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命》(中)

「安命」的人明白人生由九大因素來決定。
1.  Karma 業力
2.  Destiny 命運,包括父母的出生年次。
3.  Talent 天賦才華,包括個人各式各樣的智商及長處。
4.  Soul 心靈
5.  Wisdom 智慧,包括先天的感應和後天的培育。
6.  Knowledge 知識
7.  Environment 環境,包括出生的國家現況和制度,
出生社區的風俗、風氣、地理環境、氣候、意識形態,
出生時個人的家庭經濟、文化、智慧及人格狀況,
成長期的老師、教育制度和交友狀況,
8.  Decision 抉擇,尤其是人生轉捩點的抉擇。
9.  Courage  and  Persistance 勇氣、意志和努力
而最重要的是:
這九大因素並非各自獨立,而是複雜地互相糾纏在一起。

Soul 心靈,有三大徵象:
Integrity 人格Courage 勇氣Meaning 意義
Environment 環境,可以分成三大類:
時代環境、家庭環境、成長環境。
Wisdom 智慧,亦有三大徵象:
1.  熱愛真理 Compassion  for  truth
2.  悟出對真理謙卑 Humility
3.  晝夜思想,將毅力和勤奮用在刀鋒之上,終身學習。
☆  安於在「宿命範圍」之內去作抉擇
如果將前生及業力的影響存疑,表面上看來,
人沒法掌握自己出生的時間、
沒法選擇自己的父母、
沒法選擇自己身處的時代、
童年時亦沒法選擇自己身處的國家。
人的智愚、美醜、貧富、夭壽、暫時都難以大幅度改變。
這些都是「宿命範圍」的 圍欄 boundary
「安命」就是指安於在「宿命範圍」之內去作抉擇。
It  is  foolish  to  say  that
we  look  destiny  squarely  on  the  eye.
All  we  can  do  is  to  unearth  our  soul,
strive  for  wisdom  day  by  day,
stand  up  to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and  stand  up  for  our  integrity.
( Jason Ling )
  不浪費時間和精力去「抗命」
「知命」的人不一定能夠「安命」,
因為他依然不瞭解「比較」,未能克服和他人比較的心。
他可能認為這個命太劣,不服氣,不肯心甘情願地認命,
拒絕就範,認為是逆來順受。
不肯認命的人,如何能夠「安命」﹖
不安命的人,即使不怨天尤人,
但必然會浪費時間和精力去強求,去「抗命」,
而且一定自視為積極的人,認為人定勝天。
做人一定要明白「人定勝天」這個座右銘,
只是給願意追求智慧、高
潛能兼行好運的人用的。
「抗命」即是不滿意個人的「宿命範圍」,
意圖衝破或甚至拆除它的圍欄;
後果當然是焦頭爛額,不堪設想,
連可以好好地用於「造命」的時間和精力都消耗殆盡。
交了學費之後,也許就會明白到為甚麼古人說:
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半點不由人」不是指完全沒有自由,
而是指人沒有能力衝破圍欄。
希臘神話中的薛西弗斯沒有「抗命」,
他只是選擇了和奧林匹克諸神不一樣的看法。
他不但接受了他的命運,並且在他的自由之內,
樂觀地創造了自己的命運!
薛西弗斯的反叛是在精神方面的反叛。
許多時,生命中的責任,尤其是家庭的責任,
會成為生命中難以踰越的圍欄。
承擔責任,就會大大縮減個人的自由。
在這個「兩難dilemma 之中,勇於承擔,不畏痛苦地渡過,
還是做責任的逃兵,是個人的抉擇。
所以「不自由,毋寧死」是尚未經過深思熟慮的說法。
☆  樂觀
對從不做壞事的人來說,樂觀的看法是,
相信命運中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一切現在不如意之事,可能就是為美好將來所作的安排。
用西方的說法,「安命」就是
to  affirm  ourselves  inwardly  that
life  with  all  its  sorrows  is  good,  and
to  cultivate  the  faith  that  everything  is  meaningful
even  if  it  is  in  a  sense  beyond  our  understanding.
「安命」的人相信 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
這是樂觀的人的「安命」。
任何逆境、任何不良的命運,不但不會成為腦海中的烙印,
更被視為生命中的鍛煉。
My  formula  for  the  greatness  of  a  human  being
is  amor  fati  ( love of fate ):
that  one  should  wish  to  have  nothing  altered ─
either  in  the  future,  the  past,  or  for  all  eternity.
Not  merely  bear  what  is  necessary,
still  less  hide  it…  but  love  it.
( Friedrich Nietzsche, ecce Homo, 1888 )
這種樂觀的看法,可以視為一種「信仰」。
如果我們相信正直的人會有善良的靈界作出保護的話,
這個「信仰」就有其不可磨滅的價值。
因為從業力的角度來看,
有很多事情背後的真正原因,可能十分複雜,我們不會清楚,
而用常理去解決的方法,亦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
行其正道,盡人事,聽天命,往往就是最好的處理手法!
靈界自然會做他們的功夫。
這種「信仰」的附帶好處,就是在順境之中喜悅和感恩,
在逆境之中心裡平靜,微笑著承受一切的衝擊。
追求智慧、行正道、堅持人格的人才有資格說:
「命運裡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總而言之,凡是不能逆轉的命運,要樂觀地接受,
更可以慶幸最壞的情況並沒有發生;
即使事實上最壞的情況已經出現,
那麼亦可以想像未來遇見的情況一定不可能會更壞,
所以一定會變得更好。
樂觀的人的「安命」,用最普通的語言來表達,
其實就是「行正道」,「順其自然」及相信明天會更好」,
亦是「智慧不起煩惱」的法門。
百事自有安排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6_Sc6zBy2w

《安命》(上)

