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和第四權]
不少人把政治視為他們的野心,
包括「民主」這種遊戲在內,一點也不奇怪。
最奇怪的是竟然會有人把「民主」說成是他們的理想,
甚至參政!
可惜吳趼人 (1866-1910) 已逝,
他的大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未能夠包括香港這些以「民主」為理想的人物在內。
這些人物攪笑的原因在於沒有腳踏實地,
沒有好好地去認識個人的理想,
沒有好好地去掌握「民主」這個概念。
如果吳趼人依然在生,
他必然會揭露和譴責社會上的愚昧和半善半惡的現象,
必然會揭露「第四權」在資本主義下的虛偽,例如
1. 對消費思維、勢利意識的推波助瀾。
有時支持「有錢大晒」,有時宣揚公義,左擁右抱。
2. 對哲學的半推半就,扮高級。
3. 對名氣及權力的崇拜,製造不平等的話語權。
4. 既支持「採訪自由」,
亦在有意無意之間打擊「言論自由」。
5. 將良心買給背後的金主,而這金主往往是野心家。
我們的社會是如此的討厭理想!
自稱捍衛民主的「第四權」真的愛人民嗎?
自稱捍衛民主的「第四權」真的愛民主嗎?
自稱是社會公器的「第四權」為何會由私人擁有?
我們的社會是如此的擁抱虛偽,第四權也不例外!
Nature does not seem to care very much
whether our ideas are true or not,
as long as
we get on through life safely enough.
And it is surprising
on what an enormous amount of error
we can get along comfortably.
( Randolph Bourne, Youth and Life, 1913 )
[愚公移山?腳踏實地?]
香港這些以「民主」為理想的愚公,
雖然自視為社會的精英或社會的良心,
但卻是真的「愚」公,否則怎可能不腳踏實地?
那麼,甚麼叫做「腳踏實地」?
不少香港人追求「民主」,
但他們心目中的「民主」是甚麼,他們並不清楚。
連「山」是甚麼也不清楚的話,試問愚公如何移山?
到清楚「山」是甚麼但不知道應該由山頂開始移起的話,
試問愚公又如何移山?
薪火相傳?咪講笑啦!
所以我們見到不少口裡大喊支持民主的老師和宗教人士,
在行動上竟然十分討厭批判思維,
他們心目中的民主是甚麼,他們並不清楚,
民主和批判思維有甚麼關係,他們亦不清楚,
因為個人和小團體的利益更重要!
凡是不願意「腳踏實地」的理想,
就缺乏了終極的凝聚力,分手總要在雨天,
就好像大部份的人際關係一樣,
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
在香港通識教育科裡,
我們會碰上「愛國」和「民主」這兩個概念。
正如我們想談「愛國」的精神,
首先就得弄清楚「愛」和「國」的定義;
想談「民主」的精神,
首先就得弄清楚「民」和「主」的定義。
首先,我們當然需要研究「民主」究竟是甚麼。
一旦開始思考民主的定義,就會想到三大問題:
「民是甚麼?誰作主?照顧誰的利益?」
☆ 民是甚麼?是指所有的人民嗎?
☆ 民主是指所有的人民一起作主嗎?
是指所有人民都有公平作主的機會嗎?
在真和誠的思想上,歷史上真的有過這種民主嗎?
弱智和糊里糊塗的老人家都有公平作主的機會嗎?
我們會願意給他們這個機會嗎?
☆ 民主是否指選出一部份人來作主?
我們繼續問:
如果是選出一部份人來作主,作主的民是否需要專業?
如果要求專業?那麼這種專業是甚麼?
如何考核?如何挑選?
如果不要求專業?那麼是否需要是精英?
如果要求是精英,那麼精英如何定義?
政治精英又如何定義?
精英如何考核?如何挑選?
精英的人格重要嗎?會是定義的一部份嗎?
如果人格重要的話,是否需要至少數十位朋友的推介?
包括他的老師、中學和大學的同學、工作上緊密接觸的同事?
精英的經驗重要嗎?
怎麼樣的經驗才重要?如何評核?
簡言之,這其實牽涉到「選賢舉能」的課題。
☆ 民主的「選」最好的方法有甚麼?
「一人一票選俊男美女」還可以勉強接受,
「一人一票選醫生」會成為一個大笑話!
☆ 主是甚麼?權力有多大?
如何保證作主的人不會濫用權力?
如何保證無能、無恥或者濫用權力的主,
可以不流血地被更換?
歷史科更可以從「民主」這個討論引入古代
「君權神授」及「權力世襲」的問題。
簡言之,這其實牽涉到「監管制度」及「替換制度」的問題。
☆ 作主的人應該照顧誰的利益?
所有人民的利益?包括子子孫孫的利益?
只是現在生存的人民的利益?
只是現在生存的大部份人民的利益?
只是投票選自己的人民的利益?
只是出錢出力支持自己參選的人的利益?
Nothing ever goes away until
it teaches us what we need to know.
( Pema Chodron )
究竟有多少人喜歡真理?有多少人喜歡思考?
有多少人喜歡腳踏實地?
甚麼叫做腳踏實地?
在複雜的事情之上,行動真的比思考更重要嗎?
If people would dare to speak
to one another unreservedly,
there would be a good deal less sorrow
in the world a hundred years hence.
( Samuel Butler )
Category: 處世
《理想和實踐之間》(五)
[團體的理想]
但理想一旦牽涉到一個團體,
便屬於必須尋覓「同道中人」合作,
並且需要配合運氣才能完成的理想。
一般來說,越是大的理想,就越需要組織團隊來合作,
這一個步驟叫做「匯聚力量」gathering support。
追求這些「需要與人合作的理想」,
必須同時具備「森林思維」和「挖根思維」,
才能夠連繫同一層次思維的同道中人,
否則最初的所謂同道中人,
由於思考未必屬於同一層次,
由於未必願意共負一軛,
或者由於野心淹沒了理想,
漸漸地就容易貌合神離,最後分道揚鑣。
一個團體的理想未必一定由個人實現,
甚有可能是由接手的人去實現,
因為個人往往不一定有足夠的人力和物力,
亦未必能夠達到「天時、地利、人和」的環境!
