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新思維》(三)

  夢想教學方式第四種將幾個學科綜合在一起去探討
學問本來就是  interdisciplinary劃分,是人為的。
筆者認為可以通過批判方式,用一個思考或者概念架構,
將初中的中文、歷史、西史、合併成一科。
表面上的好處是科目可以立即減少。
考試時試卷只是考重要的內容,佔百分之五十,
期望所有同學都能夠拿高分。
同學在這一個綜合科的另一半成績,則來自平常分。
這個平常分可以來自用上述三種教學方法考核所得出的成績。
哲學思考靠的是「批判思維」和「感同身受」的能力,
二者缺一不可,而且二者都是道德和生命教育的先決條件。
筆者認為,如果哲學思考能夠成為年青人的習慣,
他們將會終身受益。
There  is  an  intelligence  of  the  young,
and  an  unintelligence  of  the  aged.
It  is  not  time  that  teaches  wisdom,
but  early  training  and  natural  endowment.
( Democritus )
After  a  certain  age  most  people
are  uncomfortable  with  new  ideas.
( Scott Adams )
This  is  the  period  of  life  when,  allegedly,
your  broad  mind  and  narrow  waist  change  places.
( A.C. Grayling )
「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禮記。學記》
一般中學生的作文缺乏深度及思考,甚至內容自相矛盾,
完全是因為他們沒有接受過嚴謹的批判思維訓練。
文以載道的寫作,應該是由心而發,由真和誠來推動,
由思考來下筆,最後由反覆多次的批判來修正,
而這些功夫全部都是屬於哲學的範疇!
如果一個人思考能力訓練不足,
即使不是別人的文字的搬運工人,
也難以避免成為別人的思考的搬運工人!
Critical  thinking  is  required  to  judge  beliefs,
to  judge  credibility  of  sources  and  informations,

to  formulate  hypothesis,  to  make  decisions,
to  plan  experiments   and  to  evaluate  action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  is  applicable  to  all
other  subjects  in  secondary  school  learning.
It  can  even  upgrade  individual  “taste”,
which  is 
necessary  for  creative  thinking.
( Jason Ling )
其實相對於現時中學生所讀的各種艱深科目,
例如微積分,物理,化學,和哲學有關的文言文,

哲學、邏輯、批判思維的訓練,根本不是太困難,
但哲學要傳遞到年青的下一代,需要克服四大阻礙:
1.  概念、詞彙和闡述必須力求清晰,拒絕作不必要的高深。
2.  最好能夠利用新聞、電影、故事及小說來輔助,刺激思考。
3.  課程的深度和先後次序必須考慮年青人的理解能力,
     所以必須按部就班,精心地製作。
4.  師資的培訓十分重要,
因為「教書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往往是性格不同的人。
還有一點,就是關於這個綜合科的考試。
首先,我們必然是從愛學生和減輕考試壓力做出發點,所以
1.  學期期考最多只能夠佔總成績的百分之六十。
2.  期考的題目之中,百分之八十只考最重要的內容,
完全沒有陰濕刁鑽的意圖,
老師甚至可以一早「通水」亦沒有問題。
目的是讓學生們明白只需要勤力,合格很容易,
但如果要拿高分,就需要積極鍛鍊思考能力。
3.  至於日常考核的成績,至少佔總成績的百分之四十,
已經足以分別出班裡的尖子和顯示出同學們的能力分佈狀況。
4.  為了避免老師作弊,或公報私仇,
[這個現象在筆者讀書和教書的年代並不罕見。]
一定要設有公正、公信力強的投訴委員會。
如果我們認為學生沒有禮貌,
應該向校內負責德育的部門提出,
不應該用學科的成績來對付學生,
除非我們認為應該讓學生明白社會就是這樣的!
[展翅高飛]
我們都期望學生能夠展翅高飛,然而翅膀有級別之分。
低級的翅膀好像蜜蜂的翅膀,飛不遠;
而且低級的翅膀只能夠為他人作嫁衣裳。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蜂》( 羅隱 )
我們部份的學生,由於天賦所限,
難免最後只能夠發展出一對蜜蜂的翅膀,
他們的腦袋難免依然被關在籠子裡,
但只要他們願意保守自己的心,堅持道德,拒絕人格貶值,
即使只是擁有一對蜜蜂的翅膀,依然是有成就的人。
低級的翅膀也許只佔百分之十,
所以我們必須替百分之八十的學生配備一對中級的翅膀。
中級的翅膀有如飛機的雙翼,能夠令他們飛得遠。
那麼甚麼是中級的翅膀?
1.  讓學生重拾讀書和學習的興趣。
2.  增強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和記憶。
3.  培養學生應用學問的能力。
4.  培養學生尊敬批判思維。
中級的翅膀只能夠幫助學生飛得遠,沒法令他們飛得高,
所以這些學生一旦進入一所世界級的大學,
就難免會有學習上的焦慮和考試的壓力。
如果學生們懂得尊敬批判思維,努力鍛煉,
他們依然有機會提升他們翅膀高飛的機會。
至於餘下那大約百分之十的精英,
如果一所學校視自己為名校,
如果一所學校放眼世界及人類文明的話,
這所學校就需要發展替學生製造高級翅膀的能力。
精英們有了高級的翅膀才能夠飛得高,看得遠。
好像火箭一樣,一飛沖天!
高級的翅膀的原料是:
1.  好像兒童一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  接受過批判思維的訓練,並且及格。
3.  具備創新的精神,勇於嘗試。
4.  具備自學的能力。
5.  懂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換言之,高級的翅膀就是一個從籠子裡釋放出來的腦袋。
It  is  the  supreme  art  of  the  teacher  to
awaken  joy  in  creative  expression  and  knowledge.
( Albert Einstein )
Creativity  is  intelligence  having  fun.
( Albert Einstein )
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個說法,
就是精英的學生不用教,他們自然會自己精采,
言下之意,就是不必費心照顧精英們的利益。
筆者四十年前教書的時候就有前輩這樣對我說。
這個說法唯一漏洞,
就是浪費最頂尖百分之十的精英的時間,
將其次百分之十的精英貶值,
亦可能限制了他們將來能夠達到的高度。
而且「愛護所有學生」及「有教無類」都成為了口號!
筆者從來都不同意一個社會應該這樣對待她的精英。
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  are  frequently
separated  out  from  the  normal  educational  system
because  they  are  far  ahead  of  the  rest  of
their  class  and  have  difficulty  finding  teachers
as  well  as  an  education  curriculum  that  is
challenging  enough  for  them.
至於那十萬分之一,數十年難得一遇的天才,
即使最優秀的老師也只能夠做他們的啟蒙老師。
試問老子,莊子、孔子的老師是誰?
Truly  Amazing  Teach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9RDfv5OAZQ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有一段關於老師的說話,
十分有趣,也十分有意思:
「我也一直說,我沒有一個學生,
    因為我從不以老師自居,
    看他們都是朋友,以友道相處。
    可是他們如果不叫老師,我也罵他們的,
    因為他們沒有禮貌。
    他們如真把我當老師看,我也不承認,
    否則我太自傲了。
    中國文化,老師和學生是以友道相處,
    既是父母,又是朋友、兄弟,
    這個叫老師,我是這樣一個人。」
《漫談中國文化:金融企業國學》(p.160)
南懷瑾先生畢竟已經是上一代的國學大師,
有可能已經和時代脫了節。
今天的香港,嚴重傾向於資本主義的價值觀,
香港的教師之中,
亦不乏與資本主義「同心同德」的同道中人。

