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判斷和分辨能力
追求智慧,當然需要培育判斷和分辨能力。
如果學校裡有一個訓練判斷和分辨能力的課程,
那麼課程的內容會包括一些甚麼?
首先,當然是學習如何判斷和分辨
「假說/猜想」和「理論」、「信仰和信念」、
「教書和教育」、「成功和成就」。
知道如何分辨有信仰和有信念的人,
知道如何分辨只是讀過書的人和受過教育的人,
知道如何分辨追求成功的人和追求成就的人,
知道如何分辨「灌輸」indoctrination 和
「諄諄教誨」inculcation 的異同。
其次,是學習精密的學科,培養謹慎的觸覺,
知道甚麼事情「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知道甚麼事情可以容許在一個小範圍內有誤差,
知道甚麼事情可以容許在一個頗大的範圍內有誤差,
知道甚麼事情必須和或然率對賭,
知道涉及眾人健康和性命的事情,必須零容忍。
筆者數十年來和文人接觸的經驗告訴我:
凡是人文學科中欠缺批判思維訓練的「偏才」,
例如讀純文學出身的青年人,
都會犯上這方面思考的嚴重毛病,
反而由理科轉修人文學科的「通才」比較可取。
第三,是培養品味,學習分辨優劣,善惡、是非、
黑白,如此才能夠培育出去蕪存菁的能力。
有了思考能力和品味之後,
就明白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
必須先判斷「識、時務、俊傑」的意思;
就明白所謂「良禽擇木而棲」,
必須先判斷「良、木、棲」的意思;
就明白所謂「以大局為重」,
必須先判斷「大局」的定義。
換言之,這三者的道德取向是關鍵的課題。
明乎此,才不至騙己、騙人及說謊!
We should not be upset that
others hide the truth from us,
when we hide it so often from ourselves.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I have the simplest of tastes.
I am always satisfied with the best.
( Oscar Wilde )
要分辨優劣,善惡、是非、黑白,甚至美醜,
就必然會牽涉到「價值」value 這個課題,
而價值這個課題亦必然牽涉到歧視和尊重。
不論是抽象的價值,技巧的價值,還是物品的價值,
這個課題都相當複雜,因為有很多因素需要考慮和批判:
1. 各種價值的排列次序 priority of values
2. 每一種價值的層次和評等 grading
3. 價值的個別化現象 individualization
4. 價值會因應個人的智慧、年齡、品味而變化。
5. 價值會因應不同群體的相異興趣而變化。
6. 價值會因應用途、成本、罕有程度、獲得的困難程度、
學習的困難程度…而變化。
7. 價值會因應不同的時間、空間而變化。
8. 美醜的價值判斷比較主觀。
第四,是學習如何分辨甚麼是大事,甚麼是小事。
所謂「大處著眼」就是告訴我們只需要注意大事。
但大事如何定義,當然需要批判。
筆者姑且提出下面的「假說/猜想」:
只有來自心靈的思考才能夠判斷和分辨一件事是否大事!
事之大者,一定牽涉到人命的課題;
事之大者,一定牽涉到道德的課題;
事之大者,一定牽涉到制度的課題;
事之大者,一定牽涉到抽象的原則問題;
事之大者,當然要批判,要辯論,要爭取;
事之大者,當然應該知其不可為而為,盡人事,聽天命。
說得再淺白一點:
直接或間接影響到自己生命的事情,當然是大事;
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別人生命的事情,當然是大事;
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尚未出生的人生命的事情,當然是大事;
直接或間接影響到自己自由的事情,當然是大事;
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別人自由的事情,當然是大事;
簡而言之,政治社會法律教育等等制度,當然是大事!
欺騙自己,當然是大事。
欺騙別人,當然是大事。
只有拒絕批判、需要匡智和居心叵測這三類人,
才會「大事當小事,小事則當大事」。
解決大事,需要批判,需要「勤奮、鍥而不捨的思考」,
既需要森林思維,亦需要根源思維。
至於小事,根本不必浪費精力去鑽牛角尖,
根本不需要浪費心血去爭取,不妨故意「難得糊塗」。
有能力分辨和判斷大事、小事,
才能夠看到事情的真面目,切中要害,撇開無關的細節;
有能力分辨和判斷大事、小事,
才能夠識破似是而非的詭辯及語言偽術;
有能力分辨和判斷大事、小事,
才能夠對大事一絲不苟,對小事得過且過。
It is the mark of great people
to treat trifles as trifles
and important matters as important.
( Doris Lessing )
有能力分辨和判斷大事、小事,
明白凡是涉及重要原則的事情就是大事,
明白事之大者,往往起於細微,
雖然表面上看來好像是小事,其實是大事。
有能力分辨和判斷大事、小事,
就會產生腳踏實地的「自信」confidence;
就會明白沒有信仰為基礎的樂觀,
只不過是「盲目地樂觀」blindly optimistic,
沒有信仰為基礎的「毅力」perseverance,
就是可憐的愚昧和浪費,
沒有可能理解「愚公移山」的精髓。
很多人的苦都是白受的,很多人的毅力都是浪費的!
參考:《明辨》
大大小小掌權者一旦有能力分辨和判斷大事、小事,
才會懂得思考「孝」的課題:
「父母怨咎人不以正,己審其不然,可違而不報也;
父母欲與人以官位爵祿,而才實不可,可違而不從也;
父母欲為奢泰侈靡,以適心快意,可違而不許也;
父母不好學問,疾子孫為之,可違而學也;
父母不好善士,惡子孫交之,可違而友也;
士友有患故,待己而濟,父母不欲其行,可違而往也。
故不可違而違,非孝也;可違而不違,亦非孝也;
好不違,非孝也;好違,亦非孝也。其得義而已也。」
《群書治要》(漢。仲長統)
[包容]
脾氣暴躁的笨忍只懂得一言不合就動武,
怎會懂得「甚麼可以忍,甚麼絕對不可以忍」,
只有懂得分辨和判斷大事和小事的人,才會明白
「甚麼可以包容或者甚至應該包容,甚麼絕對不可以包容」,
才會明白這句說話的意思:
Don’t sweat the small stuff.
因為不涉及重要原則的事,就是雞毛蒜皮的小事,
不必太過認真,可以得過且過,不需要斤斤計較。
這就是俗語說的「小事糊塗」,
其實也許是明察秋毫之餘的「故意糊塗」。
中國人認為「難得糊塗」是一種處世和管理的智慧,
就是源於經驗,明白:
1. 管理員要有能力分辨和判斷大事和小事。
2. 世界上有智慧的人並不多。
3. 人類多數有私心,怕蝕底,有懶惰的傾向。
4. 個人的精神和時間有限,
所以只能夠從整體和大局去控制。
5. 一分價錢一分貨。
6. 給予別人自由也是一種尊重別人的管理方法。
這就是俗語說的「小事糊塗,大事精明」!
不懂得分辨和判斷大事和小事而又怕事的人,就會把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及「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
視為座右銘,常常掛在嘴角,扮演和事佬的角色!
不懂得分辨和判斷大事和小事,又自視為仁愛的人,
會對我們這樣說:
「當我們責難希特勒的時候,看的不是他的整體,
而是對他欠缺的那一小部份吹毛求疵,
我們應該給予希特勒更多的接納、更多的寬容,
創造一個更和諧、更仁愛、更美麗的世界!」
所以只有懂得分辨和判斷大事和小事的人,
才有資格說「包容」。
一個人放棄了原則或者人格而產生的「容人之量」,
算是「包容」嗎?
甚麼人有資格代替受害者「包容」行凶者?
不少智慧不足但慈悲為懷的人有一種古怪的邏輯:
我們應該對所有的敵人慈悲,原諒他們的過失,
因為我們都是大自然的兒女,本是同根生,
至於受害者,因為事情已經發生,無可挽回,
所以我們只需要安慰受害者,不需要浪費我們的慈悲。
至於為何只是對一些人慈悲,及如何預防同樣的災難重演,
則並非他們有興趣的課題!
所謂「容人之量」,就是在那些雞毛蒜皮,
不影響到人命和道德的小事情之上,
接受人類的不完美,明白人總會犯錯。
然而人心是詭詐的,「故意糊塗」的動機,
可以是意圖廣結人緣;
也可以是期望自己犯錯時,別人亦會同放自己一馬。
這一些「包容」其實都屬於「人際關係投資」,
是行走江湖的人常用的手段,不一定是智慧的表現。
最可恥的當然是犧牲別人的利益而「故意糊塗」!
人類的所謂「胸襟」,當然可以濫用。
「道不同不相為謀」!
