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說→理論》(一)

[無情的考驗]
同一組現象和事實,當然可以提出很多不同的解釋。
If  you  want  a  good  idea,  get  lots  of  ideas.
( Linus Pauling )
任何「假說」當然都可能是錯的。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存在兩個互相矛盾的「假說」,
那麼其中一個「假說」一定是錯的,
當然極有可能兩個「假說」都是錯的。
Whenever  a  theory (hypothesis)  appears  to  you
as  the  only  possible  one,
take  this  as  a  sign  that  you  have
neither  understood  the  theory  nor  the  problem
which  it  was  intended  to  solve.
( Karl Popper )
「假說」的提出,不需要理由,但「假說」一經提出之後,
就必須接受理性的批判和實驗的考核。
Where  there  is  much  desire  to  learn,
there  of  necessity  will  be  much  arguing,  many  opinions;
for  opinion  in  good  men  is  but  knowledge  in  the  making.
( Milton )
The  world  little  knows  how  many  thoughts  and  theories
which  have  passed  through  the  mind  of  a  scientific
investigator  have  crushed  in  silence  and  and  secrecy
by  his  own  severe  criticism  and  adverse  examinations;
that  in  the  most  successful  instances,  not  a  tenth  of
the  suggestions,  the  hopes,  the  wishes,  the  preliminary
conclusions  have  been  realized.

( Michael  Faraday )
No  amount  of  experimentation  can  ever  prove  me  right;
but  a  single  experiment  may  at  any  time  prove  me  wrong.
( Albert  Einstein )
「假說」當然要能夠合理地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
但「假說」亦往往會預測可能會進一步觀察到的新現象,
所以當提出各式各樣的「假說」之後,就需要再做一些實驗,
去證明那些「假說」可以成立,那些「假說」必須放棄。
If  you  shut  your  door  to  all  errors
truth  will  be  shut  out.
( Rabindranath Tagore, Stray Birds, 1916 )
「假說」其實就好像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的現象,
只不過當然沒有百家如此誇張。
在社會上人人都可以提出個人的意見,
愚昧者甚至認為百家爭鳴的現象是好事,
完全忽視邏輯及合理的懷疑和批判精神。
智者當然明白文明要進步就必須去蕪存菁、
淘汰所有不合理的意見和概念。
科學上解決百家爭鳴的現象,除了靠邏輯之外,
靠的就是實驗來淘汰失敗者,
所以絕大部份「假說」最後當然都是錯的。

一度燦爛奪目的東西,可以瞬息之間黯然無光!
This  is  the  great  tragedy  of  science──the  slaying
of  a  beautiful  hypothesis  by  a  single  ugly  fact.
( Thomas  Huxley )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is  strewn,
like  an  ancient  desert  trail,  with  the  bleached 
skeletons  of  discarded  theories  (hypotheses)
which  once  seemed  to  possess  eternal  life.
( Arthur Koestler )
真正的科學、哲學和宗教,一向都重視邏輯和實踐,
中國漢代的徐幹,早已經明白必須驗證這個道理:
事莫貴乎有驗,言莫棄乎無徵。《中論。貴驗》
想不到聖經《馬太福音 5:18》和科學的看法非常吻合,
因為它告訴基督徒,到天地都廢去時,人就不會再存在,
所以人類的法律就不再存在,但科學的真理卻永遠長存,
因為科學的真理就是太初的道,而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
    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
《馬太福音 5:18》
這裡說的律法當然不是指人世間的法律,而是指道!

《假說 hypothesis》(二)

「假說」可以源於事實和現象的觀察,
可以源於理論上的需要,
亦可以來自幻想、創造、發現,甚至運氣

「假說」可以來自幻想,可以天馬行空、發想無端,
可以突然靈機一閃,顯示出天才的洞察力,
「假說」可以是重新組織舊有的知識,提出一個嶄新的看法。
所以有時「假說」是一種屬於天才的「創造」,
有時則是一種屬於天才的「發現」。
Every  really  new  idea  looks  crazy  at  first.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 Albert Einstein )
I  never  made  one  of  my  discoverie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rational  thinking.
( Albert Einstein )
… of  all  forms  of  mental  activity
the  most  difficult  to  induce … is  the  art  of
handling  the  same  bundle  of  data  as  before,
but  placing  them  in  a  new  system  of  relations
with  one  another
and
  giving  them  a  different  framework,
all  of  which  virtually  means  putting  on
a  different  kind  of  thinking-cap  for  the  moment.
( H. Butterfield, 1949)
科學家及科學歷史學家 Jacob Bronowski (1908-1974)
用了一個顯淺和成功的例子來說明這種天才的「創造」:
This  ability  to  order  things  into  likes  and  unlikes
is,  I  think,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thought. 
And  it  is  a  human  ability;
we  trace  and  to  some  extent  inject  the  likeness,
which  is  by  no  means  planted  there  by  nature
for  all  to  see.
Our  very  example  of  Newton’s  apple  shows  this  vividly.
For  Newton’s  instant  insight,  as  he  himself  told  it,
was  precisely  to  see  the  likeness
which  no  one  else  had  seen
between  the  fall  of  the  apple  and  the  swing
of  the  moon  in  her  orbit  round  the  earth.
The  theory  of  gravitation  rests  upon  this;
and  familiar  as  the  likeness  now  is  to  us,
and  obvious,  it  would  have  seemed  merely
fanciful  to  the  Aristoteleans  of  the  Middle  Age.