哲學家對於古希臘人的智慧「認識自己」非常重視,
因為「我」就是哲學裡最重要的的工具。
At  30  a  man  should  know  himself
like  the  palm  of  his  hand,
know  the  exact  number  of  his  defects  and  qualities,
know  how  far  he  can  go,
foretell  his  failures──be  what  he  is.
And,  above  all,  accept  these  things.
( Albert  Camus )
生命之中要作良好的抉擇,
在「知命」之後就需要「安命」。
知命而又能夠安命,才可以真正成為命運的主人。
那麼「安命」是甚麼?
  接受不能改變而又要面對的事物
凡是不能改變而又要面對的事物,
最好的適應方法就是安然地、微笑地去接受,
而且珍惜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正面地去思考。
至於暫時不能改變而又要面對的事物,
就「暫時」安然地去接受。
正如莊子所說:「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無奈何。」
又說:「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即使是劣命,也欣然地接受,
不怨天,不尤人,不消極,不用愁眉苦臉,
這就是「安命」。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蘇軾)
怨天尤人,運用負面的思考,
著眼於和別人比較,著眼於自己沒有的東西,
著眼於上天對自己如何不公平,浪費時間去埋怨,
不算是「安命」。
仍然有亡國的感慨和哀愁,當然也不算是「安命」,
但卻可以成就千秋萬世,千古傳誦的文學藝術: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李煜)
西方智者對於「安命」亦有相同的看法:
If  you  haven’t  the  strength  to  impose
your  own  terms  upon  life,
then  you  must  accept  the  terms  it  offers  you.
( T.S. Eliot )
Let  us  follow  our  destiny,  ebb  and  flow.
Whatever  may  happen,
we  master  fortune  by  accepting  it.
( Virgil )
Acceptance  of  what  has  happened  is  the  first  step
to  overcoming  the  consequences  of  any  misfortune.
( William  James )
Accepting  of  one’s  lif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resignation;
it  does  not  mean  running  away  from  the  struggle.
On  the  contrary,
it  means  accepting  it  as  it  comes,
with  all  the  handicaps  of  heredity,  of  suffering,
of 
complexes  and  injustices.
( Paul  Tournier )
凡是喜歡思考的人,
難免會感到人生中種種虛偽而產生強烈的空虛和荒謬感,
並且積極地尋找超越的方法。
卡繆  Albert  Camus  筆下的薛西弗斯  Sisyphus
就是一個能夠「安命」,能夠擁抱「命運」,
並且願意「承擔責任」的人。

薛西弗斯的心既不為命運所干擾,所奴役,就得了自由,
則無論身處於何種境況都能夠灑脫自在,瀟洒地走一回。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 Reinhold Niebuhr,
Serenity Prayer used by Alcoholics Anonymous )
一言以蔽之,「安命」需要的是勇氣和智慧!
因為擁抱命運和承擔責任需要的,都是勇氣和智慧。
由於智慧並非所有人都可以得到的恩賜,
因為很多人都沒有機緣覺醒,回歸「心靈  soul」,
即使有機緣覺醒,亦不一定願意發掘和開啟他們的心靈,
不願意晝夜思想,不願意追求智慧,不願意保守他們的心,
只是隱約地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已經是個「好人」。
結果他們的人生就不自覺地讓「  ego」、
社會環境、傳播媒介及別人的思想控制了大局,

再加上懶於思考的人很多,有勇氣的人很少,
所以能夠分辨和願意分辨
「可以改變和不可以改變的東西」的人並不多。

《知命》(下)

人在命運的面前,正如人在知識的面前,
才驚覺我們不懂的東西遠遠多於我們懂得的東西,
即使是命理學家,他們對自己的「命運」,
也不一定能夠完全掌握,
我們怎能夠沒有發自內心的謙卑?
怎能不感到自己的渺小?
也許再過多二十年,
人類會開始明白「不知命」亦算是一種無知!
一般來說,「不知命」的人仍然不免會浪費光陰,
或者對個人無知的行為付出高昂的學費;
只有「知命」的人才懂得怎樣才算是最珍惜生命,
他們的行動才可以有實質、整體生命的收益。
然而有一些人並不需要「知命」,
因為他們有某種宗教信念或信仰,不相信有「命運」這回事,
而且他們將一切交託給靈界,相信靈界會照顧他們的幸福。
可惜很多這些宗教人士都不懂得「信仰」和「信念」的分別:

1.「信仰」需要心靈、誠實和智慧,需要「認識自己」,
才能夠接觸善良正義的靈界。
一旦「命運」中的「劫」來臨時,
善良正義靈界會提供最佳的解決方法。
2.「信念」只需要自我感覺良好,自以為自己是一個好人,
又願意欺騙自己,
偶爾欺騙正義的靈界,然後說要悔改。
他們對心靈和誠實,半推半就,走中間路線,
口裡說喜歡真誠和智慧,但又擁抱虛偽,
既做好事,又做壞事,既愛神,也愛魔鬼,

所以善良正義的靈界和邪惡的靈界他們都會接觸。
一旦「命運」中的「劫」來臨時,
也許好的和壞的靈界會角力,爭取對他們的影響。
古代小部份有智慧的人亦不需要「知命」,
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命運」原來可以推算,
或者他們所置身的時空之中,命理學還未發展,
正如他們對科技的認識比不上現代人一樣。
至於現代有智慧的人,必然追求清晰的概念,
一旦知道「命運」原來可以推算,當然會「知命」。
況且這些有智慧的人有三度高明的板斧:
  所有劣運,他們都視為一種磨練和挑戰,
認為是生命中難能可貴的學習經驗。
不知為何他們竟然明白性格和命運存在互動關係
性格固然可以改變命運,命運也可以改變性格。

  他們讓「心靈 soul」主持大局,
堅持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可以犧牲人格。
這種人一向有正義的守護靈去保護。
所以除了「知命」之外,回歸心靈,努力改變自己,
勇猛精進,去蕪存菁,同樣可以「認識自己」,
而且不但會「知命」,更可以「造命」。

  在生命所有重要的關卡,他們不是用純理性的思考,
而是用嚴肅直覺式的思考,
中國傳統文化叫做「直指內心」,
西方文化叫做  follow  the  heart
嚴肅地審視自己的興趣和價值,
讓前生及靈界的智慧,引導自己去作出抉擇。
換句話說,這些古代屢世都在追求智慧的人,
從前生帶來了一座寶庫!
西方人的說法是這些有智慧的人具備先天的優勢,
英語稱之為  accumulative  advantage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一個人的今生的成就來自屢世和今生的鍛煉,
所以他容易有自主的能力,擁抱複雜和有意義的課題,
而且懂得做準備工夫,未雨綢繆,學習所有有關的知識,
保存了少年人的想像力,具備青年人的熱誠和勇氣,
不怕艱澀問題的挑戰,不怕挫折,獲得最後的勝利。
參考:《心靈》(二)
至於智慧中等及以下的人,當然需要「知命」,
學習在生命中盛極之時學習謙虛,避免驕傲,
學習在生命中盛極之時如何持盈保泰,
學習在逆境之中「安命」,不怨天,不尤人,
學習在生命中衰落之時如何保持平常心,
學習在死亡之前早向家人作出交代,

