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學習的精神》

A fire to be kindled
A  good  man  is  always  a  beginner.
( Martial )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歸去來辭》(陶淵明)
Chris  Anderson
Questions  no  one  knows  the  answers  to

我們常常見到一般人只懂得注意經濟和生活,
怕健康體力下降,怕失業,怕交際時話題落伍,
但卻不怕思考能力下降,追不上時代的需要。
一般人終身學習,往往是被環境所迫的,
而且學習的範疇,往往是和自己的職業有關。
其實終身學習是一種態度,是一種精神,
如果沒有終身學習的精神,終身學習的路途就難以順利。

其實終身學習的精神部份來自批判的精神,
而一般「自我學習」的訓練,都會接觸到終身學習的精神:
1.  天真和好學
腦子裡永遠有很多問題要問,
即使年齡大了亦保留老頑童的心態。
The  curiosity  from  childhood  still  thrives
and  grows  into  compassion  of  a  lifetime.

If  the  people  around  you  are  giving  you
advice  to  slow  down  or  to  take  it  easy──
you  are  surrounded  by  the  wrong  people.
( Grant Cardone )
2.  重視「真」和「誠」
所謂「真」和「誠」,最起碼就是清楚自己的所知,
及所知的知識的應用範疇  range  of  application 

亦清楚自己的無知的地方。
即使立心不良,意圖「做假」來行騙,
但在追求「做假」的學問過程之中,
亦絕對重視「真」和「誠」。
在某一時空重視「真」和「誠」,
當然並不表示熱愛「真」和「誠」。
3.  懂得對真理謙卑  humility
驚覺學問和智慧之無窮和人生之有限。
The  only  wisdom  we  can  hope  to  acquire  is
the  wisdom  of  humility : humility  is  endless.
( T.S. Eliot )
I’m  not  afraid  of  storms,
for  I’m  learning  how  to  sail  my  ship.
( Louisa May Alcot )
Arrogance  diminishes  wisdom.
( Arabian Proverb )
It  is  unwise  to  be  too  sure  of  one’s  own  wisdom.
It  is  healthy  to  be  reminded  that  the  strongest
might  weaken  and 
the  wisest  might  err.
( Mahatma Gandhi )
The  doorstep  to  the  temple  of  wisdom
is  a  knowledge  of  our  own  ignorance.
( Benjamin Franklin )
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亦有一得。」
《漢書。韓信傳》
4.  尊重心靈的興趣,並且努力不懈
人類的好奇心和心靈的興趣,從來都是學習的最大動力!
人一旦懶惰,懶於思考和學習,半生人就會浪費了。

Life  is  half  spent  before  we  know  what  it  is.
( George Herbert )
中學或大學畢業,只不過是人生中的一個起步點,
終身學習,才是我們的人生目標。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I  am  certain  that  all  of  you  have  learned
how  to  learn  before  graduation  from  college.
So  the  man  who  graduates  today  can  put  himself
in  charge  of  his  own  education  from  now  on.
If  he  stops  learning  tomorrow,  then  he  becomes
uneducated  the  day  after.  The  truly  educated
never  graduate  because  education  is
a  lifelong  process.  An  educated  man  should
always  consider  himself  as  a  work  in  progress.

(  rewritten by Jason Ling,
sources: Newton D. Baker, John Walsh, Gloria Steinem )

Let  yourself  regraduate  every  four  years.
In  one  of  my  mother’s  really  annoying  moments
of  being  right  about  something,  Mom  told  me
that  life  deserves  an  overhaul  every  four  years.
She  said  four  years  is  exactly  enough  time
in  any  situation  to  know  what  is  working,
what  is  not,  what  is  worth  saving,
and  what  or  who  you  want  to  dump.
( Cathy Guisewite, 1994 )
Peace  Summit  2009
Educating  the  Heart  and  Min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uojNzKZ8ew

《終身學習》

13《終身學習》
Where  is  the  Life  we  have  lost  in  living?
Where  is  the  wisdom  we  have  lost  in  knowledge?
Where  is  the  knowledge  we  have  lost  in  information?
( T. S. Eliot )
終身學習,英語稱為  lifelong  learning
一聽到終身學習,在填鴨教育下成長的人的直接反應,一定不會太好,
因為辛苦勞累了大半生,大部份人都想好好地享受退休生活,
為甚麼還需要繼續學習?
終身學習,是因為世界日新月異,
科技的發展尤其一日千里,不學習就難以追上時代的步伐。
終身學習,是因為很多並非在填鴨教育下成長的人,
及那些能夠超越填鴨教育的人,都認為學習是一種享受。
終身學習,就是個人的生命不斷地進步,不斷地成長,
晝夜思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確是一種享受!
終身學習,不在於讀了多少書,而在於吸收了多少知識,
增添了多少智慧,所以和個人的思考能力有密切的關係。
有能力終身學習的人,就能夠有終身的享受!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筆者曾經指出,終身學習大致上分為兩種,
一種是圍繞著山腰努力以赴,另一種則是攀山。
參考:《登高》(一) 《登高》(二)  《登山寶訓》《登高》(三)
但話說回來,並非所有人都有能力「終身學習」,
因為終身學習除了需要勤奮之外,還需要具備起碼的思考能力。

Some  people  were  just  born  foolish,
some  were  just  born  too  lazy  to  think,

some  did  not  receive  proper  training
in  thinking  when  they  were  young,
some  were  too  preoccupied  with  living
that  they  did  not  have  time  to  think,

and  others  were  just  too  old  to  learn
how  to  think.
人蠢並非罪,但聞道之後拒絕覺醒,拒絕開始修行,
安於愚蠢,並且堅持和同類人來往,就是嚴重罪過。
所以有能力「終身學習」的人必須感恩,

並且要努力薪火相傳,成為下一代可以倚賴的踏腳石。

除此之外,不少中年人努力學習,
不一定是由於喜歡學習,不一定是由於寓享受生命於學習,

可以是因為害怕落後,隨時被社會淘汰,而被迫學習。
未來二十年,當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的時代將會來臨,
而終身學習必定會成為一般人被迫接受的過程。

有足夠思考能力的退休人士繼續學習,
才有可能是享受生命,才可以稱得上「終身學習」。
參考:《 閑 (閒) 》 
「終身學習」所需要的條件只不過是下列三者之一:
1.  個人的興趣。
2.  個人的天賦才華。
3.  對某些學問來說,
「終身學習」的人是否曾經接受「自我學習」的訓練,
西方人稱為  Learning  how  to  learn
包括森林思維、根源思維和嚴謹的批判思維訓練。

He  that  is  not  handsome  at  20,  nor  strong  at  30,
nor  rich  at  40,  nor  wise  at  50,
will  never  be  handsome,  strong,  rich  or  wise.
( George Herbert )
換言之,只有天生或者後天接受過嚴謹思考訓練的人,
才具備「自我學習」的能力。
Self-education  is,  I  firmly  believe,
the  only  kind  of  education  there  is.
( Isaac Asimov )
而接受過嚴謹的思考訓練,就必須找尋優秀的導師。
Set  your  life  on  fire.
Seek  those  who  fan  your  flames.
( Jalaluddin Mevlana Rumi )
如果想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當然是從訓練嚴謹的思考開始。
要學習嚴謹的思考,首先要明白影響思考方面的大禍根
1.  詞彙定義曖昧。
2.  概念模糊不清。
3.  精神內涵貧瘠。
4.  對追求「道/真理/智慧」恐懼。
5.  對認識自己和管理自己十分恐懼。
6.  不能夠放下及活在當下。
7.  將面子和輩份置諸理性之上。