( Jacob Bronowski 1951)
天才的洞察力,
就是能夠「看到」和「思考到」一般人想不到的東西。
Scientific  research  consists  in  seeing
what  everone  else  has  seen,
but  thinking  what  no  one  else  has  thought.
( Albert Szent-Gyorgyi )
It’s  not  what  you  look  at  that  matters,
it’s  what  you  see.
( Henry David Thoreau )
至於盤尼西林 penicillin 的發現,則完全是由於運氣。
其中當然有假說和實驗互相交替的過程。
「假說」必須服膺事實和推理
科學重視慎密的思考和推理,重視天才的構思,
但最後只有事實才是真正的權威。
In  questions  of  science
the  authority  of  a  thousand  is  not  worth
the  humble  reasoning  of  a  single  individual.
( Galileo Galilei )
筆者按:
明白科學中的「假說」是甚麼,對研究紫微斗數非常重要,
當我們遇上一些困難的例子時,我們就會需要提出許多「假說」,
然後逐一用邏輯或者事實去反駁,能夠生存的「假說」,
一旦遇上一錘定音的例子,就可以變成可靠的斗數「理論」。
所以學習紫微斗數的人,有需要自修一點科學的歷史和哲學。

《假說 hypothesis》(一)

Science  is  intelligence  in  action  with  no  holds  barred.
( P. W. Bridgman )
科學就是「格物致知」,從研究「形而下的器」開始,
所以科學重視
實際 pragmatic
因為「格物」必然是一個從錯誤中學習的過程。
但科學不只是一堆事實和實驗結果,
因為一堆事實和實驗結果沒有任何解釋的能力,
不能夠產生概念,從而引發新的思考。
科學要求的,是事實和現象背後一個合理的解釋。
換言之,科學假設了「形而下的器」的背後,
一定有「形而上的道」,
而所謂「致知」,就是找出背後「形而上的道」!

What  is  the  message  behind  the  data?
科學家們相信一堆相關的事實和現象的背後,
必然具備一些信息,給予我們一個合理的解釋,
我們希望能夠找出這些信息。
Science  is  built  with  facts
just  as  a  house  is  built  with  bricks,
but  a  collection  of  facts  cannot  be  called  a  science
any  more  than  a  pile  of  bricks  can  be  called  a  house.
( Henri Poincare )
換言之,西方和東方文化都相信「有諸內,形諸外」。
For  every  inside  there  is  an  outside,
and  for  every  outside  there  is  an  inside;
though  they  are  different,  they  go  together.
( Alan Watts, Man, Nature, and the Nature of Man, 1991 )
「假說」是暫時存在、暫且接受的解釋
同一個現象或實驗結果,最初的時候可以提出很多不同的解釋,
科學界稱之為假說hypothesis
「假說」不一定是或能夠從由事實中「推論」出來,
但是「假說」必須能夠解釋事實和現象。
「假說」的來源並不重要,但敘述一定要清晰,
而且一定要用可以證實的敘述來表達;
「假說」亦不能夠有內部邏輯上的矛盾。
然而「假說」只不過是暫時存在、暫且接受的解釋,
只不過是一種過渡的工具。
A  hypothesis  is  a  tentative  explanation  of
certain  observed  phenomena.
It  is  either  invented  or  born
in  a  sudden  illumination  or  inspiration,
and  so  remains  very  much  speculative  and  idiosyncratic.
Hypotheses  are  scaffolds
which  are  erected  in  front  of  a  building
and  removed  when  the  building  is  completed.
They  are  indispensable  to  the  worker;
but  he  must  not  mistake  the  scaffolding  for  the  building.
( Johann  Wofgang  von  Goethe )
懂得提出「假說」,不但在科學上非常重要,
事實上對研究任何學問,對整個人生,對宗教修行。都同樣重要。
可惜很多人雖然懂得提出「假說」,卻欠缺了嚴謹的思考訓練,
結果得物無所用。

《科學的三大部門》

一般人口中的科學,往往只是科學知識和科技,
其實科學有三大幕前的部門
1.  科學精神  scientific  spirit
2.  科學知識  scientific  knowledge
3.  科學應用──科技  technology
及三大幕後的部門
4.  科學信仰
5.  科學方法
6.  科學制度
其實「科學精神」、「科學知識」和「科技」,
都是近幾百年來人類科學發展的產品;
科學除了帶來科技這種物質方面的文明之外,
也帶來科學精神這種精神方面的文明」。
It  stands  to  the  everlasting  credit  of  science
that  by  acting  on  the  human  mind
it  has  overcome  man’s  insecurity  before  himself
and  before  nature.
( Albert Einstein )
人類雖然發明了科學,
但沒有好好地檢視和珍惜成功的原委,
過度重視「科技」的應用,而忽略了應用「科學精神」這個工具,
來發展人類精神、道德及管治文明,
所以百多年來,人類在社會、經濟、政治各方面都停滯不前,
沒有甚麼進步。
I  submit  that  it  is  only  by  trial  and  error,
by  insistent  scrutiny  and  by  readiness  to
re-examine  presently  accredited  conclusions
that  we  have  risen,  so  far  as  we  have  risen,
from  our  brutish  ancestors;  and
I  believe  that  in  our  loyalty  to  these  habits
lies  our  only  chance  not  merely  of  progress
but  even  of  survival.
( Judge  Learned  Hand )
The  truth  is  that  science  started  its  modern
career  by  taking  over  ideas  derived  from
the  weakest  side  of  the  philosophies  of
Aristotle’s  successors.

In  some  respects  it  was  a  happy  choice.
It  enabled  the k nowledge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o  be  formularised  so  far  as
physics  and  chemistry  were  concerned,
with  a  completeness  which  has  lasted  to
the  present  time
.  But  the  progress  of
biology  and  psychology  has  probably  been
checked  by  the  uncritical  assumption  of

half-truths.  If  science  is  not  to  degenerate
into  a  medley  of  ad  hoc  hypothesis,  it  must
become  philosophical  and  must  enter  upon
a  thorough  criticism  of  its  own  foundations
.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西方發展科學四百多年,就有今天的成就,
証明「科學精神」是發展人類精神文明的寶藏,
可惜人類只是重視「科學知識」和「科學應用」,
忽視了「科學精神」的重要性。

如果以為單靠「科技」就可以解決人類的問題,
絕對是愚昧和膚淺的看法。
「科學」的目的是追求真理,
所採取方法是意圖一步一步、慢慢地迫近真理,
而「科技」的目的是應用「科學」所生產出來的知識,
來滿足人類的種種慾望。
任何嘗試迫近真理的科學家,遲早都需要接觸哲學問題,
而其中之一就是「語意分析」,
因為涉及科學家之間的溝通及「互為主觀」的觀察和紀錄,
所以科學的詞彙和定義務必清晰,可能需要不時作出修訂,
否則科學知識如何能夠薪火相傳?
而科學理論必須與現實保持密切的接觸,否則如何迫近真理?