並且學習如何判斷有甚麼可以放棄,有甚麼不可以放棄。
然而智慧低的人、前生帶來的智慧不足的人,
當然不應該靠直覺,
因為他們來自前生的「阿賴耶識」十分貧乏,
缺乏了豐富的資源,
所以他們非常容易自己欺騙自己,
將世俗的想法當作是自己的直覺。

[破窯賦及勸世文]
北宋宰相呂蒙正,前半生坎坷,曾作《破窯賦》,
列舉了很多歷史上的著名事例,借以勸誡世人:
呂蒙正《破窯賦》全文: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雞兩翼,飛不過鴨。
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
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
蓋聞:人生在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文章蓋世,孔子困厄於陳邦;
武略超群,太公釣於渭水。
顏淵命短,殊非兇惡之徒;
盜跖年長,豈是善良之輩。
堯帝明聖,卻生不肖之兒;
瞽叟愚頑,反生大孝之子。[註:瞽叟為舜之父]
張良原是布衣,蕭何稱謂縣吏。
晏子身無五尺,封為齊國宰相;
孔明居臥草廬,能作蜀漢軍師。
楚王雖雄,難免烏江自刎;
漢王雖弱,竟有萬里江山。
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
馮唐有乘龍之才,一生不遇。
韓信未遇之時,無一日三餐,
及至運行,腰懸三尺玉印,
一旦時衰,死於陰人之手。
有先貧而後富,有老壯而少衰。
滿腹文章,白髮竟然不中;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
深院宮娥,運退反為妓妾;風流妓女,時來配作夫人。
青春美女,卻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醜之婦。
蛟龍未遇,潛水於魚鱉之間;
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
衣服雖破,常存儀禮之容;面帶憂愁,每抱懷安之量。
時遭不遇,只宜安貧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揚眉吐氣。
初貧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脫貧寒肌體。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生;
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
注福注祿,命裏已安排定,富貴誰不欲?
人若不依根基八字,豈能為卿為相?
吾昔寓居洛陽,朝求僧餐,暮宿破窯,
思衣不可遮其體,思食不可濟其飢,
上人憎,下人厭,人道我賤,非我不棄也。
今居朝堂,官至極品,位置三公,
身雖鞠躬於一人之下,而列職於千萬人之上,
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之劍,
思衣而有羅錦千箱,思食而有珍饈百味,
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捧觴,上人寵,下人擁。
人道我貴,非我之能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
聽由天地循環,周而復始焉。
呂蒙正勸世文》全文: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家雞翼大飛不如鳥。
馬有千里之程,無人不能自往;
人有凌雲之志,非運不能騰達。
文章蓋世,孔子尚困於陳邦;
武略超群,太公垂釣於渭水。
盜跖年長,不是善良之輩;
顏回命短,實非凶惡之徒。
堯舜至聖,卻生不肖之子;
瞽叟頑呆,反生大聖之兒。
張良原是布衣,蕭何稱謂縣吏;
晏子身無五尺封為齊國首相,
孔明居臥草廬能作蜀漢軍師。
韓信無縛雞之力,封為漢朝大將;
馮唐有安邦之志,到老半官無封。
李廣有射虎之威,終身不第;
楚王雖雄難免烏江自刎,漢王雖弱卻有河山萬里。
滿腹經綸,白髮不第;才疏學淺,少年登科。
有先富而後貧,有先貧而後富。
蛟龍未遇,潛身於魚蝦之間;
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長;
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
昔時也,余在洛陽。日投僧院,夜宿寒窯,
布衣不能遮其體,淡粥不能充其飢;
上人憎,下人厭,皆言余之賤也!
余曰:非吾賤也,乃時也運也命也。
余及第登科,官至極品,位列三公,
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之劍,
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捧秧,
思衣則有綾羅錦緞,思食則有山珍海味,
上人寵,下人擁,人皆仰慕,言余之貴也!
余曰:非吾貴也,乃時也運也命也。
蓋人生在世,富貴不可捧,貧賤不可欺,
此乃天地循環,終而復始者也。

《知命》(中)

[ 知命 ]
生命之中要作良好的抉擇,首要的條件就是需要「知命」。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但是孔子說的「知命」只是表示相信有命運之存在而己,
用英文說,就是  knows  that  destiny  exists
即是說「君子知道有命理學第一定律」。
孔子的「知命」亦可以說是知道自己的使命  mission
但無論是那一個解釋,孔子的「知命」與命理學的「知命」,
在意義上是完全不一樣的。
命理學的「知命」是指「瞭解先天之定數」,
是指「認識自己的命運」,
用英文說,就是  understands  one’s  own  destiny
即是說對個人的命運,有「自知之明」,
其實應該屬於是希臘哲學家的  know  thyself  的其中一項。
換言之,就是「知命」才可以完全達到  know  thyself  的境界。
「自知之明」當然要從認識自己開始,
而認識自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認識自己,首要條件是要對自己誠實,
弄清楚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
而不是盲目追求及擁有別人認為是好的東西。
認識自己,要從各式各樣測試之中明白自己的長處和極限。
認識自己,要明白自己的短處,
明白自己可以克服和不想克服的恐懼。
認識自己,要明白自己的思想是否受自己控制,
抑或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已經被洗腦。
認識自己,才可以確立自己人生的方向,
知道在一個大方向之下,自己每天在做些甚麼事,
知道甚麼事比較重要,生命中人、事、物的優先次序如何。
認識自己,才可以真正衡量生命中抉擇的得失。
但由於時空的限制,人沒有可能完全認識自己。
命理學在一個人認識自己的過程之中,
可以提供良好和迅速的輔助。
命理學家所說的認識自己,只執著於生命中的大方向。
這個大方向包括抽象層次的性格和喜好。
知道生命中的大方向,已經算是「知命」,
「知命」,就不用感慨「借問蒼天,誰主浮沉」。
I  am  the  only  person  in  the  world
I  should  like  to  know  thoroughly.
( Oscar Wilde, Lady Windermere’s Fan, 1891 )
明白自己的性格,明白自己的優點,明白自己的缺點,
明白自己的條件,明白自己的限制,
明白對自己有利的環境,
明白父母對自己在遺傳和命運兩方面的影響,
努力研究個人的「宿命範圍」,就是「知命」。
知命,才不會高估或者低估命運的力量。
知命,才可以知道自己的夢想有沒有實現的可能,
從而掌握自己的命運,善用個人的自由。
知命,才可以明白自己適合的工作,
不用隨波逐流,聽天由命,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
知命,才可以知道自己有些甚麼好的選擇,
嘗試找到當時環境之下最適合自己的人生舞台,
然後盡情地發揮獨特的才華與能力。
知命,才可以縮窄範疇,比較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配偶,
減少在情場上兜兜轉轉,虛耗光陰。
知命,才可以預測人生命運的起伏、路途、關口、及運勢的消長,
對未來有所掌握,早作準備;
在逆境時知所趨避,在順境時得到最佳的收益,
並且懂得居安思危,未雨綢繆,不會被命運殺個措手不及。
知命,額外的好處是可以減少焦慮  anxiety
人生中許多看似無法預知的意外,其實人是可以預知的。
人生一切重大計劃,其實都應該包括「知命」的考慮在內,
否則大有可能壯志未酬而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知命,對行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來說,
當然包括知道個人「往生/死亡」的大約日子。
當他們懂得數算他們在世的日子,
就可以未雨綢繆,早作準備,安然面對。