明白所謂胸襟廣闊,所謂「海納百川,有容及大」,
必要的條件是百川之中,
絕對不能有一條污染了的小溪或者污水渠。
[好學]
判斷大事和小事非常重要,因為人生苦短,
想有成就,就必須學會選擇,學會放棄,
將勤力用在刀鋒之上;
沒有能力判斷大事和小事的人,
他們在意志力方面的浪費不容忽視。
但由於人的生命有限,能力和時間有限,
所以就需要判斷甚麼是值得花時間去學的東西。
想不浪費生命,就必須將人生中事情,
根據事情的大小、緩急、先後重新排列,
英文叫做 prioritize。
True wisdom is
to know what is best worth knowing,
and to do what is best worth doing.
( Edward Porter Humphrey )
The art of being wise is
the art of knowing what to overlook.
( William James,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1890 )
好學的人不妨問一問自己:
所謂「終身學習」,學習的內容應該包括些甚麼?
如果用「攀山」來譬喻追求智慧的過程,
我們見到的現象是:
很多人十分勤力,不斷學習,努力以赴,
不斷追求各式各樣、日新月異的知識,
就好像一位攀山者,
不斷在山腰的某一高度努力圍著圈子走,
但是就是永遠不肯爬上去。
當我們說一個人好學的時候,
究竟我們口中的「好學」是甚麼意思?
追求智慧的這個「好學」,佛教所說的「勇猛精進」,
是一般人心目中的「好學」嗎?
參考:《登高》(一)
Category: 哲學
《智慧是甚麼?》(三十二)
☆ 信仰和輪迴
如果說「信仰」有如一隻世代相傳,
從上一生人傳遞下來,要帶往下一生人的「杯」cup。
為了個人的進化,我們每一生人都需要修補、美化、
改良,改善,甚至重新塑造這一隻杯。
那麼﹐
1. 追求智慧,其實就是製造這隻杯的過程。
2. 造杯的材料就是千古不易的「真理」。
3. 擁抱批判思維,
目的是謹慎地避免材料之中滲入了錯誤和虛偽,
令杯子容易破損。
4. 每一生人都會盡己之力去將這隻杯越造越大,
因為杯越大,下一生人的容量 capacity 就越大,
就可以裝載更多的智慧。
筆者按:
哲學裡有所謂「先驗知識」a priori knowledge,
就是那些不需要通過後天學習,不需要依靠感官經驗的知識。
相信有輪迴的人認為,先驗知識的來源只有四種:
1. 生物界共同擁有的「本能」instinct。
2. 大部份人類基因中共有的數學和幾何知識。
[柏拉圖 Theory of Forms]
3. 來自父母遺傳的個別「基因」genes 組合。
4. 個別的人有來自前生的個別智慧和記憶。
換言之,所謂「先驗知識」就是認為
The mind is not a tabula rasa,
completely empty of any concepts or beliefs.
We are born knowing something.
There are both public a priori knowledge
and private, personal a priori knowledge!
如果說前生帶來的這一隻杯會影響到下一生,
相信有輪迴的佛教的解釋是「阿賴耶識」。
如果不相信有輪迴,單憑現象來描述,
孔子稱這些人為「生而知之者」,
西方則稱這些人為「天才兒童」。
從東方對輪迴及再生人的認識,
及西方從催眠及死而復生的研究,
從而對輪迴認識的角度來看,
我們每一生人都是來學習的。
學習甚麼?學習人世間的智慧。
我們在某一生人中,都只能夠造一隻小杯,
可以將這隻杯稱為「小我」,
必須經歷累世努力不懈的改造,才能夠造成一隻大杯,
可以將這隻杯稱為「大我」。
Life is a project of self-enlargement
with the tools of love and wisdom.
換言之,在追求智慧的路途上懶惰的人,
就必須花費多幾生人的光陰去學習一些簡單的道理,
直到清楚明白、刻骨銘心為止。
所以前生帶來足夠智慧的人,即使在其他方面懶惰,
在思考方面,在追求智慧的路途上一定不會懶惰,
因為懶惰和平庸一向稱兄道弟。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2.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3.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4. 努力以赴,迫近真理。
5. 向著「至善至正」的目標進發。
換言之,不執著於一步到位,但一定以完美為目標,
鼓勵自己「不斷在進步之中」,就是追求智慧的路途。
追求智慧的人,
既是一位完美主義者 [對自己的要求],
亦是一位不執著於一步到位的人 [智慧的教導];
可以包容、原諒個人的不完美 [來自愛的仁慈];
在執行任務時會「因人、因時、因地」制宜,
這是 [水的智慧];
但對於千古不易的真理,例如科學精神,
例如宗教精神,例如人與人之間的誠信,
絕對不會討價還價 [擇善固執],
亦絕對不會包容公職人員、導師、制度,
概念和思想上的問題和缺失。不包容的原因是
1. 拒絕虛偽,以免損害「真和誠」,自打嘴巴。
2. 出於對無力抗爭的受害者的關懷,
以免損害「愛和智慧」。
所謂「嚴以待己,寬以待人」是有應用範疇的。
智慧,既然需要蘊涵千古不易的真理,
就必須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擁抱及強迫自己在思考上不斷修訂的態度,
根據人類的新知識,對概念不斷作出修正。
智慧,既然需要累積,
就必然選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蕪存菁。
智慧有五個很多人都不會重視的好處:
其一是增添下一生人的抉擇和可以掌握的機會;
其二是和人分享,期望更多人可以增添智慧;
其三是在人類的精神文明之上作出貢獻,
肩負「愚公移山」及「薪火相傳」的精神;
其四是讓人類有能力在地球上建設烏托邦;
其五,優秀的智慧,爐火純青的智慧,
能夠將人類的理性、感情和行為善用到恰當的境況,
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 an optimum path。
一般追求智慧的人,未必具備這種功力!
☆ 抽象建築物
信仰,可以視為一個人心靈內的一所抽象的建築物。
當一個愛真理的人努力去建設個人的「信仰」,
他就會:
1. 被迫去「認識自己」,
並且盡力避免「自己欺騙自己」,
期望能夠產生自知之明,做事不會好大喜功。
2. 明白「比較」的目的,明白「比較」為何重要,
明白甚麼需要比較,明白甚麼不需要比較。
3. 明白為甚麼追求智慧的人需要對真理「謙卑」,
而對人「謙虛」只不過是一種禮儀或者甚至是手段。
明白世界上懂得「謙虛」的人有很多,
其中因為自己有這種「美德」而沾沾自喜的人,
更加為數不少。
但在懂得「謙虛」的人之中,
真正懂得對真理「謙卑」的人有如鳳毛麟角。
4. 明白所謂「獨立思考」並不表示一定要與眾不同,
而是一定要與愚蠢人不同,與虛偽的人不同,
但與追求真理的人可能「英雄所見全同」,
兼且同心同德,互補遺漏。
5. 明白「個人」和「團體」的合理關係,
明白「孤獨」和「合群」必須互相尊重,互補不足。
絕對不會認為忠心耿耿一定是美德,
必須看是對誰忠心耿耿或者對甚麼團體忠心耿耿。
而且必然會拒絕幫助任何「團體」助紂為虐。
6. 產生清晰的「人生目標」,
知道自己應該過一個怎麼樣的人生。
7. 花時間去研究人類的「囚牢」究竟有多少類,
去認識它們,研究它們的成因、性質和規律,
然後思考如何掙脫「囚牢」的限制。
除了思考上的「囚牢」,
必然在接觸社會學及認識自己的過程中發現之外,
亦明白「金錢」為何重要,
明白「金錢」有甚麼用途,
在甚麼情況下「金錢」又會變成不再重要,
明白在得到「金錢」的過程中我們會失去了甚麼,
明白為何「名、利、權」往往會成為「囚牢」。
《智慧是甚麼?》(三十一)
☆ 個人定位
心理學家 Abraham Maslow
在他的「需求層次模型」Hierarchy of Needs Model 中,
提出在第一層次的「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第二層次的「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第三層次的「關懷需求/社會需求」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s 之上,
人類還有第四層次的需要,
稱為「別人對自己尊重的需求」esteem needs。
第三層次和第四層次的需求,已經相當複雜,
牽涉到生物進化、心理學、社會學和哲學多個範疇。
第三層次牽涉到「個人和團體」的課題,
第四層次牽涉到「成功、成就、自尊」的課題,
用通俗的語言來描述,
其實這只不過是一般人所認識的「面子」問題!