如果我們不想批評我們的校長和同業,
那麼我們亦不必要求學生尊師重道。
虛偽一向是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所以當一位老師沒有致力於訓練學生們的批判思維,
沒有殫精竭慮地去篇寫優秀的課程,

而以「放手是冒險,但卻是必要」來做個人懶惰的藉口,
就創造了高層次的無恥。
No  bird  soars  too  high
if  he  soars  with  his  own  wings.
( William Blake, Marriage of Heaven and Hell, 1793 )
參考:《贏在起跑線上》
其實教學界裡不少人都有 the God complex
而認為自己對學生已經有足夠的愛,
逃避思考他們心中的這個愛「究竟是怎麼樣的愛?」
Tim  Harford
Trial,  error  and  the  God  complex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5wCfYujRdE
除了 the God complex 之外,
其實教學界裡不少人還有一個傾向,
或者可以說是劣根性,
就是同一番道理和建議,你說出來,他們不以為然,
必須是由有名氣的人或者有博士文憑的學者說出來,
或者從重金禮聘的講者口裡說出來,
他們才會如夢初醒,不斷點頭,拍案叫絕。
我們從這個現象中學到的道理是:
欠缺判斷力的人傾向於勢利,人之常情,只能夠包容。
參考:《批判平台》(十二)
Critique  of  the  big  questions  as  well  as
controversial  issues  is  urgently  important,
both  in  education  and  in  democracy.
However,  since  most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re  insufficiently  prepared  in
rigorous  independent  critical  thinking,
it  is  rather  difficult  for  them  to  deal
with  issues  in  ethics
.

( Jason Ling )

《教學新思維》(二)

☆  夢想教學方式第二種將思考化成文字
老師提供一個課題或者問題給同學們預先在家裡寫文章,
同學們交回初稿後,老師打第一次分數,
[ 要先聲明,如果老師提供的是問題而並非課題的話,
問題的本身亦在批判之列。]
然後上課時讓學生們互相討論及辯論這個課題,
跟著請同學們修訂他們的文章,再交上來,老師給第二次分數。
視乎課題的難度和複雜程度,可以再討論及辯論,
這次老師就應該參與,並且向同學們發問,
[筆者傾向於採用蘇格拉底的「接生婦方法」]
然後請同學們再次修訂他們的文章,
除了文字之外,同學們可以附上他們思考過程中的腦圖」,
或者甚至較高級的思考和概念架構」,
老師給第三次分數。
同學們之間的討論往往會自動揭發
「部份、甚至大部份抄襲別人的詞彙和思考」的現象,
因為一開始討論及在老師提問之下,
不知道自己究竟抄了些甚麼的同學就會露底。
其實「讓學生抄襲」及「請教高明」
正正是筆者這個教學法的意圖之一。
首先,筆者希望所有關心學生學習的親友,甚至補習老師,
都能夠投入學生們的學習。
筆者其實是動員和借助學生們的所有資源,給大家分享,
所以絕對不會介意資源中貧富懸殊的現象。
老師打了第一次分數之後,
所有同學都會知道其他同學的分數,
並且擁有所有其他同學的文章的副本。
可以讓同學們回家看一遍其他同學的文章後,
在第二天就開始在課堂上互相討論及辯論。
目的當然是劫富濟貧,減輕貧富懸殊,美其名曰「互相學習」。
然後同學們修訂他們的文章,再交上來,
老師給第二次分數。
參考:《名句導讀》(一)
其次,青少年在學習的過程中,
「抄襲別人的詞彙和思考」並不重要,
因為這正是所有人及所有學習必經的階段。
最重要的是要學生
1.  懂得如何判斷抄襲的東西的優劣。
2.  明白 「抄襲回來的詞彙和思考」到底是在說些甚麼。
因為學生知道需要上課討論及會有老師提問,
所以要被迫消化抄襲的東西。
3.  學習如何去 paraphrase 別人的思考而不失真,
甚至寫得比原作者更好。
抄襲,再加
上批判思維的訓練,
其實就是將別人的優秀思想經過消化後,
變成自己的思想!

老師的責任是對學生們的思考步步進迫,
用問問題的對話方式,
在一個又一個接踵而至、遞進的問題當中,
教導他們甚麼叫做從根源開始去思考,及如何這樣去思考,
讓他們明白甚麼叫做「獨立思考」,
甚麼叫做「鍥而不捨」的批判精神。
將學生們分等級,只不過是分數的功用之一,
分數其實還可以用來鼓勵學生。
筆者認為我們除了應該鼓勵學生努力尋求進步之外,
還應該減輕學生們不必要的壓力,
所以老師只應將第三次的分數計算入成績之內,
第一和第二次分數是留給學生們自己參考之用。
筆者且用《中庸》裡的經驗說明之: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一般教學工作者雖然覺得口齒伶俐重要,
但誤以為口齒伶俐是天賦,不容易訓練,
自己亦不知道應該如何訓練;
訓練說話能力,當然是從訓練思考開始!
然而訓練思考必須經過蘇格拉底式的對話,
但一般中學的老師,由於並非讀哲學出身,
不會明白這個過程的重要性。
蘇格拉底式的對話,就好像法庭上的盤問,
任何曖昧的說話,曖昧的概念,將會無所遁形。
蘇格拉底式的對話,
其實是「將思考化成文字」的初步訓練,
因為未曾用文字清晰表達的思考,
其中的概念往往流於曖昧,自己卻以為很清楚,
言論中背後的假設自己也不甚清楚,
讀書人和讀書人之間溝通起來,就變得模糊不清,
完全經不起批判。
一般中學的老師,由於沒有經過嚴謹的思考訓練,
不明白概念很多時都有應用的條件和應用的範疇。
那些自尊心強的,還會指責別人是「雞蛋裡挑骨頭」!
蘇格拉底的接生婦方法」,
背後有一個一般人不會想到的目的,就是「愛學生」。
我們要讓學生們覺得思考是他們天賦的能力,
雖然和其他能力一樣,這種能力有人強、有人弱,
但思考能力並非由老師所賜予。
老師只不過是訓練他們如何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參考:《名句導讀》(三)
第二種教學方式的好處是:
1.  發展同學們批判思考的能力。
2.  促進同學們之間互相切磋琢磨。
3.  培養同學們精益求精的精神。
這些好處全部都可以改善學生們上課時的專注能力,
而且讓同學們明白十月懷胎的苦和樂:
1.  思考從來都不會是一步登天、一蹴即就,
而是需要不斷深化。
2.  將思考化成文字並非想像中那麼容易。
3.  努力重要,但努力應該用在刀鋒之上。
4.  知過必改並不困難,
因為一個人的自我並非和他現時的思維掛鉤,
而是和「一個不斷學習和進步的人」掛鉤。
5.  思考是絕對可以在自己掌握之內的事情。
參考:《融會貫通》
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
    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
    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
( 朱熹 )
第二種教學方式還有第三種好處,
就是避免學生思考入流而表達思考不入流。
表達思考是一種需要常常鍛煉的功夫,
「表」是一種功夫,「達」是另一種功夫,
能夠將道理、意見、感受、經驗說清楚,
只是「表」的功夫,
能夠將道理、意見、感受、經驗說到一般人都明白,
才是「達」的功夫,要求當然比「表」更高。
如果能夠又「達」又「雅」,就是一流的功夫!
但不要忘記,自古有文字文章以來,
這個世界就有「內容空洞、文筆一流、說理虛浮
這類好大喜功的文章。
這類文章的「表」當然是一流功夫;
而能夠讓有識之士明白作者思考能力不入流,
它的「達」當然也算是一流功夫。
至於培養學生寫這類文章的能力,
在公開考試中能否欺騙改卷員,
就要看改卷員和考生是否同病相憐了。
  夢想教學方式第三種用電影及 youtube 教學
在假期時不做暑期作業,
以經過嚴謹挑選的電影 youtube 來代替,
列出一系列各式各樣的問題要求同學們一一回答,
並且說撰寫一份報告。
電影 youtube 裡的內容,
會成為放假回來時測驗題目的一部份,
但絕對不會考死記硬背的東西。
筆者覺得現行的暑期作業功效微乎其微,
老師亦不會每一本、每一題都批改。
裝模作樣的東西傳遞了極壞的教育精神!
除了可以用電影 youtube 教學代替暑期作業之外,
當然亦可以用這種教學方式來讓學生做日常的習作。
如果筆者可以自把自為的話,
筆者會讓學生自己選擇一個個人有興趣的課題去研究,
並且撰寫報告。
筆者當然會邀請該方面的專家來協助批改報告。
其中所用到的教育心理就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做和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有關的研究,
學生比較容易培養出認真的精神和勤力的習慣,
而且老師對其中思考的要求一定不可以降低。
利用電影 youtube 的片段教學這種方式,目的是
1.  照顧那些用圖像思考能力較強的學生。
2.  訓練學生英語聆聽能力。
3.  訓練學生道德批判能力。
用接近真實,感同身受的二手經驗 vicarious  experience
加速學生的學習,尤其是在道德和人生哲學兩方面。
如果觀察完電影 youtube 的片段之後,
能夠緊接著進行一場鍥而不捨的批判思考過程,
包括進行挖根的根源思維
和從整體出發去考慮的森林思維」,
那麼這種教學方式除了可以訓練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之外,
亦應該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及如何成熟地處理情緒,
讓學生們慢慢地增長智慧。
這就是電影 youtube 片段教學的最理想境界!
如果讀者夠細心的話,就會發現這三個教學方法,
除了可以培養學生批判思維之外,
更可以培養學生嚴謹、認真、勤力等習慣。
Sugata  Mitra
Build  a  School  in  the  Cloud

