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行樂》(一)

「及時行樂」的人生哲學,
是對《珍惜光陰》一文中所提出的六大前提的前五項,
一起考慮,一起回應;
除了考慮到「生命無常」之外,還考慮到「韶華飛逝」,
所以「及時行樂」既是對無常的回應,亦是對衰老的回應。
If  you  fail  to  prepare,  you’re  prepared  to  fail.
( Mark Spitz )
人死如燈滅,
今生的財富不能帶走、知識不能帶走、緣份不能帶走。
戰亂時代,那些每天都要在鬼門關前打滾的人,
當然會接受「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玆」的思維,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沒必要虧待自己,
此生只有一次,每天也只有一次,當然應該好好把握,
製造美好的光陰。
誰知道明天!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玆。」
《古詩十九首》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春夜宴桃李園序》(李白)
「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
《遊斜川并序》(陶淵明)
行樂,當然是指享受!
擁有和享受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
人類的幸福就只有此生的「享受」,不是此生的「擁有」,
除非「擁有是你唯一的享受」。
西方人都有相似的看法:
Life  is  too  important  to  be  taken  seriously.
( Oscar Wilde )
一般人都犯上了一個嚴重錯誤的觀念,
就是以為「及時行樂」代表著消極和逃避的人生態度。
首先要指出:
「及時行樂」是自然界中很多靈長類生物的共同傾向,
這些生物,除了尋找食物及交配之外,就是玩樂,
完全是 instinct,可以自自然然,不加思索地產生。
對人類來說,「及時行樂」亦只不過是一種行為,
不是一種態度,完全沒有預設了積極還是消極這個因素。

「及時行樂」這種行為的探討,
既可以是由於無知或者一意孤行而產生的
「得寸進尺、沒有節制、最後得不償失的及時行樂」,
亦可以是「既來之則安之、可有可無、若即若離」,
但經過審慎思考和選擇的及時行樂,
所以關鍵在於「樂」是甚麼,可以是甚麼。

單憑「及時行樂」這種行為,
未必能夠立即反映出當事人的人生態度。
必須從每一個人關於「樂」的定義和抉擇之中,
才可以看出一個「及時行樂」的當事人的人生態度,
到底是積極還是消極!
局外人看到別人「及時行樂」時,
不宜對當事人的人生態度立即妄下結論。
必須解決了「樂」是甚麼和當事人的人生態度之後,
我們才可以開始討論「及時行樂是否一種好的處理方法」。
例如陶淵明的「及時行樂」,就是盡可能降低物質欲望,
回歸自然,開荒,過簡樸的田園生活。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手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園,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身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裡,復得反自然。」
《歸園田居》(陶淵明)
不妨這樣形容:
陶淵明的及時行樂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境界。
其次,「及時行樂」中的「及時」和「行」指出,
「及時行樂」是一種主動和積極的行為,
人生態度的積極和消極,與表面上行為的積極和消極,
沒有必然的關係。
參考:《創造自己》
對智者來說,追求智慧之後分享智慧,甚至布施智慧,
就已經是「及時行樂」,而且屢世累積的智慧,
和智慧布施所建立的人際關係,都可以帶往下一生,
就好像存款在銀行裡一樣。

《珍惜光陰》

珍惜任何東西是因為我們知道我們隨時都可能會失去它!
俗語說「覆水難收」,所以任何事情發生之後,
即使我們如何悲哀、慨嘆、哭泣,都無補於事,
所以珍惜光陰的人必須培育足夠的智慧,
至少能夠分辨生命和生活,大事和小事,需要和想要,
智慧和知識,命運和抉擇,明師和名師,謙卑和謙虛,
然後作出個人的抉擇。

The  way  to  love  anything  is  to  realize
that  it  may  be  lost.
( G.K. Chesterton )
有一些東西失去了之後或者送出去之後,
就不會再出現,或者難以補救,因為時空改變了。
筆者認為這些東西至少應該包括下列六種

說過的話,寫過的文字,做過的事,肢體語言,機會,光陰。
老子告訴我們「禍福相倚伏」,
一旦這個概念應用在人生中的得失時,
就是說當我們想得到一些東西時,
我們應該去想一想我們會同時失去了一些甚麼,
或者我們是用甚麼來換取我們所想得到的東西,
而很多時我們會發現代價就是在青春時認為無窮無盡,
可以肆意浪費的光陰,直到青春不再時才開始明白,
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東西就是光陰和各式各樣的情。

從「人生苦短」所產生的最直接反應就是要「珍惜光陰」,
而且只有懂得珍惜光陰的人才會懂得「感恩gratitude

The  key  question  to  keep  asking  is,
Are  you  spending  your  time  on  the  right  things?
Because  time  is  all  you  have.
( Randy Pausch, The Last Lecture )
時間就是生命!
我們每天的時間有限,閱讀的時間有限,溝通的時間有限,
和同道中人相處的時間有限,和相愛的人相處的時間有限,
和父母相處的時間有限,個人享受孤獨的時間有限,
因為生活中必須的吃飯、睡覺和瑣事已經佔去了不少時間。

