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融書]
八十年代組織「讀書會」,
是不少喜歡讀書的人趨之若鶩的事情,
但問題是讀甚麼書?如何讀法?目的是甚麼?
二十年後,組織「讀書會」已經追不上時代的步伐,
因為人類的經驗和知識越來越多,不斷地累積,
不斷地增加,於是書籍就越來越多,
即使是古今著作中之經典,亦浩如煙海,
然而時間並沒有增加,所以變得越來越珍貴。
現在的年青人讀書已經忙得要命,
一旦盲目背誦,睡眠不足,往往令學習適得其反,
那麼距離「博學」的階段就會越來越遠。
所以不論求學如何努力的人,都需要珍惜他們的讀書時間。
但話說回來,一旦在中學階段有哲學課程,例如知識論,
組織「讀書會」依然是一個好的制度,
上到大學之後,如果能夠慎選經典的書籍,
「讀書會」依然有存在的價值,
但上到研究院之後,組織「讀書會」就是浪費時間。
Life is too short, time too valuable,
to spend it in telling what is useless.
( Voltaire )
所以融會貫通的第二步功夫就是設法用簡短精要的文字,
來表達重要的思想和概念。
It is my ambition to say in ten sentences
what others say in a whole book.
( Friedrich Nietzsche )
真正讀過許多書,又有思考能力的人,
不會向人強調自己讀過多少本書,或者多少本名著,
只會問自己理解了多少,知不知道每本書的優劣所在。
智慧再高的人,就會質問自己融過多少本書,
及有能力融掉多少本優秀的書。
一旦社會上或者學校裡出現了「批判平台」,
就必然會出現「將大量書籍消化整合」的需求,
於是「融書會」就會應運而生,取代了「讀書會」!
一群喜歡思考的人自然會合力去「融書」,
而「融書」亦將成為新世代讀書人的其中一個職責!
所謂「融書」就是通過嚴謹批判及去蕪存菁的程序,
用一個或多個不同的「思考/概念架構」來組織知識,
消化、簡化、濃縮、精簡、抓住要點來整合書籍。
「融書」不但可以大幅度減少青少年在學習時間上的浪費,
更可以避免青少年記憶諸多低層次的概念,
將來需要痛苦地重新學習,困難地洗掉這些先入為主的概念。
換言之,讀好自己任教一科的書,然後傳遞給學生,
也許是上一代人對老師的要求,
但自從 2016 年人工智能電腦在圍棋上打敗了韓國高手之後,
也許未來的十年或二十年,
「融書」及編寫學生們可以在電腦上自學的課程,
包括測驗和考試在內,不但讓所有學生都有一個統一標準,
避開了不同學校、不同社區有不同質素老師這個變數,
而且可以讓學生檢測自己過去認知的基礎,概念的錯漏,
及讓學生控制自己學習的快慢進度,好處數之不盡,
所以「融書」將會成為新一代老師及知識份子的職責!
至於最好的經典,可以用附錄及註解來補充。
If you run from technology, it will chase you.
( Robert M. Pirsig )
Life is too short, time too valuable,
to argue with fools or to waste it in writing
unimportant things. Writing of important
ideas and concepts should be concise and
organized under a conceptual structure.
( Jason Ling )
參考:《思考和概念架構》
如果學生們讀數學和物理都要從牛頓的作品開始,
那麼他們在中學和大學裡需要讀多少年書才足夠?
記得數年前兒子讀哲學碩士時,筆者亦去旁聽,
一看見那張長長的閱讀書單 reading list,心裡就在想:
如果讀哲學還是用傳統的方法,跟隨著歷史的次序,
累積性地一個哲學家接著一個哲學家去研究他們的思想,
那麼越遲讀哲學的學生就會越來越辛苦,
因為必然有越來越多的哲學作品要閱讀和理解。
教育工作者必須問自己一個問題:
一張長長的閱讀書單目的是甚麼?
有否將個人以往的閱讀痛苦薪火相傳的意圖嗎?
有否撇開老師拋書包和下馬威的意圖嗎?
筆者又想起傅佩榮教授在研究所時的讀書方法,
是從巨人著作精確地英譯中入手,
好處是訓練到他的英文閱讀能力根基十分扎實,
然而筆者從閱讀傅佩榮教授的作品中,
發現這種讀書方法的壞處是受人影響太深,
而當影響太深時,承先就不一定能夠啟後,
難免對一門學問未能夠完全融會貫通。
當巨人的著作累積越來越多,
而精英又已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為何還需要翻譯而不直接去融書,以利後來者?
筆者一位高才學生告訴我,美國的電機工程界,
每年都邀請專家開會決定電機工程中專業名詞的定義,
一旦通過之後,就全電機工程界通用通用這一些定義。
為什麼哲學界不能夠向電機工程界取經,
全行通用一些嚴謹的詞彙和概念的定義?
是否因此所以哲學界沒有人願意做融書的工作?
融書之所以重要,
除了因為知識越來越多,書籍越來越多之外,
還因為學生閱讀的速度快過老師講解的速度,
更休提以往學生上課時非常浪費學習時間的抄筆記工作。
新時代的學習講究效率、娛樂和穩實的基礎,
有遠見的社會必然會聘請融會貫通的專家,
既用「森林思維」及「根源思維」,又用「思考架構」,
將幾十本課題互相有關的書籍的精華,
消化、簡化、濃縮、整合起來,再加入興趣元素,
成為一本完全「取代」[不是導讀] 的整合書,
以節省未來一代又一代讀者研讀的時間。
整合書 [不是現在那些忽略批判思考的教科書],
就成為了未來課程的基礎。
其實所有翻轉教育的課程,都應該是像一本整合書。
整合書,再加上一個「批判平台」,
就可以訓練未來一代的老師及未來一代的社會棟樑。
如果我們想用行動來支持下面這位作者的樂觀看法,
想節省所有未來研究者的時間,融書更是事在必行:
No matter what problem you encounter,
whether it’s a grand challenge for humanity
or a personal problem of your own, there’s
an idea out there that can overcome it.
And you can find that idea.
( Ray Kurzweil )
筆者預見十年之內,當知識越來越多,
當「好書」越來越多,當時間越來越珍貴的時候,
消化和整合這些好書就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時間就是生命!
所以社會對「融書工作者」,
對這些高層次的「書籍消化整合者」的需求,亦會越來越大,
筆者相信這會是未來教育界一個興旺的行業。
而重視軟實力的國家,甚至會成立「融書整合機構」!
「融書」本來就應該是近代知識份子死前對社會的責任。
矢志融書者,除了必須小心謹慎之外,
性格和習慣兩方面亦需要
1. 對真理謙卑,但不需要對所有人謙虛。
2. 對自己要求高,精益求精,以免誤人子弟。
3. 力求文章寫得清晰,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4. 常常修訂文章,修訂課程,修訂完又修訂。
5. 習慣自我批判,尤其是在沒有人切磋琢磨、
沒有人批判時就自我批判。
[融書是哲學家的工作]
融書,需要去蕪存菁,
而去蕪存菁則需要清晰的詞彙和精確的概念。
當清晰的詞彙和精確的概念應用在教學上的時候,
老師們遲早都會發現:
如果一位作者喜歡一開始就拋出大量的專業名詞,
那麼這位作者最好能夠用「根源思維」,
不厭其煩地逐一介紹每一個專業名詞的來源,
能夠用實際例子來介紹和說明就更棒,
設法盡量避免傳播自己也不懂得的概念。
否則作者就應該盡力避免專業名詞,把概念說得顯淺易明。
因為作者一開始就拋出大量看似高級的專業名詞,
會窒息了讀者對思考的興趣,絕對不利於教批判思維。
這個想法一旦應用在教學之上,我們就要讓學生們覺得:
1. 思考是他們天賦的能力,並非由老師所「賜予」。
2. 老師只是在訓練他們如何發掘及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3. 老師不會意圖控制學生們跟隨老師的思考,
讓學生們覺得不靠老師就沒有了思考能力。
老師們是否明白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態度和動機嗎?
參考:《思考和閱讀》(三)
筆者按:
也許讀者會發現「融書」這個新時代的概念,
除了是用批判思維教人文學科的教師,
例如台灣張輝誠先生的 學思達,
例如美國的翻轉課堂 Flipped Classroom,
及筆者憧憬的將來「中文IB課程」三者的迫切需要之外,
同樣適合於寫電郵、履歷表 resume、演講稿 speech draft、
工作報告 report/presentation 和備忘錄 memorandum。
這個新時代的概念當然不會影響到文學和小說創作,
只是不知道這個概念在未來二十年,
將會如何影響到中國語文科中的其他作文寫作。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lipped_classroom
Category: 哲學
《融書──新時代的概念》(上)
As great minds have the faculty of
saying a great deal in a few words,
so lesser minds have a talent of
talking much and saying nothing.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融會貫通]
《易經》系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意思是當事物發展到極點、窮盡的時候,就必須尋求變化,
只要變化恰當,便能夠通達,適合新的需要。
筆者的融書概念來自去蕪存菁,融會貫通,愚公移山的理想,
亦由於青少年要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而學習的時間則不變,
提出融書概念的目的,是希望能夠減輕新一代的學習壓力,
避免在駱駝的背脊上按年添上一根又一根的禾桿草,
導致學童神經衰弱,甚至產生自殺的傾向。
中文裡的融會貫通,用英語來說,就是
a mastery that is comprehensive, holistic
and interdisciplinary, the ideal version
being a critical synthesis of wisdom from
both the east and the west.
自然界的「道/真理」本來就是博大精深,
而且此道與彼道往往互相關連,一定可以貫通,
一定不會有內部的自相矛盾,不會分類,不會切割,
因為所有的分類都是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
Truth does not care about categorizations.
All areas of knowledge are actually
interrelated and interdependent.
由於人類智慧不足,所以「道/真理」對人來說,
往往會出現人類眼中的「弔詭」paradox。
融會貫通,是人類為了追求和認識「道/真理/智慧」
而對自己產生的要求,是人類智慧最高層次的表現。
參考:《融會貫通》 《思考和閱讀》(三)
要認識真理,往往需要運用森林思維,由整體出發,
然後運用根源思維來
1. 澄清個人思考所運用的詞彙和概念,
2. 研究自己有興趣的某部份學問。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就是用合併的方法減少科目,
再用一個「思考/概念」架構來重新編寫課程,
節省了的時間就用來開辦多元化課程,讓不同興趣,
不同思考能力,不同天賦,不同家庭環境的學生,
都可以在課程裡找到一個屬於他本人的學習位置。
這種教育思考源於「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想法,
以免出現「事急馬行田」的敷衍了事做法,
結果產生「掛羊頭賣狗肉」的課程,根本無濟於事。
如果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就要研究和找出
1. 各類學問的結構。
2. 各類學問對人生的重要性的排列次序。
3. 影響人類學習的因素,從而發展教和學的理論。
融會貫通的第一步功夫就是去蕪存菁。
而去蕪存菁需要的是第一流的品味和第一流的思考能力,
而幸好品味和思考能力互為因果,毋須具備兩種能力。
去蕪存菁必然牽涉到對劣品的歧視和對精品的尊重及讚賞,
需要的是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包括向外和向內的自我批判,
因為「我」就是批判的工具,而這件工具必須常常檢視。
這就是聖經教導我們的做事方法。
「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
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
所以,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
《馬太福音 7:18-20》
參考:《歧視和尊重》
As scarce as truth is, the supply has
always been in excess of the demand.
