拒絕自我批判的人,

永遠是一個囚犯,一旦學火鳳凰浴火就會變成灰燼,甚至灰飛煙滅。
囚犯只可能有擁有信念,沒有可能擁有信仰,
所以根本沒有可能得到心靈的自由,達到心靈的和諧及寧靜。

囚犯往往用吃喝玩樂、色情和酒精來麻醉自己,得過且過地生活。
To  really  be  free,  you  need  to  be  free  in  the  mind.
( Alexander Loutsis )
Emancipate  yourselves  from  mental  slavery;
None  but  ourselves  can  free  our  minds.
( Bob Marley, Redemption song )
The  individual  has  always  had  to  struggle  to  keep  from
being  overwhelmed  by  the  tribe.  If  you  try  it,  you  will 
be  lonely  often,  and  sometimes  frightened.  But  no  price
is  too  high  to  pay  for  the  privilege  of  owning  yourself.
( Friedrich Nietzsche )
對心靈來說,智慧方面的飢餓,思考方面的顛沛流離,
與及最後產生自我批判的勇氣,
才是一生人中最寶貴享用不盡的資產!
The  most  common  lie  is  that  which  one  lies  to  himself;
lying  to  others  is  relatively  an  exception.
( Friedrich Nietzsche )
It  is  not  the  mountain  we  conquer  but  ourselves.
( Edmund Hillary )
只有征服了自己的人才會達到內心的平安和喜悅,
西方人亦喜歡不求甚解地就對人說
be  at  peace  with  yourself,
說的人故作高深,其實往往並不知道自己在說甚麼,
亦沒有意圖向聽者解釋清楚這句曖昧的說話!
試問:
不經歷過內心的交戰,如何能夠戰勝自己?
不能夠戰勝自己,如何可以達到心境的寧靜?
參考:《我 ego》(二)
We  were  not  born  critical  of  existing  society.  There  was
a  moment  in  our  lives  (or  a  month,  or  a  year)  when
certain  facts  appeared  before  us,  startled  us,  and  then
caused  us  to  question  beliefs  that  were  strongly  fixed
in  our  consciousness──embedded  there  by  years  of
family  prejudices,  orthodox  schooling,  imbibing  of
newspapers,  radio,  and  television.  This  would  seem  to
lead  to  a  simple  conclusion:  that  we  all  have  an
enormous  responsibility  to  bring  to  the  attention  of
others  information  they  do  not  have,  which  has  the
potential  of  causing  them  to  rethink  long-held  ideas.
( Howard Zinn )

《自我批判、自我教育》(一)

有一句說話,放諸四海而皆準,
無論是對個人、家庭抑或團體,都屬於真知灼見:
When  there  is  no  enemy  within,
the  enemies  outside  cannot  hurt  you.
( African proverb )
所以聖經才會這樣說:
「至於外人有神審判他們。
    你們應當把那惡人從你們中間趕出去。」
《哥林多前書 5:13》
但一般人以為第一句說話只是應用在一個團體之內,
他們通常都會忽略的,
就是這句說話其實同樣可以應用在自己的身上。

這句說話其中一個解讀,就是告訴我們:
人的其中一個敵人極有可能就是自己!
說得更清楚一點,人的敵人就是那位未經琢磨,
未去除菱角而大權在握的「  ego」;
人的敵人就是那些從未經過思考就已經接受的概念

所以有人說,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戰場,
就在我們自己的腦袋之中!
No  man  was  ever  so  much  deceived  by  another
as  by  himself.
( Lord Greville )
「自己欺騙自己」一向是未經過嚴謹思考訓練的人的陷阱,
也是甘於平庸者中常見的現象。例如,
1.  如果我們對他們說甲君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佛教徒」,
     他們就會認為甲君一定是一個好人。
2.  如果有人穿上神父的服飾、尼姑的服飾、和尚的袈裟,
     他們就會認為這個人值得信賴。
3.  如果有人說自己吃素,或者表現出自己非常愛動物,
     他們就會認為這個人一定是一個好人。
4.  如果有人愛護自己的家庭、子女、寵物,而且常常運動,
     他們就會認為這個人身心非常健康。
5.  如果有人十分謙虛,但又十分愛面子,
     他們會覺得這個人不但很正常,而且是謙謙君子。
Your  vision  will  become  clear  only  when
you  can  look  into  your  own  heart.
Who  looks  outside,  dreams;
who  looks  inside,  awakes.

( Carl Jung )
Why  do  you  stay  in  prison
When  the  door  is  so  wide  open?
( Jalaluddin Mevlana Rumi )
原因很簡單,
一個封閉的心靈沒有能力看見和感受它能力範圍外的事情。
自我批判、自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開放心靈。
A  man  can  only  see  that  part  of  the  world
which  his  mind  and  his  heart  allow  him  to  see.
由於人的腦袋是最重要的思考工具,
一旦這件工具不夠規格,思考就容易出錯,
所以每一個追求真理的人都應該問一問自己:

為甚麼我們會在成長和社會化過程中,
容許未經深刻思考的意見、想法、概念、信念…
輕而易舉地溜進了我們的腦袋,把自己套住?
讓自己的腦袋成為這些意見、想法、概念、信念的囚牢?
讓這麼多別人的意見、想法、概念、信念來束縛自己?
即使這些意見、想法、概念、信念來自父母和老師的灌輸
──美其名曰諄諄善誘──那又如何?
如果它們未經過自己深刻思考、未經過批判,
我們應該放棄腦袋的自主權,不再做自己的主人嗎?