由於人類的慾望可善可惡,如果人類忽視全球性的道德,
忽視生態的平衡,忽視環境的污染,擅自改變食物的基因,
努力創新和發明可以剎那間毀滅數十萬人的武器,

人類發明出來的「科技」將來有可能毀滅了人類。
到時人類已經沒有時間去反悔,不需要再爭辯甚麼叫做「進步」。

也許當人類開始對「科學精神」的應用重視的時候,
人類才可以找到出路。
It  has  become  appallingly  obvious  that
our  technology  has  exceeded  our  humanity.
( Albert Einstein )
Now  that  we  have  learned  to  fly  the  air  like  birds,
swim  under  water  like  fish,  we  lack  one  thing───
to  learn  to  live  on  earth  as  human  beings.
( George Bernard Shaw )
Having  enabled  us  to  swim  the  sea  like  fish,
to  fly  through  the  air  like  birds,
to  rise  into  space  like  demigods,  science  may
finally  teach  us  to  walk  this  earth  like  men.
( Henry Margenau )
在科學飛躍發展的年代,思想家已經覺得人類變成了 demigods
未來十年人類將會步入「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的大時代,
人類和它們的結合,肯定會給予 demigods 這個字一個新的概念。
1995年,天體物理學家  Carl  Sagan  寫了一本書,名叫
《The Demon-Haunted World:Science as a Candle in the Dark》
指出了科學是人類歷史中的一枝蠟燭,人類靠著科學,走出了黑暗。
Carl  Sagan  指出了批判思維和實驗求證的重要性。
但日常生活裡,一般人都不重視批判思維,
況且除了擁抱虛偽這個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之外,

不少自稱服膺批判思維的人更加重視自己的面子。
也許還需要半個世紀的時間,人類才會明白「科學精神」的啟示!

《科學發展的原動力》

西方文明中發展科學的原動力來自基督教文化,
但自從科學脫離了宗教而獨立之後,
科學的原動力就來自滿足人類的慾望。
那麼,科學可以滿足人類那些慾望呢?
The  process  of  acquiring  knowledge  (at all its levels)
and  the  contemplation  and  enjoyment  of  it
is  turning  out  to  be  one  of  the  richest  sources
of  esthetic  raptures,  of  semireligious  ecstasies,
of  experiences  of  awe  and  mystery. Such  emotional
experiences  are  among  the  ultimate  joys  of  living.
(Abraham H. Maslow, 1966)
1.  好奇心  insatiable  curiosity
關於好奇心這一點,Abraham H. Maslow 曾經指出:
Children  do  not  have  to  be  taught  to  be  curious.
But  they  may  be  taught,  as  by  institutionalization,
not  to  be  curious.
Scientists  are  peeping  Toms  at  the  key-hole  of  eternity.
( Arthur Koestler )
2.  認知慾  cognitive  needs
Science  provided  us  the  first  close  glimpse
of  the  profundity  of  human  ignorance.
( Lewis Thomas )
Between  absolute  ignorance  and  absolute  wisdom,
there  is  a  place  for  knowledge  and  for  progress.
( Andre Comte-Sponville )
What  I  see  in  nature  is  a  magnificent  structure
that  we  can  comprehend  only  very  imperfectly,
and  that  must  fill  a  thinking  person  with
a  feeling  of  humility.

( Albert Einstein, 1954-1955 )
The  only  wisdom  we  can  hope  to  acquire
Is  the  wisdom  of  humility :  humility  is  endless.
( T. S. Eliot )
3.  抽象的美感  aesthetic  needs
例如簡潔  simplicity對稱  symmetry秩序  order
圓滿  completion…..
4.  追求真理的慾望  the  passion  and  search  for  truth
除了追求知識之外,
科學假設了物質世界的背後,有普遍性的真理存在。
科學又假設了人類可以「理解」真理,可以逐步迫近真理。
The  striving  for  knowledge  and  the  search  for  truth
are  still  the  strongest  motives  for  scientific  discovery.
( Karl Popper, 1959 )
5.  對自然界的控制  power  over  nature
The  desire  that  guides  me  in  all  I  do
is  the  desire  to  harness  the  forces  of  nature
to  the  service  of  mankind.
( Nikola tesla )
人類不單止想瞭解自然界,更想控制它。
中國古代的荀子就曾經提出過「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如果現實不符合我們的意願,
那麼我們會問:是否必須如此?是否可以改變?
有甚麼是我們可以做的?有甚麼地方我們可以改進?
6.  拓荒者的精神  the  spirit  of  a  pioneer
7.  對其他民族的控制:戰爭  warfare
不少科學研究和科技的發展,都和戰爭及武器有關。
各國政府在這方面投下的資源,大大促進了科學和科技的發展。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is  as  old  as
the  history  of  mankind.  With  the  beginning
of  social  grouping  and  the  use  of  tools
for  richer  satisfaction  of  daily  needs,
the  desire  to  know  arose,
since  knowledge  is  indispensible  for
control  of  the  objects  of  our  environment
so 
as  to  make  them  our  servants.
( H. Reichenbach, 1968 )
現代戰爭,就是利用科學原理及先進科技去製造殺人的武器。
8.  人類畢竟是生活在「名利權的世界
絕大部份人類,畢竟是生活在「名利權的世界」,
科學家和科技人員亦不會例外,所以科學發展的原動力,
亦來自科學家和科技人員的個人的名譽
fame權力 power
經濟  financial  security  等各方面的考慮和利益。
9.  科學,當然亦可以成為某些人的避難所Refuge
Personally  I  am  inclined  to  agree  with  Schopenhauer
in  thinking  that  one  of  the  strongest  motives  that
lead  people  to  dedicate  their  lives  to  art  and  science
is  the  urge  to  flee  from  everyday  life,  with  its
painful  harshness  and  wretched  dreariness,  and
from  the  fetters  of  one’s
  own  ever  shifting  desires.
( Albert Einstein, 1918 )
Any  area  in  life  may  be  used  as  a  compulsive  neurosis:
philosophy  may  be  a  flight  from  reality  into  a
harmonious  “system”  as  a  protection  from  the  anxiety
and  disharmonies  of  day-to-day  life  or  it  may  be
a  courageous  endeavor  to  understand  reality  better.
Science  may  be  used  as  a  rigid,  dogmatic  faith
by  which  one
  escapes  emotional  insecurity  and  doubt,
or  it  may  be  an  open-minded  search  for  new  truth.
( Rollo May, 1953 )