然而這個「自尊/面子」問題並不簡單,
因為人類所置身的社會的價值觀,
決定了「自尊/面子」的來源,
從而決定了大部份人對「自尊/面子」的定義,
於是「自尊心」和「優越感」就成為了不同的概念,
「自尊心」是母集,「優越感」是子集。
除了要考慮「世襲、遺傳、財富、權力」等問題之外,
還牽涉到「善與惡」、「美與醜」和「命理學」。
個人所置身的社會所定義的「自尊/面子」,
左右了大部份人的「個人定位」identity,
所以這個課題十分重要:
有些人以生存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性別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面貌身材美醜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內在心靈和性格的美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比較同學及同輩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心存僥倖、得過且過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隨波逐流、隨遇而安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財富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追求美好的生活享受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繁殖下一代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愛情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家庭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名氣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權力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成功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成就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職業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文憑和學歷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黨、團體和組織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國家、國籍或者種族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一個不斷進步的我來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謀生替自己定位,不談理想。
有些人除了謀生之外,亦談個人的理想,例如:
1. 維護個人的面子和輩份。
對很多人來說,維護個人面子在他們的理想中,
佔有首要的位置。
2. 替團體或組織推行特殊任務。
3.「傳播、討論、批判」人類的歷史、知識、
哲學 [思想、思考方法]。
由於人類在智力、性格、信仰、信念、
以往的訓練及人生的經驗有相當大的差異,
所以負責傳遞社會文明及團體信仰、信念的人,
俗稱「導師/老師/傳道者」亦百花齊放:
既有向青年人灌輸知識,但阻礙他們思考,
意圖偷懶,得過且過的「導師/老師/傳道者」,
亦有替團體或組織推行特殊任務,
「向青年人洗腦,灌輸教條及信念」,
所以心中討厭,甚至仇恨批判思維妨礙他們工作
的「導師/老師/傳道者」。
有些人以追求人生的「成功」success 替自己定位,
而「成功」必須靠社會來定義,所以自古以來,
追求「成功」的人都嚮往和追逐「名、利、權」。
所以在紫微斗數的設計之中,
我們見到有「化科、化祿、化權」等「化曜」,
亦有判斷命造的「成功」方向及或然率。
歷史給我們的啟示是:
致力追逐「名、利、權」的人,
除了會發動各式各樣的戰爭之外,
會不自覺地努力製造高級的語言偽術,成為了
1. 阻礙整體社會「智慧向上流動」的禍端。
2. 破壞人類精神文明的敵人。
Sometimes people don’t want to hear the truth
because they don’t want their illusions destroyed.
( Friedrich Nietzsche )
The further a society drifts from the truths,
the more it will hate those that speak it.
( George Orwell )
有些人以追求生命的「成就」achievement 替自己定位,
例如:
以藝術和設計方面的創意替自己定位;
以思考方面的破舊立新替自己定位;
以思考能力替自己定位;
以文化薪火相傳替自己定位;
以人生修行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以畢生追求真理替自己定位。
這一些人屬於「需求層次理論」中的第五層:
「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
由於 Abraham Maslow 的「模型/假說」
沒有仔細分辨「成功」和「成就」,
所以從第三層次到第五層次都有很多瑕疵。
他的「模型/假說」遲早會被人修訂。
有些人以追求半桶水的真理替自己定位,
從不去想一想「半桶水的真理」可以是真理嗎?
有些人以拒絕批判的道德,
以道貌岸然和自我感覺良好來替自己定位。
有些人認為「愛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智慧」,
利用「仁慈」為藉口來逃避批判,
於是以「不需要智慧的愛」替自己定位,
從不去想一想「沒有智慧的愛」可以是愛嗎?
放棄或者和諧了「宗教精神」的愛,可以是愛嗎?
如果「宗教精神」就是道,
任何宗教裡的神靈,可以沒有「宗教精神」嗎?
以上這些定位雖然可以互相交疊,
但定位不同的人會埋不同的堆,走不同的人生道路。
《智慧是甚麼?》(三十)
☆ 智慧接受 [猜想/假說],但不接受信念,
因為 [猜想/假說] 接受批判,不會自視為真理。
Man is a credulous animal,
and must believe something;
in the absence of good grounds for belief,
he will be satisfied with bad ones.
( Bertrand Russell, Unpopular Essays )
Once something is added to your collection
of beliefs, you protect it from harm.
You do this instinctively and unconsciously
when confronted with attitude-inconsistent
information. Just as confirmation bias shields
you when you actively seek information,
the backfire effect defends you when the
information seeks you, when it blindsides you.
Coming or going, you stick to your beliefs
instead of questioning them. When someone
tries to correct you, tries to dilute your
misconceptions, it backfires and strengthens
those misconceptions instead. Over time, the
backfire effect makes you less skeptical of
those things that allow you to continue seeing
your beliefs and attitudes as true and proper.
( David McRaney )
一般沒有信仰、僅僅有信念的人,
有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對思考恐懼,
心靈漂蕩奔逸,無所適從,終亦何所底乎?
為了解決思想搖擺不定以致手足無措的恐懼,
於是懶於思考,又有這個需要而的人,
就傾向於抓緊一些未經批判的「信念」,
以為從此有了人生指南針,
可以在風雨飄搖之中穩如泰山,舒舒服服地生活。
他們一旦抓緊未經批判的「信念」,
依然可以確立個人的人生意義,
依然可以有長遠的人生目標,
但他們沒法肯定這個目標的價值,
所以他們十分需要同道中人互相鼓勵。
凡是沒有信仰,不能夠在心中找到平安的人,
往往會希望能夠在某些團體之中找到平安。
當遇上複雜、沒有足夠知識和智慧去判斷,
需要立即反應,但又不知如何行動的情況之下,
他們就需要聆聽及依賴領導人的指示。
僅僅有信念的人告訴我們,他接受這個信念,
完全是因為
1. 有很多人都接受這個信念。
2. 這些接受這個信念的人都是道貌岸然的人。
3. 他想在思考方面懶惰,希望可以坐享其成。
4. 他願意接受自己的腦袋成為了別人的遊樂場。
遺憾的是:
如果同道中人沒有智者,如果同道中人討厭批判,
這種長遠的人生目標就會產生
1. 和虛偽攀上了關係的毛病。
2. 立身處世以教條為指導的毛病。
3. 同道中人互相欺騙、互相監視的毛病。
4. Self justification 經不起批判的毛病。
虛偽,畢竟是一般人的普世價值!
不懂得對「真理」和「宗教精神」「謙卑」,
但卻懂得對人和權威「謙虛」的人有福了,
因為「虛偽」是屬於他們的!
只有「信念」的人當然不會明白甚麼是「信仰」,
更加不會明白甚麼是「迷信」superstition!
他們認為凡是和自己「信念」不同的東西,
都屬於迷信!
他們只需要在小問題上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而在大問題上則可以依賴「信念」,
如此就可以花最少的能量得到最大的收穫。
只要社會有病態,只要有足夠同病相憐的人,
思考上的懶惰就變成了正常、合理,甚至是美德。
於是下列這一些名詞全部成為了口號,甚至笑柄:
passion, compassion, resilience,
confidence, hope, love !
「寧願身體勤勞,希望思考可以懶惰」
畢竟是一般人的普世價值!
只有「信念」的人之中當然有比較優秀的人,
他們當然會有毅力,會打那美好的仗,
但他們的毅力和戰役,並非用在追求真理之上,
而是用在保護自己的「信念」之上,
不是用在傳播屬於心靈的「宗教精神」之上,
而是用在建設擁抱 ego 和世俗的宗教之上,
用在籌款之上。
Natural intelligence is no barrier to
the propagation of error,
nor large but untrained experienc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fixed false beliefs.
Errors may support one another mutually
and weave an ever larger and firmer
fabric of misconception.
( John Dewey )
沒有信仰的人,懶於思考的人,
如何有能力傳播屬於心靈的「宗教精神」?
如何有能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如何有能力「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如何能夠促進人類精神文明的進步,
盡力減輕人類對自己的「愚昧、勢利和虛偽」
所付出的代價?
如何能夠在犯下嚴重錯誤,懂得檢討、問責,
避免重蹈覆轍,避免互相推卸責任?
無論是「信仰」還是「信念」,
這個世界既有真信徒,亦有假信徒;
真信徒之中既有理性信徒,亦有盲目信徒;
假信徒之中既有聰明信徒,亦有愚蠢信徒;
我們可以如何分辨?
其實「信仰」和「信念」的分辨十分簡單:
「信仰」擁抱批判、勇於修正;
「信念」拒絕批判、堅持自己正確!
這個世界有兩種害人不淺的概念,
1. 半真半假的概念。
2. 沒有說清楚應用範疇的概念。
然而「信念」一向都是真假混合,
善事和壞事當然可以一齊做,
愚夫愚婦根本就沒有能力在魚目混珠中找出珍珠。
拒絕批判的「信念」往往就扮演了糖衣毒藥的角色,
隨時可以左手助紂為虐,鼓勵「制度暴力」間接殺人,
右手道貌岸然地扶弱濟貧,尚且沾沾自喜。
愚夫愚婦當然沒有能力致力建設「信仰」,
但試問一個愛真理的人,
怎可能不重視窮半生之力去建設個人的「信仰」?