8.  欠缺能力排列個人人生中重要事項的次序。
八大禍根扼殺了不介意這些禍根的人的創意和希望,
輕微者只會導致浪費生命,嚴重者甚至會導致喪失生命。
退休人士的終身學習,可以是單純照顧身體和腦兩方面,
例如學習書法、繪畫、攝影、太極、跳舞….等等,
目的是企圖避免或者延遲身、心的衰退,兼且享受餘生。
終身學習,也可以是單純照顧心靈的喜樂,服務社會,
讓珍貴、經得批判的經驗薪火相傳,以生命影響生命。
行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驚覺智慧之無窮和人生之有限,
會越來越清楚自己的無知和以往的愚昧,
明白人生就是不斷地學習,終身學習,
就是不斷地修行,追求智慧,迫近真理,

最大的恐懼就是只懂得對人謙虛,不懂得對真理謙卑,
結果經驗多了而智慧卻隨著年齡慢慢萎縮。

行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以人生的「成就」論得失,
而「成就」必然計算至死亡前的那一刻。
終身學習,才能夠死而無憾,因為憑藉「阿賴耶識」,
可以將智慧帶往下一生!

參考:《如何衡量智慧的價值?》 
「愛」和「智慧」是一個銅幣的兩面,
所以真正有愛心的人明白智慧的重要性,
希望自己不會犯下「己所欲施於人」的謬誤,
結果「愛你變成害你」。

所以對那些重視心靈的人來說,
終身學習中最銳利的工具只有兩種,
一種是「愛」,另一種是「智慧」,而兩者必須手牽手。
如果我們想增添愛和智慧,當然不能夠缺乏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尤其是內省和自我批判的鍛鍊。
The  more  you  understand,  the  more  you  love;
the  more  you  love,  the  more  you  understand.
They  are  two  sides  of  one  reality.
The  mind  of  love  and  the  mind  of  understanding
are  the  same.
( Thich Nhat Hanh )
香港不少青少年中學畢業之後,雖然會繼續學習,
但卻失去了高層次的「終身學習、自我學習」能力。
他們的思考力難以寸進,原因大致上有五:
1.  青少年常常接觸到的長輩,思考力往往只有三、四流。
2.  老師對學生的思考能力的要求低,
除了數學,物理,化學三科,一般對學生要求較高之外,
亦只不過是三、四流的思考能力。
3.  除了數學,物理兩科之外,考試局對思考能力的要求亦相當低。
4.  一般青少年常常接觸的都是思考力四、五流的朋輩。
5.  香港的中學一向不重視培育思考能力。

Every  man  becomes,  to  a  certain  degree,
what  the  people  he  generally  converses  with  are.
( Lord Chesterfield, Letters, 1750 )
由於從小接受社會化的洗禮,
由於我們的科學教育欠缺了對「科學精神」的重視,
欠缺了對「假說/猜想」和「理論」的分別的認知,
欠缺了對個人思考時會有經不起批判的「假設」的認知;
由於我們的生命教育傳遞了很多經不起批判的訊息,
例如「愛不需要智慧」,
例如「對長輩和掌權者有禮貌」重要過
「耶穌基督的道路、真理、生命」,
例如「只是對給予物質和傳遞知識的人感恩」,
例如「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就是包容。
結果大部份中學生心目中的「神聖holy
不是混合了愚昧和無知,就是混合了虛偽。
如何避免因為長輩、老師、考試局、朋輩的要求低,

而誤入歧途,以致中年患上「思考力萎縮症」,
思考能力不斷萎縮退化,
就好像那些患上「肌肉萎縮症」的人一樣,
最後在全球化競爭之中落後,
屬每個年代的青少年都必須面對的挑戰!
Men  are  born  ignorant,  not  stupid.
They  are  made  stupid  by  education.
( Bertrand Russell )
因為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只有「中文IB課程」配合優秀「生命教育」,
才足以對抗階級優勢,成為公平的教育,
而這個中文IB課程,不能夠只是學知識論,

還需要加上和哲學有關的生命教育,
就好像法國高考對中學畢業生的要求一樣。
中文IB課程,再配合優秀的生命教育,
面前是一望無際的藍海市場。
這樣構思的中文IB課程,
亦是在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世代,
香港教書界和教育界都被迫要走的道路。
http://www.cup.com.hk/2017/06/16/bac-philosophie-2017/

《教書、教育》(十二)

[Biversity]
大學,英語是 university有時也會用 college 這個字。
筆者傾向於用 university 表示大學,用 college 來表示書院。
不論 university 這個字是否和「宇宙」universe 這個字同一來源,
表示概括和追求「宇宙裡所有的知識」,
還是和「單一」uni 這個 prefix 有關,
表達「一統天下知識、唯我獨尊」的意念,
現代大學和現代書院,已經不容易將它們揉合在一起!
一所現代大學所肩負的使命,
本來就和一所現代書院肩負的使命不盡相同──大異小同。
不同的理念、不同價值觀念、不同使命的兩個人,
為甚麼一定要結婚?
這會是一種怎麼樣的婚姻?
意圖將大學變成書院,肩負書院的使命,
抑或將書院變成大學的一部份,腐蝕「知識分子」的心靈,
都是一種痛苦的關係。
在知識急速膨脹的年代,即使大學變為五年,
亦沒法將大學「書院化」,肩負書院的使命。
因為並非所有大學生都喜歡或者都有能力做「知識分子」,
我們最多只能夠引導所有大學生都尊敬真正的「知識分子」。
筆者認為所謂大學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是未經過痛苦婚姻挫折的人想像出來的。
一個短視和急功近利的男性,
和一個注重人文思考、社會關懷、世道人心的女性結合,
根本不可能產生一段美滿的婚姻!
如果最初這位女士是因為經濟問題才和這位男士婚姻的話,
最初的決定根本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別忘記,中國傳統大部份的「知識分子」一向都是安貧樂道。
筆者絕對不會發夢或意圖「把大學書院化」,
然後告訴自己是在「愚公移山」!
愚公可以做,蠢佬不可以做;
「知識分子」只可以是愚公,怎可以做蠢佬!
自認知識分子而又意圖做蠢佬的人遇到困難時,
應向志願機構求助,尋找心理輔導,
不要在大學裡做出示威這樣浪費時間和精力的行為。
筆者提出的理念是「大學和書院在不同屋簷下發展親密關係」,
用英語說,是  The  Idea  of  a  Biversity
大學和書院各自為政,追求各自的理想;
建築物在彼此的附近是可行的方法。
大學和書院的關係是  LAT  ( living  apart  together )。
陰陽的調和,不一定要靠婚姻!
人類中的精英可以分為三大類:
1. 某方面智力特別高的「偏才精英」。
2. 基本智力高及平均的「通才精英」,即是「知識份子」。
3. 智力平庸但人格高尚的「人格精英」。
分辨、選擇、鼓勵及培育「偏才的精英」,
當然是「教書界」的職責;
分辨、選擇、鼓勵及培育「通才的精英」和「人格的精英」,
則是「教育界」的職責。
Education  at  its  minimum  standard  is  concerned  with
the  avoidance  of  ignorance,  foolishness  and  evil
among  students.
Education  at  its  intermediate  standard  is  concerned
with  cultivating/nurturing  of  careful  thinking  skills
and  integrity  among  students.
Education  at  its  maximum  standard  is  concerned  with
cultivating/nurturing  of  love,  wisdom,  and  courage
among  students.
站在「教育」的角度來看,
我們對書院培育出來的學生的最低要求,
就是期望他們出來社會之後,能夠做一個正直的人。
換言之,就是期望他們成為「人格精英」。

如果能夠培育出真正的「知識分子」──
那些有能力清楚地道出人類的愚昧、無知、悲哀,
並且以此為責任和使命的人──
成為「通才精英」,當然是書院更大的「成就」。
站在「教書」的角度來看,
我們對大學培育出來的學生的最低要求,
就是至少要具備自知之明的「真和誠」,
對自己不懂得的東西不會扮懂得:
1.  某一方面的「專業人才」不會扮演另一方面的「專業人才」,
2.  擁有幾方面專業的人才不會扮演「知識分子」。
這兩點都和道德有關,簡言之,
「教育」和「教書」對學生都有最起碼的道德要求!
我們當然不能夠期望「偏才精英」亦是「人格精英」。

現代社會,既需要「專業人才」,也需要「知識分子」,
香港社會的淪陷,就是自以為只需要「專業人才」,
而不少「專業人才」又自以為是「知識分子」。
不少「專業人才」甚至是「人格渣滓」!