借用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的說法:
I  am   not  even  master  in  my  own  house!
西方人的所謂  free  your  mind
就是指讓心靈  soul主持人生大局,
去監督、琢磨和管理
 ego的運作。
You  can  be  in  full  control  of  yourself
only  after  you  have  freed  your  mind,
free  of  fixed  ideas  and  beliefs,
and  begin  to  understand  your  inner  feelings.
Only  then  can  you  move  forward  meaningfully
with  your  authentic  self.

一個重視「真和誠」的人遲早都會明白,
自己的腦袋和心靈就是一件最重要的思考工具,
要思考好,這件工具就一定要好,
這件工具就一定要有不受任何其他因素操縱的自由!
做一個心靈方面的自由人」,追求思考上的自由,
努力打倒所有在自己腦裡潛伏的敵人這個工作,
一向都是知識份子的本份。
An  intellectual  is  someone  whose  mind  watches  itself.
( Albert  Camus )
所以喜歡思考的人,遲早都會進行「自我批判」,
不厭其煩地檢視自己這件工具的弱點和漏洞。
除了要批判所有自己未曾深刻思考就接受了的「信念」之外,
還需要打倒 ego之中的虛偽。
當一個人讓心靈  soul主持大局,心才可以獲得自由。
心獲得自由之後,選擇的範圍就立即擴大,
於是我們就懂得如何去作重大的抉擇。
「欲治人,先治心;欲責人,先責己。」《元史。裕宗傳》
當一個人開始重視自己的內心世界,
就會明白「自我批判、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環顧四周,試問我們會有多少重視嚴謹思考,
讓「心靈」主持大局的朋友?
環顧四周,我們會有多少「友直」?
中國人不大喜歡講真話,
因為恐怕會帶來人際關係的不和諧。
一般的普通朋友尤其如此!
因為朋友們大都懂得「和睦相處」之道,
都明白大部份人都重視面子,喜歡讚許,討厭批判,
明白大部份人都不太願意嚴謹思考,
明白「多一個朋友好過多一個敵人」,
所以如果自己不親自動手「批判」自己,
誰還會願意去「教育」你?
Few  people  have  the  wisdom  to  prefer
the  criticism  that  would  do  them  good,
to  the  praise  that  deceives  them.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I  am  always  willing  to  learn.  I  do  not,
however,  always  enjoy  being  taught.
( Winston Churchill )
如果朋友中沒有一個有智慧而又願意批判自己的人,
我們就必須努力進行「自我批判」。
Education  comes  from  within;
you  get  it  by  struggle  and  effort  and  thought.
( Napoleon Hill )
Education  is  an  admirable  thing,
but  it  is  well  to  remember  from  time  to  time
that  nothing  worth  knowing  can  be  taught.
( Oscar Wilde )
Self-education  is,  I  firmly  believe,
the  only  kind  of  education  there  is.
( Isaac Asimov )
Reach  high,  for  stars  lie  hidden  in  you.
Dream  deep,  for  every  dream  precedes  the  goal.
( Rabindranath Tagore )
從外而來的教書schooling  常見,可以購買;
從外而來的教育education  罕有,甚至並不存在,
因為既擁抱「真」和「誠」,又從事「教育」的人並不多。
所以人到中年,「教育」只能夠靠自己。
換言之,中年人只能夠「自我教育」,
否則只會生活在「文化蕪」的囚牢之中,
成為  victims  of  culture沒有能力去蕪存菁;
否則只會生活在「從小被洗腦後接受的意識形態」之中,
成為  victims  of  brainwashing
根本不自覺自己的情緒、思考及行為是在別人操縱之中;
否則只會生活在「別人的思想」之中,
不懂得「別人的思想」可能有應用的時空和範疇,
於是犯下別人沒有犯的錯誤,在沒有必要的挫折中學習。
Cultural  legacies  are  powerful  forces.
They  have  deep  roots  and  long  lives.
They  persist,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virtually  intact,  even  a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and  demographic  conditions
that  spawned  them  have  vanished,  and
they  play  such  a  role  in  directing
attitudes  and  behavior  that  we  cannot
make  sense  of  our  world  without  them.
( Malcolm Gladwell )

一個熱愛真理的人,
1.  既不容許自己欺騙自己,亦不容許自己欺騙別人。
2.  在思考的內容方面絕對不會妥協。
3.  會竭盡所能將自己的思考用最清晰的文字來表達。
4.  由於心靈主持了大局,所以不會將思想和 ego 掛鉤。
5.  歡迎所有同道中人公開批判。
6.  認為所有願意批判自己的思考的人,
都是在幫助自己迫近真理的人,
7.  必然歧視「虛偽」、「無知」和「愚昧」。

一個熱愛真理的人明白只有「虛偽」和「愚昧」
才會令人覺得某些真理是一把傷人的利刃。
當一個人懂得「自我批判、自我教育」之後,
才能夠創造自己及成就他人。
We  educate  ourselves  so  that  we  can
make  a  noble  use  of  our  leisure.
( Aristotle )
最後,不要忘記自私自利和自我批判,
其實都是  overly  focused  on  self

