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就是一切]
「愚蠢無下限」的道理並不容易明白,
所以許多人誤以為「愚蠢無下限」這句話,
只不過是用來諷刺愚蠢人。
其實「愚蠢無下限」這句話是用來讚美他們,
因為他們行動非常成功,有君臨天下的氣魄,
雖然效果並不理想。
參考:《思考和行動》(上) 《思考和行動》(下)
身體強健的盛品愚和剩品愚一旦團結在一起,
實踐香港教學界趨之若騖的「團隊精神」,
團結就是力量,異人同心,其利斷金,無堅不摧!
盛品愚幕後策劃一將功成,光宗耀祖,名留青史,
而走在前線的剩品愚只不過是道德敗壞,人格枯萎,
這單暗角裡光明磊落的買賣,相當化算。
Every tyrant who has lived
has believed in freedom for himself.
( Elbert Hubbard )
蒙古帝國崛起,硬實力驚人,征服歐亞兩大洲,
成為歷史上連續性版圖最遼闊的國家。
但由於軟實力不濟,所以中國滅亡後九十七年就復國。
但誰會介意?
況且誰會介意蒙古帝國的投訴機制失效?
「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這個說法,
完全忽略了考慮時間因素及硬實力因素。
九十七年太長,盛品愚和剩品愚只爭朝夕,
一定要保住蒙古帝國,吃最後三十年的沒落飯,
所以蒙古語和蒙古文字一定要識,
漢語和正體漢字,不學也罷,
更何況社會上有不少道貌岸然的人支持他們,
反對無底線的暴力抗爭,意圖推翻蒙古帝國。
蒙古帝國兵強馬壯,武器精良,人多勢眾,
大衛不自量力,怎可能打倒歌利亞?
結果多名忠心耿耿、識時務的盛品愚和剩品愚,
由於懂得甚麼叫做大局,獲頒蒙古帝國脊樑獎,
及寄居處蒙古某汗國的大止驚昏章,成為大止驚昏賢。
The Mongol Empire is my unfailing supply,
and large sums of money come to me
quickly as long as I remain loyal.
The Mongol Empire and I have a
relationship based on love and trust.
It is nice to know that you are alone.
We are the majority.
We worship brotherhood
and we have so many comrades.
That means law, truth, property and money
are all on our side.
( Jason Ling )
[愛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
I’ve learned …
that the paradigm we live in
is not all that is offered to us.
自從信奉了蒙古喇嘛教之後,
盛品愚和剩品愚開始明白人孰無過,
所以要學會欣賞別人,要對別人有包容之心,
不要只看到別人眼中的刺,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樑木。
況且站在仁愛的立場,
我們必須具備同理心,誠心誠意照顧別人的感受,
我們應該愛我們的仇敵,不斷地為他禱告,
所以今天我們要對希特勒 Adolf Hitler 多點體諒,
要對希特勒有多點愛,要寬恕,不要批評和論斷他,
不要讓仇恨在我們的內心滋長。
況且毀滅人只要一句話,但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
所以大家要多多口下留情。
當我們看清楚希特勒和他納粹黨的意圖而不揭穿,
我們就懂得了寬恕和原諒的意義,
只要在納粹黨殺害猶太人時不斷地為他們禱告,
就是積極的行為,就不算是袖手旁觀者。
如果神靈不阻止他們,不懲罰他們,
那麼猶太人被殺一定是神靈容許的現象,
我們能夠做甚麼?
我們甚至應該代替所有被害的猶太人原諒他。
包容和寬恕希特勒,除了展示出我們的修養和品味,
更因為沒有任何一個生命是沒有價值的!
Be an example… Don’t be
rude or inconsiderate to Adolf Hitler.
Don’t disrespect, degrade and humiliate him.
Show kindness to unkind people.
Forgive people who don’t deserve it.
They are all God’s creation!
When we love them unconditionally,
they will begin to feel that way
toward themselves.
We should all train our mind
to see the good in everything!
( Jason Ling )
況且從正面思維來看,凡是仁愛、慈悲為懷的人,
一定會集中他的正面思考能量,
找出有關希特勒和納粹黨的正面評價,
所以我們應該多看希特勒和納粹黨的優點!
希特勒有很多值得我們欣賞和學習的正面性格優點,
例如他堅決保持真我,維護自己的真性情,
擁有不屈不撓、迎難而上的意志,
他對科技和教書非常尊重,只不過討厭教育。
其實希特勒和一般人沒有分別,
他們都喜愛半桶水的思考,喜愛真假混雜的道理,
納粹黨之中有不少人是好的父親,是好兒子,
甚至是忠心耿耿的情人。
他們喜愛聆聽古典音樂,甚至非常寵愛家中飼養的動物。
我們可以說:「納粹黨中很多人都非常有人情味!」
所以我們要為所有未來的希特勒禱告!
這就是「愛人如己」的大愛 unconditional love!
對擁戴和愛護希特勒的人來說,下面這些金句十分管用:
The beginning of love is
to let those we love be perfectly themselves,
and not to twist them to fit our own image.
Otherwise we love only
the reflection of ourselves we find in them.
( Thomas Merton )
What is love but acceptance of the other,
whatever he is.
(Anais Nin, A Literate Passion:
Letters of Anais Nin & Henry Miller, 1932-1953)
To love someone is to show to them
their beauty, their worth and their importance.
( Jean Vanier )
希特勒和納粹黨高層都是人,
他們由民主選舉誕生,他們一直奉公守法,
他們都是人民公僕,都是在為人民服務。
到了我們這樣的年齡,不會再為別人而活,
跟希特勒在一起覺得舒服就和希特勒在一起,
為甚麼我們要理會別人的看法?
為甚麼我們不能夠和希特勒合作?
至少亦應該用愛包容,和平共存,對不對?
不喜歡他們的人,看他們全是缺點;
喜歡他們的人,連他們的缺點都看成優點!
當我們抓緊機遇,和納粹黨合作過之後,
我們就會明白他們,體諒他們。
他們不需要取悅全世界,對不對。
It is the holy spirit’s job to convict,
God’s job to judge and my job to love.
( Billy Graham )
Love means to love that which is unlovable;
or it is no virtue at all.
( G. K. Chesterton )
對佛教徒來說,也是一樣,
因為學佛的最大的特色就是,
永遠不抱怨別人,永遠向內檢討自己。
而且一個文明的社會,應該互相包容,
容得下不同的想法,容得下不同的聲音。
仇恨永遠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
這是永恆的至理。
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心中留下空間,以便迴旋;
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
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廣結眾緣,就是明白眾生平等,
永遠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
你只管你自己生活,別人永遠對,我永遠錯,
不必理會別人扭曲真理和製造是非,
這樣子比較沒煩惱。
You must love in such a way that
the person you love feels free.
( Thich Nhat Hanh )
Category: 哲學
《愚蠢無下限,理性無上限》(四)
[再說中品愚]
由於中品愚沒有接受過嚴謹的思考訓練,
當我們必須委託中品愚做事時,
他們的工作是否可以信賴,是我們關心的問題。
也許答案是:
視乎該件事情是否是他們能力範圍內的工作。
一旦涉及重大的事情,
那麼肯定是超過他們能夠勝任。
無知人之明,委託中品愚處理重大的事情的人,
被中品愚陷害,完全合情合理,
所以我們要記得愛因斯坦的提點:
Anyone who doesn’t take truth seriously
in small matters cannot be trusted
in large ones either.
( Albert Einstein )
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
懶於思考的人,遲早需要付出代價!
Whatever you cannot understand,
you cannot possess.
( Johann Wolfgangvon Goethe )
中品愚是騎牆派,既不開罪神,也不開罪魔鬼,
所以中品愚對「制度暴力」並不害怕。
中品愚裡有很多沈默的羔羊,袖手旁觀,
喜歡對人說自己為人知足,表示自己感恩。
中品愚認為人其實只要滿於現狀,
就能夠感到自己是多麼幸福快樂。
一些進步的「中品愚」甚至認為自己是水,
象徵西方無條件的大愛,
絕對不會化為蒸汽,亦不會結冰,
所以對任何制度都可以逆來順受。
只需要外表道貌岸然,內心明哲保身,
保持「必要的沉默」,就戰無不勝!
「既然我們接受無條件的愛,
所以即使我們不同意愚蠢人的觀點,
我們也要誓死捍衛愚蠢人說廢話的權利。
我們愛護地球上所有的愚蠢人,對他們仁慈;
根據中品愚的邏輯,如果要對愚蠢人仁慈的話,
當然也應該愛護愚蠢人的思想。」
「中品愚」的思考方式,
就是既要拿一張上天堂的入場券,
但不能完全相信神靈,所也要拿一張外國護照。
未雨綢繆,有了上路和後路之後,
就可以心安理得,就能夠心平氣和,
明白一般人面對強權和暴力,無足夠能力反抗,
於是開始習慣對生活逆來順受,今朝有酒今朝醉,
期望從垂直向下的社會中搾取到多少就多少,
直到最後移民,一走了之,阿門。
如果我們認為人數決定了真理,
而社會上的大多數人不是識時務的俊傑,
就是有意無意助紂為虐及噤若寒蟬的中品愚,
所以中品愚的思考方式肯定迫近了真理。
中品愚當然不會懂得分工合作的道理,
所以他們認為三國時代的諸葛亮,
應該英勇地站出來,走在軍隊的最前線;
他們認為齊國的孫臏和西方的霍金都是廢人一個,
因為他們都站不起來。
當「中品愚」只有半桶手思考能力時,
他們就會認為任何一位擁有社會良知的人,
就必須迫他們做群眾領袖,
然後就有藉口釘他上十字架上!
也許中品愚恐懼的,只是「肢體暴力」,
因為中品愚珍惜生命,
恐怕患上「改革出血熱」,會增加死亡風險,
所以他們的座右銘就是:
A thing is not necessarily true
because a man dies for it.
( Oscar Wilde )
可惜中品愚並沒有追求真理的意願和能力,
否則他們就會繼續追問:
How can we find out what is true?
