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範圍》(四)

讓我們來總結一下:
從口水派紫微斗數的角度來看,
人的命運的確有很多不容易掌握的因素。
我們能夠掌握的,只有命造的出生年月日時,
我們能夠做的就只是替命造定盤,
及判斷父母的出生年次對命造星盤的修訂;
我們能夠做好一點的,
就是研究以往趨吉避凶的成功方法,
提供給命造去做抉擇。
至於我們沒有方法掌握的事情中,包括下列三種:
1.  地運的影響
2.  人運的影響
3.  靈界的參與/這一生人的心靈抉擇/上一生人帶來的業力。
所以「宿命範圍」這個概念引起了一些哲學思考:
[ 比較 ]
有一些人傾向於從比較之中產生樂觀或悲觀的情緒,
似乎是想把控制個人情緒的權力交給客觀的環境。
如果堅持要比較,又要客觀的話,則應該明白:
1.  比上不足而比下有餘;
2.  可以比較的東西往往不止一樣;
3.  運氣的比較也要包括在內。
而且還可以進一步這樣去想:
可否只是和自己的以往比較,
    與別人的比較只是作為一種參考?
但是,
往上比的距離如何影響到個人的情緒?
往下比的距離又如何影響到個人的情緒?
選擇一些甚麼東西來比較?
如何衡量運氣對個人情緒的影響?
其實是在自己控制和掌握之中,
只視乎自己有沒有足夠的智慧。
不應把控制情緒的權力交給客觀的環境!
嚴格來說,你的不快樂,其實不是源於你和別人的比較,
而是源於你要求自己在各重要項目上都要比別人更好,
或者至少和別人一樣!
如果可以不比較,則從接受自己的宿命範圍之中,
亦可以產生樂觀的情緒。
因為即使宿命範圍狹窄,你的心仍然是自由的,
而精神世界是人類最自由、最寬闊的領域。
[ 樂觀和悲觀 ]
只著眼於限制的人,埋怨只有半杯滿的水,
我們稱之為悲觀的人」;
只著眼於自由意志的人,不會理會有多少水,
一於勇往直前,我們稱之為樂觀的賭徒」;
只有認識自己,著眼於可容許的抉擇,慶幸有半杯水的人,
才可以是真正「樂觀的人」,才能夠有效地去「創造」。
Life  consists  not  in  holding  good  cards,
but  in  playing  those  you  hold  well.
( Josh Billings )
科學的的態度是「接受事實」和「如是觀」,
所以不會把命運的限制視為「悲劇」。
人要悲觀,其實很容易;人要樂觀,只需要做賭徒;
能夠同時客觀和樂觀  realistic  as  well  as  optimistic
不懼賭,不怕輸,盡人事,聽天命,才是真正的樂觀。
所以喜歡自由的人,不應該有「正面思考 positive  thinking
因為「正面思考」可以表示閣下是一名「樂觀的賭徒」;
「正面思考」這個名詞有嚴重的語病。
應該說:
喜歡自由的人,在理性方面,應該要有「客觀及批判性的思考」
realistic  and  critical  thinking
在感性方面,則需要有  positive  outlook  on  life
[ 消極和積極 ]
還有一個結論,就是
在「宿命範圍」之外,消極是最佳的心態;
在「宿命範圍」之內,積極是最佳的心態。
聰明的人一定同時是消極的人和積極的人。
也許,命運最喜歡調侃的,
就是那些在應該妥協的地方卻不妥協的人,
在不應該妥協的地方卻去妥協的人。
在「宿命範圍」之外掙扎,永不妥協的人,永遠都是失敗者;
在「宿命範圍」之內不作掙扎,失敗後立即妥協,
放棄繼續嘗試的人,也是失敗者。
生命中的所有主觀的願望,
只有在「宿命範圍」之內才有價值,才有實現的希望;
生命中的所有創造,亦只能夠在這個範圍之內產生。
人必須認識自己的「宿命範圍」,
才能夠有合理的願望,才能夠有最好的創造。
社會環境的好壞,命的好壞,不是自己能夠決定的,
但是如何回應環境,如何回應命運,
如何面對挑戰,創造自我,
則是自己可以決定的。
認為宿命範圍太窄的人,其實是太過悲觀。
人雖然擺脫不了物質世界和感情世界的束縛,
但卻可以在一望無際的精神世界之中展翅翱翔,逍遙自由。
因此生活在同一客觀環境中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
產生不同的反應和情緒。

《宿命範圍》(三)