《自我批判、內省》(三)

有堅持正面思維的西方人認為,
人只要記著面對陽光,就不會看見自己的影子。
換言之,就是採用似是而非的「正面思維」,
只著眼於從外界吸取正能量,不必處理個人內心的負能量。
修行真的是這樣容易嗎?
Good  people  are  not  those  who  lack  flaws,
the  brave  are  not  those  who  feel  no  fear,
and  the  generous  are  not  those  who  never
feel  selfish.  Extraordinary  people  are  not
extraordinary  because  they  are  invulnerable
to  unconscious  biases.  They  are  extraordinary
because  they  choose  to  do  something  about  it.
( Shankar Vedantam )
It  is  the  highest  form  of  self-respect  to  admit  our
errors 
and  mistakes  and  make  amends  for  them.
To  make  a  mistake  is  only  an  error  in  judgment,
but  to  adhere  to  it  when  it  is  discovered  shows
infirmity  of  character.
( Dale Turner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自我批判,就是離開廬山,站住遠處的高地再看廬山;
自我批判,就是既面對陽光,亦審視自己的影子;
自我批判,就好像佛教中的「覺悟」和「覺醒」。
我們可以這樣說:
「自我批判、戰勝自己」是行上「愛智」這條路的第三階段。
當一個人決志不斷地自我批判,
就好像將陽光放置在頭頂之上,盡可能減少自己的影子。
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
都帶著很多來自父系、母系、祖父母,
甚至外祖父母的性格和情緒特徵,

有一些是我們應該珍惜,並且可以發揚光大的,
有一些是我們應該努力去捨棄的,
自我批判,當然包括這方面的反思。
Your  soul (mind)  is  oftentimes  a  battleground,
upon  which  your  reason  and  judgment  wage  war
against  your  passion  and  your  appetite.
( Khalil  Gibran )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自我批判,目的是看清自我,嚴厲地觀照自己的內心,
包括反省個人的成見、欺瞞的行為、恐懼、懦弱、驕傲、無知、
故作謙虛、不必要的虛偽、自私、卑鄙、暴力、陷人於不義 ……
等等屬於心靈上的軟弱和醜陋的現象,
作出真摰的懺悔,並要求自己改過。
用西方語言來說,即是
opening  the  “black  box”  of  the  mind
並且勇於面對痛苦的真相
depressing  revelations  of  truth.
中國儒家的傳統一向稱之為內省: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論語。里仁》
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憲問》
因為孔子明白見到賢者的成就,固然可以給予我們教益,
見到不賢者的性格上的缺憾或者愚昧者行為的錯失,
都能夠給予我們教益,刺激我們去思考一下:
缺憾和錯失,到底是性格問題,運氣問題,人際關係問題,
思考能力問題,行動能力問題,早期教育問題,
抑或是由於幾種因素結合而產生的結果。

Knowing  yourself  is  the  beginning  of  all  wisdom.
( Aristotle )
不懂得自我批判和內省的人,
就好像一位不知道自己置身在舞台上的愚昧者,
在舞台上展示個人的主觀、自負、偏見、成功,
誤以為自己只不過是台下的觀眾,觀看著別人的表演。
至於常常進行自我批判和內省的愛智者,
最怕就是自我批判不夠徹底!

The  Truth  shall  set  ye  free,
but  first  it  shall  make  ye  miserable.
( Soren Kierkegaard )
Never  be  afraid  to  fall  apart  because
it  is  an  opportunity  to  rebuild  yourself
the  way  you  wish  you  had  been  all  along.
( Rae Smith )
To  be  fully  alive,  fully  human,  and
completely  awake  is  to  be  continually
thrown  out  of  the  nest.  To  live  fully
is  to  be  always  in  no-man’s-land,
to  experience  each  moment  as  completely
new  and  fresh.  To  live  is  to  be  willing
to  die  over  and  over  again.
( Pema Chodron )
參考:《我 ego》(一) 《我 ego》(二)

中國文化中的黃粱夢醒,就是西方人所說的覺醒
一個覺醒的人開始明白追求「道/真理/智慧」的重要,

開始將「真和誠」視為生命中的信仰faith
領悟到一個人必須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最後鼓起勇氣重新開始檢視自己的思考!