Howard  Gardner  on  Digital  Yout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RRmW5KKLY

《教學新思維》(一)

[前言]
1980 年筆者在中文大學教育學院修畢教育文憑,
繼續修讀教育碩士課程,
在教育學院逗留了多年之後,終於心死,
學位也不要了,決定離開教育界,做教育界的逃兵。
以為從此可以和教育一刀兩斷,從新再找其他興趣,
1985 年筆者開始研究紫微斗數,從此泥足深陷,
於今差不多三十年。
1987 年股災後開始炒股票養家,
但越來越覺得是在浪費生命。
研究紫微斗數和炒股票養家之餘,
人生、哲學、社會、教育種種的問題和思考,
就立即湧現出來,爭奪筆者腦部思考的時間,
它們死纏爛打,在筆者心內盤旋,無法擺脫,
並且感覺到心靈在不斷地責罵自己沒有負上自己應負的責任。
平日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時,
感到就好像一個癮君子一樣,毒癮往往隨時發作,
古靈精怪的幻想時常都會湧現。
由於人不在江湖,
不少關於教學方面的新意念不能夠實際執行,
於是被迫在幻想之中執行,
就好像愛因斯坦所說的  thought experiment  一樣。
[怪獸老師]
參考:《教書、教育》(八) 《香港教育的展望》
教學的方法是一種文化方面的行動,
任何文化方面的行動,背後不可能沒有思維──
不論是糊塗的思維還是清晰的思維。
教育思維一旦改變,
教學的方法必然需要同步改變。
由於課程不能脫離教學方式而獨立,
所以教學的方法一旦改變,課程亦必須同步改變。

牽一髮,必然動全身!
首先,一日只有廿四小時,
所謂時間管理不可能開源,只能夠重新分配。
無論是從實際的角度出發,還是從愛的教育角度出發,

課程必然不能夠是累積性,越來越多,
好像一根一根的禾桿草慢慢地增添在駱駝的背脊之上,
until  the  last  straw  breaks  the  laden  camel’s  back!
當我們用課程、家課和社會服務耗盡學生們的精力時,
學生們還有精神和時間參與家務嗎?
學生們還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嗎?

當我們意圖灌輸給學生很多的知識,
卻不傳授「記憶方法」、「思考方法」和「概念架構」,
學生怎可能不變成只懂得讀書的怪獸?
怎可能不減弱了好奇心?
怎可能不失去了問問題的能力?
怎可能不失去了表達個人思考的能力?
怎可能不失去了追求真理的熱忱?

其次,課程必須重新改革,
才可以避免發生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
令課程改革成為了「講一套、做一套」的樣板之一。
中學階段的青少年可塑性大,
最容易受  Pygmalion  effect  影響,
被老師訓練成為考試和背誦的生物機器。
思考力不足的人認為香港只有「怪獸家長」。
其實香港除了有以偏概全、以訛傳訛的
怪獸家長」,
及屈膝坐井觀天的怪獸教育評論員之外,
還有怪獸課程及隨課程而來的怪獸考試」,
和過度忠實地執行這些課程及考試的怪獸老師」。
越來越多、累積性的課程,就是怪獸課程」。
將責任完全推卸給競爭激烈的社會,
及患了病的教育制度,
為了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而助紂為虐,
在駱駝的背脊上加上一根又一根禾桿草,
完全沒有愧對孩子感覺的老師,

就是站在教育體制最前線的怪獸老師」。
好像所有怪獸都有默契地一起進行揠苗助長:
例如「怪獸家長」會迫子女上補習班及參與十項全能訓練,
而「怪獸老師」則會為了自己任教的那一科公開試的成績,
派發過量的功課和習作。
他們都意圖在青少年有限的休息及娛樂時間之中,
互相爭奪再放置更多根禾桿草的權利,
但卻又互相推卸責任!

The  buck  stops  nowhere.
52《教學新思維》(一)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初中課程的編寫權一向掌握在學校的手中,
即使現行的高中 DSE 課程,
學校也可以用一個「思考架構」重新編寫。
如果我們真的是為青少年的好處著想,
為何不可以放棄虛偽,努力改革課程,改革教學方式?
終於有一天,自卑、精神病、老虎、甚至自殺都不可怕,
因為「課程、家長、老師和家課」加起來已經比苛政更猛了!