比上下足,比下有餘,
所以中品愚非常高興社會上有更愚蠢的人,
尤其是「剩品愚」這類人,。
可以和「剩品愚」比良知,比學位,
否則如何比?比甚麼?
Ever notice that anyone going slower
than you is an idiot,
but anyone going faster is a maniac?
( George Carlin )
隱惡揚善和虛偽都是普世價值,
所以即使我們不同意中品愚的愚蠢,
但是我們誓死捍衛中品愚堅持愚蠢的權利,
誓死捍衛中品愚擁有「必要的沉默」的權利,
誓死捍衛中品愚掩蓋瘡疤和孽瘤的權利。
[剩品愚]
剩品愚是社會上身體強健,智力較低的人。
由於家庭中長輩不重視人格,
所以剩品愚擁抱虛偽,樂意出賣良知。
自古以來,剩品愚都希望出人頭地,做武狀元,
所以踴躍地毛遂自薦,
興高采烈地為非作歹、為虎作倀、助紂為虐。
即使行了歪路,成為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漢中的一員,
由於黑社會中也有愛國的,
所以一定會有朝廷招安的機會。
不論運用「肢體暴力」的權力是合法還是非法,
總之就是出人頭地的興奮。
「威人威威不是威,只當著力有箴規,
白登曾起高皇閣,終被張良守舊圍。」
「何為邪鬼何為神,神鬼如何兩不分,
但管信邪修正外,何愁天地不知聞。」
剩品愚唯一的恐懼,
就是將來不眠不休的人工智能機械人,
會取代了他們現在的工作,
所以即使子女遺傳了同樣優獸的基因,
但已經沒法克紹箕裘。
未來的事,未來再算罷!
「君不須防人不肖,眼前鬼卒皆為妖,
秦王徒把長城築,禍去禍來因自招。」
Never underestimate the power of
stupid people in large groups.
( George Carlin )
The coward only threatens when he is safe.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
身體強健的盛品愚,
會選擇騎在身體強健的剩品愚身上,
盛品愚一將功成,剩品愚萬骨枯,合情合理,
鬼叫剩品愚死蠢呀,當然走在最前線,頂命上!
Always overestimate the power of imbeciles
under the control of smart fools.
( Jason Ling )
剩品愚的美德,就是忠心耿耿。
It is useless for the sheep to pass
resolutions in favour of vegetarianism
while the wolf is of a different opinion.
( Inge )
如果一個人生活在極權社會之中,
「肢體暴力」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他也許會對「肢體暴力」的情況麻木。
如果一個人並非生活在極權社會之中,
他譴責「肢體暴力」合情合理,
因為「肢體暴力」並非徹底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果一個人生活在在病態和弱智社會之中,
良心及正義感尚存,而又不會擁抱虛偽的話,
譴責「制度暴力」天經地義。
只有擁抱虛偽,思考力不足,需要匡智的人,
才會只是譴責「肢體暴力」,
而對「制度暴力」視若無睹。
由於香港教育制度一向不重視批判思維,
結果出現了大批需要匡智的中品愚,
他們誤以為「半桶水的理性」已經是理性,
誤以為面子和輩份較之真理重要,
他們被傳播媒介控制了思想和意識形態,
所以香港根本還未有資格進入「理性社會」。
需要匡智的「讀輸人」醜態百出,在所難免。
《愚蠢無下限,理性無上限》(三)
[中品愚]
中品愚就是社會上大部份人,
他們主動或被動地隨波逐流,
受困於思想及意識形態的囚牢。
Men are mistaken in thinking themselves
free; their opinion is made up of
consciousness of their own actions and
ignorance of the causes by which they
are conditioned. Their idea of freedom,
therefore, is simply their ignorance of
any cause for their actions.
( Benedict de Spinoza, Ethics, II, 1677 )
理論上,人的思想應該是他最自由的地方,
但由於很少人生長在有智慧的家庭,
或者成長於重視培育智慧的中小學,
所以在社會化 socialization 的過程中,
真假混雜的思想及意識形態,
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將大部份人洗了腦,
令很多人主動或被動地,自覺或不自覺地,
容忍自己的思想被束縛、規範、封鎖起來,
將自己的腦袋變成自由度極低的地方,
容忍未經深刻思考的想法、概念、信仰…
把自己套住,以狹隘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
It is no measure of health to be
well adjusted to a profoundly sick society.
( Jiddu Krishnamurti )
再加上大部份人都沒有接受過嚴謹的思考訓練,
更加不要提會懂得「自我批判」或「內省」,
結果腦海之內就有些黑暗、隱蔽、塵封的角落,
放了一隻箱子,是他們從來不敢揭開來看一看的,
有些問題,是他們從來想也不敢想的?
有些價值,是他們從來沒有考慮過就接受的。
如果一個人不懂得「自我批判」或「內省」,
個人自由的其中一個敵人其實就是他自己。
結果是一般人的一生,
都是不自覺地置身在「敵我不分」的狀況。
一個人是否明白自己的思想只有局部自由,
本來應該是家長和教育界的責任;
一個人是否有勇氣重新塑造和創造自己,
則是成年後個人的選擇。
I decided many years ago to invent myself.
I had obviously been invented by
someone else──by a whole society──
and I didn’t like their invention.
( Maya Angelou )
參考: 《我 ego》(一) 《我 ego》(二)
人到中年之後,一般人最難改變的就是思想。
不少上了年紀,捱過苦,在社會上有少許成功的人,
會認定自己食鹽多過其他人食米,
堅持自己的經驗和觀念正確。
他們處理思想上矛盾的方法,就是把有衝突的概念,
放置在大腦內不同的間格之中,
這些間格之間完全封閉,沒有任何的聯繫;
這就是他們心目中的「和諧和秩序」。
如果我們仔細地深思一下,
當一個人沒有接受過嚴謹的思考訓練,
他從「經歷」中汲取的「經驗」質素不可能高。
一旦智慧不足,欠缺了獨立思考能力,
不懂得回歸「心靈 soul」,
不懂得努力去「認識自己」,
其實他在人生轉捩點中所作出的抉擇,
甚至他每天作出的每一個細微抉擇,
都並非個人的抉擇,而是別人替他作出的抉擇。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
如果一個人不掌管自己命運中屬於自由意志的那部份,
其他人就會掌管你的腦袋、你的思想、甚至你的命運。
社會上大部份人的所謂「思考」,
只不過是「半桶水的思考」prima facie reasoning,
而很多時更加只不過是別人的思考。
社會上大部份人的所謂「意見」,
只不過是「偏見」prejudices,
而偏見討厭懷疑,討厭批評,討厭批判,討厭邏輯,
討厭理性,喜歡以人數來決定真理。
Most people are other people.
Their thoughts are someone else’s opinions,
their lives a mimicry,
their passions a quotation.
( Oscar Wilde )
思考,從來都不容易。
所以當一個人沒有接受過嚴謹的思考訓練,
就會害怕思考,因為:
1. 懶於思考。
2. 沒有足夠能力去思考。
3. 喜歡用情緒反應來代替思考。
4. 害怕與眾不同,害怕孤獨。
5. 害怕思考艱深或涉及道德的問題,
6. 害怕要面對對自己本身的批判。
7. 愛面子和輩份多於愛真理。
Idleness is the stupidity of the body,
and stupidity is the idleness of the mind.
( Johann Gottfried Seume )
思考是一種暴力,對愚昧和無知的暴力,
凡是認為思考方面應該適可而止,拒絕批判,
討厭思考方面勇武抗爭的人,
就不可能解決「法律和制度暴力」,
最後就只能夠用血來換取教訓,
幻想能夠置之死地而後生。
如果從事法律的人只懂得高高在上,
享受既得利益,
數十年來都沒有努力去改良法律條文和制度,
因為這並非他們當初讀法律的抱負,
那麼何來社會和平及和諧的基礎?
沒有思考方面的暴力,拒絕懷疑和批判,
何來社會和平及和諧的基礎?
Although superficiality together with
hypocrisy sell well to fools,
no one can make you feel foolish
unless you are arrogant, fear truth,
run away from thinking, or decide
to give up your integrity.
( Jason Ling )
逃避思考,
尤其是逃避對我們認為已經熟悉事物從新思考,
從根源開始從新思考,從整體的結構關係去思考,
其實是一種對自由的逃避,
除了顯示出當事人欠缺追求真理的熱忱和勇氣之外,
亦可能會產生嚴峻的後果。
參考:
《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一)
《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二)
《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三)
人類是群居生物,受制於群體思想和意識,
只有進化了的人類或者接受過嚴謹思考訓練的人類,
才發展出獨立思考能力。
所以社會上大部份人傾向於隨波逐流,
明哲保身,保持必要的沈默,安於做旁觀者。
可惜當時代及環境越來越複雜,
中品愚的精神壓力就會越來越大。
《愚蠢無下限,理性無上限》(二)
It is not uncommon to find intelligence
in the service of evil, greed and madness.
The history of mankind is an epitome of
this phenomenon.