( Josh Billings )
因為「道/真理」會令大部份人產生心理創傷。
I’ve learned that it’s hard to determine
where to draw the line between being nice
and not hurting people’s feelings and
standing up for your faith.
但由於虛偽是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由於思想和概念方面的去蕪存菁並不容易,
所以「去蕪」往往需要幽默感和諷刺的功夫。
且讓筆者說幾個香港人都懂的笑話,
來表達去蕪存菁的困難。
The most wasted day of all is that
on which we have not laughed.
( Nicolas Chamfort )
The aim of a joke is not to degrade
the human being but to remind him
that he is already degraded.
( George Orwell )
Why is it that we rejoice at a birth
and grieve at a funeral? It is because
we are not the person involved.
( Mark Twain )
[笑話一]
有人去請教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
「師父,我的孩子是涼震嬰,人很壞,心狠冷,怎麼辦呢?」
師父回答:「有孩子就好了。」
我聽到後,覺得很對,退一步想,海闊天空,
怎麼能凡事都從完美的標準加以衡量呢?
如果涼震嬰是毛澤東或者希特勒,事情可能變得更壞,
而事實上事情沒有變得更壞,真是不幸中之大幸啊,
我們應該覺得開心和心滿意足。
[笑話二]
又有人去請教鼓吹愛人如己,鼓吹無條件的大愛的專家。
他們認為大愛就是體諒和包容,就是愛你的仇敵,
甚至代替所有受害者原諒罪人,免去他們的債務和責任。
道理很簡單:我們都不是聖人,誰有資格去論斷別人?
Who am I to judge others?
我們將一切都交託給神,所以不怕魔鬼來犯,
所以我們的座右銘是「莫與魔鬼為敵,魔鬼自有神去對付。」
否定別人永遠都是失敗者唯一的武器,
包容和寬恕毛澤東和希特勒,除了展示出我們的修養和品味,
更因為我們應該相信沒有任何一個生命是沒有價值的!
Don’t compare your life to others’. You have
no idea what their journey is all about.
( Regina Brett )
Forgive everyone everything.
( Regina Brett )
Love bears all things, believes all things,
hopes all things, endures all things.
( 1 Corinthians 13:7 )
人類的劣根性和有問題的思想,一向是荼毒世界的兩大禍首!
Nothing in all the world is more dangerous than
sincere ignorance and conscientious stupidity.
( Martin Luther King Jr. )
再說一個富幽默感,令人莞爾的真實故事。
由於愛因斯坦非常推崇卓別林的電影,
有一次在寫給卓別林的一封信中,這麼寫著:
《摩登時是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能看懂的好電影,
朋友,你一定會成為偉人的。(愛因斯坦)
卓別林讀完了信,也不忘回信給科學家:
先生,我更是欽佩你,
你的《相對論》至今還沒有一個人攪懂它,
但是你已經成為一個偉人了。(卓別林)
[笑話三]
網絡上有一個關於印度聖雄甘地的故事,不知真偽,
相信真假混雜的成數頗高,和幽默感及諷刺有關,
就當作是另一個笑話來看罷:
When Gandhi was studying law at the University
College of London, there was a professor, whose
last name was Peters, who felt animosity toward
Gandhi, and because Gandhi never conceded to
him in any disagreement, their “arguments”
were very common.
One day, Mr Peters was having lunch at the
dining room of the University and Gandhi came
along with his tray and sat next to him.
The professor, in his arrogance, said,
“Mr Gandhi: you do not understand…
a pig and a bird do not sit together to eat,”
to which Gandhi replied, “You do not worry
professor, I’ll fly away,” and he went and sat
at another table.
Mr Peters, enraged, decided to take revenge on
Gandhi on the next test, but Gandhi responded
brilliantly to all questions. Then, Mr Peters
asked him the following question, “Mr Gandhi,
if you are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and find a
package, and within it there is a bag of wisdom
and another bag with a lot of money; which one
will you take?” Without hesitating, Gandhi
responded, “the one with the money, of course.”
Mr Peters, smiling, said, “I, in your place,
would have taken the wisdom, don’t you think?”
“Each one takes what one doesn’t have”,
responded Gandhi indifferently.
Mr Peters, already hysterical, wrote on the exam
sheet the word “idiot” and gave it to Gandhi.
Gandhi took the exam sheet and sat down. A
few minutes later, Gandhi went to the professor
and said, “Mr Peters, you signed the sheet but
you did not give me the grade.”
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 心靈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下)
[生命教育]
一旦我們接受「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這個看法,
那麼「生命教育」就必須包括在課程之內,
嚴謹的思考訓練和寫作就必須包括在課程之內,
哲學裡的「認識自己,管理自己,創造自己」,
還有「面對及擁抱孤獨」,就必須包括在課程之內,
懂得閱讀個人紫微斗數的命盤,就必須包括在課程之內,
認識別人,包括中國傳統面相學,肢體語言心理學,
就必須包括在課程之內,
而最後,追求和互相分享「道/真理/智慧」的心態,
就必須包括在課程之內。
人只有在擁有足夠的智慧之後,才能夠分辨大事與小事,
才有能力以「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雖然「無常及死亡」是每一個人必須思考的課題,
但對大部份青少年人來說,無常及死亡畢竟是很遙遠的事,
不能夠成為人生上半場中最切身的課題,
所以問題的焦點就落在「如何生」之上。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但「如何生」這個課題依然和死亡有關,
因為大部份對社會制度不認識,對哲學思考不認識,
不懂得「如何生」需要甚麼條件的人,
將會被大時代淘汰,產生了不知生存有何意義,
甚至生不如死的感覺。
生於憂患而不安樂,或者沒有能力安樂,
誤以為可以一死就安樂的人,往往會主動提早去輪迴。
所以如果我們說「未知死,焉知應如何生」同樣對!
只有在解決了對死亡的恐懼和威脅之後,人才能夠活得自在。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
《小窗幽記》(明。陳繼儒)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五燈會元。卷第十九》(茶陵郁禪師)
[如何生?]
「如何生」是一門大學問,因為課題複雜,
而其中有不少人告訴我們他們是這方面的專家,
所以「判斷誰是如何生這個大學問的專家」,
就成為了人生中第一道難題。
至於「如何生」這門大學問,
在一個被迫全球化、再沒有小國寡民智慧的時代,
我們需要 [認識/學習] 的是:
☆ 人類所置身的大時代。
☆ 個人所置身的社會。
☆ 個人如何適應大時代和社會,
包括政治、經濟、食物、健康和社會意識形態。
所以就不能夠避免面對這五大問題:
☆ 人類定立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
☆ 環境污染。
☆ 人口膨脹。
☆ 貧富懸殊。
☆ 創意能力日益下降,創作靈感日益枯竭。
而以上的八大課題,從根源去思考,
就會發現是源於下列四大和人性有關的元素:
☆ 自私和過度的物慾。
☆ 小圈子、小團隊,敵我分明的意識形態。
☆ 周處除不了的「內三害」[無知、面子、虛偽]。
☆ 全人類的「宗教精神」[真、誠、愛、智慧]。
☆ 不再追求「宗教精神」的人類宗教。
前三者一旦團結在一起,就會出現「魔道集團」。
一旦人類的宗教和教育團體只是以「宗教精神」為口號,
擁抱與「宗教精神」水火不容、沒有交集的的虛偽,
就成為了非驢非馬、道貌岸然、自以為充滿正能量、
然而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目的是謀取暴利的「曖昧集團」,
而這兩者都會演變成惡性循環,因為袖手旁觀的人非常多。
Your soul (mind) is oftentimes a battleground,
upon which your reason and judgment wage war
against your passion and your appetite.
( Khalil Gibran )
Integrity without knowledge is weak and
useless, and knowledge without integrity
is dangerous and dreadful.
( Samuel Johnson )
Real knowledge, like everything else of value,
is not to be obtained easily. It must be
worked for, studied for, thought for, and,
more than all, must be prayed for.
( Thomas Arnold )
The truth may be out there,
but lies are inside your head.
( Terry Pratchett )
Life is neither good nor evil,
but only a place for good and evil.
( Marcus Aurelius )
The soul becomes dyed with the color of
its thoughts.
( Marcus Aurelius )
修行就是要「認識自己」,修行就是要除「內三害」,
因為「內三害」就是降低我們自由度的內在束縛。
青少年在人生的上半場,要學習如何爭取自由,
所以一定要明白病態社會中的社會化過程,亦是一種洗腦;
青少年在人生的上半場,要知道信仰、信念和迷信的分別,
從而學習如何建設個人的信仰;
青少年在人生的上半場,還需要學習「宗教精神」,
因為當一個人選擇了善性循環,那麼不論是做學問,做人,
還是管理別人,擁抱「宗教精神」是最基本的條件。
擁抱「內三害」的人傾向於半反理性和拒絕批判,
於是創造了「半桶水、部份真部份假」的思維!
人身上隱蔽和看似極度輕微的罪惡,最難發現,
因為這些人都是「好人」,看來都是君子和淑女,
看起來都是道貌岸然,有些更加是和藹可親。
由於他們對「內三害」的禍害不熟悉,
直至我們挑戰他們的理性,他們的曖昧思想才會現形。
雖然他們沒有能力分辨「信仰」和「信念」,
但由於他們是和藹可親的人,
所以他們的擋箭牌就是裝作耳聾,忽視論據,
一發現難以自圓其說時就放棄理性,拒絕辯論,
而且繼續宣傳他們的「信念」。
由於同時擁抱虛偽,所以「曖昧集團」人數眾多,
出現了「難為正邪定分界」的現象。
What is human nature?
Spirituality is part of it,
Bestiality is part of it,
Love is part of it,
Courage is part of it,
Empathy is part of it,
Hypocrisy is also part of it.
The choice is in your hand.
We are so accustomed to disguise
ourselves to others that in the end
we become disguised to ourselves.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No vice exists which does not pretend
to be more or less like some virtue
and which does not take advantage of
this assumed resemblance.
( La Bruyere, Characters, 1688 )
Men will cease to commit atrocities only
when they cease to believe absurdities.
( Voltaire )
What we allow, is what will continue.
When is the time none of us can afford
to remain seated or silent?
筆者認為只有當全人類的「宗教精神」,
能夠建設並且利用一個「批判平台」消滅「內三害」,
來教育及凝聚社會上行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
組成一個擁抱懷疑和批判精神的「正道集團」,
否則就會好像一團散沙,不足以和「魔道集團」抗衡。
只懂得默默工作,沒有時間或者不願意去努力思考的人,
怎可能理解「如何生」這門大學問?
We should become angels and not devils,
that’s why we have been created and born
into the world. Therefore be and stick to
what God has chosen you for.
( Paracelsus )
勵志者常常教導我們不要為小事計較,
但為何他們不教導我們要為大事計較?
是否因為大部份人都沒有能力分辨大事和小事?
是否因為由於虛偽而導致的愚昧非常普遍,
所以勵志者亦感到無可奈何?
One can fight evil but against stupidity
one is helpless…I have accepted the fact,
hard as it may be, that human beings are
inclined to behave in ways that would make
animals blush. The ironic, the tragic thing
is that we often behave in ignoble fashion
from what we consider the highest motives.
The animal makes no excuse for killing his
prey; the human animal, on the other hand,
can invoke God’s blessing when massacring
his fellow men. He forgets that God is not
on his side but at his side.
( Henry Miller )
如果教育界自誇有所謂「生命教育」,
那麼我們就可以檢視他們的課程設計,
是否包括了嚴謹的思考訓練和生命哲學的探索在內。
The problem is how to find out and confirm
what really matters in life so that our
trust and hope can rely on the faith which
we strenuously built on the foundation of
past and contemporary saints and philosophers.