世界上一切事情都牽涉到道德的問題。
教書 schooling可以只牽涉到在市場競爭之下,
買賣是否公平,有沒有欺騙顧客;
教育 education則無可避免地牽涉到「宗教精神」
──「真」、「誠」、「愛」和「智慧」。
矢志不移、決心從事教育的老師必須問自己,
我愛我的學生嗎?愛到甚麼程度?
有沒有我愛自己子女或親人的一半?
如果沒有的話,有沒有四分之一?
如果沒有四分之一的話,有沒有八分之一?
是否當我們的子女大學畢業之後,
我們就不再需要關心別人子女的教育?
怎樣的課程、怎樣的教學方法才可以顯示出我的愛?
難道魯迅先生的俯首甘為孺子牛只能夠是口號嗎?
一旦我們有了清晰的觀點,我們的行動就會改變,
教育的世界也會因此而轉變。
Love  is  a  better  teacher  than  duty.
( Albert Einstein )
由於一般人對「愛」的定義通常都不清晰,
而討論涉及「愛」的課題時,很多人亦無意澄清定義,
講人自講,各取所需,於是引起了不少思考上的混淆。
甚至會有老師把家長對子女的」,
用作掩飾自己對學生的」,完全無助於解決問題。
所以筆者要特別聲明這裡所說的「愛」,
是宗教精神 [真、誠、愛、智慧] 裡的「愛」,
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的「愛」。

「宗教精神」內「愛」的重要性,
即使是一個子集subset也可以影響深遠。
下面這個演說,在思考結構之中,只不過是談及「團體內的愛」,
目的是說明「團體內的愛」,可以產生團員「對團體的信心」,
從而產生一個團體的凝聚力及抗逆能力,
促進團體在逆境中的生存機會。

Simon  Sinek
Why  good  leaders  make  you  feel  safe

如果這個想法應用在教育界,
如果這個團體只包括學校管理階層及老師,
當然可以產生某程度的凝聚力,
但如果學生們不覺得被愛,
團體的抗逆能力就未必夠強。
如果這個團體不但包括學校管理階層及老師,
更包括學生,
換言之,「團體內的愛」沒有將學生排除在外,
這個團體才是一個真正的教育團體。
The  science  and  art  of  education
has  its  roots  in  the  heart.
( Jason Ling )
能夠擁抱愛的「教書」或者「教育」,完全符合經濟學的思維:
「只要你可以滿足市場需要,市場就會滿足你的需要。」
Love  someone  better  than  yourself.
Give  all  to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
( Anna Quindlen, 2003 )
為甚麼聖經說:「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詩篇 126:5》
撒種為甚麼要流淚?因為撒種是出於愛。
由於撒種是出於愛,所以一定要問自己
1.  撒的是否好種?會否自欺欺人?
2.  種如何撒?是否不同的學生需要不同的撒法?
有人認為筆者在這裡提出的教學新思維,
目的只是在訓練「尖子」,筆者並不同意。
1.  訓練「尖子」只是其中一個目的。
2.  避免令「尖子」貶值,是其中一個目的。
3.  增加「尖子」的數目,是其中一個目的。
4.  訓練中間百分之六十的學生批判思維,是其中一個目的。
5.  減輕所有學生的讀書和考試壓力,是其中一個目的。
6.  培養所有學生尊重理性的精神,亦是其中一個目的。
以下是四個筆者曾經在交通工具上夢想過的教學方式,
寫出來讓各位有興趣的同好參考一下:
☆  夢想教學方式第一種學生做老師
I  believe  in  this  concept  that
you  learn  by  teaching.
( Stephen Covey )
老師先將課程斬件,分為三十節左右,
讓每一位學生都做老師,上課時輪流去教,
老師的工作是坐在課室的最後排打分。
小老師教的時候,所有同學都可以舉手發問,
到同學們再沒有問題的時候,就由老師去發問,
小老師的「教學」和「回答問題」兩部分,
都會分開評分,並且計入那位小老師的平常分。
這個方法首先是利用了同學們愛出風頭、愛面子、
唔衰得,或者怕被人恥笑的心態,逼他們充分地備課,
其中部份重視分數的同學甚至會預先找聽眾做一次綵排。
老師們絕對不應該介意同學們之間互相幫忙,
因為這也是這個教學法的其中一個目的:
鼓勵同學們互相切磋、互相學習,
減低互相競爭時可能出現對群育的破壞

其次,
這個方法是利用了《禮記》中所說教學相長的經驗: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禮記》
因為自己明白的學問,別人不一定明白,
要使到大部份人都能夠明白,
必須先對那一課的內容十分清楚,兼且表達得清晰易明。
而課餘時其他同學亦可以再向小老師請益。
這種教學方式的第一種好處,是訓練學生三大能力
自學能力,公開說話能力,和應對能力
第二種好處是鼓勵學生們備課讓他們發現備課的價值,
希望「備課及思考」能夠成為學生們的習慣,帶到大學。
學生們在備課過程中需要搜集資料,理解資料,組織資料,
而這些就是自學能力中最基礎的功夫。
當學生們需要向同學表達這些資料時,
他們的公開說話能力就有鍛煉的機會;
當學生們需要回應同學的問題時,
他們的應對能力就有鍛煉的機會。
學生做老師的第三種好處,是訓練學生們
互相觀摩
學習他人的長處,

第四種好處是增強學生──至少是那位小老師──
對知識的印象和記
這種教學方式最大的漏洞,當然是遇上懶惰的老師,
所以在執行時,監管的方法是課堂錄影,並且要求老師
1.  列出每課的教學大綱,
2.  寫出期望同學們會提出的問題,
3.  寫出老師自己會提出的問題。
最後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老師所問的問題,
除了表達了老師的要求之外,亦表達了老師的思考方式,
成為了同學們「備課及思考」的重要參考標準。
其次是要求學生向學校填寫課後報告和感受。
這種報告可以用作比較教同一科的各位老師的表現。
至於課堂錄影,可以讓學生們觀察自己和同學的表現,
亦可以讓下一屆的學生們參考。

《綠色教育》(下)

從世界得來的教育分兩大類:
社會教育」和「歷史政治教育」。
「社會教育」屬於當下,是現實的教育。
The  moment  you  enter  society,
you  draw  the  key  from  your  heart
and  put  it  in  your  pocket.
Those  who  fail  to  do  so  are  fools.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74 )
社會好,社會教育就好;社會有病,社會教育就有病。
追求成功者,必修埋堆學,辦公室政治,度橋學。
追求成就者,必修哲學,自我批判,認識自己。
不論是培養追求成功還是追求成就的學生,
似乎這些「實用的課程」暫時我們中學裡都還沒有!