任何不重視批判的機構和團體,
一定會吸引四面八方的投機份子,
其中最蠱惑的投機份子,
往往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
以為自己度橋有番幾度,
況且光明的地方既有神的帶領,
黑暗的角落又有魔鬼的幫忙,肯定戰無不勝,
結果往往弄巧成拙,醜態百出。
The whole problem with the world
is that fools and fanatics
are always so certain of themselves,
but wiser people so full of doubts.
( Bertrand Russell )
有諸內必形諸外,思想和心態必然顯露在行為之上!
For every inside there is an outside,
and for every outside there is an inside;
though they are different, they go together.
( Alan Watts, Man, Nature, and the Nature of Man, 1991 )
Nothing is hidden so much that
it wouldn’t be revealed through its fruit.
( Paracelsus )
《智慧是甚麼?》(二十九)
寫過很多篇和「信仰」及「信念」有關的文章,
這裡不再贅述,讀者可以參考《為何要學習思考》這一篇,
其中有齊差不多所有有關這個課題的文章的連接。
☆ 信仰
很多人都不明白追求智慧和「信仰」faith 有何關係,
其實追求智慧需要假設很多不能解釋的東西,
這一些不能解釋的東西就是「信仰」的基礎:
1. 我們相信有「真理」truth。
2. 我們相信「真理」有誠信,絕對不會對人類說謊。
3. 我們相信「真「和「誠」是尋找所有真理的態度。
4. 我們相信通過人類的「集體智慧」,
通過實踐和互相批判,經過不斷的修訂,
人類可以慢慢迫近「真理」。
5. 我們相信「愛」和「智慧」是人類社會的凝聚力,
亦是人類精神文明的方向。
6. 我們相信其他事情可以懶惰,生活可以追求閒暇,
但思考方面絕對不能夠懶惰。
因為智慧並非從天而降,即使有天份,還需要努力學習!
7. 這一些不能解釋的東西,亦必須通過實踐和批判的程序。
Real knowledge,
like everything else of value,
is not to be obtained easily.
It must be worked for, studied for,
thought for, and, more than all,
must be prayed for.
( Thomas Arnold )
對個人來說,追求智慧,
其實就是一個畢生致力建設「信仰」的過程!
修行的人明白:
追求智慧的人,他的價值觀一定源自「信仰」,
人格固然可以破產,「信念」belief 亦可以破產,
只有努力建設「信仰」才是生命中最可靠的途徑。
「要疊一百萬張骨牌,耗時需一個月;
但倒骨牌卻只消十幾秒鐘。
要累積成功的企業,需耗時數十載;
但要倒閉,卻只需一個錯誤的決策。
要修養被尊敬的人格,需經過長時間的被信任;
但人格破產只需要做錯一件事。」 (王永慶)
I’m not upset that you lied to me,
I’m upset that from now on I can’t believe you.
( Friedrich Nietzsche )
☆ 內外兼修
人類的智慧可以分成兩大類,
一類向外,是外功;一類向內,是內功。
它們之間並非涇渭分明,而是互相影響。
向外的智慧,就是認識自然界,
就是認識人性,認識制度和人性的關係。
向外內的智慧,就是認識自己,邁向去蕪存菁的修行。
很多人都祈求智慧,希望能夠不勞而獲,
但從未見過成功的例子。
因為追求智慧就是畢生建設「信仰」的過程,
同時致力於認識外在及內在的世界,
而建設「信仰」就是修行!
信仰,從來都不是花一兩個星期,或者甚至半年,
向一群人聲稱自己擁有,就可以擁有的東西;
信仰,並不需要任個人見證,不需要任何人監管;
信仰,需要立志,是有條件的。
那麼,信仰的條件是甚麼呢?
1. 要有一個心靈,
一個堅持不能夠出售或蒙蔽的心靈。
2. 要將心靈時時勤拂拭,通過嚴厲的自我批判,
將它擦亮。
3. 有了心靈之後,
才有機會培養出「對抽象問題的好奇心」,
及對各式各樣人類的「同理心」empathy。
4. 有了心靈之後,才會立志追求真理,
並且具備追求真理的「熱誠」compassion。
5. 對真理有熱誠,
才會明白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期望能夠高瞻遠矚,看得更遠,
6. 明白真理從來都不可以不勞而獲,
而且不可能一步到位,
必須一生人努力不懈地修訂以往的概念,
甚至從新開始建設自己的概念世界,至死不渝。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7. 要擁抱懷疑及批判的精神,鍛煉思考的能力。
8. 要花時間思考生存和死亡的課題,
學習欣賞生命,明白人必須重視這一生。
9. 要明白無論以前發生過甚麼不幸的事情,
自己需要為自己未來的人生負責。
If passion drives you,
let reason hold the reins.
( Benjamin Franklin )
人是感情的動物,
但人除了是感情的動物之外,
其中一部份進化了的人也是理性的動物。
不少人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
就是認為理性和感情互不相容,
不會再追究「理性」到底是甚麼意思?
是否指大部份人都接受的理性?
是否指擁抱「懷疑」 和「批判」的理性?
是否指去到「理智」程度的「理性」?
是指心靈的理性還是 ego 的理性?
由於「理性」這個詞彙存在品種和程度上的差異,
所以「理性討論」就變成了一個曖昧的詞彙,
由掌握語言權力的人決定涵義。
他們也不會再追究「感情」是甚麼意思?
是擁抱「理性」的「感情」,
還是自給自足的「感情」?
是善用還是誤用「感情」?
這種「感情」又是否有「愛」的成份?
如果有的話,是「小愛」還是「大愛」?
修行的歷程:
回歸心靈 → 謙卑 → 擁抱批判精神 → 鍛煉思考能力
鍛煉思考能力 → 內外兼修 → 宗教精神
宗教精神 [真、誠、愛、智慧] 融入生活 → 信仰
信仰 + 累積經驗 → 不斷增添的智慧 → 天人合一
如果沒有從「愛和智慧」所產生的「信仰」,
如何能夠辨別善惡、是非、對錯?
如果不能夠辨別善惡、是非、對錯,怎能說是智慧?
追求智慧,畢生致力於建設「信仰」,
致力於減低個人愚蠢的人,當然不會受社會歡迎。
所以「信仰」的代價是要能夠忍受「孤獨」,
不會浪費時間和沒有信仰的人解釋「宗教精神」,
以免拉牛上樹,夏蟲語冰、緣木求魚,徒勞無功。
Embrace solitude, take time to attune to
the spirituality within us, be honest, be
authentic. Then our souls will enable us
to make right decisions at the right time
and at the right place.
This is how faith is born in wise men.
Wise men are not always silent, but they
know when to be and when not to be!
( Jason Ling )
人格一旦貶值,就失去了心靈。
表面上看來,思考力不足的人似乎和信仰無緣,
但思考力不足的人如果能夠堅持人格,
亦是有信仰,因為「堅持人格」本身就是信仰,
是個人在種種建立「自尊」的方法中的抉擇。
而且一個人能夠「堅持人格」,
本身就已經是一種安身立命方面的「成就」!
堅持人格,就是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所以不需要具備圓謊的能力和良好的記憶。
One of the most sincere form of respect
to the fools and disrespect to yourself
is listening to what the fools propagate
without ever trying to find out
the reason why he is so foolish.
一些只有「半桶水」道德,兼且思考能力不足的人,
往往以為待人接物的技巧就是智慧,
結果很容易就和虛偽攀上了關係。
一旦招惹了虛偽,失去了真和誠,就已經遠離智慧。
只有動機良善,兼且具備思考能力的人,
他們學習到的待人接物技巧,才可以成為智慧的一部份。
《智慧是甚麼?》(二十八)
[溫故知新]
我們明白追求智慧,必須先學習將人分類,因為
1. 人以類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們需要選擇朋友和人生導師,
2. 向上、向前的人還有理想要實現,
需要接近和個人理想有關的那些有才華及勤奮的人,
需要慎防被喜歡停滯的人拖累,
因為我們需要同一層次的人的鼓勵和支持,
而且無謂意圖面面俱圓,希望到處都是朋友。
Socrates, my master, is my friend
but a greater friend is truth.
(Plato)
我們明白追求智慧,必須對真理謙卑,
所以必須放下面子,必須論斷別人的思想,
更加歡迎別人論斷自己的思想,一起進步。
尊重一個人絕對不等於尊重他的思想,
為了尊重別人而虐待自己,絕對是對自己的不尊重,
可一不可再,甚至一次都嫌多。
當我們明白追求智慧,必須歧視愚昧的思想,
明白思想上「去蕪存菁」必然是一種歧視,
追求「至善至正」必然是一種勢利,
只有智慧不足的人才會大聲疾呼「不要歧視」。
我們因為「歧視」才會去蕪,「尊重」才會存菁!
所以追求智慧是人世間唯一的「奇門遁蠢」之術!