要想成功,往往需要將理想降低,退而求其次。
Eva Cassidy 《Over The Rainbo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RDmXsGeiF8
「挖根思維」要求我們問自己:
星星是否太遙遠?或者星星是否暫時太遙遠?
要達到這個理想,
自己是否絕對不介意運氣欠佳,或者有可能功虧一簣?
自己是否絕對不介意沒有「天時、地利、人和」三大要素?
「森林思維」要求我們問自己:
如果各團員不願意「有福同享,有禍同當」的話,
一旦行動失敗,
是自己一個人犧牲還是要其他人陪伴一起犧牲?
於是在最初團體組成的時候就需要定下規則。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哲學裡一個重大的課題。
因為如果理想十分重要,但在衡量客觀環境之後,
發覺理想在目前的情況之下遙不可及,
自己,甚至整個團體暫時都沒有能力實現,
那麼我們只有兩個選擇:
1. 知難而退,獨善其身[孟子]或明哲保身[莊子]。
2. 迎難而上,愚公移山。
迎難而上,是指做自己能力範圍內可以做的事,
當然不是意圖螳臂擋車,因為這是不智的行為。
一般恥笑愚公移山的人,
忘記了人類科學的發展就是愚公移山的行為!
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來實現的理想,
當然和現實會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愚公移山」既是理想,也可以說是夢想!
舉一個最極端的例子言之,假設理想是世界和平 ──
那麼即使目標十分遙遠,也只得硬著頭皮去做,
而且往往只能夠摸著石頭過河,盡人事,聽天命。
這一代人不能完成的話就交棒給下一代人去接力,
也許需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去完成。
這就是「愚公移山」的精神。
在這種「愚公移山」的精神之下,下面這句說話就很有意思:
Be satisfied with success in even
the smallest matter, and think that
even such a result is no trifle.
( Marcus Aurelius )
雖然辦學可能是一門生意,教書可能是一種野心,
但教育是一種理想!
教育本來應該是一種「愚公移山」的艱鉅事業,
但「愚公移山」的精神並不常見。
最常見的情況反而是:
一百位從事教學的人之中,只有一位重視教育,
一百位從事教育的人之中,可能只得一位愚公。
因為重視教育的人和重視教書的人,
往往屬於不同性格的人,
前者必然讓心靈主持大局,
而後者傾向於讓 ego 主持大局。
所以重視教書的人,即使被迫,
亦未必能夠達到教育理想所要求的智慧。
這有點像 Peter’s Principle 所描述的情況的另一版本:
在企業內升遷到個人的能力和才華未能夠配合的職位。
In a hierarchy every employee tends to
rise to his level of incompetence.
由於有 Peter’s Principle 提出在前,
於是出現了很容易理解的 Gardner’s Law:
Gardner’s Law: Eighty-seven percent of all
people in all professions are incompetent.
( John Gardner )
幸好如果一位「教書工作者」有澎湃洶湧的熱誠,
即使欠缺足夠的智慧,但制度可以改變他。
在政治方面, Peter’s Principle 常見,見怪不怪,
臺灣的馬英九總統就完美地示範了這個原理。
馬總統可能是自律及齊家的英才,馬總統何嘗不是一個好人,
說馬總統無能對他實在不公平,因為能力是相對的
──相對於職位,相對於時代,相對於其他人──
但可以肯定馬總統的思考能力未足以應付總統的職位,
而且馬總統似乎欠缺用人之能,
所以他的班底的思考能力同樣不濟,
結果好好一位馬總統就成為了治國之庸才。
接手的民進黨蔡英文,在急劇轉變的時代之中,
亦不見得她的思考能力足以應付總統的職位。
唉!為何臺灣的政府完全沒有人懂得建設一個「批判平台」!
Zoe Weil
The World Becomes What You Teac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5HEV96dIuY
《理想和實踐之間》(四)
[高瞻遠矚]
Set your life on fire.
Seek those who fan your flames.
( Jalaluddin Mevlana Rumi )
星星,代表偉大的目標、崇高的理想。
高瞻遠矚,或者具備洞察力的智者的星星
──他們崇高的理想──古代稱為「志」或者「大志」,
現代中文稱為「願景」,英文叫做 vision。
西方人對此相當重視,認為 vision 是心靈的兒女:
It is better to have dreamed
a thousand dreams that never were
than never to have dreamed at all.
( Alexander Pushkin )
The vision always precedes the realization.
( Lilian Whiting )
Cherish your visions and your dreams
as they are the children of your soul,
the blueprints of your ultimate achievements.
( Napoleon Hill )
只有崇高的理想才能夠成為我們的北極星,
成為船隻在波濤洶湧中的指南針,在海霧迷濛中的燈塔。
西方人甚至認為,
高瞻遠矚 [理想] 和 腳踏實地 [實踐] 就是世界的希望。
A vision without a task is but a dream;
A task without a vision is drudgery;
A vision and a task is the hope of the world.
( From a church in Sussex, England c.1730 )
[腳踏實地]
腳踏實地,說起來好像很簡單,
其實腳踏實地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認識個人的理想」。
很多人就是失敗在這一步。
站在高瞻遠矚的角度來看,認識個人理想的方法只有兩種:
1. 宏觀,從大到小的「森林思維」和
2. 微觀,從根源開始去思考的「挖根思維」或「根源思維」。
We think in generalities, but we live in details.
To make the past live, we must perceive it in
detail in addition to thinking of it in generalities.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獨力可完成的理想]
只牽涉個人範疇的理想,屬於獨力可完成的理想,
例如克服個人的缺憾 defects,
追求不違背道德的個人興趣 interest,
承擔照顧家人的責任 responsibility,
服務社會 social service 等等。
只要理想不定得太高,最容易實現,
而且只需要具備「挖根思維」就可以腳踏實地,
不一定需要同時具備「森林思維」。
一旦應用「根源思維」,我們就會發現
「認識個人的理想」和「認識自己」根本就是同一條問題!
我們需要問:
這個理想對自己的重要性如何?
這個理想是否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理想?
這一個步驟叫做排列重要次序 setting priorities。
沒有做這一步功夫的人,
往往爬到了梯子的頂端之後,卻發現梯子架錯了牆。
即使沒有找錯了理想,
但自古以來,這個世界就有「志大才疏」的現象。
Some people are limited by their attitudes
rather than by their abilities;
Some people are limited by their abilities
rather than by their visions.