《基督教文化對科學的迫害》

1.  天主教迫害布魯諾和伽利略
基督教文化雖然促進了科學初期的發展,
但亦同時阻礙了科學的進步!
直到偉大的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 (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
不顧宗教的迫害,創立及提出「地動說」,
又名「日心說heliocentric  model

才把自然科學及其研究批判的精神,從神學之中解放出來。
「日心說」,即是認為太陽而並非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
地球繞日,而非日繞地球;換言之,是地動而非日動。
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之前至少一千年,
西方教會接受和相信的天文體系是托勒密 Ptolemy 
地心說geocentric  model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圍繞地球轉動。
1600年,布魯諾 (Giordano Bruno, 1548-1600)
因支持哥白尼學說,被宗教法庭在羅馬活活燒死。
I  do  not  feel  obliged  to  believe  that
the  same  God  who  has  endowed  us  with
sense,  reason,  and  intellect
has  intended  us  to  forgo  their  use.
( Galileo Galilei )
1632年,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1564-1642)
出版了《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宇宙論的對話》,
宣揚哥白尼的「日心說」。
教會認為伽利略散佈異端邪說,
於是隔年,伽利略就被押到羅馬宗教法庭總部審訊,
被逼承認自己學說的錯誤,公開懺悔,才能倖免一死。
教會處罰伽利略無限期監禁在家,直到教會滿意為止。
1642年1月8日凌晨4時,伽利略含冤而逝,終年78歲。
To  command  the  professors  of  astronomy  to  refute
their  own  observations  is  to  enjoin  an  impossibility,
for  it  is  to  command  them  to  see  what  they  do  not  see,
and  not  to  understand  what  they  do  understand,
and  to  find  what  they  do  not  discover.
( Galileo Galilei, letter to Christine, Grand Duchess of tuscany:
“The Authority of Scripture in Philosophical Controversies”, 1615 )
1984年,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六世公開發表談話,
承認當年教會迫害伽利略的錯誤,
伽利略超過三百四十二年的冤屈似乎獲得洗雪。
1990年,教宗本篤十六世仍是樞機時,卻走回頭路,
發表十七世紀教會審判伽利略「合理及公正」的言論。
2.  美國曾禁止教「進化論」
聖經說,人是照著「神的形象」做的,
所以教會要重新考慮,神所創造的,
究竟是「可以進化的生物」,還是「不可以進化的生物」?
Evolution  Episode  7/7  What  About  God ? (PB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cDj42XRLHY
「神創論」和「進化論」在美國公立中學課程曾引起爭議。
1920年代,美國很多州都通過了
禁止在公立學校或大學教授「進化論」的法律,
違法者有可能坐牢或被罰款。
直到1968年,在美國公立學校教授「進化論」
才為美國法庭的裁決所肯定,但爭議及辯論還會繼續下去。
伽利略的時代似乎還未終結,迫害也許會以另外一種形式出現。
教會學校裡一旦出現類似伽利略的學生,
是否運用褻瀆  blasphemy  這頂大帽子來對抗?
還是用同儕壓力來圍剿?
The  so-called  Christian  nations  are  the  most
enlightened  and  progressive … but  in  spite  of
their  religion,  not  because  of  it.  The  Church
has  opposed  every  innovation  and  discovery
from  the  day  of  Galileo  down  to  our  own  time,
when  the  use  of  anesthetic  in  childbirth  was
regarded  as  a  sin  because  it  avoided  the
biblical  curse  pronounced  against  Eve.  And
every  step  in  astronomy  and  geology  ever  taken
has  been  opposed  by  bigotry  and  superstition.
The  Greeks  surpassed  us  in  artistic  culture
and  in  architecture  five  hundred  years  before
Christian  religion  was  born.
( Mark Twain )
基督教和天主教不同的地方,
就是沒有對投身於「知識世界」的人作出伽利略式的迫害。
但是「知識和創意的世界」對基督教會有一個疑問:
即使不用証明神的存在  existence
但一定要証明神的唯一性  uniqueness
假設某甲和某乙屬於同一個基督教團體,
他們都在為同一件事祈禱。

如果某甲經過禱告之後,說神指引他們向東;
而某乙經過禱告之後,卻說神指引他們向西。
究竟他們禱告祈求的神,是否同一個神,
會開始成為一個問題。
而最後解決的方法往往不是訴諸神,
而是訴諸某甲和某乙在教會內的勢力。

在教會的學校裡是否不應該教科學?
是否不准教科學的思維、邏輯的思維、批判的思維?
還是只是拒絕將這種思考的方法應用在宗教上?
拒絕在宗教方面有多角度的思考?