( Jason Ling )
很多人以為愚蠢人並不聰明,這是極為錯誤的想法。
除了扮豬食老虎的愚蠢人之外,
世界上其實有非常多聰明的愚蠢人。
高分高能,擁有非野雞大學博士學位,
但智慧不足,自以為懂得思考者,大有其人在。
[筆者按:好像香港盧斯達及台灣張輝誠這樣有智慧的青年人,
有如鳳毛麟角,一隻手掌都數不夠,
原因可能是大部份自以為是精英的年青人,
在思考訓練和哲學閱讀方面下不夠功夫。]
愚蠢人之所以愚蠢,有很多原因,例如:
☆ 重視「我 ego」,鄙視「心靈 soul」。
☆ 以為技巧、工具和人數都重要過思考和智慧,
因為前者可以用行動來證明自己正確,
所以智慧和天地浩然正氣應該為技巧、工具服務。
口裡談膚淺的哲學以表示自己也懂得一點,
但心裡卻鄙視哲學。
☆ 只接受少少批評,拒絕批判。
☆ 只知道對有利於己的人謙虛,不知道需要對真理謙卑。
☆ 認為人數比理性和智慧重要,
所以擁有糊裡糊塗正義感的人數比理性和智慧重要。
☆ 和敵人都擁抱一個共同價值:「敵我分明」。
筆者並非認為愚蠢人對社會沒有價值。
在良好的社會制度下,
愚蠢人對社會曾經有過值得讚揚的貢獻。
筆者只是認為愚蠢人開始落伍,和時代脫節,
既阻礙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
嚴重影響青少年的「生命教育」,
亦對十多年後「人工智能機械人」大量出現問題,
沒有解決的方法。
在惡劣的社會制度下,愚蠢人亦無知地助紂為虐。
[愚蠢人分為三品]
「愚蠢」當然有層次之分,
正如弱智、匡智、度橋也有層次之分。
所以愚蠢人亦可以分為三類:
屬於上品的「盛品愚」clever scum、
平凡的「中品愚」fools,
和屬於下品的「剩品愚」imbeciles。
三者都有各自存在的價值!
盛品愚就是那些從來不會認為自己愚蠢的聰明人。
他們雖然讀過很多書,考試成績甚至入於高分一族,
但未接受過嚴謹的思考訓練,思考能力差強人意,
對抽象的課題消化能力不佳,
對宗教、哲學及人生課題顯示出低能和弱智,
再加上個人的種種利益考慮,所以思想又蕪又菁,
腦袋裡既有花又有雜草,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
他們除了拒絕清洗自小通過潛移默化,
及在社會化過程中被動植入的思想之外,
還相當勤奮地看很多書,
而且讓別人的思想、信念、立場和詞彙,
完全左右,甚至控制自己的思考,
因為他們不相信有「獨立思考」這回事。
他們聰明,投機,懂得高層次的虛偽,
以為度橋就是思考,度橋叻就是有智慧,
以為懂得如何利用人及控制人就是有智慧。
Man is a credulous animal,
and must believe something;
in the absence of good grounds for belief,
he will be satisfied with bad ones.
( Bertrand Russell, Unpopular Essays )
盛品愚又認為既然自己在某一範疇內有研究,
有豐富的學問,算是這範疇內的成功人士,
就假設自己在其他範疇亦有相等的才華,
同樣應該高人一等。
盛品愚在自己不熟悉的範疇內稍為涉獵,
就急不及待地表現自己,
意圖欺壓在這個範疇內只懂得少少的人。
換言之,盛品愚是偏才中的精英,
認為偏才優則可以立即搖身一變,成為通才。
部份盛品愚信奉「富貴騙中求」,
以為懂得在灰色地帶度橋行騙就是有智慧,
以為懂得高層次的虛偽就是有智慧。
既然嗜財的盛品愚如此聰明,為了賺更多的錢,
非常勤奮地度橋在灰色地帶剝削或者行騙,
不但保護面子不遺餘力,而且識時務,
稱他們為愚蠢人不是自打嘴巴嗎?
其實盛品愚之所以是愚蠢人,
只是衰在度橋非常勤力,但思考非常懶惰。
他們一向討厭從歷史中汲取教訓,
既沒有「森林思維/整體思維」的訓練和能力,
又沒有「根源思維」的抽絲剝繭分析能力。
盛品愚擁有的,就只是氣質和修養:
思考能力那麼低,自己卻不知道,這就是氣質!
以忠心耿耿贏得「傑出奴才選舉」,威風凜凜,
光宗耀祖,這就是道德!
擁有碩士、博士學位,薪酬高,
才華足以讓人另眼相看,這就是修養!
眼泛戾光,凶狠外露,沾沾自喜以致愚蠢失禁,
口中拼命放屁,臭不可擋,穢氣沖天,
利用友好傳媒強迫市民分享,這就是霸氣!
值得盛品愚沾沾自喜的是:
盛品愚的確是愚蠢人之中的精英,
有時甚至是病態社會中的精英!
另一部份盛品愚信奉「富貴權中求」,
明白法律是由人自己創造出來的,
既可以用來服務人民,亦可以用來箝制人民,
所謂「依法執行」其實是「語言偽術」,
端視乎那個法究竟是怎麼樣的法。
除了因為識時務之外,
嗜權的盛品愚往往為了個人的利益,
對權力趨之若鶩,以致騎虎難下,醜態百出。
一旦騎上了虎背,
盛品愚就認為法律應該由他們來解釋,
應該只是為他們服務,
不相信天地間有「浩然正氣」的存在,
所以盛品愚往往選擇在灰色地帶發揮他們的權力,
並且在權力之中找到自己的自信和安全感。
Integrity without knowledge is
weak and useless, and
knowledge without integrity is
dangerous and dreadful.
( Samuel Johnson )
然而在病態社會中,盛品愚非常有教育價值,
因為他們刺激起重視思考的人分辨重大的概念,
例如:
1.「教書」schooling 和「教育」education。
2.「成功」success 和「成就」achievement。
3.「人格」integrity 的價值。
如果我們拒絕和他們同心同德、同病相憐的話,
我們更加應該感謝盛品愚:
When the student is ready,
the master appears, sometimes as a fool.
Be thankful for all the stupid people
in your life, and learn from them.
They have shown you exactly
who you do not want to be.
( Jason Ling )
A wise man can learn more from
a foolish question than a fool
can learn from a wise answer.
( Bruce Lee )
禍福相倚伏!損益相倚伏!
《淮南子。人間訓》裡對「損」和「益」有這樣的分析。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寵,一危也;
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無大功而受厚祿,三危也。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何以知其然也?」
又指孔子讀周易,到「山澤損」及「風雷益」二卦:
「孔子讀易至損、益,未嘗不憤然而歎,曰:
益損者,其王者之事與!
事或欲以利之,適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
利害之反,禍福之門戶,不可不察也。」
《愚蠢無下限,理性無上限》(一)
[智愚學]
For every inside there is an outside,
and for every outside there is an inside;
though they are different, they go together.
( Alan Watts, Man, Nature, and the Nature of Man, 1991 )
「愚蠢/無知」和「理性/智慧」是兩個極端,
而所有自然界的生物都置身其中。
人類除了要和其他生物比較之外,還需要和自己的同類比較。
上焉者,非常不知足,身在福中不知享福,
不但向自古至今最優秀的同類學習,
而且學有所成之後,青出於藍,選擇和高手切磋比較。
中焉者,亦不知足,
明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所以百尺竿頭,努力不懈,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下焉者,非常知足,且身在福中常享福,
安於平庸,選擇和更平庸、甚至需要匡智的人比較,
由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所以自我感覺良好,十分快樂。
之所以有「上焉者,中焉者,下焉者」三類人,
是由於人類受制於三大因素:
1. 不自由的因素
「遺傳/天賦」及童年至青少年期之智慧環境。
2. 自由的因素
成年後不懂得結交有智慧的朋友和長輩,
不懂得四周去尋求「嚴謹的思考訓練」。
3. 自由的因素
一早就選擇在思考方面知足,
由是衍生出思考上懶惰,日積月累之後成為習慣。
愚蠢指數隨著年齡慢慢上升,智慧指數慢慢下降,
未老先蠢,患上了「思考力凍齡,老來益蠢」病,
就看有沒有福氣患上「老人痴呆症」,一了百了。
不論是從人類精神文明發展,
從十多年後「人工智能機械人」大量出現,
還是從「教育」,尤其是「生命教育」的角度來看,
複雜和眾多「愚蠢/智慧」的各式各樣組合,
已經成為一門非常重要而且必須深入研究的學問,
不妨稱之為「智愚學」。
[愚蠢]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第十七》
Fools are my theme, let satire be my song.
( Lord Byron )
人類的「愚蠢」因素,最基本的有三個:
1. 青少年期欠缺「嚴謹思考訓練」。
2. 中年時主動接受洗腦,放棄思考自由。
3. 中年時為了私利而埋沒或者放棄「心靈 soul」。
凡是符合此三因素的人,筆者一律稱為「愚蠢人」。
前者可以依賴教育或者自我教育來改變,
後二者只能夠靠建設「批判平台」這個第五權來改變,
絕對不能夠依靠現時自視為「知識份子」的人。
原因如下:
1. 很多自視為「知識份子」的人只不過是偏才,
但卻認為自己是通才。
2. 華人社會一向不懂得甚麼叫做對真理謙卑,
所以擁抱批判和自我批判的人,有如鳳毛麟角。
3. 華人社會一向將輩份、面子、名氣…
置諸「追求真理」和「嚴謹思考」之上。
青少年時的偏才認為自己是通才,只是無知,無傷大雅;
人到中年時依然是偏才,但卻認為自己是通才,
只要不在公眾場合發表謬論,尚可明哲保身,
但自知之明談何容易?
偏才一旦在自己只有少許熟悉的範疇內公開發言,
必然貽笑大方;
如果偏才因為私人或者小團體利益而語無倫次,
思考力必然垂直下跌,甚至自廢武功,自取其辱。
Man is a rational animal who always loses
his temper when he is called upon to 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ctates of reason.
( Oscar Wilde )
我們見到非常多由三大基本「愚蠢」因素衍生出來,
「金玉其外,愚昧其中」令人感慨萬分的現象,例如:
☆ 道貌岸然的人認為只要自己有正義感,
又做義工,就不需要有相應的智慧。
☆ 認為人數可以代表真理。
☆ 認為人只有「我 ego」,沒有「心靈 soul」,
所以「保守你的心」是笑話。
☆ 認為人只需要懂得度橋,不需要智慧。
☆ 認為只要懂得經濟,就只需要半桶水的哲學。
☆ 認為只要懂得法律,就只需要半桶水的哲學。
☆ 認為只要懂得政治,就只需要半桶水的哲學。
☆ 認為只需要對人謙虛,不需要對真理謙卑。
所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是落伍的態度。
☆ 認為人最緊要在各方面都認叻,露出底牌,
公開向群眾話「自己想贏,自己一定贏」就是誠實。
☆ 認為代表一個團體單打獨鬥是英雄行為,
所以只需要這個團體的「集體智慧」,
不需要整個社會的「集體智慧」。
☆ 認為大部份愚夫愚婦都不會懂得「肢體語言」。
☆ 認為由於需要黨中大員支持,
所以可以拒絕批判黨中大員以往所犯的錯誤,
只需要輕微地承認曾經犯錯,會悔改就足夠。
至於如何悔改?如何改革?過了海就是神仙。
The aim of a joke is not to degrade
the human being but to remind him
that he is already degraded.