在這篇「短暫總結、溫故知新」的文章中,
筆者嘗試將一年以來各界朋友們和筆者分享的銅句改寫,
加上了必要的條件和應用範疇,然後才夠膽和大家分享。
以下是筆者改寫的一些和智慧有關的句子,
自以為算得上是銀句,但願後來者能夠將它們改寫成金句。
Honesty and integity is the best policy.
Every action and decision you make
should be based on honesty and integity.
Be honest with yourself and with your
loved ones, especially in times of conflict.
Only with honesty and integity can you be
true to yourself and create your life
the way you want it. When moral principle,
not moral dogma, is involved, don’t budge.
We only compromise on matters of taste
or opinions without serious consequences.
( Jason Ling )
道貌岸然、自以為有智慧的勵志者,
常常喜歡訓誨我們不要「論斷」人,
期望我們願意浪費自己的生命在和自己無關的人身上,
因為他們不懂得科學裡有一樣東西叫做「假說/猜想」。
It is only shallow people
who do not judge by appearances.
( Oscar Wilde )
Don’t ever think that you yourself alone
have the ability to save the world.
Don’t take yourself or life too seriously
unless you are prepared and ready.
Accept your limitations.
Accept what cannot be changed.
Accept what is beyond our control after
thorough preparation and proper precautions.
Don’t think that you can be good friend to
everybody because you don’t have enough
time to spend with each of them.
Your prayer is merely a drop in the bucket,
and also don’t assume your prayer has power.
( Jason Ling )
由於「歧視愚昧,歧視蕪,尊重真理,尊重菁」,
擇善固執,擇菁固執,和虛偽劃清界線,
理性和思考才會得到社會的尊重,
人類才會有「精神文明」和「品味」這回事。
歧視愚蠢人和歧視愚蠢,絕對是兩回事!
我們不應該歧視愚蠢人,
因為愚蠢人熱衷於從事超乎自己能力的工作,
只要不去害人,不影響到公眾的利益,
eat, play, excrete, recycle, sleep,
是他個人的選擇,與我們無關。除非……
除非愚蠢人從事公職,
除非愚蠢人駕駛交通工具,
除非愚蠢人在劍橋安老院中工作,
除非愚蠢人從事會影響世道人心的工作!
那麼,從公眾的利益出發,
愚蠢人涉嫌「在公眾地方思想或行為不檢」,
我們既歧視愚蠢人的愚蠢,也歧視愚蠢人。
Whenever a person does not try to influence
others with his folly, we should, of course,
respect his choice to remain foolish and
forgive him for our own peace of mind.
Yes, we can find humour in just about
any situation and this is definitely one.
Anyone not in public service has a right
to live his own life the way he wants to.
Yes, both bad taste and foolishness are
human rights for anyone not in public service.
Without this understanding, no one can be
empathetic to the oppressed.
Always put limitations on your love.
Don’t love the tyrants, the oppressors.
And you have no right to forgive them
on behalf of their victims.
( Jason Ling )
參考:《歧視和尊重》 《論斷》(三)
有道貌岸然的人教導我們:
愛不是尋找一個完美的人,
而是學會用完美的眼光,
包容,原諒,甚至欣賞一個居心不良,
或者思考力又不足而又熱心助人的愚蠢人。
珍惜彼此之間的關係。
道貌岸然的人也許明白:
智者不必仁,仁者不必智,
但聰明人經過批判或者碰壁之後,就會明白:
仁者必須智,否則如何仁?
Without complementary wisdom, evils can be done,
either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in the name of love. In other words,
love and wisdom must go hand in hand together.
( Jason Ling )
換言之,愛和智慧必須手牽手,一同合作,
一旦有人認為愛可以不需要智慧,就會出現「假愛」!
「假愛」的英文是 pseudo love ,
不妨對歧視中文的人再從英文翻譯回來,沾一沾光:
pseudo love 咪就係「輸到甩褲」,一鋪清袋囉!
我們可以想像一個人去賭場時一旦押錯了注,
輸到甩褲,結果一鋪清袋,喊到老豆老母死都冇咁淒涼,
人民見到都覺得可憐。
禍福相倚伏,有人喊,自然就有人笑,
黥面的倀妓就喜不自禁,知道自己被嫖的機會來了!
青樓名妓和倀妓那種「假愛」,有誰願意「袋住先」?
有誰敢說愚樂圈的創意成語「等埋發叔」妓不娛人?
Help when you are able,
without trying to change the other person
or ask him to go to a church, a temple,
or a monastry in return.
Try to brighten and enlighten the day of
those hopeful you come into contact with,
not in their own way, but in the empathic
way which requires lots of wisdom.
( Jason Ling )
Do not do what you ego tells you to love.
Do what you soul tells you to love.
We spend a great deal of our life working.
So choose a career that we enjoy.
the extra money of a job we dislike
isn’t worth it because we betray our souls.
Many people waste most of their lives,
especially those in business.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bad guys always
do what makes them happy and fulfilled,
remember morality and integrity must be
the top priority in our career.
( Jason Ling )
Count your blessings, all of them,
even the things that seem trivial.
Develop a childlike sense of wonder.
Don’t take anything for granted.
Be thankful that you woke up alive
each morning, eat well, sleep well,
excrete well, have time for exercise,
have time to contact with nature,
have time to see the beauty around you,
the beauty of every living thing and
every human being whose mind is alive
and whose soul is still intact.
And most importantly, be thankful that
you grow intellectually or spiritually
before going to sleep. That means
you make the most of each day.
If you can live each day fully,
you are living in the present,
you can face death square on the face,
and you know you are not answering
to anybody about your life but yourself.
( Jason Ling )
我們明白追求智慧,必須致力「認識自己」,
而開放的心靈又會認識到東方的「命理學」,
在「認識自己」及「人生規劃」兩方面,
都有其他學問無可取代的功能。
當一個人開始接觸「做學問」這種功夫的時候,
就知道沒有人能夠擁有事情的所有答案;
當一個人認識了世間上有一種抽象的概念,
叫做「性格」,
及一種抽象的現象,叫做「命運」的時候,
就明白沒有人能夠完全肯定一件事情的結果,
所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及
「未雨綢繆,盡人事,聽天命」,
就成為了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信仰和智慧!
下一篇,我們會再探討「信仰」這個課題,
再度審視「追求智慧和建設信仰」的關係。
《智慧是甚麼?》(二十七)
雖然智慧有可能大部份源於先天,
例如遺傳及前生帶來的智慧,但依然需要後天的培育。
一個愛真理的人,怎可能不重視思考能力方面的鍛鍊?
☆ 洞察力
智慧所要求的,不僅僅是強的觀察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智慧所要求的,
是能夠理解、想像和分析抽象及複雜的概念,
能夠深入事物的骨髓,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抽象層次。
Truth is beautiful, without doubt;
but so are lies.
( Ralph Waldo Emerson )
Truth is always abstract.
In fact anything essential is abstract and
anything abstract is invisible to the eyes.
One sees clearly only with love and wisdom.
( Jason Ling )
用紫微斗數的語言來形容:
智慧所要求的,
是有如「紫微」那樣追求卓越的性格,
是有如「天機」那樣尋根究柢式的思考傾向,
是有如「地空、地劫」那樣的抽象思維能力,
是有如「貪狼、地空、地劫」組合那樣喜愛哲學思考,
是有如「天府」那樣對傳統文化中精華的執著,具備存菁能力,
是有如「天梁、化科」那樣對歷史的認識,
是有如「七殺」那樣對整體思維的執著,
是有如「破軍」那樣破舊立新的創新精神,具備去蕪能力,
是有如「太陽」那樣光明磊落的服務精神,
是有如「天同、火星」那樣的好奇心和赤子之心,
是有如「太陰、鈴星」那樣的冷靜學習能力,
是有如「天哭、天虛」那樣對人生的透徹理解,
是有如「陀羅、鈴星」那樣願意按部就班,
循序漸進,接受人生高低起伏的磨鍊,
是有如「擎羊」一般的勇氣、銳利觸角和眼光!
所以追求智慧的人需要
1. 森林思維的訓練,
讓他能夠從整體的角度去分析事物。
2. 根源思維的訓練,
讓他不但能夠掌握問題的根源,
而且培養鍥而不捨、尋根究柢的求真精神。
具備了這兩種思維的訓練,
就能夠掌握事物的歷史和趨向。
看出傳統概念及嶄新意念兩者欠缺完善的地方,
或者兩者疏忽了的漏洞,
於是不會被根基不穩的概念所玩弄。
就能夠訓練出掌握事物的重點,
培養判斷及分辨大事和小事的能力。
如此才能夠對大事一絲不苟,
對和大事有關的課題及機會看得準,抓得住,
對小事看得開,放得下,得過且過,難得糊塗。
就能夠培養出品味和鑑賞能力。
換言之,就是訓練追求卓越,培養判斷蕪菁的能力,
如此才能夠分辨優質和劣等的意見、假說和思想,
絕對不會人云亦云,
甚至提出 [假說/猜想] hypothesis/conjecture,
可以用實驗及批判來驗證。
所以現代知識份子中的通才,如果不是天才的話,
就必須由專家訓練,讓他們能夠節省學習的時間。
必須具備這樣的訓練,
追求智慧的人才能夠運用治本而不僅僅是治標的方法,
去解決複雜的問題!
