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的條件》(二)

《 閑 (閒) 》 斜暉脈脈水悠悠
We  educate  ourselves  so  that  we  can
make  a  noble  use  of  our  leisure.
( Aristotle )
  用極低的成本去獲取高級的享受
不少人都有一個錯覺,
就是不用花費金錢的享受一定是低級享受。
世界上有低成本的享受,也有高成本的享受,
而低成本的享受未必差過高成本的享受;
最重要的不是消費的高低,
而是個人享受的能力和感受。
只要能夠不與別人比較,
中產階級也可以享受逍遙自在,神仙一般的生活。
只要肚餓的時候有東西可以吃,口渴的時候有水可以喝,
炎夏盛暑的季節可以隨時隨地沐浴,上網又有免費的資訊娛樂,
公眾圖書館又有免費的書籍可以借閱,
一般來說,讀書是便宜的享受,
綠蔭樹下,蟬鳴聲中,我們最好讀書。」
擁有書籍則未必是享受,很多時都只不過是消費而已,
因為擁有之後可能一眼都不會看。
要求較高的,在窗明几淨的家中,
播一張古琴二胡合奏的唱片 (或者西方古典音樂唱片),
再品嘗一壺香茗或咖啡,很容易就可以進入忘我的神仙境界。
不一定要奢望「茂林修竹,鳥語花香,小橋流水」
這種古人的高品味境界,
因為培養這些生活情趣已經變成風雅富貴人的享受,
並非一般人可以享受到。
春江花月夜

古典歌曲二胡演奏

Niccolo Paganini
Sonata for Violin and Guitar Op.2 No.1 in A major

喜愛戶外生活的人,亦可以約三兩知己,行山遠足,
漫步竹林溪澗之間,體會一下回歸大自然的安逸悠閒的樂趣,
一來可以把世間煩惱拋到九雲霄之外,二來可以舒展筋骨。
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其實都是免費的,如蘇軾所言: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前赤壁賦》(蘇軾)
《閑的條件》(二)
除了自然界所提供的一流免費享受之外,
所有中外古哲先賢所留下的思想、人生哲學和智慧,
亦是免費的,就看我們是否有能力和意願去汲取。
可見人生中不少的「閑」,其實不需要太多的物質條件,
只需要「昂貴」的時間,「清純」的心和「足夠」的思考能力!
匆匆忙忙地往旅遊景點拍照「留念」的遊客只是消費而已,
對大自然的美景未必懂得享受。
一切高級享受,必須要有心靈的參與!
一個能夠讓心靈主持人生大局的人,優雅的生活其實很簡單。
  人際關係的自由
時間就是生命,一個人如果懂得珍惜生命,
最好能夠擺脫了絕大部份的豬朋狗友,
不需要浪費時間在他們的身上。

至於不錯的親朋、難得的摯友,要懂得珍惜,
無事常相見!
珍惜,也包括和心愛的人或家人一起做簡單的事。
「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味人作伴的,必受虧損。」
《箴言 13:20》
和愚昧人作伴,自己也會變得愚昧,甚至變得不必要地虛偽;
與智慧人同行,自己必須真誠,放棄虛偽,並且喜歡追求智慧。
參考:《交友的學問》(上) 《交友的學問》(下)
人際關係的自由,源於「自知之明」及「知人之明」,
換言之,就是源於智慧和從智慧而來的抉擇!
一旦一個人欠缺交友的智慧,和愚昧者或甚至小人推心置腹,
就必須冒上「時窮節乃現」的時候,被他們出賣的風險。

「始交不慎,後必成仇。」 (申居鄖)
 修心的準備
凡人世間的事務,必然禍福相倚伏,
必然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陽盡陰生,陰盡陽生,
必然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靜極思動,動極思靜。
寧靜致遠是靜,需要的準備工夫是未雨綢繆的動;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是動,
需要的準備工夫是預先訓練的智慧。
生於憂患者,憂患一過就風花雪月,歌舞昇平,
吃喝玩樂,所以容易死於安樂。
所以閑的修件就是修心,就是追求智慧。
追求智慧的過程中,首先是「認識自己」,
其次是「管理自己」,學習「內省」和「自我批判」,
最後就能夠「創造自己」。
而這三個都是無人監管,非常孤獨的旅程,
所以矢志不移追求智慧的人,代價是遲早需要擁抱孤獨 !
參考:《孤獨、寂寞》 《擁抱孤獨》

《閑的條件》(一)

