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精神》(五)

☆  鼓勵天才
科學既重視「累積」智慧,亦欣賞天才的智慧。
所以從事科學的人,
除了要有能力領悟和欣賞巨人天馬行空的
創意思維  creative  imagination  之外,
亦要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然而在人類的其他事務之上,我們就未必會有這樣的心態。
Creative  ideas  are  both  novel  and  valuable.  But
they  are  often  rejected  when  the  creative  innovator
stands  up  to  vested  interests  and  defies  the  crowd.
The  crowd  does  not  maliciously  or  willfully  reject
creative  notions.  Rather,  it  does  not  realize,  and
often  does  not  want  to  realize,  that  the  proposed
idea  represents  a  valid  and  advanced  way  of  thinking.
Society  often  perceives  opposition  to  the  status  quo
as  annoying,  offensive,  and  reason  enough  to  ignore
innovative  ideas.
( Robert J. Sternberg,
Wisdom,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ity Synthesiz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109 )
  隨時從根源開始再去思考
I  submit  that  it  is  only  by  trial  and  error,
by  insistent  scrutiny  and  by  readiness
to  re-examine  presently  accredited  conclusions
that  we  have  risen,  so  far  as  we  have  risen,
from  our  brutish  ancestors;
and  I  believe  that  in  our  loyalty  to  these  habits
lies  our  only  chance  not  merely  of  progress
but  even  of  survival.
( Judge  Learned  Hand )
科學界中的巨人隨時都能夠從根源開始再去思考,
令科學界出現不少重大的進步。
最初哲學家只是用「躍進」leaps 來描繪這種科學的進展:
Science  advances  by  leaps;
and  the  impulse  for  each  leap  is  either
some  new  observational  resource,  or
some  novel  way  of  reasoning  about  the  observations.
Such  novel  way  of  reasoning  might,  perhaps,
be  considered  as  a  new  observational  means,
since  it  draws  attention  to  relations  between  facts
which  would  previously  have  been  passed  by  unperceived.
( Charles S. Pierce )
 建設信仰
追求智慧的人窮畢生之力去建設屬於個人的信仰,
不斷地批判、修訂、破壞、甚至破舊立新,由根源開始重建信仰,
這個過程就是科學精神的表現,就是一個開放心靈的工作。
Wisdom  requires  an  open-minded  attitude,
and  a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personal  faith,
which  is  the  guardian  of  our  choices  in
vicissitudes,  crossroads  and  critical  situations.
Faith  provides  us  with  sound  judgements  and
therefore  confidence  in  our  actions  and  reactions.
Faith  is  self-corrective  because  it  is  always  under
modification,  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becoming  better  and  better  and  finally  sustainable.
( Jason Ling )
問題是世間上一流的人物罕見,科學界也不例外,
三、四流的科學家當然具備一切人性的缺失。
Scientific  inquiry  is  prone  to  the  eternal  rules
of  human  social  life:
deference  to  the  charismatic,
herding  toward  majority  opinion,
punishment  for  deviance,  and
intense  
intense  discomfort  with  admitting  to  error.
( Ian Leslie )
How  ‘Settled  Science’  Helped  Create
A  Massive  Public  Health  Crisis

http://www.investors.com/politics/commentary/how-settled-science-caused-a-massive-public-health-crisis/
直到 Thomas Kuhn 才用上「科學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s
這個誇張一些的詞彙。
從思維方面,從哲學方面,尤其是天文學的角度來看,
用「革命」來描述科學的歷史發展狀況,無疑是對的,
但從地球上生活的角度來看,
與其說科學中有很多「革命revolutions
不如說科學中有很多「進化evolutions
在地球上,我們依然是應用牛頓力學。

《科學精神》(四)

 「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精神
科學重視「穩紮穩打」及「按部就班」,
從來都沒有意圖一步登天;
科學的目的只是一步一步地「迫近真理」。
從「迫近真理」的角度來看,科學重視的,
其實就是中國傳統裡「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精神,
科學的成功亦證明了如果人類倚靠理性、
倚靠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和倚靠集體智慧,
「愚公移山」的精神有永恆的價值。

「累積」的精神
科學重視「累積」智慧,重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望。
一代不能夠達到的理想就由下一代接手,
而每個有腦的人都可以為科學盡一分力,作出貢獻。
It  is  not  in  the  nature  of  things  for  any
one  man  to  make  a  sudden  violent  discovery;
science  goes  step  by  step,  and  every  man
depends  on  the  work  of  his  predecessors.
When  you  hear  of  a  sudden  unexpected  discovery
──a  bolt  from  the  blue,  as  it  were──
you  can  always  be  sure  that  it  has  grown  up
by  the  influence  of  one  man  on  another,
and  it  is  this  mutual  influence  which  makes
the  enormous  possibility  of  scientific  advance.
( Ernest Rutherford )
  實事求是
科學對從事科學的人在理性方面的要求,只是起碼的條件。
現代從事科學的人,如果要有所成就的話,
還需要擁有若干其他方面的能力。
The  scientific  process  of  inquiry  is  cognitively  demanding
because  vision,  creativity  and  intuition  come  into  pla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ies.
表面上看來,尖端的科學家似乎極為「好高鶩遠」,
然而面對眼前的問題,科學家卻是異常地「務實」:
The  scientist  is  a  practical  man
and  his  are  practical  aims.
He  does  not  seek  the  ultimate  but  the  proximate.
He  does  not  speak  of  the  last  analysis
but  rather  of  the  next  approximation.
( Gilbert N. Lewis, 1926 )
其實這也是「科技的精神」:
1.  改變可以改變的。
2.  暫時接受暫時不能改變的,並將之放在心上。
3.  追求進步。
  奮鬥精神
科學家除了要有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之外,
耐性性和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是性格方面有利於從事科學研究的條件。
perseverence  and  courage  in  the  face  of
repeated  setbacks  and  frustration
.