聖經說: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詩篇第九十篇第十二節》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傳道書第三章第一節》
但聖經沒有說出是否有推算的方法,
正如聖經不可能包括天文學和物理學在內一樣,
所以不少基督徒都堅持是神主宰每一個人的命運,
否定有命理學,拒絕相信命運可以預測。
這些基督徒當然不相信有天文學和物理學,
因為聖經沒有記載。

《知命》(上)

[ 認識自己 ]
筆者認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只有四樣,
1. 解決生活的需要。
2. 知道自己的命運──知人命。
3. 修行,追求「道/真理/智慧」,
創建屬於個人的生命意義──知天命。
4. 修行,將智慧帶往來生──看破生死。
第一樣顯淺易明,毋需解釋,
這篇文章只談人生中最重要事情的第二樣和第三樣,
因為第二樣蘊藏著第三樣的藍圖。
在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蓬勃發展的千禧年,
第二樣和第三樣的認知已經成為八十後出生的人,
在和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競爭下生存的必需品

可惜由於一般人後知後覺,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並不多。
至於明白修行對人生的重要性的人,
更加有如鳳毛麟角,因為表面上看來和生存完全無關。

嚴格來說,所謂「認識自己know  thyself 必須包括:
1.  認識自己的身體  body
2.  認識日常面對社會的  ego
3.  認識「心靈  soul
4.  認識自己的「命運  destiny
為何我們需要知道個人的命運?
參考: 《「我」I 》
We  are  free  in  so  far  as  we  know
the  choices  open  to  us,
have  the  reasoning  ability  to  evaluate
the  alternatives,
able  to  create  new  choices  for  ourselves
,

and  have  the  courage  to  make  a  choice.
( Jason Ling )

如果我們能夠知道自己的命運,我們就知道怎樣去選擇。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人類基因只決定了我們有學習語言文字的潛能,
人類基因並沒有規定我們一定要學習語言和文字。
如果我們不知道我們有學習語言文字的潛能,
不去發展我們這方面的潛能,
人類的自由度和創造力就會大幅度地減少,
人類文明的也將會黯然失色。
從小在動物群中長大的兒童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語言和文字的創造是人類對自由的一種表現,
學習語言和文字也是人類自己的抉擇。
[ 發揮潛能 ]
命理學其中一種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幫助每一個人去認識自己,
例如認識自己的性格  character
認識自己的天賦潛能  talents,  potentials
認識自己的興趣  interests,  pursuits
認識自己的命運  destiny
知道自己可能會做的工作,知道何時是自己的順境和逆境。
一旦有了這些認識之後,就容易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行有餘力,就容易創建個人的意義。

可以大膽地說一句,沒有東方命理學的發揚光大,
西方心理學中所說的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
只會流於理論而不切實際。
試問「不知命,如何能夠自我實現?」
不知道自己有甚麼天賦的潛能,如何能夠去發揮?
不知命,環境中又不能提供機會讓命造碰上某方面的挑戰,
命造的潛能就往往只能處於冬眠狀態。
心理學家常常會問一條愚蠢的問題:「你的潛能發揮了多少?」
這樣的問題根本沒有人能夠答,包括問問題的人在內。
原因是這條問題經不起分析。
這條問題其實是將下列眾多的問題綑綁在同一條問題之內:
1. 你是否知道人類的潛能有多少種?
2. 這種分類是否正確?還是只不過是暫時接受的假說?
3. 有沒有人類尚未清楚的潛能?
4. 你是否知道自己有些甚麼潛能?知道小部份還是大部份?
5. 你是否開發了所有自己已經知道的潛能?
6. 假設你已經開發了自己某一項的潛能,
你知道這項潛能的頂點在那裡嗎?
如果你不知道上列眾多問題的答案,
試問你如何答「你的潛能發揮了多少?」這條問題?
曖昧的問題,只能夠得到曖昧的答案!
如果閣下答這條問題時,對方不斷在點頭,以示鼓勵,
那麼對方會是一個怎樣的人?會是一個怎樣的心理學家?
其實尚有三條隨之而來的問題:
1.  你願意花多少時間去研究究竟自己有多少種潛能?
2.  你願意花多少時間去考驗自己某一項潛能的頂點在那裡?
3.  這一種潛能是否值得花精力去發揮?
At  what  expense  any  valuable  work  is  performed!
At  the  expense  of  a  life!
If  you  do  one  thing  well,
what  else  are  you  good  for  in  the  meanwhile?
( Thoreau,  Journal,  1852 )