  經濟上自由
Wealth  can  bring  happiness  if  you  know
how  to  take  advantage  of  it.
You  need  wealth  only  in  order  not  to

worry  about  money  and  waste  your  life.
1.  儲定老本,未雨綢繆
如果不具備「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材,
就緊記「儲定老本必有用」,未雨綢繆,
因為薄有積蓄就是「閑」的必要條件。
除此之外,別忘記,「豐盛的老本」除了財富之外,
還包括健康的身體、良好的人際關係和人生智慧!
年輕時,
我們往往是用自己的青春和健康來換取財富、知識和智慧;
年紀大了的時候,
我們還可以用自己的財富來換取部份的「身體健康」,
但如果沒有良好人際關係和智慧,
就難以用財富來換取「精神和心理健康」。
2.  降低物質欲望
要達到「閑」的境界,往往「個人的慾望」是一個關鍵。
一般來說,「閑」已經極度平民化,
對物質的要求大大低於「吃喝玩樂」,
是差不多大部份人都能夠負擔得起的「及時行樂」。
但「個人的慾望」一旦包括藝術、旅遊等享受的話,
費用可以頗高。
而且由於需要考慮年老時難以預料的醫療費用,
要「閑」的話,也許就需要降低物質欲望。
3.  工作和行樂合而為一
千萬不要說「一寸光陰一寸金」,
因為所有「行樂」都要花費時間,
不想花費時間在「行樂」之上的話,就只能夠工作。
如果能夠「工作work 和「行樂play 合而為一的話,
當然是最理想的境界。
You  need  to  learn  how  to  work  under  pressure,
and  how  to  relax.
It  is  impossible  to  enjoy  idling  unless
there  is  plenty  of  work  to  do.
( Jerome K. Jerome )
然而將「謀生、工作和娛樂」合而為一談何容易!
有多少人會明白「認識自己,回歸心靈,降低物欲」
才能夠將「謀生、工作和娛樂」三者合而為一?

俗語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般是指生活,
是指「捱世界」,但完全忽略了兩大問題:
1.  青年人需要注意安全,防止意外的教導和意識。
2.  中年人體力衰退的問題。
Hard  work  never  killed  anybody,
but  why  take  a  chance?
( Edgar John Bergen via Charlie McCarthy )
4.  一旦有「癖」,就要增加老本
「稽康之鍛也,武子之馬也,陸羽之茶也,米癲之石也,
    倪雲林之潔也,皆以僻而寄其磊傀逸之氣者也。
    余觀世上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之人,皆無癖之人耳。
    若真有所癖,將沉緬酣溺,性命死生以之,
    何暇及錢奴宧賈之事。」
《袁中郎全集》(袁宏道 1568-1610)
「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
    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
《陶庵夢憶》(張岱 1597-1679)

一些人為了要有最高級的享受及性格之使然,
我們就會見到他們達到了「癖」的境界。

謹慎地定義:「」是被動的 addiction
而「」則是沈溺陶醉,是完全主動的 indulgence
唯一要慎防的,就是「癖」可能花費不菲,極之奢侈。
參考: 《金錢的好處》(一)
《金錢的好處》(二) 《金錢的好處》(三)
《金錢的好處》(四) 《金錢的好處》(五)

《 閑 (閒) 》

Being  relaxed  is  perhaps  the  best  luxury
anyone  can  afford.
閑 (閒) leisure 是「及時行樂」中的第二類。
閑的理念就是生命常常需要短暫的歇息,
因為前面還有很長的路途要走,千萬別讓生命太沉重。
閑,亦是喜歡寧靜的人「及時行樂」的方式。

There’s  more  to  life  than  work.
Take  time  to  smell  the  roses,
watch  a  sunset  or  sunrise  with  a  loved  one,
take  a  walk  along  the  seashore,
listen  to  the  roars  of  the  waves.
the  songs  of  the  birds  and  insects,
sleep  on  the  grass  and  hike  in  the  woods.
唐代詩人杜荀鶴 (846-904) 的名句點出:
「舉世盡從愁裡老,誰人肯向死前閑。」《秋宿臨江驛》
閑就是悠閒,是一種需要有經濟支持的心理狀況。
因應個人的慾望做足準備,打好經濟的根基,
然後放鬆心情,放緩腳步,融入大自然界,
並且清楚人生苦短,所以必須謹慎做出每天的決定,
只選擇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就是向死前閑的最佳方法,
而且更加可以可以在開心的歲月裡忘掉了生命的無常!