  拒絕承認唯物主義Scientism 是宇宙唯一真理
Science  is  an  activity  that  seeks  to  explore
the  natural  world  using  well-established,
clearly-delineated  methods.
Given  the  complexity  of  the  universe,
from  the  very  big  to  the  very  small,
from  the  inorganic  to  the  organic,  there  is
a  vast  array  of  scientific  disciplines,
each  with  its  own  specific  techniques.
The  number  of  different  specializations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  leading  to  more  questions
and  areas  of  exploration  than  ever  before.
Science  expands  our  understanding,
rather  than  limiting  it.
Scientism,  on  the  other  hand,  is  a  speculative
worldview  about  the  ultimate  reality   of  the
universe  and  its  meaning.  Despite  the  fact  that
here  are  millions  of  species  on  our  planet,
scientism  focuses  an  inordinate  amount  of

attention  on  human  behavior  and  beliefs.
Rather  than  working  within  carefully  constructed
boundaries  and  methodologies  established  by
researchers,  it  broadly  generalizes  entire  fields
of  academic  expertise  and  dismisses  many  of  them
as  inferior.  With  scientism,  you  will  regularly
hear  explanations  that  rely  on  words  like  “merely,”
“only,”  “simply,”  or  “nothing  more  than.”
Scientism  restricts  human  inquiry…
it  is,  in  a  word,  unscientific.
( Thomas Burnett )
http://www.aaas.org/page/what-scientism

《科學精神》(三)

☆  從事科學的人需要「管理自己」。
The  first  principle  [of  science]
is  that  you  must  not  fool  yourself,
and  you  are  the  easiest  person  to  fool.
( Richard Feynman )
參考:《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二) 
  科學對從事科學的人在理性方面有若干的要求
科學服膺「理性」,
所有從事科學的人都需要以「理性」為其信仰之一。
The  scientific  process  of  inquiry  is  rational
because  scientific  knowledge  relies  on  logical  reasoning.
科學界是「尊重」和「歧視」一齊並行不悖,
既尊重和包容,亦歧視和排斥。
科學討厭做假和虛偽,
絕對不會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
科學尊重及包容所有同樣「誠實、喜歡思考、重視真理」的人。
具備科學態度及有腦的人,即使說錯了,依然會得到「尊重」。
There  is  equality  and  respect  among  cultivated  minds.
不知道甚麼是科學態度兼愚昧的人,備受「歧視」,
沒有懂得科學的人會肯浪費時間和他「溝通」。
There  is  also  disrespect  for  ignorance  and  foolishness.
參考:《歧視和尊重》
Stubborn  and  ardent  clinging  to  one’s  opinion
is  the  best  proof  of  stupidity.
( Michel de Montaigne )
「歧視」冇腦是科學界成功的因素之一!
別誤會,愚蠢人當然有表達自己意見的自由,
但絕對不是在科學界之內!
而且要弄清楚一點,就是科學界只是「歧視」冇腦,
並不「歧視」這位仁兄其他的各方面,包括他的面貌、膚色和信念。
其實這就是《大學》裡所說的
無情者,不得盡其辭的一種處理方法。
然而一般人可悲的地方是往往將「我」和自己的腦掛鉤,
而不是將「我」和自己的學習態度掛鉤。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is  the  result
of  endowing  with  the  fruits  of  a  dozen
men  of  genius  a  population  which  is
emotionally  at  the  level  of  savages  and

culturally  at  the  level  of  schoolboys.
( Cyril  Joad )
科學家做實驗就是主動「尋釁滋事」。
Science  is  not  about  building  a  body  of  ‘facts’.
It  is  a  method  for  asking  awkward  questions
and  subjecting  them  to  a  reality-check,
thus  avoiding  the  human  tendency  to  believe
whatever  makes  us  feel  good.
( Terry Pratchett )
知錯必改是科學家應有的學習態度和自動自覺的習慣。
不斷修訂,甚至推翻舊有概念,重新建設,就是科學方法。

In  science  it  often  happens  that  scientists  say,
‘You  know  that’s  a  really  good  argument;
my  position  is  mistaken,’
and  then  they  would  actually  change  their  minds
and  you  never  hear  that  old  view  from  them  again.
They  really  do  it.
It  doesn’t  happen  as  often  as  it  should,  because
scientists  are  human  and  change  is  sometimes  painful.
But  it  happens  every  day.
I  cannot  recall  the  last  time  someting  like  that
happened  in  politics  or  religion.
( Carl Sagan, 1987 CSICOP Keynote Address )
  修行者當然需要具備科學精神。
修行者最起碼的功夫就是「認識自己」和「管理自己」,
所以必須擁抱科學精神和擁有一個開放的胸襟。
Freethinkers  are  those  who  are  willing
to  use  their  minds  without  prejudice
and  without  fearing  to  understand  things
that  clash  with  their  own  customs,
privileges,  or  beliefs.
This  state  of  mind  is  not  common,
but  it  is  essential  for  right  thinking…
( Leo Tolstoy )
「君子之道,費而隱。」費,廣大也;隱,精微也。
科學精神,就是其中一種「君子之道」!
科學精神,要求人格的真,亦要求學問的真;
一言以蔽之,科學精神,就是「真人研究真事」!