《命和運》

西方人不知道「命」和「運」要分開來看,
所以他們不分「命」和「運」,統稱為「命運」。
當西方人說「性格決定命運」時,
往往就出現了概念上的錯失。
因為「性格」有四大來源:
1.  [包括遺傳、智力、前生帶來的智慧、意志、勇氣]
2.  大時代 [包括之前的文化、思想、不同文化的交流]
3.  地運 [生活的地理環境、學校、書籍和社會制度]
4.  人運 [父母、長輩、師長及朋輩的影響][會否遇上伯樂]
而且「性格」是這些因素在人生歷程中,
通過不斷的互動而磨鍊出來,並非固定一成不變的。
所以「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說話錯漏百出,語意不清,
不利學習命理學的人對命運的思考。
現代命理學將命運分成「命」和「運」兩個概念。
命為定數,由出生那一刻的時空決定,
反映遺傳和業力,所以命是「先天」;
運為變數,是遺傳、業力和抉擇在時空內的彰顯,
可以經後天的教育和修行,
改變心態和抉擇而有所改變,所以運是「後天」。
運和命不同的地方是:
命和出生那一刻一個固定的「時、空」有關,
而運則和出生後不斷變動的
「時、空」有關!
運是一個人在某一段「時、空」之內,
遭遇、心態和抉擇互動的結果,所以運又稱為「時運」。
運雖然是變數,但亦有「固定的變」和「不固定的變」。
「固定的變」是十年一大變,一年一小變。
運之所以為變數,除了因為有「固定的變」之外,
還因為有社會環境和抉擇這兩個「不固定的變」的因素。
命在出生時已經決定,所以屬於先天;
運中「固定的變」,亦是屬於先天;
所以命和運,有一部份是不可分割的。
至於運中「不固定的變」那部份,
由於有時間的因素,有環境的因素,
需要各種條件的配合,所以屬於後天。
命,需要靠運來顯彰。
中國人有很多關於運的說法,例如: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人有凌雲之志,非運不能騰達。」
「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運去金成鐵,時來鐵成金。」
運氣好的時候,就好像一個駕駛風帆的人遇上好風,
當運氣走了的時候,就好像風一旦停止,
駕駛風帆的人就只能夠靠自己划槳前進。
然而複雜的地方是:運氣的「好與壞」,
依然需要從用家的角度和智慧來判斷。
一般人以世俗的「成功」來衡量自己的人生,
所以特別重視運氣。
先天智慧和心靈力量強的人,
會以「成就」來衡量自己的人生,
會視一般人眼中的劣運為鍛煉心靈和智慧的機會。
換言之,從命理學的角度來看,
人生其實是可以規畫的,但這個規畫因人而異,
因大時代而異,因社會及成長環境而異。

不少研究中國術數的人喜歡拾前輩的牙慧,
用一輛汽車來比喻「命」,用道路來比喻「運」。
他們會興奮地指出有些汽車是勞斯萊斯,
有些汽車只不過是「都郁得」,
但往往忽略了思考下面這四個課題:
1.  怎麼樣的汽車才算是好的汽車?
2.  我們未必有自由去選擇道路。
3.  怎麼樣的道路適合怎麼樣的汽車?
4.  汽車裡的司機這個用家有甚麼想法?
生活潦倒的藝術家,不重視享受的哲學家,
甚至出世的高僧,
他們的「命」會是一部怎麼樣的汽車?
是好?是壞?誰有資格判斷?
站在甚麼角度來判斷?用甚麼價值觀來判斷?
平坦的道路就一定是好的嗎?
崎嶇不平的道路就一定是壞的嗎?
這是值得我們用心去思考的課題。
命 + 大時代 + 地運 + 人運 → 性格
性格 1 → 選擇、抉擇 → 運 1 → 性格 2
性格 2 → 選擇、抉擇 → 運 2 → 性格 3
性格 3 → 選擇、抉擇 → 運 3 → 性格 4
……
又有很多人喜歡問這個問題:
對同一個命造來說,如果「命」和「運」只能夠好一樣,
你情願命好?還是運好?
到底「命」和「運」何者較重要?
也許,重視人格和智慧的人比較重視「命」;
重視少勞多穫或者貪便宜的人比較重視「運」!
當然這個判斷又再涉及好和壞的定義。
重視「命」的人會認為生命中「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只要「命」好,就會作出好的抉擇,壞事也可以變為好事,
所以根本不用太緊張任何壞的流年,
而壞的大限,只要有智慧,亦是壞事可以變為好事,
壞的大限,往往有利於修行,利於磨鍊性格,鍛鍊心靈,
所以「命好不怕運來磨」。
而且「命」關係一個人的人格!
重視入世名、利、權的人,當然會認為「命好不如運好」,
重視心靈、人格、智慧、修行的人,當然會認為「運好不如命好」,
青菜蘿蔔,各有所愛!
然而,重視「命」的人是怎麼樣的人?
怎麼樣的人才能夠抵擋及接受運的磨練?
畢竟「虎落平陽、龍困淺灘、千里馬遇不到伯樂」
不是所有重視「命」的人都能安然接受,
不是所有重視「命」的人,不論年齡,一生人都能安然接受。
重視「運」的人會認為這樣子的生命才是最好:
青少年順遂、中年得志、心想事成、輕鬆及快速地發達、
名利權三收、老年平順、安享晚年。
當然,上述的每一項都要打折扣,
因為是犧牲了「命」換回來的。
「運」以十年一大變,每年一小變,
不會常常都好,而且人人都不同。
如果你一生人只有十年好運,你會如何抉擇?
少年得志?中年得志?還是老年得志?
你又肯犧牲掉甚麼?
關於運,其實有一些重要的看法,就是:
  好運來之前,你有沒有做準備功夫?
  好運來的時候,你是否懂得去把握?
  好運來的時候,你是否有能力去把握?
  你是否明白「有得必有失」的道理?
  你是否知道好運來的時候,你得到甚麼,又將失去了甚麼?
例如,你有沒有想過:
健康是否可以犧牲?人格是否可以犧牲?親情是否可以犧牲?
成功,除了好運之外,還需要有準備;
準備得好的人,好運來時,成功的程度就會大大增加。
要掌握運,就必須知命。
「命」好、「運」又好,
「命」和「運」二者就能夠互相加強、互相彰顯。
從推算命運的角度來看,
算命屬於「宏觀」,以整體格局及一生人為重點;
推運屬於「微觀」,以某一時空為觀察之重點。
[ 附錄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_sub/art_main.php?iss_id=20091223&sec_id=12187389&art_id=13552408
專欄作家李碧華小姐反映出部份 (也許是大部份) 香港人的看法:
每個人都有他的「命」,也有他的「運」。
命是一生一世的大批,運則指某一時空高低起跌。
你情願命好?還是運好?
命好而運差,總是欠點順遂,是你預料不到的阻滯;
命差而運好,遇上某時某地某人,也有一點佳景。
一個時運高的人,該段時期他會買到好貨住到好屋執到好籌;
時運低,明明經過策劃計算仍失手。
所以很多人只求運,不改命,就是先享用了再說吧,
人生最重要的,今朝有酒今朝醉,
即使有鬼,也因不必撞到正而慶幸。
阿 Q 是快樂的。

《命運──通俗化的闡釋》

雖然我們可以忽視萬有引力,但萬有引力不會忽視我們。
雖然我們可以忽視命運,但命運不會忽視我們。
我們可以忽視命運,討厭命運,甚至拒絕相信有命運,
但命運不會理會我們是否相信有命運,
因為這是我們的問題,不是命運的問題。
雖然我們可以懶理有關生老病死最前和最後的兩大課題,
但生和死都不會理會我們是否逃避這兩方面的思考。

