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四)

[學業的逆境]
老子的「禍福相倚伏」乃千古不易之理。
禍福相倚伏,可以是由於心念的善惡正邪之分,
亦可以完全是因為無知。
茲舉年青人的學業為例。
考試成績好,是一種順境,然而暗藏禍患,
視乎當地的教育制度 ──
尤其是課程設計及考試評核的好壞 ── 而定。
在有問題的制度之下,
老師既可以是輔助年青人學習的人,亦可以是製逆者,
例如說百分之八十助學,同時百分之二十製逆。
原因有三:
  當地的教育制度可以過份注重知識的記憶,
尤其是課程設計不佳之下的死記硬背,
製造了「做學問」的壞榜樣和意識形態。
  其次,老師為了考試成績著想,
往往讓學生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地學習了表面上看來漂亮,
實質上是「唔湯唔水」和「半途而廢」的思考,
不但在最佳的年齡防礙了年青人批判思維的發展,
更加扼殺了年青人的創意 creativity
  用灌輸式的教條代替生命意義的探討,
嚴重影響到年青人的道德批判能力,
一旦碰上了複雜的道德情況就手足無措。
蕭規曹隨的制度,平庸的老師,
再加上同樣平庸的家長們推波助瀾,

教育的禍患已經種下,而且可能是一個惡性循環,
產生未來「半愛真理」的老師和「助紂為虐」的家長。
對學習能力居於中下層的學生來說,
善七惡三或善六惡四的逆境,
從入學的那一天開始就已經存在。
凡是有善又有惡的逆境是最難抵抗的,
而其中得失的衡量,亦並非一般家長有能力去處理!
No  vice  exists  which  does  not  pretend
to  be  more  or  less  like  some  virtue
and  which  does  not  take  advantage  of
this  assumed  resemblance.
( La  Bruyere,  Characters,  1688 )
愛因斯坦說:
「教育是人忘掉在學校所學的一切後,所剩下來的東西。」
愛因斯坦究竟在說些甚麼?
學生們每人花了超過三萬小時學習語文、數學、科學、
歷史、地理、通識、電腦、體育、藝術等科目,
但他們花了多少時間去學習批判思維?
他們花了多少時間去學習處理情緒的能力?
他們花了多少時間去探討生命的意義?
他們花了多少時間去發展優質的自學能力?
他們花了多少時間去發展道德批判和抉擇的能力?
由於課程設計不佳,學生們浪費了多少時間在記憶之上?
教育界裡「成長」的定義到底是甚麼?
增強思考能力,不是「成長」的一部份嗎?
培養自學能力,不是「成長」的一部份嗎?
鼓勵創意思維,不是「成長」的一部份嗎?
學習處理情緒的能力,不是「成長」的一部份嗎?
增添智慧,不是「成長」的一部份嗎?
探索生命的意義,不是「成長」的一部份嗎?
抵抗洗腦,不是「成長」的一部份嗎?
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不是「成長」的一部份嗎?
如果排隊輪了三年未能上樓,赤貧基層會感到絕望,
但如果高中讀了三年未能開竅,學生卻依然充滿望,
因為根本不知道問題的關鍵。
這是否不幸中的大幸?
在筆者還是中學生的年代,
那些用愚蠢方式學習,最後苦學成材的老師,
特別重視勤奮,這是無可厚非的。
但數十年之後,人類的知識以幾何級數增長,
僅僅是鼓勵學生勤奮,
就難免不知不覺地成為了自我感覺良好的製逆者!
當年青人出來社會上遇上千變萬化「心理上的逆」,
想妥善解決的話,只能夠用批判思維,
因為灌輸式的教條未必能夠適應急速變化的世界,
未必能夠抵抗傳播媒介的潛移默化。
別忘記,第四權往往是善七惡三或善六惡四的東西,
令年青人接受了有可能是真的訊息,
但同時被錯誤的思考和意識形態潛移默化!
如果大人都不能判斷大事和小事,
怎能期望孩子們能夠判斷大事和小事?
如果大人、第四權和社會上都擁抱虛偽,
怎能期望孩子們能夠學習到真和誠?
專家們認為,如果中學裡沒有抗逆的訓練,
將來年青人遇上更大逆境,就會覺得天要塌下來。
甚麼是更大的逆境?成年人的虛偽算不算?
誰是製逆者?
怕輸、要贏、要面子、怕同輩取笑……
這些都需要用批判思維去解決。
當青少年贏別人時有沒有想過戰勝自己更重要?
成功和成就有沒有分別?
要抗逆,誰的思想要改變?
要改變的,不單只是孩子們的思想,
亦是家長們的思想,老師們的思想,學校掌權者的思想。
工商界一向信奉「將錢花在刀口上」的原則,
為何教育界不反思如何將教育經費花在刀口上?
不反思如何將中小學生的學習時間花在刀口上?

