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ego》(三)

[誰主持人生大局?]
一般擁有心靈而心靈力量又未夠強的人,
傾向於讓 ego 主持人生大局,懶理心靈的存在和需要。
而當我  ego主持人生大局的時候,
一切「個人欲望」自然興高采烈,因為有了出頭的日子,
只要左鄰右舍、新舊朋友都擁有大致上相同的欲望,
  ego就覺得自己很正常,安全感悠然而生。
由於低程度進化的人類需要在群眾之中才找到安全感,
在現代資本主義的社會裡,「我  ego」自然會融入群眾之中,
於是重視物質擁有的「消費主義」,
以「名氣、輩份、權力、財富」來劃分階級的意識,
鼓勵「與同輩比較」,和以人數來決定事情對錯的處事方法,
這四大護法,就飛黃騰達,進入了光輝的歲月,
一旦能夠  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
我  ego就保障了自己的面子、階級、感受。
誰會再去深思自由是甚麼?
拼命去做一份自己不太喜歡的高薪工作,然後到放假時,

自由自在地去消費,身心都投入吃喝玩樂之中,不就是自由嗎?
埋沒了心靈之後,
我  ego身體  body的選擇,
當然是隨波逐流地去消費、去購物,投入吃喝玩樂,
甚至到外地旅遊,一併做這三件人生大事。
這種行為,香港人稱之為充電」,
充完電之後,自然明白到「錢」的價值,
於是再回去做那些自己開始覺得討厭的工作。
當一個人的欲望越強的時候,就想擁有得越多,
想擁有得越多,就不能夠考慮低薪的工作,
於是能力低而良知尚存的人,在工作方面的選擇就越來越少;
一個 [工作 → 消費、吃喝玩樂 → 工作] 的惡性循環
就無可避免地、周而復始地、忠貞地、日復一日地進行。
至於能力低而又願意泯沒良知的人,
往往選擇為非作歹或者為虎作倀。
There  are  thousands  and  thousands  of  people  out  there
leading  lives  of  quiet,  screaming  desperation,
who  work  long,  hard  hours  at  jobs  they  hate,
to  enable  them  to  buy  things  they  don’t  need
to  impress  people  they  don’t  like.
( Nigel Marsh )
我們不會再去反思:
需要need 和「想要want 是同一樣的概念嗎?
為甚麼我們需要擁有這麼多東西?

為甚麼我們需要這麼多東西才可以滿足?
為甚麼我們認為很多物質都可以「用完即棄」?
甚至人也可以「用完即棄」?

甚麼只不過是我們由於受到廣告和朋輩的影響,
被動地想擁有的東西?
其中又有多少東西屬於消費個人的虛榮心?
甚麼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
所以有人說大多數人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
自欺、欺人、被人欺
To  want  is  to  have  a  weakness.
( Margaret Atwood, The Handmaid’s Tale )
可否反思一下,我們是否可以放棄和同輩比較,
降低個人物資要求,簡化人際關係,減少不必要的交際,
過一些簡樸的生活,
來換取較多心靈上、創作上、精神上的自由?
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必須問一問自己,
我們到底是想要更多的自由還是想要更多的物質?
除此之外,「  ego」還傾向於將別人視為物件,
以別人的利用價值來判斷人際關係的深淺程度,
甚至連妻妾及子女也視為物件,視為自己的擁有物。
所以讓「  ego完全主宰人生大局的人,
他心目中的「愛」或多或少都蘊藏著「佔有」!
《成功 success》
不少既堅持「  ego主持人生大局,
但又認為自己擁抱「心靈  soul」的人,
同樣會思考和講人生的意義,
但他們的思考必然充滿著矛盾和曖昧。
For  example,  if  caring  for  your  children  gives
meaning  to  your  life,  what  happens  to  that
meaning  when  they  don’t  need  you  and  perhaps
don’t  even  listen  to  you  anymore? If  helping
others  gives  meaning  to  your  life,  you  depend
on  others  being  worse  off  than  yourself  so  that
your  life  can  continue  to  be  meaningful  and
you  can  feel  good  about  yourself.  If  the  desire
to  excel,  win,  or  succeed  at  this  or  that  activity
provides  you  with  meaning,  what  if  you  never
win  or  your  winning  streak  comes  to  an  end
one  day,  as  it  will? You  would  then  have  to
look  to  your  imagination  or  memories…
“Making  it”  in  whatever  field  is  only
meaningful  as  long  as  there  are  thousands
or  millions  of  others  who  don’t  make  it,
so  you  need  other  human  beings  to  “fail”
so  that  your  life  can  have  meaning.
( Eckhart Tolle, A new earth awakening to your life’s purpose,
p.263-264 )

用佛教的詞彙來形容,
那些讓「  ego主持人生大局的人,還有一個弱點,
就是「我執」較重,所以喜歡「贏」,
但「贏」的動機並非追求真理,
而是證明自己比別人優秀,從而產生優越感,
所以非常討厭被擊敗,非常害怕被別人看低,
所以傾向於不斷尋找假想敵,渴望證明自己對,別人錯!
Feeling  superior  becomes  the  top  priority.

但無敵最是寂寞只是屬於少數人,
大部份讓「  ego主持人生大局的人,
其實徘徊在自豪和自卑之間,
視乎比試的內容,運氣和他們對手的能力高低而定!
自豪和自卑所產生的亢奮和沮喪,
這種高低波動的心理壓力,往往需要當事人付出沉重的代價。

The  desire  to  seem  clever
often  keeps  us  from  being  so.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讓「  ego主持人生大局的人之中,一旦環境變壞,
或者一旦好大喜功,最嚴重的甚至會「出賣心靈」,

英語稱為  sell  one’s  soul  ( to  the  devil )
例如欺騙 [作弊、說謊]、偷竊、雙重標準、以名或權謀私、
以本傷人、強盜 [帝國主義]、濫發鈔票、發起戰爭…等等。
至於願意泯沒良知的人,和能力高低無必然的關係,
他們往往為了「名、利、權」,做識時務的俊傑,
做擇木而棲的良禽,甚至選擇為非作歹或者為虎作倀。

「想汝為倀日,高攀害民時,今日慈母念,當日汝早知。」
慈母有海陸空之分
在海裡的稱為水母容妖,最著名的是葡萄牙戰艦;
在河裡的稱為軍妖,最著名的是奈何橋上的河軍妖;
在山上的稱為黑山老妖,它憑著一柄淬上了蜈蚣毒的黑劍,
令很多學童聞風喪膽而選擇先行跳樓自殺;
在空中的稱為雲中厲妖,和地上的厲鬼合作為禍人間;
在山下平地的才稱為慈母,主持人名叫涼震嬰,
大護法是一隻專選黃昏時過街的老鼠,名叫狼尾薰,
這位刻毒、涼薄的涼震嬰,扮演慈母時竟然撕子山下,
結果國際聞名,替自己節省了許多廣告費。

據說,讓「  ego主持大局的人之中的優秀者,
在說謊、行騙或者甚至殺人之前,
會先聽優美的古典音樂,控制情緒以便冷靜度橋,
行動之時充滿愉悅的心情,看著獵物墮入陷阱,
行動成功之後充滿笑聲,感到幸福和滿足,
並且懂得對父母、同黨及命運感恩!
這種由正面的情緒產生的正能量,
能夠增進身體內全面的細胞活性,達到身心健康。
至於度橋能力較低,沒有參與為非作歹的旁觀者,
可以選擇愛自己,對自己寬容、體諒、充滿善意,
無條件地接受生活的所有色彩、形式和起伏,
對萬事萬物不起分別心,對善惡不妄加判斷,
信奉「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座右銘。
這種由培養正面情緒而產生的良好習慣,
同樣可以改變命運,令人感到幸福和滿足。
當一位讓「  ego主持大局的人組織了家庭之後,
所有家庭中的成員就成為了他的擁有物,
任何家庭中成員的逝世,只會被視為一種損失,
就好像他的物質損失一樣。

一位讓「心靈  soul主持人生大局的人,
在通徹達悟之後,一定明白人在濁世之中,
至少必須具備三種思維:
1.  防衛的心理。
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無。
為了避免被小人及野獸傷害,必須學習閱人之術,
及運用有效的方法將人分類。《智慧是甚麼?》(十五) 
2.  拒絕和心術不正者同流合污。
3.  防止浪費生命,因為生命是有限額的。
人以類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儘量避免和人格或者思考能力屬於低層次的人來往,
可以免浪費寶貴的光陰。
如果不能夠痛下決心刪除這類朋友的話,
有時不妨穿上非常普通,或者乾淨但殘舊的衣服,

令那些讓「  ego主持大局的人在自己面前現形,
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人際關係。
每當有摯愛親朋逝世,
雖然明白死亡,甚至無常都是非常自然的事,
但他的心靈也會有部份同時逝去,
只遺留下兩人以往相處時的記憶。

ego

《我 ego》(二)

[受困於他人的思想]
理論上,人的思想應該是他最自由的地方,
然而由於被成長環境潛移默化化,大部份人會有意無意之間,
主動或被動地將自己的思想束縛、規範、封鎖起來,
接受頗多從來沒有反思過就相信的價值觀。
所以有些問題,是我們從來想也不敢想的;
有些價值觀,是我們從來沒有考慮過就接受的。
根據 Ayn Rand這些思想上的束縛和規範,
包括未經過思考的偏見  unexamined  prejudices,
沒有道理的歧視  unjustified  intolerances,
內在的矛盾  implicit  contradictions,
潛意識裡的恐懼和疑慮  hidden  fears  and  doubts
……等等,
大幅度地降低了我們心靈的自由度,
並且令我們用相對狹隘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
 ego」強烈害怕被人討厭,被人孤立,
所以往往發展出察言觀色的本能,不敢立即拒絕別人,
又傾向於接受大部份人或者所屬團體的觀點和價值觀,
但「  ego」只愛自己,重視自己的利益,
所以當個人的利益和團體的利益有矛盾時,
就會產生嚴重的精神壓力,足以改變個人的性格,
在惡性循環中的「  ego」有時甚至連親近的人都不相信,
有權力時則唯我獨尊,帶領所屬團體冷酷地壓榨他人。
雖然說「適者生存」是某一生物種類 species 的進化法則,
但奉行赤裸裸資本主義的社會,傾向於鼓勵
1.  自私自利,鼓勵個人主義,斤斤計較個人的勝負和輸贏;
2.  爾虞我詐,遮掩自己的缺點,隱藏自己的實力;
3.  推卸責任,找代罪羔羊;
4.  讓虛偽衍生出雙重標準  double  standards