「歷史政治教育」屬於過去,是認識人性的範疇,
是以古為鏡、鑑古知今的教育:

What  man  is,  only  his  history  tells.
( Wilhelm Dilthey )
A  government  is  an  institution  that  holds  a
monopoly  on  the  legitimate  use  of  violence.
( Max Weber )
Political  history  is  far  too  criminal  and
pathological  to  be  a  fit  subject  of  study
for  the  young.  Children  should  acquire
their  heroes  and  villains  from  fiction.
( W.  H.  Auden,  A  Certain  World,  1971 )
The  human  record  is  virtually  universally
one  of  cruelty  barely  overcome  and  restrained
by  civilization.  Imperialism  and  slavery  are
no  white  male  monopoly  but  are  everywhere,
from  Egypt,  Assyria,  and  Persia  to  India,
China,  and  Japan.
( Camille Paglia )
In  existing  criminology  there  are  concepts:
a  criminal  man,  a  criminal  profession,
a  criminal  society,  a  criminal  sect,  and  a
criminal  tribe;  but  there  is  no  concept  of
a  criminal  state,  or  a  criminal  government,  or
criminal  legislation.  Consequently,  the  biggest
crimes  actually  escape  being  called  crimes.
( Peter Dimianovich Ouspensky, A New Model of the Universe )
歷史之中,固然可以提供智慧,
可以反映出人性中的美善,
但亦反映出人性中的醜惡、虛偽、愚昧,

紀錄了人類自己做成的悲劇和災難。
I  guess  if  people  couldn’t  profit  from  war
I  don’t  think  there  would  be  war.
( Lily Tomlin )
But  there  are  too  many  people  that  make
so  much  money  at  the  cost  of  lives  of
other  humans  and  for  no  reason  but  to
make  the  money.
( Lily Tomlin )
借用特區貿發局的名句來描述:
歷史政治教育絕對「意識不良」及「品味低俗」,
殘酷、血腥、恐怖兼而有之,
一定「唔能夠達到形象健康、老少咸宜既宗旨」,
所以禁止這類書籍在每年書展場內辦簽名會。
貿發局是否應該聲明,凡有關戰爭及屠殺的書籍,
例如南京大屠殺、越南戰爭等,
如果內裡有日軍殺中國人及向婦女施暴照片,
絕對會對年輕人產生不良影響,好唔健康,
一定要有密封包裝和警告字句,以及不得向未成年人士售賣。
歷史,尤其是附有真實圖片的歷史,
對青少年一代而言簡直是恐怖。
欺騙孩子們以為世界充滿善良和純真,
避免孩子們接觸「社會教育」和「歷史政治教育」,
是否屬於過度保護?
是否應該隱瞞及美化歷史?
是否應該編寫虛假的歷史書?
欺騙孩子是改變不了世界的。
在安全、讚許、公正、誠實中長大的這些孩子,
也許到最後,大部份都成為駝鳥、小部份則神經失常、
極小部份則成為了天才:
I  am  convinced  that,
except  in  a  few  extraordinary  cases,
one  form  or  another  of  an  unhappy  childhood
is  essential  to  the  formation  of  exceptional  gifts.
( Thornton  Wilder )
也許可以這樣說:
上智之人需要逆境的鍛煉,以承接「天將降大任」的後運;
亦只有上智之人才能夠在惡劣環境之中脫穎而出;
而大部份人的性格和心智,則深受環境和際遇的影響。
參考:《造命》(六)
現代人喜歡提出保護環境,維護美好的大自然;
我們稱之為綠色哲學
Dr.  Glen  Barry
Ecology  Is  the  Meaning  of  Life
http://www.ecoearth.info/blog/2013/10/essay_ecology_is_the_meaning_o.asp
人亦是大自然界的一部份,而人類之中不乏心靈美好的人,
社會是否應該保護這些瀕臨貶值的邊緣人?
如何保護?
抑或讓全球化趨向將這些邊緣人劃分為下等人?
當「欺瞞」和「高層次的虛偽」成為環球聰明人
私下及幕後的最高道德追求時,
我們是否同意有綠色的心靈
我們應否期望孩子們有「綠色的心靈
This  is  where  we  are  at  right  now,
as  a  whole.  No  one  is  left  out  of  the  loop.
We  are  experiencing  a  reality  based  on
a  thin  veneer  of  lies  and  illusions.  A  world
where  greed  is  our  God  and  wisdom  is  sin,
where  division  is  key  and  unity  is  fantasy,
where  the  ego-driven  cleverness  of  the  mind
is  praised,

rather  than  the  intelligence  of  the  heart.
( Bill Hicks )
一個重視綠色心靈的校園,
應該追求真理,尊重事實,鼓勵思考,
培育「懷疑和批判的精神」,批判迷信和信念,

培育「愛、智慧和勇氣」,拒絕虛偽,
建設信仰,讓善良和純真踏足在堅固的岩石之上!
我們不希望隨著歲月的增長,
善良和純真自我感覺良好,變成了無知,
並且受到現實的摧殘。

除了要保護孩子們「綠色的心靈」之外,
還有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是:
我們是否應該扶助社會上那些智慧較低、運氣較差、但心地善良的人,
避免出現人善、人欺、社會欺、天也欺的現象?
還是讓這些人走到絕境之後自殺算了?
也許讀者們開始明白,
為甚麼很多人口裡將蘇格拉底捧上天,
然後讓他從雅典的天空上跌下來,跌死他?
因為我們一向喜歡口號和幻想多於面對事實。
My  plainness  of  speech  makes  them  hate  me,
and  what  is  their  hatred  but  a  proof
that   I  am  speaking  the  truth?
( Socrates )
The  best  people  possess  a  feeling  for  beauty,
the  courage  to  take  risks,
the  discipline  to  tell  the  truth,
the  capacity  for  sacrifice.
Ironically,  their  virtues  make  them  vulnerable;
they  are  often  wounded,  sometimes  destroyed.
( Ernest Hemingway )

《綠色教育》(上)

很多自稱喜歡真理的人其實並不喜歡面對事實,
即使從事教育的人,在這方面亦不見得好了多少。
我們一向喜歡口號和幻想多於面對事實。
We  receive  three  educations,  one  from  our  parents,
one  from  our  schoolmasters,  and  one  from  the  world.
The  third  contradicts  all  that  the  first  two  teach  us.
( Montesquieu )
啟蒙時代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 Montesquieu 這句說話,
間接地叫我們反思:
   教育界的「責任」究竟是甚麼?
   課程中應否包括「埋堆學」及「辦公室政治學」?
   課程中應否包括「厚黑學」?