《抗逆》(三)

筆者沒有能力做抗逆專家,
只能夠時刻警惕和自我批判,避免成為製逆者的一份子。
其次,就是對抗逆這個課題,談一些個人思考和初步看法,
留待後來者嚴謹的批判。
Rome  is  not  built  in  one  day.
[追求智慧]
抗逆,從來都是依賴「身體健康、智慧和意志」三者的組合,
而這三者是互相影響的。
首先要明白抗逆不一定成功,亦不一定完全失敗,
端視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如何。
在逆境之中死唔去,還有能力站得起來,
腦部沒有貶值,有能力繼續往前行,
在父母和親人眼中已經算是成功。
從導師的角度來看,
如果懂得汲取教訓,不會在同樣的地方再倒下,
從付出了的學費中得回美好的收益,
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從心靈導師的角度來看,如果不僅懂得汲取教訓,
還能夠放下任何逆境中產生的不良情緒和心態,
完全擺脫逆境留下的尾巴,
才算是從付出了的學費之中得回最大的收益。
細心想一想,原來導師和智慧兩者是如此重要!
沒有導師運氣的人就只能夠靠自我鞭策,
對智慧的追求努力以赴,從《改變自己》開始。
萬金難醫中年蠢!
愚蠢不是指沒有知識,愚蠢是指鄙視「道/真理/智慧」。
除了中國傳統命理學的高手之外,
大部份人都不會知道自己將來會面對一些怎樣的逆境,

相對於不同的逆境會產生不同的挑戰,
我們其實都是智慧不足的人。
努力追求智慧,未雨綢繆,既可助己,亦可助人,
可惜追求智慧從來都不是我們的教育目標之一。
我們一向的教育目標只是追求知識和一份好工作。
Lizzie Velasquez
How Do You Define Yourself