包裝過的資本主義社會,就會鼓勵大大小小的團體
5.  為了爭奪團體的利益而產生的團隊精神;
6.  追逐個人和團體的「名、利、權」;
7.  擁抱「敵我分明」的思維;
8.  進行侵略吞併的戰爭。
社會上的人際關係就是如此地被制度扭曲了。

不要忘記,社會制度在極大程度上是人為的,
是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是可以改變的!
  ego」擁抱無節制的資本主義,
所以必然導致一連串的後果,包括:
環境污染。
消費狂熱。
擁抱虛偽。
重視廣告及宣傳。
強化人性中的貪婪。
過度重視物質和擁有。
擁抱戰爭及戰爭後的重建。
支持潛移默化方式的洗腦。
鄙視抽象和神聖的宗教精神。
資本家自我膨脹,意圖控制社會意識形態。
A  team  effort  is  a  lot  of  people  doing  what  I  say.
( Michael Winner )
  ego」不明白我們的「身體  body」和我們的子孫,
都需要:
潔淨的水源。
適當的休息。
適當的運動。
新鮮、無污染的空氣。
有營養、無污染、無基因改造的食物。
能抵抗暴風暴雨地震及山泥傾瀉的居所。
陽光,讓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讓身體製造維他命D。
不少上了年紀的人,由於未接受過嚴謹的思考訓練,
思考力不足,
只懂得將人生經歷轉化成低層次的經驗,
在面子和愚昧之下,往往會堅持自己的觀念正確。
一般半桶水思考能力的人處理思想上矛盾的方法,
就是把有衝突的概念,放置在大腦內不同的間格之中,
這些間格之間完全封閉,沒有任何的聯繫;
這就是他們心目中理想的「和諧及秩序」。
所以一般人最難改變的就是先入為主的思想!
為甚麼我們會容忍未經深刻思考的想法、概念、信仰…
把自己套住?
甚至拒絕正視明顯的矛盾,將它們完全分隔開?
這是一個十分值得研究的課題。
pandoras-box
在日積月累之下,
一般人腦海裡某些思想上的束縛和規範,
就好像一個黑暗、隱蔽、塵封的角落裡放著的一隻箱子,
他們從來不打算,或者不敢揭開來看一看。
Many  of  us  refuses  to  peek  into  a  world
which  is  so  close  geographically.
正如尼采指出:我的眼睛離我太近,所以我總是看不見自己
Ralph Waldo Emerson 更誇張地這樣說:
What  lies  behind  us  and  what  lies  before  us
are  tiny  matters  compared  to  what  lies  within  us.
( Ralph Waldo Emerson )

我們可以這樣說:
1. 很多人的思想,只有局部的自由。
2. 明白自己的思想只有局部自由的人並不多。
3. 當一個人明白自己的思想只有局部自由的時候,
他是否有勇氣重新塑造和創造自己,是個人的選擇。
I  decided  many  years  ago  to  invent  myself.
I  had  obviously  been  invented  by  someone  else
─ by  a  whole  society ─
and  I  didn’t  like  their  invention.
( Maya Angelou )
Never  be  afraid  to  fall  apart
because  it  is  an  opportunity  to  rebuild  yourself
the  way  you  wish  you  had  been  all  along.
( Rae Smith )
凡未經過反思就接受的詞彙,就容易被語言所矇騙;
凡未經過反思就接受的概念,就會形成個人的成見。
一個人一旦擁有一大堆不怎麼清晰的詞彙和概念,
就會形成一套假象和隨之而起的價值觀,
腦海裡不但充滿著「別人的意見、想法和喜好」,
而且往往由於恐懼與眾不同而讓這些東西蒙蔽了個人的判斷,
甚至蒙蔽了自己的「心靈」。
佛教所說的「我執」,其中的我就是指我  ego
再加上累世累積下來的習氣,並不是指心靈  soul
所以有人說,人的其中一個敵人就是自己!
能否解開綑綁著我們腦袋的枷鎖,是增加個人自由度的重要一步。
Men  are  mistaken  in  thinking  themselves  free;
their  opinion  is  made  up  of  consciousness  of
their  own  actions  and  ignorance  of  the  causes  
by  which  they  are  conditioned.
Their  idea  of  freedom,  therefore,  is  simply
their  ignorance  of  any  cause  for  their  actions.
( Benedict de Spinoza, Ethics, II, 1677 )
群眾是甚麼呢?
如果群眾從來都未接受過嚴謹的思考訓練,
屬於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如果群眾絕大部份都是一些追逐「名、利、權」,
愛護面子,擁抱虛偽的人,
那麼他們只不過是一群隨波逐流,隨機應變,隨風擺柳的人。
試問這樣的群眾,他們意見可以是甚麼呢?
而所謂民主是否應該尊重愚昧的群眾的意見和人數?

Most  people  are  other  people.
Their  thoughts  are  someone  else’s  opinions,
their  lives  a  mimicry,
their  passions  a  quotation.
( Oscar Wilde )
Few  are  those  who  see  with  their  own  eyes
and  feel  with  their  own  hearts.
( Albert Einstein )
Until  you  make  the  unconscious  conscious,
it  will  direct  your  life  and  you  will  call  it  fate.
( Carl Jung )
No  one  is  more  of  a  slave  than  he
who  thinks  himself  free  without  being  so.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Maxims and Reflections, 1809 )
To  really  be  free,  you  need  to  be  free  in  the  mind.
( Alexander Loutsis )
  ego」和「心靈  soul」同樣都會說:
「對的,要堅持;錯的,要放棄。」
真的是這麼容易嗎?甚麼是對,甚麼是錯,如何判斷?
判斷需要的智慧會因應事情的複雜程度而變化嗎?
所以有人說,如果一個人不掌管自己的思想,

其他人就會掌管你的思想和你的命運。
這些被掌管的人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所以變成了可以隨便取代 expendible 的物件。

自己的思想和命運,都不能付託他人,一定要自己去爭取,
這就是為何「獨立批判思維的能力」在人生中如此重要。
然而想培育「獨立批判思維的能力」,必須先覺醒,
覺醒之後才會回歸心靈,回歸心靈之後就會明白修行的重要,
就會明白必須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就會明白情緒反應必須接受理性的約束。

修行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明白修行其實就是追求「道/真理」,
同時感受到自己的「良知」conscience
所以千萬不要誤以為一個垂死掙扎的人,必然是一個覺醒的人!

《我 ego》(二)

《我 ego》(一)

[我 ego ]
筆者目前的看法,是將哲學裡的「mind
分成  ego心靈  soul兩部份。
  ego的重要,在於面對現實,遵循習俗和潛規則,
讓個人可以在當下的社會中生存。
為了生存,為了明哲保身,即使是最討厭虛偽的人,
他的「  ego 一定會有「最低限度的虛偽」,
視乎當下社會在某一細節中的「理想/一般/醜陋」程度而定。
  ego 的出現,亦可能是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
由於在殘酷環境中生存的需要,而產生合群、團結的需要。
上至民族歸屬感,下至大小團體的歸屬感;
上至八面玲瓏的交際手腕,下至一般的友誼玩樂,
都屬於「  ego 的處理職責。
心理學家   Abraham   Maslow  在他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中,
將這種「社會需要social  needs 列為第三層的需款,
放置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之上
所有人類的「  ego 」的共通點是「要面子,講輩份」,
然而「要面子」的程度因人而異,變化非常之大,
視乎性格、大小環境、社會意識形態、社會制度而定。
如果社會意識形態和制度都重視「成功」,
那麼「要面子」就會反映在追求「名、利、權」三方面;
生活在病態社會中的人,為了追求「成功」,
往往懂得先放棄面子,度橋做不道德的事情,
在灰色地帶行騙及運用心理學利用人性弱點來做廣告,

到發財之後才立品,重拾「要面子」的行為;
病態社會中的「成功」,甚至包括權力加上暴力。
Poverty  of  goods  is  easily  cured;
poverty  of  soul,  impossible.
( Michel de Montaigne )
不少人的  ego超越了滿足社會中生存的需要,
超越了滿足社會中生存的需要,壓抑了「心靈  soul 」的顯現,
讓「我  ego在舞台上扮演一個虛假的角色  a  fictitious  self
這個「  ego甚至會在不同情況之下戴上幾張不同的面具。
於是這個「我  ego」就向於歧視心靈  soul
認為「心靈  soul不切實際,甚至逃避現實。
  ego除了容易被情緒影響之外,還有一個嚴峻的弱點,
就是「  ego或多或少會被社會的意識形態潛移默化。
  ego以為自己是在操縱大局,
而事實上是社會上有權勢的人 [導演/劇作家] 在操縱大局!
一個地方的「政治、社會、法律、教育」制度的優劣,
至少主宰了百分之八十市民的意識形態,
是整體市民的「  ego能否受控制的決定性因素,
反映出這個地方的道德、言論、創意…等「軟實力」。

社會的潛移默化社會學稱為  socialization
是一個人進入社會和適應社會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We  are  all  tattooed  in  our  cradles
with  the  beliefs  of  our  tribe.
( Oliver Wendell Holmes, The Poet at the Breakfast Table, 1872 )
一般來說,社會的潛移默化其實是一種洗腦inculcation
這種自然的洗腦,也許來自統治者,也許來自長輩,也許來自師長,
也許來自書籍,也許來自偶像,也許來自傳播媒介。
由於所謂文明的社會還未懂得建設一個「批判平台」,
所以我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之間,主動或被動地,

被社會文化 [傳統、習俗、意識形態]、政治、宗教、學校、
父母、長輩、老師,甚至朋輩洗了腦,畫地自困,
不自覺地接受了許多不合道理或不合時宜的桎梏,
將自己的思想束縛、規範、封鎖起來,
以狹隘和保守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
Every  society  has  notions  of  what  one  should  believe
and  how  one  should  behave  in  order  to  avoid  suspicion
and  unpopularity.  Some  of  these  societal  conventions
are  given  explicit  formulation  in  a  legal  code,  others
are  more  intuitively  held  in  a  vast  body  of  ethical  and
practical  judgements  described  as   ‘common sense’,
which  dictates  what  we  should  wear,  which  financial
values  we  should  adopt,  whom  we  should  esteem,
which  etiquette  we  should  follow  and  what  domestic
life  we  should  lead.  To  start  questioning  these
conventions  would  seem  bizarre,  even  aggressive.