我們在家庭和學校裡,
雖然很可能已經學到了初級虛偽是甚麼,
但一般家庭和學校裡學到的半桶水思考能力及半迷信,
依然不足以應付置身於複雜社會的需要。
A  government  which  robs  Peter  to  pay  Paul
can  always  depend  on  the  support  of  Paul.
( George Bernard Shaw )
這個世界,最喜歡戲弄在安全中長大的孩子、
在讚許中長大的孩子、在公正中長大的孩子、
在誠實中長大的孩子。
清澈的眼神,天真無邪的笑容,行將破碎的心!
少年子弟江湖老。
單純的可貴,不只是單純本身,也許就是因為單純難以持久,
因為真和誠不容易堅持,因為獲得思考和智慧的路途太艱鉅,
也許就是因為虛偽是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孟德斯鳩的這句說話,令人想起柳宗元三戒中的臨江之糜》:
臨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
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其人怒,怛之。
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使勿動,稍使與之戲。
積久,犬皆如人意。
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良我友,牴觸偃仆,益狎。
犬畏主人,與之俯仰甚善,然時啖其舌。
三年,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
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註解:
1.  臨江,唐代縣名,今江西省 清江縣。
2.  畋,音田,打獵。
3.  麋,音眉,即麋鹿,亦叫四不像。英文叫 Moose。
4.  麑,音危,指幼麋。
5.  垂涎,流下口水。這裡指群犬因饞流下口水。
6.  揚尾,翹起尾巴。
7.  怛,音坦,恐嚇,喝斥。
8.  就,接近。
9.  習,使熟悉、習慣。
10.  抵觸偃仆,指群犬與麋麑嬉戲親暱的狀態。
抵觸,用頭互相碰撞。
偃仆,在地上翻身打滾的樣子。
偃,音演,仰臥。仆,音付,俯伏。
11.  狎,音峽,親近、隨便,不拘禮節。
12.  啖,音氮,吃。
時啖其舌,時常伸出舌頭,露出舔食的饞相。
13.  狼藉,縱橫散亂的樣子。藉,同籍,音直。
狼藉道上,指身體骨肉分離,散亂在路上。
所以常常有寫日報專欄的人說:
「年青人受唔到挫折,因為屋企人太保護,
一旦進入職場之後,就難以生存,
就好像長年在溫室裡接受人工養殖的生物,
會慢慢失去野外求生的本能。
世界上隱世原始部落,亦不應該太過保護,
一旦由於文明世界傳入及散播他們未嘗感染的病毒而滅族,
是無可厚非、無可奈何的事。」
職場如戰場,一向信奉「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成功意識,
而一般普通職場的 CEO 在向上攀爬的過程中,
除了不介意利用同袍做踏腳石之外,難免會有這樣子的想法:
The  object  of  war  is  not  to  die  for  your  country
but  to  make  the  other  bastard  die  for  his.
( General George Patton )
You  can’t  say  civilization  don’t  advance…
in  every  war  they  kill  you  in  a  new  way.
( Will Rogers )
甚麼叫做成長?甚麼叫做成熟?甚麼叫做成精?
甚麼叫做成龍?甚麼叫做成蟲?
參考:《成長是甚麼?》
There  must  be  more  to  life  than  having  everything.
( Maurice Sendak )
資本主義鼓吹自私和貪婪,往往和教育界的理念背道而馳。
如果制度不改變,這段說話就只能夠是資本主義者的幻想:
One  day,  virtually  every  business  will
operate  with  a  sense  of  higher  purpose,
integrate  the  interests  of  all  stakeholders,
elevate  conscious  leaders,  and  build  a
culture  of  trust,  accountability  and  caring.
( John Mackey, Conscious Capitalism, 2013 )

《做學問》(十)

做學問除了要學習如何問問題之外,
也要學習如何分析問題,尤其是概念的分析。
例如文以載道怨聲載道中的道,
前者代表道理、思想,後者代表道路,
一個道字代表了不同的東西。
例如相見時難別亦難中的兩個難字,意思不相同,
前者的意思是困難,後者的意思是難分難捨。
例如空凳的空字和空降中的空字,意思不同,
前者表示凳上沒有人和物,後者表示從天而降。
由於有多種的用法,文字往往容易模稜兩可,
例如:老竇踢竇都是竇、趕客趕路都是趕。
其中的「竇」和「趕」兩個字都有兩個不同意思的用法。
西方人學習中文尤其困難,
例如:神經、正經、月經、日經、東經、正經,
這些詞彙中的「經」字也許都有不同的意思。
試舉一歷史上的例子:
美國立國的時候,慷慨激昂、侃侃而談人人生而平等」,
當時的「人人」其實並不包括印第安人、黑人和女人。
我們只要知道所謂「人人生而平等」原來擁抱虛偽,
就明白釐清概念的重要性。
中國政客口中的「為人民服務」,
其中「人民」的定義似乎和美國立國時「人人」的定義,
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果不想「眾生平等」成為一個口號的話,
就必須接受批判思維的剖析!
不知道在佛教裡運用不夠清晰的口號算不算是惡業之一?
外國政客口中的「人人都有生存的權利」,
聽起來十分悅耳,其實頗為複雜。
首先,所謂生存的權利往往故意隱藏了一些附帶的條件,
例如人人都有生存的權利,
1. 除了我們的敵人。
2. 除了替國內某些團體爭奪利益而入侵別人國家的士兵。
這些士兵的生存權利是一個或然率。
雖然這些士兵並非因為保衛國家而作戰,
但犧牲了的士兵也會得到「為國捐軀」的美名。
其次,人人都有生存的權利,
但外國人有生存得比其他人更好的權利,
而且絕對不需要特別的原因。
所以我們要爭奪更多地球上的資源。
所以我們要吸引全世界的精英留下來,
讓落後及愚蠢的國家發展得更緩慢。
所以我們要間接輸出污染。
所以我們會要求落後及愚蠢的國家開闢更多的養蜂場,
替我們生產蜂蜜。
所以我們會要求落後及愚蠢的國家在貿易中收取我們的貨幣,
然後用狂印鈔票的方法來讓我們的貨幣貶值,
合法地去行騙。
所以我們要大力發展「國際」傳播媒介,
站在我們立場,替我們說話和宣傳的傳播媒介。
究竟要有甚麼條件才可以稱得上是國際傳媒?
香港政客口中簡簡單單的「為基層服務」,
可以代表各式各樣不同的目的和理念:
  為基層的情緒服務,
例如支持暑期遊學體驗,是基層子女應該享有的權利。
  為基層的利益服務,
例如爭取最低工資,每周最高工時上限…。
  為基層的生活服務。
  替自己塑造某種形象。
  為得到基層的選票而服務。
  在不徹底反思制度根源問題,
不意圖改革制度之下,為基層服務。
當世界還未大同的時候,
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居留權」,
都應該以當地人的利益為依歸
和自由、人權、公義完全沾不上關係,
和千里迢迢離鄉別井無關,
亦和對當地作出的貢獻也無關,
否則香港人的二、三、四奶,
都會認為自己在大婆的家裡有「居留權」!
入鄉隨俗,融入社會,學習當地的語言文字,
接受當地的生活規則、習俗、文化,
更加是合情合理的要求。
所以 2011 年香港竟然有一些人認為,
給予外傭申請居港的權利,
是對他們長期以來為香港家庭辛勤勞動的回報,
完全是侮辱了從根源開始思考的做學問方式。
其實問問題和概念分析,一定是同步進行。
但初學者不妨先問問題,
然後再釐清問題中個別詞彙的概念和意思。

《做學問》(九)