All  great  truths  begin  as  blasphemies.
( George  Bernard  Shaw )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神創論」可以是一個建議,
但不可能是一個「假說」,當然更加不可能是一個「理論」。
並非因為「神創論」一定是錯,
而是因為任何科學的「假說」或「理論」,
必須可以用實驗去證明,而「神創論」不入此列。
令人覺得奇怪的是,
一百個讀科學而又相信天主教或基督教的人,
至少有九十九個不明白這個道理。
也許將來教會更要重新考慮,
如果外星人存在,究竟外星人是否神所創造的?
有沒有可能神派遣外星人來地球創造人類?
Truly  great  people  usually  make  enemies
over  extremely  important  issues.
Blasphemy  is  indeed  one  of  them.
也許這世界本來就沒有那麼多離經叛道或者褻瀆的事情,
只有欠缺根源思維訓練,不明白道是甚麼的無知者。
筆者按:
根據聖經所說,除了神的選民猶太人之外,
其他人都是神的兒女,大家都平等,
所以有人認為西方文化由基督教文化中發展出民主精神。
但衍生出來的問題有很多:
1.  為何西方依然有種族歧視?
2.  是否因為聖經的記載而西方依然有性別歧視?
3.  是否因為猶太人是神的選民,
     所以西方可以容許全球猶太人和以色列橫行霸道?

《基督教文化對科學的貢獻》

最初科學在西方之所以能夠須利發展,差不多完全歸功於基督教文化。
因為早期科學的全速發展,至少要具備六個條件:
1.  人類克服了對大自然的恐懼,不再神化大自然。
基督教的「創造萬物一神論」,
將自古以來人類由於對大自然的恐懼而創造出來的諸神,趕盡殺絕,
而人類去研究大自然就是要理解神的作為,去欣賞和歌頌祂。
這個一神的信念,使人類能夠毫無懼怕地去研究大自然。
It  stands  to  the  everlasting  credit  of  science
that  by  acting  on  the  human  mind
it  has  overcome  man’s  insecurity  before  himself
and  before  nature.
( Albert Einstein )
2.  一個信念,就是一切自然界的變化和現象是有規律的。
基督教的文化,假設神在創造萬物之前,已經定下所有自然界的規律,
而且一個有理性的神必定創造一個有理性、有規律、秩序井然的宇宙。
3.  一個信念,就是大自然是可以被人類理解的。
當時科學界認為,
神不會如此諷刺地或浪費地創造出替祂管理萬物的人類,
卻不賦予他們理解大自然的能力。
其實大自然可以被人類理解本來就是一個mystery
所以愛因斯坦曾經說「宇宙最不可理解的事就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4.  一種動力,就是大自然是值得人類花功夫去的研究。
單靠好奇心,未必能夠產生足夠的動力,
驅使早期西方的科學家去研究大自然。
不少早期西方的科學家也是教徒的,
他們研究大自然的目的,是要研究神的創造來榮耀神,
同時希望藉著科學來減輕人類的苦難,
於是早期科學的研究才有了足夠的動力,甚至成為宗教的追尋。
當時,每一個自然定律的發現都被認為是創造者智慧的証據,
但是早期的科學家當然不會想到自然定律,
會使某些神蹟變成極高難度的事情,因為他們相信神是無所不能的。
5.  實驗和觀察是科學真理的最後評判。
研究大自然,就是和一個誠實的神對話,
而只有靠觀察大自然才可以理解神的創造。
6.  宇宙的基本結構可以數學化。
伽利略認為神以數學的語言寫下大自然的書。
但是為何數學這種精確的語言能夠如此有效地應用在天文學、
物理學、化學和工程各方面還是一個「謎」。
而去到了原子層次的細微世界,
更只有數學的語言才可以簡單地和精巧地表達自然規律,
失去了可以理解的圖像。
基督教的「神創論」和「一神論」適逢其會,
正好一口氣提供了以上六個條件的前五個條件。
所以基督教文化在西方科學初期的發展中功不可沒。
筆者按:
暫時來說,科學和宗教屬於兩個不同範疇的學問,
它們有不同的研究對象,有不同的研究方法。
As  long  as  a  scientific  theory  stays  within
the  bounds  of  science  and  deals  with  natural
phenomena  by  the  methods  of  science,  the
theologian  must  recognize  its  scientific  merit
and  avoid  theological  pronouncements  concerning  it.
Religion  must,  certainly,  allow  spiritual  growth,
but  such  growth  cannot  occur  if  beliefs  are
bound  with  steel  bands  of  dogmatic  intolerance.
A  faith  is  small  if  it  fears  reality.
( Stanley D. Beck, 1959 )
然而科學的持續發展靠的是對人才(不再是神)的高度重視,
不會要求研究科學的人一定是基督徒,
所以在科學中期的發展,美國比其他國家快,
因為美國是一個重視人才,所以主動掠奪全球人才的國家。
尤其是在 1957 年蘇聯發射了人造衛星 Sputnik 的刺激下,
美國對科技人才更為重視。
其後亦由於神似乎不理世事,
而人類又運用大自然的原則創造了自己的科技世界,
於是科技成為人類心目中的另一個神,
人類也認為自己變成了半人半神的生物demi-god

《科學和人類文明的發展》(三)