香港社會的淪陷,就是「專業人才」以為自己可以勝任  manager
甚至有能力成為社會上的  leader
值得舉一例來說明大學和書院的分別:
大學和書院裡都會有心理學課程。
大學裡的心理學課程,
可能訓練出一個處心積慮替老闆欺騙顧客的心理學家,
書院裡的心理學課程,
目的是培養能夠令社會和諧,人類生活更美好的心理學家。
如果香港還有書院的話,
社會人士可以決定,一個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
需要從大學裡選修多少學分,又需要從書院裡選修多少學分,
才能夠拿到一張畢業證書。
如此一來,社會上的教育問題就可以簡化成兩個課題:
1.  在同一個年青人身上,教育和教書最低限度應該如何分配?
2.  如何挑選及培養「知識分子」?
大學的校長,當然不需要懂得中文和中國文化;
但書院的校長,就必須懂得中文和中國文化!
Alain de Botton 這個 2013 年南韓演說中,
他用了 education 這個字,
筆者當然會用 schooling 這個字來代替,
Alain de Botton 的確看到問題的關鍵所在!

《教書、教育》(十一)

[大學和書院]
有時筆者會這樣想,如果某一所大學裡只有一種專業訓練,
就是吸引和培育「知識分子」,
提升大學生對人類苦難的體會和敏感度,
提升大學生對社會公義的關切和堅持,
除了和人文關懷有關的課程之外,不再開辦其他專業課程,
這樣處理是否會比較接近夢想?
也許這樣的大學不應該再稱為「大學」,
應該回歸傳統,稱為「書院」。
例如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應天府書院、嵩陽書院、石鼓書院。
又或者,如果當年新亞書院拒絕併入中文大學,
是否更能接近創辦者的理想?
「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旁採西歐大學導師制度,
    以人文主義之教育宗旨,溝通世界中西文化,
    為人類和平社會幸福謀前途。」?
當然首先必須解決「知識分子」的定義:
1. 知識份子如何定義,條件是甚麼?門檻有多高?
2. 根據這個定義,有多少人有資格做知識份子?
有了「知識分子」的定義之後,聘請書院的教授就迎刃而解。
換句話說,既然大學和書院都是政府撥款資助,
可否讓大學負責培養「專業人才」,扮演職業訓練所的角色,
而讓書院負責培養「知識分子」,
扮演中華文化或甚至世界文明發展所的角色,
並且兼顧培育人文關懷的心胸?
可否要求政府內中層以上所有做決策的人士,
不論是否有大學學位,還需要再讀一個書院所頒發的學位,
譬如說 MHD  ( Master  of  Humane  Decision ) ,
就好像現時許多人拿了一個大學學位之後,再讀一個 MBA 一樣?
既然我們認為「專業訓練不是教育」,
為甚麼在一個社會的高等教育系統內,
一定要「教育機構」和「教書機構」結婚?
是否會有無法解決的內在矛盾?
為甚麼要把高等教育變得這麼複雜?
產生這麼多結構性的內部矛盾和政治鬥爭?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值得想一想的,
就是現代的大學研究經費龐大,難以私立,
而且往往被迫參與全球排名的遊戲,
反而書院經費需求最少,私立也不成問題,
問題就在於現代的所謂「知識份子」是否肯接受較低的薪酬,
是否依然願意「千斤擔子兩肩挑」?
假若上一代「知識份子」的風骨不再存在,
這一代「知識份子」為了美好的生活,曾經滄海難為水,
那麼錢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人最初刻苦辦學的精神,
已然化作一縷青煙,只能夠靠文字記載成為了歷史陳跡。
事實上,新亞書院於一九六三年加入中文大學之後,
是否只餘下名稱和軀殼,新亞精神和理想已經宣告死亡。
華人社會,當然需要書院的存在,
因為中華文化還有很多扎根的事情需要去做,
而且文化的進步和壯大,
需要不斷地去蕪存菁,汲取兼融合外來文化的精華。
元代和清代異族入主中國,
在文化的大熔爐中最後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員,
足以見證優秀文化的力量和凝聚力。
在全球化的衝擊之下,中華文化的新陳代謝更加刻不容緩。
從新檢視和批判傳統的豐盛文化,就是「為往聖繼絕學」,
不斷地汲取兼融合外來文化的精華,才能夠「為萬世開太平」。
一所現代的書院,唯一可能的缺憾,
就是不重視近二百年來西方文明精華中的「科學精神」。
「科學知識」和「科技」可以留給大學,
但現代書院絕對不能夠忽視「科學精神」的培育,
否則中華文化難以壯大。
如果香港有現代書院存在的話,也許不做決策的人士,
亦想拿一個  MHD 學位。
而任何有這種學位的專業人士,
可能更吃香、需求更大、收入更佳也說不定!
於是書院裡教授們的薪酬也許沒有這麼悲觀。
香港教育機構不妨派出考察團前往美國威廉斯學院
Williams College,研究一下這所美國頂尖的文科大學,
究竟是如何操作。
How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was  Killed,
in  Five  Easy  Steps

How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was Killed, in Five Easy Steps


在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的千禧世代,
通才和最優秀的百分之二十的偏才,一定不會被淘汰,
但其他人呢?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進化法則會出現嗎?
他們將會面對如何殘酷的現實?
集團的 CEO 會否認為「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平庸的手下」?
學校的校長和老師會否認為「最不能接受的就是遲開竅的學生」?

Over  the  years  the  university  has  become  a
job  training  center  rather  than  a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In  the  coming  decade,  outsourcing
to  AI  computers  and  robots  will  be  inevitable.