所以追求智慧變成了一個去蕪存菁的破壞過程,
有如腦的大掃除,將腦裡的陳年廢物排出。
Just  as  we  must  clean,  order,  and  maintain
our  homes  to  move  forward  with  anything;
we  need  to  do  the  same  with  our  minds.
( Sharon Lebell )
Enlightenment  is  a  destructive  process.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becoming  better
or  being  happier.  Enlightenment  is
the  crumbling  away  of  untruth.
It’s  seeing  through  the  facade  of  pretence.
It’s  the  complete  eradication  of  everything
we  imagined  to  be  true.
( Adyashanti )
覺醒之後又再放棄的人。往往是因為沒有勇氣,
害怕為自己的生命承擔責任。
Enlightenment  means  taking  full  responsibility
for  your  life.
( William Blake )
放棄覺醒的人就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
Responsibility  to  yourself  means  refusing
to  let  others  do  your  thinking,  talking,  and
naming  for  you;  it  means  learning  to  respect
and  use  your  own  brains  and  instincts;
hence,  grappling  with  hard  work.
( Adrienne Rich )
試舉幾個西方人自我批判和反思的例子:
Why  is  it  that  we  rejoice  at  a  birth
and  grieve  at  a  funeral?
It  is  because  we  are  not  the  person  involved.
( Mark Twain )
對人類環境保護的反思和自嘲:
We’re  so  self-important.  So  arrogant.
Everybody’s  going  to  save  something  now.
Save  the  trees,  save  the  bees,  save  the  whales,
save  the  snails.  And  the  supreme  arrogance?
Save  the  planet!  Are  these  people  kidding?
Save  the  planet?  We  don’t  even  know  how  to
take  care  of  ourselves;  we  haven’t  learned
how  to  care  for  one  another.  We’re  gonna
save  the  fuckin’  planet?  And,  by  the  way,
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the  planet  in  the
first  place.  The  planet  is  fine.  The  people  are
fucked!  Compared  with  the  people,  the  planet
is  doin’  great.  It’s  been  here  over  four  billion
years.  The  planet  isn’t  goin’  anywhere,  folks.
We  are!  We’re  goin’  away.  Pack  your  shit,
we’re  goin’  away.  And  we  won’t  leave
much  of  a  trace.  Thank  God  for  that.
Nothing  left.  Maybe  a  little  Styrofoam.
The  planet  will  be  here,  and  we’ll  be  gone.
Another  
failed  mutation,
another  closed-end  biological  mistake.
( George Carlin )
對人類虛偽和詭詐的反思和自嘲:
Man  is  the  only  animal  that  can  remain
on  friendly  terms  with  the  victim
he  intends  to  eat  until  he  eats  them.
( Samuel Butler )
對人類矛盾性格的反思和自嘲:
I  don’t  want  any  yes-men  around  me.
I  want  everybody  to  tell  me  the  truth
even  if  it  costs  them  their  jobs.
( Samuel Goldwyn )
對人類競爭的反思和自嘲:
The  trouble  with  the  rat  race  is  that
even  if  you  win,  you’re  still  a  rat.
( Lily Tomlin )
對懶惰的反思和自嘲:
There  is  no  pleasure  in  having  nothing  to  do;
the  fun  is  having  lots  to  do  and  not  doing  it.
( John W. Raper )
It  is  impossible  to  enjoy  idling  unless
there  is  plenty  of  work  to  do.
( Jerome K. Jerome )
Hard  work  never  killed  anybody,
but  why  take  a  chance?
( Edgar John Bergen via Charlie McCarthy )
我們要思考為何追求智慧的人喜歡自我批判,
喜歡內省,甚至「吾日三省吾身」,
除了因為「我」是最重要的思考工具之外,
還因為追求智慧的人喜歡智慧布施,
而智慧布施者最怕就是誤人子弟,
所以一定會不斷修訂自己的思想和文章!
Remember  the  light  is  always  inside  of  you
unless  you  cover  it  up.  But  if  you  feed  it,
it  will  grow  and  lead  you  on  your  path.
最後,我們會發現大約有五類人需要晝夜思想,
需要培養內省的習慣和需要培養自我批判的習慣:
1.  真哲學家。
2.  真科學家。
3.  從事教育工作的人。
4.  任何宗教的真教徒。
5.  矢志不移地追求「道/真理/智慧」的人。

《自我批判、內省》(二)

每當我們想批判別人的時候,要記住:
首先自己必須具備自我批判和內省的能力,
其次就是要判斷這位仁兄仁姊的思考能力和人格,
然後判斷自己對這位仁兄仁姊的包容和批判程度,
因為這世上並非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擁有的優勢;
並非每一個人都曾經接受過嚴謹的思考方法訓練;
並非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做濫竽充數的半知識份子;
並非每一個人都願意聆聽,
或者有能力追求抽象的「道/真理/智慧」,
並且願意將面子和輩份置諸真理之下;
並非每一個人都有能力認識自己和管理自己;

並非每一個人都願意出賣人格;
並非每一個人都願意做偽教徒,
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

並非每一個人都願意做偽知識份子;
並非每一個人都願意擁抱虛偽這個普世價值;
凡是拒絕出賣人格者,都是同道中人,
嚴謹的思考方法可以慢慢訓練。

除了大學裡極少數的尖端教授之外,
大部份人和所謂知識份子,往往只是半重視思考,
所以到了關鍵的時刻,他們就會不慎地露出馬腳,
顯示出他們重視和思考無關的資歷、學位、面子、
輩份、權力和支持者的人數,就發揮了強大的影響力。
生命的終極意義,在於鼓起勇氣追求愛和智慧,
在於提升愛的層次時,同時提升智慧的層次。
當我們明白自己就是追求智慧的最重要工具,

為了磨利這個工具,提升個人的自由,
自我批判和內省就是合乎邏輯的一步!
[ The  Love-Wisdom  Spirals ]
愛和智慧既可以視為一個銅板的兩面,
亦可以視為兩者互相帶動而產生的一個螺旋形上升的過程。
向外的螺旋  ( The  outer  spiral )
  愛 → 愛真理 → 追求真理。
追求真理 → 誠 → 智慧 →  謙卑 [對真理的謙虛]。
謙卑 → 不斷思考、批判和學習 → 去蕪存菁 → 智慧。
智慧 → 更謙卑 → 不斷思考、批判和學習 → 終生學習。
向內的雙螺旋  ( The  inner  spirals )
  愛 → 愛一個愛真理的自己 → 勇氣。
勇氣 → 自我批判 → 擇善固執 → 過則不憚改。
過則不憚改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智慧。
智慧 → 思考能力 → 語言 → 文字 → 心靈的成就。
  愛 → 愛一個愛真理的自己 → 擁抱孤獨、寧靜致遠。
寧靜致遠 → 創造 → 心靈的成就。
向內的雙螺旋,最初只能夠產生「小愛」,
有生命中的取向,但欠缺生命中確切的意義。