人類的「文化/文明culture 有三種徵狀:
1.  文物  artifacts
2.  制度  social-economic-political  system
3.  精神 / 信念 / 意識形態  spiritual  dimension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三種徵狀這個「文化/文明」的根基,
有多接近真理,是否願意自強不息,不斷批判,去蕪存菁,
因為第二種徵狀 [制度] 是從第三種徵狀衍生出來的。
所以關於「文化/文明」,筆者採納
A. C. Grayling 的定義:
I  use  the  term  ‘culture’  in  a  non-anthropological
sense  to  mean  the  human  practices  and  products
which  civilise──that  is,  which  add  amenity,  insight,
pleasur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o  individual  and
social  existence  through  excellences  of  thought,
performance,  and  artefact.
Culture  in  this  sense  is  connected  to  ethics,
not  as  either  a  necessary  or  a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any  individual’s  doing  good  to  others,
but  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possibility  of
there  being  good  lives  to  be  lived  by  individuals.
( A. C. Grayling, The Reason of Things, p.12 )
[人類是否可能有下一階段的進化?]
知識爆炸,配合了互聯網的發展,
只不過是加速了人類文明進化的前四個階段,
並不表示人類會進化到一個新的階段。
量變是否一定能夠引起質變,誰能肯定?
When  kids  look  up  to  great  scientists/philosophers
the  way  they  do  to  great  musicians  and  actors,
civilization  will  jump  to  the  next  level.
( Brian Greene, slightly modified by Jason Ling )
由於人類這種高層次、嚴謹的理性,
在人類文明進化中發展得最晚,
所以大部份人依然重視情緒多於重視理智,
需要透過努力不懈的學習,才可以擺脫情緒的束縛。
除了在消費方面,
大部份人在思想和意識形態之上,
亦依然擺不脫羊群心理,要從群眾之中尋找安全感。
看來人類文明的繼續進化,必須解決兩大課題:
  究竟甚麼是「進步」?如何定義?
  甚麼叫做「精英」?如何定義?
人類既有「偏才的精英」,亦有「通才的精英」,
更有智力平庸但人格高尚的「人格的精英」!

如何分辨及選擇這些「精英」?
何鼓勵及培育這些「精英」?
分辨、選擇及培育「偏才的精英」,是「教書界」的職責;
分辨、選擇及培育「通才的精英」和「人格的精英」,
是「教育界」的職責。

One  machine  can  do  the  work  of  fifty  ordinary  men.
No  machine  can  do  the  work  of  one  extraordinary  man.
( Elbert Hubbard )
No  great  man  lives  in  va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is
but  the  biography  of  great  men.

( Bejamin Disraeli )
但下一個階段的進化在千禧年代已經蒞臨,
在「優秀人腦配合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飛躍發展的未來十年,
政治、軍事、社會、教育、商業、管理、道德…各方面,
都會面臨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許會是「人類文明進化 5.0」,
因為未必所有掌權者都認為科技應該為整體人類服務,
而大部份人還未覺得需要建設烏托邦,在地球上製造人類的天堂!

優秀的民主,必然是多數愚蠢人服從極少數的智者,
一向靠的是「教育界」培育出來的通才及人格精英,
不是靠大量接受過「教書界」培育出來的中產階級,
甚至其中的偏才精英。
沒有優秀的民主,那些思考力不足、心腸不夠惡毒的人類,

將會面臨大規模的失業,成為新世代的蜜蜂和螞蟻人,
喪失了主、抉擇、基本的人權與生存發展的機會,
成為邪惡掌權者控制的「奴隸/行屍走肉」,日日為生活奔波,
面對一個生存挑戰和心理壓力非常強烈的悲慘世界。
青少年再沒有「生涯規劃」,只有克勤克儉的「生捱規劃」!

Civilization  is  maintained  by  a  very  few  people
in  a  small  number  of  places
and  we  need  only  some  bombs  and  a  few  prisons
to  blot  it  out  altogether.
( Cyril Connolly )
Driven  by  greed,  ignorant  of  their  connectedness
to  the  whole,  humans  persist  in  behavior  that,
if  continued  unchecked,  can  only  result  in
their  own  destruction.
( Eckhart Tolle )
Humanity  is  now  faced  with  a  stark  choice:
Evolve  or  die.
( Eckhart Tolle )
人類必須問自己:
我們一向對人性的認識是否正確?
我們以前認為的「精英」是怎麼樣的?

現在我們是否需要修訂、修正我們的定義?
There  is  something  that  is  much  more  scarce,
something  finer  far,  something  rarer  than  ability.
It  is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ability.
( Elbert Hubbard )
Civilization  exists  precisely  so  that
there  may  be  no  masses  but  rather
men  alert  enough  never  to  constitute  masses.
( Georges Bernanos )
人類和猿猴之間的基因有 99% 完全相同;
各式各樣人類之間的基因,則有 99.5% 完全相同。
換言之,人與人之間的分別,在於那小數後的第二位,
關鍵就在於那 0.01% 至 0.09% 基因的不同,
的確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問題是一旦證實了外太空另一更先進的文明的確存在,
而他們那些比人類更高級的生物的基因,
會否屬於那 0.05%-0.09% 的差異,
而人類智愚之間基因差異只不過是 0.01%-0.04%?
如果說人類是萬物之靈,所以有權統治世界,
那麼外太空更先進的文明,是否有權統治人類?

《科學和人類文明的發展》(三)
進化論中最令人感到悲哀的是,
由於人類進化的過程中,群體的影響力鉅大,
所以必須將「精英」團結在一起,
以免被平庸的大眾排擠,受到心理傷害而致貶值。