《科學精神》(二)

哲學家洛克 John Locke (1632-1704) 和
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 都「認為」,
人類不能夠肯定客觀世界的存在,
因為我們感官所提供的,只不過是一個「感覺」,
而「感覺」到的世界不等同客觀的世界,
所以哲學家說他們不能夠「相信」在人腦之外,
有一個客觀的世界存在。
科學家「相信」在人腦之外有一個客觀的世界存在。
他們用工具和儀器來解決感官判斷的誤差,
用「互為主觀」、「互相批判」的方式,
及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經驗,
「證明」了客觀世界的存在,同時獲得可靠的知識。

科學家既相信及證明有一個外在、客觀、現實的世界,
亦相信有一個客觀存在的概念世界,稱之為科學真理,
並且努力以赴地去發掘這個客觀的概念世界。
參考:
《科學是一種信仰》(一)
《科學是一種信仰》(二)
《科學是一種信仰》(三)
《科學是一種信仰》(四)
  科學絕對尊重客觀的事實和實驗結果
科學服膺「事實」,
所有從事科學的人都需要接受「實驗」的挑戰。
The  scientific  process  of  inquiry  is  empirical
because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are
regarded  as  the  ultimate  authority.
所以科學知識在哲學裡,
稱為「後驗知識a  posteriori  knowledge
就是那些需要依靠感官經驗才可以獲得的知識,
所以「後驗知識」又稱為  empirical  knowledge

然而科學知識不但需要依靠感官經驗,
更需要一個小圈子的科學家「互為主觀」來得到共同經驗,
並且需要經過批判和或多或少的後續「實驗」,才可以產生。
所以「後驗知識」中的「驗」字,蘊涵著經驗和實驗兩個意思。
1.  先有事實,然後才有解釋。
an  open  attitude  toward  experience
2.  重視驗證。
a  commitment  to  experimental  truth
3.  從事科學的人最好能夠有敏銳的
觀察力
keen  observation 和抽象的推理能力
4.  研究發生錯誤的地方。
The  study  of  error  is  not  only
in  the  highest  degree  prophylactic,
but  it  serves  as  a  stimulating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ruth.
( Walter Lippmann )
☆  科學服膺「互為主觀」的方法。
科學中所謂客觀objectivity
其實就是互為主觀intersubjectivity
由於所有人類的觀察或實驗都是「主觀」的,
人類能夠做到最好的就是「互為主觀」。
所謂「互為主觀」的觀察或實驗,
就是任何一位有足夠智力及受過訓練的人,在同樣的情況之下,
都會得到同樣的結果。
「互為主觀」作了下列的假設:
1.  There  is  a  single,  unique  physical  world
existing  independent  of  observers.
2.  All  trained  human  beings  are  interchangeable
as  observers.
3.  Scientific  observations  are  reproducible,
regardless  of  who  makes  them  and  when  they  are  made.
Experiments  can  be  repeated  and  checked  independently.
4.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s  basic  to 
man’s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nd
lies  at  the  very  heart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
簡而言之,
Science  requires  an  observational  consensus  of  
trained  and  competent  observers.
「互為主觀」這個方法中最值得注意的一點,
就是尊重和應用了一個小圈子的「集體智慧」:
collective  rationality  of  selected  human  beings
在《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一書中,
R. M. Pirsig  提出相同的看法 ( p.262 ):
What  guarantees  the  objectivity  of  the  world
in  which  we  live  is  that  this  world  is
common  to  us  with  other  thinking  beings.

Through  the  communication  that  we  have  with
other  men  we  receive  from  them  ready-made
harmonious  reasonings.
We  know  that  these  reasonings  do  not  come

from  us  and  at  the  same  time  we  recognize
in  them,  because  of  their  harmony,
the  work  of  reasonable  beings  like  ourselves.
And  as  these  reasonings  appear  to  fit  the  world
of  our  sensations,  we  think  we  may  infer  that
these  reasonable  beings  have  the  same  thing  as  we;
thus  it  is  that  we  know  we  haven’t  been  dreaming.
It  is  this  harmony,  this  quality  if  you  will,
that  is  the  sole  basis  for  the  only  reality
we  can  ever  know.
( R. M. Pirsig, 1974)
用俗語來形容,在符合所有事實之下「英雄所見全同」,
就是客觀科學知識的來源!
即使在哲學上,「互為主觀」的應用亦是相當重要的。
如果沒有這個方法,
我們沒有可能理解人類的「感覺」會否有相當程度的共識,
而沒有共識,就根本不可能有哲學上的「美學」的出現。
至於不太重視「互為主觀」的文學、音樂和藝術,
他們的世界就有很重的主觀,宣傳及互相諂媚的成份!

《科學精神》(一)

科學是人類文明之中一種能夠自我修正、不斷進步的制度!
Science  is  self-corrective.
科學的歷史告訴我們,
雖然「科學知識」不斷增加,「科技」不斷推陳出新,
「科學理論」不斷革新和進化,
科學的程序scientific process
科學的精神scientific spirit 卻是堅固如磐石。
科學之所以能夠去蕪存菁、自我完善,
除了因為科學挑選了人類中的精英參與之外,
還因為科學有一套價值觀和程序上的要求。
人類中的科學精英,容易具備及接受「科學精神」,
而「科學程序」則負責防範人腦和人性兩方面的弱點。
  科學小團體在科學程序上的要求
All  this  knowledge,
all  our  knowledge  has  been  built  up  communally :
there  would  be  no  astrophysics, 
there  would  be  no  history,
there  would  not  even  be  language,
if  man  were  a  solitary  animal.
( Jacob  Bronowski )
Scientists  are  not  dependent  on  the  ideas  of
a  single  man,  but  on  the  combined  wisdom
of  thousands  of  men,  all  thinking  of
the  same  problem,  and  each  doing  his  little  bit
to  add  to  the  great  structure  of  knowledge
which  is  gradually  being  erected.