如果立志追求智慧,去蕪存菁,
產生足夠的勇氣,克服內心一切思想和習慣上的衝突、
向思想上的矛盾、懶於思考的傾向、性格上的猶豫作殊死戰,
那麼假以時日,內外螺旋必然會合而為一,
抵達「融會貫通」的境界。
Love,  wisdom  and  courage  is  a  trinity.
Have  courage  to  stand  up  against  all

the  inner  and  outer  destructive  forces
and  make  this  world  a  better  place  for  all.
( Jason Ling )

  愛、智慧、勇 → 信仰 → 大愛 → 生命的意義
人一旦建設了「信仰Faith [不是信念],
才有可能口裡承認,心裡相信,行為和思想完全吻合,

於是其他以往認為重要的事物,都變成次要又次要的事。
心靈的成就  ( Inner  spirals  turning  outwards )
  心靈的成就 → 泰然自若  inner  tranquility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
《小窗幽記》(明。陳繼儒)
  心靈的成就 → 正直、公義。
  心靈的成就 → 地上的鹽、山上的城、世上的光。
世上的光 → 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 利他、服務精神。
The  end  of  life  is  to  be  like  God,
and  the  soul  following  God  will  be  like  Him.
( Socrates )
由於「我」是思考的最重要「工具」,
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所以「自我批判」和「內省」成為思考者必須面對的課題。
所謂「自我批判」,所謂「內省」,就是一位熱愛真理的人,
讓自己做一位冷靜、客觀的旁觀者,回來觀察及批判自己!
子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

而「知恥」的先決條件就是「自我批判」和「內省」,
所以有些事情不是我們不能做或者不敢做,而是不屑去做。
「自我批判、內省」當然需要「courage
而「勇」是所有美德的基礎,是心靈教育中最後必須面對的挑戰,
它可以幫助我們立足社會,成為一個有「成就」的人。
自我批判再加上自我教育」,
可以讓我們在人生的旅程中  walking  tall,
walking  humbly,  and  walking  light.
如果放棄了「自我批判、內省」,我們不必奢談心靈教育。
所以知恥就是將理性和情緒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人類的情緒一向可善可惡,懂得「自我批判、內省」的人,
所有情緒 mood 都會用向至善至正的一方,
例如對人類無恥、非理性、極權、罪惡或者制度暴力的「驚訝」,
可以產生下列一連串愚昧者會認為是不良的情緒:
驚訝 → 恐懼 → 厭惡 → 憤怒 → 憎恨 → 謹慎地思考對策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所以需要未雨綢繆。
有理性的人視乎事情的緩急先後而作出的對策不外有五:

1.  抗爭,不合作,甚至革命。
2.  上善若水,打游擊戰。
3.  未雨綢繆,盡人事,聽天命,
     等待內裡腐敗的敵方分崩離析,禍起蕭牆,
     到時自然水到渠成。
4.  團結社會上懂得自我批判,無私怨及偏愛的智者。
5.  愚公移山,日積月累,水滴石穿。
As  soon  as  we  are  alone,……inner  chaos  opens  up  in
us.  This  chaos  can  be  so  disturbing  and  so  confusing
that  we  can  hardly  wait  to  get  busy  again.  Entering  a
private  room  and  shutting  the  door,  therefore,  does  
not  mean  that  we  immediately  shut  out  all  our  inner
doubts,  anxieties,  fears,  bad  memories,  unresolved
conflicts,  angry  feelings  and  impulsive  desires.  On  the
contrary,  when  we  have  removed  our  outer  distraction,  
we  often  find  that  our  inner  distraction  manifest
themselves  to  us  in  full  force.  We  often  use  the  outer
distractions  to  shield  ourselves  from  the  interior  noises.
This  makes  the  discipline  of  solitude  all  the  more  important.
( Henri J.M. Nouwen, Making All Things New and Other Classics )
決志追求真理,追求智慧,鍥而不捨,尋根究柢的人,
必然願意擁抱孤獨,而且常常進行自我批判,
因為「我」就是追求真理,追求智慧的最重要工具。
自我批判,是漫長而且極為孤獨的行動,

而且只有自己最清楚,得失成敗寸心知。
用兩句詩來描繪這種「樂意自我批判」的境界: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王維)
山溪山泉的發源地,很多時會在地表之下,
自我批判和內省,有如深入地表之下去尋根究柢;
自我批判和內省,也一定是獨來獨往的行動,
追求智慧的人能夠自我批判,才算是行到水窮處!
有勇氣行到水窮處,自然可以悠閒地坐看雲起時。
也許這亦是《圓覺經》所說慧目肅清,照耀心鏡」的境界。
自我批判和內省,其實是一種心的洗濯!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五燈會元。卷十九》(茶陵郁禪師)
那「自我批判」和「內省」就好像擇善固執一樣,
是一種心理上的自律行為,亦是修行者愛自己的表現。
Self-critique  is  a  form  of  psychological
self-policing  to  upgrade  ourselves  by
1.  eliminating  biases,  prejudices,  privileges,
2.  choosing  holy  ideas,  and