( George Orwell )
No one can have a higher opinion
of him than I have, and I think
he’s a dirty little beast.
( W. S. Gilbert )
結果不少聰明的人竟然做了非常愚蠢的決策,
而志大才疏者為了私利,惶恐不安之下竟成弱智,
或者自稱神的僕人虧欠了神的榮耀,日漸消瘦,
或者依然嬉皮笑臉,但心靈及思考能力垂直下跌。
所以「禍福相倚伏」這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理,
衍生出一系列投資者及社會觀察家的金句,例如:
物極必反、低處未算低、高處未算高、贏輸無時定、
聰明會變蠢、正氣傻人自會有傻福。
讓我們明白到努力追求真理,鍥而不捨地迫近真理,
或者堅持人格,保守自己的心,
才是道路,才可以得到屬靈的生命。
Socrates, my master, is my friend
but a greater friend is truth.
( Plato )
從「智愚學」的角度來看,
愚者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度橋和識時務高,
智者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人格和思考高,
所以鄙棄半桶水思考,歧視愚昧和無知,
一向都是思考和智慧做大,故不以人廢言,
而所有技巧、工具、人數做細,
因為任何表面上正義的人都可能有高層次的詭詐。
換言之,就是技巧、工具為智慧和天地正氣服務,
而不是智慧和天地正氣為技巧、工具服務。
較之整個社會的「集體智慧」,
輩份、面子、名氣、專業算得上是甚麼?
博士學位和教授身分算得上是甚麼?
Stupidity does not consist in being without
ideas. Such stupidity would be the sweet,
blissful stupidity of animals, molluscs and
the gods. Human stupidity consists in
having lots of ideas, but stupid ones.
Stupid ideas, with banners, hymns,
loudspeakers and even tanks and
flame-throwers as their instrument of
persuasion, constitute the refined and
the only really terrifying form of Stupidity.
( Henry de Montherlant, Notebooks, 1930-44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enius and stupidity
is that genius has its limits.
Only the mediocre are always at their best.
( Jean Giraudoux )
《修行的境界》(下)
[埋堆]
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需要分工合作,
在群體中互相幫助、互相倚賴來生存,
所以埋堆的意識深植於人類的遺傳基因之中。
但由於生物存在豐富的品類 diversity,
所以埋甚麼堆,如何選擇,卻是一種學問,
和每個人的天賦才華、興趣、嚮往有關。
既然第一種境界中初入門的修行者需要埋堆,
埋堆這種學問,修行者就應該公開學習和討論,
以免埋錯了堆,影響到修行的進度。
大部份第一種境界的修行者,平庸者屬於多數,
所以他們在修行的路途上往往半途而廢,
只餘下佔便宜的動機。那麼有甚麼便宜可佔?
很簡單,就是想多一些比較純真,可以互相幫忙的朋友。
換言之,就是掛修行的羊頭,賣交朋友的狗肉。
教會當然也不會吃虧,會叫他們捐獻。
難道教會有可能緊張平庸者的修行嗎?
會重視寡婦的兩枚銅錢嗎?
所以凡有傳道人邀請筆者去教會、廟宇、道觀,
根據筆者以往的經驗,現在會預先聲明:
1. 筆者有可能衣衫襤褸、破舊,但一定乾淨。
2. 講道欠佳就不會捐獻,
甚至有衝動想從捐獻袋中拿回時間的損失值。
3. 講道一流就會捐獻至少四個銅錢,是寡婦的一倍。
4. 凡有醫生、律師、會計師在修行的地方拉客,
政客在修行的地方拉票,筆者一定不會忘記幽他們一默。
目的?當然是希望傳道人以後公開傳道時,
會好像開演唱會、話劇、棟篤笑那樣,先售門票!
點可以做蝕本生意,對不對。
[擇友、擇敵]
傳道人往往是第一種境界和第二種境界的騎牆派,
所以如果修行的地方內出現第二種境界的修行者,
傳道人往往會有莫名其妙的恐懼,
即使傳道人口裡說自己是基督徒,是基督的精兵,
是得道的高僧或道長。
由於第二種境界的修行者
☆ 討厭虛偽,喜歡直話直說,所以往往無堆可埋,
因為同在第二種境界的修行者罕有。
☆ 擁抱孤獨,不怕寂寞,無堆可埋時就自己修行。
☆ 擁抱批判,所以往往會把某些敵人視為「諍友」,
把智力不足的讚賞者視為思考上的損友。
☆ 立場鮮明,只尊重值得尊重的人,歧視虛偽的人,
歧視愚蠢的人,包括認為有了愛就不需要智慧的人。
所以第二種境界的修行者必須具備獨立思考能力。
☆ 明白「個人和團體應該維持若即若離的關係」。
It is true that we are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No man is an island. However, every human
should experience being an island.
Loneliness is painful but solitude is therapeutic.
To remain mentally healthy, we need to be an
island, at least once in a week, comtemplating
on love, wisdom, courage and integrity.
( Jason Ling )
參考:《擁抱孤獨》
☆ 判斷「怎樣質素的敵人與我同途,可以成為朋友」。
Here we have the paradox,
the potentially tragic paradox,
that our relatedness to others
is an essential aspect of our being,
as is our separateness,
but any particular person is not
a necessary part of our being.
( R. D. Laing )
深明「體育競技」精神的運動員,
比較容易明白敵人其實並非敵人,只不過是對手。
有強悍的對手才能迫出個人最高的水平。
深明「體育競技」精神的運動員,
一定識英雄,重英雄,怎會視對手為敵人?
可惜優秀的運動員都明白這個道理,
但一般傳道人卻不容易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
結論只能夠是:傳道人在修行方面不夠優秀。
參考:《批評、批判、敵人、朋友》
[從天堂來的利器]
「逃避外界的批判,更加討厭自我批判」是上了年紀,
重視面子,討厭修行,已經放棄了成長的人的專利。
第二種境界的修行者,無論如何年老,剛好相反,
他們努力自我批判,自我教育,
所以他們往往擁有一柄很奇怪的利器。
這柄特殊的利器究竟是一柄怎麼樣的利器?
1. 它不但可以公開,更可以光明正大、光明磊落地
給你所有的敵人研究和把玩,歡迎和他們分享。
所以敵人發現完全不能夠霸佔你的利器。
2. 敵人用了你的利器之後,不但不能夠傷你分毫,
甚至會傷了自己,因為這柄利器十分沉重,
上面刻著九個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沒有相當功力的人根本拿不起它。
3. 敵人每次用了你的利器攻擊完你之後,
發覺他好像是在幫助你磨利你的利器,
使你的利器越來越鋒利。
這柄武器就好像擁有金庸小說中的吸星大法。
4. 有能力運用這柄利器的敵人,一旦願意分享你的利器,
就會立即搖身一變,從你的敵人變成了你的朋友。
這會是一柄怎麼樣的利器?
這會是一柄來自天堂,用正氣磨鍊出來,
不但能夠斬妖除魔,而且能夠真正締造和平的利器!
西方人有另一種相似的說法:
Lay the firm foundation with
the bricks which others throw at you.
If we learn to open our hearts, anyone,
including the people who drive us crazy,
can be our teacher.
( Pema Chodron )
參考:《批評、批判》(一)
「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五燈會元。卷第十九》(茶陵郁禪師)
凡是經歷過自我批判和自我教育的人,
都會明白這柄來自天堂的利器所對付的,
是所有「有漏洞、而且影響深遠的思想和意識形態」,
而不是用來對付人的。
可惜世界上有一些人懶得思考,
有一些人沒有自己的思想,讓別人代替他們思考,
有一些人則硬是喜歡將自己的思想強加於別人的身上,
這就是為甚麼很多人最難改變的,就是他們的思想!
懶於思考的人特別喜歡聖經《箴言09-10》的金句: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由於俗語說「有好的開始便是成功了一半」,
所以他們故意不繼續思考「開端」之後需要如何執行,
才能夠增添智慧。
☆ 有一些人難以承受轉變思維所帶來的衝擊。
☆ 有一些人則覺得「我 ego」的面子、輩份,
比「心靈 soul」的真、誠、愛、智慧更加重要。
☆ 更多人熱愛將「自我」和自己的思想掛鉤,
認為自己已經足夠成熟,食鹽多過好多人食米。
不認為自己的思想可以不斷進步,
只認為自己的知識可以不斷增添。
是他們自己的抉擇,亦是他們自己的自由。
這三類人都否定人的思想需要不斷進步,
所以往往認為這柄來自天堂的利器是用來對付他們,
認為持有這柄光明正大利器的人意圖不軌,
這當然是他們感覺上的自由。
他們吃虧的地方是他們不明白,
其實這柄利器能夠帶領他們向著更崇高的目標進發,
學習和一個心靈上不斷地進步的「自我」掛鉤!
If you are a one-percenter and you want to
go fast, you usually go alone. If you want the
civilization to go far, you must work with
like-minded people and have the patience to
wait for the society to catch up and go together.
( Jason Ling )
[第三種境界:去蕪存菁,擇善固執]
無論是基督教、佛教還是儒家思想,
第三種境界都只不過是一種理想、一種目標、一種信仰,
因為這個彼岸並不容易抵達。
千萬不要說某人執著是因為他的修行有虧欠,
首先要判斷他執著的是甚麼,因為無論是擇善固執,
無論是追求理想還是建設信仰,當然都是一種執著!
