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悲觀、如是觀》(一)

A  man  should  look  for  what  is,
and  not  for  what  he  thinks  should  be.
( Albert Einstein )
筆者試舉「半杯水」這個非常簡單而且常用的例子,
來說明和分辨「樂觀、悲觀、如是觀」這三個概念:
樂觀者放進了自己的情緒,說這是半杯水滿,
悲觀者放進了自己的情緒,說這是半杯水空,
如是觀不放進自己的情緒,說這就是半杯水。
更有自以為聰明、其實愚昧的樂觀者,
不問別人的假設,不看別人手中的「半杯水」,
就自以為是,離題的說「水是可以再斟的」。

所謂如是觀就是科學的態度:
to  see  things  as  they  are
and  not  as  we  wish  them  to  be.
所謂「樂觀」就是不理情況和環境實際如何,
都懷抱著希望的態度,英文叫做  optimistic
所謂「悲觀」就是認為情況或者環境惡劣,
又認為無路可走的態度,英文叫做  pessimistic
西方哲學家史賓諾莎也有相似的說法:
「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
哭就是悲觀,笑就是樂觀,理解就是如是觀。
然而悲觀和樂觀往往是情緒配合半桶水的思考,
只需要直接反應,所以非常適合一般人,
況且勵志者常常鼓勵他們不要怕犯錯,
因為從錯誤中學習就是經驗的來源,
然而欠缺了思考能力的人,他們的經驗是甚麼,
為何勵志者不再說下去?
如是觀卻需要冷靜和理性,剛好就是累積經驗的必需品!
如是觀需要嚴謹、鍥而不捨的思考和搜集證據,
然而由於嚴謹的思考和搜集證據異常困難,
所以一般人都難以習慣如是觀的思維方式。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經》(老子)
中國自古以來,文、史、哲並不分家,
但不知為甚麼,亦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
可能是因為欠缺了嚴謹的思考訓練,

有一些中學裡教中國語文和文學的老師,
竟然開始喜歡要求學生判斷某篇文章的內容,
究竟是樂觀還是悲觀,
而且只可以二選一,沒有第三個選擇。
文學不是只著重感情和審美,不重思考的學科,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
自由不羈、雄渾奔放、破舊立新」的創造,
固然屬於文學的一類,
而「文以載道」至少亦是文學另的一類。
載道,自然需要批判思維;
如果想「文以載道」,就需要具備批判思維的能力,
就需要在「樂觀」和「悲觀」之外,

發展出擁抱科學精神、力求客觀的「如是觀」。
「樂觀」和「悲觀」是兩個混合了情緒、態度和思想的辭彙。
顧名思義,「樂觀和悲觀」中的「樂和悲」是反映情緒,
而「樂觀和悲觀」中的「觀」,
則是反映「主觀的態度」或者「不夠客觀的思想」。
「樂觀」和「悲觀」可以描述一個人對個別事情的
情緒、態度和思想;
「樂觀」和「悲觀」也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大部份時候,
整體的情緒、態度和思想。
人人都會有「樂和悲」的情緒,
但並非所有人在「樂和悲」的情緒後面,
都有支援「樂和悲」的「客觀思想」,甚至批判思考能力。
換句話說,很多人的「樂和悲」的後面,是「主觀的態度」!
一篇文章,既可以悲喜交集,亦可以不喜亦不悲,
既非「樂觀」,亦不是「悲觀」,而是「如是觀」。
為甚麼一定要從「樂觀」和「悲觀」中選擇一個答案?
為何一定要用二分法?
為甚麼一個有感情的人不可以擁抱「如是觀」?
「樂觀」和「悲觀」往往無濟於事,不能夠解決問題,
只有「如是觀」,配合積極思考和請教這方面的高明,
又能夠知己知彼,才具備解決問題的先決條件和方法。

從中國的文學作品之中,
我們看到時代、環境和際遇往往塑造了作家
「樂觀」或「悲觀」的情緒背景。
人當然會受時代代、環境和際遇的影響,
但不同天賦的人所受的影響會有極大的落差。
過度強調時代、環境和際遇對偉大人物的影響,
而沒有說明是怎樣及那一方面的影響,
及偉大人物如何超越,
其實是反映出文學評論者本身的愚昧。
如果我們認為訓練思考是通識科老師的責任,
與語文科的老師無關;
如果我們認為文學科和語文科只需要平庸的思考就足夠,
不需要嚴謹的思考,
那麼我們是否有資格「教」學生們如何欣賞李商隱的詩?
是否有資格對自己及對別人說:我贊成「文以載道」?
是否有資格對自己及對別人說:
我相信「年青人是人類未來的希望,是社會未來的棟樑」?