筆者同意「鼓勵某些人去思考,去追求智慧」其實並不仁慈
因為懶於思考、沒有能力思考、害怕思考、
喜歡用情緒反應來代替思考和愛面子多於愛真理,
都是人之常情。
所以思考對不少人而言,是奢侈得很的欲望。
有些人甚至認為鼓勵思考和叫人「何不食肉糜」相似,
同樣惹人生厭。
然而這個世界永遠存在一些事情,尤其是真理,
必然是「對部份人仁慈則對另一部份人不仁慈」,
這就是為何筆者的對象永遠是心境依然年青的人
[和智者的緣份]
由於喜歡追求智慧的人不多,
一個人如果要成功抗逆,可能還需要加上
「愛護自己的親人、找對了導師、個人的人際關係、
能否團結同道中人、運氣、遺傳、業力」種種因素。
筆者數十年所見,社會上有「成就」的人,
如果不是自己努力去追求智慧,
就是找緊一位或多位心靈的導師。
至於社會上「成功」的人,往往沒有這份謙虛。
「愛護自己的親人」是年青人先天抗逆的利器,
所以「懂得投胎」是十分重要的。
Gordon Neufeld
Kids Need Us More Than Friend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lMkWJY5T_w
根據西方研究前生的學者 Brian Weiss 的看法,
如果這一生人未能夠克服這個逆境,
那麼下一生人依然需要再面對這個逆境。
這就是為何追求智慧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筆者沒有能力做抗逆專家,只能夠噴噴口水,
就讓筆者先從整體社會的逆境談起。
[整體社會的逆境]
要克服整體社會的逆境,必須團結同道中人,
在不斷的批判之中達到共識,才能夠解決人手的問題。
人手是甚麼?人手就是看見整個森林的人!
社會的問題從來都不簡單,
所以解決了人手的問題之後,
就可以找來各方面的專家,著手改革制度。
專家是甚麼?專家可能只是精於研究樹木的人!
要建設可持續的制度這樣艱鉅的工程,
森林人管理樹木人,理所當然也!
除此之外,當然還需要建立一個完全公開,
有裁判和評判的辯論平台,凝聚所有真正的精英!
這就是應用二百年來人類從科學發展中得出來的智慧。
南非政治家孟德拉  Nelson Mandela  的「成就」,
證明他是一位有智慧而且並不戀棧權力的人,
但他的接班人的腐化亦證明了孟德拉缺乏了
建設可持續可以薪火相傳的制度」的能力。
站在「解決南非以往的問題」這個角度來看,
孟德拉無疑是超乎想像地「成功」的;
站在「孟德拉個人心靈的成長」這個角度來看,
孟德拉無疑達到了高度的「成就」;
但站在「解決南非將來的問題」這個角度來看,
孟德拉毫無疑問缺乏了先見之明。
可見所謂「高瞻遠矚」,需要多方面的智慧,
也許需要多位有智慧的人一起合作。
最緊要明白,缺乏這種能力並非孟德拉的過失,
他已經成就了很偉大的事業,
我們只是對他的艱苦「成就」未能夠結出更好的果實,
覺得十分可惜和十二分心痛而已。
一般人不關心社會及世界大勢,不關心政治制度,
信奉各家自掃門前雪的人,不盡一己之責任,
對整體社會的逆境,就只能夠逆來順受。
那些以為盡了一己責任,
但智慧不足,不願意從根源開始重新思考的人,
對整體社會的逆境,亦只能夠逆來順受。
Is  the  system  going  to  flatten  you  out  and
deny  you  your  humanity,  or  are  you  going 
to  be  able  to  make  use  of  the  system
to  the  attainment  of  human  purposes?
( Joseph Campbell )
When  young,  one  is  confident  to  be  able
to  build  palaces  for  mankind,  but  when
the  time  comes  one  has  one’s  hands  full
just  to  be  able  to  remove  their  trash.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Letter to Johann Kaspar Lavatar, 6 March 1780 )

《抗逆》(二)