明代的袁宏道非常懂得享受生命,
他提出了「真樂有五」的說法。
http://www.tonyhuang39.com/page/cc451.html
他甚至認為懂得享受的話,即使最後淪為乞丐,
也是一種快樂,是屬於第五種的快樂!
清代文學家張潮指出:
「人莫樂於閒,非無所事事之謂也。
    閒則能讀書,閒則能遊名勝,閒則能交益友,
    閒則能飲酒,閒則能著書。
    天下之樂,孰大於是?」
《幽夢影》(張潮)
對現代人來說,
閒則能聽音樂,閒則能看電影,閒則能上網,
閒則能讀小說,讀自己喜歡的書,
閒則可以讓好朋友增加時相往來的頻率,
閒則可以讓我們在大自然界中「與萬化冥合」。
Mozart《Piano Concerto No. 21, Andant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KZr3ExeXUc
Chinese Scenery 06
由於各式各樣的原因,人生中美好的光陰不一定會重現,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及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只不過是其中的兩種情況而已。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是另一種情況。
幸好「閑」可以讓重視親情的人有多一點時間和親人往來。
「閑」也是哲學家的「及時行樂」方式。
「閑」可以讓我們在孤獨中沉思;
「閑」可以讓我們在孤獨中和自己的心靈對話;
「閑」可以讓我們在孤獨中和古往今來的聖哲賢人溝通;
「閑」可以讓我們在孤獨中從事文化方面的創作,
然後把最好的成果留給下一代。
He  hath  no  leisure  who  useth  it  not.
( George Herbert )
People  who  know  how  to  employ  themselves,
always  find  leisure  moments,  while  those
who  do  nothing  are  forever  in  a  hurry.
( Madame Roland )
對有些人來說,閱讀艱深的書是樂;
思考,是苦中作樂!有點像喜歡吃苦瓜的人吃苦瓜!
在外人看來,那些喜歡鍥而不捨地思考的人,
好像是從自我虐待之中產生喜樂。
但對喜歡讀書的人來說,
用文字來紀錄思考及閱讀心得,絕對是一種享受,
如果能公開與人分享,則可以從分享之中得到進一步的喜樂,
甚至從別人的得益之中得到更大的喜樂!
一旦能夠融會貫通,進一步著書立說,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屬於一種「智慧的布施」,自然是一項偉大的成就。
然而人生總不能每天都在努力和積極的狀況之下,
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向前衝,或者時刻都在攀越高峰。
人是動物,除了睡眠之外,工作之餘還需要嬉戲,
因為我們的神經系統的鬆緊需要平衡、調劑,
因為努力和積極學習之餘,從經歷淬取經驗之餘,
還需要時間沉澱、淨化、反覆推敲、多角度思考。
長時間的「閑」需要福氣、運氣,需要未雨綢繆,
但短時間的「閑」是每個人都需要的生活平衡。
不必因苦而忘樂,懂得苦中作樂就是智慧的表現。

中國傳統文化裡的「閑」,
蘊涵居住環境的靜,這方面日本人可以說是青出於藍,
亦蘊涵內心的靜,從容,泰然,孤獨,澹泊名利權。
「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秋日偶成》(程顥)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前赤壁賦》(蘇軾)
關於「閑」這個概念,有六點十分重要,就是
1.「閑」並不是浪費光陰,而是享受光陰。
2.「閑」重視的是自由,所以和精神壓力絕對水火不容;
   「閑」不能夠有任何強迫性的目的。
3.「閑」並不表示四肢不動。旅遊也是「閑」人的娛樂,
     只不過「閑」人的旅遊往往與好友結伴而行,
     而且「閑」人的旅遊絕對不喜歡走馬看花般的匆忙。
4.「閑」重視享受的過程,結果只是次要。
5.「閑」是智慧,「閑」亦需要智慧。
6.「閑」是中年人的境界,不甚適合欠缺慧根的青少年。

部份追求智慧的中年人雖然沒有青少年的青春和幹勁,
但他們有的是經過批判的經驗、歷練和思想,
所以容易瞭解「閑」這個概念。
太平盛世,容易產生樂觀的「閑」,
例如躺臥在野外青草地的懷抱裡,
漫步自然界,欣賞路途上兩旁的風景,
清晨在森林裡散步,品嚐清晨的露水,
在山峰上看日出,聆聽鳥語蟲鳴,享受微風拂面的舒適,
在海邊漫步,聆聽海浪拍岸的聲音,
傍晚欣賞美麗的夕陽、燦爛的晚霞及滿天的星斗。
即使在石屎森林裡,也可以尋找鮮花,嗅出花香: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山行》(杜牧)
「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玉樓春》(歐陽修)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春日偶成》(程顥)
When  you  dance,  your  purpose  is  not  to
get  to  a  certain  place  on  the  floor.
It’s  to  enjoy  each  step  along  the  way.
( Wayne Dyer )
太平盛世的「閑」,丹麥人稱為 hygge [發音接近:呼格]。
社會動蕩,又沒有歸隱山林的話,則容易產生悲觀的「閑」,
但懂得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建設信仰的智者,
悲觀之餘同樣是在享受「閑」的樂趣: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己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虞美人》(蔣捷)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臨江仙》(楊慎)
英國哲學家羅素認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
閒暇leisure 對哲學、科學、文化、音樂、藝術等各方面,
皆作出重大的貢獻。
In  the  past,   there  was  a  small  leisure  class  and
a  larger  working  class.  The  leisure  class  enjoyed
advantages  for  which  there  was  no  basis  in
social  justice;  this  necessarily  made  it  oppressive,
limited  its  sympathies,  and  caused  it  to  invent
theories  by  which  to  justify  its  privileges.
These  facts  greatly  diminished  its  excellence,
but  in  spite  of  this  drawback  it  contributed
nearly  the  whole  of  what  we  call  civilization.