問完大問題,重要的問題,關於整體的問題之後,
不妨問問小問題。
千萬不要輕視小問題,因為小問題的根源可能是大問題!
將來想讀心理學或社會學的學生必須留意。
試舉一例:
為甚麼不少高貴的晚裝裙要低胸、露背、露乳溝?
高貴如何定義?
時裝界推崇高達六吋的高跟鞋,一吋厚的胸墊,
動機是甚麼?
甚麼人可以代表時裝界說話?
為甚麼我們要聽這些人的意見?
為甚麼傳播媒介要報導他們的說話?
再舉一例:
有人說:
只有吸過毒的人,才有資格說出毒品的禍害。
只有殺過人的人,才有資格說不稀罕殺人。
不會武功的人,沒有資格寫武俠小說。
伯樂本身並非千里馬,不可能懂得千里馬。
不懂得玩一種樂器的人怎可能懂得如何欣賞音樂。
試論其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再小的問題,往往涉及定義的問題。
所以自己和別人的問題之中,
某些辭彙的定義絕對不能夠疏忽大意。
在學校裡參與辯論隊的同學,對此點應有所知。
有一本我認為是高中學生都應該到圖書館裡借來看一看,
有豐富漫畫插圖,關於思考的書,
叫做《 Taming  Your  Mind 》
作者是  Ken  Keyes,  Jr.  出版社是 Love Line Books。
這本書其後出了中譯本,叫做《馴服心靈》 (黃耀漢譯)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43372
這本書 p.11 中舉出了一個有趣例子:
For  example,  Bob  had  fished  all  day  without  any  luck.
On  his  way  home  he  went  to  Captain  Tom’s  Fish  Market
and  said:
“ Tom,  pick  out  five  of  your  biggest  fish
and  toss  them  to  me.”
“ You  mean  throw  them?”
“ Yes,  just  throw  them  over  to  me  one  at  a  time
so  I  can  tell  the  family  I  caught  them.
I  may  be  a  poor  fisherman,  but  I’m  no  liar.”
雖然《馴服心靈》(p.14) 在翻譯時常常修改作者的內容,
但也譯出了原著的精神:
老王有一次去釣魚,運氣很背,毫無斬獲,
回家時順道繞去市場,向魚販說:
「老闆,買五條大魚。」
他抽出魚桿又說:
「秤好後,一條一條給我掛上魚鉤,讓我釣起來。」
老闆一頭霧水問:「這樣做有甚麼道理?」
「跟你講,我雖然釣魚技術差勁,但不會差勁到跟太太說謊。
瞧!我這不是確實釣了五條魚嗎?」
問題的關鍵,當然是在「catch 字的定義。
正如香港不少奸商利用「鮮奶」沒有清晰的定義,
有些抽去部份奶油,有些用強迫乳牛飲水來稀釋,
和市民從農場直接買入的「鮮奶」,簡直有天壤之別。

《做學問》(八)

往往只有問大問題問重要的問題問關於整體的問題
並且從根源開始思考
才可以徹底圓滿地解決「一個問題」,
也許亦同時解決了幾個附屬的小問題。
問大問題,才可以提升我們思考的境界。
而且大問題,遲早都要問。
只問小問題,容易顧此失彼,
甚至一有少少變化,解決的方法就前功盡廢!
一個人有了問大問題及從根源開始的「思考習慣」,
就容易看到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這是打算將來做學問的人極為重要的認知。
試舉一例:
「民主是甚麼?」是大問題。
民是甚麼?誰作主?照顧誰的利益?
「民主是否只得一種?」是大問題。
「一人一票」不但是小問題,而且可以破壞大問題。
如果只是解決小問題的話,既得利益者會阻撓你任何的修訂,
因為「一人一票」是訴諸數目,不是訴諸真理,
哲學上稱為為「訴諸群眾」或「訴諸當時受歡迎程度」
appeal  to  the  masses    appeal  to  popularity
是一種思考上的謬誤;
「一人一票」講的是個人或團體當下的現實利益,
不一定是社會和公眾長遠的利益;
「一人一票」訴諸投票時的情緒多於深思熟慮的理智!
「一人一票」有沒有可能選出希特勒?
答案是:已經成為事實。
哲學和科學,雖然公開讓所有有腦的人參與,
但一向只是少數人的學問和遊戲,
絕對違背「一人一票」的概念,為何不會被時代淘汰?
為甚麼選舉不可以是「小圈子」?
「小圈子」就一定不能夠讓整個社會參與嗎?
「小圈子」就一定不能夠服務大部份人嗎?
為甚麼我們不用「一人一票」的方法去決定誰可以做醫生?
「一人一票」究竟是數字課題、心理課題,還是道德課題?
「一人一票」和「晒馬」是否相同?
在怎麼樣的情況之下,「一人一票」才是可行之法?
再舉一例:
由於近年來頗多年青人自殺,
幾條中學生和大學生都應該問一問自己的問題是:
對我來說,生存是否有意義?
如果生存似乎沒有意義,那麼生命是否有意義?
生命的意義是甚麼?
為甚麼我會這樣想?
是否未經思考就接受了別人的想法?
生命的意義可以是甚麼?
生命的意義可以有甚麼選擇?
應否強迫所有人都接受同一種生命的意義?
又舉一例:
我已經儲備了足夠的生活費,
那麼我依然每天營營役役地再去賺更多的錢,
到底是為了甚麼?
我提出的解釋是真正的原因嗎?是所有的原因嗎?
我可以對別人說謊,但我是否應該對自己誠實?
如果我知道明天將會在一宗交通意外中死亡,
我的想法會改變嗎?
在資本主義制度的意識形態之下,
我算是進步動力不大,不願意向上流動的人嗎?
問問題由大到小,有時會很困難,視課題而定。
中學生千萬不要強己所難!
但問問題從整體到部份,就是應該可以做到的功夫。

《做學問》(七)

讀書和做學問如果想要有成就,
必須理性、感性及訓練三方面均衡發展,
所以最好能夠具備這三方面的條件
首先,在感性方面,
真正想讀書和做學問的人必須愛真理」,
愛真理要愛到比面子還重要的程度。
其次就是重視」!
讀書和做學問的人即使對人欠缺「真」和「誠」,
但至少對追求學問要有「真」和「誠」!
在這一方面,我們發現讀書和做學問的要求,
和宗教精神十分相似。
這就是為甚麼錢穆先生說:
「做學問可訓練學做人。
    如做人功夫不夠,做學問則不易有成。
    總之,先須學做人。
    德性到某一階段,學問亦可到達某一階段。
    服善、虛心、積累及去除功利觀念,
    均為培養德性之要項。」
《錢穆賓四先生講學粹語》(葉龍筆錄)
其次,在理性和智力方面,
讀書和做學問的人必須具備抽象思考的能力,
短期內就能夠掌握到如何去「問問題」。
最後,在訓練方面必須充足。
大部份喜歡讀書和做學問的人都不是天才,
但我們可以將勤補拙,然而努力必須用在刀鋒之上!
由於訓練是大部份讀書和做學問的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我們不妨花多一點篇幅去探討:
☆  接受批判思維的訓練,培養良好的「思考習慣」。
參考:《融會貫通》
  培養運用清晰的詞彙和概念。
由於日常語言和詞彙往往並非完善的思考工具,
所以讀書和做學問,
必須對自己或別人的問題進行「語意分析」和「概念分析」,
目的是釐清問題中個別詞彙的概念和意思。
因為意義不清、概念含糊,就會令我們思想混淆,
陷入了含糊其辭、模稜兩可equivocation 的思考謬誤。
If  thought  corrupts  language,
language  can  also  corrupt  thought.
( George Orwell )
我們往往會發現雙方對同一詞彙會有不同的定義,
對同一事物會使用不同的詞彙,
或者對同一概念會有不同的理解。
弄清自己提出的問題中個別詞彙的概念和意思,
我們就知道自己究竟在說些甚麼?
弄清別人問題中個別詞彙的概念和意思,
我們就知道別人究竟在說些甚麼?
他對問題的瞭解去到甚麼程度?
甚至別人的智慧去到甚麼程度?
☆  追求卓越
懂得知識有層次之分,
不會被低層次的知識所蒙蔽。
☆  運用「思考架構」
懂得用思考架構來學習,
知道自己現時所學的東西或者面對的問題,
在概念結構中的位置及和其他部份的關係。
參考:《做學問》(一)
☆  培養「森林思維」
明白看樹木時不應忘掉了森林。
懂得問問題時,應該由大到小,從整體到部份。
☆  培養「根源思維」
懂得問問題時,先從從根源開始才到枝葉部份。
明白一旦開始時想法或者假設錯誤,
那麼無論多麼努也不可能達到目標。
My  desire  is  for  wisdom,
not  for  the  exercise  of  the  will.
The  will  is  the  strong  blind  man
who  carries  on  his  shoulders
the  lame  man  who  can  see.
( Arthur Schopenhauer )
重視意志多於智慧的人不妨再想一想。
意志就是力量,行動就是力量,一點也沒有錯,
但對一個樂觀、愚蠢、無知的人來說,
下面這一句金句到底是勵志還是陷害?
Action  is  the  real  measure  of  intelligence.
( Napoleon Hill )
行動之所以能夠顯示出智力,其實是看背後的部署。
部署是甚麼?部署不就是思考嗎?
A  man  is  not  idle  because  he  is  absorbed  in  thought.
There  is  a  visible  labor  and  there  is  an  invisible  labor.
( Victor Hugo )
中國傳統的智慧是三思而後行未雨綢繆」,
西方人則說
Think  before  you  act  or  speak.
似乎傳統比較尊重思考的勞動價值。
思考、意志和行動根本就是三位一體!
一隻鼎,如果少了一隻腳,就難以站得穩。
香港是一個重視意志和行動多於深刻思考的地方,
我們已經不知道鼎是甚麼。

