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鴨大餐》(三)

自從教育局專家迷上了美國教育心理學家  Howard  Gardner
的「多元智能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之後,
香港的中學、小學及幼稚園的學生就開始了「十項全能超人」之旅,
以  Leonardo  da  Vinci  為榜樣!
靜靜地、不動聲色地貶低了  Nicholas  James  Vujicic
 Stephen  William  Hawking  的價值,
待有需要時才將他們放回神檯之上。
而所謂「愉快學習」,在「十項全能超人」之旅的陰霾之下,
淪為口號和笑話,因為「愉快學習」的難度變得更高了。
我們假設了一個學生如果越是能夠發展他的每一項才華,
具備了了多元智能,他就越是快樂。
不知從何時開始,教書界竟然相信「多」就代表「好」,
所謂「多」,不是指教書界提供多元化的選擇,
而是是指教書界要求學生具備多元化的才華,
我們忘記了「撒種並不等於揠苗助長」!
教育不能夠克服遺傳,
不能夠將兔子改變成烏龜,也不能夠將烏龜改變成兔子;
教育的理想,是讓學生明瞭自己的性格、興趣和天賦,
並且循著這個理想的方向去發展。
Everyone  is  a  genius.  But  if  you  judge
a  fish  on  its  ability  to  climb  a  tree,
it  will  live  its  whole  life  believing
that  it  is  stupid.

( Albert Einstein )
正如「醫生難醫命終之人,佛陀難渡無緣的眾生」,
無論多麼好的老師,亦未必能夠教好每一名學生。
要求每一名學生成為十項全能的超人,會否是強人所難?
「十項全能超人」之旅到底是鼓勵還是虐待?
A  great  teacher  recognizes  your  weaknesses
but  identifies  and  magnifies  your  strengths.
( Samuel Butler )
在香港,拒絕參與填鴨大業的學校有如鳳毛麟角,
填鴨填得好的學校同樣寥寥無幾。
由於沒有遠見、勇氣和能力自己編寫一流的課程
香港學校的填鴨大餐裡沒有鮑參翅肚,但會有名牌美食。
學生們吃得多固然不一定好,因為不一定能夠消化,
吃得少亦會營養不足,
就好像吃自助餐,有很多東西選擇總比很少東西選擇好,
而且有時我們不會知道,
原來有些小朋友的食量真的可以很大,而且甚麼都吃,
不敢不吃,見同學們吃所以自己也吃,
於是填鴨者振振有辭,認為證明大部份鴨是可以糟肥的!
關鍵的問題當然是
「糟些甚麼飼料?」
「應該怎樣去糟?」
「是否所有鴨子都糟同樣的飼料?」
「甚麼時候才是糟肥鴨子的最佳時間?」
「怎樣去糟才算是尊重每一隻鴨子?」

We  must  carefully  prepare  good  soil  before
we  sow  the  seeds  and  water  the  seedlings.
Some  even  select  their  seeds  before  sowing.
( Jason Ling )

《填鴨大餐》(二)

[最起碼的教育目標]
填鴨大餐裡似乎指定了很多必須吃的東西,
但每個人對必須吃的東西都有不同的看法,
以下只是筆者個人的看法:
先從森林開始看起!看完森林再看樹木!
森林是甚麼?
森林就是子女們的整個人生。
所以最起碼的教育目標,
就是填鴨大餐要能夠令子女將來在社會上「生存」,
不單只是生存,而是要「正正當當地生存」,
不單只是正正當當地生存,還要「開開心心地生存」。
其次就是照顧個別的差異,
不但在學科方面,亦在生命教育方面。
簡單地說,就是在學校裡和子女們探討
每個人應該怎樣去選擇如何活」這個課題,
又可以再仔細分為兩個課題:
教書 vs 教育」及「成功 vs 成就」。
筆者相信大部份父母都會同意這個說法。
「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
    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死》(魯迅)
「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
《我的兒子》(胡適)
我們不需要像蘇東坡那麼貪心: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但願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當子女的精神和情緒都正常的時候,
我們會希望子女能夠做一位盡責的市民,
即使不能夠貢獻社會,亦希望不會貪贓枉法、毒害社會。
如果子女將來決定組織家庭的話,
我們希望子女能夠做一位盡責的父母。
這些應該是最起碼的教育目標。
[其實勤奮和開心可以共存]
由於筆者一向討厭說口號,
所以不論讀者是否同意和接受這些教育目標,
讀者都應該明白「這些目標絕對不簡單」!
首先,一般提供填鴨大餐的學校,
並不在意閣下的子女將來是否能夠「開開心心地生存」,
因為「口裡極之贊同,心裡和行動上並不相信」,
一向是教育界常見的現象。
別忘記,「虛偽」和「跟隨大隊」一向都是普世價值,
亦是普港價值!
不少學校認為如果學生讀書讀得太開心的話,
將來就未必能夠在社會中舒舒服服地生存,
不少學校和家長都認為:
1.  勤奮和開心是兩個水火不容的概念!
2.  只要能夠舒舒服服地生存,開開心心是可以犧牲的!
第一個想法肯定錯誤;
第二個想法從死亡和生命的角度來看,
則犯上了思考本未倒置的毛病。
一般提供填鴨大餐的學校,當然不會重視和學生們討論
「如何可以慾望少少而活得開開心心?」,
「如何選擇最有價值的學問?」
「勤能補拙是否和事情及處理該事情的個人天賦無關?」
「勤能補拙會否指出勤在甚麼地方?需要勤於思考嗎?」
「勤奮是不會浪費的嗎?是不會變成虛功的嗎?」
「勤奮是否應該用在刀鋒上?如果是的話,那麼甚麼是刀鋒?」
「如果勤奮是會浪費的,所以應該用在刀鋒上,
    那麼鼓勵學生將勤補拙豈非是嚴重的誤導?」

他們認為這些課題屬於哲學家的職責,
和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教書工作者完全無關!
[家庭教育]
如果家長們同意
「子女能夠正正當當和開開心心地在社會裡生存」
是教育的首要目標的話,
家長們其實只需要做一件事:
任何家裡發生的事情,是非黑白最重要,說理最重要;
千萬不要私歪,不要心存僥倖地虛偽,
不要教導子女看閣下的面色行事,
認為討閣下的歡心比世間上一切真理都重要!
否則家長們只能夠要求學校教導學生學習
1.  如何有技巧地虛偽,好在社會裡生存。
2.  諂媚的藝術,幫助個人攀登成功的階梯。
3.  如何將個人的開心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以便一將功成萬骨枯。
對於重視「成功」多於重視「成就」的家長和學校,
其實這樣的課程非常重要,應該列入正規課程,
因為它就是年青人剛入社會時的識時務學」,
內容包括 [揀堆、埋堆、擦鞋],
但很可惜我們的學校裡就是欠缺了這一科!
至於爬上高位之後的「厚黑學」,
應該屬於資優或天才兒童的課程。
畢竟「子女能夠正正當當和開開心心地在社會裡生存」
是  too  idealistic,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而「識時務學」及「厚黑學」才是  realistic!
[學校裡的生命教育]
其次,一般提供填鴨大餐的學校,
並不在意閣下的子女深入思考關於生命的問題,
學校和家長們都認為,
學生們只需要認識外界,不需要認識自己;
學生們只需要發掘知識,不需要理會死亡的啟示,
不需要思考生命的意義。
學生們對宗教只需要迷信或持有信念,不需要有信仰。
我們的教育制度之下,
既沒有這樣的課程,也沒有這樣的師資。
切勿幻想我們的通識教育科裡真的有這樣一個環節,
以補不足;
名稱和口號,可能是會有的。
中學歷史科中的戰爭和殺戮,個人和團體各自的權責範疇,
文學科中面對道德和死亡的抉擇,
我們一向只能夠敷衍塞責及假惺惺地去討論。
我們不喜歡建立一個思考架構!
最後,不是所有香港的中學生都能夠讀大學,
而大學裡亦不一定有關於婚姻和家庭的課程,
即使有這類課程也不是必修。
一般提供填鴨大餐的學校,
並不在意閣下的子女將來是否能夠做一位稱職和盡責的父母。
不能夠怪學校,因為我們的中學裡根本就沒有這樣的課程。
要怪,就怪教育局!
換句話說,有一些飼料香港現時的鴨子是吃不到的!
而這些飼料,其實可以幫助鴨子在成長過程之中,
及早發展出那扁扁而堅硬的嘴巴、強而有力的雙翼,
和善於游泳的雙蹼。
一般學校和家長不會去思考甚麼是重要的飼料,
甚麼飼料最適合我們各式各樣的鴨子,
當然更加不會去思考
「怎麼樣的老師才有能力把這些飼料填得好」
及「如何挑選及訓練這樣的老師」。
我們喜歡追隨大隊,
認為所有鴨子都應該有一個戴著四方帽子的頭,
即使牠們的嘴巴、雙翼和雙蹼離開發育成熟的階段,
還是遙遙不可及。
至於牠們的四方帽子是否戴得穩妥,
我們將責任完全推卸給大學。
當然有些家長會完全不同意筆者提出的最起碼教育目標,
他們認為,如果子女們有一份高薪的工作,
不論他們是否做得開心,
不論他們是否在灰色地帶工作,
不論他們在工作中是否需要出賣良心,
不論他們在工作中是否需要顯露感動,
只要報酬夠高,就是舒舒服服的生存,就是有意義的生存。

《填鴨大餐》(一)

俗語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所以一所學校首先要選擇的,
就是它想要培植樹木,還是培植樹人,
因為兩者所需要的土壤,肥料,環境和照顧者,
大相逕庭,不能夠相提並論。
培養偏才只可以說是培植一棵五十年的樹,
只有培養通才,才可以說是培植百年樹人!
無論是培養偏才還是培養通才,
都需要篩選種子,挑選土壤,肥料,環境和照顧者。
填鴨既可以是一種暴行,
是一種獨裁、高壓的政治和教育決策,
利用軟弱的老師扮演課室內的獨裁者,
但也可以是一種濃縮知識,加速學習,
並且訓練學生專注力,訓練學生記憶方法的教學法,
填鴨得其法,可以成為一種優秀的教學方式,
端視乎所填的課程內容,如何填,填的次序,
由甚麼質素的老師來填,和這些執行填鴨的老師的智慧。
在電腦教學的時代,學生們可以選擇不同的時間和空間,
用自己感覺舒適的速度去學習。