It  cultivated  the  arts  and  discovered  the  sciences;
it  wrote  the  books,  invented  the  philosophies,
and  refined  social  relations.  Even  the  liberation
of  the  oppressed  has  usually  been  inaugurated
from  above.  Without  the  leisure  class,  mankind
would  never  have  emerged  from  barbarism.
( Bertrand Russell,  In Praise of Ideleness )
說了這麼多關於「閒暇」的好處,
那麼享用這些好處的關鍵是甚麼呢?
關鍵其實只有一點,就是如何運用閒暇!
然而如何運用閒暇需要的是品味、細味和智慧
否則部份人會將閒暇消耗在追求「名、利、權」之上,
部份人會將閒暇消耗在追求單純吃喝玩樂和女色之上,
只有少部份淡泊「名、利、權」的人,
才會懂得降低生活的要求,不妨讓生活歸於平淡,
將閒暇運用在增長智慧,建設文化、文明、制度之上。
佛教重視「慈航普度」及「智慧布施」,
但從來不曾發展出「制度布施」的概念,
原因也許是經歷過梁武帝之後的滅佛事件教訓,
選擇了明哲保身,避免捲入政治漩渦之中。
結果一般人只懂得「物質布施」的功德,
不懂得「智慧布施」和「制度布施」的功德,
如何衡量這三種布施的功德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課題。

追求智慧的修行者重視「如是觀」,重視「如實說」,
重視「認識自己」,重視「管理自己」,重視去蕪存菁,
重視內省和自我批判,希望能夠達到「創造自己」的境界,
明白微觀的「根源思維」和宏觀的「森林思維」的重要性,
明白單憑「物質布施」容易產生「自我感覺良好」的心情,
隱藏了自我欺騙的後果,因為治標而不治本,
有意無意地忽視了「本」就是制度!
智慧布施」是懂得分辨龍蛇,分辨智愚的得道者,
和具備起碼智慧和善心的有緣人分享智慧,
就是「智慧布施」的功德,因為救人一時,不如度人萬世,
但只是屬於小愛,因為得益者只是少數有緣人;
而「制度布施」是優秀得道者以天下為己任,
明白由於人性險惡和詭詐,善和惡是一場永無休止的鬥爭,
人類的精神文明不進則退,如果我們放手不理制度,
制度就會來控制我們,插手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限制了我們應得和合理的自由,甚至控制了我們的思想,
這些制度包括全球化下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教育制度。

「制度布施」,小者從改變一所機構內的制度著手,
中者從改變教育制度著手,大者從改變社會政治制度著手,
由於可以持續發展,可以讓上智和下愚互相尊重,
所以得益者是至少數代的大部份人,
符合地藏王菩薩的弘誓大願,所以是大愛。
奇怪的是,不知是否因為「制度布施」必然涉及政治,
所以佛教雖然講慈悲,但沒有發展出「制度布施」的概念,
是否因為需要接受政治妥協,以圖委曲求全?
變幻原是永恆,但變好還是變壞有天淵之別,
用「智慧布施」和「制度布施」來代替「物質布施」,
長遠來說,肯定是好事,可惜遠水救不了近火,
而且不適合三類人:思考懶惰的人愚蠢的人朝不保夕的人

大部份人的工作並不神聖,享受並不神聖,思不及義,
擁抱虛偽,正邪合一,所以不少人在養尊處優的面孔下,
隱藏著做人、處世、貪婪、欲望的種種煩惱,
而且大部份人認為神聖的東西太過抽象、完全不切實際。

只有善用閒暇,將閒暇運用在修行、追求智慧之上的人,
才有機會接觸神聖。
些不懂得思考,不相信有命運,不相信有業力的人,
往往恥笑別人生於富裕家庭,一切得來全不費功夫,
認為別人含著銀匙出生,坐享其成,不勞而獲,
未曾捱過世界,一定不知人間疾苦,不會有創意,
不會做學問,更加不可能會修行,

當然不會明白佛陀為何要投胎在帝王之家,
更加不會明白為何矢志修行的人,
喜歡選擇投胎在金錢來得正正當當的富豪之家。
一旦修行合格,更加喜歡選擇投胎的家中,
有智慧高的父母和沒有會拖累自己修行的兄弟姊妹,
而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父母的親朋好友非常多同道中人。

《吃喝玩樂的條件》(四)