多年來聽過不少抗逆專家的言論。
由於筆者經常自我批判,
所以比較容易用同理心代入他們的角色,
揣摩他們自己未必能察覺的「弱勢動機」。
筆者的主要批判工具,除了科學精神之外,
就是「真」和「誠」這兩種專家們必須具備的專業精神。
慢慢地就發覺很多所謂抗逆專家其實亦是製逆專家。
製逆專家製逆的方法主要有三種:
1.  推己及人
例如自己在公開考試零蛋,或者不能完成學業,
最後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甚至成為 Bill Gates
於是假設絕大部份人都可以做到相似的事情,
假設絕大部份人都可以有同樣的毅力。
在分享經驗的時候,故意不提自己的智力、運氣、
社會和家庭環境等等有利的因素。
其實成功人士的經驗,必須經過嚴謹的批判,
萃取其中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元素,才能夠廣泛地應用。
明白「元素」這個概念,知道這個概念在思考中的重要性,
是做學問的必須條件之一,
尤其是在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等各方面。
這就是為何筆者認為「化學chemistry 一科
是中學裡最重要的其中一科,
即使讀語文的人也不應該忽視。
化學科之中牽涉到不少優勝的思考方法,
可惜很多人都不了解。
2.  在不適宜的觀點上恐嚇家長
其實「恐怕受傷」和「害怕闖禍」、
完全是人類正常和有價值的反應;
重視自己和別人的生命,絕對是正確的行為。
讓孩子「闖禍「和「撞板」之前,
最緊要就是訓練孩子三大能力:
判斷「禍」和「板」的種類、
判斷當時的形勢和評估風險的程度。
而評估風險程度自然包括對自己應付能力的粗略估計。
如果孩子未能學到之前,當然由家長去做!
在「保護不足」和「過度保護」之間,
往往難以定下一條界線,因為因人而異,因環境變化而異。
但為何專家們提也不願意提?
當然是專家們思維和心態兩方面出了問題。
烈日下渠蓋變鐵板燒 兩幼童灼傷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00705&sec_id=4104&subsec_id=11866&art_id=14205290
宜揀選有遮蔭遊樂設施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00705&sec_id=4104&subsec_id=11866&art_id=14205291
叔捧姪頭離地轉圈玩拔蘿蔔   10歲孩癱瘓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00714&sec_id=15335&subsec_id=15336&art_id=14237457
鼓勵父母放心讓孩子「撞板」,而不去看撞的是甚麼板,
絕對是三流專家不負責任的言論。
黑夜游泳,何嘗不是一塊板!
飆車,尤其是電單車,何嘗不是一塊板!
醉駕,何嘗不是一塊板!
吸毒,何嘗不是一塊板!
黑社會,何嘗不是一塊板!
正確表達意見而被秋後算帳,何嘗不是一塊板!
心智未成熟而懷孕或令別人懷孕,何嘗不是一塊板!
跌倒後自己爬起來?
放手讓小孩闖禍和撞板,再讓他自己反思該如何面對?
3.  過度誇張意志和毅力
有些專家認為單憑「意志」的鍛煉,足以幫助年青人抗逆。
但單憑「意志」的鍛煉,亦可能訓練出幾個希特拉!
「意志」絕對不能解決道德和意義的問題。
一般香港的學校和家長,並不重視「批判性思維」的鍛煉,
亦不重視「生命意義」的探討,只是重視信念的灌輸。
信念的灌輸和洗腦,有時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分別。
意志和毅力只不過是一件工具,
正如所有的工具一樣,既可以為善,亦可以為惡。

一個人在逆境之中如果罔顧道德,
他的意志和毅力隨時都可能成為直接或間接殺人的工具。
一個人在逆境之中如果欠缺足夠的智慧,
他的意志和毅力隨時都可能會被浪費。
My  desire  is  for  wisdom,
not  for  the  exercise  of  the  will.
The  will  is  the  strong  blind  man
who  carries  on  his  shoulders
the  lame  man  who  can  see.
( Arthur Schopenhauer )

《抗逆》(一)

[抗逆專家]
香港的專家們一向喜歡侃侃而談,
開口講抗逆,埋口講抗逆,
熱衷於批評家長對子女們過分保護,呵護備至,
令孩子缺乏抗逆力,於是孩子遇上挫折時不堪一擊。
他們的出發點也許並非因為想做生意,
也許並非意圖表達自己的優秀,而是出於一念之仁。
但這些所謂專家,
完全不將「逆」分類,亦不提「逆」之嚴重情度,
更加只將「逆」的根源歸咎於父母的溺愛。
所以他們口中的所謂「抗」,
自然亦沒法因應孩子們所遇到的「逆」的種類和嚴重情度,
提供對症下藥的方法!
他們提出的方法所能夠解決的,
也許只不過是孩子們一般生活上碰上的「逆」而已。
一念之仁,並不代表其中有足夠的愛和智慧!
一念之仁,往往並非所有專家們的專業精神,
只有「真」和「誠」才是專家們的專業精神。
[逆境分類]
如果我們有誠意解決問題,
首先是先從逆境的分類開始著手。
逆境其實只有兩大類,
但是每一大類又可以分成很多小類,
而各式各樣的逆境亦是互相關連的:
  整體社會的逆境
例如天災、人禍、政治制度、社會治安
  個人生存的逆境
1.  學業、事業、經濟
2.  個人身體:疾病、傷殘
3.  人際關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
4.  心靈、精神和道德
不同種類的逆境,當然需要不同處理的方法。
有多少人能夠深入認識各式各樣的逆境,
懂得如何處理每一類逆境,成為真正的「抗逆專家」?
如果只是懂得如何處理某一類逆境,
為何不謙虛地將自己的專業規範起來,
告訴家長自己只是懂得處理某一類逆境?
難道「真」和「誠」不再是專家們的專業精神嗎?
[製逆專家]
由於思考力不足,
很多所謂抗逆專家其實亦是製逆專家,
當出了狀況之後,他們往往只懂得說:
「對所有不幸事件感到惋惜和難過,
我們會替逆境中的所有失敗者祈禱。」