如果命生得不夠好,如果運行得不夠好,
如果沒有足夠的智慧排列事項的重要程度及先後次序,
如果想活得比一般人及自己之前的生活都更美好,
但又欠缺了比一般人高的智慧,
如果不懂得選擇有價值的書來讀,而是亂讀一通,
就是浪費時間,而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
Time  is  life.  It  is  irreversible  and  irreplaceble.
To  waste  your  time  is  to  waste  your  life,
but  to  master  your  time  is  to  master  your  life
and  make  the  most  of  it.
( Alan Lakein )
時間就是生命。
然而一個永恆的悖論 Paradox 就是
「有正必有反,有善必有惡。」

你的時間就是時間,難道人家的時間就不是時間?
你的生命就是生命,難道人家的生命就不是生命?
對!歷史給予我們的教訓的確如是!
做別人讚賞但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何嘗不是浪費生命?
Our  greatest  fear  should  not  be  of  failure,
but  of  succeeding  at  things  in  life  that
don’t  really  matter.
( Francis Chan )
Time  is  all  you  have  and  you  may  find  one  day
that  you  have  less  than  you  think.
( Randy Pausch, The Last Lecture )
Gisele Bündchen 時間就是金錢
自唐代以來,中國傳統文化中就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說法,
經過引用和增益,明朝的《西遊記》就出現了這句諺語: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怎麼樣才算是珍惜光陰?
和「青少年時期的光陰應該花在甚麼地方?
然後從整個人生來思考「如何活才算是好的生命?
哲學思考就是從這個問題開始。
How  are  we  going  to  live?
What  is  a  good  life?
Does  a  good  life  mean  creativity?
Does  a  good  life  mean  social  prestige?
Does  a  good  life  mean  social  service?
Does  a  good  life  mean  power  over  others?
Does  a  good  life  mean  leisure  and  travel?
Does  a  good  life  mean  having  many  friends?
Does  a  good  life  mean  humanitarian  endeavor?
Does  a  good  life  mean  contemplative  pursuits?
Does  a  good  life  mean  accumulation  of  wealth?
Does  a  good  life  mean  winning  the  respect
of  many  people  or  does  it  mean  winning
only  the  respect  of  significant  others?

必須解決了「甚麼是好的生命」這個問題之後,
我們才需要繼續去問如何珍惜光陰?
關於「人生苦短」和「珍惜光陰」的哲學思考,
我們提出了六個大前提
1. 有生即有死。
2. 青春不能長駐。
3. 老病衰弱不能免。
4. 生命無常、黃泉路上無老少之分。
5. 人是生活在感覺上的時間之中,
而少年人和老年人對時間有不同的感覺。
6. 如果不加以鍛煉,過了青少年期之後,
記憶力和思考力會持續下降。
在這六個既是客觀事實也是主觀感受的大前提之下,
產生了「及時行樂」及「活在當下」這兩種人生哲學!
「及時行樂」是母集,「活在當下」是子集 subset
文學,當然也不能擺脫客觀的事實,
但文學和藝術都傾向於重視當下的情緒和主觀的感受,
一向不喜歡融會貫通這種屬於理性範疇的東西;

融會貫通,靠的是哲學。
當哲學家繼續去思考「如何珍惜光陰?」這個問題時,
就會去問:
人生苦短,可以善用的光陰有限,必然需要有所取捨,
    那麼對我來說,有甚麼是可以放少一些時間下去,
    或者甚至是可以完全放棄的人、事、物,
    又有甚麼是不可以放棄,而且要全力以赴地去追求的東西?
    那些不能夠放棄的人、事、物,如何排列重要性的次序?」
Life  is  damn  short!  Time  is  running  fast!
Time  is  precious!  Time  is  life!
So  use  it  wisely,
and  focus  on  what  truly  matters  in  life,
set  up  your  personal  priorities,
don’t  get  caught  up  on  less  important  things.
Most   people  never  know  how  much  time
they  have  left  except  Chinese  Astrologists.