雖然我們對命運有一個操作性的定義:
凡是可以預測到的,就是屬於命運的範疇,
    凡是不可以預測到的,就是屬於業力和個人自由選擇的範疇。」
但對一般來說,還需要一個比較形象化的說法。
筆者嘗試用四種不同的方式,
希望能夠粗略地闡釋命運究竟是甚麼。
1   一張網
命運就好像一張很複雜的網,
由前生的業力、今生的智慧、學習、抉擇
及各式各樣的人際關係所編織而成。
正如俗語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疏的地方你可以改變,不漏的地方就是命運,就是宿命。
而最自由的人,就好像一條「百爪魚」、甚至「千爪魚」,
在每一個網洞之中都伸出一條爪,去抓一些有用的東西回來。
參考《排列「人事物十二宮」》
2 「劃鬼腳」遊戲
命運就好像改良了的「劃鬼腳」的遊戲,
只能向前,不能向後,
有許多十字路口,代表生命中的轉捩點,
所以即使兩個人有相同的出發點,
最後目的地也許各不相同,也許殊途同歸。
命運和「劃鬼腳」遊戲唯一不像的,
就是命運的起步點沒有選擇權,
而「劃鬼腳」的遊戲可以選擇起步點。
人的自由除了在每一個十字路口 [轉捩點] 作出的抉擇之外,
就是在路途上欣賞沿途的景色,
提升個人的智慧,及提升個人的品德。
所以有人認為
人生就是一場賭博,而且沒有人有不賭的自由。」
3 「連環新接龍」遊戲
一般電腦中都有的遊戲,四組花色的「連環新接龍」,
頗能表達命運和抉擇的關係。
已經派出的牌就代表著你的命運,
每一步代表一個生命中可以逆轉的抉擇,
每發一次牌就代表著一次生命中的轉捩點,
一次不能逆轉的抉擇。
( 可惜是現時的「連環新接龍」連發牌也可以逆轉了。)
私人河流上一葉扁舟
命運有如生命中的河流,人有如河流上的一葉扁舟。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條河流,
自己的小舟不能駛去別人的河流,
別人的小舟也不能駛進自己的河流,
但河流裡的水卻是互相連接的。
自己就是小舟的掌舵者,
自己可以選擇掌好自己的舵,也可以選擇放棄掌舵,
任由扁舟在生命河流之中,隨波逐流,直到終點。
自己可以選擇拼命捕魚,
也可以選擇只捕足夠吃的魚,
其餘的時間則去欣賞兩岸的風光。
最緊要是明白,沒有人能夠代你掌舵。

《宿命、自由、抉擇》

[命運的囚牢]
自由和抉擇是一個銅幣的兩面,
生命中只有「部份類別」的事物,
才是我們可以作出抉擇的地方。
這個部份是大是小,因人而異,因領悟力不同而異,
因擁有的權力多少而異,因年齡和性別而異,
因政治、社會、經濟、教育制度而異,
因傳統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而異,
因能否掌握先進科技而異。

舉例言之,「美女與野獸」這個童話如果真的出現,
但沒有王子,沒有足以令人幻想的魔咒,
野獸只是十分溫和的版本,男方差不多全是人身,
但沒有腳,只有蹄,你認為女方會嫁給他嗎?
愛情有多偉大?傳宗接代的影響力又有多強?
自由是甚麼、抉擇是甚麼,人真的很自由嗎?
個人的束縛和限制其實很多,
除了「命運」之外,還有「地運」和「人運」。
對不相信修行、業力、輪迴的人來說
出生的時空,不由自主;
來自父母的遺傳基因如何組合,不由自主;
所以個人出生時所承受的命盤,不由自主。
父母是誰,人格如何,和怎麼樣的人交往,不由自主,
個人童年時的物質生活如何,不由自主。
於是我們可以說,
從命盤顯示出來的未來物質財富,
人際關係財富,性格及精神財富,
一開始時似乎統統都是不由自主的。
所以命運,
既可以視為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
亦可以視為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囚牢。
對相信修行、業力和輪迴的人來說,
不由自主的事情往往和前生種下的因有關

命運的囚牢
[思想及意識形態的囚牢]
自由雖然有多種,但大致上可以分為兩大類:
外在的身體和行動自由及內在的思想自由。

參考:《幸災樂禍》
理論上,即使生活在極權的社會,即使曾經被洗腦,
但當成年之後,通過觀察、閱讀和辯論,
人的思想應該是他最自由的地方。

然而偏偏很多人會有意無意之間,
主動或被動地,自覺或不自覺地,
將自己的思想束縛、規範、封鎖起來,
變成自由度極低的地方,並以狹隘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
除此之外,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社會的潛移默化  socialization
將社會上大部份人,尤其是青少年洗了腦,
令他們接了許多未經反省及思考的信念和意識形態,
令他們的思想實際上只有局部的自由。
社會化過程,源自複雜的家庭學校社會傳媒的互動,
源自政治、社會、經濟、教育等制度的影響。
由於思想影響到行為,
所以個人的行為不僅是受到外在情況的觸發,
受到個人內在性格和興趣的影響,
更受到社會化之後,個人信念和意識形態的驅使。
除此之外,正如前述,
個人的行為還受到抽象、虛無縹緲的命運驅使,
而命運更有可能受到不知是否存在,
難以印證的前生業力驅使。
這種種的考慮,就產生了多個值得深思的重大課題:
  自由究竟是甚麼?
  如何爭取個人的自由?
☆  如何分辨信念和信仰?
☆  人數可以決定真理嗎?
如果人數不能決定真理,那麼民主制度如何建立?
  選擇老師和朋友重要嗎?
☆  人可否只要愛,放棄智慧?
☆  人能否讓虛偽和真誠和平共存?
  尊重一個人是否應該同時尊重他的思想?
  在道德和利益之間應如何抉擇?
  可以只批判別人,不批判自己嗎?
  如何爭取大部份人的自由?
所謂大愛是否和「制度布施」的概念有關?