前文提及內圓和外圓之間屬於「命運的領域」,
是一般人難以踰越的領域。
這個領域部份屬於命理學研究的範疇,
另一部份屬於業力的範疇。
研究術數的人不會踰越「宿命範圍」之外的領域,
佛教所說的業力karma  就是其中一種。
表面上看來,
一個人的「出生時空」和「父母是誰」都是他的「宿命」,
沒有人能夠自己決定。
但「心靈」在輪迴之前是否有部份話語和抉擇權,
「業力」的作為又有多少,
相信有輪迴和不相信有輪迴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
相信有業力和不相信有業力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個人從父母得來的遺傳基因,
會否有前生的修行及業力的影響,亦會有不同的看法。
今生的遺傳基因,
到底是「心靈」的抉擇,還是被迫的接受,
到底是「自作自受」還是「無可奈何」,
亦留下了爭議的餘地。
一億條精子,那一條勝出?
受精卵能否在子宮裡安穩地成長?
出生時是否順利?出生後會否夭折?……
這一連串的問題,會否和業力有關,誰知道!
前生的性格、抉擇和業力會否產生今生的命運,誰知道!
所以當某些人星盤中顯示出交通意外的時候,
其中「幸運」的人只是路過交通意外的現場,
而其中「不幸」的人卻置身在交通意外之中。
紫微斗數只能夠看到「劫」的出現,
但沒法解釋為何會有如此「幸運」的人,
竟然可以這麼容易就「解決/度過」
他們的」。
而這些「幸運」的人甚至不知道他們曾經遇上了「劫」!
於是就出現了怎樣才叫做算得準?的問題。
換言之,命運只能夠決定某人會遇上某個「劫」,
這個「劫」當然需要「身歷其境」,
但命造究竟會如何「身歷其境」,我們不一定能夠肯定!

其次,命運只是決定了方程式,而方程式往往不只一個解,
為何某些人不需要明白命理就已經作出有利及明智的抉擇?
為何某些人即使有人提點亦會作出最愚昧的抉擇?
這些問題我們都不清楚,因為它們可能和業力有關,
並非屬於命理學研究的範圍。
關於宿命的重要問題就是「宿命的範圍是甚麼?」
我們知道「業力」不能改變命中的「劫」,
但「業力」可以令「大劫」變「小劫」,
甚至令當事人完全不覺有「劫」發生。
那麼命運究竟註定了些甚麼?
命運究竟可以預測到甚麼程度?
不能預測的,是因為命理學不夠精密,
還是因為命理學也有一條類似物理學的「測不準原理」?
從宿命範圍的角度來看,
算命,其實只是推算「宿命範圍」,
並向命造提供比較好的選擇。
也許這些比較好的選擇,就是「業力」鞭長莫及的地方!
[孿生兄弟,孿生姊妹]
宿命範圍這個概念令命理學研究者開始研究四同的人。
世界上四同 [同年月日時出生] 的人非常非常多,
但他們的父母不同,命盤亦不一定相同,
所以研究四同的人雖然很有價值,但由於變數太多,
命理學研究者提出的假說難以證明孰真孰假。
為了將假說提升到理論的層次,
命理學研究者開始對孿生兄弟或者孿生姊妹的命運,
產生強烈的興趣。
其中「同父同母,同出生時辰,同天地人盤」[七同]
的孿生兄弟或者孿生姊妹,
如果飲食相同,沒有分開來居住,接受不同的教育,
在命理學上就有高度的研究價值。
如果他們分開來居住,接受不同的教育,
亦可以讓我們知道後天對先天的影響程度,
所以碰上這樣的孿生兄弟或者孿生姊妹,
是命理學研究者夢寐以求的機會。

《宿命範圍》(二)