而且「志大才疏」的人擁有的,
往往不是「理想」而是「妄想」,
因為他們大大高估了自己能力和個人的運氣。
所以我們必須問一問自己,
是否具備足夠的才華、天份和智慧去達到這個理想?
如果才華、天份和智慧不足的話,
是否應該「將價就貨」,降低自己的理想?
除了欠缺自知之明之外,
「志大才疏」的人還容易有一個性格上的陷阱,
就是過度喜歡別人的讚譽,忽略了個人需要改進的地方,
忽略了培養思考的能力,忽略了個人的操守。
這種現象有很多不同的原因,例如:
1. 自小出身於富裕家庭。
2. 小時了了,得到太多長輩及老師無知的讚美。
3. 運氣佳,二十多歲就已經在事業上「成功」的人。
結果由於自吹自捧,招致別人的嫉妒,
或者招致眼睛明亮的旁觀者合理的批判,
於是心情和自信就好像由天堂跌落地獄。
由於才華和智慧不足,越是找藉口解釋就越醜態百出!
最不幸的「志大才疏」者,
就是那些在年青時置身於該行業欠缺競爭者的時代,
所以曾經一度成功,有點名氣,
但人到中年以後,由於不願意安於緬懷光輝歲月,
即使心頭火熱,意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奈何江郎才盡,黔驢技窮,窮餘生之力亦無法再力爭上游。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無去路,後有追兵!
「志大才疏」者只能夠楞在那兒,
看著才華比自己優秀的年青人勇往直前,開山闢路,
而自己就只能夠考慮認命還是不認命,
考慮是否運用自己的權力和地位打擊後浪。
這種情況不論在商界,政界,文化圈,愚樂圈,
還是娛樂圈,都是常見的現象!
Glen Campbell
Yesterday When I Was Young
《理想和實踐之間》(三)
[理想和野心]
「我 ego」重視野心 ambition,只爭朝夕;
「我 ego」認為有意義的事情不外乎「名、利、權」的爭奪。
「心靈 soul」重視理想 vision/ideal/dream,
同樣重視實際,但追求永恆的真理和抽象神聖的東西;
讓心靈主持人生大局的人,不會做無意義的事情。
表面上野心和理想都重視意義,但兩者的意義並不相同。
一般人站在野心和理想這兩個極端之間,
因為既放不下「我 ego」,又有微弱的「心靈 soul」。
野心,可以是源自父母或長輩的要求,
甚至可以是源自家族的期望;
野心,可以是源自社會環境和制度的薰陶,
亦可以是源自同儕所追求的東西。
理想,一定是個人回歸心靈後,真我的抉擇。
The most beaten paths are certainly the surest,
but do not hope to start much game on them.
( Andre Gide )
很多女孩子都說,
想選擇一個有理想的男孩子作為終身伴侶,
結果很多情況之下她們都是選了一位只有野心的人。
一旦女孩子洗濕了頭之後,往往連腦也一起洗乾淨,
全盤接收野心家隨之而來對自己個人行為的解釋,
以上流社會的生活來麻痺自己的思考和心靈。
這方面的現象,是筆者的觀察;這方面的學問,
則屬於社會心理學裡 justification 的研究範疇。
必須先分辨理想和野心,
我們才可以開始談關於理想這個課題。
擁抱野心及追求野心,是人類戰爭文化的基石;
野心喜歡權力和武器。
擁抱理想及追求理想,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基石;
理想擁抱愛和智慧。
如果我們不用清晰的詞彙,
年青人就分不清理想和野心的分別,
隨時可能影會響到他們將來的婚姻、家庭、事業、
子女、社會,甚至整個國家的精神文明!
You see things; and you say, ” Why?”
But I dream things that never were;
and I say, ” Why not?”
( George Bernard Shaw )
Others have seen what is and asked why.
I have seen what could be and asked why not.
( Picasso )
理想重要嗎?別人的野心會影響到我們嗎?
There is no absolute point of view
from which real and ideal
can be finally separated and labelled.
( T. S. Eliot )
人類的世界一向都是抽象的 [觀念、想法和思考] 創造了現實,
所以 real and ideal 永遠是互相糾纏在一起,
如果我們讓別人的野心控制了大部份人的意識形態,
整個社會就需要承受別人想法所產生的後果。
[星星]
但理想並非所有人都有,因為人不一定需要有自己的理想,
因為大部份人都選擇隨波逐流,讓長輩來決定自己的理想,
讓市場來決定自己的理想,讓傳媒來決定自己的理想。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 Oscar Wilde )
西方人喜歡用「星星」stars 來代表理想。
Every great dream begins with a dreamer.
Always remember, you have within you
the strength, the patience, and the passion
to reach for the stars to change the world.
( Harriet Tubman )
Reach high, for stars lie hidden in your soul.
Dream deep, for every dream precedes the goal.
( Pamela Vaull Starr )
有些人乘搭太空穿梭機,去拜訪他們心中喜愛的星星,
但回不到地面,或者拒絕回到地面,
索性一生人逗留在太空中漫遊。
所以有人說:「理想不妨高,但宜腳踏實地。」
和《周易》「崇法天,卑法地」的說法不謀而合。
Keep your eyes on the stars,
and your feet on the ground.
( Theodore Roosevelt )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這金句的翻譯是: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問題的關鍵在於「甚麼是實地?」
凡是個人的「理想」或者「假說」脫離真理,
脫離應用範疇,或者「理想」不符合個人的能力,
都屬於不肯腳踏實地,香港俗語稱為「離地」!
人絕對可以得過且過,糊裡糊塗地度日。
人絕對可以腳踏實地,生活在二維空間,
永遠只看地平面,從不向上仰望星星。
有些人年青時有野心,得到個人滿意的結果之後,
半得過且過,半積極半消極地度日,
根本不知星星為何物。
有些人腳踏實地,但由於能力所限或者欠缺運氣,
卻總是摸不著心愛的星星。
如果一個人想開始思考「理想」這個課題,
他就需要問自己:
理想是甚麼?我有理想嗎?我需要理想嗎?