☆  要懂得如何延長吃喝玩樂的歲數運動 Exercise
即使有健康的體魄,也要非常努力保養身體,
以延長在感官世界的享受。
身體機能開始衰退時,有些享受已經輪不到自己了,
所以保持身體健康是享受生命中的第一要事。
☆  要懂得如何保持吃喝玩樂的興趣節制 Moderation
一個可能疏忽大意的地方是,
那個吃喝玩樂的「臭皮囊」一向服侍兩個主人,
除了我們個人的意願之外,還有複雜的自然界規律。
我們需要慎防被享樂所摧毀!
而且為了健康著想,有時某些感官(例如味蕾)得稍為委屈。
因為許多身體健康的問題,都是毫無節制地吃出來和玩出來的。
所以自古以來,人類已經發現:
所有肉體的享受需要有節制,縱慾會降低樂趣。
每一種感官的享受,除了因人而異之外,
理論上是遵循「量入為出,無過與不及」這條規律,
必須留有餘地,一旦過度,享受就會減弱。
縱慾其實是預支或甚至透支!
更奇怪的是,
竟然有「Hunger is the best sauce」這種現象。
☆  要懂得一點哲學思維,解決死亡的要脅
只喜歡吃喝玩樂的人一定戀生,
而戀生的人可能會比較怕死,
因為死亡代表一切享受的消失。
☆  用色相來交換吃喝玩樂的女人,要解決人老珠黃的要脅
有些重視美容的女士會怕人老珠黃,
怕死得醜,更怕死得痛;
這些女士平時出外一定要化妝,
而化妝的目的已經不止於扮靚。
年輕時也許是由於希望吸引艷羨的目光,
以為可以增加擇偶的機會;
中年之後也許希望減少不敬的目光,
總之不肯以真面目示人。
她們一定不會忘記漢武帝寵愛的李夫人名言:
「婦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馳,愛馳而恩絕。」
[結語]
寫下幾篇「吃喝玩樂的條件」,
目的是指出為甚麼重視吃喝玩樂的人,
需要注意飲食之道、保持運動、維護心理健康,
亦需要注意社會意識形態及世道人心。
用數學函數來表示:
享受  =  ( 慾望,遺傳基因,知足程度,節制,體魄,閒暇,
                     金錢,心理健康,社會意識形態及世道人心 )

《吃喝玩樂的條件》(三)

  懂得投胎,並且選對了遺傳基因
從盡情玩樂的角度來看,
似乎是要做二世祖才可以增加行樂的機會。
出生豐裕,從未經歷過戰亂,享受生活,就是天上人間。
人生到此,夫復何求?
唯一壞處就只是招來嫉妒罷了。
所以哲學家叔本華將錢財比喻做第六感,他認為:
「若沒有它的存在,其他五感都發揮不出絲毫作用。」
如果輪迴存在,而輪迴之前能有所選擇的話,
也許在輪迴前已經懂得盡情玩樂的先天條件的人,
是吃喝玩樂世界裡最有智慧的人。
簡而言之,一個投身於感官世界,盡情吃喝玩樂的人,
「出生前」最大的成就,就是投對了胎:
1. 遺傳了喜歡享受的性格,有較強的享受慾望。
2. 遺傳了享受所需要的體能和智力。
3. 遺傳了有品味的基因。
4. 誕生在一個豐裕的家庭,有閒情又有閒錢。
    或者具備某種才華,一早就賺到足夠的金錢。
從享受的角度來看,
這樣的二世祖,簡直是輪迴前最有智慧的人。
沒有這樣的遺傳基因的人,只能夠羡慕和遺憾,
但千萬不要「扮野」,因為很容易就被人看穿。

《吃喝玩樂的條件》(二)