( Jason Ling )
參考:《信仰》
But life is a battle :
may we all be enabled to fight it well!
( Charlotte Bronte, The Letters of Charlotte Bronte )
Life is so constructed, that the event does not,
cannot, will not, match the expectation.
( Charlotte Bronte )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中)
[石頭的比喻]
有人說,人應該像一塊石頭,
在生命之河裡被河水不斷地沖刷,
磨去了大大小小的稜角,成為一塊光滑的鵝卵石。
然而有一些石頭,是越磨越美麗,
有一些石頭,是越磨越醜陋,
有一些石頭,磨成了碎石、碎砂。
因為磨不是問題的關鍵,
石頭的內部結構,才是問題的關鍵;
要成為一塊漂亮的鵝卵石,
石頭的質素及如何去磨,才是最重要的一環。
問題是,石頭的內部結構,是絕對不能改變的嗎?
如果從童年開始就用優秀的方法去磨,
可以改變人的質素嗎?可以改變人的心嗎?
難道人不能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嗎?
一生人不夠的話,幾輩子的屢世修行夠不夠?
人人都可以成佛,難道只不過是一句口號?
[玫瑰的比喻]
有人說,人生就好像一枝玫瑰,玫瑰不可能沒有刺,
既有自己的刺,也有別人的刺,
既可以彼此互相刺,也可以互相磨鍊,相得益彰。
有一首法文歌曲,就叫做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請讀者一起欣賞一位視力只餘下一成的女孩子,
唱出這首經典名曲:
Rachael Leahcar
[旅行的比喻]
有人說,人生是一個毫不輕鬆的艱苦旅程,
就好像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
每一個人都只能夠享受抵達總站前的旅程,
要旅行順利,至少需要八件武器:
1. 一張可靠的地圖,好讓我們不會迷失方向。
在中國人來說是紫微斗數。
2. 兩大思考能力:森林思維和根源思維。
3. 思考方向:個人的生命意義。
4. 前生帶來、今生繼續追求的智慧。
5. 珍惜光陰,努力建設個人的信仰。
6. 健康的腦袋、體魄和飲食。
7. 適可而止的物質和財富欲望。
8. 當四周朋友的智慧不足時,懂得自己擁抱孤獨。
[修行的比喻]
有人說,人生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心,修心就是建設信仰。
修心之後,不盲目樂觀,不盲目樂觀,而是擁抱「如是觀」,
修心之後,智慧和年齡一起增長,開始學習思考上去蕪存菁,
開始和虛偽劃清界線,和愚蠢人及偽君子劃清界線,
將追求「道/真理」置諸面子和輩份之上,
從此懂得只尊重神聖的「宗教精神」,
不會尊重任何經不起批判的價值觀,
懂得只尊重值得尊重的人,懂得歧視不值得尊重的人。
人生有三大艱苦的事情:創業、思考和做人!
創業要靠天時、地利、人和,簡而言之,就是要靠運氣,
幸好創業並非必要的選擇,我們可以不選。
思考雖然要靠來自遺傳的天賦,但至少不用靠運氣,
可以靠個人的努力及選擇同道中人互相砥礪,
可以從選擇訓練思考的課程和導師方面去著手。
做人則並非選擇,因為做人是被迫要接受的考驗,
研究催眠回溯前生的人甚至指出當今生考驗失敗之後,
下一生人需要再考同樣的課題。
如果想做一個真好人,就要靠前生和今生的修行,
而修行的必要條件就是接受嚴謹的思考訓練,
追求真理,追求智慧,擇善固執,堅持人格,
明白在善循環和中性循環中徘徊是咫尺天涯,天淵之別。
不要懶惰,不要怕辛苦,在屢世追求智慧的路上,
誰人不是曾經滄海?
參考:《生命的意義》(一)
聖經中的「心」是指心靈,是人類屬靈生命的根源。
且讓我們汲取一下聖經的智慧: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
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 4:23》
而所謂保守自己的心,
就是堅持行走在追求智慧和真理的道路之上,永不偏離。
耶穌對他們說:
你們也是這樣不明白麼?
豈不曉得凡從外面進入的,不能污穢人,
因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又落到茅廁裡。
這是說,各樣的食物都是潔淨的。」
又說:「從人裡面出來的,那才能污穢人,因為從裡面,
就是從人心裡發出惡念、苟合、偷盜、兇殺、姦淫、
貪婪、邪惡、詭詐、淫蕩、嫉妒、謗讟、驕傲、狂妄。
這一切的惡都是從裡面出來,且能污穢人。
《馬可福音 7:18-23》
對從事命理學研究的人來說:
七尺之軀,不如一尺之面;
一尺之面,不如三寸之鼻;
三寸之鼻,不如一點之心。
換言之,心就是業力、命運和屢世人生的主宰!
[立志,毋忘初衷]
如果我們同意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那麼如何立志,為何要「毋忘初衷」,
及如何應付逆境,就變成很重要的學問。
Adversity is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 Jason Ling )
「立志」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立志」之後,
就好像有了一個指南針,能夠給予我們人生一個「方向」。
「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
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教條示龍場諸生》(王守仁)
人一旦立了志,就會產生和志向有關之「思考」,
所以「立志」的方向是好,是好壞參半,抑或是壞,
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課題。
好的志向就會產生好的思想,繼而產生好的行動,
壞的志向就會產生壞的思想,繼而產生壞的行動,
不立志,隨波逐流,就會產生隨波逐流的行動,
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所以一談到「立志」,我們當然應該繼續追問:
「志究竟是甚麼?有多少不同的種類?」
華夏文化對「志」的要求,一向頗高,
但又不肯清清楚楚地說明:
1.「立志」其實要從整個人生去判斷,
2.「立志」其實是偉人、智者、
或者那些決心行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所做的事。
華夏文化對立大志的人會這樣去鼓勵: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
如果只有遵循儒家的教導才算是「立志」,
如果只有做聖賢才算是「立志」,
那麼這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立志」,
只能夠屬於少數人,和一般平民有甚麼關係?
有多少人的立志和初衷是追求「道和真理」?
有多少人的立志和初衷是追求「真、誠、愛和智慧」?
有多少基督徒的立志和初衷是背負十字架?
那麼「立志」是否值得推崇?「毋忘初衷」是否值得尊重?
如果青少年一早立志隨波逐流,跟隨群眾的方向,
那麼他算不算是「立志」?
如果青少年一早立志愛動物但不愛人,
那麼他算不算是「立志」?
如果青少年一早立志及時行樂、活在當下,
那麼他算不算是「立志」?
如果青少年一早立志做「識時務」的俊傑,
那麼他算不算是「立志」?
如果青少年一早立志做「奴才」,做擇木而棲的良禽,
那麼他算不算是「立志」?
如果青少年一早立志做貪官,口裡說服務香港,
但又拒絕解釋口中的香港代表甚麼,
那麼他算不算是「立志」?
如果青少年一早立志為政棍隱惡揚善,
那麼他算不算是「立志」?
古代那些自宮入朝廷做太監,最後當上權傾朝野的宦官,
算不算是自小「胸懷大志」?
Nothing is so contagious as example;
and we never do any great good or evil
which does not produce its like.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如果青少年出身家境貧困,一早立志不惜任何代價,
甚至出賣人格及良知,為虎作倀,或者助紂為虐,
都要追求屬世的成功,屬世的名利權,
以下列的金句作為座右銘: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矢志說謊面不改容,崇拜厚黑犧牲朋友」,
「瘋語中抱緊害人的自由」,
「養天地歪氣,法古今賤人」,
「加入黑社會或者灰社會,奉行團隊精神」,
何嘗不是「立志」?何嘗不是「毋忘初衷」?
毛澤東何嘗不是「毋忘初衷」?
希特勒何嘗不是「毋忘初衷」?
騎虎難下的政客何嘗不是「毋忘初衷」?
馬屎坑裡的政棍何嘗不是「毋忘初衷」?
難道我們一向不是欣賞「有志者事竟成」嗎?
難道我們一向不是欣賞有意志和毅力,
在社會上努力奮鬥的人嗎?
由於「毋忘初衷」是一個常用的四字詞,
所以很值得研究,而且必須釐清箇中概念。
筆者嘗試用「根源思維」來分析這個四字詞的涵義。
☆ 初衷是甚麼?
☆ 普世價值可以成為初衷嗎?
☆ 如果自私和虛偽是普世價值,它們可以是初衷嗎?
☆ 初衷可以源於別人艷羨的眼光嗎?
☆ 初衷可以源於父母或師長的期望嗎?
☆ 初衷可以源於「名、利、權」的誘惑嗎?
☆ 初衷可以源於個人的野心嗎?
☆ 初是指何時的初?中途改變之後的新初算是初嗎?
☆ 毋忘初衷又如何?
有何薪火相傳的方法?有何接下來的積極行動?
☆ 毋忘初衷可否只是用作宣傳的口號?
☆ 所有的「初衷」和「毋忘」可以拒絕批判嗎?
☆ 凡是牽涉到初衷與社會文化和制度有關的課題,
可以拒絕尋根究柢,選擇性地回應嗎?
換言之,「立志」和「毋忘初衷」其實是頗為複雜的概念,
它們不一定是褒義詞。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上)
When it is time to die,
let us not discover that we have never lived.
( Henry David Thoreau )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雖然會有人陪伴我們一起跑,
雖然人人都有自由選擇自己的路線、方向和速度,
都有自由選擇「導師/教練」,選擇優秀的敵人,
都有自由一開始就追隨前人智者走過的路線,
到具備相當能力之後就另闢蹊徑,自創路程,
但到達終點的時候,每一個人都必須自己去面對,
因為無論我們有多少朋友,有多少愛我們的人,
這一生人最後都必然是一個人孤獨地面對死亡。
然而對相信有輪迴和業力的人來說,
人生不但是一場馬拉松,屢世的輪迴更是一場超級馬拉松!
Life is a Marathon,
so you can never finish all your exams.
However, you can always enjoy your race
and learn from the race before the end.
( Jason Ling )
有人認為,如果說人生匆匆而過,
金錢、物質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
回憶、友誼、愛情及親情何嘗不是?
所以喜歡做善事的人就且去做善事,
喜歡做壞事的人就且去做壞事,
喜歡享受物質和服務的人就且去享受物質和服務,
喜歡享受友誼、愛情及親情的人,
就且去享受友誼、愛情及親情。
反正生命有各式其適的「及時行樂」,
各行其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不是很好嗎?
As soon as man does not take his existence
for granted, but beholds it as something
unfathomably mysterious, thought begins.
( Albert Schweitzer )
筆者認為,人生中要達到「幸福、自由、獨立」,
就需要努力以赴,設法去擁有下列九件武器:
1. 某方面的才華,能夠解決生活問題。
2. 善良的心,擇善固執,這樣才會有愛的基礎。
3. 明白甚麼是自尊,具備心靈的勇氣。
4. 接受嚴謹的思考訓練,不論是自修還是來自老師。
5. 懂得對真理謙卑,但不一定需要對所有人謙虛。
6. 認識自己 → 管理自己 → 創造自己。
7. 明白生命的無常,時間的寶貴,
因為英年早逝,白頭人送黑頭人的情況並不罕見。
8. 明白累積智慧的原因就是為下一生人未雨綢繆。
9. 擺脫物質的束縛和消費主義的洗腦,能屈能伸。
If your actions inspire others to dream more,
learn more, do more and become more,
you are a leader.