參考:《信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不論成敗,都要抽離自我的私利與私欲,
都要肩負起奉獻自我、利益眾生的責任。
( 聖嚴法師 )
耶穌又對眾人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
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 [生命或作靈魂下同],
必喪掉生命。
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人若賺得全世界,卻喪了自己,賠上自己,
有甚麼益處呢?
凡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
人子在自己的榮耀裡,並天父與聖天使的榮耀裡,
降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
《路加福音 9:23~26》
「耶穌的道」就是和智慧手牽手的愛;
「捨己」就是放棄自我的私利與私欲;
「背起十字架來跟從耶穌」就是以利益眾生為己任;
「喪了自己、賠上自己」就是放棄心靈,
當然亦同時放棄了「智慧、愛、勇」。
Earth has no sorrow that Heaven cannot heal,
but you’ve got to acquire love, wisdom and
courage beforehand.
( Jason Ling )
孔子指出「三達德」最後的境界: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論語。憲問篇》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
《小窗幽記》(明。陳繼儒)
由於力有不逮,只求自己解脫、成道證果,無可厚非,
但發願普度眾生,擇善固執,何嘗不是一種執著?
所以悟是困難的,追求智慧也是困難的。
幸好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真理/智慧」只有一種,
所以至少修行者應該懂得修行不需要分宗教和門派。
參考:《智、仁、勇》
修行者當然需要導師,
修行的吊詭就是未有足夠智慧之前需要靠直覺來選擇導師。
When one has not had a good father,
one must create one.
( Friedrich Nietzsche )
Whoever does not have a good father
should procure one.
( Friedrich Nietzsche )
[第四種境界?]
從任何重視宗教精神 [真、誠、愛、智慧]、排斥虛偽、
相信輪迴的宗教角度來看,人生就是修行!
由於追求真理和智慧都是無窮無盡,
需要屢世接力,一步一步地迫近「道/真理/智慧」,
沒有一步登天的途徑,但幸好條條大路通羅馬,
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修行法門,都可以抵達彼岸,
所以修行不可能會有第四種境界。
當一個修行者達到第三種境界,
已經「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自然覺得自己的渺小,越來越渺小,
最後就必然覺得對真理「謙卑」是應有的態度。
修行者在回歸心靈,反求諸己,接通前生的智慧,
明白本質具足之後,已經得到第一重的喜悅;
其次,在勇猛精進,不怕面對困難,知行合一,
得到突破之後,又得到第二重的喜悅,
最後,發現個人「信仰」的建設越來越精采,
再得到第三重的喜悅。
在智慧的土地一定「無我」,
所以我們會見到修行者樂於和有緣者分享智慧,
而且用文字表達思考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對詞彙和概念非常嚴謹,以防誤導後學。
Wisdom never decreases by being shared.
有諸內必形諸外,思想和心態必然顯露在行為之上!
For every inside there is an outside,
and for every outside there is an inside;
though they are different, they go together.
( Alan Watts, Man, Nature, and the Nature of Man, 1991 )
每個人都會不自覺地從他的身體散發出一個「氣場」,
這個「氣場」反映出他的心理狀況、人格、思想、態度,
甚至修為的現狀和層次。
即使兩個人第一次見面,還未有交談,
江湖閱歷廣闊的識人者,或者懂得面相、命理學的人,
很容易就感受到對方的「氣場」,心中已經有數,
一旦再有對方的語言內容和身體語言的種種證據,
再認識這個人常常往來的朋友及他所不喜歡的人,
對這個人的認識就可以達到七八成。
Nothing is hidden so much that
it wouldn’t be revealed through its fruit.
( Paracelsus )
「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
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
所以,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
《馬太福音 7:18-20》
達到第三種境界的修行者,往往都已經人到中年,
明白人生寶貴,修行不易,必須珍惜光陰,
努力以赴,鍥而不捨,才能夠自強不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明白惡劣「氣場」的負面影響,
明白修行者必須「歧視」惡,才會積極去蕪,
必須「尊重」善,擇善固執,和虛偽劃清界線,
擁抱「真和誠」、「愛和智慧」,才會存菁;
明白人以類聚,所以他們擇友和擇師都會越來越謹慎,
不會再浪費太多時間和「氣場」低俗的舊朋友來往,
更加不會結交「氣場」低俗的新朋友。
「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味人作伴的,必受虧損。」
《箴言 13:20》
如果用香港人日常生活的例子來表達,我們可以說:
只有智慧才是人生屢世的一張「八達通」,
努力修行,不斷增添智慧,就是替這張「八達通」增值。
《修行的境界》(中)
[第一種境界可以是一個陷阱]
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也許和他前生有關,
但從今生的角度來看,視乎他的性格、喜好、興趣,
視乎他是否修行,修行的層次、判斷力和交友的運氣。
人以類聚!一旦埋錯了堆,擇友不慎,擇師不慎,
只會和同層次或層次較低的人來往,就會浪費生命,
並且滯留在第一種境界,在修行的路途上行人止步。
As with any journey, who you travel with
is actually a part of your destination.
A lazy person, whatever the talents with which
he set out, will have condemned himself to
second-hand thoughts and to second-rate friends.
( Cyril Connolly )
如果一個不甚愚蠢,不甚平庸的人,
竟然選擇在愚樂圈及平庸圈裡徘徊,
並且嘗試尋找比自己更愚蠢的人,的確異常困難,
所以會開始感受到「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的痛楚。
在修行的路途上不知足,有抱負的人,
一旦在「平庸的海水」中浸淫過之後﹐
就開始發現在每次的邂逅中,
都能夠在平庸的人身上見證到愚昧,
知道長此下去,自己就會慢慢地貶值!
不甘心平庸的人,當然應該這樣想:
如果我們想像鷹一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
那麼我們除了要選擇和鷹一起飛翔之外,
還要在飛翔之前放下所有阻止我們飛翔的心理負擔。
如果我們想出類拔萃,就要懂得如何判斷優秀,
然後選擇和優秀的人在一起,向他們請益。
We need to associate with people
that can uplift our souls, that can raise us up.
It seems essential, in relationships and all tasks,
that we concentrate only on what is most
significant and important.
( Soren Kierkegaard )
知足、安份守己、「心靈的勇」不足,放棄自強不息,
不願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人,
就容易滯留在第一種境界!
You need to associate with
people that inspire you,
people that challenge you to rise higher,
people that make you better.
Don’t waste your valuable time with people
that are not adding to your growth.
Your destiny is too important.
( Joel Esteen )
To assist spiritual progress, choose
verifiable teachers and teachings and
avoid those that have something to gain by
one’s adherence to or alignment with them.
Avoid groups or teachers that are needy,
acquisitive, or controlling. The Self is
completely fulfilling and has no needs
and nothing to gain. The Teacher is a
Servant of Truth and not its originator.
( David R. Hawkins )
我們明白即使我們沒有上進的心,也不要每況愈下;
如果我們恐懼批判,重視權威,喜歡別人代替我們思考,
喜歡和這些同類的人來往,互相「支持」,互相「保護」,
就會每況愈下,越來越蠢,只懂得看表面的假象,
不懂得判斷甚麼才是真正的「善良、仁愛、喜樂、和平」,
不明白「善良、仁愛、喜樂、和平」可以有仿真度極高的膺品。
換言之,我們失去了判斷優秀的能力。
如何判斷真修行者和偽修行者?其實不難!
修行其實就是修心,一切修行出現的障礙,
都是由於當事人沒有修心,
而修心就是認識自己、管理自己和追求「道/智慧」,
努力不懈自我批判,去蕪存菁,建設屬於個人的信仰,
令自己從無明與蒙昧中解脫,所以一點也不容易,
因為修行的要求自古以來都非常嚴格。
典型的修行者,努力讓心進步,不斷提升心的層次,
將心思全部放在追求「道/智慧」之上,
修行者明白追求智慧可以有短期目標,
但絕對不能夠設上限,因為智慧無上限。
人生苦短,生命無常,修行者必須珍惜有限的光陰,
以應付隨時隨地出現的嚴苛考試,
因為考試會因應修行者的「層次/境界」而有不同的要求。
所以修行者會在自己能力範疇內布施智慧,
但不會分神去研究衣著、飲食和奢侈品,
亦不想浪費時間在無意義的社交和談話之中,
因為當身體日益衰老而心依然停在幼稚階段時,
一旦遇上嚴苛的考試,就一定會被打敗,
於是距離達到圓滿就會越來越遠。
The Christian resolution to find the world
ugly and bad has made the world ugly and bad.
( Friedrich Nietzsche )
虛偽和思考懶惰,一向是普世價值,
擁抱虛偽和思考懶惰,在修行方面就自然會安於平庸。
安於平庸的人不可能是真正的修行者,
因為他們會將神聖和不神聖的東西奇妙地結合在一起,
左手擁抱「真、誠、愛和智慧」,右手擁抱虛偽!
筆者估計第一種境界中的修行者,
有百分之八十是安於平庸的偽修行者,
他們亦自視為羔羊和白鴿,
認為內心和平,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所以在第一種境界中,導師告訴我們:
從每一個我們遇見的人身上,
都有長處可以供我們參考或者學習。
用「如是觀」來看,其實沒有錯,
因為事實上能夠去到第二種境界的人大幅度地減少。
When young, one is confident to be able
to build palaces for mankind, but when
the time comes one has one’s hands full
just to be able to remove their trash.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Letter to Johann Kaspar Lavatar, 6 March 1780 )
在修行的路途上,不安份是不知足嗎?
是過度追求理想嗎?是不能「放下」嗎?是「執著」嗎?
修行者應該不甘平庸嗎?修行者應該安於平庸嗎?
A person who feels at ease with themselves
can distress others by speaking the truth.
Truth is always self-righteous, cruel and unkind,
it does not respect ignorance and foolishness,
and it only rewards followers who abide by
the principle of humility towards truth.
The poor fools are bound to be deeply hurt
by all those provocative critiques.