這樣訓練出來的能力,我們稱之為「洞察力」,
英文叫做 insight。
根據字典對 insight 的定義:
the power of using one’s mind to see into
or understand the true nature of something;
deep understanding.
「洞察力」是西方人認同的智慧元素之一,
甚至認為「洞察力」就是智慧的「同義詞」。
參考:《登山寶訓》
熟悉紫微斗數的人當然知道這樣描述智慧的要求,
這樣對「洞察力」的闡釋,的確是強人所難。
具備洞察力的人,當然不可能在各方面都有勝人一籌的智能,
正如音樂、運動和語言方面的天才,不一定有智慧!
但如果一個人能夠在洞察力方面訓練有素,就可以
1. 在短時間內掌握事情的關鍵。
2. 提升吸收新知識的能力。
3. 當遭遇同樣的經歷時,學習得比一般人更多和更深入。
於是在應用經驗時就更能夠得心應手。
4. 看樹木的時候也同時看到森林。
5. 在某些事情上預見未來。
這就是為甚麼
1.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一旦命盤確定了之後,
命造父母的斗數出生年次,對命造的智慧會有重大的影響。
2.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一個能夠鼓勵集體智慧的制度,
是所有重視精神文明和軟實力的國家必須進行的建設。
When you want wisdom and insight
as badly as you want to breathe,
it is then you shall have it.
( Socrates )
當一個人有強烈追求真理的熱誠,
就會強迫自己建設一個開放的心靈,並且致力去「認識自己」。
一個人有勇氣「認識自己」,克制了「我 ego」的私慾,
讓「心靈 soul」主持大局之後,
就會發現個人的「理性」和「感情」不一定會有衝突,
於是就會讓它們互相合作,同心同德。
當磨利了自己這件最重要的思考工具之後,
就會開始懂得「謙卑」,懂得甚麼叫做「客觀」,
就會明白為何思考可以存疑,但不能夠半途而廢。
假如一所中學要培養中學生洞察力,
當然需要讓他們在短時間內累積人生經驗,
所以批判性的閱讀和討論、電影或短片教學,
再加上校內建設一個「批判平台」的雛形,
是無可避免的課程設計。
這種濃縮的教育課程,
就可以縮短培養青年人「洞察力」所需要的時間。
一個「批判平台」可以利用社會上活生生、有名氣、
有社會地位的愚蠢人,向學生們示範
1. 聰明並不等於智慧。
2. 利慾薰心會令人智慧衰落。
3. 智慧低下的人傾向於支持極權政治及制度暴力。
4. 為何要「先重道、後尊師」。
5. 為何不給任何需要匡智的前輩面子,
就是撥亂反正,改善社會意識形態及學術風氣。
參考:《思考和閱讀》(四) 《惡和霸氣》
需要匡智的前輩,很多是偏才中的精英,
接受過「教書」schooling,但未接受過「教育」education,
有教授、講師的地位,有影響「煙子」,但沒有人格的地位。
他們往往是一群渴望被寵幸的奴才,願意做社會的毒瘤;
一旦他們團結起來,就成為了一群「渴望被寵幸的大混蛋」!
參考:《教書、教育》(一)
《智慧是甚麼?》(二十六)
在培養「愛真理」的過程之中,
追求智慧的人明白需要學習所有「和智慧有關」的知識。
☆ 開放的心靈
培養一個開放的心靈,考慮所有新的假說和證據。
這一點屬於「科學精神」,
凡是讀過科學哲學和歷史,或者從事法律工作的人,
最容易掌握「科學精神」的要求。
It’s the mark of an intelligent person to be
able to entertain a thought without accepting it.
( Aristotle )
只是讀過一些科學知識的人,
或者讀純社會科出身的人,是不會明白「科學精神」的,
更加不會明白「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道理,
因為這些人傾向於用個人或者群眾的喜好、信念和情緒,
去左右自己的思考。
澎湃的個人喜好、信念和情緒,加上思考不夠謹慎,
尤其是一個容易掉下去的陷阱。
要向這些人解釋「假說/猜想」和「理論」的分別,
往往有如緣木求魚,對牛彈琴,向夏蟲語冰,
遲早要爆粗講 silent air!
這就是為何讀哲學或者法律出身的人,
的確有追求智慧的後天優勢。
筆者按:
在紫微斗數中,冷靜、謹慎和抽象的思考,
需要的是「地空、地劫」、「擎羊」和「鈴星」。
☆ 認識自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由於領悟到「自己就是一件最重要的思考工具」,
如果一個追求智慧的人不「認識自己」,
那麼他學了多少思考方法都無濟於事,
所以追求智慧的人會致力從各方面去「認識自己」。
一個人只有在「認識自己」之後,
才能夠慎防自己欺騙自己。
要認識自己,除了必須的「自我批判」之外,
就是涉獵和自我有關的各種學問,
例如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
☆ 命理學
即使花上十年鑽研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
亦不一定能夠幫助我們深入及全面地「認識自己」。
在深入認識自己這方面,
中國人有一種重大的優勢,就是研習傳統的「命理學」。
而且即使有哲學高人到達了「認識自己」的境界,
如果他不懂得「命理學」,他的所謂「生涯規劃」,
一定會大打折扣。
那些以為「命理學」一定是迷信的人,
或者不知道「命理學」是有應用範疇的人,
也許在十年之後,才有機會知道自己的愚昧。
且看只懂得西方星相學 [ 並非報章雜誌裡的 Horoscope ],
但從未涉足東方命理學的心理學大師 Carl G. Jung
如何描述這種學問:
While studying astrology I have applied it
to concrete cases many times…The experiment
is most suggestive to a versatile mind,
unreliable in the hands of the unimaginative,
and dangerous in the hands of a fool,
as those intuitive methods always are.
If intelligently used the experiment is
useful in cases where it is a matter of
an opaque structure.
It often provides surprising insights.
The most definite limit of the experiment
is lack of intelligence and literal-mindedness
of the observer… Undoubtedly astrology today
is flourishing as never before in the past,
but it is still most unsatisfactorily explored
despite very frequent use.
It is an apt tool only when used intelligently.
It is not at all foolproof and
when used by a rationalistic and narrow mind
it is a definite nuisance.