想做生意的甚至加多一句:
「誰叫你們不一早找我們這些專家請教!」
由於惡劣制度而產生的逆境,
很少是這些專家們口中問題的關鍵。
如果因為想保障飯碗,避免觸犯制度,
專家們避免批判社會的意識形態,
避免觸怒有權力的人而敷衍了事,
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
何來勇氣沾沾自喜,視自己為專家?
一向以來,怎麼樣的制度就會吸引怎麼樣性格的人,
就會培育出怎麼樣的下一代青少年。
制度的優劣,的確影響深遠,關係到社會的未來!

對年青人來說,社會上的虛偽是「正常」的現象,
但虛偽是可以增加的常態還是應該減少的常態?
專家們會否對社會上過份的虛偽感到惋惜和難過?
還是成為參與增加社會上虛偽的一份子?
也許專家們心裡想著:
幸好社會上虛偽夠蓬勃,才產生了對我們職業的需求!

《逆境》(十)

[冒險是一種賭博]
接受挑戰而對自己認識不足,
接受挑戰而對挑戰的事和人認識不足,
接受挑戰而忽視潛在的危機,
根本就是一種盲目的賭博!
人生本來就一場賭博,但盲目的賭博,智者所不為。
有些人只喜歡在有意義的事情上冒險,
有些人只喜歡挑戰自己擅長的項目,
請別告訴他們人生要大膽挑戰自己不擅長的項目,
才能夠突破自己。
喜歡說這個口號的人,如果你真的關心別人的話,
請仔細列出有甚麼項目值得大部份人大膽地去接受挑戰,
不論他是否擅長這些項目!
叫大學教授下鄉,叫清道夫去教書,
就是要訓練他們站起來?
就是要訓練他們大膽挑戰自己不擅長的項目?
在超強颱風吹襲之下,
台灣的死亡公路蘇花是否還值得挑戰?
是否依然「蘇花  so  good」?
也許你認為除了生命和腦之外,
其他一切肢體的傷殘,都是失得起,賠得起的東西,
我們未必同意。
這個世界沒有幾多個人在某一方面有過人的天賦,
沒有幾多個
 Nicholas James Vujicic
更加沒有幾多個  Stephen William Hawking
也許生命中最大的災難,
是在自找的逆境中死唔去,四肢殘廢,
然而當事人並沒有霍金或者愛因斯坦腦袋的十分之一能力。
年少,當然可以輕狂!
但是如果沒有優良的腦袋,如果已經沒有了青春,
四肢對一般人來說還是蠻重要的!
未發生災厄令肢體傷殘之前,
我們錯誤地認為身體的一切都太理所當然了,
所以我們容易在冒險的時候認為自己賠得起。
如果失去了一肢,換來不屈不撓的讚譽,
一捨一得,是否值得,每個人都需要作出自己的判斷。
世界上還有不少愚昧的人認為「帶傷死戰」,
是體育精神的高度發揮,
不必考慮究竟有多傷,應該繼續鼓勵他:
Pain  is  temporary.  Quitting  lasts  forever.
( Lance Armstrong )
堅毅不拔的體育精神是否包括「四肢是次要」的價值觀?
是否還要加上「戰死沙場」的價值觀?
邊界在那裡? Where  is  the  boundary
你說:「上天奪去我的一手一腳,卻不能奪走我的堅毅,
而且我還有一手一腳可以犧牲。
在那裡跌倒,就在那裡站起來!
我會用單手單腳,漂亮地、優雅地站起來!
雖然我的關節將會有長期的病患,
但我拿到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銅牌。
我們只能夠萬二分的羡慕,
不敢替你的腦袋鼓掌,但可以替你的意志和生命力鼓掌,
因為實在令人感動,
不少人寧願死去也不願意失去了四肢。
也許有些旁觀者會模仿  Thomas A. Edison
說這樣的勵志說話:
You  have  not  failed.
You  have  just  found  one  way  that  won’t  work!