( Ernest Rutherford )
一個公開,但門檻高,要求嚴格,並且互相監察的小團體,
是現代科學的程序之一。
這個小團體的功能,就是進行同儕監察和評審。
The  scientific  process  of  inquiry  is  social
because  it  relies  on  the  consensus  of
a  community  of  competent  observers  and  thinkers.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has  its  own  traditions,
canons  of  workmanship,  a  large  range  of  agreement,
and  ways  of  distinguishing  rather  well  between
sound  opinions  and  dubious  ones.

這個小團體在程序的要求,有些人稱之為
criterion  of  public  verifiability
而所謂  public  是指有腦和有能力的公眾!
由於科學重視「思考、理性、批判」,
所以重視科學家之間的辯論和互相印證。
監察小團體的存在,目的只是防範人腦和人性兩方面的弱點。
1. 重視「誠實」 honesty
誠者,天之道也。
用科學的角度來解釋這句說話,
就是如果我們向自然界問一個問題,
自然界必然誠實地回應我們。
如果自然界沒有truth sincerity
我們今天沒有可能有科學!
Nature  is  rational  and  uniform.
It  is  not  capricious.
It  is  always  honest  in  its  replies  to  our  queries.
Science  is  impossible  if  we  cannot  trust  nature.
如果自然界只有「真」,沒有「誠」,會欺騙人類,
固然沒有可能有科學,
如果科學家之間互相欺騙,人類亦不可能發展出科學。
Intellectual  honesty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of  all  scientific  inquiries.

這一點的重要性絕對不能夠輕視,
因為只有「真」和「誠」才可以產生faith──
不論是對自然界的信心」,還是對科學的信仰」。
而人與人之間,
亦只有「真」和「誠」才可以產生互信trust
這就是為何儒家說:「不誠無物」。
從這個重視「真」和「誠」的角度來看,
「科學精神」和「宗教精神」不但毫無衝突,
而且兩者都是來自同一根源。
2. 重視「言論自由」
Science  believes  in  freedom  of  inquiry  and  speech.
言論自由是科學和文明發展的基石!
歷史學家陳寅恪 (1890-1969) 深明此理,所以他指出:
「我認為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
唯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歷千年祀與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
We  have  now  recognized  the  necessity
to  the  mental  well-being  of  mankind
( on  which  all  their  other  well-being  depends )
of  freedom  of  opinion,
and  freedom  of  the  expression  of  opinion ……
it  is  only  by  the  collision  of  adverse  opinions
that  the  remainder  of  the  truth
has  any  chance  of  being  supplied.
( John Stuart Mill )
If  we  are  to  live  in  harmony
with  ourselves  and  with  nature,
we  need  to  be  able  to  communicate
freely  in  a  creative  movement
in  which  no  one  permanently  holds  to
or  otherwise  defends  his  own  ideas.
( David Bohm )
香港有經驗的打工仔只會明白揀工不如揀老闆,
然而陳寅恪在德國留學期間已經知道揀課程不如揀導師,
已經明白「成功」和「成就」的分別,
所以並且不介意學富五車的一生之中沒有一張文憑。
3. 重視「懷疑和批判的精神」scepticism
Scepticism  exists  when  one  doubts
everything  that  he  has  been  taught  and
everything  that  exists  in  his  mind.
科學精神要求「博學、審問、格物、慎思、明辨」!
而「博學、審問、格物、慎思、明辨」就是「擇」的方法。
科學精神,就是去蕪存菁!
科學精神,就是擇善固執!
科學精神,就是以公開批判方式來解決問題!
當然,有能力在某方面作出理性批判的,
只是一小撮該方面專家。
Most  institutions  demand  unqualified  faith;
but  the  institution  of  science  makes  skepticism
a  virtue.
( Robert K. Merton,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
「懷疑和批判的精神」是近代華人社會的忌諱,
因為很多中國人都不願意說出心中的說話。
箇中原因很多,因人而異,但離不開下列幾個:
1.  害怕別人會怎樣想。
2.  害怕別人會覺得自己愚蠢。
3.  害怕別人會覺得自己聰明,加以防範。
4.  相信自己有更好的方法達到自己的目的。
5.  想保護脆弱的心靈。
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中國人說話喜歡「婉轉」,
自以為「笑裡藏刀」和「婉轉裡藏劍」夠高級和有文化,
所以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看,科學精神屬於低級文化!
中國人寧願犧牲科學的發展。
If  people  would  dare  to  speak  to  one  another
unreservedly,  there  would  be  a  good  deal  less
sorrow  in  the  world  a  hundred  years  hence.
( Samuel Butler )
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如果不能夠鼓勵「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就不可能發展出科學精神;
沒有科學精神,就只能夠抄襲別人的科技,
而且所有尖端的科學家,就只能夠靠其他國家來訓練,
不僅如此,
所有尖端科學的接班人,亦只能夠靠其他國家來訓練。
[後記]
然而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糾紛,
理想的科學小團體未必能夠常常存在。
科學小團體亦會產生嚴重的問題,
其中一種就是用投票精神來取代科學精神:
Noah Feldman
On  the  Nature  of  Eviden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uXz0El70dk