( John Quincy Adams )
人生的路途上,必然會出現種種的挑戰,種種的逆境,
例如學業、事業、男女感情、家庭、人際關係、經濟、名譽、
社會政治環境、移民…等等,都會是做成逆境的因素,
所以人生這場馬拉松一定要懂得怎樣跑,一定要早作準備,
未雨綢繆,居安思危,盡早培養自己應付逆境的能力。
懶於思考,蹉跎歲月,就容易在難以準確測的路途中倒下,
沒有能力再爬起來。
4 Ways to Find More Meaning in Life
http://time.com/4524909/4-ways-to-find-more-meaning-in-life/?
人世間的生存競爭必然存在,無可避免。
在千禧世代,甚至會出現平庸者與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的競爭。
If you run from technology, it will chase you.
( Robert M. Pirsig )
如果我們不想用戰爭和搶劫這些手段去解決競爭,
那麼解決的關鍵就在於用甚麼方法去處理競爭問題,
於是就牽涉到「教書」、「教育」和「社會制度」的課題。
「教書」和「教育」當然是由學校去處理,
增加各式各樣的科目和科目組合去照顧多元化的人類天賦,
增加網絡上的自學課程以照顧人類學習速度的個別差異,
是最可行、最合理、最公平的方法,
但需要很多所規模相當龐大的中學和大學。
參考:《認識自己》 《管理自己》 《創造自己》
[領袖是甚麼?]
What is a hero without love for mankind.
( Doris Lessing )
青少年在這場人生的馬拉松之中初度登場,
老師們當然期望他們能夠贏在起跑線上,
但並不表示只有做領袖才算是贏在起跑線上。
很多中學都熱衷於鼓勵學生做領袖,
但卻欠缺了有思考能力的校長和老師,
不懂得如何從根源開始去思考「領袖」這個課題。
首先,當然是要解決領袖的定義是甚麼!
領袖必須是精英嗎?
領袖是偏才的精英還是通才的精英?
領袖需要接受嚴謹的批判思維訓練嗎?
領袖需要接受人際關係的訓練嗎?
領袖需要學習爾虞我詐的權力鬥爭嗎?
領袖需要身體力行、身先士卒嗎?
領袖需要有信用嗎?領袖需要有人格嗎?
領袖需要饑渴慕義,追求智慧,拒絕虛偽嗎?
領袖需要對真理謙卑嗎?需要對人謙虛嗎?
領袖需要畢生追求「道路、真理、生命」嗎?
領袖需要有幽默感嗎?領袖需要有創意嗎?
領袖需要有責任感嗎?還是需要懂得如何推卸責任?
領袖需要「認識自己」嗎?
領袖需要「管理自己」嗎?
領袖需要「創造自己」嗎?
領袖需要懂得分辨大事和小事嗎?
領袖需要勤奮嗎?
領袖需要懂得將勤奮用在刀鋒上嗎?
領袖需要懂得一點面相、掌相和命理學嗎?
領袖需要懂得一點「諂媚學」嗎?
領袖需要懂得一點「埋堆學」嗎?
領袖需要懂得如何選擇傳授各種技巧的導師嗎?
領袖需要懂得如何篩選團隊裡的隊員嗎?
領袖需要懂得如何令隊員發掘和發揮自己的潛能嗎?
領袖需要懂得如何鼓勵隊員追求完美,積極學習,
每次做得比上次更好嗎?
領袖需要懂得如何啟發隊員追求團隊的夢想嗎?
領袖需要懂得如何啟發隊員追求個人的夢想嗎?
領袖需要懂得如何建設公平和良好的賞罰制度嗎?
領袖需要懂得如何團結隊員,讓他們願意互相砥礪嗎?
學校裡的所謂「領袖培訓課程」可以不包括哲學嗎?
可以不包括心理學、社會學、命理學嗎?
還是目的只不過是令學生感覺飄飄然而已?
It is the mark of great people
to treat trifles as trifles and
important matters as important.
( Doris Lessing )
As a leader,
the first person I need to lead is me.
The first person that I should try
to change is me.
( John C. Maxwell )
領袖的「魅力/氣質/感染力」 charisma 從何而來?
領袖需要具備西方人所說的「智慧、愛、勇氣」,
或者中國儒家所說的「智、仁、勇」嗎?
領袖需要有「自信」 confidence 嗎?
領袖需要有「毅力」 perseverance 嗎?
它們從何而來?是從「信念」還是從「信仰」而來?
領袖需要具備建設個人信仰的能力嗎?
如果只有小部份人有能力做領袖,
那麼可以肯定大部份青少年放棄做領袖的願望之後,
會活得更健康更快樂,因為對自己的能力過份樂觀,
根本就是不切實際的思想!
而他們曾經參與的「領袖培訓課程」並非一無是處,
因為可以讓他們懂得如何辨別和選擇領袖!
If a man really have strong faith he can
indulge in the beautiful luxury of skepticism.
One is sure enough, strong enough,
grounded enough for that.
( Friedrich Nietzsche, The Twilight of the Idols, 1889 )
甚麼人會需要領袖?
Those who cannot think or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mselves need, and clamor for, a leader.
( Hermann Hesse )
前生帶來的智慧不足,沒有足夠思考能力的人,
無論如何有意志和毅力,意志和毅力亦往往用不得其所,
不是浪費就是事倍而功半,行了許多冤枉路,
而旁人對他的鼓勵,亦會浪費,根本起不了作用,
因為他根本就沒有能力明白旁人在說甚麼。
Good people are not those who lack flaws,
the brave are not those who feel no fear,
and the generous are not those who never
feel selfish. Extraordinary people are not
extraordinary because they are invulnerable
to unconscious biases. They are extraordinary
because they choose to do something about it.
( Shankar Vedantam )
說到這裡,我們就明白人一旦懶於思考,
人到中年就會積重難返,出現「萬金難脫中年蠢」的現象,
即俗語所謂「人蠢無藥醫」。
Idleness is the stupidity of the body,
and stupidity is the idleness of the mind.
( Johann Gottfried Seume )
《無奈》
我本想跟你 修行去 無奈此去不易
看著我一臉茫然 與眼中困惑 你不忍轉身去
毋讓我的愚 來留住你 惟願可克制自己
相看卻不語 可知道 全為捨不得你
這一刻跟你 默然對 誰知心裡淌淚
你問我怎麼不語 我說因懶惰 產生思考障礙
期望這懶惰 延長下去 [無窮無盡]
無奈智慧似露水 [去似露水]
相處每一剎 都癡癡醉 誰又會捨得你
你不必多說 求求你 難忍心裡的淚
我願往昔的歡笑 與往昔美麗 留在你深心處
明白我願能 完全屬你 [誰能維繫]
無奈懶不自主 [怎可自主]
不必再管我 轉身去 縱使捨不得你
不必再管我 轉身去 縱使捨不得你
參考:《贏在起跑線上》
《定義和比較》
The definition of terms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 Socrates )
「定義」和「比較」是不少人的人生中次要的問題,
但卻是科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和語言學中重大的課題。
越是嚴謹的學問,就越重視定義,越重視量度的方法,
而量度的標準,往往是從比較而得來的。
只有不喜歡做學問的人才會輕視「定義」和「比較」,
但亦同時在生活上受制於「定義」和「比較」。
任何定義、理論及其所用的詞彙,如果要能夠長久生存,
就必須與現實保持密切的接觸,不時作出修訂,
甚至重新說明詞彙,給予所用的詞彙更清晰的闡釋。
用「定義」來說明事物的本質及澄清詞彙概念,
用「比較」來確立判斷標準及作為分類的工具,
用「實驗」來找出應用條件及範疇,
一向是從事科學的人所採用的方法,行之有效。
Accuracy is the twin brother of honesty;
inaccuracy, of dishonesty.
( Nathaniel Hawthorne )
Honesty is the first chapter
in the book of wisdom.
( Thomas Jefferson )
試舉一個常見的簡單例子,
當有人說我們[中國人/男人/女人]如何如何的時候,
他是認為自己能夠代表所有的[中國人/男人/女人]嗎?
他是假設了[中國人/男人/女人]只有一類嗎?
然而一旦到了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範疇,
「定義」和「比較」就變得異常複雜,
因為牽涉到道德、善惡、是非的判斷,
牽涉到智愚的定義和判斷、美醜的定義和判斷、
每一樣東西好壞的定義和判斷、成功的定義和判斷。
而除了「定義」和「比較」之外,接著必須面對的課題,
永遠是再深入一層的「為甚麼」Why 和「如何」How,
包括如何執行及選擇怎麼樣的人去執行!
思考能力強的人更加會繼續追問 How much?How many?
簡而言之,「定義」和「比較」牽涉到人類社會中
1. 一切競爭和比賽的結果應該如何解讀和應用的課題。
換言之,就是問「比較的目的是甚麼?」
及「比較之後採取甚麼行動?」
2. 各式各樣的學問中如何分類的課題。
3. 所謂「知己知彼」的過程、步驟和方法的課題。
4. 一切「根源思維」和「森林思維」的基礎。
5. 如何建設「思考架構」和「概念架構」的課題。
6. 如何將有關的學問「融會貫通」的課題。
7. 「甚麼可以比較,甚麼不可以比較」的哲學課題。
8. 「甚麼必須比較,甚麼不需要比較」的哲學課題。
9. 比較整體還是比較部份?
有很多我們常常掛在口邊的詞彙,
例如貧窮 poverty,教育 education,民主 democracy,
快樂 happiness,信仰 faith,希望 hope,甚至我 I。
這些隨口說出來的概念,其實一點也不簡單,
況且它們的定義會因人而異,因情況而異,因制度而異,
所以思考不夠清晰的人就會說「一切都只不過是比較而已」。
事實上如果這些定義不弄清楚,往往就容易被壞人利用。
Randall Curren
Why is it so hard to measure virtue?
和所有動物一樣,人類當然有等級之分,
美醜、智愚、身體強弱、健康好壞、幸與不幸等等類別,
從比較可知,必然有等級之分,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
「比較」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問,
如果沒有「比較」,我們如何懂得怎樣去選擇?
沒有「比較」就沒有科學、沒有創意、沒有文明的進步。
只有愚昧無知的人才會叫人不要和別人比較,
只有愚昧無知的人才會呼籲教育界放棄考試,
試問不比較如何能夠「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試問不比較,不鍛煉嚴謹的思考,不培養創意思考,
如何追求卓越?如何能夠讓自己不被時代淘汰?
所以只有愚蠢人才會對人說:
1. Either stop comparing yourself to others or
tell yourself that there are always people
more foolish than you.
2. Forgive yourself for being lazy and flawed.
3. Be brave enough to separate yourself from
wise people whose words hurt your ego.
所以只有愚蠢人才會對人說:
對於有影響力人士的一句話,一些品味,一些認知的好壞,
有時候只要哈哈一笑也就算了,不必太過認真,
但是偏偏人總喜歡計較,結果兩敗俱傷,真是自討苦吃。
真勵志者告訴我們,一個豁達的人生,
應該學習「不要和愚蠢人計較,但必須和政客計較」,
否則會留下一個爛攤子給下一代承受,
因為政客的座右銘一向是「選民是弱智的」,
所以不怕開出多張空頭支票,因為
It is all promises, and no enforcement.
I foresee that man will resign himself
each day to new abominations, and soon
that only bandits and soldiers will be left.
( Jorge Luis Borges )
「比較」既然在人生之中如此重要,而且避無可避,
我是否就應該直截了當地接受它?