When  your  religion  or  education
limits  your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it  is  called  indoctrination.
( Jason Ling )
[這是一個填鴨的時代]
香港教育制度一向被謔稱為「填鴨式教育」,
西方人稱為  factory  model  of  education
也就是不理會學生是否能夠「消化」課本內的知識,

總之不斷地向學生「硬塞」,
期望智力或者記憶力較差的學生,
用「背誦」來代替「消化」,
造成學生面對沉重的記憶和功課兩重壓力,
甚至扼殺學生的好奇心、學習興趣和創意。
Children  are  no  longer  the  masters  of
their  own  learning,  and  instead,  their  minds
are  being  treated  as  storage  containers.
( Will Stanton )
I  think  it  is  totally  wrong  and  terribly  harmful
if  education  is  defined  as  acquiring  knowledge.
( William Glasser )
學習是一件複雜的事情,需要很多不同的工具。
我們當然不能夠抹殺意志和勤奮在學習方面的重要性,
意志和勤奮只不過是學習的工具之一,而且隨時會被浪費;
更重要的學習工具是好奇心和興趣
因為有好奇心,有興趣就有學習動機,

有了動機之後學習就會變得理所當然;
而最重要的學習工具則是嚴謹思考能力
一旦培養出思考能力,學習就會變得毫不費力。
筆者按:
不知是否由於社會風氣不重視批判思維,
香港人往往過度誇張行動的價值,誇張「拼搏精神」,
有意無意之間貶低思考的價值和道德的判斷。
我們忘記了鄰埠澳門的賭桌上,
不是也有不少勤奮和充滿「拼搏精神」的人嗎!
Malcolm  Gladwell
Why  Human  Potential  Is  Being  Squander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spphGOjApk
香港有一個怪現象,
就是一般老師都討厭「縱容」這個概念,
但卻十分縱容自己參與「填鴨」工程,
認為這是自己的職責。
由於人類的知識不斷地膨脹,
近十年來,香港的填鴨大餐,越來越豐富,
份量更是變本加厲,
如果懂得吃,又吃得下的話,的確超值,
但不是人人都懂得吃,都有超人的胃納,
當百分之二十的學生得益時,
百分之六十的學生只是陪吃,
而其餘百分之二十的學生也許吃出了胃病。
所以當我們要子女吃填鴨大餐時,
一定要子女量力而為,未開竅之前千萬不能吃得太多,
因為食多會食滯,會導致消化不良,甚至產生厭食症!
並且開始懷疑生命是否只是為了吃!吃!吃!
是否吃得越多、越快就越好?
是否能夠吃得越多、越快,就表示已經贏在起跑線上?
記憶力超強的中學生,
饑齡也許有二十五歲,可以吞噬極多的知識,
但學習方面的機靈可能只得十歲,因為不懂得如何思考。
當子女未有能力吃得太多時,家長們就需要知道
1.  甚麼是子女必須吃的東西,
2.  甚麼是子女其次才需要吃的東西,
3.  甚麼是子女可以遲一些才吃的東西。
因為學校和老師未必有時間去思考這個課題!
如果學校不去研究「如何填鴨才可以填得好」,
那麼家長們就需要研究
「吃填鴨大餐要如何吃才可以吃得好」,
否則在填鴨大餐過程中,
鴨子由於背負著家長們殷切的期望而出現鴨跳牆」,
在劇烈競爭的壓力下出現精神異常,需要天天服藥,
甚至「鴨跳樓」,那
時候家長們就後悔莫及。
參考:《教書、教育》(八) 《香港教育的展望》

《贏在起跑線上》

許多思考力不足的勵志者討厭講個「贏」字,
一看這篇文章的標題,當然會立即令他們倒胃口,
這就是為何同思考級數的人才有可能產生緣份的緣故。
It  is  foolish  to  encourage  youngsters
to  run  faster  or  to  try  their  best
when  either  one  of  the  following  occurs:
he  has  lost  his  way,
he  is  on  the  wrong  track,  or
he  is  on  the  right  track
but  in  the  wrong  direction.
It  doesn’t  matter  where  the  youngsters
are  coming  from.  All  that  matters  is
whether  they  are  on  the  right  track
and  in  the  right  direction.
Only  hard  work  on  the  right  track
can  get  them  to  the  right  destination.

( Jason Ling )
《贏在起跑線上》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箴言 22:6》
有人說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而且終點一定是死亡,
所以無需贏在起跑線上,這個說法肯定是錯的!
人生當然要贏!而首先就必須贏在起跑線上!
不僅僅是因為人生苦短,競爭激烈,
而是因為時光不能倒流,不應該浪費珍貴的生命。

[定義起跑線]
接受過嚴謹思考訓練的人,首先一定是「定義起跑線」,
其次就是研究有多少條起跑線符合這個定義,以免做虛功,
最後,當然是自強不息,努力以赴,向著標竿直跑。
俗語說:「有好的開始就是成功了一半」,
當起跑線有了清晰的定義之後,就要設法贏在起跑線上!
The  beginn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work.
( Plato )
The  first  step,  my  son,  which  one  makes
in  the  world,  is  the  one  on  which  depends
the  rest  of  our  days.
( Voltaire )
The  direction  in  which  education  starts  a  man
will  determine  his  future  in  life.
( Plato )
If  a  man  neglects  education,
he  walks  lame  to  the  end  of  his  life.
( Plato )
不論是讀書還是人生,不論是管理還是政治,
路線和方向兩者的判斷和最後選擇,都同樣重要。
即使起步不夠別人快,不能夠贏在起跑線上,
至少亦必須選對了起跑線,並且行對了方向。
「贏在起跑線上」就是慎始,是一個風險管理的課題,
選對了起跑線,選對了方向,就是選對了人生的方向!
可以說,選擇起跑線和方向就是人生「當行的道」。

The  wise  win  before  the  fight,
while  the  ignorant  fight  to  win.
龜兔賽跑中勝利者的策略,一定是「贏在起跑線上」,
因為快慢和效率只不過是次要的問題。
當一個人選錯了起跑線,
或者選對了起跑線,但卻行錯了方向,

而他的人際環境中又欠缺了智者在旁提點,
再加上四周都是艷羨目光和掌聲時,
他必然不會思考「自己是否選對了起跑線」,
所以更加不會去思考「自己是否朝著正確的方向奔跑」。
當他沾沾自喜地跑得越快,就越是沒法回頭,
因為當覺察到不妥時,人生往往已過半百。
幸好只要知錯能改,人生還有機會,
因為浪子回頭,從新開始,永不嫌遲!
問題是有多少人會知錯,其中有多少人願意改?
而願意改錯的人之中,又有多少人有能力改錯?

栽培子女,教育下一代,不但是很多父母關心的課題,
也是真心關心教育的人必須研究的大學問。
有兩句七假三真的說話,我們常常都會聽到,就是
1.   每位小孩子生下來時都是一張白紙。
2.  每位小孩子生下來時都是天才。
也許這兩句七假三真的說話,
為家長們提供了部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信念基礎。
姑勿論這些說話的真假細節,
首先,要贏在起跑線上,當然需要定義「起跑線」
「起跑線究竟是甚麼?」
「起跑線是否只得一條?」
「如果起跑線不止一條的話,究竟有多少條?」
「如何判斷起跑線的好壞?標準是甚麼?」
「如果選擇了一條好的起跑線,但卻行錯了方向,怎麼辦?」

「如果已經選擇了一條劣等的起跑線,
    是否還應該堅持忘記背後,努力向前,向著標竿直跑?」
Our  greatest  fear  should  not  be  of  failure,
but  of  succeeding  at  things  in  life  that
don’t 
really  matter.
( Francis Chan )
選對了起跑線,行對了方向,
性格配合,再加上毅力,人生就如魚得水。
It  does  not  take  much  strength  to  do  things,
but  it  requires  great  strength  to  decide  on
what  to  do.

( Elbert Hubbard )
True  wisdom  is  to  know
what  is  best  worth  knowing,
and  to  do  what  is  best  worth  doing.

( Edward Porter Humphrey )
21《贏在起跑線上》What's your starting point
筆者個人現時的看法是:
起跑線當然有得揀,但即使選對了起跑線,
中途有可能轉向,所以最後的方向及終點,
屬於個人的抉擇。
筆者認為人生中最重要、最有價值的起跑線至少有三條,

但這幾條起跑線不是一般香港家長們熟悉或者喜歡的起跑線。
☆  第一條起跑線,是關乎「未來生存能力」的起跑線──
照顧自己的「成功」能力,以「戰勝大部份人」為目標,
以避免失敗、避免被社會淘汰為防守的底線,

致力於培育「思考能力」及「自學能力」。
The  mind  is  not  a  vessel  to  be  filled
but  a  fire  to  be  kindled.
( Plutarch )
The  mind  is  like  the  stomach.
It  is  not  how  much  you  put  into  it  that  counts,
but  how  much  it  digests.
( Albert Jay Nock )
Build  a  man  a  fire,
and  he’ll  be  warm  for  a  day.

Set  a  man  on  fire,  and  he’ll  be  warm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 Terry Pratchett )
參考:《教書、教育》(八) 《成功 success》
以往培養獨立思考、慎思明辨的能力,
只是做學問的人對自己的要求和理想。
但在人類的知識不斷膨漲,資訊爆炸,是非難辨的時代,
以勤補拙已經不足以應付時代的需要;
獨立思考、慎思明辨的能力,
已經成為這一代精英必須具備的能力。
競爭的焦點落在批判思維的訓練之上!
批判思維的訓練,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青少年如果在學時未曾接受過批判思維的訓練,
思考能力不足,只懂得半桶水的思考方式,
或者只懂得勤力讀書,但懶於思考,
不知道人生當行的道就是努力追求智慧

在資訊爆炸時代,就是輸在起跑線上!
Since  more  and  more  jobs  will  be replac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s  in  the
near  future,  mediocrity  has  no  place  here
and  people  below  the  top  20%  in  intelligence
will  feel  increasingly  insecure  of  their  jobs.
What  the  future  generation  needs  for  survival
is  the  ability  to  see  things  from  a  global
an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Therefore
a  training  in  critical  thinking and  humanity
becomes  crucial  in  the 
present  education.