宿命和命運的強度,可以用幾何圖形中的兩個
同心圓concentric  circles 來表達:
如果圓心 center 代表人的位置,
內圓的圓周就代表該人的宿命範圍的圍欄  boundary
在圓周之內是該人的自由意志領域realm  of  freedom
內圓和外圓之間屬於命運的領域realm  of  destiny
是一般人難以踰越的領域。
這個領域部份屬於命理學研究的範疇,
另一部份屬於業力的範疇。
命理學只能夠研究屬於自己範疇的東西,
但由於命運方程式往往不只一個解,
所以某些追求智慧的人來說,依然有不少自由。
其中一個獲得自由的秘訣,
就是希臘哲學家提出的認識自己know  thyself
凡是不「認識自己」的人就沒有可能管理好自己,
更加沒有可能改變自己。
參考: 《「我」I 》《改變自己》
而外圓圓周和圓周之外則是
絕對宿命的領域realm  of  determinism
屬於自然界一切定律的範疇。
認為圓的直徑無限大,這是絕對自由論的看法;
認為圓的直徑微不足道,接近於零,是絕對宿命論的看法;
命理學不相信會出現圓的直徑是零或者無限大,
因為完全沒有證據。
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絕對的自由,也沒有絕對的宿命,
問題只在於領域的大小。
限制和自由這兩個概念,本來就是孿生兄弟!
只不過有些哲學家硬是要把他們變成仇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宿命範圍」,顯示出個人的  capacity
現代科技不能夠改變「命運」,
但卻可以擴張「宿命範圍」的圍欄,增加個人的自由度。
最簡單的例子莫如義肢、輪椅、通波仔 ……。
Aimee  Mullins
Changing  my  legs – and  my  mindse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G5X31CDg_g
Aimee  Mullins
Her  12  pairs  of  leg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b263r75_pg
Aimee  Mullins
The  opportunity  of  adversit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TwXeZ4GkzI
科技的進步,雖然不能夠改變「命運」,
但卻可以令部份人「命裡無時可強求」,我們怎可能不樂觀?
社會上有很多人不懂得「宿命範圍」這個概念,
所以無論他們說自己「不信命運」、「命運是對手」、
還是「篤信命運」,都是屬於概念模糊的人。
試問不認識命運是甚麼的人,如何能夠不信命運?
如何能夠有效地和命運對抗?
怎可能明白「篤信命運」是甚麼意思?
筆者按:
這個內圓和外圓的例子,其實古希臘哲學家亦曾經應用過,
只不過不是應用在命運之上,而是應用在知識之上。
1.  內圓的圓周代表一般庸俗者一生人的知識範圍,
內圓的圓周只可能有輕微的改變。

2.  內圓和外圓之間代表一個追求真理和智慧的人,
一生人的知識範圍。換言之,對他來說,
只要能夠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突破個人的盲點,
只要能夠保持童真,好奇心和謙卑的探索精神,
外圓的圓周是可以不斷地、慢慢地向外擴充的。
3.  外圓圓周之外,則代表無涯的知識和智慧,
屬於人類無知的領域。
事實上,無論那一個領域的知識都是無窮無盡的。

《宿命範圍》(一)

從命運的「操作性定義」中,我們亦可以領悟到:
宿命、命運是與生俱來的,選擇也是與生俱來的。
宿命、命運與選擇並存而不悖,是一對孿生兄弟
命運,只不過是將每一個人的選擇範圍縮窄而已!
也許除了宇宙之外,這個世界所有東西都有範圍,
一切人類所運用的工具,包括他的腦袋在內,
都有「範圍/範疇limitation / boundary
只有口氣大的愚蠢人才會說自己看到的是無限可能!
人沒有無限制、無朿縛式的自由,

所以必定有相當程度上的宿命。
人也沒有完全不能動彈的朿縛,所以宿命一定有範圍,
只是或大或小,或多或少而已。
一般人對命運這個概念不理解,
就是因為缺乏了「宿命範圍boundary  of  destiny  這個概念,
於是衍生出一個毫無討論價值、等同廢話的陳述,例如
「研究術數的人大致可分為贊成宿命與反對宿命兩大陣營。」
研究術數的人不會踰越「宿命範圍」之外的領域,
不會堅持命運和自由意志是互相對立的概念。
命運有命運管轄的範疇,自由意志有自由意志管轄的範疇,
在命運的「操作性定義」中已經說得很清楚,
命理學研究的,就是所謂「命中註定」究竟註定了一些甚麼?
又例如「我是我命運的主人」及「命運是對手,永不低頭」,
都是由於一般人對命運只有模糊的概念,
所以這兩句有語病的說話看起來就好像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嚴格來說,「命運是對手,永不低頭」不算是廢話,
因為命運只是決定了方程式,而方程式往往不只一個解,
只有不斷追求智慧的人才可以增加個人的選擇和自由度。

在人類還未能夠在外太空生存及殖民之前,
處身於地球就是人類的宿命。
地球的球面就是人類在地理方面的宿命範圍。
至於在地球的各處探險和旅遊,就是人類的自由和選擇。
人類雖然不能夠改變「萬有引力定律」,
但在明瞭了「萬有引力定律」之後,
通過群策群力,人類就可以衝破萬有引力,前往太空。
我們不能改變方程式,
我們只是發現了方程式到底限制了甚麼。
再舉一例闡明宿命範圍這個概念:
要體會甚麼是自由,可以去一趟超級市場或百貨公司,
自由自在地選購心愛的物品。
要體會甚麼是不自由,也可以在環遊全世界之後,
再去一趟超級市場或百貨公司,
問一問自己究竟有些甚麼選擇?
是誰決定了你可以有些甚麼選擇?
是否因為運輸、保鮮、需求、成本種種的原因?
即使在居住地方有生產、並非出口的貨物,
為甚麼超級市場不賣,為甚麼你沒有選擇?
是否因為競爭太少?
誰決定了你選擇的範圍?
一切個人無法控制的事物、情境、能力之總和,
就構成了他的「宿命範圍」。
「宿命範圍」就是一堵個人難以踰越的圍欄,
顯示出個人的天賦  carrying  capacity
而所謂勵志,所謂超越,
只不過是鼓勵個人超越心中、心理上的圍欄,
而不是超越「宿命範圍」的圍欄。
每一個人,每一樣事情在每一個時空都有一個極限!
我們不可能要求每一個人在一百公尺短跑都跑在十秒之內,
或者要求每一個一百公尺短跑高手都跑在八秒之內。
是不能也,非不為也,非不努力也!