( Alain de Botton, 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 p.9 )
當青少年被長輩、老師和傳媒「洗腦」之後,
再生活在一個符合「洗腦」那些價值觀的社會之中,
到了成年之後,思想就很難再改變,
大部份人從此就習慣了  thinking  inside  a  box

這就是為何在思想方面,「  ego的自由度很低。
未接受過思考訓練、智慧不足的人最難改變的,就是思想!
Most  people  are  other  people.
Their  thoughts  are  someone  else’s  opinions,
their  lives  a  mimicry,  their  passions  a  quotation.
( Oscar Wilde )
社會的規範是必須的,因為在行為方面,
我  ego的自由當然會和群體的自由有所衝突,
所以嚴復把 John Stuart Mill 《論自由》On Liberty
譯成《群己權界論》,用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將內容的關鍵,
在書名中清楚地顯示出來。
然而社會的規範往往並不完善,所以必須去蕪存菁,
通過不斷的批判,不斷地修訂,才可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甚至幾十年之後我們發現最初的社會規範竟然
完全改變。
社會的規範之所以容易停滯不前,原因很多:
1.  社會上有足夠智慧的人很少;
2.  有足夠智慧的人未必擁有權力;
3. 有足夠智慧的人未必覺得需要團結;

4.  一般人最難改變的,就是「先入為主」的思想;
5.  一般人最重視的,就是面子;
6.  一般人不容易擺脫「名、利、權」的吸引力;
7. 一般人沒有足夠的訓練,容易有敵視批判思維的傾向;

8.  一般人並不嚮往抽象和神聖的東西,
例如宗教精神中的「真、誠、愛、智慧、勇」。
9. 一般人只要具半桶水思考能力就已經滿足,
所以即使意圖改變一般人對半桶水思考能力的知足

如果沒有一套良好的構想,也需要一段頗長的時間。
至於社會的潛移默化,到底是好處多還是壞處多,
我們所置身的社會牢籠偏近地獄還是偏近天堂,
是趨向完善還是每況愈下,有很多變數會影響,
視乎所置身的社會的「理想/一般/醜陋」程度,

家庭教育,成長期所遇上的長輩和同輩,
學校裡的課程和制度,閱讀的書籍,傳播媒介的質素,
及個人的遺傳 (天賦和性格傾向)。
One  cannot  order  one’s  life
without  a  set  of  beliefs  of  some  kind.
But  the  intellectually  honest  man  must  recognize
the  utterly  provisional  nature  of  his  beliefs.
( J.B.S. Haldane, The Inequality of Man and Other Essays, 1932 )
Men  become  civilized,
not  in  proportion  to  their  willingness  to  believe,
but  in  proportion  to  their  readiness  to  doubt.
( H. L. Mencken )
所以I 其實沒有甚麼自由,
為了生存,我們必須工作,所以身體  body的自由是有限度的。
在思想方面「  ego固然容易有不必要的枷鎖,
在行為方面「  ego亦是如此。
由於受到父母、長輩、老師、朋輩、傳媒等等的影響,
  ego」往往是為了滿足他人的要求而活,例如:
1.  選擇別人重視、薪酬較佳的工作;
2.  害怕與眾不同,被人嘲諷;
3.  埋了一個不太喜歡的堆,只好被堆中的話事人牽著鼻子走。
4.  受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潛移默化,認為金錢至上,消費至上,
任何東西都有一個可以出售的價錢。

《我 ego》 free your mind
最後,我們必須明白批判思維的訓練同樣可以將「  ego」,
培育成一個非常優秀的壞人,只不過他的代價可能非常高,
可能需要承受精神壓力,甚至精神分裂之苦,
可能會屢世都墮落在惡性循環的魔道之中,永不超生,永垂不朽!

《心靈》(一)

[ 兩種「另一半」]
人其實有兩種「另一半」:
對某些人來說,配偶就是「另一半」;
也許有了家庭之後,家庭就成為生命中的「另一半」。
對修行者來說,除了上述的那種「另一半」之外之外,
還有另外一種「另一半」,「我」的「另一半」,
就是除了腦袋和身軀之外,潛伏在身內的「心靈」,
而這個「心靈」往往是來自屢世修行的「我」。

參考: 《「我」I 》
The  immortality  of  the  soul  is  a  matter
which  is  of  so  great  consequence  to  us  and
which  touches  us  so  profoundly  that  we  must
have  lost  all  feeling  to  be  indifferent  about  it.
( Blaise Pascal )
也許是由於有些人「心靈」的力量特別薄弱,
或者「心靈」外面的污垢特別厚,沒法拂拭掉,
於是整個人生之中,「心靈」都沒有出頭和表現的日子,
所以暫時我們還未能夠肯定所有人都有「心靈」。
沒有「心靈」就沒有「善」的先決條件,
換言之,假設「人性本善」是不切實際的

Believe  that  there  is  good  in  the  world,
but  don’t  believe  that  everybody  is  good.
Believe  that  there  are  souls  in  some  people,
but  don’t  believe  that  everybody  has  a  soul.
Moreover,  for  those  who  have  souls,
some  people  have  sold  them  to  the  devils,
and  some  people  reject  their  need  to  grow
and  leave  them  in  the  attics.
( Jason Ling )

有些人要到出賣自己的「心靈」而感到惴惴不安的時候,
才知道原來自己是有「心靈」的。
If  you  chop  off  part  of  your  soul
and  you  know  it,
then  you  know  you  have  a  soul  and 
you’ve  still  got  the  remaing  part  to  lose.
有些人則必須到面對死亡的時候,
才發現自己原來自己是有「心靈」的,
所以俗語才會有「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說法。
這就是為何有些西方思想家認為很多現代人都是
well  fed,  well  clad,  but  without  a  soul!
They  have  brains  in  their  heads,
but  they  do  not  have  souls  in  their  hearts.

當我們用「我」這個名詞的時候,
至少可以有三種不同的用法,代表不同的意思。
我們可以肯定所有人都有身體  body
可以肯定所有人都有  ego
但我們不能夠假設所有人都有心靈  soul
我們只能夠說:
1.  大部份有思考能力的人都會有「心靈」。
2.  心靈的養分就是意義。
3.  心靈的意義必然包括追求智慧,
追求一切和人生有關的真理。
4.  心靈的意義必然包括創造。
5.  心靈的意義必然包括服務。
6.  心靈的意義必然包括回饋和分享。

Your  perception  will  become  clear
only  when  you  can  look  into  your  soul.
( Carl Jung )
物質世界是形而下的世界;在物質世界,變遷是常態。
心靈世界是形而上的世界;在心靈世界,追求抽象不變的真理,
追求人世間神聖的真理都是常態,例如「真、誠、愛和智慧」,

而一切的創造、分享、佈施,都是這種追求的表現。
…does  it  not  require  something  that  is  not
fleeting  and  impermanent  for  the  fleetingness
of  all  things  to  be  recognized?
In  other  words:  if  everything,  including  yourself,
were  impermanent,  would  you  ever  know  it?
Does  the  fact  that  you  are  aware  of  and  can
witness  the  short-lived  nature  of  all  forms,
including  your  own,  not  mean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in  you  that  is  not  subject  to  decay?
( Eckhart Tolle, Stillness Speaks, p.110 )
換言之,有三樣東西是永恆的:
1.  不易:形而上,看不見,摸不著的「道/真理」。
2.  變易:物質世界的變幻和變化。
除了形而上的「道/真理」之外,還有形而下的「器」。
形而下的「器」,看得見,摸得著,緣起緣滅,不斷變化。
「器」當然不是永恆,但那些變幻和變化的現象是永恆的。

3.  還有具備思考能力的人的心靈
因為一個回歸心靈的人,由於和宇宙及前生已經接通,
他會感覺到輪迴的存在,明白到心靈在身體死亡後的永恆,

致力認識自己,管理自己,對神聖的「宗教精神」非常嚮往,
自強不息,甚至創造自己,並且心無罣礙,對死亡不再恐懼,
為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真正自由的人。