  有閒情又有閒錢
享受很多時都需要消費,
但享受的程度又未必和消費的多少有關。
時間和金錢都是財富。
有金錢的人未必有時間去享受,
未必願意花時間去享受,
到有時間時又未必能夠控制自己的心,
往往在享受的時間亦心事重重,
出現了「匆匆忙忙」地享受的怪現象。
有時間又有心情的人,享受其實不差,
只是在經濟方面需要量入為出,
但未必能夠享受一些需要高昂消費的東西。
如果不重視和人比較,有甚麼問題?
退而求其次,現代人能夠在感官世界成為專家的話,
亦可以有很好的享受,錢財亦自然不會缺。
所以不少人喜歡做名廚,寫食經,寫飲食專欄。
立志全身投入「吃喝玩樂」的人,似乎需要一早學會理財,
因為「量入為出」是這個世界的重要條件之一。
理財佳的人可以延長在感官世界的享受,
延長燦爛及多采多姿的生活。
切勿忘記南唐李後主李煜的教訓。
李煜不懂理國。現代人不懂理財也是一樣。
如果要到六七十歲才有閒情和閒錢,
身體機能開始衰退,有些享受就輪不到自己了。
所以趁自己還能吃得玩得走得的日子,
應該好好地享受人生的樂趣,對不對?
「風流才子莫教貧」、「人不風流只為貧」
《增廣賢文》
凡事都容易有例外;柳永,當然是例外的。
關於投身於感官世界,盡情吃喝玩樂的人物。
中國歷史上記載兩位好酒和好色的兄弟。
鄭國宰相子產之兄公孫朝及子產之弟公孫穆的
「盡一生之觀,窮當年之樂,唯患腹溢而不得恣口之飲,
力憊而不得肆情于色,不遑憂名聲之醜,性命之危也」。
公孫朝和公孫穆也許是中國古代
最早理性地選擇了「吃喝玩樂」為生命中最重要意義的兄弟。
按:
《列子‧楊朱篇》子產相鄭,專國之政三年,
善者服其化,惡者畏其禁,鄭國以治。諸侯憚之。
而有兄曰公孫朝,有弟曰公孫穆。
朝好酒,穆好色。
朝之室也,聚酒千鐘,積麴成封,
望門百步,糟漿之氣逆于人鼻。
方其荒于酒也,不知世道之爭危,人理之悔吝,
室內之有亡,九族之親疏,存亡之哀樂也。
雖水火兵刃交于前,弗知也。
穆之後庭,比房數十,皆擇稚齒婑嫷者以盈之。
方其耽于色也,屏親昵,絕交游,逃于後庭,以晝足夜;
三月一出,意猶未愜。
鄉有處子之娥姣者,必賄而招之,媒而挑之,弗獲而後已。

《吃喝玩樂的條件》(一)

喜歡「吃喝玩樂」而不去研究它的條件和學問的人,
就是愚蠢。
關於「吃喝玩樂」我們的認知如下:
☆   吃喝玩樂必須對自己誠實
消費不一定會帶來享受,
因為消費可以是由於心情惡劣,需要發洩。
這就是為何「吃喝玩樂」需要「誠」honesty
不應該作為一種壓抑或逃避內心困擾的方法。
否則「吃喝玩樂」怎可能「爽」?
如果能夠對自己誠實,
吃喝玩樂時才能夠有 Eureka 的感覺,
你可以對自己說  That’s  it. That’s  me!
從「誠」的角度來看, 「臭皮囊」也許是地球上
最高級、最能體現感官享受及娛樂的媒介。
禽獸如何可以和人類相比?簡直望塵莫及。
吃喝玩樂,當然可以是生命的意義!
☆  吃喝玩樂必須注意提供吃喝玩樂的一方是否誠實
吃和喝的東西要乾淨,不能夠污染或有毒。
玩樂的東西要安全,
例如吊車、汽球、機動遊戲……等等。
如果玩樂的東西包括娼妓 (男或女),
要懂得驗明對方是否有性病。
但別忘記,冒險、放縱、飲酒和吸食軟性毒品,
也屬於灰色地帶的「玩樂」!
而為了暴利,不少人會從事這門生意。
這個世界有樂而忘返和樂極生悲這兩回事。
玩樂的地方也要乾淨,而且人人都守秩序。
這裡就立即牽涉到「世道人心」的課題。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吃喝玩樂又分兩類》

筆者在《及時行樂》(二) 一文中指出「及時行樂」分為三大類:
1.  吃喝玩樂
2.  閑 (閒)
3.  做個人認為有意義的工作
如果我們要「活在當下」,怎可能不包括「吃喝玩樂」?
但一般人忽略了「吃喝玩樂」其實又可以再分為兩小類:
☆  吃喝玩樂是主角
一般人都是看看別人喜歡甚麼,自己也去試一試,
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享受,而不是隨波逐流,
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旦找到之後為甚麼要放手?
Is  life  worth  living?
This  is  a  question  for  an  embryo  not  for  a  man.
( Samuel Butler )
Man  cannot  live  without  joy;
therefore  when  he  is  deprived  of
true  spiritual  joys  it  is  necessary  that
he  become  addicted  to  carnal  pleasures.
( Thomas Aquinas )
誰說人生的意義是在追尋偉大崇高的事物?
我們有否想過要尊重每一個人生命的獨特性?
文化低的人有文化低的人的吃喝玩樂,
即使是純粹的吃喝玩樂,也不應該受到歧視,
為甚麼他們一定要追求我們認為偉大的東西?
為甚麼我們認為他們必須培養出足夠的文化素養,
來追求我們認為偉大的東西?
他們自然會全情投入,陶醉於身體五官的感覺世界,
甚至包括冒險和放縱這兩類的吃喝玩樂!
在老病衰弱死亡之前「盡一生之歡,窮當下之樂」;