人有命運就等於人有心臟,
而且每一個人的心臟的先天和後天都不相同,

對於它們的毛病和操作,是否知不知都沒有所謂,
抑或只要專家知道就可以,
是每一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宿命》

簡單地說,「宿命」就是命中註定的意思。
既然有命運的存在,當然就有宿命,
因為命運就是宿命,宿命就是命運,
只不過是多了一個同義詞!
換句話說,
宿命有沒有的問題就是命運是否存在的問題,
有命運自然有宿命。
一方面贊成有命運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反對宿命,
在邏輯上是自打嘴巴,完全說不過去的。
原因當然是不明白「命運」的定義。
不知道「命運」的定義,不懂得甚麼是「命運」的人,
當然也不可能知道甚麼是「宿命」。
研究術數的人,當然贊成宿命,
因為宿命命運根本就是同一樣東西,
英文都叫做 destiny
一般人反對「宿命」的原因是誤會了「宿命」
等於絕對宿命determinism / hard determinism
現代東方命理學者認識的「宿命」,
其實只不過是  soft  determinism
所謂  soft  determinism,就是指
Destiny  is  predictable  on  a  macroscopic  level
and  yet  unpredictable  on  a  microscopic  level
because  destiny  is  choice  within  a  boundary,
the  constraints  of  which  can  be  studied
via  traditional  Chinese  Astrology.
( Jason Ling )

參考:《西方人對命運的看法》(四)
用一個簡單的比喻,
地球上的「宿命」就是所有的「物理定律」,
至於往甚麼地方去旅行,乘搭甚麼交通工具,
和甚麼人交往,穿甚麼衣服,吃甚麼東西,
則是個人的抉擇。
生物的「宿命」當然亦包括所有的「生物定律」,
「宿命」公平的地方就是所有生物都會死亡。
有生必有死!
死亡就是所有有生命的物質不能踰越的「宿命」。
換句話說,死亡就是我們今生的限制,今生的朿縛。
至於個人的「宿命」,
唯一令人不快的地方就是看似甚不公平,
因為每個人的父母質素和家庭環境都不相同,

因為每個人的「遺傳」和「業力」都不相同,
身體的美醜、高矮、強弱、智愚的起步點都不相同。
即使是死亡,亦有人夭折,英年早逝,有人壽終正寢,
有人被殺或者折磨致死,有人在天災或者人禍中死亡,
有人死得辛苦,折騰而死,有人死得舒服,夢中逝世。
簡而言之,短壽並不一定凶,視乎如何死及死前的成就,
而長壽亦不一定吉,視乎如何活及是否身心健康。

《西遊記》的語言來描繪,
就是我們都是活在如來佛祖的五指山之內,
而我們的抉擇只不過是五指山內的事務。
幸好如來佛祖的五指山雖然看來像是天羅地網,
但卻管不到心靈的事務,管不到修行者的心,
所以要走出如來佛祖的五指山,必須回歸心靈,
學習謙卑,追求真理和智慧。

《薛西弗斯神話》的語言來描繪,
就是身體雖然被現實所奴役,但心靈和思想是自由的,
所以回歸心靈的人,對同一件事情可以有超越的看法,
出現一般人匪夷所思的抉擇,甚至會得到靈界的照顧,
無論身處於何種境況都能夠灑脫自在,瀟洒地走一回。
換言之,遭遇同一命運的人,心境可以有天壤之別!

佛教說人生是苦,只有智者才懂得苦中作樂,
所以我們若不努力思考人生哲學的課題,
就會被環境和命運完全操縱,失去了苦中作樂的自由。
有人先天傷殘,有人後天傷殘,
有人是天閹,有人卻自願選擇做太監。
前者是「宿命」,後者卻是後天的抉擇!