《將進酒》(五)

筆者認為《將進酒》末段的五句詩中比較費解的一句,
就是「主人何為言少錢?
上句剛說完陳王曹植願意花十千錢買一斗昂貴的美酒,
而且當然不止買一斗,
為何下句接著就提到錢的問題?
好像李白這樣的天才,只會誇張,
但絕對不可能犯上嚴重的語病,
這裡的錢,當然不是指財富,而是單指現金  cash
少錢,當然買不起美酒,
要合乎邏輯,這一句的意思就是:
做得主人請客飲酒,千萬不要說錢不夠,
 [更加不能買低檔的酒] ,一定要買美酒和客人共醉。
 [如果錢不夠買美酒的話,就立即拿家中值錢的東西去換!]
所以詩人接著就說: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這樣的解釋才符合詩人及全詩豪放不羈的氣魄。
括號裡的字句由筆者揣摩後補足給讀者參考,
既然有了最後的那句,詩人當然不需要再明言了。
It  is  understood
詩尾的「萬古愁」,應該就是指古來聖賢的寂寞,
往往有才華而不能發揮所長,為世所用。
這是「懷才不遇,壯志難伸」之愁!
既然稱為萬古,「萬古愁」當然亦有可能包括
「人生苦短,韶華不為少年留」之愁,
以回應首段「高堂明鏡悲白髮」中的悲!
詩人並沒有明言甚麼是他心目中的「萬古愁」。
而對某些讀者來說,
「萬古愁」也許更包括「千金散盡不復來」之愁!
也許由於性格使然,詩人不能澹泊名利,
和同樣好酒的陶淵明一樣,歸園田居,
釆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就只能夠借酒消愁,用美酒來消那萬古之愁。
西方人認為
Alcoholism  is  an  addictive  disease  that  seems
always  to  cause  more  unhappiness  than  it  cures.
根據《舊唐書‧李白傳》的記載,
詩人是「竟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
但正如李白自己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一詩中所說: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詩人明白借酒消愁只不過是暫時逃避的方法,
雖說有摯友一起共醉,互訢衷曲,效果顯然好得多,
但亦非長治久安的消愁之法,
所以《將進酒》也許只不過是詩人「為賦新詩強讚酒」的即興之作,
暢快地發洩一下當時的情緒而已。
然而到底是酒重要還是「弄扁舟」重要,李白欠了我們一個答案。
至於這位頭腦其實十分清醒的詩仙,
豪放不羈的背後是否還需要養家?
酒和家的先後重要次序如何?其實可以考據。
考據的結果可能會影響到詩仙的形象,
但絕對不會影響我們對這首詩的評價。
重視邏輯思維的人當然應該考據一下
李白在不窮困的時候會否飲一般的酒或甚至劣酒,
但為了維護詩仙的形象,這個課題就讓後人去探究罷!
探究完之後,如果能夠改變「主人何為言少錢?」的解釋,
亦是美事,
但當然不可能改變我們對這首詩的欣賞!
後人讀李白的《將進酒》時,情緒的跌宕起伏,宜恰如其詩,
讀後過度情緒化的,往往是本身容易情緒化的讀者,
墮入了詩人寫作時潛意識上埋下的心理圈套。
一位有政治抱負的天才詩人,
性格不可能和南唐李後主相比對,
只可能在寫作時顯現那片刻的情緒放縱和浪漫,
情緒過後,酒後的真言吐過後,也許情緒立即回復正常,
明朝就已經去「散髮弄扁舟」了。
當李白去弄扁舟的時候,我們是否還浸淫在情緒之中?
有很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為,
韓信受了胯下之辱之後,必然憤慨,而且一生憤慨,
所以李白一生仕途多挫折,必然憤慨,而且一生憤慨。
他們一方面說李白是文學界的天才,
另一方面又認定天才沒有可能 EQ AQ 這樣高,
鄙薄天才在人生路途上所學習到的智慧,
這樣的文學評論態度,需要有足夠的事實去支持,
否則會教錯了我們的中學生。

《將進酒》(四)

《將進酒》末段的五句詩,未知是否歌曲的內容。
為了方便背誦,當隨後的兩句或甚至全部五句都是歌詞,
亦未嘗不可: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
註:
1.  鐘鼓,樂器也,借喻為音樂。
2.  饌玉,形容食物珍貴、奢侈、精美如寶玉。
3.  五花馬,名馬良驅。
4.  千金裘,名貴的皮草。
5.  將,音張;將出,拿出的意思。
《將進酒》中當然亦有負面的思維,就是「逃避」的心態: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
詩人用可以麻醉神經的酒來貶低
音樂 (鐘鼓) 和美食 (饌玉) 兩者在「及時行樂」中的地位,
再次用誇張的手法來表達出酒對他的重要性,
同時用「長醉不用醒」來表達出詩人感慨懷才不遇,
心情變得消極,意圖縱情飲酒來避世,
而且有點被迫視功名富貴如浮雲的意味。