( C. G. Jung: Letters, vol. 2, 1951-1961, p. 463-464,
letter to Robert L. Kroon, 15 November 1958 )
香港有不少欠缺批判思維或者科學精神的訓練,
不但完全不懂得傳統中國「命理學」是甚麼,
亦從未去深入思考「命運」是甚麼的人,
偏偏喜歡說「命理學」完全是迷信,
完美地示範了為何聰明的人不一定有智慧。
研究「命理學」,當然需要智慧,
因為中國傳統的「命理學」欠缺了批判思維的洗禮,
的確需要有智慧的人去發揚光大以適應時代。
所以讀哲學或者法律出身的人去研究「命理學」,
同樣有後天的優勢。
筆者按:
智慧是抽象的學問,命理學也是抽象的學問,
它們都需要抽象的思維能力。
在紫微斗數中,[先不談正曜],
「地空、地劫」、「天哭、天虛」和「化科」,
都代表學習抽象思維的機會和能力。
「地空、地劫」和批判思維能力有關,
是哲學和命理學所需要的星曜。
「天哭、天虛」則和實況生命的觀察能力有關,
是宗教思維所需要的星曜。
至於「文昌、文曲」,只是學習別人的學問,
並不代表命造有高層次的思考能力,
所以「文昌、文曲」未必一定可以和智慧扯上關係。
不少高分低能的文憑擁有者屬於這一類。
但「文昌、文曲」當然是好的,
所以命造坐「文昌、文曲」時,
還需要詢問命造讀一些甚麼類型的書,
是否懂得判斷和選擇巨人,然後站在他們的肩膀之上,
還是讓自己的腦袋成為別人思想的遊樂場。
在紫微斗數中,無論是命宮、福德宮或田宅宮,
殺破狼遇上「地空、地劫」或者「天哭、天虛」,
或者太陽天梁在遷移宮會「地空、地劫」,
最有追求智慧和學習命理學的潛能。
雖然我們知道紫微追求卓越,而天機則重視思考,
但如果沒有「地空、地劫」或者「天哭、天虛」,
它們的思考不一定是向著追求智慧的方向;
一旦命宮的宮氣是「冠帶、臨官、帝旺」,
「名、利、權」往往會誘導它們走向遠離智慧的方向。
其次,在紫微斗數中,
「陀羅、鈴星」同度或對拱,代表磨鍊,
是所有不緊張成功,重視真才實料的成就,
最後「大器晚成」的人所需要的星曜。
然而必須注意:「陀羅、鈴星」最忌的正曜組合,
就是辰戌丑未十字四宮的「武曲、貪狼」。
最理想的情況,是天機天梁在辰戌坐遷移宮,
丙戊壬年生人,遇上陀羅和鈴星。
任何傳統、習俗、意識形態的改革,
必然會遇上重重阻力,因為破舊者不一定能夠立新。
學過紫微斗數安星法的同好,都知道:
凡是天梁坐遷移宮的命造,必為天府和破軍相夾,
優秀的天府,懂得去蕪存菁,
但即使最好、最優秀的天府,也只能夠是菁英,
優秀的破軍,破壞之後必然代之以更佳的建設,
所以成為人類文明的活水來源。
命宮「三台」皆吉的青少年,都應該好好培育,
因為他們肩負著人類文明的希望。
《智慧是甚麼?》(二十五)
△ 第七類:追求智慧的人
幸福是一種主觀的感受和體驗,不但因人而異,
而且容易因應環境和價值觀而發生變化,所以不容易定義。
姑勿論幸福的定義如何含糊,
姑勿論人類在人生的旅程中對幸福的理解,
會有多大的變化,可以有如何巨大的個別差異,
筆者認為,人世間的幸福只有六種,
一種是在生時身體健康;
一種是死時死得舒服,不會拖累親友;
一種是生活在世外桃源或者烏托邦之中;
一種是能夠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一種是熟稔的朋友之中沒有愚蠢的人;
最後一種是死前累積智慧,留給下一代,
無論我們是否相信智慧可以帶往下一生。
由於環境因素或者由於個人天賦不足,
願意退而求其次的人,往往會加上第七種:
不需要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能夠在死前累積智慧的,當然是追求智慧的人。
蘇格拉底就是這類人的樣板。
大部份「及格」的思想家,
不論是否有哲學文憑或者學位,都屬於第七類人。
至於「及格」的要求,首先是和性格及態度的鍛鍊有關。
其中最重要的是三大鍛鍊:勇氣 → 愛真理 → 毅力。
勇氣是必須的基本條件,
因為勇氣不足的人,「愛真理」就會適可而止,
就會讓中層次、甚至高層次的「虛偽」有機可乘,
追求智慧就會功虧一簣,甚至「劃虎不成反類犬」。
☆ 勇於自我批判,畢生致力於減低個人愚昧。
☆ 將真理放在個人的面子之上。
☆ 不怕犯錯,勇於嘗試,從錯誤中學習。
參考:《存在》(九) [勇]
我們明白追求智慧,必須對真理謙卑,
所以必須放下面子,必須論斷別人的思想,
更加歡迎別人論斷自己的思想,一起進步。
當我們明白追求智慧,必須歧視愚昧的思想,
明白思想上「去蕪存菁」必然是一種歧視,
追求「至善至正」必然是一種勢利。
我們因為「歧視」才會去蕪,「尊重」才會存菁!
當我們明白追求智慧,必須尊重巨人的貢獻,
尊重同心同德,願意放下面子追求真理的人,
於是就會將人和他的思想分開來判斷,亦明白
1. 尊重一個人絕對不等於尊重他的思想。
2. 堅持愚昧是每一個人的自由。
3. 為了尊重別人而虐待自己,絕對是對自己的不尊重,
可一不可再,甚至一次都嫌多。
There are intelligent and hypocritic gentlemen
who are conspicuously unable to stay quiet
and yet despise criticism and refuse critiques.
They choose a middle position between honesty
and dishonesty in their thoughts and so
they can be aptly described as semi-fools.
I disapprove of what they say, I am amazed
at their stupidity, but I will defend till
their death their right to be fools because
I have no idea what their journeys in life
are all about. However, I will also defend
till my death my right not to listen to them,
and most importantly, I will also defend till
my death my right to protect the society from
the thoughts and actions of these semi-fools.
The destiny of the society is too important
to leave to them.
( Jason Ling )
筆者按:
天下的學問,其實都是共通的,
只不過是共通多少的問題而已。
紫微斗數當然和很多學問都有互通的關係。
很多讀者都不明白這二十多篇《智慧是甚麼?》
究竟和紫微斗數有甚麼關係,
其實這些文章同時也是為學習斗數的朋友寫的。
筆者嘗試從這一篇開始,剖析智慧和斗數的關係,
希望能夠幫助後學在斗數上能夠有更深刻的領悟,
在教導子女方面又能夠應用。
筆者對斗數的認識只能夠算是合格,
所以沒有資格教任何高級課程;
如果讀者們想學習中級程度的紫微斗數,
請不要鄙視筆者毛遂自薦,仔細閱讀這一篇。
在紫微斗數中,
代表勇氣的星曜是「擎羊」或者「化權」,
這顆「擎羊」可以是出生年的「擎羊」,
可以是來自父親或母親斗數出生年的「擎羊」,
也可以是命宮或身宮宮干自化的「擎羊」。
如果「擎羊」在田宅宮,勇氣來自前生。
但這顆「擎羊」不能夠會照火星,
因為火星衝動,損害理智,而且破壞毅力。
「擎羊」是工具星,代表利器,
所以用於善則善,用於惡則惡。
做壞事,埋沒良知,何嘗不需要勇氣?
所以君子可以有「擎羊」,小人也可以有「擎羊」!
如果星曜組合欠佳,正邪之間只不過是一線之隔。
這顆「擎羊」最好不要會照「天刑」,
因為「擎羊天刑」是動手術的組合,
如果自己並非從事醫療行業,
一旦遇上庸醫,就會出現天妒英才的現象。
至於「化權」,最好能夠在夾宮出現,
如果在命宮或福德宮出現,
就需要宮氣「病、死、墓」來管制,
因為對屬世權力的慾望,肯定會損害對智慧的追求。
至於那些沒有「擎羊」或者「化權」的命造,
追求智慧就必須靠後天的加倍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
命宮的宮氣在判斷命造的智慧有相當價值。
當命宮的宮氣是「臨官」和「帝旺」,
而田宅宮又未顯示出前生帶來的智慧時,
由於命造容易居於順境或者容易奮鬥之後成功,
所以只具備中度智慧的命造,
會在環境誘騙之下,會誤以為自己擁有高度的智慧!
在培養「愛真理」的過程之中,追求智慧的人開始明白
☆ 「真和誠」在做學問及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性。
☆ 對自己的「知」和「無知」都很清楚。
☆ 不一定對人「謙虛」,但一定對真理「謙卑」。
☆ 對沒有希望的「膚士」保持必要的沉默。
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有限,需要放在有希望的人身上。
☆ 必須嚴選良師、歷史上的巨人、知心朋友。
☆ 追求智慧是一條由出生直到死亡的路程,
需要鍥而不捨的精神,可以調控速度,
可以降低要求,但絕對不能半途而廢。
筆者按:
在紫微斗數中,
以紫微和天機這對相連的星曜,
最有「愛真理」的潛能,
因為紫微追求卓越,而天機則重視思考。
太陽佔了他們的便宜,因為紫微在太陽的田宅宮,
而天機則在太陽的福德宮。
由於天機在武曲的田宅宮,所以武曲的思考能力,
其中一點必須參考的,就是天機的吉凶。
天同是兒童星,具備好奇心及探索精神,
但往往欠缺了耐性,而且有懶惰的傾向,
所以凡看天同,必須看是否有火鈴同度,
才能夠激發天同的奮鬥精神。
天梁是長者星,在遷移宮最利思考,
因為在天府和破軍相夾的情況之下,
如果星曜組合吉利的話,
利於承先啟後,去蕪存菁,融會貫通。
太陰主靜,利於思考,
天機太陰在寅申巳亥十字四宮的組合,
如果太陰不化忌,又有下面將會介紹的雜曜配合,
其「愛真理」的潛能亦不容忽視。
至於「殺破狼」就必須和某些雜曜配合,
才能夠判斷命造是否有「愛真理」的潛能。
《智慧是甚麼?》(二十四)
△ 第六類:半君子
參考:《好人這個概念》(中)
[半君子和宗教]
☆ 一定信奉某種宗教。
☆ 擁抱宗教,擁抱弟兄姊妹。
☆ 只是口裡讚許「理性和思考」,
相處日久就會發現他們討厭批判,甚至拒絕批判。
☆ 只是口裡讚許「宗教精神」,
相處日久就會發現他們將虛偽排在「宗教精神」之上。
☆ 鼓勵信徒在病態的社會中,別理會制度,
只管過自己豐盛的人生。
☆ 只有「信念」belief,沒有「信仰」faith,
因為他們拒絕批判,擁抱虛偽,以致思考能力下降。
他們認為人類只需要宗教,只需要信念,
可以和諧,甚至放棄「宗教精神」。
鼓吹「只要信,不要懷疑」的人,
有的只是「迷信」,連「信念」也攀不上!