如果「比較」只能夠造就人類中的上智及天才,
卻令一般人感覺痛苦的話,那麼有沒有辦法超越它?
除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之外,還有別的方法嗎?
還有一點新世代必須面對的課題,就是未來十年,
青少年和老師是否需要和人工智能電腦一比高下?
如果青少年被迫需要和人工智能電腦比較的話,
有多少種重要的才華可以讓青少年比較?
比較的結果將會如何應用?人的價值又在甚麼地方?
這些都是非常迫切,必須立即思考及未雨綢繆的課題。
參考:《認識考試》 《知己知彼》
有些事情是程度上的問題,但都需要智力和勇氣。
正當的例如:
專業、包容、創意、語言的清晰度、思考的深刻度、
融會貫通、某一方面的天賦才華、增添影響煙子、
節衣縮食,三十幾歲就供完住宅單位。
介乎正當和不正當之間的例如:
囤積居奇、用人唯親、灰色地帶行騙、股票市場的參與。
不正當的例如:
假公濟私、貪污、枉法、寡頭壟斷、朋比為奸、
思想邪惡、語言偽術、助紂為虐、為虎作倀。
如果說練「葵花寶典」的人必須先自宮或者融周,
練成之後「提周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然後申請「自宮發炎人」的職位,一朝得寵,位極人臣,
何嘗不需要智力?何嘗不需要勇氣?
舊約聖經裡的《約伯記》是非常有思考價值的故事,
提供了許多值得基督徒思考的課題。
《約伯記》究竟是在說明神對魔鬼的愛?
說明神對懷疑和批判的精神的尊重?
說明神對「實驗」證明的尊重?
說明神無所不知,知道魔鬼一定輸?
還是在說明神對約伯有信心?
我們還想研究一下,約伯這種基督徒是否有如鳳毛麟角,
他在虔誠的基督徒之中會佔多少百分率?
凡是對神聖的概念或者建設「信仰」沒有信心的人,
還需要衡量到底是「天國近了」快一點,要立即悔改,
還是「魔鬼捷足先登」,要順其自然,立即投降,
否則魔鬼會在世界上製造人間地獄。
聖經從來都不容易解讀,所以不適合愚夫愚婦研究,
因為很多關鍵的概念和定義模糊不清,
非常容易被「偽傳道人、強姦者和極權者」利用。
參考: 《一次令人成長的強姦事件》(一)
好人、義人、歹人、惡人、仇敵究竟如何定義?
自然界的「道/真理」和神究竟是怎麼樣的關係?
愛究竟是怎麼樣的概念?如何定義?需要比較嗎?
甚麼應該愛?甚麼不應該愛?需要深入思考嗎?
甚麼應該恨?甚麼不應該恨?需要深入思考嗎?
甚麼可以包容?甚麼不可以包容?需要批判嗎?
詭詐究竟是怎麼樣的概念?如何定義?需要比較嗎?
基督徒如何才能夠像天父一樣完全?
愚夫愚婦在讀經班時會提出這些問題嗎?
牧師、神父和修女會願意及有能力解答嗎?
「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
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
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裡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
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
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
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
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
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
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賞賜呢?
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嗎?
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麼長處呢?
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嗎?
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
《馬太福音 5:38-48》
參考:《宗教和科學》(上) 《宗教和科學》(下)
筆者認為只有四類人,他們不需要和別人比較,
他們的人生價值亦不需要靠他人來評定:
1. 堅持人格的人。
2. 追求成就,懶理成功的人。
3. 孔子所說的上智。
4. 任何行業或學科中的頂尖高手。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里仁第四 》
As human beings,
we’re bound to compare and to judge.
It’s an inevitable facet of our being.
We are constantly trying to gauge
how we measure up to those around us.
In making decisions,
we are also constantly trying to judge
the situation as well as the people
we have to rely on.
( Jason Ling )
班門弄斧,對魯班和他的徒弟來說,往往是一件好事,
是一個難得的教學機會。
上門弄斧的人如果斧弄得好,
魯班就會利用這個示範來向徒弟解釋好在甚麼地方;
如果斧弄得不好,亦完美地示範為何徒弟要追隨魯班學藝。
By all means judge, learn how to judge,
and learn how to judge well.
Learn how to judge by appearances,
body language, the clothes people wear,
and the kind of friends they keep.
Judge what is good and what is bad.
Learn to 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
Judge what is important/crucial and
what is trivial/dispensable/expendable.
Accept and respect others for who they are,
where they are in life,
but no need to accept their thoughts,
and no need to respect their friends.
Only touch those willing and hopeful,
those who are still alive inside,
with a kind and generous spirit.
Never look upon an evil human being
and feel great love toward him.
Remember, you are not a saint.
Do not waste your time and energy on
the hopeless unless he is a family member.
Remember, any act of kindness without
complementary wisdom is never wasted
for it usually damages both the giver
and the receiver.
( Jason Ling )
這世界有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
定義這個概念,當然沒法擺脫未受過嚴謹思考訓練,
又沾沾自喜地自以為聰明的人對它的玩弄,
意圖混淆定義和個人的無知、愚昧、情緒、偏見,
所以我們常常會聽到他們說:
一切的可能性,都必先從你放棄定義開始,
不如試試跳出定義,跳出限制,重新建構你的人生,
重新定義你的人生!
《人生中最重要的問題》
很多哲學問題都非常複雜,
沒有接受過嚴謹思考訓練的人不會懂得如何回答:
What truly matters to me?
What truly matters to my family?
What truly matters to future generations,
including my grandchildren?
In other words, what is the big picture?
( Jason Ling )
所謂人生中最重要的問題,其實就是逐本捨末地去思考。
簡而言之,人生中最重要的問題只有三個:
1. 生存,往往會牽涉到下一代生存的問題。
2. 如何生存,牽涉到社會政治制度、生活環境、工作、
交友、婚姻、欲望、享樂、幸福、修行等多種課題。
3. 認識自己,然後選擇適合自己生存的方式。
雖然問題只有三個,但它們都是不容易解答的難題!
The saddest aspect of life right now
is that science gathers knowledge
faster than society gathers wisdom.
( Isaac Asimov )
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的時代大約會在2030年蒞臨,
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將會取代人類的神或者魔鬼,
並且有可能會將兩個角色合而為一,正邪合一,
一次過徹底解決了正邪的永恆鬥爭和衝突,
讓神和魔鬼和平共存,以後毋須再為正邪定分界。
可以說大文豪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一書中結尾的名句:
「人可以被消滅,但不可以被打敗。」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將會淪為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時代的大笑話。
所以這個大時代無可避免地會牽涉到很多道德問題,
包括如何處理愚蠢人及低層次工作者被淘汰,
包括軍事殺人和間諜用途方面的應用如何管理,
包括誰有權掌管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的問題。
當人類世界的知識好像幾何級數般增長的時候,
物質方面,以前想要但買不起的,現在很容易就買到了,
技能方面,以前認為重要的,卻突然變得不再重要了,
朋友方面,以前認為聰明的,卻突然變得勢利和愚蠢了。
喜歡思考教育的人必然會問兩個基本的問題:
1. 甚麼是人生中真正重要、必須學習的東西?
2. 甚麼是為了在社會上生活而必須學習的東西?
前者是教育工作者的課題,後者是教書工作者的課題,
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之後,他們撰寫的課程才會有意思。
參考:《教書、教育》(一) 《教書、教育》(二) 《珍惜光陰》
The nation is burdened with the heavy curse
on those who come afterwards. The generation
before us was inspired by an activism and a
naive enthusiasm, which we cannot rekindle,
because we confront tasks of a different kind
from those which our fathers faced.
( Max Weber )
Humans Need Not Apply
人生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很多人都不會問,因為他們不懂得問,
因為香港的教育制度和大部份的教育工作者,
都不會引導學生去問。
這個問題就是: 「我是誰?」 Who am I?
我從何處來?往那裡去?
I am the only person in the world
I should like to know thoroughly.
( Oscar Wilde )
I study myself more than any other subject.
That is my metaphysics, that is my physics.
( Michel de Montaigne )
為甚麼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呢?
因為一旦從這個問題出發,
我們就必須先開始研究另一個問題:
「我是甚麼?」 What is “I”?
這個問題是人生中一個最基本、最重大的哲學課題,
所有通識教育、生命教育和宗教教育,
其實都應該由認識「我 I」開始。
如果一個人認識全世界頗多的事物,
但對自己卻只能夠認識少少,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他口中說的「我」呢?
All our lives are actually spent on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ourselv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ld and ourselves.
人生其實只需要處理三件事情:
第一件是自己的事,第二件是世界的事,
第三件是關於自己和世界的瓜葛的事。
三件事情都非常複雜,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學習。
☆ 自己的事,包括認識自己,管理自己和創造自己。
簡而言之,所謂自己的事,就是先要明白生命無常,
明白人生苦短,於是問自己究竟此生人甚麼最重要,
問自己為何每天營營役役,非常忙碌地為生活而奔波,
問自己為何不明白工作的目的只不過是謀生,
而謀生只不過是人生的一部份,
問自己個人生命的意義,最想做甚麼事情,
為何完全未想過應該努力以赴地去「做自己的主人」。
Do you ever feel you’re living a wasted life?
If you only have one life to live,
why not make it the most incredible life possible?
☆ 世界的事,包括認識自然界,認識社會,認識人性,
甚至認識輪迴、業力和靈界。
如果我們相信有輪迴,我們會想知道我們前生的經歷,
前生學習到的教訓和尚未完成的任務和責任。
What did I learn in previous lives and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to do in this life?
☆ 關於自己和世界的瓜葛的事,包括認識「道/真理」,
認識政治社會環境對人的各種影響,包括個人的自由,
解決個人經濟和生活,解決生活和工作方面的種種壓力,
學習如何在日新月異、複雜多變的世界處理一切人際關係。
至於哲學、心理學和命理學三者的「綜合研究」,
則不但包括自己的事,亦包括自己和世界的瓜葛。
參考:《認識自己》 《管理自己》 《創造自己》
Self-image sets the boundaries
of individual accomplishment.
( Maxwell Maltz )
如果說自己就是「我 I」,那麼「我 I」是甚麼?
是一種會變的東西?是一種不會變的東西?
是一種有部份會變,有部份不會變的東西?
一旦我們接觸過「生、老、病、死」及無常,
接觸過「愛別離、怨憎會」之後,
我們當然立即可以肯定「我 I」是一種會變的東西,
但「我 I」是否會有一部份是永恆不變的?
「我 I」是否會有一部份出現輪迴的現象?
這部份就是所謂的「真我」true self 嗎?
這就是科學家和哲學家都想知道答案的問題。
When you tell me to listen to myself,
what do you mean by that?
Listen to my body? Listen to my ego?
Or listen to my soul?
如果「我 I」是有結構的,
那麼「我 I」這個詞彙就開始有點複雜,
科學家和哲學家就需要研究「我 I」的組成部份,
提出可以印證的「假說」hypothesis。
Words are not as satisfactory as we should
like them to be, but, like our neighbours,
we have got to live with them and must
make the best and not the worst of them.
( Samuel Butler )
當青少年對「我 I」有了一個實用的概念之後,
就比較容易知道怎樣去「問問題」,
而一個懂得怎樣去問問題的青年人,
無論是在通識、生命哲學、心理學、文學、歷史那一方面,
都是一個學習上非常好的開始!
因為他們的人生到了中年之後,就會懂得繼續問問題,
繼續去反省自己下一半的人生,例如:
1. 我是否已經達到了人生的顛峰?