命運和時空,置身的時代,社會環境,家庭環境,
人際關係環境 [長輩、朋友],
前生的業力,前生帶來的智慧和習氣,
今生的性格,今生個人對人際關係環境的抉擇,
皆有密不可分、互相影響的關係。

Daniel  Dennett
Free  Wil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KLAbWFCh1E
讓我們再來看一看命運的「操作性定義」:
凡是可以預測到的,就是屬於命運的範疇,
凡是不可以預測到的,就是屬於業力和個人自由選擇的範疇。」
「宿命」其實就是「命運」,
但由於有所謂「絕對宿命」,
所以我們需要替「宿命」和「命運」建立一個範疇,
說明甚麼是「宿命」和「命運」管轄的地區,
甚麼是屬於意志和自由管轄的地區。

《命理學研究和實驗》

[命運和心靈]
一個人的身體是實質的存在,
命運和心靈則是抽象概念的存在!
命運和心靈不同的地方是,
命運完全不由自己控制,但心靈卻可以自己抉擇。
雖然命運操縱大局,但一個擁有高尚心靈的人,
一定會保護自己的心靈不因命運的變遷而受到污染。
高尚的心靈必然「安命」,對命運無所畏懼!
所以勞思光教授指出:
「厚于德」的人不應怕「薄于命」,
因為人格由自己主宰!
也許心靈存在的證據,就在人類的「靈魂之窗」。
由童年到老年,眼眸都反映出軀體內靈魂的成長。
只要多看嬰兒的照片,我們就會領悟到:
眼眸,守著的是內心裡從一出生開始就和生命共存的心靈,
而這個心靈的特點就是好奇、真摯、極度誠實,不容易掩飾。
口屬於腦,眼屬於心,而心一向有自己的思維,
不論你口裡說得如何天花龍鳳,你的眼眸隨時會出賣你。
[命運極度個人化]
從物理學和化學的角度來看,
我們可以假設每一顆原子和分子都是相同的,
假設個別的原子和分子完全沒有自由意志,
所以物質界的定律可以應用在所有的物質之上,
放諸四海而皆準。
社會學、醫學和心理學的實驗亦可以假設人是大同小異的,
只不過醫學和心理學的實驗往往會考慮個別的差異。
但是命理學的實驗和定律的應用卻十分「個人化」,
因為命運、心靈和軀體一樣,是屬於一個個人的,
在命運的研究、應用和細節的表達上,
存在著更強烈的個別差異。
命理學的實驗和定律的應用,
除了需要考慮個人的自由意志和抉擇之外,
亦需要在更抽象的層次去思考。
命理學的研究和應用,也許比較接近「心理輔導」,
必須重視個別的例子,必須個別處理。
從未思考過命運的人,從未接觸過哲學思考的人,
及那些不懂得紫微斗數應用範疇的人,
往往會認為自己的性格自己最清楚,
完全不知道在高手的眼中,一張確實了的紫微斗數命盤,
除了反映命造的命運之外,更清楚反映出命造的性格,
而且部份命造的性格和潛意識,甚至連命造自己也不太清楚!
命運並不任性,並不妄為,因為命運是有規律的!
但於心靈極度個人化,「生命歷程」亦極度個人化,

所以「命運」亦極度個人化。
命理學研究者必須分辨何者為「命運」,
何者只不過是個人「生命歷程」中「抉擇」而產生的效應。
這個「生命歷程和命運極度個人化的現象」其實十分重要,
因為有許多自認懂得科學的人,在運用統計學研究命運的時候,
會因為某人的命例不符合心目中理想的公式而將之丟棄,
即使該命造的出生資料正確無誤。
這種人其實只是認識統計,根本不認識科學!
科學精神是求真,數據只不過是輔助的工具而已,
數據裡當然有資訊,但未必是你先入為主地想得到的結果。
研究命理學當然要用統計的方法命理學絕對不是統計學!
試問古人可以如何進行統計?
一位術數家一生人可以搜集多少個命例?
命理學的原則和規律是統計出來的嗎?
紫微斗數中的安星法是統計出來的嗎?
如果你和一個讀過科學哲學的人說「科學就是統計學」,
一定笑大他的嘴巴。

《如何批判命理學?》

單憑邏輯推理,
如果因為命運看不見、摸不著、身體感覺不到,
而拒絕相信命運的存在,
當然亦會拒絕相信心靈及靈界的存在,
包括自己的心靈和一切靈界的神靈和靈體,
所以沒有神,也沒有魔鬼。
不相信人有心靈的人,
自然也不相信人類有精神的世界和精神生活。
否則,人類的精神世界將如何解釋?
真正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一定會先問清楚,命運的定義究竟是甚麼,
一定會先問一問自己是否懂得甚麼是命運,
才考慮有沒有能力去批判。
如果不先弄清楚命運的定義,
一切關於命運的討論和辯論,將會完全失去意義,
而且更會引起頗多不必要的爭執。
所以要談命運,一定要先談命運的定義。
真正懂得科學是甚麼的人,也不會說命理學是迷信,
因為科學是先有事實,才有解釋。
懂得科學是甚麼的人,
一定會先研究命理學所顯示出來的推測,
才會去決定命理學究竟是一門學問,還是迷信。
「命運」是以怎麼樣的方式存在的呢?
命理學可以告訴你,「命運」是以兩種方式存在:
既以數據的方式存在,亦以概念的方式存在。
「命運」的存在,也許最初只是一個概念,
而且這個概念開始時可能是相當粗糙的,
正如陳耀南教授指出「陰陽五行學說」,
以簡單的觀察代替精密的實驗,
以散漫的玄想代替嚴謹的推理。