There  is  no  replay  and  no  rewind.
Certain  things  and  events  will  never  return
to  its  original  condition.  So  be  happy,

enjoy  every  moment  as  it  comes,
enjoy  what  is  there  when  it  is  there,
but  not  lament  when  is  not,  and  not
to  crave  its  presence  when  it  is  absent.
But  the  problem  is,  to  use  time  wisely,
you  need  to  have  wisdom  first.
( Jason Ling )

「及時行樂」的論據是:
「人生苦短」,而且變幻無常,
美好的人、事、物不一定會重現,
而且一旦面對死亡,無論死前有多少親朋好友在旁,
每一個人都是孤身上路,

財富不能帶走、知識不能帶走、緣份不能帶走。
再加上「人生不如意的事十常八九」,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沒必要虧待自己!
能夠珍惜個人眼前的「此時此刻here  and  now
及時行樂,開心地活在當下,好好地過每一天的生活,
就是這個世界的智者。
It’s  only  when  we  truly  know  and  understand  that 
we  have  a  limited  time  on  earth──and  that  we
have  no  way  of  knowing  when  our  time  is  up──
that  we  will  begin  to  live  each  day  to  the  fullest,
as  if  it  was  the  only  one  we  had.
( Elisabeth Kubler-Ross )
要「珍惜光陰」,除了要「及時行樂」之外,
最好還能夠懂得如何「節省時間」。
  提升個人的智慧
「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
《以弗所書 5:16》
聖經並沒有直接提出愛惜光陰的方法。
筆者認為將勤奮和毅力用在刀鋒上,不斷提升個人的智慧,
就是務實,就是節省時間、愛惜光陰的方法之一,
因為只有具備足夠的智慧才能夠應付現今的世代邪惡,
才有能力掙脫資本主義中傳播媒介潛移默化的洗腦。

我們明白智慧越低的人,越容易「勤力地浪費時間」。
如果一個人能夠覺得「不斷提升個人的智慧」也是一種樂
──應該說是苦中作樂,所以不覺其苦──
那麼他就已經掌握了智者及時行樂的真諦!

Life  is  too  short,  time  too  valuable,
to  spend  it  in  telling  what  is  useless.
( Voltaire )
當一個人努力地去提升個人的智慧時,就出現了一個吊詭
「智慧如此浩瀚和複雜,需要窮大半生的精力,
    需要接受嚴謹的思考訓練,需要自我批判的勇氣,
    他就會更加覺得人生苦短!」
所以他遲早發現到自己可以做的,就是將生活簡化,
接受「生活簡單就是美」的思想,
既可以避免一闊三大,要照顧太多東西,降低了個人的自由度,
又可以騰出精力和光陰來提升個人的智慧。
☆  選擇時機
做某些事情時,懂得選擇時機,避免逆水行舟,
或徒勞無功,亦是節省時間的方法之一。
所以趁著青春、記憶力及理解力最強的時間提升個人的智慧,
就是懂得選擇時機。
  將時間奉獻給心靈
時間是「心靈」的生命,所以將時間奉獻給「心靈」,
就是節省時間的方法之一,否則臨死之前「心靈」也許會質問你:
閣下營營役役了一生,追逐名、利、權和性,
在閣下竭力壓抑之下,我已經瀕臨乾涸和枯竭,
一生人之中,閣下究竟給了我多少時間,多少關注?」
不少人認為,
聘請別人去做次要的事情是節省時間的方法之一,
然而從「心靈」的角度來看,
如果這些人並不努力追求智慧或者無私地服務社會,
那麼往往也是在浪費光陰做次要的事情,何其諷刺!

Always  concentrate  on  the  most  valuable
use  of  your  time.  This  is  what  separates
the  winners  from  the  losers.
( Brian Tracy )
I  worked  out  early  on  to  give  up
things  I  couldn’t  do  well  at  all.
( Christopher Hitchens )
At  what  expense  any  valuable  work  is  performed!
At  the  expense  of  a  life!
If  you  do  one  thing  well,
what  else  are  you  good  for  in  the  meanwhile?
( Thoreau,  Journal,  1852 )

《人生苦短》

不少文學的作品,都以「人生苦短」作為中心思想。
人生苦短,唉! Life  is  damn  short!