我現時的人生目標是理想還是野心?
我的理想是否會變成野心?
會否最終令自己的人格貶值?人格值多少錢一斤?
理想的種類、理想的高低,因人而異,
因應個別的性格、興趣、能力、智慧、愛心、抱負而異。
理想,絕對屬於個人的抉擇;
怎麼樣的人,就會有怎麼樣的理想!
所以只有自己才可以回答這一些問題:
我的理想是甚麼?
我的理想可以達到那一個程度?
如何可以達到我的理想?
我的理想可以靠獨力來達成嗎?
要達到我的理想需要導師的指導嗎?
要達到我的理想,運氣這個因素有多重要?
執行之前需要先算一算命嗎?需要先占卜一下嗎?
《星》關正傑 鄧麗君
《理想和實踐之間》(二)
[野心]
人望高處不一定是好事,
因為高處既可以是理想,也可以是野心!
野心往往會令人扭曲人格,甚至出賣心靈。
有理想或者有野心的人,最初都十分勤力;
有理想或者有野心的人,都可以有抱負;
有理想或者有野心的人,都可以談立志。
有野心,才有希望成功;
但有理想,卻必然有成就。
問題是,有野心的人也會用「理想」這個詞彙:
「我們可以平凡,可以出賣人格,但不能夠沒有理想。」
這就是為何定義非常重要!
一般來說,
由於追求名、利、權的慾望而產生的志願或目標,
我們不會稱為理想,我們稱為「野心」ambition。
當我們容許概念混淆不清,容許辭彙被濫用 abuse 的時候,
野心家的走狗就會偷換概念,將主人的野心說成是理想。
Ambitions are driven by greed.
Ideals are driven by ethusiasm.
Both of them require sweat,
determination and hard work.
理想和野心的澄清和區分相當重要,
因為世上的事情往往並非黑白分明,
容易正中有邪,邪中有正,難為正邪定分界。
這就是為甚麼聖經這樣強調要「保守你的心」!
No vice exists which does not pretend
to be more or less like some virtue
and which does not take advantage of
this assumed resemblance.
( La Bruyere, Characters, 1688 )
關於這一點最清楚的例子,來自科技的應用:
如果一位科學家日以繼夜研究,
試圖將科學和科技應用在改善民生之上,
我們說他有理想;
一旦他試圖將科學和科技應用在製造武器之上,
我們不可能說他有理想,他只不過是有野心。
教學界也有相似,但遠較溫和的現象:
老師以「傳道、授業、解惑」為目標者是有理想,
老師以公開考試成績為目標者 [5**計劃] 是有野心。
然而兩者不一定有矛盾,
視乎公開考試的內容是否符合「傳道、授業、解惑」,
視乎老師是否會忽視大部份學生的學習興趣,
視乎老師是否會教導學生如何去思考,
視乎老師是否會歧視失敗者。
一位體育老師,
如果以「身體健康,各適其式」為目標者,
那麼他算是有理想的人,
如果以獎牌多少為目標者,
則他只不過是有野心的人而已。
如果像某些奧運選手的嚴格訓練,
不論那些選手最終是否能夠得到獎牌,
都需要承擔未來身體方面的長期疾患,
當傷痕累累退役的時候,才領悟到代價有多大。
那麼不論是教練還是運動員,
都不能夠說是有理想的人,他們只不過是野心家。
況且還有發生意外的機率:
就好像體操選手桑蘭,十六歲開始她輪椅上的人生。
最痛苦的是,有時野心並非完全來自當事人,
而是來自當事人的父母和導師!
為了爭奪奧運金牌,
不少中國兒童被父母送去體操學校培訓,
連續數年差不多每天忍受教練的斥罵和肉體上的痛楚,
還需要提早經歷成人世界競爭的冷酷與無情。
為了贏在起跑線上,
不少香港兒童自小被父母送去補習和培訓十八般武藝。
也許我們都相信天將會降大任給我們的子女,
所以天還未動手之前,人就要未雨綢繆;
也許我們都信奉張愛玲的名言:「成名要趁早!」
所以兒童的培訓也要趁早。
一旦兒童早成名,自然光宗耀祖!
文學家蘇軾說: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唯願孩兒愚且魯, ……」
也許蘇軾對兒子沒有野心,不介意兒子一輩子庸庸碌碌,
也許他對兒子的野心來自對兒子命運的期望,
所以最後的一句最精采:「無災無難到公卿」。
至於商界,也提供了很清楚的例子。
由於野心不容易控制,
懷著野心的人很容易就會走入灰色地帶,
在合法的情況之下做不道德的事情。
不少有野心的壯年人每天朝氣蓬勃,胸懷大志,
身穿筆挺西裝、腳踏名貴皮鞋,氣定神閒,
從來不會思潮起伏,只會思潮齷齪。
唔係虛偽,唔係矛盾,係食腦,係識撈!
步步高升之後,地球在他的腳下,天地任他闖蕩;
個人履歷,美跡斑斑,足以在三代兒孫面前誇口!
人以類聚,他們甚至聯群結黨,同心協力,
笑容裡藏刀,溫婉裡藏劍,
以積極、謹慎、步步為營的行騙和欺壓為樂,
發揮我們教育界十分重視的團隊精神。
他們又懂得星期日去教會、教堂,
一來可以拉客,二來可以製造個人形象兼洗滌心靈;
的確是一脈相連天堂,一脈相連地獄,
入得地獄,上得天堂!
偶爾做一點義工,再度提昇自我或企業的形象,
就好像去食個包、沖個涼和洗汽車一樣簡單,
完全尊重教育界十分重視的生命教育。
誰說「威人威威不是威」?
威人的目標就是「成功」,
一將功成萬骨枯,反正枯的是別人的骨!
威威的威人每天做他們喜歡的事情或工作,
不用追逐成功,成功便會跟隨著他們。
樂此不疲,樂在其中,樂而忘返,樂不可支,
樂於夠狠、樂於夠毒,樂不思蜀,真是樂壞了。
有些人的自尊建立在追求真理之上,
有些人的自尊建立在他的才華之上,
有些人的自尊建立在他累積的財富之上,
有些人的自尊建立在他的權力之上,
有些人的自尊建立在他的轉數快和虛偽之上,
有些人的自尊建立在他的人格之上。
There is an ethical dimension in whatever you do!