為甚麼只是意圖?
因為詩人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中已經告訴我們:
詩人明白「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對有才華的人來說,
《將進酒》既可以說是描繪詩人「豪邁不羈」的性格,
在全詩的「人生得意須盡歡」、「會須一飲三百杯」、
「將進酒,君莫停」、「但願長醉不用醒」、「斗酒十千恣歡謔」
及「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中表露無遺;
但也可以說是描繪詩人「盡情放縱、討厭節制」的性格,
比較中性,但稍微偏向負面。
詩人認為不只要「行樂」,更要「盡歡」!
用現代人的口語來說,就是要「玩到盡」。
由於詩人作此詩時,是與友人岑勳到元丹丘的家作客,
所以最尾的三句似乎有點「喧賓奪主」之感,
但亦可以認為此三句反映出李白、岑勳和元丹丘的交情!
讀者們如果自比李白,但又有家室之責,
而意圖「得意須盡歡,一飲三百杯」,
就難免「夢後財產被太座封鎖,酒醒錢袋不再低垂」。
閱讀,當然需要同時思考!
詩人曾經在《行路難》中說: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所以有論者認為李白在此詩中表達了對「名」的看破,
表現出詩人的豁達,未免有點失實。
因為詩人接著就說:「古來聖賢皆寂寞, 惟有飲者留其名。」
可見「名」對詩人來說還是重要的,無法視名氣如浮雲,
尤其是因才華而得之名及身後之名。
這一句詩充分表達出詩人「懷才不遇」、寂寞落魄的心境,
所以詩人並非澹泊名利,視富貴如浮雲,
而是認為應該「毫不吝嗇地用財富換取和知己一同享受的機會」。
如果說詩人表現出「抑鬱」或「憤慨」,未免看低了李白,
忽視了他那「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的境界。
「古來聖賢皆寂寞」可以說是詩人接受現實,
但一接上「惟有飲者留其名」,
就表示詩人雖然接受現實,但感到有點「無奈」,
帶有點諷刺的意味,表現出詩人淋漓盡致的發洩。
可以說是「感慨」,但未至於是「憤慨」。

《將進酒》(三)

欣賞李白的《將進酒》之前,
需要知道一點作者的性格、抱負和理想。
李白一生懷有從政的抱負,欲濟蒼生的理想,
但為人正直,不肯攀附權貴,所以懷才不遇,
只好離開京師,「落魄江湖載酒行」。
從政就必須和追逐「名、利、權」的人搏奕,
然而由於詩人的自信和自負,不屑和小人為伍,
所以只能夠自視為聖賢,用飲酒來逃避現實。

《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 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 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
《將進酒》首段的四句是主旨,說明了詩人的人生哲學。
中段的三句則是描述宴會進行的情況: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 請君為為我傾耳聽。」
註:
1.  岑夫子是指岑勳,丹丘生是指元丹丘。
2.  將,音「昌」,請的意思;將進酒就是請喝酒;
3. 「將進酒,君莫停」就是乾杯、飲勝的意思。
其中「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這一句,
短而促,美不勝收,
彷彿讓人聽到詩人向老朋友頻頻勸酒之聲!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短歌行》(曹操)
「與君歌一曲, 請君為我傾耳聽。」
用英語來翻譯,就是:
I  am  going  to  sing  a  song  for  you.
Please  lend  me  your  ears.
《將進酒》(三)
Giuseppe Verdi《La Traviata (Brindisi)》
Anna  Netrebko,  Rolando  Villaz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jB3fOjidT4
Carmen, ‘O Sole Mio, La Traviata
Opera  en  Alto  Rosario