如果不能夠好好地去定義「精英」,
然後從人類中選擇一群「精英」出來,
讓他們在地球一片土地之上另組一個社會,內部通婚繁殖,
人類就不可能有下一階段的進化!
The  best  people  possess  a  feeling  for  beauty,
the  courage  to  take  risks,
the  discipline  to  tell  the  truth,
the  capacity  for  sacrifice.
Ironically,  their  virtues  make  them  vulnerable;
they  are  often  wounded,  sometimes  destroyed.
( Ernest Hemingway )
大部份人渴望和平,卻不願意付出代價,只想佔便宜,
他們熱愛面子和享受,但卻懶於思考,討厭批判思維。
這種現象的確是人類社會的一大諷刺!
All  progress  has  resulted  from  people
who  took  unpopular  positions.
( Adlai E. Stevenson )
現代人佔了上兩個世紀科學精英的便宜,
不但自己沒有付出代價,而且我們發現在教育方面,
人類竟然鄙薄「真和誠」這種科學精神的價值,
亦是人類社會的一大諷刺!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is  the  result  of
endowing  with  the  fruits  of  a  dozen  men  of  genius
a  population  which  is  emotionally  at  the  level  of  savages
and  culturally  at  the  level  of  schoolboys.
( Cyril  Joad )
Almost  everything  that  distinguishes  the  modern  world
from  earlier  centuries  is  attibutable  to  science,
which  achieved  its  most  spectacular  triumphs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 Bertrand Russell,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
這個實驗其實可以進行,
而且可以挑選幾個不同的「精英」定義,
組織幾個不同的「精英」社會,
看看幾百年後有甚麼現象?
然而這麼長久的實驗誰會做?
所以我們現在只能夠期望人類文明的進化,
不能夠期望人類的進化。
Matthew  Lieberman
The  social  brain  and  its  superpowers

John  Cacioppo
The  lethality  of  loneliness

參考:
Michio  Kaku
Mankind  Has  Stopped  Evolv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kuCtIko798

《科學和人類文明的發展》(二)

[科學是人類文明的產品]
人類文明進化的第一個階段
應該是「工具、語言、符號和圖像」的運用。
人類之所以異於飛禽走獸並非因為硬件工具的發明,
而是因為文字這個軟件工具的發明,
可以讓人類不需要單憑記憶和口口相傳的方法,
將人類的經驗由上一代傳往下一代。

人類文明進化的第二個階段
應該是由於文字的發明」,再配合紀錄的需要,
合乎邏輯地促進「紙張及印刷術的發明」,
讓人類可以將人類中優秀者的知識、經驗和畢生的成就,
用文字大量地紀錄下來,薪火相傳,
一代接一代地傳遞下去,所以人類才需要讀書,
所以才出現了「教書」和「教育」的需求。
文字是使人類開始進入「文化culture 階段的關鍵。
自然界一切的東西、真理及人類創造的藝術品和概念,
本來就沒有名字,
但人類發明了文字之後,它們就可以憑藉書籍薪火相傳,
使人類有別於自然界的飛禽走獸。
所以文字和印刷術的發明,驚天地、泣鬼神,
可以說是一種飛躍式的文明進化!
除此之外,書籍讓人類的經驗、知識和智慧,
不但不再受地點的限制,由一個地方傳送到另一個地方,
甚至不再受時空的限制,讓人與人之間超越時空地溝通,
令到人類文明在這個階段能夠有淋漓盡致的發展,
成為一切生物中的優勝者。

Without  words,
without  writing  and  without  books
there  would  be  no  history,
there  could  be  no concept of humanity.
( Hermann Hesse )
如果說「複雜工具的製造和運用」是「人類文明進化 2.0」,
那麼「文字和印刷術的發明」及隨之而來的「語言進化」,
就是「人類文明進化 3.0」。

人類文明進化的第三個階段
是在人類解決了餬口的問題之後,社會分工更為細緻,
可以養活了一批不用勞力,只需勞心的有閑階級,
形成了文化的發展」,包括文學、音樂和藝術!
使人類和其他動物真正區分出來。
文化的發展,
讓人類在思想和理想兩方面都有大幅度的進展,
在物質世界之外創造出概念的世界。
人類文明進化的第四個階段
精神文明的發展」,大約只不過三百多年,
包括「哲學」和「科學」兩大範疇的發展,
讓人類尋根究柢、尊重真理的精神得以發揚光大。
「精神文明的展現」,
讓人類擺離了迷信  superstition  的枷鎖、
某些傳統  tradition  的束縛,
與及對權威  authority  盲目的順從,
讓人類「創造 / 發現」概念和精神的世界,
得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當機械取代了大部份勞動力,精神文明的發展一日千里。
人類和其他高等生物的分歧就越來越大。
然而科學的發展帶來三大問題:
1.  雖然科學發展一日千里,成績有目共睹,
     但一般人只喜歡享受科學的成果,
     並不重視如何將科學精神應用到其他的範疇。
2.  科學的高速度發展,配合了資本主義的貪婪,
     超越了人類道德和精神文明的步伐,
     於是便衍生出足以令人類自我毀滅的元素。
3.  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
     如果一個社會不重視精神文明的發展,
     如果一個社會不汲取其他社會的經驗和教訓,
     積極去蕪存菁,改革政治、經濟、社會及教育制度,
     反而讓善和惡一同成長,讓虛偽和大愛和平共存,
     這個社會的文明就必然會衰落,甚至滅亡。
這個第四階段關係到人類精神文明的生死存亡,
一旦人類停止追求科學精神,
停止追求神聖和抽象的概念,
停止追求內省和自我批判的修行功夫,
停止思考和辯論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人類精神文明就難免會在垂死的邊緣掙扎。
Deepak  Chopra
Way  of  the  Wizar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yMfuTzSDLw
人類文明進化當然不會一帆風順!
期間某些宗教的發展和勢力,

人類對語意不清和模糊的概念難捨難棄,
都曾經阻礙科學精神和哲學思維的發展,
拖慢了這個階段的步伐。
人類現時就是置身在這個階段之中。
堅持「宗教精神」和「擁抱虛偽的宗教」之間的拉鋸戰,
可以說是「人類文明進化 4.0」。

語言容易含糊,容易產生誤會,
所以文字是較之語言更為重要的溝通工具。
如果說人和其他動物的分別在於抽象概念的溝通,

那麼優秀的人類和平庸的人類的分別,
就在於語言和概念的「清晰 / 精確」度;
而詭詐的人類和平庸的人類的分別,就在人格。
科學的意圖,就是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理,
當宗教還在「自稱追求善、但拒絕真誠、主動擁抱虛偽」
的自我矛盾中浸泡,