堅持人格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因為人類往往傾向於在灰色地帶原諒自己,
並且告訴自己很多人都是在做同樣的事。
I am not the only one!
他們忽略了的地方是,一旦洗濕了頭,
灰色地帶裡不道德的行為和隨之而來的解釋,
是會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的。
不少人最初的意圖也許是暫且歪曲人格,
待富貴之後才金盤洗手,甚至日行一善,
結果卻是「富貴不來人格去」!
Moral contamination almost never announces itself;
it is always a very small, seemingly silent,
inconsequential event,
but it is like radiation; it accumulates,
and there are no permissible safe levels.
( E. L. Doctorow, 1979 )
且讓筆者狗尾續貂,加多一句:
Foolishness is similar to moral contamination;
it accumulates and may well grow with age.
( Jason Ling )
無論一個人選擇甚麼職業,走一條怎樣的道路,
他都需要面對或大或小的道德挑戰,
如何抉擇就決定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理想和實踐之間》(一)
[目標]
人不一定有理想,但必然有目標──
不論是短期的目標或者長期的目標。
生物的生存和生殖也是一種目標,
但也許是銘刻在一切生物的基因之內,
一種不用思考、未必自覺的目標。
隨波逐流、隨遇而安,好像是漫無目的,
但其實也是一種目標,
既可以是被迫選擇的目標,稱之為無奈的現實,
也可以是主動選擇的目標,
沒有夢想或者理想的人稱之為正視現實。
但隨波逐流、隨遇而安,並非人類獨有!
至於夢想或者理想,則是部份人類獨有,
主動地去建構,比較持久,比較長遠的目標。
[夢想、理想]
無論是夢想 dream 還是理想 ideal,
都是教育界和勵志人士常常喜歡掛在口邊,
隨意運用,定義曖昧,意圖無本生利的詞彙。
夢想和理想,很多人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
不太願意花思考上的功夫把概念弄到清晰,
所以在批判思維的訓練之中,
我們對這兩個詞彙的應用必須謹慎。
There may be reasons for the things we do
and the beliefs we hold,
but those reasons may be silly, out-of-date,
or simply not good enough.
夢想 dream 罕有出現「有志者事竟成」的美滿結局。
一百個有夢想的人,九十九個將會失敗,這是現實,
因為夢想有可能根本就是不切實際,
脫離現實的「幻想」fantasy,「空想」delusion ,
或者是超乎個人能力的「妄想」wishful thinking,
或者是沒有意圖主動去進行的「憧憬」yearning。
而且這個夢想極有可能是別人的理想,
但卻是當事人的痴心妄想,
因為當事人既欠缺了自知之明,又欠缺了知人之明。
換言之,判斷個人的想法,
究竟是不切實際的夢想還是可以實現的理想,
然後努力去實現夢想,先決條件都是知己知彼!
Castles in the air ─
they are so easy to take refuge in.
And so easy to build too.
( Henrik Johan Ibsen )
只有思考力不足的勵志人志,
才會苦口婆心地勸人要有毅力,堅持理想,不要放棄。
所以我們應該避免跟任何人說:
「只要有夢想,你就會達到」,
因為這句說話根本就是意圖無本生利的廢話。
問題的關鍵不是在毅力,不是在堅持或者放棄理想,
問題的關鍵是當事人是否有能力思考和判斷:
1. 甚麼是理想?
2. 甚麼是我的理想?
3. 這個真的是我的理想嗎?
3. 甚麼是我有能力達到的理想?
4. 要達到我的理想需要甚麼條件?
5. 我現在具備甚麼條件?
6. 我願意花時間去培育欠缺了的條件嗎?
要想成功,往往需要將「夢想」變身為「理想」。
其中涉及許多變數,例如個人的天賦才華,興趣,
運氣,個人的努力和毅力,理想的種類,
導師的功夫及理想和時代的需要是否配合。
但首先,「夢想」必須接受批判!
如果「夢想」願意接受批判,
讓當事人明白白自己這個夢想
1. 來源之中,虛榮的成份佔多少,
才華的成份佔多少,興趣的成份又佔多少。
2. 個人實踐的意願又有多強。
讓當事人明白自己有多少個不同的夢想,
自己可以為某一個夢想犧牲多少其他的事物。
如果「夢想」能夠接受這樣的批判,
就有希望晉級為「理想」ideal。
接受了批判的「理想」由於有了「理」在內,
少了「夢」的成份,實現的機會就比較大。
如果社會對這個「理想」有顯性的需求,
我們就很容易達到自己的理想。
如果社會對這個「理想」沒有顯性的需求,
我們就需要評估社會對這個理想的隱性需求。
如果我們覺察到社會對這個「理想」有隱性的需求,
就可以讓 supply creates demand。
所以我們也應該避免跟任何人說:
「這件事太過理想,還是放棄罷」,
因為理想從來都不會有太過的問題,
只有其中蘊藏的「理」有多少的問題,
只有實行的時空和方法是否合適的問題。
所以當我們說上述這句話的時候,
往往顯示出我們根本不懂得甚麼是理想,
亦不懂得如何分辨理想和夢想。
如果這個理想很偉大,但社會暫時對它沒有需求,
也許我們就需要找一份其他的工作,
來「養活」這個暫時遙不可及的理想!
只要我們不放棄,總有一天有人會實現這個理想。
這就是中國傳統裡「愚公移山」的精神!
雖然夢想和理想有分別,
但在英語國家,夢想和理想這兩個詞彙常常通用。
[理想]
「理想」是一個褒義詞,
所以我們必須堅持「理想」這個詞彙不得濫用,
不可以魚目混珠,不可以試圖以瑜掩瑕!
所謂理想,必須堅守人格,
必不能違背道德,必不可踐踏在別人身上,
必須承擔自己的責任。
如果所謂理想不需要括道德方面的考慮,
那麼希特勒何嘗不是一個有理想的人?
There is an ethical dimension in whatever you do!