《認為「天生我材必有用」到底是樂觀還是悲觀?》

所謂「如是觀」就是科學的態度:
to  see  things  as  they  are
and  not  as  we  wish  them  to  be.
所謂「樂觀」就是不理情況和環境如何,
都懷抱著希望的態度,英文叫做  optimistic
所謂「悲觀」就是認為情況或者環境惡劣,
又無路可走的態度,英文叫做  pessimistic
19 天生我材必有用
常常都有人喜歡將「天生我材必有用」作為勵志的說話,
但忽略了其中複雜的情況:
1.  這個用,到底是「我用兼他用」抑或「只是他用而非我用」,
會有天壤之別,所要求的意願和能力是認識自己」。
2.  這個用,到底只是要求「有用」還是要求「有大用」,
在心理健康方面亦相當重要。
3.  為甚麼一定要分樂觀和悲觀,不可以「如是觀」?
4.  在「灰色地帶」和「黑色地帶」的用,又算不算是用?
一個人未必完全清楚自己所擁有的才華,
就算清楚,個人的才華也不一定能夠適合時代之所需,
因為適合個人的那種職業,可能尚未存在。
所以「為世所用」這種主觀的意願,有時會是「強時代所難」!
即使人的才華合乎時代的要求,有資格「為世所用」,
但為何偏偏要選閣下?
除了供求的因素之外,人際關係亦是重要的決定因素。
想通之後,未能「為世所用」就不需要鬱鬱不歡。
自言「天生我材必有用」當然可能是由於暫時失意,
但亦可以是初生之犢的「他信」。
我們常常見到學生們一窩蜂地去選讀
當時社會表面上「需要」的科目,
反映出「生存」或者「追求美好的物質生活」,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較「為世所用」更為重要。
一個具備中人之資的人,
如果能夠放寬標準,不要求工作百分之百滿意,
只要有一份過得去的工作,「為世所小用」,
就已經覺得滿足,認為自己算是「有用」,
那麼「天生我材必有用」就是合理的思維,
就是積極和樂觀的心態,
於是有資格自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
就可以是大部份人,不一定是暫時失意之人,
也不一定是初生之犢。
一個只有中等才幹的人,
如果不具備良好的人際關係,
卻堅決認為「天生我材必有大用」就是主觀,
即使積極亦未許樂觀。
一個只有中等才幹的人,如果具備良好的人際關係,
尤其是拍馬屁和巴結的能力,在適合的環境之下,
堅決認為「天生我材必有大用」就是積極兼樂觀,
所有貪官,何賞不曾經認為「天生我材必有大用」?
一個有適合時代的才華,具備良好的人際關係,
正直而又要求「為世所大用」的人,
一旦自言「天生我材必有用」應該是暫時失意,
而這個失意,可能和「埋錯了堆」有關。
然而即使「埋對了堆」但「埋了壞堆」,
因而犧牲了人格,
那麼這個「用」還是否有價值?
那麼,認為「天生我材未必有大用」的人,
又是否一定是消極和悲觀的人?
從堅持人格的角度來看,
「天生我材未必有大用,勤儉度日而不自卑」背後的信念,
就是如果才不能換財的話,就光明磊落地以勞力換財,
表達出積極和正面的思維。
李白出生前一千多年,孟子就已經表示: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
    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滕文公下‧第二章》(孟子)
這就是儒家「積極入世、寵辱不變」的思想,
所以是否能夠「為世所用」根本不再是問題,
因為即使一生都寂寞、一生都不得志又如何!
聖人的意思是:
我們可以甘心做一個平凡的人,但堅決不做一個平庸的人!
這也許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另一種「用」!
哲人日已遠, 典刑在夙昔,
世衰道微,能以節立身者鮮矣。
君不見,現今社會上行騙、貪污、敲詐和以權謀私的人,
也可以「千金散盡還復來」,
甚至拋磚引玉,十金換取萬金來,是不是?
杜甫說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可見李白懂得「借酒不羈」,
算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但如果美酒能夠誘惑和馴服酒中仙,
那麼酒中仙還算不算是大丈夫?
其實古人寫詩舒發情懷乃常見之事,並不表示會出賣良心。
正如王勃所言:
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將進酒》(二)

《將進酒》隨後的兩句: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除了提出「及時行樂」的重要性之外,
亦隱隱約約地指出才華的重要。
有才華的人才能夠有自信,才有資格「人生得意須盡歡」,
只有有才華的人才能夠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毋須做奴才,毋須做平庸的人默默地接受「無用之用」,
只有有才華的人方能夠擁有「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能力,

有了「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本事,才能夠視錢財如糞土,
才可以達到詩人那種「及時行樂」的消費程度,
擁有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的豪氣。
詩人當然從來都不會讓「金樽空對月」這種情況發生,
因為還有詩人自己在月下的影子: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月下獨酌》(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之中的「材」,
當然是指李白自己的「材」。
詩人對「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樂觀,
並非職業賭徒對自己賭技和運氣的樂觀,
而是源於對自己才華的自信,讀者不宜盲目對號入座。
這種樂觀,需要有實質的支援。
沒有足夠才華及運氣,千金散盡不復來,
一旦「放縱」自己就等於自毀!
詩人的自信和自負,可以用李白的另兩首詩來作印證: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行路難》(李白)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上李邕》(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之中的「用」,
該是指能夠為世所用」的用,
為在古代,有才華而不能夠「為世所用」,
終是一個嚴重的心結。
有才華的人甚怕寂寞無人見,不能留芳百世,名垂千古。
如果這個「用」包括了莊子的「無用之用」,
那麼「天生我材必有用」這句話就成為了廢話。
不過話說回來,莊子的「無用之用」亦可以是一種謀略,
就是老子所說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及「知其榮,守其辱」的處世謀略,
不但可以在惡劣環境中明哲保身,
更可以等待時機成熟時全力出擊!
亦即老子的「三寶」思想: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由於李白愛飲酒,
所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不能夠說是由於詩人仕途不得意時的埋怨,借酒澆愁。
「人生得意須盡歡」亦並非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大笑同一醉,取樂平生年。」《敘贈江陽宰陸調》
高談滿四座,一日傾千觴。」《贈劉都史》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
《月下獨酌四》

《將進酒》(一)