3.  eliminating  evil  thoughts  from  our  minds.
「自我批判」何嘗不是一種「自我審查self-censorship
「自我批判」何嘗不是一種「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
「自我批判」何嘗不是一種對追求「道/真理/智慧」的貪婪?
何嘗不是一種抽象及「理論上的囚牢theoretical prison
那些害怕自我批判的人,即使是哲學家和思想家,
亦只能夠做象牙塔裡的哲學家和思想家。

《自我批判、內省》(一)

11《自我批判、內省》(一) Igor Morski 「內省,自我批判,戰勝自己」是愛智者的道路。
哲學家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曾經自嘲:
我的眼睛離我太近,所以我總是看不見自己
Everyone  says  wisdom  is  great  until
they  have  to  face  themselves  and
put  themselves  under  their  own  scrutiny.
( Jason Ling )

未曾開竅的人,一直都希望別人瞭解他;
開了竅的人,一般都會開始努力瞭解自己。
希臘哲學家 Socrates 認為認識自己know  thyself
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Aristotle 甚至認為「認識自己」是智慧的開端。
Knowing   yourself   is   the   beginning   of   all   wisdom.
( Aristotle )
「認識自己」在心理學裡稱為內省」,英語稱為
self-scrutiny,  self-reflection,  disciplined  introspection.
「內省」一向都是中國儒家傳統的修養功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論語。學而》
如果「內省」是完全的話,
如果「認識自己」的意圖相當強烈的話,
不可能沒有向內的「自我批判self-criticism
因為「自我批判」是「認識自己」的其中一個重要部份,
需要當事人誠實和客觀地面對自己。
換言之,就是需要一個「開放的腦open-mindedness
對真理的熱愛和「謙卑intellectual  humility

愛真理,不能夠欠缺勇氣,
因為真理從來都不會理會閣下是否喜歡它!
愛智慧,就是追求真理的熱忱,
除了在思想上要不畏強權和暴力之外,
也絕對不會放過向內檢視,並且批判自己,
因為自己就是追求智慧的最重要工具!
The  most  terrifying  thing  is
to 
accept  oneself  completely.
( Carl Jung )
「自我批判」最初當然是一件令自己痛苦的事情,
所以智者環顧四周的朋友,都是放棄了追求智慧,
不願意「內省」和「自我批判」的人。

One  does  not  become  fully  human  painlessly.
( Rollo May )
愛智的人,以「真」和「誠」為「信仰」,
所以一定對人和對自己都誠實,
除了不「欺人」之外,亦不會「自欺」,
既沒有意圖欺騙別人,亦沒有意圖欺騙自己。

不「自欺」,所以絕對不會介意「自我批判」,
勇於步入全面「內省」的階段,
在沉默的內心世界裡自己考驗、批判、鍛鍊自己。
That  is,
any  person  who  claims  that  he  loves  wisdom
has  to  come  face-to-face  with  who  he  really  is
and  what  he  wants  himself 
to  be.
如果一個人沒有足夠的勇氣向內「自我批判」,
如果「自我批判」成為他追求智慧路途上的銅牆鐵壁,
那表示他對智慧還未有足夠的熱愛。
「自我批判」這個階段是愛智的人最困惑的一段路程,
因為要經歷內心的煎熬與沮喪:
There  is  no  coming  to  consciousness  without  pain.
People  will  do  anything,  no  matter  how  absurd,
in  order  to  avoid  facing  their  own  Soul.  One  does
not  become  enlightened  by  imagining  figures  of  light,
but  by  making  the  darkness  conscious.
( Carl Jung )
Until  you  make  the  unconscious  conscious,
it  will  direct  your  life  and  you  will  call  it  fate.
( Carl Jung )
一般人也許會喜歡知道某些事情的真相,
但並不一定喜歡知道個人情緒和信念的來源,
不想知道個人情緒和信念是否可靠的行為指標,
更加不要喜歡中國儒家的內省和西方哲學的自我批判,
他們誤以為自我批判會令自己不開心,就是不愛自己。
We  only  see  what  we  want  to  see;
we  only  hear  what  we  want  to  hear.
Our  belief  system  is  just  like  a  mirror
that  only  shows  us  what  we  believe.
( Don Miguel Ruiz )
We  tend  to  be  afraid  of  any  knowledge  that
could  cause  us  to  despise  ourselves  or  to
make  us  feel  inferior,  weak,  worthless,  evil,
shameful.  We  protect  ourselves  and  our
ideal  image  of  ourselves  by  repression
and  similar  defenses,  which  are  essentially
techniques  by  which  we  avoid  becoming
conscious  of  unpleasant  or 
dangerous  truths.
( Abraham  H.  Maslow )
Few  of  us  take  the  pains  to  study  the  origins
of  our  cherished  convictions;  indeed,
we  have  a  natural  repugnance  to  so  doing.
We  like  to  continue  to  believe  what  we  have
been  accustomed  to  accept  as  truth,  and  the
resentment  aroused  when  doubt  is  cast  on
any  of  our  assumptions  leads  us  to  seek
every  manner  of  excuse  for  clinging  to  them.
The  result  is  that  most  of  our  so-called
reasoning  consists  in  finding  arguments
for  going  on  believing  as  we  already  have.