As  a  result,  this  may  encourage  CEOs,  school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to  treat robots  as  God
and  foolish  or  slow-learning  students  as 
trash.
( Jason Ling )

《教書、教育》(十)

【知識分子和醫生】
「教書」和「教育」分道揚鑣,
產生了不少我們需要研究的課題,例如
1.  甚麼是「知識分子」?如何定義?
2.  如果沒有可能、亦沒有需要全民皆「知識分子」,
     一個社會需要多少「知識分子」?
     能夠培養出多少比率的「知識分子」?
3.  如果「知識分子」對社會這麼重要又不容易大量生產,
     以免出現「空談、離地、沽名釣譽、推卸責任」,
     甚至埋沒良知,為虎作倀、為禍社會的「偽知識分子」,
     那麼大學生產「知識分子」時應如何「把關」[質素檢定]?
4.  社會是否也需要培育市民對「知識分子」這個行業的尊敬?
5. 「知識分子」之中也會有敗類,也會有人變質,應該如何制裁?
這幾條問題,如果將「知識分子」換作「醫生」來表達,
也許會比較容易理解:
1 .  甚麼是「醫生」?如何定義?
2 .  如果沒有可能、亦沒有需要全民皆醫,
      一個社會需要多少「醫生」?
      能夠培養出多少比率的「醫生」?
3.   如果「醫生」對社會這麼重要又不容易大量生產,
      以免出現可能為禍社會的「赤腳醫生」,
      那麼大學生產「醫生」時應如何「把關」(質素檢定)?
4.   社會是否也需要培育市民對「醫生」這個行業的尊敬?
5.  「醫生」中也有敗類,也會有人變質,應該如何制裁?
北宋邵雍《漁樵問對》一文中,曾經指出這個毛病:
樵者問漁者曰:
「人所謂才者,有利焉,有害焉者,何也?」
漁者曰:
「才一也,利害二也。有才之正也者,有才之不正者。
    才之正者,利乎人而及乎自身者也;
    才之不正者,利乎身而害乎人者也。」
曰:「不正,則安得謂之才?」
曰:「人所不能而能之,安得不謂之才?
聖人所以惜乎才之難者,謂其能成天下之事而歸之正者寡也。
若不能歸之以正,才則才也,難乎語其仁也。
譬猶藥之療疾也,毒藥亦有時而用也,可一而不可再也。
疾愈則速已,不已則殺人矣。
平藥則常日用之可也,重疾非所以能治也。
能驅重疾而無害人之毒者,古今人所謂良藥也。」
《易》曰: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如是,則小人亦有時而用之。時平治定,用之則否。
《詩》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小人之才乎?」
樵者謂漁者曰:
「國家之興亡,與夫才之正邪,則固得聞命矣。
    然則何不擇其人而用之?」
漁者曰:
「擇臣者,君也;擇君者,臣也。賢愚各從其類而為。
    奈何有堯舜之君,必有堯舜之臣;
    有桀紂之君,而必有桀紂之臣。
    堯舜之臣,生於桀紂之世,猶桀紂之臣,生於堯舜之世,
    必非其所用也。
    雖欲為禍為福,其能行乎?夫上之所好,下必好之。
    其若影響,豈待驅率而然耶?
    上好義,則下必好義,而不義者遠矣;
    上好利,下必好利,而不利者遠矣。
    好利者眾,則天下日削矣;好義者眾,則天下日盛矣。
    日盛則昌,日削則亡。
    盛之與削,昌之與亡,豈其遠乎?在上之所好耳。
    夫治世何嘗無小人,亂世何嘗無君子,
    不用則善惡何由而行也。」
自古以來,「知識分子」一向罕有,萬中無一。
如果不努力建設一個「批判平台」,
我們培育出來的所謂「知識分子」可能只是次貨!
【培養知識分子主義】
有一些在大學裡從事教育的人,
及一些未經深思熟慮、充滿理想和熱忱的學生,
比我們這些在中學裡從事教育的人更加喜歡發夢。
他們奉行一種所謂「培養知識分子主義」。
他們也許應該問一問自己:
大學是唯一培養「知識分子」的地方嗎?
培養「知識分子」是大學的責任嗎?
是否應該要求大部份大學教授都是「知識分子」?
培養「知識分子」是大學的唯一責任嗎?
是否應該要求所有大學畢業生都是「知識分子」?
如果是的話,如何執行?
如果不是的話,如果不能夠的話,
應該要求多少比率的大學教授是「知識分子」?
應該要求多少比率的大學畢業生是「知識分子」?
品質控制如何監管?誰來監管?
我們是否應該再深入探討:
單純傳遞知識的人是否「知識分子」?
利用知識去壓榨市民的人又是否「知識分子」?
我們是否應該再深入探討:
大學「應該」是甚麼?
大學是否「知識分子」可以混吉戀棧的地方?
為甚麼「知識分子」需要依附著大學?
如果「知識分子」認為自己需要或應該有好一點的生活,
那麼,需要抉擇的時候,他們可以放棄些甚麼?
我們應否有一所只培育「知識分子」的「書院」?
我們是否應該再深入探討:
讀科學而從未涉獵過科學歷史和哲學的人,
對科學的認識有多深入?
讀歷史而死背歷史知識,不懂得思考,
不懂得科學中的「假說/猜想」是甚麼的人,
算是懂得歷史嗎?
「知識分子」可以不懂得科學嗎?
「知識分子」可以死讀歷史嗎?
「知識分子」應該是「和理非非」嗎?
「知識分子」應該習兵法嗎?

兵法,儒者不可不習,
    此雖毒天下之事,而實仁天下之事;
    儒者不習,而顧使強武之人習之,得以肆行其不義,
    此天下之所以常亂而不治也。 (清。陸世儀)
從公眾圖書館裡頗多教育、哲學、文化的書籍出現
插角及用原子筆劃花的情況來看,
我們沒有理由相信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
有大比率會成為「知識分子」。
從八十年代筆者在中文大學教育學院的經驗來看,
更加沒有理由相信從事「教學工作」的人,
有大比率會成為「知識分子」,選擇從事「教育工作」。
要想將幻想變成夢想,再將夢想變成理想,
不能單靠發夢、不能單靠口號。
培養知識分子是應有的理想,
但「培養知識分子主義」根本就是發夢,根本就是口號!
參考:《如何定義知識份子》 

《教書、教育》(九)

[教學目標]
如果不明白「教書」和「教育」分道揚鑣,
似乎分開得越來越遠這個現象,
那麼當然不可能有清晰的「教學目標」,
[不敢說是「教育目標」,因為不能夠肯定。]
 不少「教學目標」自然淪為口號,
不少「教書工作者」會假扮「教育工作者」!
沒有清晰的「教學目標」,
自然不會有清晰的「整體及個別課程設計」,
包括校內課程、潛在課程及課外活動。
沒有清晰的「教學目標」,
「教甚麼?」就由掌權者,經濟學家或者會計師操縱大局,
而「考甚麼?」就由考試局操縱大局。
沒有清晰的「教學目標」,
應該培養多少「教書工作者」及多少「教育工作者」,
就不會進入教育學院師資訓練的思維。
沒有清晰的「教學目標」,教學界何來高瞻遠矚?
We  may  be  very  busy,  we  may  be  very  efficient,
but  we  will  also  be  truly  effective
only  when  we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 Stephen Covey )
Action  to  be  effective  must  be  directed  to
clearly  conceived  ends.