《迫近真理》

科學的發展基於科學相信自然界有「真理」的存在,
而其發展的推動力則源於「對自然界真理的熱愛」。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這個信仰是穩固的,
因為如果有人說「這個世界沒有真理」,
那麼「這個世界沒有真理」這個敘述也不是真理,
the  statement  refutes  itself
而且,如果「這個世界沒有真理」,
那麼我們就沒有任何肯定和可靠的東西,
於是人類就不可能有語言,不可能有知識,不可能有思考,
人與人之間亦不可能有溝通。
所以我們知道這個世界必定有真理,
問題只是如何去找她出來。
用中國傳統的概念來描述,
科學是從格物」──研究形而下的器──開始,
經歷過嚴苛無情的實驗和批判來去蕪存菁,
甚至經歷過一個漫長、逐漸揭露的階段,
而達到致知」──找出形而上的道──的過程。
而「致知」往往並非一蹴即就,
可能會出現長時間被迫擱置的階段。
一旦將科學的經驗、方法、精神和態度,
應用在其他複雜、不容易控制變數的學問之上,
我們就會發現由「格物」到「致知」,
往往是一個水滴石穿、緩慢、逐步迫近真理的過程,
可能累積幾十代人愚公移山之精神和洪荒之力,
尚未能「水落石出」,和真理面對面。

俗語的所謂經得起千錘百鍊」,在科學理論中實現了。
又正如俗語所說真金不怕紅爐火」,
科學家相信  Truth  can  stand  by  itself.
The  criterion  of  truth  is  that  it  works  even
if  nobody  is  prepared  to  acknowledge  it.
( Ludwig von Mises )
Truth  has  no  special  time  of  its  own.
Its  hour  is  now ─ always.
( Albert Schweitzer )
If  you  shut  up  truth  and  bury  it  under
the  ground,  it  will  but  grow,  and
gather  to  itself  such  explosive  power
that  the  day  it  bursts  through
it  will  blow  up  everything  in  its  way.
( Emile Zola )
Nothing  ever  goes  away  until
it  teaches  us  what  we  need  to  know.
( Pema Chodron )
在追求真理的路途上,無數舊的信念將會被摧毀,
只有頭腦不清的人,才會認為在追求真理的路途上,
各種互相矛盾的假說可以「互相包容、求同存異」!
只有頭腦不清的人,才會認為不需要接受殘酷實驗的淘汰,
只需要「據理力爭、堅守立場」!
也許有很多東西都可以「互相包容、求同存異」,
但真和假是永遠不能互相包容的!
正如在動機的角度來看,
「誤會」和「說謊」之間根本沒有中間地帶!
You  can  bend  it  and  twist  it…
You  can  misuse  it  and  abuse  it…
But  even  God  cannot  change  the  truth.
( Michael Levy )
There  is  no  god  higher  than  truth.
( Mahatma Gandhi )
用文學家的語言來描述,
美好的「理論」背後,往往有一段歷劫滄桑的故事!
正如莎士比亞所說:
時間的銳齒能嚙盡一切,惟獨對真理無可奈何。」
Truth  is  independent  of  language.
It  never  goes  out  of  fashion.
It  is  eternal.  It  is  always  honestly  present.
Sometimes  it  is  so  subtle  that  it  will  reveal
itself  only  when  we  ask  the  right  questions.
It  doesn’t  cease  to  exist  because  it  is  ignored.
It  doesn’t  care  whether  you  believe  in  it  or  not.
It  doesn’t  care  whether  it  heals  or  wounds.
In  fact,  it  doesn’t  care  for  anybody’s  feeling.
Sometimes  it  can  be  uncomfortable  or  even  cruel
because  it  is  like  a  penetrating  arrow  and
so  hypocrites  often  accuse  truth  to  be  unkind.
Hypocrites  tell  us  to  repect  people
and  give  up  truth  when  people  get  hurt.
Lots  of  people  like  to  say  “truth  will  prevail”;
yes,  they  like  truth  by  word  of  mouth,
but  hypocrisy  is  always  their  master,  and  they
are  always  willing  to  compromise  against  truth.
The  two  questions  everybody  should  ask  himself
are  “Do  I  dare  to  question  everything?
and  “Am  I  afraid  of  the  Truth?”

( Jason Ling )
所以任何可以稱為「信仰」的東西,
必然誕生在擁抱批判的過程之中,所以不會懼怕挑戰。

科學,絕對有資格稱為一種「信仰」!
If  a  man  really  have  strong  faith  he  can
indulge  in  the  beautiful  luxury  of  skepticism.
One  is  sure  enough,  strong  enough,
grounded  enough  for  that.
( Friedrich Nietzsche, The Twilight of the Idols, 1889 )
一般人都不重視理論,
不喜歡弄清楚理論theory 假說hypothesis 的分別,
更加不喜歡弄清楚「假說hypothesis 意見opinion 的分別,
一般人都重視行動、行為action/example
所以常常會不自覺地侮辱了數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
The  world  is  changed  by  your  example,
not  by  your  opinion.
( Paulo Coelho )
歷史上,理論、信仰、假說、信念、迷信,
甚至社會意識形態,
這一些規範人類思想的抽象東西,
它們的影響絕對不低於人類的「行動、行為」。
我們甚至可以說,
人類的「行動、行為」其實完全是受他的思想所支配。

《理論》(三)

【理性和藝術的結合】
提出「假說」,象徵人類思維方面的自由;
服膺「真理」,象徵人類思維方面的限制。
科學,就在這種自由和限制之間成長,
而科學理論,就是科學家的一種創造。