根據英語字典裡心靈  soul的定義:
  the  part  of  a  person  that  is  not  the  body,
the  spiritual  or  non-material  part
that  is  thought  to  exist  after  death;

  the  central  or  most  important  part  of  a  person,
the  real  self  that  contains  his  deepest  thoughts
and  feelings;

  the  spiritual  quality  produced  by  honesty
or  true  deep  feeling,

the  quality  that  makes  a  person  human.
古典心理學家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將「I 分為三部份:
本我id,「自我ego 和「超我super-ego
佛洛伊德創造超我super-ego 這個名詞來代替傳統的「心靈」,
但佛洛伊德的「超我」並非天生,要靠後天的學習和社會化而產生,
而且似乎遺失了不少「心靈」的特質,
所以筆者傾向用回傳統的「心靈」這個詞彙。
由於修行上的個別差異,「心靈」當然有許多不同的層次。
視乎當事人對「小我」和「大我」的領悟程度,
及隨之而來所需要的「愛、智慧和責任」。
有些人的「心靈」只放在個人的修行之上,
有些人的「心靈」只放在家庭和朋友之上,
有些人的「心靈」則放在整體人類和社會制度之上。
「心靈」當然有許多不同的力量強度。
心靈」的力量特別薄弱的人,根本不知道孤獨和寂寞的分別,
他們一定害怕 [孤獨 /寂寞],
一有餘暇就必須呼朋喝友,找個地方去消遣;
一旦需要獨處的時候,就會感到坐立不安、難以忍受,
甚至會認為獨處是浪費生命!
不願意孤獨的人,何來時間和自己的「心靈」溝通?
「心靈」力量強的人,除了會花時間讓自己孤獨之外,
一般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會在某方面表現出強烈的興趣,
所以他們往往沒法逃避「心靈」的要求,
如果你是這一類人的話,能夠越早和「心靈」對話就越好,
對話之後就能夠確立自己的人生「志向」,
否則你的「心靈」一鬧起意見的時候,
你絕對不會再覺得自己的生命有價值,
你會覺得自己只不過是一部行屍走肉的生物機器。
你當然可以暫時逃避,
但終究會有一天避無可避,要直接面對你的「心靈」,
因為它認為自己被壓抑得太久了,要向你提出控訴。
如果一向疏懶,應付「心靈」的的功夫從何而來?
考試怎可能合格?
When  we  are  out  of  touch  with  our  soul,
not  only  are  we  unable  to  touch  others,
but  we  are  also  unable  to  touch 
the  deeper  meaning  of  our  life  events.
[心靈的兩大分類]
心靈soul  重視和追求的是「成就achievement
而不是「ego  重視和追求的「成功success
心靈soul  重視的是人格,道德和進步。
心靈其實可以分為兩大類,每類有不同的傾向,

更加有這兩大類各式各樣「不同百分比的組合」:
1.  重視「小我」的「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
以個人的興趣為重心,傾向於藝術創作,
追求的是宗教精神裡的「真和誠」及藝術中的「美」,
追求的是個人的幸福。
2.  重視「大我」的「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
以公眾的利益及人類的精神文明為重心,
傾向於宗教、哲學思考和制度改革,
追求的是宗教精神裡的「真、誠、愛和智慧」,
追求的是人類整體的幸福,讓上智與下愚可以互相尊重,
可以彼此訴諸理性,而不是上智訴諸理性而下愚訴諸暴力,
所以制度改革是一種「制度布施

由「小我」進化成「大我」的現象,
首先需要一個「覺醒enlightenment  的機緣,
其後就需要決志「超越transcendence  的勇氣。
最有興趣的一點是,
   ego追求的是「名、利、權」,
是對物質的飢餓和不斷的擁有;
心靈  soul追求的是「真、誠、美、愛、智慧」,
是對精神的飢餓和不斷的增添。
   ego心靈  soul」彼此都認為對方是
chasing  the  wrong  things
佛說:有求皆苦,無求乃樂。
其實這句說話絕對不夠清晰,
因為「  ego」和「心靈  soul」都是有求!
對「  ego」來說,
「名、利、權」或者物質的的追求永無止境,
當求不得時就會產生痛苦,但不應該忽視求得時的快樂。
所以對「  ego」來說,得失寸心知。

對「心靈  soul」來說,
追求智慧當然辛苦,因為困難,而且追求同樣是永無止境,
但追求時必然苦中作樂,有少許心得時,
既可以得到分享的快樂,又可以得到用智慧助人時的快樂。
無求乃樂?人生在世,必然對物質有求!
我們只能夠說:一旦對物質的追求減至最低,就容易快樂,
因為可以將有限的人生運用在追求更重要的東西!
對已經進化成「大我」的「心靈  soul」來說,
痛苦是難以避免的,
因為「同理心empathy 讓他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
因為「森林思維」和「根源思維」的智慧,
讓他對真假混雜的半桶水思考所產生的愚昧覺得無奈,

讓他對真假善惡混為一談,擁抱虛偽,
阻礙追求智慧的社會制度及教育制度深惡痛絕。
除此之外,進化成「大我」的「心靈  soul」,
不但要承受「怨憎會苦」和「愛別離苦」,
還要承受「四周被愚蠢人包圍」之苦,
並且發覺要說服思考力不足而又愛面子的人,是更大的苦!

正如聖經所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
一顆純淨的心並非來自祈禱,並非來自靈界的賜與,
而是來自個人的某一生人覺醒後的抉擇和屢世的修行,
所以「心靈  soul」的需要是:
保守自己的心。
接近古今中外的智者。
培養獨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避開噪音,聆聽悅耳的音樂。
接近大自然的美景和鳥語花香。
接觸一切美麗的事物、人類及動物。
拒絕虛偽,和虛偽割蓆,劃清界線。
培養智慧布施,甚至制度布施的能力。
擁抱幽默的思維,每天都可以開懷大笑。
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以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
屢世都堅持人格,選擇徘徊在善性循環之內。
追求「道/真理」、愛、智慧和勇氣,
    因為只有它們才可以帶來自由、信心和希望。
參考:《宿命、自由、抉擇》 
筆者按:
心靈  soul」的概念首先由蘇格拉底 Socrates 說出來,
由他的學生柏拉圖 Plato 《Phaedo》裡寫下來。
Socrates 接生婦角色,假設了每一個人都有思考能力,
完全忽略了人類的思考能力可以有嚴重的個別差異。
孟子性善論假設了每一個人都有「心靈」,
亦完全忽略了部份人類可能沒有或者願意放棄「心靈」,
而且人類的「心靈」亦可以有嚴重的個別差異。

Dana  Winner《Sound  of  Silen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4tvpS-WHck

《成長是甚麼?》

[不妨先來問一些問題]
有一個名詞,教育界和社工界都十分喜歡採用,
甚至濫用的,就是「
成長growth / maturity
開口青年人的成長,埋口青年人的成長;
又說看著青年人「成長」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
說得好像「成長」這個名詞有清晰的概念,
好像所有聽眾都明白是甚麼意思。
「成長」本來應該有一個清晰的概念,
但用在一般人的口中,反而變得模糊了。
究竟專業人士用「成長」這個名詞的時候,
他們心目中有一個怎麼樣的概念?
是否認為已經足夠清晰,可以用起來得心應手?
身體body 的成長,一般稱為「發育」,
是指人類及各種生物由出生到壯年的過程。
「發育」到「成熟」之後,
身體的各種器官,就以不同的速度進入衰退的階段,
即是俗語說的 [老→病→死] 過程。
「成長」在一般自稱專業人士的口中,
當然不是指「發育」這種生物方式的成長;
如果採用二元論 dualism 的話,
他們應該是指「mind 的成長。
然而「心」本來就是傳統哲學的概念,
既可以代表一般人口中所說的「ego or self
亦可以代表部份有良知的人的「心靈soul
筆者嘗試用「I 的三元論作為一個思考架構」,
示範如何用這個思考架構來分析成長」這個課題。
不妨先來問一些問題:
1.  成長與潛能
☆ 「成長」與發揮潛能,自我實現是否同義?
如果是的話,
是否應該研究在一個人在有限的生命之中,
應該發揮那幾種潛能?
還是所有潛能都應該發揮?
是否應該考慮有一些潛能不宜發揮,不宜鼓勵?
是否應該討論「誰去決定年青人應該發揮那幾種潛能?」
☆  如何去找出一位年青人有些甚麼潛能?
☆   對青年人「成長」的要求應否因人而異?
有沒有最低的要求?
2.  和「ego 有關的課題
  當入世深了,人變得世故,算是「成長」嗎?
  懂得和別人合作,具備團隊精神,算是「成長」嗎?
  懂得「擦鞋」算是「成長」嗎?
☆  懂得「埋堆」算是「成長」嗎?
☆  不會「埋錯堆」又算是「成長」嗎?
  醒目到懂得在灰色地帶行騙的人,
又是否屬於茁壯地「成長」?

☆  如果虎夠巨,有能力加入虎幫「為虎作倀」,
是否屬於茁壯地「成長」?

☆  拿捏「虛偽」恰到好處,算是「成長」嗎?
  克服了逆境,算是「成長」嗎?
☆  克服了貧窮、困難、逆境,做上了貪官或窩囊高官,
      算是「成長」嗎?
☆  努力不懈,好學不倦,拿了一張又一張的文憑,
      算是不斷「成長」嗎?
☆  害完人或在灰色地帶行騙之後,
      自稱悔改信主,重過新生活,算是「成長」嗎?
鄒奇奇
大人能向小孩學到什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T6chN4GOrE
http://www.ted.com/talks/lang/chi_hant/adora_svitak.html
在「教書」和「教育」兩方面,
當人類的知識有如幾何級數那般膨漲,
當學問越來越多的時候,
如果不研究青少年的學習課程如何修訂,
不批判甚麼知識必須在中學的階段學習,
甚麼知識不必在中學的階段學習,
不研究如何將課程去蕪存菁,如何從新組織,
而是將責任推卸在學生的身上,
拼命在駱駝的背脊上放上一根又一根的禾桿草。
那麼這叫做進步嗎?這叫做學習課程的成長嗎?
當青少年的學習課程越來越沉重,
當社會上出路越來越少,學生們萬念俱灰,
當教學界掌權者躊躇滿志,
當教學界助紂為虐的校長和老師認為自己沒有責任,
完全是社會的錯,是制度的錯,
自己只不過是執行命令和遵奉制度的人,
虛偽就戰勝了愛,學生們就被推向精神崩潰的邊緣。