「人生苦短」、「珍惜光陰」和「及時行樂」
一向都是中國文學家喜愛的課題。
西方人很少將「及時行樂」分成三大類去分析,
傾向於用一頂帽子蓋在所有信奉「及時行樂」的人的頭上,
稱他們為「享樂主義hedonism 的信徒。
參考:《及時行樂》(二)
詩仙李白一向是「享樂主義」的信徒,原因就是人生苦短: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春夜宴桃李園序》(李白)
在《將進酒》一詩中,
李白不但重申「享樂」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
更表揚「放縱」的精神。
李白的樂府詩《將進酒》,寫於唐玄宗天寶四年 (745),
並不涉及「生命無常,死神有可能隨時到訪」這個課題,
而是從「人生苦短,韶華不為少年留」這個感受和概念來入筆。
「人生苦短」,在詩人的感覺上可以有多短呢?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將進酒》(李白)
17《將進酒》黃河之水天上來
詩人運用極度誇張的描述、二十四個字的排比句來表達這個概念,
把時間和速度玩弄在妙筆之中,指掌之間,
就好像他十四年後寫《早發白帝城》(759) 所用的手法: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和蘇軾的《江上看山》一詩,
同樣將節奏和速度表達得淋漓盡致:
船上看山如走馬,倏忽過去數百群。
    前山槎牙忽變態,後嶺雜沓如驚奔。
    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
    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
《將進酒》目的不是寫速度,
所以在這方面雖然不及《早發白帝城》那樣精采,
但氣勢一樣豪邁磅礡,極度震撼和壯觀。
杜甫讚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半點也不誇張。
17《將進酒》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第一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的氣勢雖然不及《望廬山瀑布》的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那麼誇張,
但第二句「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就立即表達了「人生如朝露」」的感慨,
刻意地把「韶華飛逝」的現象縮短到只需要半天的光景,
頭髮就可以由黑變白,完美地補上了第一句誇張的不足。
註:
1. 高堂,指高大而又華麗的廳堂,並不是指父母。
2. 青絲,指黑髮。雪,指白髮。

《做個人認為有意義的工作》

How  many  people  eat,  drink,  and  get  married;
buy,  sell,  and  build;
make  contracts  and  attend  to  their  fortune;
have  friends  and  enemies,  pleasures  and  pains,
are  born,  grow  up,  live  and  die ─ but  asleep!
( Joseph Joubert )
Beware  the  barrenness  of  a  busy  life.
( Socrates )
It  is  only  when  we  realize  that  life  is  taking
us  nowhere  that  it   begins   to   have   meaning.
( Peter Ouspensky )
《及時行樂》(二)  一文中,
筆者指出「及時行樂」至少可以分為三大類:
1.  吃喝玩樂
2.  閑 (閒)
3.  做個人認為有意義的工作
做個人認為有意義的工作是「及時行樂」中的第三類,
是讓心靈主持大局的人,
面對《人生苦短》 及《珍惜光陰》的回應。
讓心靈主持大局的人,當然必須先「認識自己」,
因為  ego認為有意義的工作,
和「心靈  soul 」認為有意義的工作往往南轅北轍,
令我們不知道應該如何定義「豐盛」人生!

參考:《「我」I 》
讓心靈主持大局的人當然重視「及時」,也重視「行樂」,
但「及時行樂」這個形容詞未夠準確,
因為做個人認為有意義的工作可以十分忙碌,
未必能夠說是「閑」,可能是爭分奪秒的勞碌。
比較貼切的形容詞也許是「及時忙樂」!
讓心靈主持大局的人當然重視「投入」和「專注」:
At  what  expense  any  valuable  work  is  performed!
At  the  expense  of  a  life!
If  you  do  one  thing  well,
what  else  are  you  good  for  in  the  meanwhile?
( Thoreau, Journal, 1852 )
對那些已經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人來說:
舉世盡從「名利權」裡老,誰人肯向死前「忙」?
閑有閑的快樂,忙有忙的快樂!
做個人認為有意義的工作,往往是忙中取樂!
每個人都有一些實質或者抽象的東西可以布施,
視乎布施者的經濟、修行、智慧和能力。
偏向於物質和金錢布施的人,可以有各式各樣不同的動機,
讓心靈主持大局的人,除了會有物質和金錢布施之外,
有些人偏向於時間布施,包括義工服務,關懷聆聽,
有些人偏向於思考布施,有些人偏向於智慧布施,
最高級的心靈則必然偏向於「制度布施」,
所以布施其實有很多類,但它們一致擁抱濟世為懷的精神。