( Jason Ling )
其實不論是「教育」還是「教書」,我們都應該知道
萬般皆下品,唯有思考高」,所以座右銘只有一條:
Sharpen  your  brain!
Always  take  time  to  sharpen  your  brain!

授人以魚不若授人以漁,
傳授知識不若傳授思考方法!
知識當然需要更新,但知識很容易更新,
而思考能力和思考方法就要趁年輕時開始培育。
所以與其有一位學識淵博的老師,
不若有一位懂得思考的老師;
與其有一位懂得思考的老師,
不若有一位懂得傳授思考方法的老師。
一般未經過嚴謹思考訓練,不懂得思考的老師,
往往只懂得鼓勵學生將勤補拙,死背死讀,
浪費了不少青少年的精力。
勤奮應該用在刀鋒之上,不應該浪費;
勤奮當然應該用在訓練個人思考之上!
接受嚴謹的思考訓練,穩紮穩打,去蕪存菁,
追求真理,學習謙卑,化除所有邏輯方面的漏洞,
不走彎路,不浪費生命,便是人生的一條捷徑。

If  you’ve  struck  gold,
why  go  in  search  of  brass?
( Jeffrey Archer, 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
參考:《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一)
教育界不少人士都喜歡用環境的壓力作為藉口,
justify 他們所實施的低層次填鴨大業。
香港家長們所認識、接受或無奈地接受的,
只不過是一條意圖在現時「填鴨制度」下能夠成功生存的起跑線。
為了讓學生們愉快學習,
為了避免大部份智力中等、還未懂得排泄影響思考的廢物的學生,
不會被先入為主、潛移默化、真假混雜的思想影響到他們的未來,
填鴨是否應該用最高級的飼料?

教、學和學生們記憶的時間,是否應該花在刀鋒之上?
為了減輕學生們沉重的學習壓力,減少不必要的記憶,
減少因學習而產生的抑鬱症和自殺慘劇,
香港家長們懂得要求中、小學的課程重新設計嗎?
香港家長們懂得要求中、小學採用革命性的教學法,
挑選符合新思維的老師,來配合這些重新設計的課程嗎?
The  value  of  a  college  education  is  not
the  learning  of  many  facts
but  the  training  of  the  mind  to  think.
( Albert Einstein )
根據筆者數十年的經驗,每當我們聽到任何教書工作者
稱讚愛因斯坦或者蘇格拉底時,我們都要慎防遇上騙子,
因為他們口裡說的和他們真正的想法或者行為,往往是兩回事。
香港中學教師之中,如果能夠有百分之一、二的蘇格拉底追隨者,
就已經是香港學生的大幸!。
21 education
一個人要照顧自己的「成功」能力,
就必須發掘自己的長處和優點,並且向這方面努力以赴。
然而有一點我們必須注意,
就是個人的興趣和個人的長處不一定互相配合
如果只是照顧個人的興趣,
而自己在這個興趣之上並無優秀的才華,
勉強自己向這方面發展,最終可能一事無成!
世事不完美者十之八九,但亦不一定需要失望,
這個現象亦不一定是人生中的無奈和悲哀,
因為個人的興趣令我們更能欣賞別人在這方面的成就,
可以做一個心滿意足的粉絲,而且不要忘記:
即使做不成千里馬,但還有機會做伯樂!
請看一位十三歲的小男孩 Logan  LaPlante
如何開心地贏在這條起跑線上:
Logan  LaPlante
Hackschooling  makes  me  happ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pUa3y9OaBI
人生有如戰場,兵不厭詐常見,所以熟悉第一條起跑線的人,
在某些比賽時甚至會扮演「輸在起跑線上」,
因為留前鬥後和後發先至都是戰略,和起跑線無關,
和精密計算有關,和以往的訓練所建立的信心有關。
在一個適者生存、世途險惡、人心難測、爾虞我詐的社會,
要維護人格及降低被別人和時代淘汰而導致的精神壓力,
就必須發揮個人的長處和不斷地學習。

The  trouble  with  the  rat  race  is  that
even  if  you  win,  you’re  still  a  rat.
( Lily Tomlin )
Even  if  you’re  on  the  right  track,
you’ll  get  run  over  if  you  just  sit  there.
( Will Rogers )
Hell  is  other  people.
( Jean Paul Sartre )
☆  第二條起跑線是以戰勝自己為目標的起跑線──
照顧自己的心靈,追求智慧,培育「內省智能」,
「認識自己」,「管理自己」,甚至「創造自己」!
參考:
《成就 achievement》
《知識和技術改善生活,智慧改變生命》
《智慧沒法請人代勞》
《名句導讀》(一)
《名句導讀》(二)
《名句導讀》(三)
中學的階段,不少人努力攀登成績的階梯」,
誤以為可以接駁到出來社會之後成功的階梯」,
只有極少數人才願意默默耕耘,攀登成就的階梯」。
如果自認是一名喜歡思考的年青人,
即使沒有大學學位,自學的機會多的是!
那一條起跑線最好,不會浪費生命和精力?
那一條起跑線會帶領我們去到更美好的終點?
那一條起跑線會帶給我們更美好的生命?
In  order  to  answer  the  perennial  question
” What  constitutes  a  good  life?”,
we  need  to  enter  into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怎樣才能夠贏在這條起跑線上?
希臘文明指示了第一步,就是努力去認識自己」;
中國傳統文化指示了第二步,
就是追求真和誠」,追求「智、仁、勇」
這些抽象、神聖的價值,才能夠為我們帶來精神上的財富,
但必須花一生的努力去追求,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年青人一旦懂得思考,
就不會再做宣傳和廣告的奴隸,
不會再被一切在社會化過程中所產生的潛意識所操縱。
趁著年輕,年青人應該不畏艱辛,好好地鍛煉自己的腦袋,
努力地去思考生命中種種重大的課題,
因為人到中年以後,往往由於怕辛苦,或者由於工作忙碌,
不願意再去思考表面上和工作無關的課題,
工作之餘只想吃喝玩樂或者忙得只有餘暇休息。
追求智慧的訓練,可以在讓年青人一早學習
1.  如何衡量「知識」和「智慧」的相對重要性,
2.  當機會來到面前的時候,如何判斷和掌握,
3.  如何從整體生命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路向,

讓他們在未來人生旅途上遇上精神苦難的時候,
有承受的能力,有自救的能力,有覺悟的能力,
可以找到一條比較好的出路,不致委靡不振。
這些苦難,輕微的例如學業上的挫折,失戀;
重一點的例如成長在有嚴重缺憾的家庭,或者童年時父母離異,
中年時事業的失敗,婚姻的背叛和破裂;
再重一點的例如長期糾纏在一段無奈與折磨的婚姻,
摯愛親友的死亡,天災人禍,社會道德淪亡;
最嚴峻的也許是患上重病絕症,需要面對死亡。
第一條起跑線,只是中距離跑的起跑線,
第二條起跑線,則是遠超過馬拉松長跑的起跑線,
要有超級長跑的心態,必須具備意志和毅力。
選擇走在這條起跑線上的人,
必須明白這條起跑線不但是沒有終點的,
而且起跑線上還有很多高高低低的欄杆 hurdles
這條起跑線是所有立志貢獻人類精神文明的人
一向以來所選擇的起跑線,其困難可想而知。
所以中途退出值得原諒,但有志之士可以隨時回去繼續跑!
其中最難跨越的一個欄杆是「自我批判」。
只有那些有勇氣自我批判的人才會明白
「批評一個人和批判他的思想,絕對是兩回事!」
可以用來鼓勵年青人,令他們覺得安慰的是:
很多有博士學位或教授銜頭的人都跨不過這個欄杆!
☆  第三條起跑線可以稱為保守你的心的起跑線
Always  aim  at  the  stars!
The  logic  is  simple:  Even  if  you  fall  short,

you  are  always  on  the  right  track  and  the
right  direction,  both  of  which  are  crucial.

A  small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
is  much  better  than  a  thousand  steps
in  the  wrong  direction.  Moreover,
the  right  track  and  the  right  direction
are  so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speed.
If  you  are  going  very  fast,
always  ask  yourself  where  you  are  going.
( Jason Ling )

英語諺語說:「有好的開始,便是成功了一半。」
這句諺語最困難的地方,就是往往不容易知道
「對每一件事來說,甚麼才是好的開始。」
好的開始是否就是:
站對了跑道?站對了起跑點?跑對了方向?
具備了和這件事情有關的「知識」?
具備了這件事情所需要的「思考能力」?
具備了這件事情所需要的「辦理能力」?