An  eternal  question  about  children  is,
how  should  we  educate  them?  Politicians
and  educators  consider  more  school  days
in  a  year,  more  science  and  math,  the  use
of  computers  and  other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more  exams  and  tests,  more
certification  for  teachers,  and  less  money
for  art.  All  of  these  responses  come  from

the  place  where  we  want  to  make  the  child
into  the  best  adult  possible,  not  in  the
ancient  Greek  sense  of  virtuous  and  wise,
but  in  the  sense  of  one  who  is  an  efficient
part  of  the  machinery  of  society.
But  on  all  these  counts,  soul  is  neglected.
( Thomas Moore )
不斷鼓勵消費,不斷過度生產,不斷污染地球,
不斷刺激人類劣根性中的貪婪,真的是經濟成長嗎?
Ego-identification  with  things  creates
attachment  to  things,  obsession  with  things,
which  in  turn  creates  our  consumer  society
and  economic  structures  where  the  only
measure  of  progress  is  always  more.
The  unchecked  striving  for  more,  for  endless
growth,  is  a  dysfunction  and  a  disease.
It  is  the  same  dysfunction  the  cancerous  cell
manifests,  whose  only  goal  is  to  multiply
itself,  unaware  that  it  is  bringing  about  its
own  destruction  by  destroying  the  organism
of  which  it  is  a  part…A  large  part  of  many
people’s  lives  is  consumed  by  an  obsessive
preoccupation  with 
things.
( Eckhart Tolle )
現代商業社會以做生意為目標,顛覆了古代士農工商的次序。
做小生意,很多人都勝任有餘,但做大生意卻是另一回事。
做大生意講求人格、頭腦、關係、運氣、際遇、團隊等多種元素,
所以不是人人有資格,不是人人適合,亦不是人人有能力,
而且做大生意往往要和資本雄厚的機構,「成功靠祖幹」的大家族,
或者左中右逢源,紅黑灰三道都有 connection 的投機份子鬥法,
爭一日之長短,結果商業和傷孽之間的分野變得越來越模糊不清。
準備不足,單憑一鼓盲目的勇氣去經商的人,和賭博相似,
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越想做大就損失越大。
除此之外,做生意的人還有一種額外損失,
就是需要放棄「雲淡風輕,知足常樂」的生活。
2.  和「心靈soul 有關的課題
☆  懂得努力「認識自己」,算是「成長」嗎?
☆  有能力「管理自己」,算是「成長」嗎 ?

☆  不隨波逐流,懂得要面對自己的心靈,聆聽它的呼喚,
      和自己的心靈做朋友,算是「成長」嗎?
  能夠控制自己的缺點,而不讓這些缺點來控制自己,
      算是「成長」嗎?
「成長」是否包括批判思維的能力不斷地進步?
「成長」是否包括開始了對生命意義探索的旅程?
「成長」和追求「愛」與「智慧」有何關係?
「成長」的背後是否有早已假設的價值概念?
     例如真、善、美、智、仁、勇之類?
  是否青年人才需要成長,年紀大了就不再需要?
☆  所謂「終身學習」,應該將學習的時間花在甚麼地方?
所以當我們說「成長」的時候,
我們到底是指「身體body 的成長,「ego 的成長,
還是「心靈soul 的成長?
我們究竟清楚自己在說甚麼嗎?
[成長、成熟、成精、成功、成就]
傷口結疤復原,不一定代表已然成長,
也許只是代表不再容易受傷;
代表人格已經貶值;
代表遺憾深藏;
代表不再希望,也不再失望;
代表冷酷;
代表神經系統麻木,對某一些事情不再有反應;
代表處事內外皆圓,但卻神似外圓內方;
代表做人已然成熟,也許已經修煉成精,
令世界上又多了一位「成功」人士。
Is  it  progress  if  a  cannibal  uses  a  fork?
( Stanislaw Jerzy Lec )
「成長」和「成熟、成精、成功、成就」這些概念,
它們之間有何關係?

根據筆者數十年來旁觀成年人誇讚年青人「成熟」了的經驗,
知道成年人口中的「成熟」雖然各有少許分別,
但離不開下列五大要素:
1.  懂得適可而止地思考。
2.  懂得在適當的時候虛偽。
3.  聽話,尤其是聽長輩的話。
4.  隱惡揚善。
5.  識時務,懂得擇木而棲。
當我們沾沾自喜地運用「成長」這個詞彙的時候,
我們知道自己在說甚麼嗎?
當我們口若懸河地談及要求年青人「追求卓越」,
我們會討論追求些甚麼方面的卓越嗎?
每當聽見別人曖昧地說「成長」的時候,
我們會否不由自主地打一個冷顫?
筆者極少聽到專業人士會重新解釋「成長」這個詞彙;
其實我十分有有興趣聽聽他們對「成長」的定義,
尤其是在他們演說完畢之後。
但不知道有多少人願意老老實實地回答,
而不是老羞成怒呢?

[文明、文化的成長]
精神文明的成長,屬於一個文明的軟實力。
精神文明的成長,在於和其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在於捨短取長,在於去蕪存菁。
「捨短取長」和「去蕪存菁」都需要深刻判斷
「何者為長,何者為短」及「何者為菁,何者為蕪」,
以免將長誤以為短,將菁誤以為蕪。
這個判斷當然需要深刻和鍥而不捨的批判精神!
所以任何文明如欲精神上有所成長,
必須先確立批判之精神,然後以追求真理為目標。
偉大的精神文明,必然是以智慧為體,
以科技、語言、文字為用,
日積月累,繼往開來,以不斷改善改革制度為目標,
也許能夠貫通世界上所有的文化。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毛公鼎
毛公鼎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禮記。大學》
《禮記。大學》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句說話,
至少可以有六個詮釋:
1.  每天沐浴洗澡,除去身體髮膚上的污垢。
《朱子治家格言》的「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和中國人農曆新年的「去舊迎新」,皆列入這一類。
2.  終身學習「知識」。
Anyone  who  stops  learning  is  old,
whether  at  twenty  or  eighty.
Anyone  who  keeps  learning  stays  young.
( Henry Ford )
If  you  can’t  fly,  then  run,
if  you  can’t  run,  then  walk,
if  you  can’t  walk,  then  crawl,
but  whatever  you  do,
you  have  to  keep  moving  forward.
( Martin Luther King Jr.)
如果我們不懂得學習知識有三部曲,
只懂得十分勤力,每天不斷學習新知識,
往往只是不斷在山腰的某一高度努力圍著圈子走。
雖然這也是一種進步,但只是量方面的進步。
可惜大部份人心目中的所謂「終身學習」,
就只不過是這個境界!
參考:
《認識知識》(一)
《知識和技術改善生活,智慧改變生命》
3.  努力發明和創新。
4.  擇善固執
擇善固執就是追求道德,即使知其不可而為之,
所以對甚麼是「善」,必須進行思考和批判,
因為知道甚麼是「善」之後,才可以「擇」。
換言之,「擇善」的過程就是意圖在道德方面改善自己。
這個過程當然不可能一蹴即就,需要日積月累的努力。
所以君子有能力「擇善」之後,就每天都在反省自己。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根據基督教的看法,擇善固執其實就是「保守你的心」。
如果一個人不願意保守他的心,就會迎接虛偽,
慢慢心就會硬化,最後出現「哀莫大於心死」!

5.  追求智慧,努力登高。
If  the  people  around  you  are  giving  you
advice  to  slow  down  or  to  take  it  easy──
you  are  surrounded  by  the  wrong  people.
( Grant Cardone )
參考:《完美主義》(上) 《完美主義》(中) 《完美主義》(下)
6.  戰勝自己,每隔一段時間就脫胎換骨一次。
When  I  let  go  of  what  I  am,
I  become  what  I  might  be.
( Lao Tzu )
放下舊我,這是追求智慧中必須經歷的境界;
放下舊我,有如死亡之後的重生;
多次的重生,就是將一生人盡量發揮到最大的效用!
放下舊我,是高層次的「質變」,
有如昆蟲界中的蛻變」 metamorphosis
破繭而出,的確需要智慧和勇氣:
智慧讓我們看到繭的存在,勇氣讓我們願意破繭而出!
And  the  day  came  when  the  risk  to  remain
tight  in  a  bud  was  more  painful  than
the  risk  it  took  to  blossom.
( Anais Nin )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I  consider  myself  as  a  work  in  progress.
Stagnation  is  equal  to  the  death  of  the  soul.

How  many  times  have  you  died?
How  many  times  have  you  been  reborn?
How  many  times  have  you  lived  in  this  lifetime  alone?
One  has  to  pay  dearly  for  immortality;
one  has  to  die  several  times  while  one  is  still  alive.
( Friedrich Nietzsche )
每個嬰孩出生之後都是竭盡所能去生存,
所以嬰孩一定是勤力的;但成年之後,不少人就選擇懶惰。
俗語說「天道酬勤」,但勤有很多類,
既有身體方面的勤,有思考方面的勤,
有做善事方面的勤,亦有做壞事方面的勤,
總之有各式各樣的勤!