A  theory  can  be  proved  by  experiment;
but  no  path  leads  from  experiment  to
the  birth  of  a  theory.
( Manfred Eigen )
「理論」,有如天上的星星,「事實」有如地上的泥土。
科學的歷史教導我們,
同樣的「事實」可以有不同的「理論」來解釋;
有如同樣的泥土、水份、空氣、陽光,可以種出不同的植物。
用植物來作譬喻,
科學的目的,就是提出理論,而且不斷地修正,
種出一棵好像童話
 Jack  and  the  Beanstalk  中,
可以直達天庭的植物。
The  peaks  of  science  may  appear  to  be
floating  in  the  clouds,  but  their  foundations
are 
in  the  hard  facts  of  experience.
( R. B. Braithwaite )
所以科學告訴我們,
任何不能應用、不切實際的解釋,都不可能成為「理論」,
和社會上一般人對「理論」的想法大相逕庭。
The  dynamic  element  in  my  philosophy,
taken  as  a  whole,  can  be  seen  as  an
obstinate  and  untiring  battle  against
the  spirit  of  abstraction.
( Gabriel Marcel )
科學將兩種人類的性格鑄造在一起,
其一是和藝術家一樣的那種
毫無限制的幻想 (  imaginative / fury  of  fancy ),
其二是嚴謹的理性規範 ( critical / bounds  of  reason )。
至於裁判,最初則是同道中人,
而終極裁判就是自然界。
Scientific  reasoning  is  an  exploratory  dialogue
that  can  always  be  resolved  into  two  voices  or
episodes  of  thought,  imaginative  and  critical,
which 
alternate  and  interact…  The  process  by
which  we  come  to  form  a  hypothesis  is  not
illogical  but  non-logical,  i.e.,  outside  logic.
But  once  we  have  formed  an  opinion  we  can  
expose  it  to  criticism,  usually  by  experimentation.
( Peter B. Medawar, 1969 )
簡而言之,科學結合了理性和藝術。
Science  perfects  genius  and  moderates  that
fury  of  fancy  which  cannot  contain  itself
within 
the  bounds  of  reason.
( John Dryden )
The  intuitive  mind  is  a sacred  gift
and  the  rational  mind  is  a  faithful  servant.
( Albert  Einstein )
The  ideal  scientist  thinks  like  a  poet
and  works  like  a  book-keeper.
( Edward O. Wilson, Consilience, 1998 )
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that  is  all.
( John Keats )
[社會科學理論]
「科學理論」和「社會科學理論」不同的地方是:
「理論」在科學中有尊崇的地位,
因為「理論」必須和事實保持密切接觸,不可須臾離也。
在科學界,理論的價值繫於其實際的可行性!
No,  science  is  not  just  knowledge;
it  is  knowledge  working  for  its  living,
correcting  itself,  and  adding  to  itself.
( R. Calder 1955 )
社會科學是科學的崇拜者,
他們嘗試模仿科學,但由於實驗中牽涉到的變數太多,
難以控制,結果就出現了無數合理的「假說」,
喜歡那一個就選擇那一個,符合俗語說的「畫虎不成反類犬」。
For  every  fact  there  is  an  infinity  of  hypotheses.
( Robert M. Pirsig )
在日常生活裡,當發現之前的想法有誤時,
聰明人都會修訂和校正他之前的判斷,
但經過洗腦或者有先入為主思想的人,
為了保障自己的想法,或者保障自己的面子,

就會對自己的「信念」忠心耿耿,拒絕改變。
理論還有一個重大的價值,就是觸發一連串的實驗,
以確定理論的真偽和從理論延伸出來的一切想法和推測。
換言之,科學裡的實驗大部份源於背後的理論。
But  if  on  the  one  hand  every  theory 
must  be  based  on  observation,
on  the  other  it  is  equally  true  that

facts  cannot  be  observed  without
the  
guidance  of  some  theory.
(
 Auguste Comte )
香港有很多不明白「理論」是甚麼的老人家,
對「理論家」深惡痛絕。
香港也有很多人不明白社會科學中的所謂「理論」,
只不過是「假說」而已,和科學界中「理論」其實有天壤之別,
雖然大家都是用同一詞彙。

《理論》(二)

大偵探福爾摩斯也懂得在科學思考的過程中,
必須先有觀察、事實或者現象,
在掌握了事實之後,才提出「假說hypothesis
而不是有了先入為主的解釋之後,才去觀察事實。
It  is  a  capital  mistake  to  theorize  before  one
has  data.  Insensibly  one  begins  to  twist  facts
to  suit  theories,  instead  of  theories  to  suit  facts.
( Sherlock Holmes )
科學理論有時會有大婆、二奶和小三同時出現。
一般而言,科學界只擇其一。選擇的方法是:
A  theory  is  the  more  impressive  the  greater
the  simplicity  of  its  premises  is,  the  more
different  kinds  of  things  it  relates,  and
the  more  extended  is  its  area  of  applicability.
( Albert  Einstein, 1946 )
愛因斯坦上述中關於「簡潔 simplicity  的部份,
源於十四世紀時英國哲學家 William of Ockham
提出的  Ockham’s Razor 這個法則:
假若有多個「理論」
都能夠合理地解釋同一個或同一組物理現象,
科學界會選擇其中最簡潔的那一個。
例如「萬有引力定律the  Law  of  Gravitation
既可以解釋為何樹上的蘋果會掉下到地上,
可以解釋潮汐的漲退,又可以解釋星體運動。
一個能夠解釋更大更闊的範疇,
能夠解釋眾多看似不同的現象而又簡潔的「理論」,
就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理想。
當然,這個「涵蓋範疇的大小scope  of  explanation
看似是另一原則,其實亦可以視為簡潔原則的衍繹。