《中國文化對談錄》p. 15
然而中國古代其後發展出來的命理學,卻越來越精密。
「命運」除了以概念的方式存在之外,
亦開始進入了「以數據的方式存在」的階段。
所以「命運是否存在?」已經不再是一個純粹思辨的問題,
也不僅僅是一個信仰的問題。
除了個人的體驗之外,還可以做實驗,
而且計算的方法一早就已經存在。

命運,是能夠研究的東西。
自從命運可以計算之後,
就證明了命運並非人類所創造出來的概念,
反而和神卻有可能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概念:
A  paradoxical  consequence  of  man’s  predilection  for
logical  thought  was  his  invention  of  the  important
concept  of  the  supernatural…to  provide  an  “explanation”
for  matters  he  despaired  of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process  of  transferring  one  after  another  aspect  of
human  experience  from  the  supernatural  category
into  the  realm  of  natural  law.
( Dean Everett Wooldridge )
有一些宗教人士會告訴我們,魔鬼是命運的幕後操縱者
如果信了神,打開了你的心房,接納耶穌作為你的救主,
那麼,神便會取代魔鬼,成為閣下命運的幕後操縱者。
這也可以說是一種迷信。
所以批判命理學絕對不應該從「幕後操縱者」這方面著手!
真正接受過高深教育的人,
當然不會評論一門自己從來沒有深入認識過的學問。
但香港有不少有博士學位的人卻十分喜歡批評命理學,
甚至找來幾本行內認為錯漏百出的書來批判,煞是奇怪!
不懂命運的人去評論命運,
尤如不懂命理學的人去評論命理學,必定貽笑大方。
任何學問,包括命理學,當然要接受批判,
但批判一門學問,談何容易?
批判命理學必須下苦功,先從訓練嚴謹的思考方法開始,
其次是深入地去認識命理學,然後才有能力展開批判。
10《如何批判命理學?》
Not  what  we  experience,
but  how  we  perceive  what  we  experience,
determines  our  fate.
( Marie von Ebner-Eschenbach )

《命運的定義》

[ 操作性定義 ]
記得讀大學的時候,曾經問過教授:甚麼是 F
他說 F = ma
再問他,甚麼是質量 m
他說 m = F / a
在思考上,這似乎是一個自圓其說的解釋!
但特別的地方是,力和質量都可以「量度」。
雖然我們對力和質量都有一個粗略的概念,
但如果要準確地說明,就只能夠靠用公式來「量度」。
能夠準確「量度」及屢試不爽,就證明了存在,
力是甚麼,還需要懷疑嗎?還需要思考嗎?
質量甚麼,還需要懷疑嗎?還需要思考嗎?
命運有一個不受人主觀意願左右的操作範疇,
往往讓當事人感到無可奈何,
好像一生人都是生活在命運的五指山之中,
而從這點來看,命運和地球上的萬有引力非常相似。
命理學較之物理學複雜,互動的變數很多,實驗難做,

但幸好命理學自古以來已經有「量度」的方法。
亦由於命理學讓我們擁有預測命運的方法,
所以「口水派」紫微斗數對命運一向是採用
最狹窄的命運操作性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
凡是可以預測到的,
    就是屬於命運的範疇,
    凡是不可以預測到的,
    就是屬於業力和個人自由選擇的範疇。」
能夠預測命運之後,有了命運「操作性定義」之後,
命運還需要懷疑嗎?還需要思考嗎?
[ 命理學兩大定律 ]
命理學有兩大定律:
第一定律 [存在定律]:「命運是客觀存在的現象,無從迴避。」
第二定律 [可測定律]:「命運是可以預測的。」
而命運預測的依據是命造的  [出生資料]。
中國人預測命運的方法有很多,但並非都是「命理學」。
命理學是利用公式和邏輯推理,
根據個人的「出生資料」來推算個人命運的學問,
例如子平八字,紫微斗數,鐵版神數,七政四餘等等。
 凡是可以預測的,就可以印證。
符合哲學家 Karl Popper 所提出的
falsifiable 條件:
refutable verifiable
如果命運存在,命理學又願意訴諸實驗及接受批判,
自然能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去蕪存菁,
成為一門不能忽視的學問。
  既然稱得上是定律,當事人就只能夠默默接受,
因為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不管你喜歡不喜歡,
不管你是否怨聲載道,是否怨天尤人,它都無動於衷。
運往往在你不知不覺之間引導和支配你該走的方向。
命運與死亡和部份人的私隱一樣,
隨著生命的誕生而來,亦隨著生命的逝去而消失。
命運,是與我們「同生共死」的伙伴。
即使你自以為是自己命運的主人,
其實很多事情由不得你自己作主。
中國傳統命理學的說法是:「冥冥中自有定數」、「天數已定」。
中國人的天是指自然的法則,與宗教無關:
命也者,自天之命也。定於冥兆,終然不變。
    鬼神莫能預,聖哲不能謀。
    觸山之力無以抗,倒日之誠弗能感。
    短則不可緩之於寸陰,長則不可急之於箭漏。
    至德未能逾,上智所不免。」
《辯命論》(劉峻)(全梁文,卷五十七)
所以根本沒有花錢可以改命、改運這回事。
能夠如此做的也許只有兩類人:騙子和神棍。
但擇吉開刀生產來造命」,卻是有的!
回歸心靈,認識自己,改變性格,
改變這一生人的「運」和下一生人的命運也是有的,
但難度非常之高,往往需要屢世的修行來慢慢改變!