文化高的人有文化高的人的吃喝玩樂,
他們自然會享受和心靈有關的音樂、藝術、運動、閱讀,

只要無損道德,可以皆大歡喜,各自各精采,
自誇有文化素養的人,沒有權歧視生活在感官世界的人,
認為他們眼光短淺和品味低俗。

但一切當然得看閣下的條件、天賦、興趣、性格,
來決定吃喝玩樂的種類和層次。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
    鳳簫吹斷水雲間,重按霓裳歌遍徹。
    臨風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味切。
    歸時休放燭光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玉樓春》(李煜)
「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玉樓春》(歐陽修)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春日偶成》(程顥)
唯一可能疏忽大意的地方是,
那個吃喝玩樂的「臭皮囊」服從兩個主人,
除了我們的意願之外,還有複雜的自然界規律。
我們需要慎防被無知、疏於防範的享樂所摧毀!
許多「臭皮囊」的問題都是毫無節制地吃出來和玩出來的。
而唯一的漏洞是,
只喜歡吃喝玩樂的人一定戀生,而戀生的人可能會比較怕死,
因為死亡代表一切享受的消失。
  和知己故友一同吹水是主角,吃喝玩樂是配角
由於明白生命無常,
上了年紀的人會比較重視這一類吃喝玩樂,
珍惜和老朋友見面聚舊的時間。
和故人天南地北,即使言不及義,也是一種享受。
所以僅僅從「吃喝玩樂」的角度來看,
我們就已經發現為甚麼「認識自己」和「管理自己」
是除了生存以外最重要的事情!
只有懂得「及時行樂」的人才能夠算是「熱愛生命」;
不懂得「及時行樂」的人,只是虛耗生命、蹉跎歲月而已。
如果「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能夠有上二十年,
或者只有十年,都可以算是不枉此生。
趁自己還能吃得玩得走得的日子,應該好好地享受人生的樂趣。

《吃喝玩樂。自由。平等》

Is  life  worth  living?
This  is  a  question  for  an  embryo  not  for  a  man.
( Samuel Butler )
要及時行樂,要活在當下,怎可能不包括「吃喝玩樂」?
吃喝玩樂當然重要,
因為人生苦難已經夠多,享受是天經地義的事。
孔子一早就已經指出:
飲食男女,人之大慾存焉。
西洋哲學家也說:
沒有真正的慾望,就沒有真正的滿足。
專欄作家蔡瀾說:「人類活到老死,不玩對不起自己。」
Nothing  would  be  more  tiresome  than
eating  and  drinking  if  God  had  not  made  them
a  pleasure  as  well  as  a  necessity.
( Voltaire )
不少人認為上述都很有道理,直到筆者加了這一句:
眼目的情欲」和「肉體的情慾」都屬於人類感官的享受,
都是吃喝玩樂要滿足的欲望,有甚麼問題?
這就是概念和定義在這些人的腦裡出了問題。
即使是純粹的吃喝玩樂,也不應該受到歧視,
尤其是那有些自誇有文化素養的人的歧視,
認為生活在純粹感官世界的人眼光短淺。
誰說人生的意義是在追尋偉大崇高的事物?
我們需要尊重每一個生命的獨特性!
我們不可能,亦沒有權要求大部份人
都應該追求我們認為偉大的東西。
為甚麼我們會認為他們有足夠的素養,
去追求我們認為偉大的東西?
人生為甚麼一定要有吃喝玩樂以外的其他意義?
為甚麼不可以遊手好閒、漫無目的、漫不經心?
為甚麼不可以「積極不進取、及時行樂、做無聊之事」?
如果一個人願意承擔個人抉擇的後果,
為何他不可以選擇愚昧?不可以選擇懶惰?
然而「蠢吾蠢以及人之蠢,懶吾懶以及人之懶」是另一回事,
因為牽涉到道德的問題。

為甚麼不可以糊里糊塗?不是說「難得糊塗」嗎?
不糊塗一下,何以遣有涯之生?
唯一可惜的是:
可以長時間糊塗得開心,亦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其中亦有大學問,需要頗高的智慧和判斷力。
所以「難得糊塗」其實是「糊塗難得」!
「難得糊塗」從來不是一般人可以擁有的才華。
《吃喝玩樂‧自由‧平等》鄭板橋
不少勵志人士喜歡一方面口談仁愛,
談自由,談平等,談人類間互相尊重,
另一方面則要求別人追尋偉大崇高的理想,
忽略了人類 ego soul 的多樣化及個別差異 diversity
人有各種層次雅俗之分,
享受當然也有各種層次、品味、雅俗之分。
也許我們不喜歡低俗的享受,不喜歡和低層次的人做朋友,
但從尊重個人及尊重人類的多元化這兩個角度來看,
只要這些低俗的享受對其他人沒有傷害,
我們不應該貶抑及責難低俗的享受。
任何自稱重視愛的人,怎可能忽視吃喝玩樂的價值?
我們不能只是照顧所謂上等人或者所謂知識份子,
而置市井小民於不顧,
或強行將自己的價值觀念加在市井小民身上。
吃喝玩樂的世界,公平,絲毫沒有虛偽,是值得尊崇的世界。
參考:《臭皮囊》