對整個人生來說,好的開始又是甚麼?
當然是行對了道路,選對了起跑線。
人生道路有很多條,在摸索的過程中不妨先考慮這一條,
因為這是一條光明磊落、乾乾淨淨的大道:

Integrity  is  one  of  several  paths,
it  distinguishes  itself  from  the  others
because  it  is  the  right  path,  and  the  only
one  upon  which  you  will  never  get  lost.
( M. H. McKee )
Never  do  anything  against  conscience
even  if  the  state  demands  it.
( Albert Einstein )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石灰吟》(明。于謙)
What  is  success?
It  is  being  able  to  go  to  bed  each  night
with  your  soul  at  peace.
( Paulo Coelho )
由於種種的原因,一個人固然可以一夜之間老去: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一個人的人格亦可以由於一念之間的抉擇而垂直下跌。
知識是銅牌,思考能力是銀牌,智慧是金牌,人格是王牌。
換言之,就是「寧拙勿巧」,堅持人格,
做一個正直的人,不做貪贓枉法的事。

這條起跑線是永恆的起跑線,對所有年青人都十分重要,
因為在碰上任何問題時,
當然必須先從道德的角度去考慮,切莫唯利是圖。
這條起跑線對智力不夠高的人尤其重要。
如果要贏在這條起跑線上,
就必須培養authentic honesty
任何資質平庸的人,如果懂得選擇第三條起跑線,
如果能夠堅持「真」和「誠」,假以時日,
在人格方面就是大有成就,絕對是一個不平凡的人。
一旦選擇了這條永恆的起跑線,
就不要再理會是否一場「龜兔賽跑」,
也不要介意是否輸在其他的起跑線上,
因為世界上很多電兔和識時務的兔子,都會選錯起跑線,
或者最初選對了起跑線,但中途做了良禽後轉了方向飛,
自誇為華麗轉身,竟然選擇了朽木而棲,
或者甚至騎上虎背,倒行逆施,向相反的方向跑。

可惜並非所有父母都能夠為子女選擇這條起跑線,
因為「討厭虛偽、重視人格」的父母,
或者「重視成就,不重視成功」的父母,

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多!
因為雖然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康成長,學有所成,
但不一定所有父母都希望子女明辨是非,做個好人,
否則我們不會有灰社會的存在,不會見到勢利的父母,
虛偽也不會成為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很多人都說自己是有基督教信仰的人,是一個好人,
但自以為已經有了上天堂門票的基督徒之中,
有多少人願意「保守他的心」?
有多少人明白「保守你的心」需要面對一個重大的困難是:

一個人是否能夠堅持人格,視乎他的智慧和環境挑戰的強度!
欠缺足夠的智慧,心就不容易把持得定,
而且我們知道權力會令人腐化,隨之而令人變臉。

Integrity  is  the  same  as  love  in
a  single  requirement:
They  both  need  wisdom  and  courage
to 
go  hand  in  hand  together.
( Jason Ling )
如何令那些懶得追求智慧的基督徒「保守你的心」,
是所有抗拒虛偽的傳道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參考:《好的開始》《教書、教育》(七)
佛教也有相似的看法:
淨空法師治病十法

教育 [不是教書] 的目的就是培育學生追求人生的成就。
人生的成就有兩大類:
1.  人格的成就修心和身,成就人格,不做不道德的事。
2.  心靈的成就能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遵循心靈的摯愛。
而這兩種成就如果要再上一層樓,就需要勤奮: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如果在追求成就的旅程之中,同時帶來了成功,
那麼就只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
教育的目標,就是期望資質平庸的學生,
至少能夠有人格方面的成就。
青少年一旦選錯了起跑線,擁抱了半桶水的思考能力,
由於潛移默化而擁抱了先入為主、真假混雜的思想,
或者培養出懶得思考,得過且過的學習態度,
並且將部份真部份假的想法付諸行動,堅持到底,
成敗就完全是一場賭博,完全訴諸運氣。
教育的未來  Did  you  kno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j9Wt9G–JY
筆者認為這三條起跑線,
都是現代人越來越不能忽視的起跑線,
人格教育必須走在思考訓練之前
所以只有第二條和第三條起跑線,

才能夠肯定地帶領年青人抵達美好的終點。

《終身學習。老騏伏櫪》

對畢生追求智慧的修行者來說:
In  the  depths  of  winter,
I  finally  learned  that  within  me

there  lay  an  invincible  summer.
( Albert Camus )
20《終身學習。老騏伏櫪》擁抱孤獨
年輕時大部份人都不能避免結婚生子、成家立業,
然後努力工作養家活口,這條一般人都會走的人生軌道。
年輕時無論如何風華絕代、風姿綽約、風華正茂,
當年的流金歲月畢竟已成陳跡,當年學到的知識可能已經落伍,
當年掌握的技藝不一定還可以倚靠,可以期望能夠食老本。
Young  men  have  a  passion  for  regarding
their  elders  as  senile.
( Henry Adams )
如今已經退休,滿面風霜,頭髮早禿或者變得斑白,
人生中經歷過了那些起起伏伏,患得患失,

不知如何自處,不知如何應付的苦澀歲月。
閱歷多了之後,看透了萬變不離其宗的「人、事、物」。
雖然已經退休,心態平穩,不需要再為五斗米折腰,
不需要再為升職加薪而奮力拚搏或者擦上司的鞋。
除此之外,子女們亦已經大學畢業,出來社會工作,
會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生活。
那些一早有培養嗜好的退休長者開始有時間閑下來,
雖然走路未必如年輕時健步如飛,但亦未到走不動的地步,
而且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對生活滿意度緩步上升。
Old  age  has  a  great  sense  of  calm  and  freedom.
( Plato )
The  old  man  has  docked  in  the  harbor,
having  safeguarded  his  true  happiness.
( Epicurus )
但人退休之後真的可以退憂嗎?
身體還健康嗎?心靈還健康嗎?有足夠的退休金嗎?
金錢和財產當然重要,因為難免需要看醫生,吃藥,
需要住醫院,除此之外,金錢還有一些剩餘價值,
就是和貧困的親朋好友分享,及遺愛給下一代。

與其羡慕別人的快樂,不如努力建設自己的幸福!
Envying  another  man’s  happiness
is  madness;  you  wouldn’t  know
what  to  do  with  it  if  you  had  it.
( Andre Gide, The Immoralist )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問:
自己在年輕拼搏時會否已經埋下將來會纏身的疾病?
薑不一定是老的辣,只有部份具備思考能力的長者,

終於明白只有自強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努力不斷地追求智慧,才有希望成為全面的老辣薑,
因為除了金錢之外,智慧才是老年可以依靠的老本,
不但能夠令他在處理普通生活難題方面,經驗豐富,
而且令他在複雜和眾多影響因素的問題上遊刃有餘。
All  that  is  gold  does  not  glitter;
not  all  those  who  wander  are  lost;
the  old  that  is  strong  does  not  wither;
deep  roots  are  not  reached  by  the  frost.
( J. R. R. Tolkien )
即使身體日漸衰退,記憶力開始退化,
但只要沒有懶於思考,思考能力和智慧絲毫不會減少。
回歸心靈,晝夜思想的修行者,智慧更會隨著歲月而增長,
天知命,澹泊明志,不怨天,不尤人,知足,感恩,
更加不會用輩份來壓迫晚輩,保持平常心,死前沒有遺憾!
As  for  old  age,  embrace  and  love  it.  It  abounds
with  pleasure  if  you  know  how  to  use  it.
The  gradually  declining  years  are  among  the
sweetest  in  a  man’s  life,  and  I  maintain  that,
even  when  they  have  reached  the  extreme  limit,
they  have  their  pleasure  still.
( Lucius Annaeus Seneca )
By  the  time  you’ve  reached  your  sixties,
you  do  know  that  one  day  you  will  die,  and
knowing  that  is  at  least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 Terry Pratchett )
其實人生怎可能沒有遺憾?
越是智慧高的人就越多遺憾,
因為他們想做和能做的事情實在太多,

而一天二十四小時實在不夠他們用!
They  are  now  in  the  twilight  years  of  their  life.
但至少年紀老邁代表了沒有夭折,沒有英年早逝,
克服了青少年期生命的無常,值得安慰,而且應該要感恩!

Growing  old  beats  the  alternative──dying  young.
( Regina Brett )
Don’t  complain  about  growing  old──
many  people  don’t  have  that  privilege.
( Earl Warren )
人生下半場最重要的事情有四:
1.  換過一批朋友,因為發現自己的智慧繼續增長,
     而一向懶於思考的舊朋友卻變得越來越愚昧。
If  you’re  the  smartest  person  in  the  room,
you’re  in  the  wrong  room.
( Confucious )
2.  在死亡之前向自己交代。
3.  如何因應個人的天賦安享晚年。
     讓心靈主持大局的人,追求的是愛和智慧;
     愛和智慧就是值得堅持、可以安身立命的信仰。
     所以有部份讓心靈主持大局的人選擇終身學習,
     有部份則選擇終身服務。
     學習和服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學習和服務;
     學習和服務其樂無窮,所以追求愛和智慧的人,
     往往呈現「不知老之將至」的心態。
4.  保持童真,保持真和誠,保持探索和不斷學習的精神。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論語。述而》
When  a  man  is  old,
he  may  be  young  in  good  things,
through  the  pleasing  recollection  of  the  past.
( Epicurus )
It  is  not  the  young  man
who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tunate,
but  the  old  man  who  has  lived  well.
( Epicurus )
Clouds  come  floating  into  my  life,
no  longer  to  carry  rain  or  usher  storm,
but  to  add  color  to  my  sunset  sky.
( Rabindranath Tagore, Stray Birds )
選擇終身學習的人,必然信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必然擁抱「鍥而不捨、尋根究底」的批判精神,
persevering,  unflinching  and  critical  inquiry
一旦有信心在自己所知的範疇內不至於誤導別人的時候,
亦必然樂於將學習的心得和別人分享。
Education  is  the  best  provision  for  old  age.
( Aristotle )
You  are  never  too  old  to  set  another  goal
or  to  dream  a  new  dream.
( C. S. Lewis )
Older  and  wiser  voices  can  help  you  find  the
right  path,  if  you  are  only  willing  to  listen.
( Jimmy Buffett )
There  is  a  fountain  of  youth;  it  is  your  mind,
your  talents,  the  creativity  you  bring  to  your
life  and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you  love.
When  you  will  learn  to  tap  this  source,
you  will  have  truly  defeated  age.
( Sophia Loren )
每一個人總會有死亡的一天,
所以畢生追求智慧的長者明白:「夕陽無限好,不怕近黃昏」,
而且每一年都離死亡越來越近,不能夠再蹉跎歲月。
所謂老騏伏櫪,就是在人生中任何階段,都不會讓自己停下來。

老騏伏櫪,不一定志在千里,可以志在不再犯年輕時犯的錯誤,
更可以志在一言一行無愧於心。
無愧於心所需要的條件就是回歸心靈,努力追求智慧,
保守對真理謙卑的心,堅持真和誠,堅持人格,拒絕出售良知。
人只有堅持追求真理,勇猛精進,自強不息,拒絕隨波逐流,

才能夠維持對心靈的優秀服務,在死亡之前繼續發熱發光!
老騏如此忙碌,當然不會介意是否需要慶祝生日這種小事。
老騏伏櫪,只需要在自己身體慢慢衰老的過程中,
不斷修正自己對個人身體狀況的看法和判斷。

I  speak  the  truth  not  so  much  as  I  would,
but  as  much  as  I  dare,  and  I  dare  a  little
more  as  I  grow  older.
( Michel de Montaigne )
I  care  not  so  much  what  I  am  to  others
as  what  I  am  to  myself.  I  will  be  rich
by  myself,  and  not  by  borrowing.
( Michel de Montaigne )
錢財是身外物,但智慧和愚蠢都是身內物!
有一些人只懂得重視身體的健康,重視飲食,
而不努力學習和汲取先哲前賢免費提供的智慧,
那麼他們也會是「愚樂圈」中的愚蠢人!
精神的財富,從來都應該是讓有緣人一起分享的。

為甚麼必須是有緣人呢?
因為沒有緣的人喜歡的,往往是矇矓、含糊、曖昧、
讓無知者似懂非懂、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道理,
用一堆有欠清晰的詞彙支撐另一堆有欠清晰的詞彙的道理,
因為這些道理看起來好像比較高級!