We  are  born  at  a  given  moment  in  a  given  place
and  like  vintage  years  of  wine  we  have  the
qualities  of  the  year  and  of  the  season  in  which
we  are  born.
Astrology  does  not  lay  claim  to  anything  else.
( Carl G. Jung )
中國傳統命理學的天數自然之數」,
命理學所研究的亦為大自然的規律,所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否則自唐宋至今一千二百多年,命理學早就絕了跡,
不可能源遠流長,而且長久吸引到這麼多人著迷地去研究。
在歷史上,命理學雖然不是中國文化中的「顯學」,
但曾經是皇官之學,當中自有博大宏富的學問。
  科學和命理學都不會考慮是否有幕後操縱者」。
所有科學定律都不會考慮背後是否有「操縱者」或「無形主宰」。
正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
不會考慮萬有引力的背後是否有操縱者一樣。
究竟命運是否有幕後操縱者?
如果有,操縱者又是誰?
這些都不是命理學研究的範圍。
如果「萬有引力」和「能量守恆」這些自然界的定律,
背後都有操縱者,那麼這位操縱者可辛苦了!

《命運、劫、意義、緣份》

由於中國人早在唐代已經發明了命運的預測方法,
所以中國人對於命運這個名詞的概念比西方人有更實質的看法,
起碼我們能夠對命運提出一個
操作性的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就是:
凡是可以預測到的,就是屬於命運的範疇,
    凡是不可以預測到的,就是屬於個人自由選擇的範疇。」
中國傳統的命理學,
在相信有「命運」並且掌握預測「命運」的方法之下,
嘗試去參透「命運」和「時間」的作為,
正如物理學在相信有物質和能量之下,
去研究它們的性質和關係。
也許大部份人都知道人是遲早都會死的,
但其中只有小部份人能夠接受死亡,
而能夠接受死亡的人之中,
又只有小部份人真正思考過死亡的意義,
懂得享受生命的旅程,懂得不斷追求智慧,
懂得如何利用生命,在死亡之前繼續發光。

生與死都是無法阻擋的,
    我們只能享受這兩者間的一段時光,
    死亡的黑暗背景,將襯托出生命的光彩。」
( George Santayana )
除了衰老和死亡之外,在生與死之間絕大部份人都會患病,
所以下面這個誠心的祈禱是天主教徒和基督徒合理的要求嗎?
「求神在我病時醫治我,讓我盡早康復,而且不用花費看醫生,
    因為我實在太窮了!祈禱奉耶穌之聖名!誠心所願!阿門!」
雖然命理學可以預測大部份人在那一個大限及那一年,
甚至那一月,會遇上死劫,
但命理學不一定能夠肯定某人在何時何刻死亡。

命理學能夠指出某人在某段時間內會有「」,
至於能否逃過這個「劫」,
有時要視乎當時置身的環境和科技的進步程度。
「劫」的概念源於佛經。
如果再加上「禍福相倚伏」的概念一同來看,
站在不同持分者的角度來看,
「劫」既可以帶來悲哀,亦可以帶來喜樂,
因為解脫固然是一種喜樂,劫後餘生亦是是一種喜樂。
而且劫後餘生往往帶來「重生」,
重生不但帶來新的希望,更帶來思想上的轉變,
隨而帶來行為和生活上的轉變。