The nasty truth and all those AI robots
created from truth and which have the ability
to evolve day by day humiliates, belittles,
and reduces the poor fools into nothingness.
Why should fools be punished?
What is love? What is justice?
Then we realize that truth, love and justice
all come from God.
We have to conclude that God is schizophrenic.
Fools are victims of wisdom.
Therefore, God, who is the source of wisdom,
cannot be their refuge. They cannot trust God.
Why did God create all those wise people?
Why couldn’t we all be fools?
Well, perhaps we must learn to look upon God
with sorrow, pity and, when we can manage it,
a forgiving kind of love.
( Jason Ling )
[第二種境界:追求智慧]
There are moments in life when you realize
that nothing will ever be the same.
Time is then divided into two parts,
before this moment and after this moment.
「認識自己」是生命中一切改變的開始,
英文叫做「覺醒」enlightenment/awakening。
「覺醒」就是發掘「我 I」的心靈,有時需要一些挫折,
有時需要一個機緣,有時需要一個和死神擦身而過的經歷,
有時需要前輩的啟蒙。
In everyone’s life, at some time, our inner
fire goes out. It is then burst into flame
by an encounter with another human being.
We should all be thankful for those people
who rekindle the inner spirit.
( Albert Schweitzer )
佛家常言:「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因為人間道與其餘五道有別,因為人間道有能力「覺醒」,
只有「覺醒」了的人才有機會修行,
「覺醒」只不過是一瞬間的事,修行則不只是一輩子的事,
而是屢世的事,而且需要屢世的毅力和勇氣。
經歷過屢世矢志不移的修行,成佛之後才能脫離輪迴之苦。
但「覺醒」之後能否改變,視乎覺醒者有沒有
足夠的智慧和勇氣去「超越」transcendence,
負起培育自己心靈及往後生命的責任。
修行者如果決志「超越」的話,就是開始「重生」rebirth,
所以必然會改變思想,必然會改變生活習慣。
所以我們往往會發現在覺醒了的人身上,
出現了這樣一個「吊詭」paradox:
在物質方面很容易滿足和知足,
在追求真理和智慧方面非常貪婪,極度不知足,
而且「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Enlightenment is a destructive process.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becoming better or being happier.
Enlightenment is the crumbling away of untruth.
It’s seeing through the facade of pretence.
It’s the complete eradication of everything
we imagined to be true.
( Adyashanti )
Enlightenment means taking full responsibility
for your life.
( William Blake )
這裡所說的第二種境界,
其實包括了王國維《人間詞話》裡的全部三種境界:
1.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2.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3.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唯一值得安慰和感恩的是,根據許多修行者的經驗,
一旦我們發願修行:
When a person really desires something,
all the universe conspires to help
that person to realize his dream.
( Paulo Coelho )
我們不可能知道其中的原因是甚麼,
因為可能涉及靈界,可能涉及命運,可能涉及業力。
一旦發願修行,到某一階段,
就有能力「轉煩惱成菩提」,把絆腳石變成踏腳石。
參考:《創造自己》
筆者曾經寫過這樣一句說話,
希望能夠成為發願修行者的第一塊踏腳石: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
任何打算做學問的人,任何喜歡思考的人,
任何追求智慧、行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
任何矢志修行者,
如果想重生,想進入智慧的殿堂,
必須重視真和誠,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擁抱「如是觀」,在思考上致力去蕪存菁,
擺脫信念,努力以赴,建設個人的信仰,
所以一定不會尊重任何經不起批判的價值觀,
只尊重值得尊重的人,歧視不值得尊重的人,
把個人的自尊建立在追求真理之上,
把面子永遠置諸真理之下,
並且發願由今天開始,不畏艱苦地晝夜思考,
因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不要忘記,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也許是源於屢世努力不斷的修行,
所以往往只是佔人口中的千分之一,
只要對真理謙卑 [不需要對所有人都謙虛],
你也可以成為修行者的其中一員。
( Jason Ling )
根據保守的定義,修行就是追求智慧,
追求智慧需要重視真和誠,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需要對真理謙卑,培育獨立思考能力,
包括「森林思維」和「根源思維」的能力。
「森林思維」和「根源思維」是修行者的兩條腿,
缺其中之一就容易思考上殘廢。
只有具備「森林思維」和「根源思維」的能力,
才能夠培養出廣闊的胸襟 open-mindedness,
分辨整個人生中的大事和小事,並且衡量得失,
知道何時必須「明察秋毫」,以免「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何時採用「難得糊塗」的策略,何時採用「必要的沉默」。
未曾修行過的人都會認為「面子優先」非常合理,
所以他們認為:
把面子置諸真理之上,不算是心胸狹窄,
拒絕批判,亦不算是心胸狹窄,
自私自利,亦不算是心胸狹窄,
雅俗共賞的虛偽,更加不算是心胸狹窄,
因為這四樣都是普世價值,信奉者七成以上。
那麼怎樣才算是心胸狹窄呢?
《修行的境界》(上)
修行和生活密不可分,
修行者必須將修行融入生活,將生活融入修行,
因為人生的一切修行都是從個人的工作崗位開始。
修行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增添智慧,
而增添智慧的過程中就會發現需要改變自己!
要改變自己,先要認識自己,
然後嘗試改變自己今生的性格和習慣,
再試圖慢慢改變自己前生帶來的習氣。
所以修行一定是從修心開始,
因為心不改變,性格和習慣就不會改變。
修心就是每一件事情都檢查自己心念和動機,
隨時隨刻都保持覺知,做好管理自己的功夫,
不斷地檢查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否仍保持純正,
心正就會寬,心寬就能放下,放下才能活在當下。
修心已經不容易,
修心之後保守自己的心,以免前功盡廢,同樣不容易。
「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
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箴言 4:23》
One ought to hold on to one’s heart;
for if one lets it go,
one soon loses control of the head too.
( Friedrich Nietzsche )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a condition
of the heart──not something that comes
‘upon the earth’ or ‘after death.’
( Friedrich Nietzsche )
淨土源於淨心!淨心才能靜心!
淨心源於追根究柢,鍥而不捨的批判思維,
必然會被未經過嚴謹思考訓練的人士痛恨,
認為不合時宜,因為他們的面子沒有地方去放。
只有宗教信念,沒有宗教信仰的人,
尤其討厭對信念的懷疑和鍥而不捨的批判思維,
因為說理讓一向受人尊敬的他在眾人面前醜態百出,
破壞了他們道貌岸然的形象。
Always go too far, because that’s
where you’ll find the truth.
( Albert Camus )
相信輪迴的人明白每一生人增添了的智慧是會累積的,
所以修行的捷徑就是先「回歸心靈」,接通前生。
修行者一旦回歸心靈,然後繼續修行,
假以時日,好處和收穫多不勝數,例如:
☆ 重視真理多於重視面子和輩份。
☆ 每接觸到一個新的概念都會經過批判。
☆ 不容易被社會有問題的思想潛移默化。
☆ 懂得站在古今中外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 常常「內省」和「自我批判」。
☆ 不重視平庸者的評價,只重視智者的的評價。
☆ 放下「名、利、權」,過簡樸的生活。
☆ 一定努力去蕪存菁,和虛偽這個頂尖的蕪割蓆。
☆ 重視選擇人際環境,包括擇師和擇友。
☆ 勇於承擔責任。
☆ 將意志、熱誠和毅力用在刀鋒上。
☆ 重視「智慧布施」,有權力時進行「制度布施」。
對人謙虛但對真理毫不謙卑的人,你見過嗎?
我見過,我真係見過,而且見過好多!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德經。四十一章》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論語。陽貨》
Aren’t you ashamed to be concerned so
much about making all the money you can
and advancing your reputation and prestige,
while for truth and wisdo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your souls
you have no thought or care?
( Socrates )
意圖修行的人很多、矢志修行的人很少。
首先,矢志修行的人一定是勇猛精進,自強不息的人,
所以可以懶於隨波逐流,但絕對不能夠「懶於思考」:
A lazy person,
whatever the talents with which he set out,
will have condemned himself to
second-hand thoughts and to second-rate friends.
( Cyril Connolly )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進學解》(韓愈)
其次,矢志修行就是追求儒家的「三達德」[智、仁、勇]。
用修行的語言來說,
1.「智」是指智慧,不是指智力。
2.「仁」是指和智慧手牽手共同進退的愛。
3.「勇」是指心靈的勇,由「信仰」而產生的勇,
所以即使恐懼,依然勇往直前。
修行,當然是指 [智、仁、勇] 三者同修,
難度當然非常之高,
但想將三位一體的 [智、仁、勇] 分開來修,更加困難!
修行是甚麼?
不妨接受保守一點的定義:「修行就是追求智慧」。
而所有追求智慧的人絕對不會違反道和真理!
所以修行有階段,有層次,有境界。
孔子提供了「接近三達德」的方法,
幫助修行的後來者「贏在起跑線上」: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禮記。中庸》
參考:《存在》(九) [勇]
無論是基督教、佛教還是儒家思想,
對修行者 spiritual seekers 來說,
修行的重點就是「修心」。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荀子。勸學》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勸學》
「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
《約翰福音 4:24》
「虛其欲,神將入舍;掃除不潔,神乃留處。」
《管子。心術上》
註:管子的神,是指精神,是指氣之精致者。
神氣精誠者為聖哲,神氣雜濁者為平凡庸俗之人。
管子其後又說「虛無形謂之道」,
換言之「精、氣、神」就是「道」,
和自然界,身體,ego,心靈四者有關的「道」。
這一點和聖經《約翰福音 1:1》所說的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不謀而合。
修心的基礎就是要「認識自己」,
知道自己是否有心靈,因為心靈屬於四維空間,
包括來自累世修行所建設的「信仰」faith,
包括累世經驗所帶來的「直覺」instinct,
包括今生繼續和天和道的溝通,
其中蘊藏著所有和「神聖」holiness 有關的抽象意念。
人一旦有緣發現自己有心靈,
就要懂得質問自己是否願意回歸心靈中的「真和誠」。
所以凡是對「認識自己」有恐懼的人,
修行就只能夠到某一階段就行人止步。
佛教給這種現象一個稱呼,叫做「耕田不下種」!