究竟天道對每類勤「如何酬,酬甚麼,酬多少?」
筆者暫時認為:
1.  勤奮的愚蠢人和身體方面的勤,得到的酬勞最少,
2.  做壞事方面的勤,得到的酬勞屬於中等,但要考慮地域因素,
3.  將勤奮和毅力用在思考方面及刀鋒之上的智者,
得到的酬勞最多。
然而勤力和毅力是否應該用在刀鋒之上?
怎樣才有智慧或者能力判斷必須的刀鋒是甚麼?
判斷屬於自己的個別刀鋒又是甚麼?
也許筆者這篇文章可以刺激起讀者們繼續去深思。

由於「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句說話,
至少可以有以上六個詮釋,
所以《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其實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詮釋。
君子固然需要定義,
「自强不息」亦需要說明所應用的事項和方向,
因為很多小人何嘗不具備「自强不息」的心態!
對!勤有自足的價值,但勤的價值不但可以差別很大,
而且勤的方向亦可善可惡,視人心而定。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但這個湯,不是日本人的湯,不是指溫泉,不是指洗澡。
這個湯,是指商朝的開國之君「成湯」,亦稱為商湯。
盤,古作槃,一種圓形、銅製的盛水器。
小盤可用以盥洗,大盤可用以沐浴。
商周時代,盤上刻有銘文,作為對自己的警戒,如今日之座右銘。
盤銘,就是指刻在盥沐器皿上用來警戒自己的箴言。
湯之盤銘是指商湯的洗澡盆。
疏曰:「湯沐浴之盤﹐而刻銘為戒﹔必於沐浴之盤者﹐戒之甚也。」
《禮記。大學》就是借商湯沐浴盤上的銘刻,
來提醒讀書人「創意﹐勤力﹐去蕪存菁」的重要性,
提醒修行的人「真﹐誠﹐愛和智慧」都是終身事業,永不止息,
就好像沐浴那樣,最好每天都做。

苟,誠也,即是如果的意思。
朱子曰:「言誠能一日有以滌其舊染之污而自新,
則當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間斷也。」
換句話說,就是要日日去求進步,持續不斷地去求進步,
以至善至正為目標。
康誥曰:作新民。
就是指要做一個知錯能改、努力創新、不斷求進步的人!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就是指君子竭盡全力去追求智慧和道德。
孔疏:
「無處不用其心盡力也。言自新之道,唯有盡其心力,更無餘行也。」
很多人不清楚甚麼叫做「愛自己」,
因為「愛自己」其實是一個吊詭paradox
源於對自己不滿意,或者想創造自己,令自己變得更好,
希望帶一個更優秀的自己前往下一生,
所以今生努力不懈地追求智慧,
鍥而不捨,勇猛精進,自強不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實就是一種「對自己的愛」,
因為它能夠令我們每天都愛自己多一些!
如果「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追求真理,追求智慧,
有如攀山的話,更加是一種「對真理的愛」!
這個「吊詭」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吊詭」,
就是對自己不滿意並不表示自己不會知足和感恩!

The  only  man  who  behaves  sensibly  is  my  tailor;
he  takes  my  measurements  anew  every  time
he  sees  me,  while  all  the  rest  go  on  with  their  
old  measurements  and  expect  me  to  fit  them.
( George Bernard Shaw )
有些人口中的「我」只包括自己,所以會重視面子和輩份;
有些人口中的「我」包括自己、配偶和子女;
有些人口中的「我」包括自己、配偶、子女、父母和兄弟姊妹;
有些人口中的「我」除了包括至親之外,還包括同道中人,
而這些同道中人可能是善性循環、中性循環或者惡性循環的人。
「我」當然是一個會不斷變化的物體,
身體會變,環境會變,心境會變,朋友會變,人格會變。
當「我」遇上一個覺醒的機會,從此立志追求智慧,
心若改變,並且決定保守自己的心,態度就會跟著改變,
一旦態度改變,行為、習慣和肢體語言就會跟著改變,
行為、習慣和肢體語言改變一段時間後,性格就會改變,
性格一旦改變,眼神、相貌、語氣和思想就會跟著改變,
抉擇就會跟著改變,交往的朋友和老師就會跟著改變,
最後整個人生和一部份命運都會跟著改變。

An  enlightenment  in  life  occurs  in  one  moment.
It  can  change  a  day.  It  can  change  a  life.
And  one  life  can  change  the  world.
而且不論是做學問還是修行,都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現在的「我」當然不會是從前的「我」,
但變化發生在甚麼地方?
甚麼地方改變了,甚麼地方完全沒有改變?
俗語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見人的性格是不容易改變的,
積極學習,如果只是圍著山腰走,
往往只是改變了我們的知識容量,增加了我們擁有文憑的數目,
並不一定能夠改善我們的性格,增添我們的智慧。
簡而言之,在僅僅和 ego 有關的學習上得到的知識和聰明,
不能夠轉移成為心靈方面的智慧!
只有修行的人,才明白登山的重要性:
高山仰止,登山才可以令我們謙卑,才可以令我們創造自己,

所以只有矢志修行的人,才會努力以赴,做自己性格的工程師。
一般現代人只重視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不明白登山的重要性,其實登千仞之峰和行萬里的路同樣重要
0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努力不懈的拼搏精神,香港人一向自負,
但香港人將這種精神用在那一方面?
用在做學問方面?先用在追求名利權方面,然後用在享受方面?
還是用在「生活及修行」方面?

成功success 和「成就achievement
都是一種選擇,都需要天賦,都會經歷挫敗,
都需要努力,都需要堅持,都需要積極的思考,
但在世界上能夠「成功」的人不會很多,

我們可以參考別人的「成功」和經驗,
但不必和別人比較,只需要和昨天的我比較。
「成功」和「成就」不同的地方是:
「成功」需要懂得把握機會,有時要靠運氣,
有時要學習奉承的藝術,有時需要犧牲別人,
有時甚至需要人格垂直下跌,出賣良知;
即使是不出賣良知的「成功」,
亦往往會附送「驕傲」這個贈品,
而捱過苦之後有點「成功」的人,就更加容易「驕傲」。
除此之外,驕傲會令人智慧降低,
會令僅是某範疇內的偏才自視為通才」。
放下屬世的「名利權」期望,默默耕耘的「成就」,
只需要天賦和勤奮,每天都在追求進步!
一個有才華的人遲早都會成
為一個有「成就」的人!
人的自尊,保守的可以建立在承擔應負的責任之上,
可以建立在個人以往的「成功」之上,
在晚年時不斷緬懷昔日的光輝歲月;
那些積極進取向前望的,
亦可以將自尊建立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之上。
如果一個人又有人格,又有成就,就是一個偉人

Do  the  best  you  can  until  you  know  better.
Then  when  you  know  better,  do  better.
( Maya Angelou )
When  we  are  in  the  continual  lifelong  endeavor  of
understanding,  defining  and  making  the  most  of
ourselves,  we  become  beautiful  in  our  imperfections.
( Jason  Ling )
Carol Dweck:
The power of believing that you can improve

《改變自己》

自由,從選擇開始;
有意義的自由,從有意義的限制開始。
有意義的限制就是我們的責任。

換言之,有意義的自由必須考慮個人應負的責任。
Wise  people  work  for  freedom  of  himself
and  other  people  by  working  on  the  system.
( Jason Ling )
於是衍生出一個年青人必須思考的哲學問題,
就是
甚麼是愛自己?
因為只有懂得愛自己的人才能夠好好照顧自己,
為自己而活,而不是完全為別人而活。
愛自己首先就是要「認識自己」,
弄清楚「自己」究竟是指甚麼?

然後再思考「愛自己」是甚麼意思?
是否堅持不改變自己就是愛自己?
愛自己是指愛自己的「身體  body」,
是指放縱自己的情慾嗎?是指關注運動、飲食和健康嗎?
是指避免夜生活,每天睡眠充足,而且能夠自然醒嗎?
是指做危險活動時遵循專家的指導嗎?
是指在危險的時代或環境中預先學習自衛的方法嗎?
有一點我們必須注意的,
就是愛自己一定包括照顧自己的「身體  body」,
因為「身體  body」是「  ego」和「心靈  soul」的載體。

愛自己是指愛自己的「  ego」,
以維護和增強自己的面子為最重要的事務嗎?
是見到不公平的事情時明哲保身,保持必要的沉默嗎?
是指讓個人的情緒、偏見、妒忌、驕傲、
信念和價值觀主宰個人的行為嗎?
是指追求屬世的成功,爭奪「名、利、權」嗎?
是指控制別人的自由,用各式各樣的方法製造奴隸嗎?
是指侵略,戰爭,殘害生命嗎?

愛自己是指認識自己,回歸「心靈  soul」,
慎選老師,慎選朋友,慎選自己喜歡的工作,
然後全情投入「創造自己」,追求創新和表達個人的理想嗎?
愛自己是指追求成就和進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嗎?
是指矢志不移,畢生追求真理和智慧嗎?
是指既重視森林思維又重視根源思維嗎?
是指學習如何判斷善人,可善可惡的人,和壞人嗎?
是指四周環境壓力大時,懂得放鬆和放慢腳步嗎?
是指智慧增長到某一程度時,「非以役人,乃役於人」嗎?
愛自己是指追求小愛,還是指追求大愛?
所謂追求大愛是指物質布施,智慧布施,還是制度布施?

除此之外,愛自己還牽涉到複雜的業力和輪迴的課題,
因為一個人的父母不一定愛惜他,一個人的配偶不一定愛惜他,
一個人的子女不一定愛惜他,一個人的普通朋友不一定愛惜他,
所以有智慧的人要懂得需要不斷追求智慧,要學習放下,
因為一個人懂得放下之後才會懂得必須愛惜自己。
未經過嚴謹思考訓練的西方勵志者,
常常喜歡說一些正確但定義曖昧的說話:
Love  yourself  first,  because  that’s  who
you’ll  be  spending  the  rest  of  your  life  with.
而曖昧的地方就是心理學大師所指出,和成長及修行有關的課題,
因為「認識自己」之後就會出現「管理自己」的要求。

The  most  terrifying  thing  is  to  accept  oneself  completely.
( Carl Jung )
「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
《漢。楊雄。法言。君子》
好天真和好傻的人才會說「我係我」,我是不會改變的;
聰明的人和古今中外歷史上的修行者就會說:
「我係一個不斷進步的我,我會不斷修改不良的部份」。

於是判斷「那裡應該改變,那裡不應該改變」,
判斷誰是最優秀的先哲聖賢,向他們學習,

就成為了智者常常質詢自己的另一個課題。
工作上判斷誰是最優秀的人才,和他們合作,
如果是老闆的話就高價聘用,讓公司無後顧之憂。
其實判斷需要的就是智慧,所以是修行的一部份,
讓自己的思想和性格不斷去蕪存菁,
做一個每天進步,越來越好的自己!