看破生死的人一旦預知劫數,
就可以在「劫」來臨之前「盡人事」,
未雨綢繆,作充裕的準備,
例如預先尋找某方面的專家,
增加自己或親友「劫後餘生」的機會率。
即使「劫數難逃」亦可以「聽天命」:
1.  珍惜和親人團聚的機會。
2.  立即放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3.  爭分奪秒地去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
至於不能夠接受死亡的人,就不應該知悉自己的「死劫」,
因為他 (她) 會恐懼到「死劫」來臨的那一刻,
也許未死之前就已經提早一兩年自己嚇死了自己!
另一方面,
命理學不一定能夠看透中國人所說的「緣份」,
因為其中可能有「業力karma 的作為,
但命理學卻可以看到某些「緣份」的緣起、緣滅。
愛別離,怨憎會,都是緣起、緣滅。
暫且不談壞的緣份,先看好的緣份:
人與人之間的「緣份」,無論多麼完美,總會有完結的一天。
童話故事裡的they  live  happily  ever  after只不過是夢想,
現實世界裡,人與人之間的「緣份」有長有短。
Don’t  take  the  good  things  in  our  life  for  granted.
There  is  always  a  time  limit  for  each  of  them.
Always  be  appreciative  while  they  still  last.
對大部份人來說,沒有分離,人就學不懂「珍惜」。
正如食物有品質保鮮期,
人與人之間的緣份也有緣起和緣滅;
也許對時限沒有認知的人,身在福中太久了,
就以為是理所當然,可以遲一點才「珍惜」。
拖延,乃人之常情。
命理學能夠讓我們預見「緣份」的完結,
讓我們可以提早珍惜「美滿的緣份」。
雖然最後的哀痛依然難以避免,但至少可以抓緊餘下的時刻,
而且最後會比較容易節哀順變。
We  must  count  ourselves  most  fortunate  to  share  
all  the  wonderful  years  with  those  we  love.
Sometimes  that  may  be  all  the  time  we  get  with
that  particular  person.  We  should  learn  to  be
grateful  not  only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ut  also  for  its  duration,  no  matter  how  short.
「緣份」當然會有壞的,因為我們難以知道前生所種下的業,
所以人生才會出現不是的父母、兄弟姊妹、配偶、子女、朋友。
哲學家蘇格拉底娶了一位心胸狹窄、十分強悍的婦人,
這個婦人性格執拗,嘮叨,而且粗魯,會公開羞辱蘇格拉底。
然而禍福相倚伏,蘇格拉底認為如果他忍受得住這樣的女人,
那麼對他來說,普天之下就沒有難以相處的人了。
也許我們可以視之為大哲學家的自我安慰,
但也許這個強悍的婦人的確淨化了大哲學家的心靈,
讓他在哲學方面取得重大的成就!
面對生命的消逝和無常,緣份的緣起和緣滅,
哀是正常的,根本無需逃避,無需節哀順變,
但哀中應該蘊涵著感恩之心,
明白人與人之間的「緣份」是有時限的。
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yQ5ZSMENF0
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
to  name  a  few,  for  example,
stupidity,  karma,  destiny,  relationship,
good  intentions  and  evil  intentions.
( Jason Ling )
命運讓我們明白青春的好處在於只要失敗並非致命,
之後依然有機會東山再起,反而少年得志,一帆風順,
或者未經過挫折而過早蒞臨的成功,

會是一個令人驕傲和自大的陷阱,埋下將來失敗的種子。
如果一個人欠缺了嚴謹的思考訓練,一旦人到中年,
體力和精力下降,遭逢失敗之後就未必能夠東山再起。
追求真理和智慧,堅持人格,選擇在一個善性循環之中徘徊,
不但是一個人此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而且會帶往下一生!

《西方人對命運的看法》(四)

[ Determinism ]
Determinism 中文譯為「決定論」,
是指「絕對宿命」,自由度等於零。
「決定論」認為生命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早已被決定。
絕對宿命論者認為,命運是
a  fixed  sequence  of  events  that  is  inevitable,
unchangeable  and  uncontrollable.
There  are  no  accidents. 
All  things  happen  for  a  reason 
even  when  they  seem  to  make  no  sense  at  all.
閻王註定三更死,絕不留人過五更。」
所有在閣下身上發生的事情,都已在冥冥中一早為你安排。
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  all  things  depended
upon  Fortune,  and  nothing  upon  ourselves.
( Lord Byron )
It  is  the  stars,  the  stars  above  us,
govern  our  conditions.
( William Shakespeare )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chance,
and  what  seems  to  us  merest  accident
springs  from  the  deepest  source  of  destiny.
( Schiller )
Nature  seems  at  each  man’s  birth  to  have
marked  out  the  bounds  of  his  virtues  and  vices,
and  to  have  determined  how  good  or
how  wicked  that  man  shall  be  capable  of  being.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Take  all  that  is  given  whether  wealth,  love  or
language,  nothing  comes  by  mistake  and  with
good  digestion  all  can  be  turned  to  health.
( George Herbert )
Continue reading 《西方人對命運的看法》(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