( Jawaharlal Nehru )
Within  the  confines  of  the  lecture  hall,  no  other
virtue  exists  but  plain  intellectual  integrity.
( Max Weber )
沒有清晰的「教學目標」,
社會就難以對「甚麼是人才」下一個清晰的定義。
而這一點對一個公民社會來說,影響深遠。
公民社會,不能夠只有 manager 而沒有 leader
Management  is  doing  things  right,
leadership  is  doing  the  right  thing.
( Peter F. Drucker )
Management  is  efficiency  in  climbing
the  ladder  of  success;
leadership  determines  whether  the  ladder
is 
leaning  against  the  right  wall.
( Stephen Covey )
Leadership  is  the  art  of  getting  someone  else  to  do
something  you  want  done  because  he  wants  to  do  it.
( Dwight  Eisenhower )
A  good  objective  of  leadership  is  to  help  those
who  are  doing  poorly  to  do  well  and  to  help
those  who  are  doing  well  to  do  even  better.
( Jim Rohn )
參考:《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上)
香港教育的其中一個死穴,就是欠缺一個教學目標重建局」。
「教學目標」當然需要應用「比較」這個概念。
舉例言之,如果學校想比較學生們的數學能力,
1. 如果只是比較部份能力,可以比較計算速度,可以比較數學解難。
2. 如果比較的目的是要贏其他學校,就會挑選參與公開比賽的選手,
3. 如果學校想增添所有學生的數學能力,
    當然是致力提升所有學生對數學的興趣為主,參賽為次。
4. 如果個人參賽的目的是要贏其他同學的話,當然是各自練兵。
    如果目的是要贏自己,和個人以往的能力比較的話,
    當然應該不恥下問,向高手請益。
5. 如果學校想增添所有同學的數學能力,當然是鼓勵小組合作。
最後,「比較」的方式可以是和校內以往參與者的能力比較。
可以是和校內現今參與者的能力比較,進行校內比賽,
可以是和區域內其他參與者的能力比較,參與校際比賽,
可以是放眼世界,和全球參與者的能力比較,參與國際比賽。
參考:《定義和比較》
香港只有一個對「教書界」認識清晰,
對「教育界」認知模糊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
一涉及教育問題,就會以冠冕堂皇的廢話作為專業言論。
In  a  curriculum  devoted  to  acquiring  knowledge
and  technique,  there  has  to  be  time  for  reflection
on  what  it  all  means,  what  it  is  for,  and  why
it  matters,  for  almost  any  ‘it’,  and  this  too  is
distinctively  the  province  of  philosophy.
( A. C. Graying, Forword, Philosophy in Schools )
公開試根本就不是香港教育問題的關鍵,
課程curriculum 內容才是關鍵,尤其是現時的通識教育科,
因為課程設計和考試方式反映出背後的「教學目標」。
所以通識教育科公開試的試題、答案和評分標準,
能否公開接受市民的批判和
監管,才是關鍵。
由於人類的知識不斷膨漲,知識越來越多,
通識教育科首當其衝!
教育界不少人士都喜歡用環境的壓力作為藉口,
justify 他們所實施的填鴨大業。
筆者當然贊成填鴨工程,但填鴨工程要思考的課題是:
  青少年的時間有限,課程改革在所難免,
      然而課程改革的責任在誰的身上?
☆  青少年的學習興趣會否因人而異?
      因科目而異?因老師而異?因教學法而異?
  青少年的記憶力會否有一個臨界點?
☆  青少年的思考能力可以發展到甚麼程度?
  如何照顧青少年多元化的才華和興趣,
      尊重和解決個別的差異?
  功課的數量會否有一個臨界點?
  如何降低考試帶給青少年的壓力?
參考:《認識考試》 《填鴨五大定律》
香港人似乎不明白「全民教育」是民主的基礎。
重視民主的社會,一定提供「全民教育」,
因為「全民教育」提供了人民「爭取後天平等的機會」。
「教育」和「民主」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特別要強調筆者指的是「教育」,不是「教書」!
「教育」強調「公義」、「道德」、「批判性思維」;
「專業訓練」只強調「效率」、「可靠」、「服務」。
「專業訓練」只不過是「全民教育」中的一小部份。
全民「專業訓練」只能夠提升 social mobility
並不能夠為社會打下扎實的民主基礎。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對香港長遠的「教育」目標和政策,
似乎奉行「四無主義」:
從無構想、無能為力、無所適從、無濟於事。
但對香港長遠的「教書」目標和政策,就比較清晰:
目的是維持香港的競爭力。
似乎教育局認為「教育」和香港的競爭力無關,
「科技」、「專業」和「語文」才和香港的競爭力有關!
香港的「教書」改革少說推行了至少二十年,
但香港從來都沒有「教育」改革!
既然特區政府有「市區重建局」,
似乎我們也需要一個「教學目標重建局」。
香港必須先定下明確的教學目標,才有可能推行「教學」改革。
教師的「行政工作」固然應該減至最底限度,
教師的「教書工作」亦應該加強監管,殺掉能力不足的人。
至於教師的「教育工作」,
政府似乎未必願意鼓勵,但卻十分有興趣監管!

《教書、教育》(八)

香港頗多的家長,除了對教書所生產的專業十分尊敬,
對教育、道德、智慧及堅持人格有點歧視之外,

亦對現代教學的趨勢毫無認識,
形成了香港中學教育的改革追不上時代的要求。
[自學能力]
參考:《自我學習》
由於電腦的普及,資訊和知識的流通越來越迅速,
電腦甚至能夠替人類的創意思考做部份重要的工序。
在資訊和知識的泛濫之下,
在越來越多智能機械人將會取代人類的工作之下,
社會對教書和教育都產生了新的需求,
於是教學界必須因應而產生新的教學
理念:
1.  當我們家中的電腦不斷升級的時候,
不妨問一問,學生們的腦袋是否同時在升級?
而所謂升級,究竟是增強了「思考能力」,
還是只是增強了「計算速度」或者「記憶體」?
學生們腦袋的「計算速度」或者「記憶體」會勝過電腦嗎?
有多少學生們現在學的東西,在他們離校十年之後還會有用?
2.  新人類需要有「判斷、分析、組織」資訊和知識的能力,
能夠在資訊和知識的海洋中暢泳無阻,不會沒頂。
而對這個能力的需求就衍生出教學界對「思考能力」的重視,
可以說是越來越重視。
學生們很容易就就可以學習到如何尋找他們所需要的知識,
然而分析資訊和知識,需要思考能力;
組織資訊和知識,將它們放進一個概念架構之內,需要思考能力;
判斷資訊和知識的真偽和重要程度,更加需要優秀的思考能力。
思考,當然包括批判,否則就是將「思考」這個名詞貶值。
而有能力思考的人,才有能力自學,才會產生實際的創意,
這就是為甚麼新人類首重思考,而且必須是優秀嚴謹的思考!
以往只是從事研究工作的人才需要的能力,
現在成為了新人類在劇烈競爭之下不可或缺的能力。
從前有所謂文盲 illiterate  數盲innumerate
到了科學、科技、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的新世代,
由於知識門檻提高了,在官僚之中已經迅速出現了
科學盲scientific  illiteracy 

科技盲technological  illiteracy
除此之外,自從教學界出現了量化寬鬆的大學文憑,
和半桶水的批判思維訓練之後,如果教學界再拖延改革,
現世代將會加入新品種的「思考弱能」和「自學弱能」!
思考弱能 critical  thinking  deficiency/ineptitude
自學弱能」 self-learning  deficiency/ ineptitude
更休提那些基於各種原因而願意出賣人格的「道德盲」。
也許再過多二十年,人類會開始明白沒有找專家算過命,
結果「不知命」,亦算是一種無知,
於是又會有一個新名詞叫做「命運盲 destiny  illiteracy

《教書、教育》(八)
知識,可以隨時隨地上網或到圖書館裡去找,
知識,可以靠努力和背誦而獲得,
知識,甚至可以外判!
然而知己知彼的能力,無法外判,
融會貫通的能力,無法外判,
運用知識的能力,無法外判,
應付生命起伏的智慧,亦無法外判!
遺憾的是在人工智能電腦的時代,
除了人格和道德,所有上列者皆可以外判!