Learn  from  the  best.  Anytime.  Anywhere.  Certainly.
But  before  that  you  have  to  possess  the  wisdom
to  judge  what  is  the  best  and  who  is  the  best.
如果我們想在任何範疇內改變自己,當然需要一個標準,
但標準從何而來?
Compare  yourself  to  the  best  others  can  do,
just  as  a  standard,  a  reference,
or  simply  as  a  challenge,  but  at  the  end,    
one  should  compare  himself  to  the  best  he  can  do.
( Jason Ling )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 《論語。里仁》
心靈  soul」和「身體  body」有一個共通的地方,
就是它們想要的東西,就是它們需要的東西!
心靈  soul」和「  ego」有一個共通的地方,就是貪婪,
得寸進尺,永無止盡,永遠渴求更上一層樓;

心靈  soul」追求愛和智慧,
我  ego」追求物質,追求「名、利、權」,
兩者都貪婪,兩者對各自追求的東西永遠都不會覺得滿足!
問題是物質和「名、利、權」的資源都是有限,必然求過於供,
但「  ego」對它們的欲望往往異常強烈,很難知足,
甚至得寸進尺,每天欲望多一些,所以不會明白
1.  自己會因此而失去自由。
2.  自己在追求物質和「名、利、權」的過程中會種下惡業。
3.  物質、名、利、權無法帶來真正的快樂。
4.  死亡時帶不走這生人的物質、名、利、權,除了留芳百世的名。
修行者對追求智慧的智慧欲望同樣永無止盡,幸好智慧供應無限,
一定供過於求,就只怕自己沒有能力裝載。

Self-interest  makes  some  people  blind,
and  others  sharp-sighted.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心靈  soul的糧食是「愛和智慧」,
所以心靈的改變一定是 upgrade,增添「愛和智慧」。
我  ego的改變就千變萬化,
既可以是改變習慣、習氣,改變慾望,改變興趣,
改變心術,改變看法,也可以是讓出生命主導權給「心靈」。
The  greatest  revolution  in  our  generation
is  the  discovery  that  human  beings,  by  
changing  the  inner  attitudes  of  their  minds,
can  change  the  outer  aspects  of  their  lives.
( William  James )
自己也是世界的一部份,
所以意圖改變世界的人也需要改變自己。
況且我們未必有能力改變別人,所以未必能夠改變別人,
但我們一定能夠改變自己。
改變自己,有三重不同的意義,

上面所說的,是改變自己對外界的看法。
If  you  want  things  to  be  different,  perhaps
the  answer  is  to  become  different  yourself.
( Norman Vincent Peale )
If  you  don’t  change,  reality  in  the  end
forces  that  change  upon  you.
( Stuart Wilde )
一念之差,可以影響非常深遠;
當一個新的思想進入我們心裡,
可以令我們用另一個角度重新再看這個世界,
這是第一步的「認知改變」。
如果「認知改變」牽涉到重大的課題,
我們往往稱之為「價值觀的改變」。
一般人的價值觀難免會包容超越基本需要的虛偽,
難免包括了「面子和輩份比真理更重要」的意識,
所謂「價值觀的改變」往往不是放棄虛偽,回歸心靈,
就是將追求真理置諸面子和輩份之上。

我們的生活和言行,都會隨著我們的思想而改變。
視乎思想對我們影響的程度,又可以分為兩類:
「短期的行動改變」和「長期的行為改變」。
「價值觀的改變」必然產生「長期的行為改變」,
並且會改變我們對其他人行為的反應。
價值觀的改變,甚至可以改變這一生人的命運。

如果你認為這句說話沒有甚麼大不了,請先看看這兩段片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NK6h1dfy2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lkFW5E0XcM
第二種意義,就是躬身力行
不要意圖改變這個世界,最好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你想世界變成怎麼樣,你自己就先變成怎麼樣。
You  must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 Mahatma Gandhi )
第三種改變自己的方式,就是向內觀察自己,認識自己,
然後嘗試去蕪存菁,改變自己的性格,甚至精益求精,創造自己。
要去蕪,就需要尋找自己的缺點,
因為缺點顯示出自己可以改進的地方;
要存菁,就表示需要知道自己的優點,
因為優點同樣顯示出自己可以改進,精益求精的地方。
人唯有要求自己去蕪存菁,才有希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無疑第三種改變自己的方式,比前二種難上百倍,
因為這種改變就是ego 讓出主導權給心靈 soul
而且謀求「心靈」的增值。
不少人只想改變外面的世界,不想改變自己;
不少人有能力改變外面的世界,但卻不願意改變自己。
沒有能力改變外面世界的人不妨這樣想:
一個人即使沒有能力改變外界,但他一定有能力改變自己,
而改變自己亦是改變世界的一小部份!
Not  being  able  to  govern  events,  I  govern  myself.
( Michel de Montaigne )
When  we  are  no  longer  able  to  change  a  situation,
we  are  challenged  to  change  ourselves.
( Viktor E. Frankl )
There  is  only  one  corner  of  the  universe
you  can  be  certain  of  improving,
and  that’s  your  own  self.
( Aldous Huxley )
但似乎 Leo Tolstoy 並沒有 Aldous Huxley 那麼樂觀:
Everyone  thinks  of  changing  the  world,
but  no  one  thinks  of  changing  himself.
( Leo Tolstoy )
Yesterday  I  was  clever,
so  I  wanted  to  change  the  world.
Today  I  am  wise,  so  I  am  changing  myself.
( Rumi )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
社會上百分之十的天才當然有能力「改變自己」,
但社會制度影響到能夠「改變自己」的人數,
社會制度影響到「改變自己」的難易程度。
如果社會制度有漏洞和病變,
大部份人的「改變自己」只能夠依賴良好的教育,
但教育怎可能不受制於社會制度?
對於那些有能力或者機緣「改變自己」的幸運兒來說,
他們會發現「改變世界」和「改變自己」有著密切的關係,

因為生命中的不少障礙其實來自自己,
不改變自己的看法或者性格,就難以突破,
難以突破障礙,就難以改變世界!
We’re  not  on  our  journey  to  save  the  world
but  to  save  ourselves.
But  in  doing  that  you  save  the  world.
The  influence  of  a  vital  person  vitalizes.
( Joseph Campbell )
All  the  gods,  all  the  heavens,  all  the  hells,
are  within  you.
( Joseph Campbell )
As  human  beings,  our  greatness  lies
not  so  much  in  being  able  to  remake  the  world
── that  is  the  myth  of  the  atomic  age ──
as  in  being  able  to  remake  ourselves.
( Mahatma Gandhi )
02《改變自己》2
其實改變自己和改變世界都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When  young,  one  is  confident  to  be  able  to  build
palaces  for  mankind,  but  when  the  time  comes
one  has  one’s  hands  full  just  to  be  able  to
remove  their  trash.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Letter to Johann Kaspar Lavatar, 6 March 1780 )
要注意的是:
「改變自己」只是追求進步,並不意味要追求個人的完美。
沒有人在各方面都是完美的,
所以如果有人說「要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
肯定他是在說廢話,所謂的「接受」是指安於現狀嗎?
是指得過且過嗎?是指接受懶惰和愚昧,安於平庸嗎?

參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
不少勵志人士喜歡說的這兩句說話並非真理:

「你無法改變別人,你唯一能改變的就是自己。」
「一個心情愉快的人,不需要攻擊或諷刺別人。」

這兩句說話除了將人類在科學和哲學方面的努力和思考成果,
丟進垃圾桶內之外,還給予極權統治者一個藉口。
我們可以嘗試想像和感受一下,當年威震亞洲和歐洲的蒙古帝國,
如果對宋朝的亡國子民說這一句話,而自己恰巧就是宋朝人物;
我們又可以繼續嘗試想像和感受一下自己是明朝開國時的年輕人!
我們思考,怎可以不謹慎,怎可以不挑剔,
怎可以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我」的概念產生了一個弔詭 paradox
要「改變自己」,當然不能夠忘掉了自己,
要幫助別人時,也應該「照顧自己的安全」,
但幫助別人時,最好能夠「忘掉自己的利益」,
更加不要認為幫助了別人,別人就欠了你甚麼,
如此才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
It  is  great  folly  to  wish  to  be  wise  all  alone.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Lend  yourself  to  others,  but  give  yourself  to  yourself.
( Michel de Montaigne )
「不論成敗,都要抽離自我的私利與私欲,
    都要肩負起奉獻自我、利益眾生的責任。」( 聖嚴法師 )
When  we  are  in  the  continual  lifelong  endeavor  of
understanding,  defining  and  making  the  most  of
ourselves,  we  become  beautiful  in  our  imperfections.
Only  then  can  we  cast  a  stone  across  the  waters
to  create  many  ripples
.
( Jason  Ling )
聖經的說法和聖嚴法師的說法一樣,
但更進一步地要求信徒「犧牲自己」。
所謂「犧牲自己」也就是「奉獻自我、利益眾生」,
並且追求心靈中最重要的「愛」。
如果我們明白「神就是愛」,這四節經文就說得極度清晰:
耶穌又對眾人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
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生命或作靈魂下同〕必喪掉生命。
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人若賺得全世界、卻喪了自己、賠上自己、有甚麼益處呢。
凡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
人子在自己的榮耀裡、並天父與聖天使的榮耀裡、降臨的時候、
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 
《路加福音 9:23~26》
「耶穌的道」就是愛和追求真理;
所謂「捨己」就是放棄自我的私利與私欲;
所謂「背起十字架來跟從耶穌」就是以利益眾生為己任;
所謂「喪了自己、賠上自己」就是放棄心靈,當然亦放棄了愛。
What  is  Christianity  without  a  cross?

《「我」I 》

Where is the Soul
It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  that  a  human  being
is  a  composite  entity  and  that  he  exhibits  the
ultimate  variety  on  earth.  With  this  in  mind,
we  can  confidently  say  that  life  is  only
as  good  as  ou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our  talent  which  includes  our  capacity  for
love,  wisdom  and  courage.