因為下種就是發願、發心,這是需要勇氣。
由於一般人勇氣不足,太多計較,太多衡量得失,
所以喜歡「耕田不下種」的修行者,大有人在。
參考:《認識自己》 《自我批判、內省》(一)
佛教認為由於眾生根器的不同,
所用的「方便之門」[修行方式] 也因而有所不同。
所以無論是大乘、小乘佛教,
修行有漸修、頓悟之分。
在判斷根器和修行方式這一點之上,
紫微斗數就顯現出它的重大價值,
所以初入門的修行者不需要懂得紫微斗數,
但導師就不能夠不懂紫微斗數,
四大宮垣 [命宮、身宮、福德宮、田宅宮],
及四大宮垣的星曜組合固然要仔細研究,
但絕對不能夠忽略父母親的「斗數出生年次」,
不能夠忽略命宮的「宮氣」。
可惜由於高僧們已經證道,不屑學習紫微斗數,
所以不少佛教徒都輕視了紫微斗數的應用。
[第一種境界:人以類聚]
一言以蔽之,其實人生就是修行!
修行的人當然要和修行的人埋堆,這是千古不易之理。
Who wants to understand the poem
Must go to the land of poetry;
Who wishes to understand the poet
Must go to the poet’s land.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West-ostlicher Diwan, motto, 1819 )
物以類聚,人亦以類聚!
中國人一向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近蠢者愚、近庸者俗、近聰者明、近慧者智」,
潛移默化和耳濡目染的力量,在日積月累之下積重難返,
絕對不能夠忽視!
防微杜漸,君子之道也!
欠缺勇氣從新開始擇師擇友的人,
四五十歲之後就難以修行,沒有回頭路可走。
凡是不懂得「禍福相倚伏」的道理的人,
就不會懂得「成功」往往是一個令人驕傲的陷阱,
會敗壞我們的性格,甚至人格,和修行的分歧越來越大。
選擇導師一向是矢志修行的人的重大抉擇,
得到明師,就可以盡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You need to associate with
people that inspire you,
people that challenge you to rise higher,
people that make you better.
Don’t waste your valuable time with people
that are not adding to your growth.
Your destiny is too important.
( Joel Esteen )
To assist spiritual progress, choose
verifiable teachers and teachings and
avoid those that have something to gain by
one’s adherence to or alignment with them.
Avoid groups or teachers that are needy,
acquisitive, or controlling. The Self is
completely fulfilling and has no needs
and nothing to gain. The Teacher is a
Servant of Truth and not its originator.
( David R. Hawkins )
問題是修行者在不同的階段會需要不同的導師,
就好像我們讀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一樣。
尋訪明師不能夠僅憑道聽途說,還需要具備判斷力。
但判斷力從何而來?
判斷力的訓練,只能靠「緣份/運氣」,
看自己是否有機會接觸到高層次的思考方法。
一旦發現了明師,如果他拒絕接收新弟子,
也許就需要程門立雪的毅力。
得遇明師之後,還需要慎選修行的同志。
如果沒有知己的話,不妨和偉大的歷史哲人神交。
It is easy to get along with most people,
but one must be careful in selecting friends.
Time is precious! Life is precious!
Your destiny is too important!
So, evaluate the people in your life;
then promote, slowly demote, or even
immediately terminate the connection.
Only connect with people who can raise
your vibrations and aspirations,
who are going to lift your soul higher.
Never apologize for having high standards.
People with the same evolutionary and
spiritual frequency as yours will click
and come closer to you, people who are
attracted to the high standards
will rise up to meet those standards,
and people much below those standards
will distance themselves from you and
thereby save you a lot of precious time.
It is amazing that everyone who needs
to be in your life will ultimately appear
in the most spontaneous and divine manner.
( Jason Ling )
所以孔子說:「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
所謂「無友不如己者」,當然必需知己知彼,
對自己和別人的缺點有敏銳的感覺,
並且選擇「歧視各方面都比不上自己的人」,
至少亦是「歧視忠信程度都比不上自己的人」!
拒絕和「不重視真誠忠信的人」來往。
所以荀子說: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荀子。勸學》
聖經說:
「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
和愚味人作伴的,必受虧損。」《箴言 13:20》
猶太人傳統的智慧指出:
「一杯清水因滴入一滴污水而變污濁,
一杯污水卻不會因一滴清水的存在而變清澈。」
我們知道:
我們選擇和怎麼樣的人在交往, 就會有怎麼樣的人生。
換言之,
我們是誰並不如想像中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和誰在一起。
一個人有多優秀,能夠達到怎樣的成就,
就看他追隨怎樣的老師,和怎樣的朋友同行切磋。
All of the people in my life whom I consider to
be close friends or colleagues are good thinkers.
( John C. Maxwell )
Every man becomes, to a certain degree,
what the people he generally converses with are.
( Lord Chesterfield, Letters, 1750 )
A man is judged by the company he keeps
as well as by the company he avoids.
( Jason Ling )
Bad company corrupts good character.
( Menander )
在這個境界之中,導師會告訴我們:
從每一個我們遇見的人身上,
都有長處可以提供給我們參考或者學習。
任何人第一次接觸到這句金句,都會覺得言之有物,
可惜這句金句擲地雖然有聲,但聲音毫不清脆,
因為當我們再深入地去想一想,就會發現問題的所在:
如果我們遇見的人都是平庸的人,
或者我們本身就喜歡和平庸者來往,
那麼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身上學到一些甚麼東西?
吃喝玩樂、烹飪、插花及手工藝的技巧?
但導師沒有錯,
因為在這個境界之中的修行者都是平庸的人,
而且這個方法除了可以教初入門的修行者謙虛之外,
還可以鼓勵初入門的修行者互相欣賞、互相學習。
其中蘊涵著照顧和管理平庸者的智慧!
況且,除了因為照顧平庸者是一種愛之外,
以此謀生的導師,需要照顧市場中人數眾多的人!
所以我們見到平庸的人完全接受這個境界的潛移默化,
他們相信「人活著不是單靠神的話語,乃是靠虛偽,
因為只有虛偽這個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才能夠讓平庸的人生活得更好、更快樂!」
《智慧是甚麼?》(三十五)
[道和心]
人總會死亡。
如果說:人死了,再多的財富又有甚麼用呢?
所以人還在生時,就應該好好運用財富,
關鍵當然是在「好好」的定義之上。
如果說:人死了,再多的智慧又有甚麼用呢?
那麼智者的回應是:
所以人還在生時,就應該不斷地追求和運用智慧,
並且將智慧紀錄下來給有緣的後來者參考。
一位對人類文明盡責的長者最有智慧的時候,
就是在接近黃昏,夕陽無限好,行將入木之前,
所以他的責任除了傳授知識和經驗之外,
就是和青年人分享智慧,包括學習方法和思考方法。
前文指出:
智慧必須無私分享,必須薪火相傳,否則智慧有何用?
這一篇繼續和青年人分享「熱烈歡迎批判和修訂的智慧」。
Little evil would be done in the world
if evil never could be done in the name of good.
( Marie von Ebner-Eschenbach )
The heart has its reasons,
which reason does not know…
We know truth, not only by the reason,
but also by the heart.
( Blaise Pascal )
Integrity without knowledge is weak and useless, and
knowledge without integrity is dangerous and dreadful.
( Samuel Johnson )
「道」truth 和「心」heart/soul
一向是分辨「藝術」和「技巧」的兩大工具,
所以下列的手法到底是做人的藝術,還是行走江湖的技倆,
端視乎行動者的「心」和他所用詞彙的定義是否合乎「道」。
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柔中有剛,剛中有柔,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並且陽陰、柔剛、虛實往往都是漸變的,不是突變的。
陽陰相倚伏,柔剛相倚伏,虛實相倚伏,禍福相倚伏,
這些都是「道」的一面,
抉擇,擇善固執或擇惡固執,就是「心」的行動。
任何拒絕批判的人都和智慧無緣,
任何拒絕批判的信念,都可以用來作惡。
下列這十項功夫,是網絡上建議的「做好人」方法,
對人性的認識和掌握究竟有多少,大家不妨來思考一下:
1. [不解釋的] 微笑
Some people suggest that
the only true measurement of your life
should be how many times you smiled
and how many times you made others smile.
如果根據這個意見,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
就是褒姒心目中具有生命價值的人。
That is indeed the job of a comedian.
So the lyric in the song 「Without You」,
“You always smile but in your eyes
your sorrow shows” is totally surrealistic.
況且微笑只可意會,難以言傳,
因為每個人對笑的要求都不同,笑的層次都不同,
笑的能力和功夫都不同,
所以這個微笑的建議難以照顧所有人。
拈花微笑?表示友善?掩飾做了的壞事?
笑人墮入自己的陷阱?笑人愚蠢?
從愚蠢人身上學習到寶貴的一課而開心微笑?
Be thankful for all the stupid people
in your life, and learn from them.
They are the source of humour and
they have shown you exactly
who you do not want to be.
( Jason Ling )
任何宗教,
都有簡單的教條讓思考力不足的信徒去遵守。
這點無可厚非。
可惜簡單的道理,很多時都有條件限制,
而且往往有應用的範疇。
微笑,就是其中之一。
明白了關於微笑的道理之後,就知道表示友善,
是對沒有獐頭鼠目、惡形惡相的人應有的行為。
Smile only at honest-looking strangers.
It will make both of you smile.
2. 不說任何人的壞話,要常常原諒人。
參考:《扯平的思維。論斷。歷史》
3. 背後說別人好話
參考:
《讚美、奉承、諂媚》(上) 《讚美、奉承、諂媚》(中) )
《讚美、奉承、諂媚》(下)
4. 外圓內方
外圓是見得到的現象,
內方如果不願意公開,旁人就只能夠揣測:
內方光明正大、可以公開,經得批判?