個人自由的基礎就是「認識自己」,然後「管理自己」。
Without  self  knowledge,  without  understanding
the  working  and  functions  of  his  machine,
man  cannot  be  free,  he  cannot  govern  himself
and  he  will  always  remain  a  slave.
( George Gurdjieff )
然而「認識自己」談何容易!
你說你受過高深教育、思想很進步、很自由,

那麼你的思想有沒有束縛範圍?
你腦海之內會否有些黑暗、隱蔽、塵封的角落,
放了一隻箱子,是你從來不敢揭開來看一看的?
有些問題,是你從來想也不敢想的?
有些價值,是你從來沒有考慮過就接受的?
這個地方就是你自己願意接受的「限制boundary
是自己對自己的限制,是自己令自己無法突破的地方。
是你自己容忍未經深刻思考的想法、概念、信仰……
把自己套住!
所以啟蒙時代法國思想家盧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這樣說:「人類生而自由,但到處都是枷鎖。」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不努力去培養個人獨立思考能力,
不願意自我批判,或者懶於思考,將思考權外判,
讓別人代替自己思考,於是自我這件最重要的思考工具,
就會日久失修,慢慢貶值。

由於思考影響到行動,當一個人欠缺了獨立思考能力,
就失去了思考和行動的主導權,他的自由度就大幅度地下降。
所以這類人不能夠擁有自己,無法完全掌握個人的自由,
有人說「人其中一個敵人就是他自己」,非常正確!
What  worries  you,  masters  you.
( John Locke )
Why  do  you  stay  in  prison
When  the  door  is  so  wide  open?
( Jalaluddin Mevlana Rumi )
由於一般人都是平庸者,如果沒有覺醒的機會,
平庸者難以發現自己原來擁有內在的思想自由,
況且平庸者生命中最大的恐懼,就是自我批判,
因為他們認為「愛自己」的人絕對不會自我批判,

結果是一般人的一生,都是不自覺地置身在「敵我不分」的狀況,
不明白自己已經成為自己的敵人。
能否解開綑綁著我們腦袋的枷鎖,是增加個人自由度的重要一步。

一個人是否明白自己的思想只有局部自由,
未成年之前應該是家長和教育界的責任;
一個人是否有勇氣重新塑造和創造自己,則是個人的選擇。
所以西方人說:

You’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programming
you  picked  up  in  childhood.  However,  as  an  adult,
you  are  totally  responsible  for  fixing  it.  When  you
blame  others,  you  give  up  your  power  to  change.
( Jason Ling )
I  decided  many  years  ago  to  invent  myself.
I  had  obviously  been  invented  by  someone  else
──by  a  whole  society──
and  I  didn’t  like  their  invention.
( Maya Angelou )
參考:《我 ego》(一)《我 ego》(二)
過了中年之後,一般人最難改變的就是思想。
不少上了年紀的人會認定及堅持自己的觀念正確。
而一般人處理思想上矛盾的方法,
就是把有衝突的概念,放置在大腦內不同的間格之中,
這些間格之間完全封閉,沒有任何的聯繫;
這就是他們心目中的「和諧和秩序」,
這就是他們避免思考上的挑戰,得到安全感的來源。

It  is  often  safer  to  be  in  chains  than  to  be  free.
( Franz Kafka )
如果我們仔細地深思一下,當一個人的智慧不足,
不努力去「認識自己」及欠缺了獨立思考能力時,
其實他在人生轉捩點中所作出的抉擇,
甚至他每天作出的每一個細微抉擇,
都並非個人的抉擇,而是別人替他作出的抉擇。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

如果一個人不掌管自己命運中屬於自由意志的那部份,
其他人就會掌管你的腦袋、你的思想、你的命運。
We  are  not  absolutely  free,
but  neither  are  we  automatons.
A  man  has  free  choice  to  the  extent
that  he  is  rational.
( Thomas Aquinas )
社會上大部份人的所謂「思考」,
只不過是「半桶水的思考prima  facie  reasoning
而很多時更加只不過是別人的思考;
只有愛智的人才會喜歡鍥而不捨、尋根究底的思考
perseverant,  unflinching  and  critical  inquiry
從整體人類的文明來看,
必須有一部份人明白社會的潛移默化,
並且願意從根源開始去思考,文明才有生存的希望:
I  submit  that  it  is  only  by  trial  and  error,
by  insistent  scrutiny  and  by  readiness  to
re-examine  presently  accredited  conclusions
that  we  have  risen,  so  far  as  we  have  risen,
from  our  brutish  ancestors;  and  I  believe 
that  in  our  loyalty  to  these  habits  lies
our  only  chance  not  merely  of  progress
but  even  of  survival.
( Judge Learned Hand )
人類的感情是他的動能,人類的理智是駕駛員。
除了思想的自由之外,
人腦還需要面對理智和感情方面的抉擇:
Your  soul  is  oftentimes  a  battleground,
upon  which  your  reason  and  judgment  wage  war
against  your  passion  and  your  appetite.
( Khalil  Gibran )
Find  your  niche,  your  own  space  and  place,
be  free  from  being  that  social  construct
you  were  forced  to  be.  Find  your  own  being.
( Dan L. Edmunds )
我們可以作多三個補充:
1.  明白個人的「宿命範圍」,
清楚外界能夠提供的選擇,是增加個人自由度的另一步。
2.  培育思考和判斷能力,甚至勇氣,
讓我們有能力作出理智的抉擇。
瞭解了這兩點,就可以釋出我們的創造力。
3.  沒有人擁有無限的大愛,
所以我們必然對愛的對象作出判斷,有所選擇。

Love  has  to  set  limits  because
there  are  greedy  suckers  of  love.
參考:《造命》(四) 《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一)

《宿命範圍》(四)