Let  us  put  our  minds  together  and  see
what  life  we  can  make  for  our  children.
( Sitting Bull )
所有制度布施都需要愛,需要慈悲的精神,
但其中最實際的「制度布施」,要求最為嚴格,
為需要「知、仁、勇」結合的大愛。
制度布施的思考過程如下:
大愛 → 如何將社會變得更美好? → 拒絕包容邪惡 →
逐步地改善制度或者大刀闊斧地改革制度 →
建設批判平台 → 讓更多人擁有開放的心靈 →
如何令改善了的制度能夠延續和薪火相傳? →
改革和改善教育制度,訓練嚴謹的批判思維 →
如果未能夠凝聚足夠智者的力量,就必須考慮效率 →
結果發現必須將人分類,先拯救最有希望覺醒的人。
參考:
《交友的學問》(上) 《交友的學問》(下)
《智慧、自由、獨立》(上)
《智慧、自由、獨立》(中)
《智慧、自由、獨立》(下)
《做個人認為有意義的工作》
我們需要強調的是:
「吃喝玩樂」和「閑 (閒)」其實都是人生中有意義的事,
因為無論是「  ego」還是「心靈  soul」,
都需要  work-life  balance

分開二者來討論的目的是希望說得更清楚。
「及時行樂」固然可以從消極面對人生課題而產生,
但亦可以從積極面對人生課題而產生。
我們不能夠單從「及時行樂」這種行為去推斷當事人是屬於那一類!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常八九,
「及時行樂」可以舒緩抑鬱的情緒,有心理治療的價值。
篤信命運的人,更加會接受朱敦儒的看法:
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雲;
    不需計較苦勞心,萬事原來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況逢一朵花新,
    片刻歡笑且相親,明日陰晴未定。」《西江月》
篤信命運的人認為最好能夠達到
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不怕死之將至」的開懷境界。
I  really  don’t  mind  dying  because
I  figure  I  haven’t  wasted  this  life.
( Robert M. Pirsig )
[ 及時行樂多元化 ]
《人生苦短》《閑和 hea》這十五篇文章,
筆者目的是表達:
因應不同層次的人的修為和智慧,
對「樂」的不同定義和抉擇,對待人生的不同態度,
「及時行樂」的方式可以有很大的變化。
一般懂得「人生苦短」的人,都會從這三大類裡,
因應自己的性格、人生觀和喜好、身體健康狀況,
因應人生路途上不斷的抉擇,
自由組合及決定輕重分佈。
一般香港人傾向於讓「我  ego主持人生大局,
所以多數採取「勤力工作、盡情吃喝玩樂」的態度,
去回應「人生苦短」及「珍惜光陰」這個課題。
即是用第一類的方式來「及時行樂」。
那些生活在消費主義社會中,讓「 ego主持大局的人,
往往會認為「閑」是貧窮人的行樂方式。
至於懶散又聰明,傾向於讓「  ego」和「心靈  soul
共同或輪流主持大局的人,
多數會選擇側重於第二類的方式來「及時行樂」。
一般香港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人,
都會選擇第一類和第二類的方式來「及時行樂」。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自己判斷,
到底「閑」所花的時間有價值,
還是追求個人的其他慾望所花的時間有價值。
而具備刻苦耐勞及責任感,重視愛和智慧,
讓「心靈  soul 完全主持人生大局的人,
則多數會選擇側重於第三類的方式來「及時行樂」。
唯一令商人感到唏噓的是,
以第三類方式來「及時行樂」的人往往個人消費甚低,
而以第二類方式來「及時行樂」的人消費亦不見得高多少;
所以資本主義社會最歡迎以第一類方式來「及時行樂」的人,
這些人越多,經濟就越繁榮!
最後,我們要明白第三類方式「及時行樂」,
對智慧的要求並不低,對特殊知識和技術的要求並不低,
因為只有具體足夠智慧的人,才能為自己及他人解決困難,
反而具備特殊知識和技術的人可以聘請。
以做義工為例,
1. 行善必須具備和該善行有關的最低智慧。
2. 從森林思維的角度來看,物質布施可以解決燃眉之急,
3. 從根源思維的角度來看,只有研究制度,作出制度布施,
    才可以從根源開設徹底解決問題,環境污染就是好例子。
制度布施是大愛,因為當制度布施還未出現之前,
每一個人都需要為他願意容忍的制度負責。
Treat  the  earth  well:
it  was  not  given  to  you  by  your  parents,
it  was  loaned  to  you  by  your  children.
We  do  not  inherit  the  Earth  from  our  Ancestors,
we  borrow  it  from  our  Children.
( Ancient American Indian Proverb )

《閑和 hea》

15《閑和 hea》1
中國諺語說: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目的是指出時間最為寶貴。
所以問題是「應該如何運用時間」才能夠顯示出時間的價值。
「及時行樂」的目的就是珍惜光陰!
「閑」,表面上好像是包括現代年青人流行詞彙中的 hea
但「閑」和「懶惰」絕對是兩回事。
「閑」往往是「有所事事,做自己喜歡的事」,
因此永遠不會產生厭倦的感覺。
hea 往往是無所事事,用父母的金錢來 hea
多數只是吃喝玩樂,不思進取,
所以「閑」的境界一定高於 hea 的境界!
「閑」是善用時間、享用時間,而 hea 則是浪費時間。
雖然「閑」和 hea 都用同一句馬克吐溫的戲謔座右銘,
heaven  這個英文字告訴我們 hea 是會焚的。