「理想」,可以是為自己,可以是為家庭,
可以是為社會,可以是為國家,可以是為人類。
「理想」,可以是源於個人童年的幻想,
可以是源於偶像的感染、長輩的薰陶,
可以是源於意圖提升人類的物質文明,
亦可以是源於意圖提升人類的精神文明。
千萬不要以為崇高的理想一定是高不可攀,
一定是有才華的人才可以擁有的東西。
很多崇高的理想,一般人都可以擁有。
舉例言之,以「人格」為生命中的重點,
立志不行歪路,一生在工作上都不欺騙人,
就已經是一個極之崇高的理想,
而且也是每一個人能力範疇內可以達到的目標。
It is not necessary that
whilst I live I live happily;
but it is necessary that so long
as I live I should live honourably.
( Immanuel Kant )
Integrity is one of several paths,
it distinguishes itself from the others
because it is the right path,
and the only one upon which
you will never get lost.
( M. H. McKee )
有人說,人生中最大的悲哀有兩種,
一種是堅持了不應該堅持的東西,
另一種是放棄了不應該放棄的東西。
人格,絕對是人生中不應該放棄的東西!
Better is a poor man who walks in his integrity
than a rich man who is crooked in his ways.
《Proverbs 28:6》
You may not control all the events
that happen to you, but you can
decide not to be reduced by them.
( Maya Angelou, Letter to My Daughter )
事情有緩急輕重之分,道路有正歪之分。
當資訊不足,難以判斷的時候,
堅持人格辦事就是一個好方法;
堅持人格,在諸多需要「當機立斷」的事情和行動之上,
更加是一個最好的指引。
堅持人格永遠比事情的成敗更加重要!
許多人口中的所謂「慎重的考慮」,
其實只不過是在考慮是否放棄人格!
堅持人格,才能終身不悔。
人格這種崇高的理想,並不一定需要有目的地。
I would prefer to fail with honour
than win by cheating.
( Sophocles )
You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by making yourself a better person.
( Scott Sorrell )
有一點是最重要的:
只有努力實現理想,理想才能夠成為現實!
《理想》 (流沙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
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飢寒的年代裡,理想是溫飽;
溫飽的年代裡,理想是文明。
離亂的年代裡,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裡,理想是繁榮。
理想如珍珠,一顆綴連著一顆,
貫古今,串未來,瑩瑩光無盡。
美麗的珍珠鏈,歷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來,先輩照子孫。
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載著你出海遠行。
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
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觀察著生活;
理想使你倔?地反抗著命運。
理想使你忘記鬢髮早白;
理想使你頭白仍然天真。
理想是鬧鐘,敲碎你的黃金夢;
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一種獲得,
理想又是一種犧牲。
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
那只不過是它的副產品,
而更多的是帶來被誤解的寂寥,
寂寥裡的歡笑,歡笑裡的酸辛。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個「大寫的人」。
世界上總有人拋棄了理想,
理想卻從來不拋棄任何人。
給罪人新生,理想是還魂的仙草;
喚浪子回頭,理想是慈愛的母親。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
那是妖魔在考驗你的堅貞;
理想被扒竊了,不必哭泣,
快去找回來,以後要當心!
英雄失去理想,蛻作庸人,
可厭地誇耀著當年的功勛;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終生,
可笑地詛咒著眼前的環境。
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
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陰。
請乘理想之馬,揮鞭從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抗逆》(八)
[心靈的抗逆]
生命中的種種挫折,大部份都是難以避免的挑戰,
人不應該害怕逆境的挑戰,也不要逃避,
而是應該勇敢地「接受、面對、處理」,
因為這個逆境可能是你這一生人之中,
需要好好地學習去接受、面對和處理的課題,
而且這些挑戰,往往可以鍛煉我們的性格和心智,
可以使我們從自己和世界的互動之中得著智慧。
如果逆境已經來臨,從心靈的角度來看,
只要沉著及勇敢地接受挑戰,
則無論最後是否能夠克服逆境,
都代表著意志的磨鍊,代表著性格的成長。
而最困難的時候,既可能是離成功不遠的時候,
亦可能是壯烈犧牲的時候。
至於是輕於鴻毛的犧牲還是重於泰山的犧牲,
全繫於最初的抉擇。
2006-03-26 香港的日報有這樣一段新聞:
「曾經當過教師的父親,
為幫智障女兒楊麗娟圓追星夢而散盡盤纏,
從甘肅蘭州老家追星追到香港。
這位劉德華粉絲的父親,
淩晨竟然在尖沙咀天星碼頭跳海自殺身亡。」
父親讀過書嗎?當然讀過。
意志的磨鍊有嗎?當然有!
父親有破釜沈舟的毅力嗎?當然有!
父親對女兒的愛有嗎?視乎愛的定義。
父親勇敢嗎?視乎勇敢的定義。
父親的自殺,輕於鴻毛還是重於泰山?
相信「不可論斷人」的人當然對這位父親十分同情,
想到為甚麼這位父親不找我們這些充滿愛心的人幫忙?
至於喜歡以「有容乃大」為口號的人,
應該如何發表自己的意見?
對某些粉絲及她們的父母來說,
「留得青山在」也許遠遠比不上「劉德華心在」!
所以筆者贊成出劉德華「攬枕」,
一來可以反映香港是男女平等的社會,
二來還可以替香港賺一大筆外匯!
面貌?當然是用劉德華三十歲左右時的面貌。
但是否必須要有腹罩掩蓋著六塊腹肌,
以免世風日下?
普通的逆境,一般人都有能力應付,
強橫的逆境,往往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夠應付。
我們並非大智大勇的人,所以追求智慧目的只是
1. 做好最初的抉擇,和
2. 應付中層次的逆境!
Mark Epstein
The Trauma of Being Alive
生命本來就是苦中有樂,樂中有苦,禍福相倚伏,
往往是天堂和地獄並存。
Even the most daring and accomplished people
have undergone tremendous difficulty. In fact,
the more successful they became, the more they
attributed their success to the lessons learned
during their most difficult times. Adversity is
our teacher. When we view adversity as a guide
towards greater inner growth, we will then
learn to accept the wisdom our soul came into
this life to accomplish.