當哲學還在相對地曖昧的詞彙中打滾的時候,
科學明顯地已經跑了出來。
Science  is  a  human  creation,  rather  than
an  autonomous,  non-human  or  per  se  “thing”
with  intrinsic  rules  of  its  own.
Its  origins  are  in  human  motives,  its  goals
are  human  goals,  and  it  is  created,  renewed,
and  maintained  by  human  beings.
Its  laws,  organization,  and  articulations
rest  not  only  on  the  nature  of  the  reality
that  it  discovers,  but  also  on  the  nature
of  the  human  nature  that 
does  the  discovering.
( Abraham H. Maslow )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is  the  result  of
endowing 
with  the  fruits  of  a  dozen  men  of
genius  a  population  which  is
emotionally  at  the  level  of  savages  and
culturally  at  the  level  of  schoolboys.
( Cyril  Joad )
由於人類社會的分工合作,讓有思考能力的人處理思考,
所以平庸的大多數可以享用他們思考的成果。
It  is  a  profoundly  erroneous  truism  that  we
should  cultivate  the  habit  of  thinking  of  what
we  are  doing.  The  precise  opposite  is  the  case.
Civilization  advances  by  extending  the  number
of  important  operations  which  we  can  perform
without  thinking  about  them.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人類文明進化的第五個階段
應該是建設「烏托邦utopia,在地球上製造人類的天堂!
建設「烏托邦」,應該是「人類文明進化 5.0」了
唯一可惜的是,人類在科學之上採取了分工合作的方式,

忽略了將科學發展所依賴的科學精神,貫注在整體社會之中,
結果是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不斷地增加,
人類對人性本身的認識,亦由歷史中不斷地得到證明,
但人類對如何管理精神文明的發展,
如何發展社會制度,讓精神文明能夠去蕪存菁,擇善固執,
讓善成為主流力量,控制惡的小人得志、厚顏無恥,
還是在十分原始階段。
參考:
《人類必須創造烏托邦》(上)
《人類必須創造烏托邦》(中)
《人類必須創造烏托邦》(下)
北宋邵雍的《漁樵問對》中,就有這樣一段對話:
樵者曰:
「善人常寡,而不善人常眾;
治世常少,亂世常多,何以知其然耶?」
曰:「觀之於物,何物不然?譬諸五穀,耘之而不苗者有矣。
蓬莠不耘而猶生,耘之而求其盡也,亦未如之何矣!
由是知君子小人之道,有自來矣。
君子見善則喜之,見不善則遠之;
小人見善則疾之,見不善則喜之。善惡各從其類也。
君子見善則就之,見不善則違之;
小人見善則違之,見不善則就之;
君子見義則遷,見利則止;小人見義則止,見利則遷。
遷義則利人,遷利則害人。利人與害人,相去一何遠耶?
家與國一也,其興也,君子常多而小人常鮮。
其亡也,小人常多而君子常鮮。
君子多而去之者,小人也;小人多而去之者,君子也。
君子好生,小人好殺;好生則世治,好殺則世亂。
君子好義,小人好利。治世則好義,亂世則好利。其理一也。

《科學和人類文明的發展》(一)

[前科學時代]
人類之所以異於飛禽走獸,表面上看來,
應該是由於人類懂得「工具的運用use  of  tools

但現時生物學家已經知道其實很多生物都懂得運用工具,
只不過人類懂得用簡單的工具再製造比較複雜一點的工具,
但這一點依然不是人類文明進化的關鍵。
Man  begins  to  seek  answers  to  the  riddles
which  still  perplex  the  most  abstruse  of
philosophers  before  he  begins  to  wear  clothes
or
  use  metal  implements.
( Norman Campbell, 1962 )
自有人類以來,人類就有求知的欲望,
人類對他自己提出的問題喜歡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Man  has  always  required  an  explanation  for  all  of
those  things  in  the  world  he  did  not  understand.
If  an  explanation  was  not  available,  he 
created  one.
( Jim Crawford )
原始人類對自然界的種種「暴力」惶恐不安,
於是創造了各式各樣的「解釋」去安定自己的心,
所以前科學時代,是神話的時代!
A  paradoxical  consequence  of  man’s  predilection
for  logical  thought  was  his  invention  of  the
important  concept  of  the  supernatural…to  provide
an  ‘explanation’  for  matters  he  despaired  of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process  of  transferring  one  after
another  aspect  of  human  experience  from  the
supernatural  category  into 
the  realm  of  natural  law.
( D. Woolridge )
自然界令人類惶恐不安的這種「不安感insecurity
加上人類的「好奇心curiosity
和克服環境挑戰的「野心ambition
一向是促使人類文明向前邁進的三大動力:
Were  it  not  for  insecurity,  the  human  race  probably
would  never  have  advanced  beyond  the  mentality  of
the  caveman.  Insecurity  in  some  form  is  behind  most
of  the  progress  mankind  has  made.  Curiosity  and
ambition  are  strong  driving  forces  in  human  nature,
but  the  tension  of  insecurity  is  frequently  needed  to
prod  men  into  action.  If  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  insecurity  is  surely  its  father.
( Bulletin of the University of Dayton, 1964 )
在科學還未興起之前,
人類關於宇宙、科學和宗教的諸多問題,是糾結在一起來思考的。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所以一般人都恐懼意識形態和行為與眾不同,
當其中部份優秀的人類開始有足夠的勇氣,擺脫群體的愚昧,

決定將理性reason 信念belief 分家,
擺脫傳統的舊思維和宗教霸權的枷鎖,
轉為擁抱懷疑的精神,擁抱理性和獨立的思考、要求證據的時候,
科學才可以誕生。
所以歐洲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和科學發展,
在人類的歷史上是一浪接一浪地進行的。
結果科學取代了神話的位置,知識取代了無知和迷信,
理性開始歧視愚昧,和它劃清界線!
可以說「擁抱理性」才是「人類文明進化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