Never  put  off  until  tomorrow
what  you  can  do  the  day  after  tomorrow.
( Mark Twain )
自古以來,當然也有「hea」的中年人,
而「hea」的主要原因可以是懶惰,可以是身有殘疾,
也可以是對惡劣的官場或政治制度的反應。
於是出現半真半假的「知足常樂、難得糊塗」哲學,
得過且過,不求進步,信奉莊子的「無用之用」,
不但做一位平庸、沒有人有興趣利用的人,
而且確實執行「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明哲保身,與世無爭,甚至不必保守自己的心,
期望這套哲學可以讓他們得享天年。
問題是在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的世代,
選擇做「無用之用」的人還可以生存嗎?

筆者估計現代人 hea 的存在,應該是由於
1.  我們的教育制度喜歡填鴨,加上暑期作業,
再加上課程越來越深,令學生們對於上課及讀書產生厭倦。
2.  我們的中學課程裡並不重視「死亡和無常」的教育,
不重視討論「生命的意義」,不明白為何應該珍惜光陰,

所以年青人難以領悟「韶華飛逝、人生苦短」的啟示。
3.  青少年和中年人對時間的感覺是不盡相同的;
青少年有的,是感覺上無窮無盡的青春本錢!
所以 hea 雖然不是珍惜光陰,但亦不一定是浪費光陰,
也許只是在讀書壓力下  taking  a  break  或者休息療傷!
中年人可以「閑」而年青人不應該 hea
其實共同的原因都是因為要「珍惜光陰」!
青年人的二十歲到三十五歲和中年人的三十五歲到五十歲,
雖然都是十五年,
但從知識的「吸收、記憶和思考」這三方面的能力來看,
這兩個十五年的確有天壤之別,
青年人  hea 了之後,人到中年就追悔莫及!
中國人一向明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個的道理,
但卻沒「打蛇隨棍上」,繼續追問和研究下去:
1.  甚麼是少年時最緊要學習的東西?
2.  青年人應該努力的地方是甚麼?
參考:《人生中最重要的問題》
秦牧漫談讀書的經驗中亦提及:
「少年和青年時代學到的東西,
    像是用鑿子刻進石頭一樣,記憶極為牢固﹔
    到了中年、老年,理解力增強了,記憶力卻衰退了,
    學到的東西像是用竹枝畫在沙土上,
    轉眼間字跡就變淺變淡了。
    我自己現在能夠背誦的詩歌都是在青少年時代學來的。
    中年以後背誦的東西,往往很難記住。
    因此,我常常後悔少年、青年時代學習得不夠好。
    但是,現在後悔已經遲了。
    願現在的青少年,長大後不會有我這樣的後悔。」
一般大約四十五歲到六十歲的中年會有甚麼現象:
This  is  the  period  of  life  when,  allegedly,
your  broad  mind  and  narrow  waist  change  places.
( A. C. Grayling )
千金難買少年窮,萬金難醫中年蠢,
如果年青人不知道不少五十多歲的人
可以如何自以為聰明、成熟,其實甚為愚蠢的話,
不如聽一聽幾位專家的說法:
People  always  fancy  that
we  must  become  old  to  become  wise;
but,  in  truth,  as  years  advance,
it  is  hard  to  keep  ourselves  as  wise  as  we  were.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831 )
The  older  I  grow  the  more  I  distrust
the  familiar  doctrine  that  age  brings  wisdom.
( H. L. Mencken )
Age  imprints  more  wrinkles  in  the  mind
than  it  does  on  the  face.
( Michel de Montaigne )
There  is  an  intelligence  of  the  young,
and  an  unintelligence  of  the  aged.
It  is  not  time  that  teaches  wisdom,
but  early  training  and  natural  endowment.
( Democritus )
所以必須從青少年特強的「吸收、記憶和思考」這三方面能力來看,
下面四句詩才可以算是經驗之談。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竇娥冤》(關漢卿)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滿江紅》(岳飛)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江城子》(秦觀)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金縷衣》(杜秋娘)
大約由十五歲到三十五歲,
是人類發展腦部最高智能的黃金二十年,
是培育哲學和抽象思維的光輝歲月。
忙,一定要忙得愉快,一定要忙時依然清醒,
一定要忙時依然保持赤子之心;
忙,一定要將忙用在刀鋒之上,
在青少年時期鍛煉思考,到中年時繼續追求真理,追求智慧;
忙,一定要因應個人的能力,將忙用在個人認為
「有興趣、有意義、又能夠生存」的事情之上!
其實青年人在暑假期間應該努力去做的,