( James Harvey Robinson )
Sometimes  people  don’t  want  to  hear  the  truth
because  they  don’t  want  their  illusions  destroyed.
( Friedrich Nietzsche )
人生是一場戰鬥,
是善與惡、正與邪、智與愚、虛偽與真誠的鬥爭,

這場鬥爭和愛自己及愛值得愛的人一樣,是永不止息的;
這場鬥爭既向外,亦向內,因為外和內是一體的兩面,
外面固然有敵人,那些拒絕自我批判的人,內心亦會有敵人。

熱愛真理,追求智慧,擇善固執,去蕪存菁,融會貫通,
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可以說是既為己,亦為人,

需要屢世的努力,屢世的勇猛精進,積存屢世的智慧。
智慧越高的人,會嚴厲批判所有自己曾經接受過的信念,
並且不斷批判,努力建設個人的信仰在穩固的磐石之上,
努力保守自己的心,擇善固執,精益求精,
因為擇善固執的難處不在於擇,而在於固執,
而且不斷去蕪存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這樣才有能力分享智慧,才有能力愛更多的人,
才有能力做一位合資格的學生兼導師,教學相長,
心安理得地幫助更多追求智慧的同道中人

這個道理是盲目歌頌大愛的人永遠不會明白的!
All  the  gods,  all  the  heavens,  all  the  hells,
are  within  you.
( Joseph Campbell )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a  condition
of  the  heart──not  something  that  comes
‘upon  the  earth’  or  ‘after  death’.
( Friedrich Nietzsche )
For  to  seek  truth  is  always  to  run  the  risk
of  discovering  what  one  would  hate  to  see.
It  requires  t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to  one’s  self,
and  that  confidence  in  ultimate  values,
that  one  can  dare  to  risk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uprooted  from  the  beliefs  and  day-to-day  values
by  which  one  has  lived.
( Rollo  May )
所謂「自律self-discipline,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
在善性循環、中性循環和惡性循環的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
但智者明白只有「內省」和「自我批判」才是真正的自律!
簡而言之,
「自我批判」和「內省」其實是愛自己的表現,
因為能夠「自我批判」和「內省」的人才可能有自知之明,
就是嘗試建設一個沒有內在矛盾的人格,

建設一個精神上的免疫系統,用來抵禦入侵的一切歪理,
才有能力獨立思考,並且「三思而後行」。

You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by  making  yourself  a  better  person.
( Scott Sorrell )
The  only  journey  is  the  one  within.
( Rainer Maria Rilke )
11《自我批判、內省》(一)
總結一下:
愛智的人,以「誠」和「真」為「信仰」,

所以批判思維既向外,也向內。
真正愛智慧的人,自己一定是在批判範圍之內,
包括任何個人的信念、宗教和價值觀念。
這就是為甚麼愛智慧的人必須要有勇氣
Life  shrinks  or  expands  according  to  one’s  courage.
( Anais Nin )
有人說,我們每個人都背著一些包袱:
例如陋習、自私及妒忌等缺點、壞朋友。
這些包袱,大部份人遲早都會察覺。
只要拿起勇氣,嘗試把包袱放在前面,直接面對,及早處理,
就可以輕快地行走餘下的人生路途。
遺憾的是,錯誤的思想和半真半假的信念這兩大包袱,最難發現,
如果不願意立志追求真理,如果沒有人點醒,一生人都未必會察覺。
即使有人點醒,如果自己沒有足夠的智慧去領悟,
如果自己沒有足夠的勇氣去解決,就未必有能力把包袱放在前面,
直接面對,及早處理!
錯誤的思想和半真半假的信念,往往陪伴著一般人度過他們的一生。
What  is  to  give  light  must  endure  burning.
( Viktor Frankl )
如果沒有追求智慧的勇氣,不願意自我批判,拒絕內省,
我們怎可能做世上的光?怎可能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最後,我們必須明白自我批判和內省,
都是一種「主動的自我審查」,
和「被動被迫的自我審查」不可一概而論,
只不過有一些未曾接受過嚴謹思考訓練,
而又有語言潔癖的人和偽知識份子,

會非常抗拒「自我審查」這個詞彙。

《思索恐懼症》

思索恐懼症的來源很簡單,
就是「害怕思考」,或者「懶於思考」:
1. 害怕思考艱深的問題。
2. 害怕思考涉及道德的問題。
3. 害怕需要內省和自我批判。
4. 害怕需要接受嚴謹的思考訓練。

《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一)
《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二)
《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三)
人類的思想和心靈有四大局限,
前三者可以靠良好的教育來改變,
而第四局限亦可以靠良好的教育來修補:
1.  知覺的局限
我們用日新月異的儀器、實驗、統計、辯論、資訊的交流
及電腦的分析,來輔助和擴充我們的知覺。
2.  語言和文字的局限
我們用哲學分析來批判,防止自己的思考被語言所矇騙,
因為有些看起來高級的詞彙和概念,其實並不怎麼清晰。
愛智的人,
一定不能夠忍受模糊不清的概念來左右自己的思想,
不會讓一些表面上「華麗漂亮的詞彙」欺騙了自己,
然後不自覺地用了這些名詞去欺騙其他人。