只有重視「真和誠」的人才懂得欣賞真正的精神財富,
擁抱「真和誠」的宗教,「真和誠」的哲學!
The  path  towards  love  and  wisdom  is  a
difficult  but  beautiful  and  fruitful  path,
You  have  no  need  to  ask  where  it  leads.
Old  age  is  winter  only  for  humdrum  people,
not  for  those  who  are  wise  and  not  afraid 
of  death.  Old  age  sees  a  good  old  soul
becoming  a  better  soul  and  so  old  age
is  always  happy  harvest  time 
for  the  wise.
( Jason Ling )
從臭皮囊的角度來看,We  are  what  we  eat
從「 ego」的角度來看,We  are  what  we  own
從「心靈 soul的角度來看,
We  are  shaped  by  our  thoughts  and  so
we  are  what  we  think  and  what  we  choose.
知識和智慧在人生中同樣重要。
無知 ignorance 低思考能力 low thinking ability
可以產生 迷信 superstition偏見 prejudice
愚昧 folly謬見 delusion ……。
無知和低思考能力,更加是謠言的溫床!
如果我們的思想沒有具備「真」和「誠」的精神,
怎可能趕走無知?
如果我們沒有對「真」和「誠」的熱愛,
怎可能提升我們的思考能力?
如果我們不期望所有分享我們的思想的人,
在看我們的文字、片語、文章時能夠看得清楚明白,
怎可能對得起我們的心靈?
If  you  are  a  one-percenter  and
you  want  to  go  fast,  you  usually  go  alone.
If  you  want  the  civilization  to  go  far,
you  must  work  with  like-minded  people  and
have  the  patience  to  wait  for  the  society
to  go  together.
( Jason Ling )
只要老騏的智慧和經驗不斷增添,
就不怕別人認為他們沉默寡言,
因為小李飛刀,例不虛發,而且必定發在重要的問題之上。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中庸。第一章》
The  wise  man  knows  how  to  run  his  life.
He  is  always  chasing  after  wisdom
and  is  continuously  transcending  himself.
( Jason Ling )
A  fool  only  see  what  he  wants  to  see;
he  only  hears  what  he  wants  to  hear.
His  belief  system  is  just  like  a  mirror
that  only  shows  him  what  he  believes.
Some  were  just  born  foolish,
some  did  not  receive  proper  training  in
thinking  when  they  were  young,
and  some  were  just  too  old  to  learn
how  to  think.
Forgive  them,  this  was  not  all  their  fault,
but  don’t  let  them  lead  your  way.

( Jason Ling )
老騏伏櫪,一定是追求智慧,因為可以將智慧帶往下一生,
因為他屢世之前就已經退出了愚樂圈,提升了生活的品質。
然而「子非愚,焉知愚之樂」
況且每個人總有自己獲得快樂的方法,
加入愚樂圈,有身分認同及參與的快樂。

愚樂圈不但是  Fool’s  Paradise
而且當愚蠢人看見比自己更愚蠢的人時,就會覺得非常快樂。
種情況並不罕見,因為愚樂圈中一向人才輩出,
江山代有蠢人出,從來不用擔心薪火相傳的問題,

所以毋須慨嘆「智山難越,誰悲愚蠢之人」,
因為「萍水相逢,盡是愚樂圈內同道中人」。
愚樂圈中人會覺得蠢好爽,因為永遠有人比他更蠢,
唯一恐懼就是愚樂圈城門失火,殃及池愚!

A  fool  always  finds  one  still  more  foolish
to  admire  him.
( Nicolas Boileau-Despreaux )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其實愚蠢人只需要看到那些建設信仰之後矢志移山的愚公,
和他們一比較,愚蠢人就已經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You  may  say  I’m  a  fool,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and  furthermore,
there  is  always  someone  who  exceeds  me
in  foolishness.
( Jason Ling )
畢生追求智慧的老騏,一生人一定不斷努力地去蕪存菁,
好好地保存艱苦得來的智慧和向後來者分享智慧,
並且將一切垃圾概念從腦袋裡清除及用作教材,

老騏不會再對生命中的「人、事、物」有太高的期望,
但必然對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覺得知足和感恩。
When  humor  goes,  there  goes  civilization.
( Erma Bombeck )
There  is  a  thin  line  that  separates
laughter  and  pain,  comedy  and  tragedy,
humor  and  hurt.
( Erma Bombeck )
Jared  Diamond
How  societies  can  grow  old  better

當你老了靠誰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7jM1zry03c
Less stuff, more happiness | Graham Hill

《終身學習。人到中年》

人腦就像肌肉一樣,需要常常運動,以維持健康的功能,
據說勤於動腦筋的人,甚至可以延緩衰老,
活到老學到老,保持好奇心,保持心態年輕,
是延年益壽的秘訣之一。

The  mind  of  man  is  like  a  clock
that  is  always  running  down,
and  requires  to  be  constantly  wound  up.
( William Hazlitt, 1839 )
People  always  fancy  that
we  must  become  old  to  become  wise;
but,  in  truth,  as  years  advance,
it  is  hard  to  keep  ourselves
as  wise  as  we  were.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831 )
然而保持好奇心,保持心態年輕,談何容易?
人的愚昧是會累積的,人的智慧亦是會累積的。
知識、經驗、成功都容易令人驕傲,
人一旦驕傲,忘記了要對真理謙卑,就會累積愚昧,
只有矢志不移地追求真理,懂得對真理謙卑,不斷進步,
並且保守自己的心的人,才能夠保持心態年輕。
只有對個人的人生經歷給予深刻、鍥而不捨的思考,
並且努力汲取別人的經驗,才可以令人累積智慧。

理論上,人要脫貧,首先要脫蠢,而要脫蠢就要明白: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辭》(陶淵明)
理論上,人到中年,經歷過生活的磨鍊,應該是增添了智慧,

但事實上往往是經驗多了,智慧卻未必能夠增添。
原因大致上有四個:
其一是一般人礙於天賦不足,
性格上又往往傾向於跟隨群眾,接受團隊的思維,
再加上受到平庸長輩或同輩的影響,
往往對過去經驗的思考和分析不足,
喜歡簡單的原則,盲目接受團隊的共識,
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亦不知道團隊的盲點;
其二是一般人沒有接受過思考訓練,
不懂得甚麼是森林思維,甚麼是根源思維,
對複雜,多影響元素的事物欠缺能力分析和理解;
其三是以為人定勝天,喜歡強求強取,作威作福;
其四是不相信有業力,不相信有命運,不相信人需要修行,
不相信人需要趨吉避凶,以為可以逆天而行。

於是中年以後,往往成為了停滯不前,低層次的「老頑固」,
甚至每況愈下,讓個人的愚蠢變成了越來越大的泡沫。

The  older  I  grow  the  more  I  distrust
the  familiar  doctrine  that  age  brings  wisdom.
( H. L. Mencken )
Age  imprints  more  wrinkles  in  the  mind
than  it  does  on  the  face.
( Michel de Montaigne )
人生苦短,
為甚麼他們還願意浪費時間去追求老師的貼紙?
期望同樣質素的人互相讚好?
捧場的人數和真實的學問,它們的相關指數很大嗎?
價值判斷,能夠靠互相讚好和寬大為懷來解決嗎?
據說「以情害理」是中國人的民族性,
而在思考方面,中國人尤其喜歡「淺嚐即止」。
所以低層次的「老頑固」往往認為:
「幾十年的友誼」應該足夠讓我們扭曲真理,
放棄思考,放棄批判,互相稱讚,以和為貴!
People  are  frugal  in  guarding  their
personal  property;  but  as  soon  as  it
comes  to  squandering  time  they  are
most  wasteful  of  the  one  thing
in  which  it  is  right  to  be  stingy.
( Lucius Annaeus Seneca )
其中那些在社會上稍為成功的人,更難免有點自負。
只是在某一範疇專業的「成功」人士,尤其容易自負。
對他們來說,所謂「終身學習」,
就是不斷吸收個人認為「有用」的新資訊,
而不是繼續鍛煉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增添人生智慧。
這就是為何人到中年時,大部份人的腦筋開始變得頑固。
When  you  stop  living  for  luxuries,
you  understand  the  real  meaning  of  life.
( Abdul Sattar Edhi )
The  person  who  suffers  from  inner  poverty
is  relentlessly  driven  to  accumulate  on  the
material  level.
( David R. Hawkins )
一般人都難以明白為甚麼:
Nothing  is  more  dangerous  to  a  fool
than  a  sudden  change  of  fortune.
( Jason Ling )
The  path  of  least  resistance  is  the  path  of  the  loser.
( H. G. Wells )
當社會上這種中層次質素的中年人互相吸引,互相交流,
一旦人以類聚,彼此惺惺相惜,頑固就會互相加強,互相證明,
再加上傳統中國文化中的輩份和面子的枷鎖,
就出現「人到中年萬事哀」的其中一哀,
就是即使社會地位不斷地上升,或者一張張文憑不斷地累積,
思考能力卻停滯不前,甚至慢條斯理地下降。
中層次的「老頑固」就是如此誕生的!