就是修正填鴨教育對人腦的扭曲,
培養鍥而不捨,尋根究柢式的批判思維,
而不是學校裡套框框式的「偽批判思維」。
讀書,讀有用的書,尤其是趁年青時讀有用的書,
是一種「及時」的行為,為未來的「樂」做準備功夫。
一旦到年紀大,記憶力和思考力都衰竭的時候,智慧難以寸進,
會變成令人討厭的「老頑固」,完全忘記了萬金難脫老年蠢,
而且料想不到愚蠢會非常癡情纏綿,
直到「老頑固」死前那一刻才暫且分手,留待下一生人再見,
阿門。

參考:
《智慧沒法請人代勞》
《為何要學習批判思維》
《珍惜光陰》  一文中,
關於「人生苦短」和「珍惜光陰」的哲學思考,
我們曾經提出了六個大前提:
1.  有生即有死。
2.  青春不能長駐。
3.  老病衰弱不能免。
4.  生命無常、黃泉路上無老少之分。
5.  人是生活在感覺上的時間之中,
而少年人和老年人對時間有不同的感覺。
6.  如果不加以鍛煉,過了青少年期之後,
記憶力和思考力會持續下降。
要求年青人「珍惜光陰」,
培養鍥而不捨,尋根究柢式的批判思維,
就是回應第五個和第六個大前提。
對工作狂來說,「閑」是奢侈的,
是將珍貴、一寸一寸的黃金變成了一滴一滴的流水;
對年青人來說,hea」絕對是一種浪費!

《閑的條件》(三)

  精神上的自由
無憂無慮,逍遙自在,漫不經心,英文叫做  insouciance
沒有精神上的自由,就難以「閑」!
要得到精神上的自由,首先當然是「認識自己」,
其次就是學習「放下」,做一個清心的人」。
聖經說:「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清心」才能夠「逍遙自在」!
清是指心水清的清,清到水中無魚境界的清。
這個清心當然不是清心寡慾的清心,而是清澈洞明的清心;
是淡薄名利權,逍遙自在的清心;
是洞察世情,懂得高層次享受的清心;
是熱愛生命,熱愛享受,而無論何時生命走到盡頭,
都能夠毫無遺憾、毫不恐懼地坦然面對死亡的那種清心。
稱這些清心的人為「逍遙派」掌門人最為貼切。
1.  對名和權毫無慾望,對利的慾望極低
擺脫名利權的羈絆,是達至精神上自由的其中一步,
因為不再需要「尊禮義以夸人,矯情性以招名」,
不再需要浪費時間在進修「虛偽學」和「厚黑學」之上。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花非花》(白居易)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臨江仙》(楊慎)
曹雪芹的《紅樓夢》裡,有一首跛足道人的《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就是勸告人要學習「放下」:
舉世盡從愁裡老,誰人肯向死前閑。」
《秋宿臨江驛》(杜荀鶴)
Ambition  is  a  poor  excuse  for  not
being  wise  enough  to  enjoy  leisure.
( Jason Ling )
2.  擺脫了死亡的威脅
既眷戀生命,亦早作準備,隨時隨地可以與生命告別。
亦莫戀此身,亦莫厭此身。
    此身何足戀,萬劫煩惱根。
    此身何足厭,一聚虛空塵。
    無戀亦無厭,始是逍遙人。」
《逍遙詠》(白居易)
3.  如是觀,既不悲觀,亦不樂觀
一生問心無愧,知足感恩、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秋日偶成》(程顥)
真希望有一天未有足夠老本時,
依然能夠向人說:「我是一個閑人!」
4.  生活在一個尚算民主的國家
如果「逍遙派」的掌門人對民主政治「無知」,就非常可悲!
當一個政府漸漸變身成為獨裁、極權的政府後,
我們就會發現那些一向沒有做好自己本份的偽知識份子,
一切都已經是太遲的時候,就會出來呼籲人民覺醒。
然而覺醒是一個回歸心靈的宗教現象,
所以垂死掙扎的人民根本上並非覺醒的人民!
這時候,真知識份子和前線教育工作者就必須承認,
他們一向是在做虛功,他們的工作是徹底地失敗了!
結語:
悠閒和自由,
一向是財富能夠帶來最有價值的兩種東西,
而且一定要親身去體驗,沒法聘請別人代辦,
真正懂得欣賞和願意用財富兌現這兩種東西的,

又有多少人?
Of  all  people  only  those  are  at  leisure
who  make  time  for  philosophy,
only  those  are  really  alive.
( Lucius Annaeus Seneca )
What  will  be  the  good  of
the  conquest  of  leisure  and  health,
if  no  one  remembers  how  to  use  them?
( Bertrand Russell )
閒,需要覺醒,然後回歸心靈,讓心靈主持人生大局;
閒,需要哲思,哲思需要思考,思考需要用心。
閒,需要智慧,需要爭取,需要考慮個人的能力和條件。

如果「忙」字沒有了旁邊的部首「心」,就是個「亡」字!
不是身體的死亡,只是心靈的死亡。
最後,閒和民主一樣,需要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