Scientific  American
Jag  Bhalla
Science’s  Cult  of  Calculation
http://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guest-blog/2013/04/09/sciences-cult-of-calculation/
但吸收知識的深度和領悟能力,
組織知識的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只能夠靠不斷培養思考去獲得。
思考能力,才是現代學生真正需要的才能,
所以中學教學的改革,一定要從
「大量減少家課,提高學生的興趣,只找緊思考」開始!
完全摒棄死記硬背的低層次知識。
訓練學生們對所有新出現的詞彙,
都有能力從根源開始去思考和批判,應該是第一步功夫。
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是從事一個神聖的職業、
要做優秀的教師並不容易,因為需要是認識自己和管理自己,
需要擁抱「宗教精神」裡的「真、誠、愛、智慧」,
而且需要完全拒絕虛偽,然後竭力保守自己的心,
閱讀和訓練思考及生命教育有關的書籍。
當有了足夠的智慧之後,就自然會在教學上產生創意和幽默。
至於做快樂的教師就比較容易,就是知道點樣去懶和混吉,
所以可以不必太神聖、可以擁抱適度的虛偽,
閱讀點樣去懶同原諒自己做錯了的事有關的書籍,
運用權力將最優秀的學生編到自己任教的班別,
再其次就是既拍最優秀學生的馬屁,
也拍古靈精怪,相貌奇特的學生的馬屁,
因為賺大錢的通常就是這類人。
治詩的人有福了,因為快樂是屬於他們的!
凡是未經過嚴謹的思考訓練,沒有能力思考及懶於思考,
兼且沒有能力表達自己的思考的人,
腦袋只能夠成為社會意識形態或別人思想的遊樂場。
思考能力和用文字表達思考的能力,才是真正的實力
才能夠令學生產生真正的成就及滿足感。
培養思考能力和用文字表達思考的能力,
除了能夠讓繼續升學的學生具備做學問的能力之外,
亦能夠讓置身社會工作的學生具備自學的能力,

讓學生們在千變萬化及競爭更為劇烈的未來世界之中,
無論置身於任何行業,都有生存的能力。
思考能力、和願意愉快及艱苦學習的毅力,
是自由自主的能力,甚至是「創造」的先決條件:

Creativity  is  intelligence  having  fun.
( Albert Einstein )
我們需要從中學開始,增強思考能力的訓練!
中學教學的責任,需要在有限的六年之內,
從「灌輸知識」和「培育思考」兩者之中,
作出時間上如何分配及取捨的決定。
如果我們還記得需要讓學生內化「讀書是苦中作樂」的原則,
「培育思考」所佔的比重,一定會越來越多。
Chris  Lehmann
Education  is  brok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2IPfWZQM4
Michio  Kaku
The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4_ExHIFEjg
愚昧的學生家長若果對教書及教育兩者冷漠或無知,
最後學生就會被迫接受「弱愛」及「弱能」的老師教導,
作為學生應得的懲罰。

《教書、教育》(七)

[學生的家長]
由於教書和教育分道揚鑣,重教書,輕教育,
亦由於一般家長過度重視物質生活和職業地位,
於是形成了香港中學教育的另一死穴,
就是有頗多「對專業十分尊敬,對教育有點歧視」的家長!
Where  is  the  Life  we  have  lost  in  living?
Where  is  the  wisdom  we  have  lost  in  knowledge?
Where  is  the  knowledge  we  have  lost  in  information?
( T.S. Eliot )
香港的家長,大部份愛子女無微不至,
一些慈母更不惜辭退工作全職陪伴子女讀書,
對子弟「讀書」的消費,各樣課外活動,
往往月花數千至萬元栽培,毫不吝惜,寧願自己節衣縮食。
然而香港的家長亦比較務實,
嚮往聰敏,重視轉數快,重視一般人重視的價值,
一向信奉「執輸行頭慘過敗家」這個普港價值,
培育子女爭先恐後,非常害怕自己的子女蝕底,
可惜家長又不懂得培養自己的判斷力。
在教學方面,香港的家長不但不是太過保護自己的子女,
反而是配合社會風氣,對他們進行十項全能的填鴨工程,
填足十五年,在所不惜。
Historically,  the  family  has  played  the  primary  role
in  educating  children  for  life,  with  the  school
providing  supplemental  scaffolding  to  the  family.
( Stephen Covey )
但大部份家長卻眼光淺窄,
不能分辨「教書schooling 和「教育 education
所以大部份家長們對子女的知識非常重視,
清楚知道知識、文憑和專業的價值,
只有小部份家長清楚智慧和人格的價值。
所以家長們不懂得如何在「教育」方面「消費」,
乃普遍之現象,一點也不奇怪。
The  solutions  to  our  problems  are  and  always
will  be  based  upon  universal,  timeless,  self-evident
principles  common  to  every  enduring,  prospering
society  throughout  history.
( Stephen Covey )
香港社會比較勢利,所以一般的家長對香港教學的期望,
亦是以「考試成績」和「錢途」為眼前指導目標;
以「畢業證書值多少薪酬」為長遠指導思想。
香港社會認為讀書,只不過是為了謀生,
完全不明白並非所有青少年都是未來社會的棟樑,
只有經過嚴謹思考訓練的學生,才會是未來社會的棟樑。

所以教書界人士才夠膽說自己真正了解用家的需要!
於是在「教育」這個課題上,學校和家長就可以互相推卸責任。
香港的家長,大部份都不明白,
子女可以讀完大學,卻絲毫不懂得如何思考,不懂得何謂道德,
如果再欠缺人際關係技巧、社交和和溝通能力,
子女就未必能夠成為社會棟樑。
Moral  authority  comes  from  following
universal  and  timeless  principles  like  honesty,
integrity,  treating  people  with  respect.
( Stephen Covey )
香港的家長,大多贊成子女多學其他技能傍身,
但是否包括邏輯批判思維和人格的訓練?
香港家長口中的所謂「均衡發展」,
會否包括「獨立思考能力」、「內省智能」、
自學能力」和「
人格品德」的訓練?
香港的家長,小部份亦不明白,
出蠱惑和讀過幾多書,完全沒有關係,
子弟就算拿到博士學位,社交和和溝通能力一流,
亦可能是高級蠱惑仔、蠱惑女一名。
有部份話頭醒尾的子女,就如陳漢森老師所說:
「我見過一些很聰明的子女,自己名成利就之後,
自己與妻兒住豪宅,把年老體弱的父母送到老人院…」。
The  more  people  rationalize  cheating,
the  more  it  becomes  a  culture  of  dishonesty.
And  that  can  become  a  vicious,  downward  cycle.
Because  suddenly,  if  everyone  else  is  cheating,
you  feel  a  need  to  cheat,  too.
( Stephen Covey )
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
重貲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
《治家格言》(朱柏廬)
香港是一個「愛聰、反智、鄙德」的社會,
我們知道甚麼是  social  mobility
我們知道由「教書」產生的專業和文憑可以提升  social  mobility
我們知道「教育」未必能夠提升  social  mobility
但我們不知道提升思考能力其實是  social  mobility  其中的一類,
我們當然更加不在乎人格的提升!
我們一向只重視家中的「經濟支柱」和抽屜裡的「文憑學歷支柱」,
完全忽視家中的「人格支柱」,
所以大部份香港家長對教育毫無認識,沒有那份堅持並不奇怪。
用粗俗的語言來描述,就是:
脫貧」比「脫庸」重要,「脫庸」又比「脫賤」重要。
家長在子女教育方面押錯注,後果當然可大可小,
最緊要是願賭服輸,不要只是懂得歸咎於政府。
【參考】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214&sec_id=4104&art_id=1497080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214&sec_id=4104&subsec_id=11866&art_id=1497080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214&sec_id=4104&subsec_id=11866&art_id=14970810
【參考】
2011年06月24日,林本利先生在《蘋果日報》一篇文章中指出:
當筆者翻查過去獲選傑青的資料,便不禁搖頭歎息。
過去至少有十位傑青被法庭裁定違反法例、頒令破產或被追討欠債,
他們所犯的案包括公職人員行為失當、騙取房屋津貼、違反證券條例、
專業失德及選舉舞弊等。
當中又以蔣麗莉所犯的串謀詐騙等罪最為嚴重,被判入獄的刑期最長。
根據資料,香港自 1970年開始有十大傑青選舉,
至今總共選出了約 300名傑青,
當中至少十人被法庭裁定違法或頒令破產,比率約 3.3%,顯然十分偏高。