( Barbara Rose )
自我教育,目的其實就是應付逆境:
不斷地追求智慧,再加上不屈不撓的精神,
以應付外界強加於個人身上的挑戰。
至於自找的挑戰,一般的次序是按部就班:
衡量挑戰,接受挑戰,克服挑戰。
The marvelous richness of human experience
would lose something of rewarding joy
if there were no limitations to overcome.
The hilltop hour would not be half so wonderful
if there were no dark valleys to traverse.
( Helen Keller )
經歷過悲哀、創傷、困厄、內心掙扎,
最後能夠成功克服的人,
往往更能夠感受到甚麼是幸福,
未經歷過逆境的人往往只會「身在福中不知福」!
Barry Schwartz
Our loss of wisdom
Eleanor Longden
the voices in my head
《抗逆》(七)
[接受事實]
我們都是屬於中智中勇的人,
很容易會因為自己成功克服普通的逆境而沾沾自喜,
覺得十分驕傲;
多了幾次成功之後,
甚至連自己不懂得的東西也以為自己懂得,
於是冒險的精神蓬勃地發展,
在字典裡再也找不到那個「難」字,
失敗的種子往往就是在意氣風發的時候埋下的。
有一些冒險極有可能輸得很大!
如果忽視潛在的危機,結果賭輸了,
但又站不起來,怎麼辦?
如果碰上了那些「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挫折,
又怎麼辦?
首先當然是接受事實:
接受自己的愚昧,接受自己性格上的缺憾,
接受生命中的不公平與苦難,接受運氣的不濟,
接受命運的安排。
既然已經交了學費,當然是盡力汲取經驗和教訓!
假設最初的抉擇是一條正路,
或者所碰上的挑戰和道德無關,
應付逆境其次的方法,
就是拒絕成為一個喪志的人,發揮剩下的能力。
You must count yourself fortunate
if your health and your brain remain intact!
如果還有兩肢,但腦袋絲毫不損,當然謝天謝地,
如果沒有了四肢,腦袋絲毫不損,
是否尚有生存和生命的意義,則見仁見智,
視乎個人腦袋的價值能否替餘下的人生作出貢獻。
對中智中勇的人來說,
人生之中最不能夠放棄的就是人格!
常見壞人齊心戾聚,集思廣益地去做壞事,
庸人、倀人在旁鼓掌助陣,
怕事的人噤若寒蟬,袖手旁觀,
而道貌岸然的蠢人,
則無知地意圖帶領群眾在曠野裡兜圈子,
為虎作倀去批鬥同胞,甚至埋沒人性,殺人取樂。
重視人格的人千萬不要埋堆!
In individuals, insanity is rare;
but in groups, parties, nations and epochs,
it is the rule.
( Friedrich Nietzsche )
從埋堆做壞事的現象來看,
我們就明白英國詩人米爾頓 (1608-1674) 的這句說話,
為甚麼會成為不少人的座右銘:
Better to rule in Hell than to serve in Heaven.
( John Milton )
[盡人事、聽天命]
身體的健康狀況、個人的智慧和努力,
固然是應付逆境最重要的三大因素,
但世間很多事情的解決,並非能夠單憑個人的努力,
其中極有可能有命運、運氣,甚至靈界的參與。
人在做,天在看。
如果相信自己是「天將降大任」的人之一,
接受逆境的挑戰自然會得到最後的勝利;
如果天不願意降大任,則接受挑戰必然失敗。
如果天還未願意降大任,則接受挑戰雖然失敗,
但失敗之中可能已經埋下了成功的種子。
中國的傳統智慧建議一早選擇行正路的人:
1. 不必強求得到最後的勝利。
2. 凡是必須做的事,即使力有不逮,亦必須盡心盡力,
「盡人事、聽天命」,祈求靈界的力量協助,
因為我們相信「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不少從事偉大事業的人都擁抱愚公移山的精神,
鞠躬盡瘁,全力以赴,死而後已。
可惜如果代價太大的話,即使行在正路上的人,
都未必沒有足夠勇氣接受超越自己能力的挑戰。
那些能夠熱愛真理,追求信仰,
不願意停頓在疑信參半的信念之中,
為崇高的理想而奮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
實在十分罕有!
除了熱愛真理的人之外,
一般人都不介意心靈方面的不自由,
只是著眼於身體方面的自由。
著名意義治療心理學家 Viktor E. Frankl (1905-1997)
用了兩個信念支持自己在納粹集中營裡「活下去」:
1. 有生命就有希望 ( Thomas Hardy )
2. 生命的意義是絕對重要的。
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 Friedrich Nietzsche )
雖然說「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柴燒」,
但在特殊的環境之下,畢竟需要強而有力的「意義」,
才能夠懷抱「希望」和產生「生存的意志」,
有了生存的意志,才能夠忍受近乎絕境的苦難。
回來反思「不自由,毋寧死」這句口號,
就覺得未免有點意氣用事!
To live is to suffer, to survive is
to find some meaning in the suffering.