《做學問》(六)

現時香港中學的通識教育鼓勵「多角度思考」,
以防學生們的思考會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所以我們亦嘗試從另一角度去研究「問問題」。
「問問題」其實也可以是一種謀略和手段
在純理科教學之中,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只有一個解決方法,
將「問問題」作為一種教學的謀略和手段,
是相當高明的教學法。
但在人文科目中用這種教學法,
就會扼殺了學生的想像和創意。
在人際關係之中,
不少沒有意圖做學問,只喜歡出風頭的人,
也喜歡問問題!
這些喜歡問問題的人,不一定喜歡問題的答案,
很多人問問題,其實是希望聽到自己喜歡的答案,
或者希望別人能夠答到自己心目中想要的答案。
最要命的是,
這些喜歡問問題的人,不一定熱愛真理,
他們的思考常常會適可而止,
並且討厭鍥而不捨的追究。
現實生活中,即使他們知道蘇格拉底是誰,
即使他們的口裡十分尊敬這位哲學家。
但從他們的言論及思想來判斷,
他們其實是極度憎惡蘇格拉底的。
如果他們當年住在雅典,
亦必然會是要求處死蘇格拉底的一份子。
平庸者鼓勵聽話的聰明,歧視深刻的思考和智慧,
自古已然!

因為保護面子比追求智慧更為重要。
筆者懷疑中國古代優秀的科學之所以沒落,
其中一個原因應該和這一點有關。

My  plainness  of  speech  makes  them  hate  me,
and  what  is  their  hatred  but  a  proof
that   I  am  speaking  the  truth?
( Socrates )
如果說,面子比真理更為重要乃人之常情,
那麼為何西方能夠發展出科學?
[愚蠢、仁慈、歧視]
有人說,我們不應該嘲笑別人愚蠢,
因為愚蠢是與生俱來的,
所以不懂得如何去「問問題」也是與生俱來的,
沒法靠個人的努力去改變。
說得很對,因為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尊敬,
但除了那些強調仁慈,貶低智慧的人外,
我們絕對不會將重大的事情付託給愚蠢人去做,
尤其不應將公眾的生命交託在樂觀兼愚蠢的人手中。
尊敬愚蠢人並不等於尊敬他們的腦袋。
尊敬人是必須的,但亦必須有一個範疇!

如果沒有知人之明,下面這句說話就有語病:
Few  things  help  an  individual  more  than
to  place  responsibility  upon  him,
and  to  let  him  know  that  you  trust  him.
( Booker T. Washington )
做學問的人如果愛真理,就必須接受事實,
拒絕用口號蒙蔽自己,甚至欺騙別人!
那麼愚蠢又自大的人又如何?
自大是否也有部份是與生俱來的?
我們是否也不應該嘲笑別人愚蠢又自大?
不少童話故事和笑話是否不道德地刻薄?
諷刺文學  Satire  是否不道德的文學?
Fools  are  my  theme,  let  satire  be  my  song.
( Lord Byron )
不少喜歡說三道四、賣弄小聰明的人並非愚蠢,
只是沒有自知之明,對真理亦沒有追求的熱誠。
如果我們沒法避開這些人,
而他們又擁有影響到大眾利益的權力,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嘲笑這些自以為聰明的人愚蠢?
是否可以嘲笑這些自以為聰明的人沒有自知之明?
當年蘇格拉底的行為是否等同嘲笑別人愚蠢?
是否因此而「犯眾憎」?
是否越文明的社會越是應該尊敬喜歡賣弄小聰明,
而實在是愚昧和無知的人?
我們應該用蘇格拉底的「接生婦」辯論方式來誘導年青人,
還是明哲保身、默不作聲,
讓這些賣弄小聰明的人去荼毒年青人的思考?
金融界一向信奉弱肉強食的原則,是典型的非洲草原世界,
不但歧視愚蠢人,更將聰明度低的人作為食物,

從事短線股票投資或抄作的人就明白這是甚麼意思。
仁慈的人說,愚蠢人往往四肢健全,只是腦有缺憾而已,
就讓他們做聰明人的蜜蜂和螞蟻,用這樣的方式融入社會罷,
至少在稱呼上,資本主義下的蜜蜂和螞蟻並非奴隸。
仁慈的人說,愚蠢人不是奴隸,我們不但沒有歧視他們,
而且在爭取蜂權、蟻權的鬥爭中,和他們肩並肩站在一起!
想收入高一點的愚蠢人,不妨做聰明人的打手,
這就是為甚麼俗語說「聰明人出口,笨人出手」。
不少國家裡部份的軍人和警察就是這一類。
愚蠢程度不太低的就做聰明人的低層管理奴才!
奴才只要沒有傷害到主子,就不應該受到歧視。
勵志的人士告訴我們:
對愚蠢人的包容是大愛,是無條件的愛,
死在愚蠢人的手上,是更大的愛,驚天地,泣鬼神,
至於那些被迫陪葬的人,是他們的不幸,
這種事情必然會發生,我們只能夠寄予同情,為他們祈禱。
所以勵志的人士是否應該這樣說:

不要叫人小看你愚蠢,總要在言語偽術、
一意孤行的決斷行為、陷害別人的信心、對自己的愛心,
和對主子的忠心上,都作團隊的榜樣!
我們的教育和考試制度,
又是否在否歧視愚蠢或者記憶力不足的莘莘學子?
如果不歧視愚蠢和無知,我們為甚麼要填鴨?
所謂「有教無類」是否只是一個口號?
如果我們重視愛和智慧的話,
應該如何處理「愚蠢」及「無知」這個課題?
還有,如果一個社會歧視愚蠢人,
那麼蘇東坡的理想就難以實現: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但願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