《及時行樂》(二)

[及時行樂分為三大類]
在探討各種「及時行樂」之前,
我們宜先給予「及時行樂」一個定義:
所謂及時行樂這種行為,
就是在韶華飛逝或死亡之前,及時做自己喜歡的事,
完成這一生人的使命和責任。

所以「及時行樂」假設了當事人的自由,
不能夠含有被動、被迫、透支或放棄生命的動機。
「及時行樂」是一種回應「人生苦短」這個生命課題
而作出的回應行動,是人類珍惜生命的現象之一。
可以這麼說:「及時行樂」是聰明的行為,
而「消磨時間」則是愚蠢的行為!
一般人並沒有想到,因應每個人不同的性格及人生觀,
「及時行樂」其實可以分為三大類:
1.  吃喝玩樂
2.  閑 (閒)
3.  做個人認為有意義的工作
筆者認為,
只有懂得「及時行樂」的人,才能夠算是「熱愛生命」;
不懂得「及時行樂」的人,只是虛耗生命、蹉跎歲月而已。
懂得「及時行樂」的人,
如果「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能夠有上二十年,
或者只有十年,都可以算是不枉此生。
一個人趁自己還能吃得、玩得、走得的日子,
應該好好地享受人生的樂趣。
最好能夠達到
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不怕死之將至」的開懷境界。
雖然外人未必能夠肯定當事人的「及時行樂」,
究竟是抱著積極還是消極的態度,
但「及時行樂」這種主動和積極的行為,
有其不可磨滅的價值,不應該受到任何歧視!
可以說,如果生命有如一枝燃燒的蠟燭,
生命的意義就在於「盡一生之歡,窮當下之樂」,
好好地利用蠟燭燃燒每一吋時所發出的光輝。
換句話說,熱愛生命的人才能夠擁抱死亡,且死而無憾。
至於不懂得「及時行樂」的人,表面上好像是「及時行樂」,
其實是利用「行樂」來作為壓抑或逃避內心的困擾。
這類偽「及時行樂」表現出來的現象,
除了當事人在眉眼之間會出賣自己之外,
亦會有一些特殊的行為,例如:
瘋狂購物,暴飲暴食。
看電影、電視,一套接一套。
匆匆忙忙地去各式各樣的樂園裡渡過一天或數天。
去郊外或旅遊景點散心之後,面上依然不見笑容。
將自己淹沒在繁忙的街道或商場之內,漫無目的地遊蕩。
嚴重者,骨子裡甚至是「放棄生命」。
這類假裝的「及時行樂」表現出來的現象是:
得過且過,與世無爭,今朝有酒今朝醉,
懶得思考,拒絕未雨綢繆,明日愁來明日愁。

這種心態和生活方式看似灑脫,看似活在當下,
因為絕對不會為將來綢繆,

寅吃卯糧,不介意今天樂而明日悲,
不但是一種「透支」的樂,而且並非純粹的「樂」,
因為「樂中有悲」,樂之中帶著不負責任的悲,
帶著心靈深處對自己的失望,
所以並不能夠算是「及時行樂」。
至於死囚的最後晚餐,意圖自殺的人死前的享樂,
算不算是「及時行樂」,值得辯論一下。
[後記]
「人生苦短」這個課題有三種不同的回應方式,
而每種回應方式又可以再細分出更多的處理方法。
人生苦短 → 珍惜光陰 → 及時行樂 →
1. 享受及娛樂 → 吃喝玩樂。
2. 活在當下 → 閑 (閒)。
3. 活在當下 → 做個人認為有意義的工作。
人生苦短 → 珍惜光陰 → 追求成功 → 勤奮 →
1. 追逐名、利、權。
2. 重視教書,追求知識、文憑。
3. 晝夜度橋,引君入甕。
4. 剝削社會,但美其名曰服務社會。
5. 凡是能夠幫助自己成功的就是朋友。
6. 計較及盤算個人的得失。
7. 重視拼搏、鬥志和永不放棄的精神。
8. 重視別人的掌聲。
9. 重視權術及控制別人的技巧。
人生苦短 → 珍惜光陰 → 追求成就 → 勤奮 →
1. 做學問及做人 → 真和誠。
2. 擇善固執。
3. 重視教育,鍥而不捨地追求「道/真理/智慧」。
4. 認識自己 → 管理自己 → 創造自己。
5. 服務社會,非以役人,及役於人,默默耕耘。
6. 將朋友分類,每類有不同的處理方法。
7.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自強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