☆ 口裡說他們不會將人分類,
因為所有人都是一個大家庭裡的弟兄姊妹,
[基督徒會說所有人都是神的兒女]
但他們卻喜歡將人分為教徒和非教徒。
☆ 喜歡宣揚連靈界也做不到的「無條件的愛」,
鼓勵愚昧的人去「愛你的仇敵」,
又說他們愛所有人,包括希特勒在內。
希特勒殺人時,他們就在替希特勒祈禱,
求靈界減少死亡人數,又求靈界寬恕希特勒。
故曰:半君子之人,其言藹愚也!
☆ 宣揚「不需要智慧的仁慈」,
就是華夏傳統所說的「婦人之仁」,
呼籲弱智的人一旦遇上強姦者,要懂得妥協;
樂觀的想法是,對方只是強姦,沒有傷害妳的生命,
而且要慶幸壞人是對方,不是自己。
其次要學習接受一人讓一步,所以至少讓他姦一半,
對於那些修行級數高的被姦者,
如果他只想姦後面,就連前面也讓他姦,
他們鼓勵弱智的人包容強姦者,甚至愛上強姦者。
因為包容強姦者,是和平理性的行為;
原諒、甚至愛上強姦者,則是偉大的靈界在作工。
筆者嘗試猜想,
也許這種思維就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起源。
結果就出現了
Arguments of kindness that lack wisdom.
完全忘記了蘇格拉底提供的行為和處事判斷法:
Is it true; is it kind, or is it necessary?
可見仁慈的前和後,都需要智慧來判斷!
一旦我們相信「愛不需要相應的智慧」,
我們就會讓愛矇蔽理智,對事實和真理視若無睹,
甚至呼籲羔羊不要仇恨罪惡。
參考:《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二)
☆ 由於社會上欠缺了一個「批判平台」,
所以愛面子的「半君子」往往會如此還擊,
以攻代守,同時避免解決自己需要面對的問題:
Unless you learn to face your own shadows,
you will continue to see them in others,
because the world ourside you is only
a reflection of the world inside you!
並且會採用下面這個「自我辯解」self-justification:
All those people who criticize me
or put my beliefs on critique
are negative people.
Good things happen when you
distance yourself from negative people.
[半君子和教育]
由於「半君子」擁有欠缺智慧的愛,
所以喜歡在和生命有關的重大課題上替年青人洗腦。
其中某些仁慈、道貌岸然,自我感覺良好,
認為自己是好人的人,但思考力不足的導師,
最喜歡用他們看似得道的生命去影響羔羊的生命,
利用「光環效應」去推銷經不起批判的思想,
真假混合的信念和教條式的道德,
表面上是春風化雨,其實是洗腦和愚化教學。
貌似「好人」的人去洗青年人的腦,
是輕而易舉,手到拿來,勝任有餘的工作,
對從小只懂得背誦,沒有思考訓練,
但有思考潛能的羔羊,的確影響深遠。
不過話說回來,
我們亦需要考慮那些由於種種原因而需要匡智的羔羊,
他們對嚴謹思考的承受能力有限,
對這一類羔羊來說,洗腦是必須的,
但洗腦的內容必須接受社會集體智慧的批判。
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如果患了病,
就會出現「怪獸教育制度」和「怪獸教育局局長」,
及隨之而產生的「怪獸家長」、「怪獸學生」、
「怪獸課程」、「怪獸考試」,和樂意助紂為虐,
執行這些課程及考試的「怪獸校長」和「怪獸老師」。
不懂得教育和教書的分別,不懂得如何去愛子女,
唯恐子女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強迫子女上補習班,
課餘再參與十項全能訓練,
認為「子女應該珍惜自己年輕時欠缺的讀書機會」,
或者認為「為子女前途著想,一定要強迫學習」的家長,
就是「怪獸家長」;
越來越多、累積性,只是鼓勵背誦的課程,
衍生出越來越多,圍繞著考試的功課和習作,
就是「怪獸課程」;
老師平庸,懶得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本沒有能力教學生如何思考,如何問問題,
卻又沾沾自喜地出一些未曾教過的艱深考試題目,
就是在製造「怪獸考試」;
將責任完全推卸給競爭激烈的社會,
及患了病的教育制度,為了自己的前途著想,
為了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而助紂為虐,
為了自己任教的那一科公開考試的成績,
在學生有限的休息及娛樂時間之中,
互相爭奪再放置更多根禾桿草的權利,
在駱駝的背脊上加上一根又一根禾桿草,
完全沒有愧對孩子感覺的老師,
就是站在教育體制最前線,忠實地助紂為虐,
執行「怪獸課程」和「怪獸考試」的「怪獸老師」。
也許「怪獸校長」和「怪獸老師」都認為:
學生的嬉戲時間,睡眠質素,生活質素,
精神壓力,自殘及甚至自殺等等心理問題,
責任當然是在教育局和家長身上。
「怪獸教育制度、家長、課程、考試、校長、老師」
一起合作培養出大部份只懂得考試的「怪獸學生」!
看來所有怪獸都有默契地一起進行揠苗助長,
但又喜歡互相推諉責任,互相指責對方是怪獸,
結果是沒有人需要負起責任!
The buck stops nowhere.
原來校長之中,教育家的確罕見,有如鳳毛麟角。
原來思考上懶惰而產生的愚昧,
是可以熱誠地感染下一代,是可以薪火相傳的。
[半君子和政治]
教書界的半君子,還可騙愚夫愚婦自己有腰骨,
政界的半君子就索性連腰骨也不要了,
因為對主子忠心耿耿,成為了唯一道德價值。
The attraction of power to sanctimonious fools
in education is still small when compared to
its attraction to those in politics
with pathological personalities.
不識時務的半君子,從蒙古人統治的時代開始,
就被批鬥為「臭老九」。
識時務的半君子,懂得放棄人格,擇木而棲,
沾沾自喜,絕對不會介意做「臭老狗」。
蒙古人統治的末年,國之蟑亡,
權迷心竅的妖孽,齊心登上舞臺做大龍鳳。
☆ 「半君子」大部份都是偏才,
但由於精英定義曖昧,偏才偏偏喜歡自視為通才。
☆ 不少「半君子」相信掌權者的權力來自靈界,
所以一向識時務,明哲保身。
☆ 他們往往是制度罪惡的逆來順受者,
部份甚至成為制度罪惡的支持者。
他們以為單靠祈禱和許願,就有神靈加持保佑,
又為了怕被虎吃掉,於是選擇騎上虎背。
可惜自古以來騎虎必然難下,
最後他們都難免成為了虎口亡魂,
然後就為虎作倀,成為權力的幫兇,
加劇了社會的罪惡及貧富懸殊。
☆ 無論社會制度是凶中藏吉,還是吉中藏凶,
他們都希望能夠騎在羔羊的頭上,
不斷得到羊奶的供應,甚至建造價值十億的教堂。
這些「半君子」一旦參政,最容易好心做壞事!
因為人以類聚,
「半君子」尤其喜歡和「半君子」交往,
互相標榜,容不下不同的看法。
所以一群團結在一起的「半君子」,
的確能夠「同心同德、齊創未來」。
他們固然會做不少好事,但亦會做出更多嚴重的壞事,
然後互相保護,認為沒有人需要負上責任。
就好像黑道的刀手在法庭上,
自辯說自己忠心耿耿,聽從老闆和軍師的吩咐,
遵奉來自組織上層的命令那樣。
結果就出現了
Arguments of loyalty or convenience
that lack integrity.
「半君子」重視的,是「光環效應」,
說得好聽,「半君子」亦是意圖以生命影響生命;
「半君子」重視的,是「半桶水的批判思維」;
「半君子」最怕的,就是「鍥而不捨的批判思維」,
把他們思考的根,完全暴露在陽光之下;
「半君子」最怕的,就是對現行制度的批判,
除非不會影響到他們既得的利益。
「半君子」最怕的,就是出現一個公正的「批判平台」,
令他們辛勤建設的名譽、地位,和半真半假的道理,
毀於一旦!
如果沒有一個公正的「批判平台」去解決根源的問題,
去暴露出不成熟的假設,
甚麼叫做共識?一個團體將會如何產生共識?
甚麼叫做凝聚共識?如何凝聚?
甚麼叫做團結?會在甚麼層次去團結?
疏忽了的地方是否就是將來團體分歧、分裂的地方?
如何薪火相傳?
如何防止無間道的破壞?
如何令團體中偽份子露出馬腳,被迫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