2. 如果是的話,我是否喜歡安於現狀?
是否開始打算花時間在旅遊和吃喝玩樂之上?
3. 我應該如何活,才算是一個好的人生?
4. 人活得越久就一定越快樂嗎?
5. 我還有其他的夢想還未實現嗎?
我會願意花時間在這方面嗎?
The things that we love tell us what we are.
( Thomas Aquinas )
一旦解決了「我是甚麼?」這個必須先解決的課題之後,
我們才有可能解決「我是誰?」這個接下來的課題,
才有可能達到「認識自己」這個哲學上的重大目標,
才有可能回答「甚麼是愛自己?」和「甚麼是忠於自己?」
愛自己,首先當然要愛自己的「身體 body」,
因為「身體 body」是「我 ego」和「心靈 soul」的載體,
但愛自己是指愛「我 ego」還是愛「心靈 soul」?
如果愛「我 ego」就不能夠懷疑自己的心態和動機,
必須經常讚許自己,嘉獎自己,令自我感覺良好,
必須一意孤行,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必須拒絕內省和自我批判,更加要反擊批判自己的人;
如果愛「心靈 soul」就不能夠懶惰,
必須鼓起勇氣內省和自我批判,必須去蕪存菁,
必須追求完美,必須親近善知識及古今中外的智者,
必須辛苦地晝夜思考,追求「道、真理、智慧」,
因為「道、真理、智慧」和人生中一切判斷的優劣,
息息相關。
只有當我們明白甚麼是愛自己的時候,
才不會自己欺騙自己,也不會去欺騙別人,
才能夠 live our lives to its fullest!
參考:《「我」I 》 《生命的意義》(四)
當上述的課題都解決了之後,
我們就可以解決另一個重大的人生課題:
「自己的生命應該如何抉擇?」
1. 完全由自己去抉擇?
2. 完全讓長輩代自己抉擇?
3. 隨波逐流,跟隨大多數人的想法?
4. 由自己和有思考能力的長輩共同去抉擇?
研究甚麼是自己喜歡,有能力去做,
又能夠適應時代、解決生活所需的工作?
5. 讓長輩代自己抉擇,
到人生中途發現不對勁時才轉行轉業。
6. 讓哲學、心理學及紫微斗數合而為一的專家,
提供有關「認識自己」的資料,作為參考。
如果我們的決定是第五點而又欠缺天份的話,
就必須在中學階段培養思考能力和自學能力。
參考:《為何要學習思考》 《教書、教育》(八)
從上述一環緊扣一環的問題之中,
我們就明白到為何「我是誰?」這個問題如此關鍵!
一旦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就清楚自己的人生大方向,
就會去思考個人的生命價值,就會去思考死亡,
就會突然間醒悟到時間的珍貴,不會直到面對死亡時,
才發覺一切都已經太遲了,帶著遺憾告別人生。
When it is time to die,
let us not discover that we have never lived.
( Henry David Thoreau )
The School of Life: Who Am I?
[結語]
期望青少年青出於藍從來都不是一種美德,
致力培育青少年青出於藍,才可以算是一種美德,
亦是真知識份子對他置身的時代的責任。
Never stop learning. Great!
But learning what?
Learning top survival skills!
Without these top skills,
you will never be fully prepared for change.
It is a frightening feeling to wake up
one day after several years and discover
that you’ve become obsolete and expendable.
( Jason Ling )
在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的時代,
誰有權掌管這些電腦和機械人成為了一個重大的課題,
因為一旦掌管在邪惡兼道貌岸然的人手中,
人類的自由度必然會大幅度下降,
而且大部份智力達不到頂尖兩三成的青少年,
有可能會完全放棄思考,變得越來越蠢,
其中身體強壯者可能加入黑社會或者做極權國家的警察,
為虎作倀,成為邪惡掌權者控制的「奴隸/行屍走肉」。
其中不願意同流合污的青少年,
再沒有「生涯規劃」,只有「生捱規劃」!
而那些不願意接受黑心的「生捱規劃」者,
或者會感覺到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可能會吸毒來逃避,
甚至有自殺傾向。
If you run from technology, it will chase you.
( Robert M. Pirsig )
Stephen Hawking say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ld be humanity’s greatest disaster
http://www.telegraph.co.uk/technology/2016/10/19/stephen-hawking-says-artificial-intelligence-could-be-humanitys/
也許精神錯亂的人亦會突然間問「我是誰?」
金庸筆下的《射雕英雄傳》裡有這樣的描述:
西毒歐陽鋒練黃蓉故意默錯的「九陰真經」而走火入魔,
卻武功大進,但他逢人就問「我是誰?」
別人告訴他:「你是歐陽鋒。」
孰知歐陽鋒繼續再問「歐陽鋒是誰?」
《完美主義》(下)
信奉及追求完美只不過是一種「理想/野心」,
但要求有完美的結果卻是一種「執著」,
因為要求有完美的結果要看諸多影響的因素,
包括時機、運氣、動機、團隊的合作能力、
計劃中的瑕疵是否致命,和靈界的意圖。
所以有經驗的人仍舊是信奉那五大金句:
「禍福相倚伏」,
「自滿會招損,謙卑必受益」,
「未雨綢繆,盡人事,聽天命」,
「追求完美,但不要求一定要有完美之結果」,
「肩負有意義但困難的事情,要具備愚公移山的精神」。
歷史上的領袖有三大類:為善,自私的忠奸人,為惡。
只有真正的「完美主義者」才有機會成為為善的領袖!
[要求結果完美派]
未曾仔細思考過「完美」這個概念的人,
不會明白問題不在於對完美的執著,而在於對結果的執著!
「要求結果完美派」重視的是行動,是執行的技巧,
所以道德往往並非在他們考慮之列。
一旦一位「要求結果完美派」的人做了領導人,
他當然不會重視人命,因為「一將功成萬骨枯」,
能夠將自己升上神位,而人命只不過是一個統計數字!
如果這種領導人並非領袖,那麼就是社會之福,
因為歷史上許多人禍大災難,
是由有野心的「要求結果完美派」領袖所做成!
他們的座右銘當然是「做人,總是應該向前望。」
可悲的是「要求結果完美派」領袖往往要求自己低,
要求別人高,一旦他們只具備紙上談兵的能力,
犧牲者往往是他們的手下。
If you look for perfection,
you’ll never be content.
( Leo Tolstoy, Anna Karenina )
參考:
《生命教育:以成吉思汗和希特勒為榜樣》(上)
《生命教育:以成吉思汗和希特勒為榜樣》(中)
《生命教育:以成吉思汗和希特勒為榜樣》(下)
即使如此,僅僅擁抱「要求結果完美派」思維的人,
不容易成為領袖,因為完美、可重覆的行動,
必須有可靠的理論基礎,可以在理論範疇之內應用,
不能夠靠未經批判和驗證的假說和經驗。
所以想做領袖的人,
除了要擁護「要求結果完美派」思維之外,
必須同時擁護「只是追求完美派」的思維。
原因很簡單:
1. 想做領袖的人必須對自己有信心,
尤其是對自己的人格 integrity 有信心。
而信心必須建設在「信仰」之上,
必須建設在追求真理而產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之上。
建設在「信念」之上的信心根基不穩,
容易令思考力不足的人一意孤行,剛愎自用,
一旦遇上複雜的哲學、人性和道德問題,
只要一個錯誤的決定,隨時會一鋪清袋。
2. 想做領袖的人必須對團隊有信心,
而組織團隊必須有深厚的閱人和用人的經驗,
懂得選擇隊員,並且有能力和隊員溝通。
只有「只是追求完美派」的人通過長期實踐,
才會令想做領袖的人具備「知己知彼」的能力。
3. 如果有人想組織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團隊,
想做這個團隊的領袖,那麼他必須有品味,
有最起碼的思考能力,懂得判斷優劣,
明白選擇隊友時一定要同時擁抱歧視和尊重,
歧視無知和愚昧,尊重智慧和去蕪存菁的能力。
有很多因素可以做成一個團體的真正凝聚力,例如:
1. 團體具備清晰的意識形態、「信念/信仰」、
價值觀和立場。
2. 團體成立時就有去蕪存菁的抱負。
3. 隊友的思考能力和理性程度級數相若。
4. 團體一定會踢走害群之馬,維護團體的聲譽。
5. 團體具備薪火相傳的制度和能力。
6. 隊友數十年的友情,出生入死的戰友關係。
7. 隊友明白互相尊重的基礎是甚麼。
最優秀,並且可持續發展的團體,例如硬科學團體,
必然有一個「批判平台」!
凡是不清楚這些概念而組織的團隊,
就會出現「黑羊」black sheep 這種害群之馬,
或者出現豬一樣的隊友,
於是最後不是出現內奸,就是遲早分裂,
而且不可能避得開有品味的「無間道」潛伏在團體之內。
「無間道」雖然可以令團體倒閉,但其實並不太可怕,
一絲不苟行正道,具備浩然正氣的團體,何懼「無間道」?
The loyalty of some people ends when their
need changes, thought changes, or the benefits
they can get from the group ends.
There comes a point in your life
when you realize who matters, who never did,
who won’t anymore, and who always will.
And if in the end you are still alive
and up standing, you learn who is fake,
who is a sanctimonious hypocrite,
who has integrity, who has mere beliefs,
who is strenuously building up faith, and
who is willing to take risks for his faith.
( Jason Ling )
「要求結果完美派」的領袖必須懂得將朋友分類,
因為每類需要不同的處理方法。
「要求結果完美派」的領袖必須明白人必以貌相,
所以至少必須懂得看相,如果懂得命理學就更加好!
「要求結果完美派」的領袖必須明白驕傲和自滿,
是可怕的陷阱,擁抱驕傲和自滿,等於自掘墳墓。
參考:
《知己知彼》 《修行的境界》(上)
《修行的境界》(中) 《修行的境界》(下)
[敷衍了事,推卸責任,團隊精神]
那麼不贊同完美主義的人會完全放棄任何信念嗎?
當然不會,不贊同完美主義的人依然會有信念,
他們會選擇擁護下列的其中一種主義:
1. 重視半桶水思考能力主義。
2. 平庸者的敷衍了事主義。
3. 平庸者的推卸責任主義。
由於平庸者充斥市場,
一旦他們將敷衍主義結合了推卸責任主義,
社會上就會出現敷衍塞責的現象。
4. 跟隨不完美大隊主義。
5. 蠱惑團隊共同負責主義。
一旦團隊共同負責主義結合了推卸責任主義,
就會出現團隊犯錯而無領導人或隊員需要負責的現象。
Wisdom attracts wisdom;
hypocrisy elicits hypocrisy;
mediocrity begets mediocrity.
( Jason Ling )
參考:《理想和實踐之間》(二)
[中間主義,縱容的現象]
所謂「中間主義」,其實源於忽略「保守自己的心」。
1. 其中一種是既不贊同完美主義的要求,
拒絕保守自己的心,但又贊同完美主義的做事方式。
換言之,就是擁抱虛偽,拒絕思考完美,拒絕批判,
例如貪污者讚揚「以公害私,以情害理」的意識形態,
但要求貪污結果完美,及度橋令團隊的貪污行動完美。
例如極權者要求洗腦結果完美,甚至殺人結果完美。
2. 另一種是偽教徒,既保守自己的心,又擁抱虛偽,
喜歡左右逢源,拍四方的馬屁,營造好好先生的形象。
3. 在人類的善和惡之間有一個很奇怪的灰色地帶,
就是注重個人的「享受、沉默、包容和心境的安寧」。
[完美主義者的優點]
The further a society drifts from truth,
the more it will hate those that speak it.