《教書、教育》(六)

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裡有一句說話: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筆者嘗試用個人的觀點粗略解釋一下:
真理、真相、事實不一定悅耳動聽,
悅耳動聽的說話往往真假混雜,不能夠相信。
修行者不會和愚蠢人爭辯,因為浪費時間和心血,
喜歡和愚蠢人爭辯或者口舌便給的人,
如果不是懷抱不良動機,就是因為本身也是愚蠢人,
一百步笑五十步而已。
學海無涯,偏才重視一個小範疇內的學問,
往往欠缺廣博的知識,不能融會貫通;
通才重視大課題,重視融會貫通,
但欠缺了偏才對某門學問的深入認知。
聖人不積,聖人做大學問,積德不積財,
無論是物質、知識或者智慧,都樂於和同道中人分享。
做大學問的人樂於分享,修行的人樂於分享和服務,
所以能夠「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聖人奉行天之道,厚德載物,故利而不害,
聖人追求成就,不和世俗爭奪屬世的成功,故為而不爭。

好的教學制度應該包括
1.  尊重個別差異的「教書」,訓練成偏才。
2.  挑選萬中之一的精英,給予優秀的「教育」,
     訓練成通才。
3.  訓練具備至少一種偏才能力的通才,讓他們足以謀生。

「教書」訓練出來的偏才不會懂得問:
社會、法律及教育制度由誰訂下?
我們應該蕭規曹隨,非跟從不可嗎?
我們有權改善,甚至改革嗎?
改革制度應該是誰的責任?
因為這些問題是「教育」訓練出來的通才問的問題。
「教書」當然有它的價值,
「教書」反映出一個時代對某種偏才的需要,
但某方面的「教書界」人才需要時間來培訓,
所以又產生了對高瞻遠矚的領導者的需求!
除此之外,「教書」亦可以滿足及培養
「個別學生某方面的興趣和天賦才華」,
但這個功能必然對「教書」產生一個多元化的要求,
未必能夠符合人力及經濟資源分配的考慮。

Rethinking  Educa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Iva2she5HQ
暫時看來,香港雖然有還算充裕的「教書界」人才,
但由於制度的缺憾,不少「教書界」的庸才賴著不走,
形成了香港教育的另一死穴。
對「教書界」有深厚認識的人不少堅持擁有「混吉戀棧權」,
並且互相包庇,保障他們應有的權利。
用「混吉戀棧權」這個詞彙比較市井,但勝在傳神,
有教養的人會這樣說他們:「在其位不謀其政,只圖戀棧」。
有愛心和包容的人更加會說:
「這些人混吉戀棧了十多二十年,無功勞都有苦勞,
    而且他們失業後難以轉行謀生,大家應該多多包容。」
這些食髓知味的高手,不少擁有碩士和博士學位,
有教養,有涵養,有修養,有十多年庸碌混吉戀棧的經驗,
功力深厚,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高手境界。
他們以理所當然,理直氣壯,排除異己的手段去維護權利,

充分示範了偽知識份子高度的「酷然正氣」。
人事傾軋成為了他們的正業,教學只不過是副業而已。
教育界和政界都一樣,
堅持擁有「混吉戀棧權」的人,有時亦會正氣凜然地聲明:
「我們的團隊,會繼續以謙虛的態度為學生/市民的幸福,
    奮鬥至最後一分一秒,而推動我們的動力,
    就是我們對 (教育/香港) 的熱愛,對 (學生們/香港人) 的承擔。」
篤信命運而又誠實的老師可能會這樣說:
我能夠在教書界混吉,載浮載沈,縱橫十數年,
冥冥中一定有它的道理。
別人羡慕就只能夠讓他們羡慕,
別人妒忌就只能夠讓他們妒忌。
學生們遇著我,完全是因為他們前生的福報不足,
沒有緣份碰到更好的教師,這世界其實很公道。
虔誠的基督徒老師可能會這樣說:
我們是教會學校,一切完全交託給神,由神來帶領,
所以一旦平庸的老師充斥校園內,就一定是神的安排,
除了神的大能以外,根本沒有人有能力扭轉學生們的命運。
聖經說::
「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
    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
    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馬太福音6:26》

對得不得了!難道平庸的老師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
虔誠的基督徒校長又是否會同意:
我們不能夠只看見別人眼中的刺,但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樑木。
其實大家都只不過係想食一口安樂飯!
希望大家能夠互相包容,互不侵犯,甚至同舟共濟;
你不要論斷我,我也不會論斷你,彼此互相尊重,
社會和諧不就是這樣子產生的嗎!
愛就是和平、和諧、和氣、和解、和好、和睦,
盡力保護雙方的面子,對不對?

所以香港常常會出現一種「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
就是部份有教育良心的老師在壓力太大下去自殺;
冷漠、混吉、蕭規曹隨的老師則如魚得水,
反而成為「教書界」適者生存下的成功人士。
混吉戀棧的人認為:
「當隔籬左右七成都是混吉者的時候,你就會覺得自己好正常。」
The  more  people  rationalize  cheating,
the  more  it  becomes  a  culture  of  dishonesty.
And  that  can  become  a  vicious,  downward  cycle.
Because  suddenly,  if  everyone  else  is  cheating,
you  feel  a  need  to  cheat,  too.
( Stephen Covey )
不要以為只有極權者才喜歡一言堂,喜歡一錘定音,
在學校裡,許多和學生利益息息相關的事情,
甚至幾位學生的命運,往往由幾位掌權的主任,
在餐桌上輕輕鬆鬆地私下達到共識,決定了他們的未來。
學生自殺是做壞榜樣,是消極的做法;

老師冷漠、混吉則是盡忠職守,表現出積極的人生。
人生有幾多個十年?
唔混吉,將愧對自己,愧對自己的下一代。
勵志專家不是這樣教導我們嗎:

When  we  start  focusing  on  things  we  can  do  and
don’t  think  so  much  about  the  things  we  can’t  do,
things  really  start  to  happen.
( Norman Vincent Peale )
比起國內很多工廠、企業、官場
「大量無能、人格低下、好鑽空子、工於心計的無能之輩」
霸佔著社會廣泛的管理階層,
香港的「教書界」還是在五十步之內,還算是天堂。
香港的教育經費,約佔政府的整體開支五分之一,
是否濫用資源,用一流的價錢買入次貨,值得深思。
從來都沒有一個社會有足夠的「教育工作者」,
但由於出生率下降的問題,「教書工作者」就可以供過於求,
當一個社會對「教書工作者」的需求下降時,
就是上佳的去蕪存菁的機會。

《教書、教育》(五)

辦教育和做大生意一樣,掌權者最緊要有前瞻性眼光,
具備戰略性思維,為教育事業部署發展大方向。
由於教書和教育分道揚鑣,重教書,輕教育,
願意高薪聘請教書工作者,不願意高薪聘請教育工作者,
於是形成了香港中學教育的死穴之一,
就是沒有足夠的「教育界」人才!
在香港,從事「教書」的人多,從事「教育」的人少。
同樣,香港的「教書」資源比較豐富,
香港的「教育」資源則比較貧乏。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自有人類以來,
1.  謙虛的人很多,謙卑的人很少。
2.  偏才的精英還算多,通才的精英很少。
3.  追求聰明的人很多,追求智慧的人很少。
4.  追求成功的人很多,追求成就的人很少。
5.  喜歡度橋的人很多,喜歡嚴謹思考的人很少。
6.  喜歡半桶水思考的人很多,喜歡嚴謹思考的人很少。
7.  自稱基督徒的人很多,願意背負十字架的基督徒很少。