No  amount  of  riches  can  compensate  for
an  inner  feeling  of  poverty.
( David R. Hawkins )
所謂終身學習就是回歸心靈,認識自己,追求智慧,
去蕪存菁,學習思考,批判信念,修心養性,努力除去陋習,
放下所有不良的情緒,令自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心境越來越年青,重現青少年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期望年紀老邁,夕陽無限好的時候,
尚能散發光芒萬丈的餘暉,無懼近黃昏,無懼死亡。
Human  progress  is  evolutionary,  and  therefore
mistakes  and  errors  are  inevitable.  The  only
real  tragedy  is  to  become  older  but  not  wiser.
( David R. Hawkins )
Foolishness,  ignorance,  pride  and  hypocrisy
reveal  a  mediocre  and  untrained  mind.
What  is  shame  in  old  age?

I  maintain  that  it  is  the  suffering  of
being  unable  to  love  and  unable  to  think.
( Jason Ling )

可惜有些中層次的「老頑固」自我感覺良好,
很有自信,自視開明,喜歡假扮謙虛。
一旦論據出醜,就惱羞成怒,怪責別人「雞蛋裡挑骨頭」,
不給自己的面子留有餘地。
一些只有半桶水思考能力的人的面子,原來是需要照顧的。
Every  man  gets  a  narrower  and  narrower  field
of  knowledge  in  which  he  must  be  an  expert
in  order  to  compete  with  other  people.
The  specialist  knows  more  and  more  about
less  and  less  and  finally  knows  everything
about  nothing.

( Konrad Lorenz )
很多時中層次「老頑固」所提出那些和自己專業無關的「見解」,
只不過是別人的思考,或者向下屬收集回來的意見。
他們不會要求自己完全消化別人的見解,
再不斷地從根源開始深刻思考。
遇上不同意見時,往往由於自負或者面子問題,
傾向要求別人對自己的價值觀能夠做到「互不侵犯」的境界,
換句話說,就是最好能夠彼此「互相尊重」,不要批判!
問題是「老頑固」看著鍥而不捨的修行者越來越有智慧,
難免會心有戚戚然,然而受制於面子和輩份,
一向習慣隨波逐流,接受集體愚昧。所以始於放不下身段,
難以接受「與其臨渴掘井,不如未雨綢繆」。

Education  is  the  passport  to  the  future,
for  tomorrow  belongs  to  those  who  prepare
for  it  today.
( Malcolm X )
面對年老的愚蠢人,只能夠一笑置之,
因為他們思想頑固,不求上進,不追求智慧,已經無藥可醫;

面對年青的愚蠢人,除了婉惜之外,在教育方面有能力的人,
還可以在這方面出一分力,沒有能力的人亦可以鼎力支持。
大部分香港人還未意識到「真」和「誠」的重要性,
不但歧視抽象的道理,更傾向於過度重視輕率的行動,
因為大部份人都相信  Action  is  louder  than  words

所以難以達到尊敬思考,因為思考就是行動的舵手這種境界。
Life’s  tragedy  is  we  get  old  too  soon
and  wise  too  late.
( Benjamin Franklin )
還有一點值得所有還需要行走江湖的人注意,
就是「有諸內,必形諸外」,
人一旦過了四十歲,就要替自己的思想、容貌、眼神、
肢體語言,及選擇和怎麼樣品格的人交往負上全責,

不能夠再用父母的遺傳、家教,
和青少年期接受的教育來做抵賴的藉口。

Pave  your  own  path  and  be  fearless.
( Adam Draper )
Life  begins  at  forty.  ( Walter B. Pitkin )
然而相由心生,不努力保守自己的心,不仁不良的人,
尤其是那些充斥市場的半知識份子,偽君子和政棍,
十年日積月累之下,他們的容貌一定會不斷貶值,
他們眼神一定會顯示貶值,他們的語言一定充滿偽術,
他們說謊的時候也許可以忍得住不會滴汗,
但卻難以避免不斷地眨眉眨眼,蹙眉蹙眼,
在肢體語言上完全暴露出他們的破綻。
就算他們的姓名中有祖字、耀字、宗字、仁字、良字…,
他們的祖宗一定不會饒恕他們,

因為他們最後一定會自取其辱兼辱祖辱宗。
A  liar  should  have  a  good  memory.
( Quintilian )
It  is  only  shallow  people
who  do  not  judge  by  appearances.
( Oscar Wilde )
這就是為何「人必以貌相」是對的,但和美醜無關,
和愛心有關,和智慧有關,和真誠有關,和思想有關。
The  countenance  is  the  portrait  of  the  soul,
and  the  eyes  mark  its  intentions.
( Marcus Tullius Cicero )
Katie  Melua  &  Eva  Cassidy
What  A  Wonderful  World

後記:
人到中年之後,我們明白:
1.  無論是環境、身體、人情、甚至人格,
凡是用透支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而得回來的東西,遲早都要還。
我們又發現選擇善性循環的人和選擇惡性循環的人分歧越來越大,
所以說「有一種年齡很乾淨,有一種年齡很齷齪。
2.  失敗並不是成功之母,
未雨綢繆,思考如何避免犯上別人的錯誤,
思考如何避免自己再次在同一事情上犯上同樣的錯誤,
導致再次失敗,才可以勉強說是成功之母。
3.  能夠視乎情況變通,但不放棄人格,就是贏在起跑線上;
懂得博弈,不同流合污,就是贏在起跑線上。
給自己留下後路可走,因為有希望就有機會,
要記住「勝者總是笑到最後」。
形勢比人強時要裝聾扮啞、低頭做好自己份內事,
忍者無敵,但條件是要增添自己的工作能力、博弈能力和智慧,
時機未到時宜藏鋒藏巧,一點不能疏忽大意,因為勝敗無常。
4.  生活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親近與否,
除了血緣外,還在於是否交心,是否能夠坦蕩蕩肝膽相照。
我們要對所有具備真誠的人好,更要對對我好的人好。
我們必須明白日久不一定生情,但一定能夠見人心。
誰若用真心對我,我便拿生命去珍惜。
5.  我們必須明白,越是努追求智慧的人,
同路人就會越來越少,所以必須學習擁抱孤獨。
6.  其實狼狽為奸的人,由於出賣心靈,擁抱無恥和虛偽,

無論任何年齡都很齷齪。
狼狽為奸的人之中,只要有一隻狽犯下愚昧的錯誤,
例如沾滿蜈蚣毒的黑劍,例如將陳年的黑芹染成紅色,
例如將陳年的肛瘤請平凡和無牌的割博士操刀一刮,
例如天熱時過街,即使接近黃昏也容易中暑的狽,
例如折仁其痿之後在奈河橋上等待投胎的何軍妖和涼軍現。
一旦狼狽聲勢浩大,百廢鼎內的蝗蟲就會通過管道齊鳴,
浩鳴、狂鳴、鼎中雷鳴、日鳴、夜鳴、蝗百鳴、成蟲鳴。
由於鼎內蝗蟲眾多,百蝗爭鳴,所以聲如洪鐘,震耳欲聾,
這時狼就會好像熱鍋上的螞蟻,心急如焚兼落索。
香港人客觀、全面和準確的認識就是:
猿腦畢竟不同人腦,猿的主觀觀感亦和人不同,
結果司法人渣排名上升,但司法獨立排名卻下跌,
所以強國猿看不見猿毒會令司法獨立排名下跌,
只看到的部份法官係非常專業的愛黨不愛國奴才!

《終身學習。年齡》

Life  is  too  short  for  foolishness,  quarrels,
bitterness,  pettiness,  hatred  and  malice.
意圖「終身學習」的人,如果所學習的對象是科學或哲學,
最好能夠在二十五歲之前作出決定,
因為除了天賦才華和興趣之外,這些學問需要嚴格的鍛鍊,
所以年齡絕對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
人生的第一個廿五年,如果還未能掌握嚴謹的思考能力,
就已經輸在起跑線上,需要加倍的努力才能夠追上。

中國人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但一般都沒有指出「應該努力的地方」是甚麼?
所以引用這句說話的人可以代入任何自己的意願,
指出他認為年青人應該努力的地方是甚麼。
年青人既可以努力讀書,可以努力學習一門技術,
可以努力學習一門手藝,可以努力追求名、利、權,
可以努力學習如何做成功的奴才,為虎作倀,
可以努力不懈地修行,也可以努力追求智慧。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這句古人的哲語應用在科學知識或哲學思維之上,
尤其準確,因為一旦年齡大了,

再訓開始練科學知識或哲學思維,就相當辛苦,
所以古希臘人認為哲學思維應該趁年青時鍛鍊:
For  the  mind  is  all  the  easier
to  teach  before  it  is  set.
( Quintilian )
There  is  an  intelligence  of  the  young,
and  an  unintelligence  of  the  aged.
It  is  not  time  that  teaches  wisdom,
but  early  training  and  natural  endowment.
( Democritus )
When  you  want  to  teach  children  to  think,
you  begin  by  treating  them  seriously
when  they  are  little,
giving  them  responsibilities,
talking  to  them  candidly,
providing  privacy  and  solitude  for  them,
and  making  them  readers  and  thinkers
of  significant  thoughts  from  the  beginning.
That’s  if  you  want  to  teach  them  to  think.
( Bertrand Russell )
心理學上有證據顯示,不少關乎生命哲學的思維,
在中學階段已經開始定型,直到交上一班新朋友,
或者生命遇上了大衝擊才有可能再作轉變。
近代腦神經科學亦發現二十五歲到三十歲之間,
是人腦最豐沛的時期,如果沒有新的刺激,
沒有努力地繼續去學習和思考,
而以往又欠缺了懷疑和批判精神的訓練,

思考能力就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開始走下坡。
The  path  of  sound  credence  is  through
the  thick  forest  of  skepticism.
( George Jean Nathan )
即使「終身學習」的對象不是科學或者哲學,
但批判思維是差不多所有學問的必須工具,
亦是「自我學習」的必須工具,
所以趁年輕的時候,我們一定需要學懂如何思考,
一方面擁有了「終身學習」的工具,
走上了一條人到中年時感到值得安慰的脫蠢之路,
另一方面亦足以應付日新月異的社會。
畢竟世間上可以有取名為 Clement Dun Chun 的人,
中文名可能是陳頓或者陳敦,
但世界上根本沒有「奇門遁蠢」之術或者可以吞下的藥物!