3.  成見的局限
一向沒有嚴謹思考習慣的人,或多或少會被社會潛移默化。
這種自然的洗腦,也許來自長輩,也許來自師長,
也許來自書籍,也許來自宗教,也許來自傳統風俗,
也許來自偶像,也許來自傳播媒介。
凡未經過反思就接受的概念,就會形成個人的成見。
在英語中,成見包括
prejudiceshabitual  beliefsunexamined  convictions
4.  性格和情緒的局限
這個局限要靠「內省」和「自我批判」來克服,
但一般來說,這一點是最難克服的。
不能夠克服這一點的人,或者懶於思考重大人生課題的人,
除了出現「選擇性愚蠢」之外,往往會患上「思索恐懼症」。

凡有「思索恐懼症」的人,就會吃虧在難以愛智。
Just  because  we  don’t  know  everything,
just  because  we  cannot  reach  the  ultimate  truth
doesn’t  mean  that  we  don’t  know  anything.
Once  we  eliminate  the  impossible,
whatever  remains,  no  matter  how  improbable,
must  be  closer  to  the  truth.
( Jason Ling )
一個懶惰的人往往需要付出不少代價,
例如培養出不少生活上的壞習慣,例如擁抱虛偽,
但最慘痛、代價最大的卻是思考方面的懶惰。
人一旦懶於思考,就會加入思考即食圈,
讓別人來代替自己思考!

慢慢地,思考即食圈就成為了思考舒適圈  comfort  zone
一旦人到中年,就已經喪失了個人獨立思考的能力,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自古已然,在思考界亦不例外。
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不但容易被無知、愚昧、直覺、情緒、偏見操縱了自己的行為,
而且在一切人際關係之中,往往不願意改變自己,
只是希望或者甚至要求對方改變。
Rarely  do  we  find  men  who  willingly  engage  in  hard,
solid  thinking.  There  is  an  almost  universal  quest  for
easy  answers  and  half-baked  solutions.  Nothing  pains
some  people  more  than  having  to  think.
( Martin Luther King, Jr. )
思考,從來都不容易。
所以當一個人沒有接受過嚴謹的思考訓練,
就會害怕思考,原因有很多:
1. 先天懶於思考。
2. 沒有足夠能力去思考。
3. 喜歡用情緒反應來代替思考。
4. 害怕與眾不同,害怕孤獨,寧願跟隨大隊。
5. 害怕思考艱深或涉及道德的問題,
6. 害怕要面對對自己本身的批判。
7. 愛面子和輩份多於愛真理。

Many  people  are  discomforted,  or  even  outraged,
by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Some  are  fearful  that
their  ideas  may  not  stand  up  as  well  as  they
would  like  if  they  start  to  think  about  them.
( Simon  Blackburn )
逃避思考,
尤其是逃避對我們認為已經熟悉事物從新思考,
從根源開始從新思考,從整體的結構關係去思考,
其實是一種對自由的逃避,
除了顯示出當事人欠缺追求真理的熱忱和勇氣之外,
亦可能會產生嚴峻的後果。

The  fatal  tendency  of  mankind  to  leave  off
thinking  about  a  thing  when  it  is  no  longer
doubtful  is  the  cause  of  half  their  errors.
( John Stuart Mill )
Nature  does  not  seem  to  care  very  much
whether  our  ideas  are  true  or  not,  as  long  as
we  get  on  through  life  safely  enough.  And
it  is  surprising  on  what  an  enormous  amount
of  error  we  can  get  along  comfortably.
( Randolph Bourne, Youth and Life, 1913 )
數千年的哲學先行者留下了豐富的寶藏,
所以愛智的人除了需要不斷思考之外,
還需要站在巨人的臂膀上,繼續並重新去思考。
高層次的思考往往來自讀書後所產生的激勵,
所以自古以來,聰明的人都明白:
懂得如何思考,懂得如何讀書」是人生中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No  bird  soars  too  high
if  he  soars  with  his  own  wings.

( William Blake, Marriage of Heaven and Hell, 1793 )
愛智辛苦,因為思考是人類創意思維的泉源!
因為想具備「創意」,首先就要打破思想和心靈的局限,
開放心靈,勇於經歷和體驗,接受多元化的思考方式,
並且對「能夠並存的吊詭」不會覺得恐懼。
其次,想培育「創意」就需要擁抱孤獨,
讓各式各樣的想法、幻想和感受在腦海裡醞釀。
最後,「創意」需要真和誠,需要熱忱,需要好奇心,
需要離群探索和反叛的精神,
不以眾人的意見、喜好、想法為依歸。
至於優秀的「創意」,除了上述條件之外,
更加需要在接近「創意」成果的階段,
擁有不列的各種 [能力/性格]:
1.  向外批判人事物和向內「自我批判」的能力。
2.  判斷卓越的品味和「追求卓越」的能力。
3.  具備根源思維,判斷和注意重要細節的能力。
4.  具備森林思維,知道「創意」成果在整體中的位置。
5.  判斷蕪與菁,然後歧視蕪,擁抱菁,勇於去蕪存菁。
6.  適應時代需求、懂得如何學習新知識和技術的能力。
修行者一旦有了足夠的智慧之後,就能夠將偶然變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