( Jason Ling )

參考《人生中最重要的問題》
參考:《思考和概念架構》
筆者採用三元論 ternary  theory
有別於傳統哲學對「I 的思維,

mind 分成我  ego和「心靈  soul兩部份。
換言之,「I 是由三種元素組成,
三種元素的百分比,在不同的人之中會出現極大的差異。

I
我們的身體body 顯示出物質世界中生物方式的存在
包括各式各樣的本能,例如心跳、血液循環、消化及排泄;
例如學習、覓食、玩樂、生殖。
一般來說,身體會經歷 [生→壯→老→病→死] 的過程。

從生到壯的過程,我們稱之為生物的成長,
而成長之後就慢慢地邁往衰老。
由於有老和病的過程將「心靈」囚禁在這個「身體」內,
所以佛家喜歡將「身體」稱為「臭皮囊」。
當一個人說「我肚餓,想吃東西時」,
這個句子中的「我」就是代表他的「身體」。

至於「我  ego[一般人口中的 self ],即使感覺如何真實,
即使我們肯定它存在於我們的腦袋 brain 之中,
其實只不過是屬於概念方式的存在
而且我們還未能夠肯定「  ego 」這個概念,
是用何種方式在腦裡存在。

這個我  ego」,包括了性別,國籍,種族,語言,文字,
文化,職業,宗教,信念,角色,個人的歷史…
包括了來自先天 [進化產生] 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情緒,
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及探索精神,
包括為了維持「身體」在團體中生存的團隊合作傾向,
及後天 [社會化] 的一切知識、情緒、反應和意識形態,

包括社會 [大環境] 和家庭 [小環境] 從小灌輸給我們的習俗和規條,
包括了一切未經個人批判和審視的「迷信」和「信念」。
Most  people  are  other  people.
Their  thoughts  are  someone  else’s  opinions,
their  lives  a  mimicry,
their  passions  a  quotation.
( Oscar Wilde )
Few  are  those  who  see  with  their  own  eyes
and  feel  with  their  own  hearts.
( Albert Einstein )
當一個人指著一些物件時說「這是我的」,
這個擁有 possession 的概念就是來自「我  ego」。

我  ego」之中當然有維繫人類及個人生存的重要因素,
但如果一個人讓這個「我  ego」完全控制人生大局的話,
當事人會表現得十分重視「面子」,重視度橋行騙,
甚至和同道中人一起發動戰爭,以搶劫為目的,
因為「少勞多穫
」是所有人類社會都重視的核心價值。
至於在大腦裡,思考thoughts 以何種方式存在,
依然是一個「謎」。
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只能夠說明我  ego的存在。
我們的心靈  soul屬於精神方式的存在
不少哲學家和宗教都假設了所有人都有心靈soul
但我們不能夠肯定這個假設,
我們只能夠肯定歷史上不少偉人都有「心靈」,
而且他們讓「心靈」主導他們的生命。
也許我們只能夠說:大部份人都有「心靈」!
而且我們也不能夠肯定「心靈」存在於他們的腦袋 brain 之中。
其實對那些有「心靈」的人來說,
究竟「心靈」存在於「身體」之內甚麼地方,
暫時沒有人能夠肯定。
心靈  soul我  I的全權參與,
顯示在長久、全神貫注、全身全心投入的興趣,
顯示在永遠不感到厭倦,自視為安身立命的工作,
顯示在寧靜、愉悅、充實的心境,
顯示在良知及堅定不移的做人處世「原則」,
顯示在接受懷疑精神、願意不斷批判和審視而建設的「信仰」。
心靈  soul其實也是屬於精神方式的存在,
對於相信輪迴的人來說,「心靈」不滅,
所以「心靈」也許是屬於靈界方式的存在。
西方人又稱「心靈」為「真實的我true  self
  ego」內存在的是我執」 ,
只有「心靈  soul」之內才存在良知conscience
The  light  is  inside  the  soul,  not  the  ego.
大部份人讓我  ego主持人生大局,
逼使「心靈  soul」昏睡,懶理它的存在和需要。
  ego心靈  soul身體  body的控制權,
一向是人類成長、教育和正向心理學中的重大課題!
「身體」追求吃喝玩樂及新鮮刺激等享受,
追求性慾的滿足及一切生物都擁有的生殖現象;

保守的「我  ego」追求短暫的興趣和嗜好,
積極的「  ego」追逐「名、利、權」;
一般的「心靈  soul」追求持久的興趣和嗜好,追求意義,
追求人生的使命,追求「小我」,重視行對了人生的路,
高級的「心靈  soul」追求愛和智慧,追求「道/真理」,
從人生某個階段開始矢志不移地修行,追求「大我」。

We  are  what  we  pretend  to  be,
so  we  must  be  careful  about
what  we  pretend  to  be.
( Kurt Vonnegut )
歷代的智者一向告訴我們,「心靈」才是真實的我,
「心靈」才明白「我」真正的需要,而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況且人生中一切美好的時刻,我們都無法留住,
死亡和變幻都是人類的宿命。
「心靈」在生命的變幻之中可以停滯或成長,端視個人的意願。
相信輪迴的人認為:
只有智慧和緣份才能夠在「身體」死亡之後,
隨著「心靈」輪迴到下一生。
真正懂得愛自己的人才會和「心靈」溝通,聆聽它的呼喚,
因為「心靈」才是我們最真摰的朋友;
「心靈」才是我們永久的家園。
The  beautiful  souls  are  they  that  are
universal,  open,  and  ready  for  all  things.
( Michel de Montaigne )
天主教和基督教當然相信「臭皮囊」腐朽之後,
人的心靈  soul我  ego依然存在,
否則人死之後將來如何還可以接受「審判」?
將來如何可以有「永生eternal  life
只不過天主教和基督教同時認為,
這個「心靈  soul和「我  ego
絕對不會移居到另一個身體之上,
所以它們用的詞彙是「復活resurrection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也有同樣的看法。
柏拉圖《理想國 The Republic》 (Bk.X,613-620)
的結尾中說到蘇格拉底提及了一宗死而復生的經驗,
西方人稱為「The Myth of Er」,
涉及佛教
輪迴reincarnation 的概念,
只不過用「賭博」概念代替了「業力karma 概念。
佛教當然相信人是有「輪迴」的,
相信「心靈  soul和「  ego會在不同的時空,
在不同的身體上寄居。
嚴格來說,天主教和基督教中的「道成肉身」,甚至「邪靈附體」,
都和佛教「輪迴」的概念有一個相似的地方,
就是靈可以寄居在身體之上,操縱身體的運作。
然而現代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不相信「輪迴」的概念,
但卻相信人有不滅的靈魂,死後一直默默地在等待人子再來,
等待末日審判的日子再來。

當西方人用 self awareness 這個詞彙的時候,
可能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定義和用法。
筆者認為 self awareness 最好的定義就是
to  be  aware  that  I  have  a  body,
an  ego  and  perhaps  a  soul.
唯一問題就是我們不能夠肯定所有人都有「心靈」。
至於「身體  body,「  ego 」和「心靈  soul
三者究竟如何結合,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何,
對我們來說依然是一個「謎」!

無論我們是否相信輪迴的存在,
如果能夠一早釐清 I這個名詞的複雜性,
那麼不論是在日常的哲學思考上,
還是研究古代西方 [希臘] 哲學,都會比較容易,

而西方文明中幾句表面上十分簡單的說話就比較容易理解:
參考:《認識自己》《管理自己》《創造自己》
最後,我們還是需要回歸到哲學思考之上:
  I」是甚麼,很多人都以為自己很清楚,
其實對於「  I」這個概念,甚至「我是誰」都不很清楚。
每一代人都需要根據那一代的新發現,
重新思考「  I」這個課題。
所以「  ego」是甚麼?「心靈  soul」又是甚麼?
就好像物理學上「夸克quark 是甚麼一樣,
依然是一個「謎」,需要我們繼續不斷地去探索!
筆者按:
朝陸象山、王陽明的「心學」,
雖然是研究擁有良知的「心靈  soul」,
上通孔子的「智、仁、勇」思維,
但由於沒有分辨「心靈  soul
和主管人慾、勝負、得失、虛偽的  ego」,
沒有分辨外在客觀世界的道和內心世界的道,
又不明白善惡只是以分佈多少存乎同一人之心,
結果脫離現象本身,失去實用價值,
浪費了好幾代儒者的研究功夫。
清代學者王源甚至認為「明季流賊之禍,皆陽明所釀也」。
東方世俗文化對「心」的定義同樣曖昧,
既可以代表意願、意圖,例如「有心唔怕遲」,
亦可以代表因人而異、程度強弱不一的良知,
例如「撫心自問」及「問心無愧」,
甚至定義同樣曖昧的愛情,例如「心上人」。
而最曖昧的詞彙,則非「將心比心」莫屬!

東方文化的「心」從來都不會簡簡單單地代表
「心靈」或者「神聖」的東西!
佛教的「直指內心」,為了照顧個別差異,
同樣拒絕將「心」定義為「心靈」或者「神聖」的東西,
只有基督教的「保守你的心」才最接近「心靈」的定義。
所謂「保守你的心」,就是堅持追求真理,
追求神聖的東西,例如真、誠、愛和智慧。
追求神聖的東西需要熱誠,需要全心全意,
需要不斷努力、晝夜思想、自強不息,
需要慎獨,需要自我批判,殊不容易。
換言之,打開心窗容易,「保守你的心」困難!
也許是因為要求高,所以進天國的門是窄的,
能夠進天國的基督徒非常之少!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a  condition
of  the  heart──not  something  that  comes
‘upon  the  earth’  o r ‘after  death.’
( Friedrich Nietzsche )
聖經說「人心是詭詐的」,不少基督徒亦不能倖免。
基督徒的詭詐,當然是擁抱懶惰和擁抱虛偽的詭詐,
左右逢源,又要耶穌,又要瑪門,
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甚至助紂為虐;
或者自以為拿到天堂的入場券後,這個世界已經不重要,
於是拒絕做基督的精兵,拒絕捍衛神聖,拒絕捍衛真理,
選擇做一名純潔,不理世事、明哲保身、隨波逐流,
旁觀制度罪惡進行的羔羊。
不少基督徒的詭詐有欺騙成份,屬於高層次的詭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