( George Orwell )
真「完美主義者」完全明白「英雄莫問出處」: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舉於魚鹽之中,
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告子。下篇》(孟子)
真「完美主義者」明白每個人都有幾柄不同的刀,
而且他們都懂得珍惜自己的刀。
天賦眾多而且所有天賦都高的人,
會同時發展和運用幾柄不同的刀,
將勤力和毅力用在不同的刀鋒之上。
天賦眾多但興趣單一,或者天賦本來就比較單一的人,
會集中精力和時間磨鍊最優秀的那柄刀,
而且懂得將勤力和毅力用在刀鋒之上。
You can’t always be the best at everything,
but you have the right to waste your time
to try to be the best at everything.
If you are unable to know yourself,
then you must forget about efficiency.
You can always try to do your best
in everything that needs to be done.
( Jason Ling )
每個嬰孩出生之後都是竭盡所能去生存,
所以嬰孩一定是勤力的;但成年之後,不少人就選擇懶惰。
俗語說「天道酬勤」,但勤有很多類,既有身體方面的勤,
有思考方面的勤,有做善事方面的勤,亦有做壞事方面的勤,
總之有各式各樣的勤!
我們必須明白天道酬勤,對壞人和對好人一向一視同仁,
對壞人和對好人來說,每個理想都同樣看似遙不可及。
究竟天道對每類勤「如何酬,酬甚麼,酬多少?」
怎樣才有能力判斷人生中必須用的刀是甚麼刀?
勤力和毅力是否應該用在刀鋒之上?
怎樣才能夠知道自己擁有一柄怎麼樣的刀?
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課題。
Most of us have to reconcile our ideals
with our limiting circumstances, but
great men don’t reconcile their integrity.
Great men also made mistakes but
they won’t let others pay for it,
and they never try to win the respect
of both God and Lucifer/Satan.
( Jason Ling )
「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
《馬太福音 5:48》
[選擇導師和慎交朋友]
對喜歡粵劇的香港人來說,
任劍輝和白雪仙就是完美主義的表表者。
無論是追求藝術的完美抑或思考的完美,
後學的完美主義者,既然定下極高的標準,
當然需要尋訪明師,好讓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但尋訪明師不能夠僅憑道聽途說,
還需要完美主義者本身有判斷的能力。
但判斷的能力從何而來?
當然是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到高層次的思考方法,
提升了兒童的品味和判斷能力,讓他們贏在起跑線上。
這就是為何優質的「教育」和「教書」,
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如此重要。《教書、教育》(一)
一旦中小學階段欠缺了這些接觸的機會,輸了在起跑線,
就只能夠努力尋訪明師,以補救個人的不足。
但在這個階段尋訪明師,除了必須本身有判斷的能力之外,
就只能夠靠「緣份/運氣」,或者程門立雪的毅力。
即使完美主義者尋訪到明師,亦要慎擇朋友。
事實上無論是交朋友或者婚姻,亦靠「緣份/運氣」,
更加有前生的業力從中插手。
一旦不能遇上知己時,完美主義者應該懂得擁抱孤獨,
只和歷史中的偉人和聖賢,通過他們著作的書籍神交。
[遺憾]
由於「緣份/運氣」往往有時間因素,
所以凡是好的緣份必須學懂珍惜,
於是緣盡之後就不會有遺憾。
至於壞的緣份必須學懂忍耐和承擔,
因為有可能是前生你欠了對方的,
這樣處理,完結之後同樣亦不會有遺憾。
參考:《批評、批判、敵人、朋友》
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就是遺憾,「完美主義者」亦沒有例外。
凡是「完美主義者」或者任何追求進步的人,必然會有遺憾,
因為人生中小遺憾總是會有的,雖然遺憾只是一個程度上的問題。
完美主義者只是期望人生不要有大遺憾。
信奉及追求完美主義是一種「理想」,
要求有完美的結果卻是一種「執著」,
所以仍舊是那一句:「未雨綢繆,盡人事,聽天命」,
因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有命運和業力及靈界的因素。
《完美主義》(中)
[用「我 I」這個思考架構來分析完美主義]
參考:《「我」I 》 《改變自己》
完美主義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的確有點好像鑽牛角尖,因為對瑕疵視若無睹,
不但會令人停滯不前,也可能無法應付自然界的挑戰。
追求完美和去蕪存菁,一向是科學及文明的動力,
然而這種動力既可善,亦可為惡,完全視乎一心。
前文所說完美主義者的兩大門派,
分別製造出人類社會中兩類不同的「精英」elites,
一類精英讓「我 ego」主持人生大局,
他們重視「成功」success,追逐名利權,
只要對他們有利,他們絕對不會介意定義曖昧的詞彙。
其中部份人討厭直接的「肢體暴力」,
但卻擁護「制度暴力」做成的結構性社會不公,
非常喜歡享受特權,喜歡「特事特辦」,
但亦有既擁護「制度暴力」又擁護「肢體暴力」,
更加擁護毀滅優秀文化的暴力。
…today I believe that I am act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ill of the
Almighty Creator.
( Adolf Hitler, Mein Kampf, Vol.1, Ch.2 )
If you succeeded in cheating a friend,
don’t think that he is a fool.
Realize that he trusted you more than
you deserved. If you are a politician and
you succeeded in cheating your citizens,
it is because your education is shit
and consequently your citizens are fools.
( Jason Ling )
另一類精英讓「心靈 soul」主持人生大局,
他們重視「成就」achievement,重視分享,
追逐抽象的真理,智慧和普遍的宗教精神──
真、誠、愛、智慧。
他們重視認識自己,重視內省和自我批判,
非常重視思考和運用清晰的詞彙來表達思考,
而且不會讓情緒來主宰理性。
任何接受過嚴謹思考訓練的人都明白,
理論不同假說,理論必須符合事實,沒有妥協之餘地。
俗語說,我們判斷人的時候,必須「聽其言,觀其行」,
Talk is cheap. If his action/behavior
doesn’t reflect his words,
then he didn’t really mean it.
測試任何理論,其實也是應用同一道理!
所以追求真理和智慧的人,一定是徹底的完美主義者。
We are what we repeatedly do.
Excellence, then, is not an act, but a habit.
( Socrates )
簡而言之,
任何人要求達到崇高的理想或者狼子的野心,
其實都是「完美主義者」。
無論是善和惡,正和邪,只要是精英,
就都是「完美主義者」。
精英,可以拒絕批判嗎?精英,可以擁抱虛偽嗎?
那些狼子野心,晝夜度橋的精英就可以!
他們可以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
可以滿口仁義道德,背後卻和黑社會眉來眼去,
神又係佢,鬼又係佢,兩面都有 connection!
需要匡智的社會,當然不會釐清精英的定義,
所以一個社會如何定義精英,一向是重大的課題。
至於那些沒有天賦才華,或者沒有企圖登峰造極的人,
就淪落為「庸才」commoners / humdrum people,
他們不喜歡艱苦的思考,所以讓別人代替自己思考,
部份庸才喜歡宗教,喜歡上天堂,但傾向於將
「宗教精神」和「虛偽」置諸一爐而冶之,
寧願將精神放在「身體 body」的養生和享受之上。
養生和享受何嘗不是一種完美主義的傾向?
對這些沒有企圖登峰造極的人來說,
比較實際的意識形態就是這樣安慰自己:
Nobody is perfect.
I can only do my best.
If AI robots cannot accept that,
it’s their problem, not mine.
Don’t judge me until you know me.
Don’t underestimate me until you
challenge me. And don’t talk about me
until you’ve talked to me.
事實上,平庸者只有能力照顧自己,
只要他們不去欺騙或者陷害其他人,就已經十分理想。
不會剝削社會的精英,當然可以既重視「身體 body」,
又重視「心靈 soul」:
Beware of the barrenness of a busy life.
( Socrates )
I’m not sure what I’ll do, but ─ well,
I want to go places and see people.
I want my mind to grow. I want to live
where things happen on a big scale.
( F. Scott Fitzgerald )
[繼續釐清完美這個概念]
愚蠢的聰明人喜歡告訴那些思考能力不足的人:
striving for excellence 和 striving for perfection
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那麼兩個概念究竟不同在甚麼地方?
是因為方向不同嗎?是因為比較標準不同嗎?
是因為明白愚蠢的聰明人具備「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心態嗎?
只有需要匡智的人,才會對追求完美產生恐懼。
And don’t ever be afraid of high expectations.
A great heritage is like something
we can’t escape, even if we want to.
It’s like a foundation under our feet,
we didn’t put it there,
but we’re standing on it anyway.
And either we build on the foundation,
or it will crumble away underneath us.
( Hank Aaron, 1995 )
Have no fear of perfection, you’ll never reach it.
( Salvador Dali )
Everything excellent is as difficult as it is rare.
( Baruch Spinoza, Ethics )
Learn to say ‘no’ to the good
so you can say ‘yes’ to the best.
( John C. Maxwell )
Demanding perfection may be inhuman,
but setting up higher and higher standards
for youtself and then striving for perfection
is not only human but also the cornerstone
of all human achievements.
What we do well, we want to do it better.
If the pursuit of perfection is not
an ingredient of compassion, then
what is compassion and what is excellence?
There is nothing wrong to insist on perfection
though we must realize that it is foolish
to expect perfect outcomes.
Perfection is an attitude, not a requirement;
it is a journey, not a destination.
We don’t need to be better than others.
We only need to be better than we used to be,
using others as a reference only.
( Jason Ling )
I constantly experience failure in that
my work is never as good as I want it to be.
So I live with failure.
( Jeremy Irons )
I hold that a writer who does not passionately
believe in the perfectibility of man
has no dedication nor any membership in literature.
( John Steinbeck )
在愛智的路途上,
擁抱「既知足,又不知足」這個困難的弔詭──
就是「既滿意自己鍥而不捨的精神,在物質方面容易知足,
能夠完全放下名利權的慾望,但又不滿意現在擁有的智慧,
在思考和追求智慧方面完全永不知足」──這就是周易所說
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儒家所說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及佛家所說的「勇猛精進」!
可惜的是,喚醒群眾接受這個道理並不容易。
萬事起頭難,聽得明白這個道理需要起碼的智慧,
也許更需要一點緣份,甚至一點運氣,
而能夠當下明白這個道理,本身就是一種智慧。
You have to have a talent for having talent.
( Ruth Gordon )
在愛智的路途上,我們遲早會明白
1. 愛和智慧必須手牽手,
因為愛必須有相應的智慧配合。
2. 大愛必須有大智慧配合,
否則大愛如何去愛一位決志及已經做了壞事的人?
如何能夠代表所有受害者原諒及包容壞人?
3. 一切狹隘的愛和小愛,都容易做成傷害,
出現「愛你變成害你」的結果。
4. 任何混雜了虛偽的愛,一定是假愛,會做成極大傷害。
5. 所謂「厚德載物」的厚德,必然是從改革制度著手。
追求智慧,困難嗎?
努力不懈、堅持追求智慧,智慧就會現身;
不是由於智慧變得容易了,而是因為在追求的過程之中,
我們追求智慧的能力增添了。
The human mind is much more elastic
than you can imagine.
If you practice, you think better.
If you think better,
you get along with better thinkers.
If you get along with better thinkers,
you think better thoughts.
If you think better thoughts,
you have more fun.
If you have more fun, you practice more.
If you practice more, you think better…..
The most powerful drive in the ascent of man
is his pleasure in his own skill.
He loves to do what he does well and,
having done it well, he loves to do it better.