讓我們來總結一下:
從口水派紫微斗數的角度來看,
人的命運的確有很多不容易掌握的因素。
我們能夠掌握的,只有命造的出生年月日時,
我們能夠做的就只是替命造定盤,
及判斷父母的出生年次對命造星盤的修訂;
我們能夠做好一點的,
就是研究以往趨吉避凶的成功方法,
提供給命造去做抉擇。
至於我們沒有方法掌握的事情中,包括下列三種:
1.  地運的影響
2.  人運的影響
3.  靈界的參與/這一生人的心靈抉擇/上一生人帶來的業力。
所以「宿命範圍」這個概念引起了一些哲學思考:
[ 比較 ]
有一些人傾向於從比較之中產生樂觀或悲觀的情緒,
似乎是想把控制個人情緒的權力交給客觀的環境。
如果堅持要比較,又要客觀的話,則應該明白:
1.  比上不足而比下有餘;
2.  可以比較的東西往往不止一樣;
3.  運氣的比較也要包括在內。
而且還可以進一步這樣去想:
可否只是和自己的以往比較,
    與別人的比較只是作為一種參考?
但是,
往上比的距離如何影響到個人的情緒?
往下比的距離又如何影響到個人的情緒?
選擇一些甚麼東西來比較?
如何衡量運氣對個人情緒的影響?
其實是在自己控制和掌握之中,
只視乎自己有沒有足夠的智慧。
不應把控制情緒的權力交給客觀的環境!
嚴格來說,你的不快樂,其實不是源於你和別人的比較,
而是源於你要求自己在各重要項目上都要比別人更好,
或者至少和別人一樣!
如果可以不比較,則從接受自己的宿命範圍之中,
亦可以產生樂觀的情緒。
因為即使宿命範圍狹窄,你的心仍然是自由的,
而精神世界是人類最自由、最寬闊的領域。
[ 樂觀和悲觀 ]
只著眼於限制的人,埋怨只有半杯滿的水,
我們稱之為悲觀的人」;
只著眼於自由意志的人,不會理會有多少水,
一於勇往直前,我們稱之為樂觀的賭徒」;
只有認識自己,著眼於可容許的抉擇,慶幸有半杯水的人,
才可以是真正「樂觀的人」,才能夠有效地去「創造」。
Life  consists  not  in  holding  good  cards,
but  in  playing  those  you  hold  well.
( Josh Billings )
科學的的態度是「接受事實」和「如是觀」,
所以不會把命運的限制視為「悲劇」。
人要悲觀,其實很容易;人要樂觀,只需要做賭徒;
能夠同時客觀和樂觀  realistic  as  well  as  optimistic
不懼賭,不怕輸,盡人事,聽天命,才是真正的樂觀。
所以喜歡自由的人,不應該有「正面思考 positive  thinking
因為「正面思考」可以表示閣下是一名「樂觀的賭徒」;
「正面思考」這個名詞有嚴重的語病。
應該說:
喜歡自由的人,在理性方面,應該要有「客觀及批判性的思考」
realistic  and  critical  thinking
在感性方面,則需要有  positive  outlook  on  life
[ 消極和積極 ]
還有一個結論,就是
在「宿命範圍」之外,消極是最佳的心態;
在「宿命範圍」之內,積極是最佳的心態。
聰明的人一定同時是消極的人和積極的人。
也許,命運最喜歡調侃的,
就是那些在應該妥協的地方卻不妥協的人,
在不應該妥協的地方卻去妥協的人。
在「宿命範圍」之外掙扎,永不妥協的人,永遠都是失敗者;
在「宿命範圍」之內不作掙扎,失敗後立即妥協,
放棄繼續嘗試的人,也是失敗者。
生命中的所有主觀的願望,
只有在「宿命範圍」之內才有價值,才有實現的希望;
生命中的所有創造,亦只能夠在這個範圍之內產生。
人必須認識自己的「宿命範圍」,
才能夠有合理的願望,才能夠有最好的創造。
社會環境的好壞,命的好壞,不是自己能夠決定的,
但是如何回應環境,如何回應命運,
如何面對挑戰,創造自我,
則是自己可以決定的。
認為宿命範圍太窄的人,其實是太過悲觀。
人雖然擺脫不了物質世界和感情世界的束縛,
但卻可以在一望無際的精神世界之中展翅翱翔,逍遙自由。
因此生活在同一客觀環境中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
產生不同的反應和情緒。

《宿命範圍》(三)

前文提及內圓和外圓之間屬於「命運的領域」,
是一般人難以踰越的領域。
這個領域部份屬於命理學研究的範疇,
另一部份屬於業力的範疇。
研究術數的人不會踰越「宿命範圍」之外的領域,
佛教所說的業力karma  就是其中一種。
表面上看來,
一個人的「出生時空」和「父母是誰」都是他的「宿命」,
沒有人能夠自己決定。
但「心靈」在輪迴之前是否有部份話語和抉擇權,
「業力」的作為又有多少,
相信有輪迴和不相信有輪迴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
相信有業力和不相信有業力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個人從父母得來的遺傳基因,
會否有前生的修行及業力的影響,亦會有不同的看法。
今生的遺傳基因,
到底是「心靈」的抉擇,還是被迫的接受,
到底是「自作自受」還是「無可奈何」,
亦留下了爭議的餘地。
一億條精子,那一條勝出?
受精卵能否在子宮裡安穩地成長?
出生時是否順利?出生後會否夭折?……
這一連串的問題,會否和業力有關,誰知道!
前生的性格、抉擇和業力會否產生今生的命運,誰知道!
所以當某些人星盤中顯示出交通意外的時候,
其中「幸運」的人只是路過交通意外的現場,
而其中「不幸」的人卻置身在交通意外之中。
紫微斗數只能夠看到「劫」的出現,
但沒法解釋為何會有如此「幸運」的人,
竟然可以這麼容易就「解決/度過」
他們的」。
而這些「幸運」的人甚至不知道他們曾經遇上了「劫」!
於是就出現了怎樣才叫做算得準?的問題。
換言之,命運只能夠決定某人會遇上某個「劫」,
這個「劫」當然需要「身歷其境」,
但命造究竟會如何「身歷其境」,我們不一定能夠肯定!

其次,命運只是決定了方程式,而方程式往往不只一個解,
為何某些人不需要明白命理就已經作出有利及明智的抉擇?
為何某些人即使有人提點亦會作出最愚昧的抉擇?
這些問題我們都不清楚,因為它們可能和業力有關,
並非屬於命理學研究的範圍。
關於宿命的重要問題就是「宿命的範圍是甚麼?」
我們知道「業力」不能改變命中的「劫」,
但「業力」可以令「大劫」變「小劫」,
甚至令當事人完全不覺有「劫」發生。
那麼命運究竟註定了些甚麼?
命運究竟可以預測到甚麼程度?
不能預測的,是因為命理學不夠精密,
還是因為命理學也有一條類似物理學的「測不準原理」?
從宿命範圍的角度來看,
算命,其實只是推算「宿命範圍」,
並向命造提供比較好的選擇。
也許這些比較好的選擇,就是「業力」鞭長莫及的地方!
[孿生兄弟,孿生姊妹]
宿命範圍這個概念令命理學研究者開始研究四同的人。
世界上四同 [同年月日時出生] 的人非常非常多,
但他們的父母不同,命盤亦不一定相同,
所以研究四同的人雖然很有價值,但由於變數太多,
命理學研究者提出的假說難以證明孰真孰假。
為了將假說提升到理論的層次,
命理學研究者開始對孿生兄弟或者孿生姊妹的命運,
產生強烈的興趣。
其中「同父同母,同出生時辰,同天地人盤」[七同]
的孿生兄弟或者孿生姊妹,
如果飲食相同,沒有分開來居住,接受不同的教育,
在命理學上就有高度的研究價值。
如果他們分開來居住,接受不同的教育,
亦可以讓我們知道後天對先天的影響程度,
所以碰上這樣的孿生兄弟或者孿生姊妹,
是命理學研究者夢寐以求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