批判思維利於年青時訓練,
因為年齡大了,不少人都好食懶思,
容許自己的腦袋跌進  Comfort  Zone  之內。
古人說:「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禮記。學記》
因為人到中年,思想就容易開始僵化。
The  older  I  grow  the  more  I  distrust
the  familiar  doctrine  that  age  brings  wisdom.
( H. L. Mencken )
After  a  certain  age
most  people  are  uncomfortable  with  new  ideas.
( Scott Adams )
It  is  easier  to  build  strong  children
than  to  repair  broken  men.
( Frederick Douglass )
This  is  the  period  of  life  when,  allegedly,
your  broad  mind  and  narrow  waist  change  places.
( A. C. Grayling )
如果一個人變老,有兩個可能性,一快一慢:
快者從人生中一個大的打擊開始,
一夜之間就可以出現白髮,朝如清絲暮成雪;
慢者從放棄自己或者從懶於思考那一刻開始。
思考方面不求上進,往往是因為怕辛苦,

所以青少年時可以非常優秀,充滿童真的熱誠,
成為專業人才,但中年之後卻淪為平庸。
專業化的確是一個問題,
因為它會把一個人的注意力和學習,
限制在和自己專業有關的這個點上,
於是專業人才所知的和他想探知的東西,
都限界於他的專業範疇之內,
結果他知道的一切就只是他的專業!
由於人生不止是專業,但思考人生卻是必須的學問,
所以專業人才上了年紀之後容易變成停滯、頑固的老人,

兼且往往患上鮮為人知的否認愚蠢綜合症」,
不知不覺地進入了愚樂圈fool’s  paradise
住住進了  Susan Sontag  所說的  Mental  Slum
童年時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和勇氣,已經消耗殆盡。
一個人一旦成為愚蠢人中的一份子,
即使服食「愚人生金牌白鳳丸」也無濟於事。

The  tragedy  of  life  is
what  dies  inside  a  man  while  he  lives.
( Albert Schweitzer )
Death  is  not  the  greatest  loss  in  life.
The  greatest  loss  is  what  dies  inside  us
while  we  live.
( Norman Cousins )
如果一名年輕人從大學開始就鍛煉思考,避免思考僵化,
依然保持充滿童真的熱誠,依然終身學習,活老學到老,
並且注意飲食,終身運動,照顧身體這個人腦和心靈的載體,

那麼到了五十歲,累積了人生經驗之後,就開始有豐盛的收穫。
What  a  man  knows  at  fifty  that  he  did  not  know
at  twenty  is,  for  the  most  part,  incommunicable.
The  laws,  the  aphorisms,  the  generalizations,  the
universal  truths,  the  parables  and  the  old  saws
──all  of  the  observations  about  life  which  can  be
communicated  handily  in  ready,  verbal  packages
──are  as  well  known  to  a  man  at  twenty  who  has
been  attentive  as  to  a  man  at  fifty.  He  has  been
told  them  all,  he  has  read  them  all,  and  he  has
probably  repeated  them  all  before  he  graduates
from  college;  but  he  has  not  lived  them  all.
What  he  knows  at  fifty  that  he  did  not  know  at
twenty  boils  down to  something  like  this:
The  knowledge  he  has  acquired  with  age  is  not
the  knowledge  of  formulas,  or  forms  of  words,
but  of  people,  places,  actions──a  knowledge  not
gained  by  words  but  by  touch,  sight,  sound,
victories,  failures,  sleeplessness,  devotion,  love──
the  human  experiences  and 
emotions  of  this  earth
and  of  oneself  and  other  men;  and  perhaps,  too,
little  faith,  and  a  little  reverence  for  things
you  cannot  see.
( Adlai E. Stevenson, Address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The Educated Citizen” 22 March 1954 )
如果少壯不努力鍛煉思考能力,不懂得在思考上去蕪存菁,
反而甘於平庸,接受「半桶手的思考」,人到中年之後,

就會和自己同樣平庸的人來往,無聲無色地加入了愚樂圈。
人到中年之後才發現自己愚昧,那麼就的確是萬事哀,
因為即使已經擁有萬金,亦難擺脫中年的愚蠢,
一旦老大時才懂得後悔就太遲了

老子教導我們「禍福相倚伏」,
年輕既佔了年齡方面的便宜,但同樣有可能會吃年輕的虧,
因為年輕時經歷少,經驗嫩,即使接受過優良的教育,
具備年輕時足夠的思考能力,但如果沒有趁年輕時追隨明師,
往往會自恃擁有理性,自以為有足夠的思考能力,
不會相信人世間會有業力,會有輪迴,會有緣份,會有命運!
如果欠缺了明師的指導,培養出開放的心胸,
培養出鍥而不捨地追求智慧的勇氣和毅力,
那麼年輕時看來足夠、綽綽有餘的思考能力,
一到年老時就不敷應用,捉襟見肘,左支右絀,醜態畢露。

I  think  there’s  a  path  cut  for  us,
a  destination  mapped  out.
Everyone  ends  up  where  they’re  meant  to  be,
and  how  they  got  there  doesn’t  really  matter.
( Pattie Boyd )
如果我們認為回歸心靈的人有天命的話,
那麼回歸心靈的人年青時的天命應該就是
「努力從個人一手和別人二手的經歷中汲取經驗」,
培養出獨立聆聽能力和思考能力,努力追求智慧,
而中年時的天命就是看破生老病死,盡力幫助他人,
至於晚年時的天命,就是分享智慧,做一盞明燈,
做一塊後來者的踏腳石,照亮別人的生命。

《終身學習。手段。心》

資深的心理學家,
許多時都是讓心靈主持大局的人終身學習的好榜樣。
手段資深的心理學家,不一定智慧也資深!

心,才是運用手段的最重要主人,
正如心,才是一流音樂家演奏、演唱、作曲的主導。

能夠幫助情緒化或者智慧較低的人的手段,
用來幫助智慧較高的人往往會產生反效果。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
    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 4:23》
從心的角度來判斷,
有一種年紀的人很乾淨,有一種年紀的人很齷齪。
乾淨的人保持真和誠,拒絕虛偽,追求「道/真理/智慧」,
齷齪的人擁抱虛偽,不怕無恥,製造歪風,荼毒社會,
以為鬧得滿城風雨就可以提升個人的知名度。
對情緒化或者智慧較低的人來說,
要求他們追求智慧未免有點強人所難。
由於他們沒有足夠智慧去接受「批判」,
他們當然不會分辨「批判」和「批評」,
他們會將所有「批判」都視為「批評」,
認為批判就是輸出負能量。
他們喜歡讚賞和鼓勵,
所以不少心術不正的人亦會利用讚賞和鼓勵去操縱他們。
讚賞和鼓勵,不一定代表尊重,因為可以源自操縱的意圖!
至於真正想幫助他們的人也要面對四個課題:
1.  可以接受對方甚麼程度的愚昧?
2.  讚賞和鼓勵給對方帶來的樂觀和積極,能夠持久嗎?
3.  愚昧通常都會繼續帶來挫折,
自己可以讚賞和鼓勵他們多少次?
4.  自己的愛心能夠持久嗎?
愛心不足的人,會否遲早在心裡暗罵一句:「人蠢冇藥醫」?
Don’t  ask  a  wise  man  to  walk  a  mile  or  two  in  a
fool’s  shoes  in  order  to  be  more  understanding.  If  you
want  to  pretend  to  be  kind,  just  tell  a  fool  that  making
mistakes  are  proof  that  he  is  not  idle,  that  he  is  trying,
tell  him  that  he  is  making  progress  when  he  starts
making  new  foolish  mistakes,  tell  him  to  appreciate  his
mistakes  and  move  on  to  make  as  many  as  possible
because  they  teach  him  precious  life  lessons,  and  tell
him  that  nothing  teaches  him  better  than  his  own
experiences.  Every  time  you  smile  at  a  fool,  refuse  to
teach  him  in  order  to  protect  his  pride,  it  is  an  action
of  love,  a  gift  to  the  fool,  a  beautiful  thing,  because
the  fool  cannot  handle  subtle,  complex  and  complicated
truth.  If  we  really  love  a  fool  from  the  bottom  of  our
heart,  we  can  only  tell  him  to  remember  one  thing:
be  a  person  of  integrity.

( Jason Ling )
至於中等智慧而又愛面子的人,
往往由於工作壓力太大或者工時太長,沒有時間思考,
於是半桶水思維成為一般智慧中等的人的通病,
他們雖然表面上對讚賞和鼓勵十分受落,
但心裡當然明白閣下的讚賞和鼓勵可能只是一種手段,
所以自視為資深推銷員的人千萬不要露出馬腳,
以免效果適得其反!
沒有心,何來尊重?
一個人的自尊是他的自信和自重的根源。
有些人的自尊建立在他的面貌身材美觀之上;
有些人的自尊建立在他的「才華/專長」之上;
有些人的自尊建立在他一生人累積的財富之上,
甚至建立在懂得追求美好的生活享受,
擁有眾多情人,生殖力強,子孫繁衍之上;
有些人的自尊建立在他擁有的權力之上;
有些人的自尊建立在他擁有的名氣之上;
有些人的自尊建立在他擁有的職業之上;
有些人的自尊建立在他歸屬的團體和組織之上;
有些人的自尊建立在他毫不介意出賣良知之上;
有些人的自尊建立在他的轉數快、度橋叻,
甚至夠虛偽或者夠無恥之上;
有些人的自尊建立在和同輩同出身的人比較之上;
有些人的自尊建立在他擁有的名校文憑和學位之上;
有些人的自尊建立在他的國家、國籍或者種族之上;
有些人的自尊建立在美滿的愛情和家庭之上;
有些人的自尊建立在追求真理之上;
有些人的自尊建立在他的思考能力之上;
有些人的自尊建立在他累積的智慧之上;

有些人的自尊建立在他的人格之上。
但愚昧的人的自尊心建立在甚麼之上?
喜歡半桶水思考的人的自尊心又建立在甚麼之上?
一個人應該怎樣建立他的自尊心?
我們又應該如何幫助他們建立他們的自尊心?
如果一個人只著重身體的健康,而不照顧精神的健康,
會否出現「難得一身好體魄,蠢關始於闖不過」?
讓心靈主持大局的人,有能力分辨「批判」和「批評」,
明白如果人想獲得智慧,除了必須接受外在的批判之外,
除了必須具備內省的心態之外,
除了必須鍥而不捨地追求「道/真理/智慧」之外,
且最後難免需要向內自我批判,
因為「我」就是最重要的思考和修行工具!