( Jacob Bronowski )
Certainly all historical experience confirms
the truth──that man would not have attained
the possible unless time and again he had
reached out for the impossible.
( Max Weber )
回歸心靈,追求智慧的人,不會介意結果或者結局不完美,
因為有時一些小瑕疵往往反而是完美的一部份。
他們的座右銘就是:
1. 努力認識世界,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和自己的關係。
2. 保守自己的心,對真理謙卑,毋忘經得批判的初衷。
3. 未雨綢繆,盡人事,聽天命,因為靈界的計劃我們不清楚。
4. 擁抱懷疑和批判,有機會就說出目前認知的真理,
期望有人會指出其中漏洞,可以立即作出修訂。
5. 多元化是好事,人必須去學習接納、欣賞和感激思考上的差異,
然而亦必須同時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由於世界上有偽君子和半君子,
所以只有回歸心靈,追求智慧的人,
當他們說出下面這句說話時,才可以肯定一定是真心話:
My life isn’t perfert but I am thankful
for everything I have and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to me.
Therefore you shall be perfect
just as your Father in heaven is perfect.
(Matthew 5:48)
完美主義者的「自我認同」identity:
1. 以趨向完美為人生的目標。
2. 知道今天的我較昨天的我進步。
絕對不會倚賴相貌、身材、衣著、行頭、銜頭…來包裝。
3. 努力建設信仰,對所有信念都抱著懷疑的精神。
4. 慎選導師,慎選可以溝通的朋友。
5. 除了最基本的虛偽,
例如在腦細面前自認愚昧,讓腦細的決策自取其辱,
或者在有暴力傾向的愚蠢人面前保持必要的沉默之外,
拒絕所有不必要的虛偽。
6. 除了白色的謊言 white lies 之外,拒絕說謊。
7. 將真理置諸面子和輩份之上。
《完美主義》(上)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誥曰:作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禮記。大學》
Improvement is a vague term because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to improve, something more
to learn and to experience. When people say
you should always improve yourself,
what exactly are they saying? Improve what?
Similarly,
the difficulty in defining a growth mindset
lies in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word growth.
What is growth? Growth of what?
Growth of the ego or growth of the soul?
( Jason Ling )
不少人認為「完美主義」就好像鑽牛角尖,要求過高!
筆者相信讀者們都曾經見過不少揶揄,嘲諷,
甚至詆譭「完美主義」的說法或者文章。
半桶水的思考和定義不清的詞彙一向同心同德,
充斥著哲學和心理學的市場,嚴重影響到下一代的心態。
「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 就是一個概念模糊,
但對任何人類文明都非常重要的詞彙。
不斷地追求知識,不斷地追求更優良的科技,
追尋及發掘延年益壽的方法,哲學家對真理的執著,
它們是否都是源於「完美主義」的心態呢?
那麼女士們的化妝呢?整容呢?拉面皮呢?衣冠行頭呢?
它們到底是追求完美還是意圖欺騙?
「完美主義」的確是一個值得慎重思考的課題。
[兩大門派:只是追求完美派和要求結果完美派]
追求「完美主義」的人稱為「完美主義者」Perfectionist。
首先,「完美主義者」以完美為方向和目標。
其次,「完美主義者」有兩大門派,
其一是「只是追求完美派」,其二是「要求結果完美派」。
兩者看似大同小異,事實上在哲學和心理學兩方面都分別很大,
但視乎應用的範疇,兩者都非常重要,都有存在價值。
「只是追求完美派」以「至善至正,盡善盡美」為口號,
如果沒有合作無間,互相信任的同事,
如果個人的能力不足的話,他們多數不會轉往另一公司;
如果沒有組織一個優秀的班底或者智囊團的話,
他們絕對不會接受任何超過自己能力的重大職位,
所以積極進取的「只是追求完美派」沒有任何心理壓力,
因為它已經超越了「比較」,只是會有或大或小的遺憾。
Improvement has perfection as its goal
but it takes a step-by-step approach.
所有修行者都是「只是追求完美派」的信徒,
他們擁有 persistent 和 enthusiastic 的性格,
他們明白自己並不完美,但並沒有安於現狀,
他們並不企圖一步登天,而是自強不息,精益求精,
只是和昨天的我或者一個自訂的標準比較,
只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今天的我勝過昨天的我,
努力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標或者趨近完美,
就已經完成了自己給予自己的任務!換言之,
他們擁抱中國傳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
不斷地去蕪存菁,不斷地自我超越。
When you see yourself as a work-in-progress,
you’re automatically less likely to experience
feelings of inadequacy.
( Valerie Young )
「要求結果完美派」以「十全十美」為口號,
以完美為最低要求,但除了有精神病的那些,
他們都只會要求某些事情完美,不會要求所有事情都完美。
即使是要求某些事情完美,都會有一個範疇,
有一個可以接受的緩衝地帶,不會完全缺乏彈性,
因為他們明白無論是人事管理還是產品生產,
要求結果完美,對人性的掌握,對道德的掌握,
合作、運氣和程序設計是極為重要的五大因素。
換言之,對完美程度的要求,要考慮頗多的因素。
一般「要求結果完美派」的人,性格會比較挑剔,
他們所承受的焦慮和精神壓力的大小,
視乎他們對「門檻/標準」要求的高度,
個人的身體狀況,個人的「教書/教育」程度,
個人的知識,個人的辦事能力,個人的思考能力,
是否懂得分辨大事和小事,是否懂得分辨假說和理論,
和到底是「要求自己完美」還是「要求別人完美」。
如果是要求別人完美的話,
那麼這些別人是指所有人,還是自己團隊裡的隊員?
會否只是嚴以律人,寬鬆待己?
會否對不同的別人有「大細超」的不公平現象?
做事喜歡馬馬虎虎,得過且過的人,自我形象必然低落,
所以所有自尊心強的人必然屬於「只是追求完美派」,
而所有登峰造極的人物,
無論是思想家、藝術家、科學家、賭徒,還是罪犯,
必然同時擁抱上述兩個門派。
問題的關鍵只有四個:
1. 是否只應要求自己,不應要求別人?
2. 完美的門檻會定得有多高?
3. 是否會讓「完美主義」增添個人的焦慮和精神壓力。
4. 在於和誰比較,達文西?愛因斯坦?
在《歧視和尊重》一文中,筆者指出:
「凡是重視品味的人,不論是那一方面的品味,
必然擁抱歧視,亦同時擁抱尊重。
只有那些在人生中各方面都不重視品味的人,
才有資格說自己的字典裡沒有歧視兩個字!」
「完美主義」當然和品味有關!
「去蕪存菁本來就是歧視和尊重合而為一的現象。
因為歧視才會去蕪,尊重才會存菁!
對瑕疵視若無睹,會令人停滯不前,
追求完美一向是科學及先進文明的動力,
也是人類近四百年來從科學發展中得來的經驗。」
從事科學的人明白,從事理論工作的人,一定是徹底的完美主義者,
因為在科學理論方面,完美和事實同樣重要,完全沒有妥協之餘地。
The great artist feels always the real imperfection
of his own best works, and is more sensible than
any man how much they fall short of that ideal
perfection of which he has formed some conception.
…It is the inferior artist only who is ever perfectly
satisfied with his own performances.
( Adam Smith,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VI, 3, 1759 )
Life is occupied in both perpetuating itself and
surpassing itself; if all it does is maintain itself,
then living is only not dying.
( Simone de Beauvoir )
What’s terrible is to pretend that second-rate is
first-rate. To pretend that you don’t need love
when you do; or you like your work when you
know quite well you’re capable of better.
( Doris Lessing )
Unless you try to do something beyond
what you have mastered, you will never grow.
( Ralph Waldo Emerson )
Nobody rises to low expectations
( Calvin Lloyd )
The purpose of life is to be defeated
by greater and greater things.
( Rainer Maria Rilke )
Do the best you can until you know better.
Then when you know better, do better.
( Maya Angelou )
And don’t ever be afraid of high expectations.
A great heritage is like something we can’t escape,
even if we want to. It’s like a foundation
under our feet, we didn’t put it there,
but we’re standing on it anyway.
And either we build on the foundation,
or it will crumble away underneath us.
( Hank Aaron, 1995 )
韓國演員/拳擊手 李是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en8_dPrsr0
[只是追求完美派]
It is a sign of contraction of the mind
when it is content, or of weariness.
A spirited mind never stops within itself;
it is always aspiring and
going beyond its strength.
( Michel de Montaigne )
自我教育,追求智慧,是質的進步。
換句話說,就是一生人「永不休止,但亦不執著」地追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在嘗試超越昨天的自己。
I am improving every day and it makes me happy.
愛智的人明白,「求知欲」並不等於「求智欲」;
求知欲只不過是追求知識的動力,求智欲則是追求智慧的動力。
愛智的人明白,從愚昧到智慧是一個「連續現象」continuum,
愚昧是相對的,智慧也是相對的!
所以愛智就是表示
從「覺醒」awakening / enlightenment 的那一天開始,
直到死亡的前夕,
追求智慧永無休止,絕對不會半途而廢,不會停滯不前。
用英語來描述,
無論是追求知識、發明和創新,或者追求智慧,都是
dedication to continuous personal improvement.
然而只有追求智慧,勇猛精進,才是屬於修行的功夫。
從紫微斗數的角度來看,
凡是紫微在命宮、身宮或者田宅宮的命造,
由於需要領導下屬或者學生,需要以身作則,
所以一定是追求完美的表表者。
一旦紫微再會照地空、地劫,
紫微化科,或者會照武曲化科,
會照廉貞化祿,或者會照破軍化權,
這種命造對於追求完美就會更加強烈。
愛智的人亦明白,追求智慧只不過是追求進步,
並不是要求一步登天,並不是要求最終達到完美,
所以臨死前亦不會在這方面有所遺憾。
對!不完美根本就是事實,
只有智力低、不懂得愛自己的人才不願意接受。
知足常樂的人認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對!但這只是失敗時安慰自己的方法,
追求完美的人不需要安慰自己,
所以一定會向上比,而不會向下比。
智力低兼且懶惰的人認為,
既然沒有人可能是完美的,所以事情不可能做得完美,
那麼為何需要將事情做得更好?
對!沒有人可能是完美的,但不要害怕追求完美,
不要認為追求完美是一種心理缺失,
因為追求完美、精益求精,讓後來者薪火相傳,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來源。
所以完美,雖然可以有一個實在的目標,
但不必要求自己一定要盡快達到這個目標;
完美,亦不一定需要有一個外在的比較標準,
更加沒有一個速度的標準,沒有一步登天的要求,
只要每天都較昨天的我進步,
不斷有「今是而昨非」的感覺,就是完美。
換言之,
追求完美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態度,是一個過程,
可以只是和過去的我比較,
這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另一個詮釋。
Intellectual growth should commence at birth
and cease only at death.
( Albert Einstein )
Wisdom is not a product of schooling
but of the lifelong attempt to acquire it.
( Albert Einstein )
We are what we repeatedly do.
Excellence, then, is not an act, but a habit.
( Socrates/Aristotle )
Perfection is attained by slow degrees;
it requires the hand of time.
( Voltaire )
Excellence is never an accident.
It is always the result of high intention,
sincere effort, and intelligent execution;
it represents the wise choice of many alternatives
──choice, not chance, determines your destiny.
( Socrates )
最後,我們必須明白追求完美的人首先必須「認識自己」,
否則對自己要求過高而又沒有能力達標的話,
就會降低門檻,產生原諒自己或者拖延的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