內方不能公開,因為經不起批判,
所以必須在暗角中執行,
而且由一個人數眾多的委員會來分攤責任?
5. 說話時常用「我們」開始
如果聽眾同意和說話的人是「我們」,需要甚麼條件:
偶像?俊男美女?聲調迷人?有江湖地位?說話有理?
如果沒有這些條件,旁人就只能夠揣測說話的人:
說話沒有充分理據,想表示親切,拉攏人數去搭夠?
說話有充分理據,認為有思考能力的人都是「我們」?
6. 對人謙虛
想替自己做廣告?向上攀社會階梯時有利?
想先看看別人是否黔驢之技,知己知彼?
至於「謙卑」和「謙虛」的分別,
前文及以往多篇文章已經說明,不贅。
7. 自我批評
經常自我批評?事無大小都自我批評?
出現大事時一定自我批評?
還是出現大事時消聲匿跡,只是遇上小事時才自我批評?
We confess our little faults only to
persuade people that we have no large ones.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8. 感恩
只是在自己的心中感恩,無意公開?
向人表示自己感恩,期望能夠得到更多好處,
至少別人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好人?
Gratitude is the lively expectation of
favours yet to come.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我們能夠肯定感恩一定是正能量的顯現嗎?
奴才和走狗,何嘗不懂得感恩;
跪拜魔鬼而得到屬世名利權的人,何嘗不懂得感恩!
任何不源於謙卑和智慧的感恩,避免反思和批判的感恩,
都可能潛伏著虛偽或者懶惰的動機,
成為「盲目的感恩」或者「得寸進尺的感恩」!
9. 聆聽
有能力聆聽,目的是表示理解?
有能力聆聽,目的是表示自己有聽,
但「意見接受,一切照舊」?
有能力聆聽,向講者學習?
有能力聆聽,揣摩及評估對方的智慧/智力/心術?
沒有能力聆聽,只是扮演聆聽?
沒有能力聆聽,只是不想說話,以免出醜?
當一個機構有權決定如何選擇他喜歡聽的意見,
或者支持這個機構的人還在猶豫如何粉飾意見時,
常常就會出現這句說話:
「我們要聆聽不同的意見!」
關於聆聽這個課題,
以往在「處世」一欄中多篇文章已經說明,不贅。
10. 向敵人示好
愛你的仇敵?化敵為友?犧牲原則?
抑或只是暫時緩兵之計?
有智慧的人當然會將敵人分類,
因為優秀的敵人就是我們的貴人,
「除良安暴」的動物和機械人就是我們的仇敵。
不要忘記,不同類的敵人都很勤奮,
都有工作的熱忱 passionate about their work!
所以凡是缺乏「信仰」的熱忱,從來都不是一種美德。
參考:《批評、批判、敵人、朋友》
俗語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培育智慧,怎可能不培育「防人之心」?
《智慧是甚麼?》(三十四)
Breaking into a system or
exposing its weaknesses is a good thing
because truth and knowledge must win out.
( Dan Farmer )
[教育方面的應用]
智慧必須無私分享,必須薪火相傳,否則智慧有何用?
所以「教育」和「智慧」一向都是恩愛夫妻,
而「虛偽」就是破壞夫妻關係的第三者。
所以當青年人誠實及樂觀地問我們:
「為甚麼前輩在讀書方面如此勤奮,
但在思考方面卻如此懶惰?」
「為甚麼前輩辦事會擁抱虛偽?
會傾向於包庇同事,師師相衛?
面面俱圓是人生中的最高智慧和價值嗎?」
我們會有耐心向青年人解釋嗎?
我們會中斷他們這兩個問題嗎?
我們會責備青年人沒有幽默感嗎?
他們會明白這個世界有「惱羞成怒」的現象嗎?
他們會明白「必須先尊師,然後才能重道」嗎?
他們會明白「面子必須放置在追求真理之前」嗎?
我們會教訓青年人提問必須「有益和有建設性」嗎?
當我們真的有點「惱羞成怒」,
用權力和方法虐待這些口沒遮攔的青年人,
但又同時告訴青年人我們責罰他完全是為他好,
但青年人面對這樣的不幸,
會接受現實,維持樂觀嗎?會成為社會的凍涼嗎?
我們會告訴青年人誠實並非美德嗎?
一旦青年人在社會上出人頭地,並且參政,
這種家長式的意識形態就出現在政治人物的說話之上:
「奴才有反對聲音是可以的,
但不應公開,可以直接向主子反映。
屬於正面的,主子喜歡聽的,
對主子有建設性的說話,
奴才是可以暢所欲言的。」
當我們的思考故意忽視先決條件,忽視應用範疇,
或者讓情緒來主導思考,或者擁抱虛偽,
或者喜歡將面子和輩份置諸真理之上,
或者先尊師,後重道,頭腦就沒有可能清晰。
所以訓練青年人的思考能力,絕非一件容易的事!
也許我們會問:不是有家教的嗎?
訓練青年人思考,不是家長的責任嗎?
那麼不妨繼續問:
有思考能力的家長在家長中的百分率會是多少?
也許我們會問:不是可以依賴導師嗎?
訓練青年人思考,不是導師的責任嗎?
那麼不妨繼續問:
有思考能力的導師在導師中的百分率又是多少?
喜歡替青年人灌輸「聽話」,替青年人「洗腦」,
要求青年人將導師的面子置諸追求真理之上,
這樣的導師在導師中的百分率又是多少?
家長式的意識形態,
假設了社會上有高百分率、合資格的前輩,
又間接假設了社會和教育制度互相配合,
有能力訓練出高百分率、合資格的前輩。
A healthy vision of the future
is not possible without
an accurate knowledge of the past.
( Daisaku Ikeda )
怎樣才算是一個好的父親、母親、老師?
視乎他們擁有的權力嗎?
視乎他們擁有的財富嗎?
視乎他們擁有的知識嗎?
視乎他們擁有的愛嗎?
視乎他們擁有的智慧嗎?
是我們的要求過高嗎?
那麼最低的條件是甚麼?
筆者的最低要求只有兩個:
1. 謙卑 humility
對道謙卑,對真理謙卑,
對科學精神謙卑,對宗教精神謙卑。
至於對人謙虛 humbleness,
或者擁有任何宗教信念 religious belief,
都並非在要求之列。
Whenever two good people argue over principles,
they are both right.
( Marie von Ebner-Eschenbach )
2. 人格 integrity
不會濫用任何自己擁有的細微權力 power,
拒絕被貪婪 greed 操縱,
不諂媚上司,不諂媚下屬,更加不諂媚自己。
至於文憑、學位、碩士以上的知識、
高層次的智慧、豐沛的愛心,這些都並非在要求之列。
If we did not flatter ourselves,
the flattery of others could never harm us.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筆者數十年所見,不少有思考能力的人,
包括那些熟讀聖經而又有人格的人,
都誤以為「謙虛」就是「謙卑」,
結果思考就阻塞在「謙卑」這個人生課題之上。
不懂得「謙卑」這個概念的人,就難以明白
1. 永恆的是宗教精神,不是宗教,
因為宗教精神就是道,而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2. 世界上有對真理「謙卑」,但對人不「謙虛」的人,
他們只尊敬和尊重追求真理的人,尤其是青少年,
因為對愚昧無知的中年人「謙虛」就是虛偽。
不懂得「謙卑」,只懂得「謙虛」的人,
就不會明白人心詭詐,謙虛難免會和虛偽稱兄道弟,
比較好的「謙虛」,只是一種處世技巧,
用來避免器小易盈的人妒忌和陷害,
中性的「謙虛」,目的是不想分享辛苦得來的心得,
或者想隱藏自己的實力,
比較壞的「謙虛」,可以成為一種欺騙手段。
而邪惡的靈最喜歡虛偽的人,
因為這些道貌岸然的人極之有愚樂價值,
如果利用這些人來向神示威,魔鬼就樂不可支。
不論我們是否相信有輪迴,
如果我們在這一生人不懂得甚麼是「謙卑」的話,
智力就會在這一點之上止步,
輪迴到下一生繼續學習「謙卑」,直到完成為止。
但驟眼看來,筆者這兩個最低的要求依然是相當高,
只有在相信科學精神或者宗教精神的學校,
才有機會實踐!
那些「鼓勵背誦和信念,嘲笑思考和信仰」的學校,
只能夠寄望其中有天才或者遲熟的學生。
原因是筆者這兩個最低的要求,
牽涉到人類是否應該有理想的課題,
牽涉到「甚麼是人類理想」的辯論,
牽涉到人類精神文明向前還是倒退的課題,
牽涉到青年向上,橫行,還是向下的課題。
Sincerity is an openness of heart;
we find it in very few people;
what we usually see is only an artful
dissimulation to win the confidence of others.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如果有思考能力的家長和導師有如鳳毛麟角,
那麼個人的緣份和運氣就變得非常重要,
訓練批判思維的補習班和補習學校就會應運而生!
有誰還敢將補習學校放在正規學校的對立面?
訓練批判思維的補習學校當然明白:
青年人有了優秀的思考能力,
才有希望發展出抽象的「判斷和分辨能力」,
才可能提高他們對道貌岸然的人的「免疫力」。
P I G S
思考上傾向於懶惰,
就容易產生愚昧 S 及高層次和不自覺的無知 I;
不努力追求真理,不願意自我批判,
就容易濫用任何自己擁有的細微權力 P,
就容易被個人的私慾 G 所操縱,
就容易在思想和行為上擁抱虛偽。
但做人不是應該享受生活嗎?
做人不是應該先為自己打算嗎?
做人不是應該維護自己的面子和自尊嗎?
做人不是應該「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大家和和氣氣,互相讚美嗎?
「難得糊塗」不是一種處世的藝術嗎?
所謂「海納百川,有容及大」,
不就是告訴我們做人需要胸襟廣闊,
包容不同的意見和行為嗎?
所謂「群育」不就是訓練互相合作的「團隊精神」嗎?
Indigenous Native American Prophe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