所以如果閣下未夠資深或者沒有足夠愛心的話,
閣下的讚賞和鼓勵一開始就會立即露出馬腳,
他甚至會覺得閣下在侮辱他的智慧。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
任何打算做學問的人,任何喜歡思考的人,
任何追求智慧、行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
任何矢志修行者,
如果想重生,想進入智慧的殿堂,
必須重視真和誠,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把個人的自尊建立在追求真理之上,
把面子永遠置諸真理之下,
並且發願由今天開始,開始接受嚴謹的思考訓練,
不畏艱苦地晝夜思考,
因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不要忘記,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也許是源於屢世努力不斷的修行,
所以往往只是佔人口中的千分之一,
只要對真理謙卑 [不需要對所有人都謙虛],
你也可以成為修行者的其中一員。
( Jason Ling )

《終身學習。我 ego》

心靈  soul的終身學習是攀山,
而「 ego」的終身學習則是圍繞著山腰努力以赴。
  ego」的終身學習不外乎兩個目的,
一方面是期望能夠在世界上獲得「成功」,
另一方面是害怕落後,隨時被社會淘汰。
一般讓「  ego」主持人生大局的人,
當別人批評他的某一個想法時,
他不會先想一想別人的批評是否有道理,
他的第一個反應是覺得這位仁兄並不尊重他,
因為他一早就把一切自己的思想和自我掛鉤,
而且認為面子是除了金錢以外人生中最重要的價值!

你批評他就是不尊重他,
既然你不尊重他,他就不喜歡聽你的意見,
抗拒你的看法,甚至排斥你的思想,
這就是為甚麼「人最難改變的就是他的思想」的其中一個原因。
而這個原因的根源就是因為他們「相信」:
1.  以人廢言是合理的。
2.  以人的社會地位和名氣來決定批評的重要性是合理的。
3.  面子比追求真理更加重要。
4.  接納一個人和接納他的腦袋是同一回事。
心理學家會告訴你,由於他認為你不尊重他,
你的道理對他來說,已經沒有說服力!
如果閣下是從事「推銷行業」,以「說服」人為己任,
心理學家會勸你先接受一個價值:
we  love  those  who  brings  out  the  best  in  us
and  hate  those  who  points  out  the  worst  in  us.
當你勸告別人時,
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那麼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
所以真理可以不被尊重,但人就一定要尊重。
況且一般人都喜歡聽花言巧語,討厭深刻思考,
不喜歡未雨綢繆,傾向於在挫折之後才被迫學習。
假設一個極度誇張的情況:
你眼見有權力的人去強姦,甚至殺人,
你為了要說服他不再強姦或者殺人,就先要向他的行為鼓掌。
心理學家跟著會勸你學習三種手段:
1.  在未能改變別人之前,要先「扮」接受他的思想,
而且千萬不要在表情和身體語言兩方面露出馬腳。
2.  要扮謙虛,引導對方侃侃而談,最好能夠令他口若懸河,
那麼你便有機會認識他多一些,
知道要說服他時應該如何及從何下手。
3.  對方說話的時候,你要保持微笑,不時點頭,
好讓對方誤會你接受他的思想,減少說服時的阻力。
這三種手段,無疑在很多情況之下有其實用之價值,
例如用來說服情緒受困的人不要作出愚蠢的行為。
問題是有些接受過這種訓練的所謂「專業人士」,
一旦應用所學在智慧較低的人身上獲得成功時,
容易沾沾自喜,以為「說服」的智慧唯盡在己,
從此自視為資深推銷員。
用一西方諺語來描繪這種情況:
Success  makes  a  fool  seem  wise.
( H. G. Bohn )
最後必須指出,一般讓「  ego」主持人生大局的人,
如果沒有機會覺醒,回歸心靈,就不會進入善性循環

常常會浪費人生,繼續徘徊在中性循環
甚至在劇烈競爭的情況之下為了追求功名利祿,
埋沒良知,做事不擇手段,墮落至惡性循環中。

參考:《心靈現身日》
一個人如何克服自卑感,恢復自信,從上一代手中接棒,
就顯示出他選擇了那一種循環:

1.  善性循環
自卑之後回歸心靈,努力思考及修行,致力追求真理和智慧,
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建設個人的信仰,最後超越自卑。
資深的修行者甚至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  中性循環
自卑,追求名利權,追求成功,相信只要是灰色地帶,
惡小就可以理直氣壯而為之。一旦有少許成功之後就變自大,
四處向人炫耀,並且只要有好處就會做善事,沽名釣譽,
向別人證明自己在這個世界中已經「站起來了」。
由於置身在中性循環的人既做惡小的事,又做善小的事,
所以屢世都是徘徊在中性循環之內。

3.  惡性循環
自卑之後加入壞團體,出賣良知,華麗轉身,然後狐假虎威,
為虎作倀,助紂為虐,借助壞團體的惡勢力小人得志,
一旦山雞飛上枝頭變鳳凰的時候,就會越來越自大。
從輪迴的角度來看,這個惡性循環有如無底深淵,
令墮入其中者累世在人間地獄、魔道或者畜生道裡徘徊,
萬劫不復,永不超生。

《終身學習。心靈》

一般人都以為人生的奮鬥主要就是生活上的奮鬥,
所以一旦生活方面已經算是「成功」,
懂得未雨綢繆,掙到足夠的錢,
不必在年老體弱時需要靠子女照顧,就沾沾自喜,

不明白如果一個人擁有心靈的話,
人生的奮鬥就是每一生人都追求「道/真理/神」,
因為他的心靈是要帶到下一世的,
而修行就是累積智慧,為下一世做準備。

心靈來到這一生是為了學習抽象的「道/真理/神」,
是為了修行,不是為了得到「成功」,而是為了得到「成就」;
所以思想和心靈也需要不斷地學習和奮鬥,一直到離世為止。
Time  is  life.  It  is  irreversible  and  irreplaceble.
To  waste  your  time  is  to  waste  your  life,
but  to  master  your  time  is  to  master  your  life
and  make  the  most  of  it.
( Alan Lakein )
不少人不能容忍身體的懶惰,但卻擁抱心靈的懶惰,
即使退休之後依然鍛鍊身體,但硬是不喜歡鍛鍊思維。
也許我們會問:
人的前半生大多數都是在浪費生命,
勞累了大半生,晚年都應該吃安口樂茶飯罷?
吃口安口樂茶飯,不算是浪費生命罷?
為甚麼還要這樣辛苦?
No  one  over  thirty-five  is  worth  meeting  who
has  not  something  to  teach  us,  something  more
than  we  could  learn  for  ourselves,  from  a  book.
( Cyril Connolly )
為甚麼還要鍛鍊身體?
皆因想維持身體健康,減少病患。
為甚麼還要鍛鍊思維?
皆因不少半桶水的人還霸佔著社會上的茅廁,
阻礙人類的福祉及精神文明的進步;
皆因自己拒絕做愚昧的老年人;
皆因想維持腦部健康,減少腦部衰退,導致其他病患;
皆因在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的新世代,
社會對人類的思考能力要求和門檻越來越高;

而且一旦輪迴往下一世的社會,
會有可能對人類的思考能力降低要求嗎?
A  meaningful  life  is  being  educated  in  truth, 
sincerity,  beauty,  courage,  love,  integrity,
wisdom  and  humility.
A  meaningful  life  enjoys  the  company  of  people
who  are  striving  towards  the  same  direction,
who  are  always  upgrading  their  minds  and  souls,
and  who  are  at  least  similar  to  our  level  of
wisdom.

( Jason Ling )
隱蔽的真理告訴我們,在真理面前,
人怎可以不謙虛,怎可以不戰戰兢兢、努力以赴!
Whatever  is  good  to  know  is  difficult  to  learn.
Whatever  is  worth  doing  is  worth  doing  well.
對那些已經回歸心靈,讓心靈主持人生大局的人來說,
終身學習是理所當然的事,因為智慧需要艱苦思考和累積,
所以《禮記。大學》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就是終身學習的信仰和口號。
一旦回歸心靈的人開始學習,
一切必須的思考工具自然會出現在他們的面前。

Do  not  wait;
the  time  will  never  be  ‘just  right.’
Start  where  you  stand,  and  work  with  whatever
tools  you  may  have  at  your  command,  and
better  tools  will  be  found  as  you  go  along.
( George Herbert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對愛智的人來說,
初期也許只是一種對自己的要求或者價值取向,
但在日積月累之下,
會漸漸變成愛智的人性格中難以磨滅的一部份。
換句話說,一個每天都在追求進步,
信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人,
會將熱愛真理和追求智慧視為自我的一部份,
所以自我永遠不會和現行的思想掛鉤!
Those  who  understand  only
what  can  be  explained  understand  very  little.
( Marie von Ebner-Eschenbach )
能夠視自我為一個不斷進步的人,
不會將自我和現行的思想掛鉤,
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  quantum  jump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
這是脫胎換骨的「蛻變
  metamorphosis
從哲學、心理學和修行的角度來看,
這是一個真正的「大躍進  a  great  leap  forward
對那些一早已經回歸心靈,過了五十歲的修行者來說:
I’ve  reached  a  point  in  life  where  it  is
no  longer  necessary  to  try  to  impress  anyone.
If  they  like  me  the  way  I  am,  that’s  good.
It  means  we  are  walking  in  the  same  direction
on  the  same  journey.  If  they  don’t  like  me,
that’s  too  bad  for  them,  but  not  my  problem!
Rachael Leah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