打開天窗說亮話,香港「教書界」的 我們 (We),
從來都壟斷了關於香港教育的發言權,所以:
不少香港「教書界」人士認為「教書界」即是「教育界」。
然而「教書界」在香港雖然具有教育的權力,
但事實上只是著重教書,
從來都不太願意承擔任何重大的教育責任。
必也正名乎!
無論是「教書界」還是「教育界」,
學生都是重要的持份者,但除了大學有學生會之外,
誰替中學生和小學生發聲?
如果說中小學生的思想未成熟,
那麼為何不請一批專家來代表他們的利益?
甚麼叫做教育?甚麼叫做尊重持份者?
當只有少數人願意挺身而出,
當學生的利益隨時受到損害時,
社會上根本沒有可能有「教育界」,
亦不可能有「教育」這種專業,所以出現

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或「教育工作者聯會
這種「名不正、言虛偽」的組織,肯定是自取其辱,
因為
它們只不過是工會組織或者政治組織而已!
香港有代表「教書工作者的」工會,
但香港根本還未有教書「專業」團體,
未有清晰定義的「專業」門檻,
所以一定沒有足夠的「專業」訓練和監管,
更加不會有代表「教育工作者」的團體!

而自稱從事教育的人之中,
亦有一部份空有理想、空有口號、空有教育經驗,
但由於不敢面對個人思想上的自我矛盾,
不敢和虛偽劃清界線,故只能發展出近乎虛偽的教育。
當然他們的熱誠值得敬佩;
而他們常常被「教書界」同業排擠,亦值得同情。
最奇怪的是,涉及政治理想的教育界人士,
他們的所謂社會公義,人性良知,是非黑白,
只限於香港?只限於中國?不能夠放諸四海而皆準?
認為香港的教師代表「教育」是嚴重的認知上錯誤,
認為香港有小部份教師代表「教育」才是正確的思維。
在香港,「教書」只不過是一份職業,
而「教育」亦只不過是一份使命。
可惜暫時它們都未能夠成為「專業」,
所以我們非常期待人工智能電腦老師的出現,
取代一眾混吉戀棧,霸著茅廁不屙屎的教書工作者!

通才教育一定有市場,富裕階層必然趨之若鶩:
There  is  nothing  so  annoying  as  to  be  fairly  rich,
of  a  fairly  good  family,  pleasing  presence,
average  education,  to  be  “not  stupid,”  kindhearted,
and  yet  to  have  no  talent  at  all,  no  originality,
not  a  single  idea  of  one’s  own—to  be,  in  fact,
“just  like  everyone  else.”
( Fyodor Dostoyevsky )
至於香港的「教書界」,
大部份科目在大學裡已經步入專業程度,
但「教書界」在中學裡是否已經步入專業,
爭議性很大,因為即使擁有碩士博士學位,
具備科學精神和態度的老師並不多,
以為可以憑藉碩士或博士學位來混吉戀棧的中學老師卻很多,
自己不重道而期望享受學生尊師的老師卻很多。

一張文憑從來都不能夠證明一個人的心、精神和態度!
幸好只要薪酬可觀,只要學校懂得挑選教書工作者,
香港的「教書界」從來都沒有「師資」的問題。
由於教書在中學還未能夠算是專業,
未有確實的專業定義和守則,
所以根本沒有可能有「教書專業人員協會」,
只可能有「教書工作者聯會」。
這些機構亦只不過是爭取教書工作者利益的工會而已!
但由於專業在香港值錢,
宗教精神 [真、誠、愛、智慧] 不值錢,
所以香港「教育界」的「師資」問題相當嚴重。
筆者認為只要社會的思維和價值觀不改變,
「教育界」的「師資」和來源的問題亦不會改變,
不談也罷。
最實際的認知就是:
「教書」是升學導向,是職業導向,是平凡的事業,
「教育」是人格導向,是心靈導向,是偉大的事業;
教師是平凡的人,所以只能夠做平凡的事業,就是「教書」。
「教書」可以是源頭洗腦的事業,
「教育」則是源頭減蠢的事業,要求絕不簡單,
所以要求平凡的人去做偉大的事業絕對是不切實際的。
問題可以如何解決?
當然是高薪聘請不平凡的人去做老師!
既然我們的補習天王最低年薪是三百萬港元,
那麼不平凡的老師至少值年薪五百萬港元,對不對?

必須本身是通才的老師才有資格從事偉大的教育事業。
如果要培育一位通才的老師,
大學和中學裡除了需要有嚴謹的批判思維訓練課程之外,
還需要有入門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歷史研究、
生命教育、面相學、紫微斗數…等等課程,
假設學校沒有玩弄成績通貨膨脹的遊戲,
那麼五百萬港元的年薪聘請一位畢業生,其實是嚴重地偏低。
香港社會,從來就不重視「教育」。
我們的制度不會培育出
「不向世俗投降,不向低檔的部份社會價值投降,
    不向教會投降,不向教書投降,不向虛偽投降,
    而是誠誠懇懇,老老實實的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
這類愚蠢的教育工作者,早就被香港社會所遺棄,
「教育工作者」在香港,是瀕臨絕種的生物。
所以即使沒有沉重的行政工作,
有腦及有能力兼顧學生基本的價值觀與德行的教師,
有如鳳毛麟角。
另一方面,教書工作者效忠於「教書的理想」。
在香港,這些「教書的理想和責任」包括了
1.  傳遞知識。
2.  爭取理想的薪酬、保障個人的利益。
3.  維護教書工作者的面子。
4.  猜測考試題目。
只是授業,不涉及傳「道」,不能夠為學生「解惑」,
的確責無旁貸,十分偉大。

香港人熱捧「教書工作者」,冷待「教育工作者」。
補習天王天后雖然不一定是有成就的「教書工作者」,
但卻是成功的「幫助學生應付考試工作者」!
而且他們的薪酬肯定證明了他們在社會上的成功。
Most  of  these  students  are  so  conditioned  to
success  that  they  become  afraid  to  take  risks.
They  have  been  taught  from  a  young  age  by
zealous  parents,  schools,  and  institutional
authorities  what  constitutes  failure  and  success.
They  are  socialized  to  obey.  They  obsess  over
grades  and  seek  to  please  professors,
even  if  what  professors  teach  is  fatuous.
The  point  is  to  get  ahead,
and  getting  ahead  means  deference  to  authority.
Challenging  authority  is  never  a  career  advancer.
( Chris Hedges, Empire of Illusion:
  The End of Literacy and the Triumph of Spectacle )
如果有人說「孔子憤怒了」,
那麼他是否在說香港從事「教育」的人太少了嗎?
他是否在說香港「教育工作者」的薪酬太少了嗎?
請老師們不要再抬出孔子,混淆思維,做無腦人做的事!
孔子當年要求多少薪酬?
05《教書、教育》(五) 愚樂圈
無論是教書工作者抑或是教育工作者,
薪火相傳是令他們最開心的事情之一,
如果不但薪火相傳,學生中更有青出於藍的人才,
就有如錦上添花,令他們雙重開心。
Don’t  judge  each  day  by  the  harvest  you  reap
but  by  the  seeds  that  you  plant.
( Robert Louis Stevens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