所以除了相信「自然界不是反覆無常,而是有規律可尋」之外,
科學界還相信「真理是傾向於簡潔的」。
最奇怪的是當應用在自然界時,這個法則往往是正確的。
哥白尼的「日心說」就是應用了 Ockham’s Razor
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
( Leonardo da Vinci )
說一句笑話,
那位沒有化妝,沒有整容,不穿衣服的,就是大婆!
在物理學家的眼中,簡單就是美,對稱就是美。
Murray  Gell-Mann
Beauty  and  truth  in  physic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uRxRGR3VpM
即使在音樂家的眼中,簡潔亦是目標之一。
Simplicity  is  the  highest  goal,  achievable
when  you  have  overcome  all  difficulties.
After  one  has  played  a  vast  quantity  of  notes
and  more  notes,  it  is  Simplicity  that  emerges
as  the  crowning  reward  of  Art.
( Fryderyk Chopin )
除了「簡潔」和「涵蓋範疇的大小」這個原則之外,
「理論」的選擇還有一個法則,
就是豐產程度fruitfulness
涵蓋範疇的大小scope of explanation
顯示「理論」的生殖能力:
能否預測以往不為人知的真理,帶來豐碩的果實。
如果用植物來作譬喻,事實有如泥土、水份、空氣、陽光,
而「理論」則是那棵植物。
科學歷史教導我們,同樣的事實可以有不同的「理論」來解釋,
正如同樣的泥土、水份、空氣、陽光,可以種出不同的植物。
科學家希望種出的,就是有如童話 Jack and the Beanstalk 中,
那棵可以直達天庭/真理的植物。
除此之外,任何理論及其所用的詞彙,如果要能夠長久生存,
就必須與現實保持密切的接觸,不時作出修訂,去蕪存菁,
不時給予所用的詞彙更清晰的闡釋,以利後來者的學習和傳承。

《理論》(一)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
所有人都需要知道如何分析和處理資訊,
所以首先就是要知道資訊至少分為五大類:
1.  事實 [需要判斷事實真偽]
2.  意見 [需要判斷意見好壞]
3.  假說/猜想 hypothesis/conjecture
      [暫時合理合乎邏輯的意見]
4.  理論 theory
5.  心靈學問 [態度/精神/價值觀]
而其中對大部人最重要的就是「理論」,
因為「理論」的目的就是接近真理。
其中對小部人最重要的就是「心靈學問」,
因為「心靈學問」的目的就是接近「道/真理/智慧」。
The  feeble  tremble  before  opinion,
the  foolish  defy  it,  the  wise  judge  it,
the  skillful  direct  it.
( Madame Roland )
The  aims  of  scientific  thought  are
to  see  the  general  in  the  particular
and  the  eternal  in  the  transitory.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Laws  are  important  and  valuable  in  the
exact  natural  sciences,  in  the  measure
that  those  sciences  are  universally  valid.
( Max Weber )
可惜所謂對大部人重要的「理論」,
只適合上智者或修行者,因為他們懂得判斷,
懂得選擇,懂得分析,甚至懂得研究資訊發放者的相貌,
判斷資訊發放者的「動機/目的/意圖」及資訊可靠程度;

而下愚者或者未曾接受過嚴謹思考訓練者,
由於欠缺足夠的判斷能力,一向都是被動地接受資訊,
然後根據個人的情緒、興趣和匡智程度來選擇信與不信。
凡是能夠置身理論殿堂的概念,
雖然有可能非常抽象,有時甚至艱澀難明,
但高高在上的理論一定和在下面貼地的事實接軌,
所以理論一定實用,但平凡庸俗的人未必能夠理解。
[科學理論]
要提出一個合理的科學「假說」,
提出者首先必須要有足夠的幻想能力:
Imagination  decides  everything.
( Blaise Pascal )
由於科學追求的是放諸四海而皆準、永恆的真理,
所以必須再做多一些,甚至許多實驗,
以圖找出那一些「假說」比較接近真理;
其後也許要做更多的「延伸實驗」,
才足以完全擺脫一切疑慮,
將一個合理的「假說」變身為「理論
theory
科學理論,從理性的討論和互助合作、從向自然界的質詢、
從批判式的進化中成長。
A  theory  is  a  hypothesis  that  has  been  tested
and  confirmed  over  long  periods  of  time.
It  is  a  currently  accepted,  the  best  available
explanation  of  one
  or  more  laws  in  terms  of
a  simple  model  with
  familiar  properties.

「理論」必須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所謂「時間的考驗」,除了同業公開的批判之外,
還需要經歷精細實驗的測試。
「理論」是殘酷實驗淘汰賽中的最後生存者!
「理論」當然必須經得起千錘百鍊的考驗,
「理論」可能接近真理,但還不一定是真理,
因為每當有新的相關資訊出現而「理論」不能解釋時,
「理論」隨時可能再被修訂或甚至完全推翻。

有一些「理論」往往需要不斷的修訂,甚至完全丟棄:
Our  proud  theories  are  but
temporary  resting  places  of  the  mind
on 
the  unending  road  to  knowledge.
( L. Rosenfeld )
There  are  no  whole  truths;
all  truths  are  half-truths.
It  is  trying  to  treat  them  as
whole  truths  that  plays  the  devil.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In]  the  realm  of  science, …  what  we  have
achieved  will  be  obsolete  in  ten,  twenty  or
fifty  years.  That  is  the  fate,  indeed,
that  is  the  very  meaning  of  scientific  work.
…  Every  scientific  “fulfillment”  raises  new
“questions”  and  cries  out  to  be  surpassed
rendered  obsolete.  Everyone  who  wishes  to
serve  science  has  to  resign  himself  to  this.
( Max Weber )
換言之,雖然科學理論意圖迫近真理,
但沒有人能夠知道迫近到甚麼程度,
所以科學家視一切科學理論為暫時的真理!
真理永遠會是一個「謎」,這個「謎」永遠存在。
科學家常常說的「迫近真理」,
就好像剝洋蔥那樣,逐層、逐層地深入去瞭解,
所謂對自然界深一層的理解,
只不過是再剝掉了一層洋蔥而已,
我們完全不知道下面還有多少層!