( Friedrich Nietzsche )
《抗逆》(六)
[重視二手經驗]
大智大勇的人至少具備下列四個特點:
1. 知道自己無知,
2. 重視真和誠,愛和智慧,
3. 明白真正的謙虛是甚麼,明白謙卑又是甚麼,
4. 有較高的能力在別人的逆境中設身處地去思考,
所以不需要親身付出代價,
就往往能夠從別人的挫折、困厄、悲哀和苦痛之中,
學習到接近第一手的經驗,汲取教訓,
努力思考,作出迎戰將來逆境的準備,
並且學會「知足」、「感思」和「珍惜」,
甚至比當事人領悟得更多。
如果天降大任,先往地獄,再上天堂,
固然能夠產生生命的喜悅;
如果天不降大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自我鞭策,自強不息,亦自得其樂。
追求智慧,判斷誰是真正的專家,
然後向請他們請教,一向是未雨綢繆的最佳方法。
[抗逆是這個部落格的宗旨之一]
心靈、精神和道德方面的逆境和抗逆,
一向是筆者喜歡研究的課題,
亦是這個網站成立的其中一個的宗旨。
心靈和精神方面的抗逆,
是一個「有興趣者聊聊可數」的課題,因為
1. 愛真理的人甚少,
2. 往往牽涉到「生命的意義」這個課題,
令不喜歡思考的人知難而退,
3. 往往牽涉到「容易受傷的 ego」這個普遍的現象,
令人沒有興趣看下去,
4. 讀者遲早會發現,
如果意圖在心靈和精神方面更上一層樓,
必須從自我批判開始,
和大部份人「惜自己」,「我係我」,及「追求快樂」
這種種意識形態和心理狀況背道而馳。
筆者從寫作的那一天開始就明白自己選擇的,
是一條很少掌聲、擁抱孤獨的道路,
所以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句說話有深刻的體會。
多年來的經驗是:
1. 寫比講更好,
因為可以讓沒有興趣或不喜歡思考的人即時退出,
而那些不介意聽不中聽說話的人可以回來再看。
以往聽演講的經驗告訴筆者,這是一個尊重受眾的做法。
2. 和年青人分享思考成果才是應該努力的方向,
因為大部份年青人思考力開始成長,
比較重視真和誠,有追求智慧的熱忱,
心靈方面還未被污染,擁抱較少的虛偽。
和年青人分享,
筆者的寫作比較容易增加受眾的百分率。
筆者讀中學時歌集中有「青年向上歌」,
但卻沒有「中年向上歌」及「老年向上歌」,
可能是因為不少中年人在社會上拼搏數十年之後,
不再需要向上,只需要歎世界罷。
3. 在上了年紀的人之中,只能夠找同道中人,
因為大部份上了年紀的人心靈的熱誠早已冷卻,
往往比較頑固,而且擁有更容易受傷的 ego!
況且在上了年紀的人之中,
愛惜 ego 的人很多,愛惜心靈的人很少;
口頭上重視心靈的人很多,真正重視心靈的人很少。
人到中年之後,腦筋不遲滯的那些,
往往從事 ego 方面的度橋,不會關心自己的心靈,
不會從事心靈方面的思考;
腦筋遲滯的,則成為一部完全依賴以往經驗的生物機器。
上了年紀的人之中,
有宗教信仰的那些會關心自己的心靈,會重視修行;
僅僅有宗教信念的那些,只不過是人云亦云的羊群,
雖然大部份都是好人,但對心靈和誠實的熱度不足,
往往和某些政客一樣,敵我分明。
那些利用宗教的人當然比羊群聰明得多,
因為他們是放棄了心靈的人。
人心是詭詐的!
筆者年輕的時候,分不清「信仰」和「信念」的分別,
導致不少認知上的錯誤,
中年才覺醒到:「愛真理並不容易,因為需要晝夜思想」。
參考:《信念、信仰》(三)
真理從來都不是仁慈的。
人類從來都沒有辦法令真理仁慈,
人類只能夠將真理應用在仁慈的地方!
隱惡揚善,對僅僅影響到自己一個人的事情上,
可以是個人的德行;
如果對方的行為還可以影響到很多人,
隱惡揚善就是罪惡,絕對不是仁慈。
矢志不移追求真理的人,必須有勇氣!
愛真理的人,首先要愛自己的心靈,
愛自己的心靈的人,必然會內省和進行自我批判,
必然會戰戰兢兢地反覆及深刻地思考。
「晝夜思想」是甚麼意思,有多少人明白?
一個不愛真理,但口裡常常掛著愛的人,
對愛的理解一定有限。
真理從來都不是仁慈的。
愛真理的人,就容易開罪很多人!
一個愛真理的人,即使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
所以為了避免孤立,不少人只願意半愛真理。
《抗逆》(五)
[未雨綢繆]
如果逆境尚未發生的話,
最佳的抗逆方法當然是未雨綢繆。
所以關於身體方面有可能發生的逆境,
有人會提出「荒野、荒漠、甚至荒島求生」的訓練。
比較輕微的就是童子軍的訓練。
關於事業方面有可能發生的逆境,
除了學習一技之長外,就是培養優良人際關係,
其中牽涉到「人以類聚」的課題──
你是怎麼樣的人就多數會和怎麼樣的人來往、埋堆。
有時又會牽涉到「怨憎會」這個和業力有關的課題。
關於經濟方面有可能發生的逆境,
由於是大眾關心的課題,參考的著作浩如煙海,
不需要在這裡再討論。
至於那些不願意未雨綢繆的人,不妨信奉基督教,
因為基督教對願意和不願意未雨綢繆的人,
都提供一貼安慰劑,皆大歡喜:
所以基督徒遇見試探時,根本不必向神求助。
一位智者說:
如果你向神求助,說明你相信神的能力。
如果神沒有幫助你,說明神相信你的能力。
[衡量得失]
未雨綢繆的其中一環,就是學習如何衡量得失,
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得失。
物質方面的得失,人人都懂得計算。
精神方面的得失,就必須從「認識自己」著手。
這是哲學和心靈的課題。
一旦牽涉到精神方面的得失,
既需要具備衡量客觀形勢的判斷能力,
需要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的極限,
更需要和自己的心靈對話。
認識自己,做人才能夠做到「恰如其分」。
所以一旦牽涉到精神方面的得失,
衡量得失就需要極高的智慧和準備功夫。
人生中最難作出的決定之一,就是
「到底應該放棄,暫時放下,還是繼續努力?」
要拿得起,放得下,
要比較容易在逆境中作出抉擇,
就要懂得衡量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得失。
有人說:
每一種成功的背後都是一條條艱辛崎嶇的路,
有太多不足為外人道的辛酸,
有不少人抵受不了半途而廢。
莎士比亞說:
凡事須盡力而為,半途而廢者永無成功。
如果我們在這句說話的後面再加上這幾句,
我們的看法會否還是一樣:
為了成功,是否不介意放棄自己的人格?
是否不介意賠了夫人又折兵?
是否不介意賠上了自己的健康?
是否甚至不介意賠上了自己的生命?
迷途知返,半途而廢,一定是貶義嗎?
知難而退 Flight,一定是貶義嗎?
迎難而上 Fight,一定是褒義嗎?
如何判斷甚麼是匹夫之勇?如何判斷甚麼是一意孤行?
懂得衡量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得失,
做事就能夠「適可而止」。
具備更高智慧的人,更能夠做事做到「恰到好處」。
「恰到好處」就是「中庸之道」
就是「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而平常之理」。
但所需要的能力和智慧,可以極不平常,
視乎事情的難易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