事實上「人生苦短」並不只是文學家和哲學家的感慨,
寸金難買寸光陰」也是人到中年的共同感受,
否則有關「人生苦短」的文學作品難以傳誦千古!
There  is  only  one  day  left,
always  starting  over:
it  is  given  to  us  at  dawn  and
taken  away  from  us  at  dusk.
( Jean-Paul Sartre )
「人生苦短」的體會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大類:
1.  韶華飛逝
人類的青春不能長駐,美好的光陰不一定會重現。
和青春永別之後,老病衰弱隨後至老,無人能免,
而且年老時一切肉體享受的能力難免遞減,
眼看著親朋好友一個一個接踵而逝,
對時間的飛逝的感受就更深。
所以北宋詞人秦觀(1049-1100)的《江城子》,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的感慨,
李清照的「花自飄零水自流」的觸景傷情互相輝映!
而其他文學家亦有相同的慨嘆: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如雪!」
《將進酒》(李白)
「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
《贈白馬王彪》(曹植)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金縷衣》(杜秋娘)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不須長富貴,安樂是神仙。」
《竇娥冤》(關漢卿)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短歌行》(曹操)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前赤壁賦》(蘇軾)
西方人當然會有同樣的看法和感受:
Human  life  is  as  evanescent  as 
the  morning  dew  or  a  flash  of  lightning.
( Samuel Butler )
《人生苦短》Morning Dew
Rejoice  in  the  things  that  are  present;
all  else  is  beyond  thee.
( Michel de Montaigne )
2.  生命無常
有生即有死。
山中也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增廣賢文》
能有百歲命,如果身體健康,的確難能可貴。
然而死亡既可以依循老病死的規律,亦可以突如其來地發生。
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也許明天一個意外,甚麼也沒有了,誰知道明天?
生命無常,黃泉路上無老少之分,死神有可能隨時到訪。
任何人只要曾經在鬼門關前走一遭,
或者親眼見證別人生命在剎那間消失,
就能夠深切體驗生命的無常,
而文學家就更加難免有人生如夢的感慨!
每個人都是赤裸裸地誕生,最後又孑然孤身上路,
沒有親朋好友會陪伴你一起離去,
所以不論是否有輪迴,此生都只有一次,

當然應該好好地去把握!
至於如何好好把握,當然是一門學問,
但必然會因人而異,因命運而異,因環境而異,
因教育而異,因抉擇而異,甚至因業力而異。

人到中年,如果好友、知己先行一步,
或者遇上子女夭折或自殺,白頭人送黑頭人,
或者有很多夢想和理想,但由於天賦才華不足,
青少年期又沒有機會遇上明師益友,
更加沒有機會接受嚴謹的思考或創意訓練,
結果人到中年萬事哀,人到老年又一事無成,

往往就會產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的感慨。
Do  not  take  life  too  seriously.
You  will  never  get  out  of  it  alive.
( Elbert Hubbard )
相信輪迴的人知道死亡並不可怕,
因為死亡只不過是永恆生命中其中的一個完結,
雖然沒有人能帶走自己一生苦苦經營的財富與盛名,
但能夠帶走自己一生苦苦修行和追求的智慧!
如果說人的大腦是他在生時最寶貴的財富,
未免有點含糊不清,因為沒有說明是否僅僅從生存的角度來判斷。
如果是從思考的角度來判斷,那麼大腦的思考能力,
大腦的智慧,大腦主人的人格都是必須考慮的因素。

死亡的存在提醒了在生者必須珍惜光陰,
並且要盡上個人此生的使命和責任。
可惜人生怎可能沒有遺憾,怎可能沒有未完成的使命和責任,
所以生命無牽掛,走得安安樂樂,使命和責任重的人很難做到。
It’s  only  when  we  truly  know  and  understand  that
we  have  a  limited  time  on  earth──and  that  we
have  no  way  of  knowing  when  our  time  is  up──
that  we  will  begin  to  live  each  day  to  the  fullest,
as  if  it  was  the  only  one  we  had.
( Elisabeth Kubler-Ross )
《似水流年》梅艷芳

於是我們難以避免會作出關於「人生苦短」的哲學思考,
提出了四個大前提:
1.  有生即有死。
2.  青春不能長駐。
3.  老病衰弱不能免。
4.  生命無常、黃泉路上無老少。
在這四個既是客觀事實也是主觀感受的大前提之下,
產生了「及時行樂」及「活在當下」這兩種人生哲學!
工作的目的是謀生,所以只不過是人生中的一部份,
如果一個人只懂得將一生奉獻給工作和家庭,
到死前才醒悟到自己原來一輩子沒有為自己活過,

純粹是為別人而活,或者為社會意識形態而活,值得嗎?
如果自己的朋友和四周的人都是如此生活,
自己會愚昧到因此而覺得隨波逐流能夠產生安全感嗎?
覺得不需要死前後悔,下生人不再如此愚昧嗎?
While  you  were  waking  up  today,
someone  else  was  taking  their  last  breath.
So  be  thankful  for  each  day.
Life  is  a  tragedy  if  we  wasted  our  time,
get  old  too  soon,  
and  get  wise  too  late.
So  remember  to  tell  someone  you  love  them
because  tomorrow  is  not  promised.

上智者一說道理就會立即明白,於是努力修行,
期望能夠帶一個更優秀的心靈前往下一生;

中智者必須經歷和死神面對面,擦身而過的事件,
才會覺醒,開始反省人生苦短,必須珍惜光陰,
趕快完成個人心目中認為重要的事情;
而屬於下愚的愚蠢人就只懂得及時行樂,吃喝玩樂,
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然而亦算是活在當下。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a  condition
of  the  heart──not  something  that  comes
‘upon  the  earth’  or  ‘after  death’.
( Friedrich Nietzsch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