「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
《莊子。秋水篇》
What  we  know  is  very  little
compared  to  what  we  do  not  know.
「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莊子。天下篇》
People  are  information-rich  and  theory-poor.
If  you  can  give  them  a  way  of  organizing  their
experience,  then  their  minds  are  wide  open.
( Malcolm Gladwell )
參考:《思考和概念架構》 

《假說→理論》(二)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To  make  no  mistakes  is  not  in  the  power  of  man;
but  from  their  errors  and  mistakes
the  wise  and  good  learn  wisdom  for  the  future.
( Plutarch )
劫後餘生的「假說」,也只不過是暫時還未發現有錯而已。
所以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所謂「習」,其中一種解釋是學了技能,需要「練習」,
而練習到純熟,掌握無誤時,當然會覺得喜悅。
至於「習」的另一種解釋是指「實踐/應用」的意思,
當一個人發現所學的東西能夠在實踐時應用,
就會覺得喜悅,這也是正常的心理反應。
所以孔子這句說話,其實是假設了當事人沒有學了錯的東西,
否則一旦發現所學的東西只是紙上談兵,
完全不能夠實踐,怎可能會覺得喜悅?也許有點慍才真!
一旦學了錯的東西,就要從新再學,
不少人更加需要克服先入為主的傾向。
佛家一向重視追求智慧,非常重視「去蕪」,
所以佛家說的「知非即捨」不是僅僅說「知錯能改」,
而是更進一步加上一個肉緊的時間因素:「知錯即改」。
中國人缺乏了「假說」這個概念,加上尊師重道的文化,
往往認為老師教的一定對,所以科學發展停滯不前。
西方人對於「假說」非常審慎,重視真理多於尊敬老師,
所以科學發展一日千里。

接觸過西方文化的國學大師胡適,說出了一句總結的經驗: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科學這種信仰教導我們:
追求真理,不能夠急功近利,
1.  即使靈機一觸,依然需要穩紮穩打,搜尋證據。
2.  要有耐性,按部就班,好像拼圖一樣,一塊一塊地拼出來。
科學從來都不會企圖一步登天,而是慢慢地迫近真理。
Absolute  certainty  is  a  privilege  of
uneducated  minds — and  fanatics.
It  is,  for  scientific  folks,  an unattainable  ideal.
( C. J. Keyser )
所以再做多一些實驗,
就可以找出那一些「假說」比較接近真理;
然後又要做更多的「延伸實驗」,將所有合理的懷疑消除,

才足以將一個合理的「假說」變身為理論theory
所以一個科學「理論」必須能夠接受批判,
在不斷的實驗考驗之中依然站得住腳。
能夠判斷及分辨「假說」和「理論」,
挑選出「理論」之後才「學而時習之」,就是正道。

[能夠自我完善的科學]
科學的發展,不在乎犯錯,
而在乎從每次錯誤之中虛心地向自然界學習。
華夏文明中的「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竟然在西方的科學世界裡發揚光大!
所以科學可以說是一種「善知識」。
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
    故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教條示龍場諸生》(王守仁)
科學能夠不斷地去蕪存菁、不斷地自我修正 self-correcting
靠的是批判精神 scepticism  訴諸實驗 experimentation
而由於能夠不斷地去蕪存菁,
所以科學能夠不斷增長、不斷進步、一日千里。
No,  science  is  not  just  knowledge;
it  is  knowledge  working  for  its  living,
correcting  itself,  and  adding  to  itself.
( R. Calder, 1955 )
The  history  of  science,
like  the  history  of  all  human  ideas,
is  a  history  of  irresponsible  dreams,
of  obstinacy,  and  of  error.
But  science  is  one  of  the  very  few
human  activities──perhaps  the  only  one──
in  which  errors  are  systematically  criticized
and  fairly  often,  in  time,  corrected.
This  is  why  we  can  say  that,  in  science,
we  often  learn  from  our  mistakes,
and  why  we  can  speak  clearly  and  sensibly
about 
making  progress  there.
( Karl R. Popper,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
問題是,既然華夏文明早就明白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
為何其後華夏文明的科學發展停滯不前?
筆者相信儒家的「知行合一」理論欠缺謹慎,
不知道在科學方面,從事思考和從事驗證的科學家,
可以分工合作,甚至必需分工合作,才能成事,
於是將提出「假說」這種做學問的方法,
從一開始就扼殺。
也許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
過度誇張儒家思想在各方面的應用,
先尊師然後重道,而不是先重道然後尊師,
愛面子多於愛老師,愛老師多於愛真理,
成為了華夏文明中科學發展的絆腳石。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論語。為政。第二》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憲問。第十四》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且讓我們參考一下古希臘哲學家如何看待這個課題:
Socrates,  my  master,  is  my  friend
but  a  greater  friend  is  truth.
(Plato)
不懂得在思考和從事驗證之上分工合作,
不懂得先重道然後尊師,次序混淆,
不懂得運用「群體智慧」互相批判來迫近真理,

的確是華夏文明的數大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