( Thomas A. Edison )
這句金句應用的範疇是甚麼,是否需要考慮?
如果 ego成功了,
身體 body卻留下了永久的傷患,甚至殘障,
那麼究竟是誰成功了呢?
再說,你喜歡和能夠站起來的地方,
未必是我們喜歡和能夠站起來的地方!
我們是那種肯定會避免踏上那些
「跌倒後難以再站起來」的挑戰的人。
我們認為青年人認該努力認識自己,
學習評估客觀形勢,
千萬不要為了挑戰自己,
而忽視了潛在的危險或危機,
忽視潛在的危險或危機,是一種盲目的賭博,
代價可以甚大;
在那裡跌倒,就在那裡站起來?
Nothing  is  impossible,  they  say.
But  don’t  forget  that  success,  injuries  and  death
are  three  of  the  possibilities  in  the  spectrum.
Nothing  is  impossible,  they  say.
But  let  others  suffer  from  the  injuries
so  that  you  can  embrace  the  final  success.

Learn  to  distinguish  between  a  mishap,
a  setback,  and  a  tragedy.
Most  bad  things  in  life  are  mishaps.
Setbacks  are  more  serious
but  can  be  corrected.
True  tragedies  are  different.
When  you  have  experienced  a  tragedy
you  know  the  difference.
And  all  things  in  life  are  put  back
in  proportion  and  perspective.
Chances  are  most  of  the  things  you  are
anguishing  over  right  now  are  mishaps.
( Young Presidents’ Organization Wisdom )

《逆境》(九)

[溫室]
外國的諺語說: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你鼓勵我一起去攀登喜瑪拉雅山。
我進行了三分之一就放棄了。
你卻堅定不移地繼續向前行。
當你歷盡艱辛挫折登上喜瑪拉雅山之後,
務請忘掉我這個放棄了的人!
你要往前行,但我卻只想往後退。
在攀登喜瑪拉雅山這條路上,我只願意做半個人,
我慶幸自己能夠檢回半條命。
千萬不要告訴我「在溫室長大的人會失掉抗逆能力」,
我並不是反對這句說話,
只不過我認為關鍵在於「溫室」的定義!
每個人都喜歡自己去定義甚麼叫做「溫室」,
有些人認為:
未曾在沙漠中生活過的人是住在「溫室」之中,
未曾在北極中生活過的人是住在「溫室」之中,
未曾在荒野中生活過的人是住在「溫室」之中,
未曾在籠屋中生活過的人是住在「溫室」之中,
未曾吸過毒的人是住在「溫室」之中,
未加入過黑社會的人是住在「溫室」之中,
未被異性強姦過的人是住在「溫室」之中,
未當過兵,未接受過軍訓的人,是住在「溫室」之中,
未經歷過戰爭,未殺過人的人是住在「溫室」之中,
未參與過貪瀆的人是住在「溫室」之中,
未參與過賄賂的人是住在「溫室」之中,
未接觸過利用過宗教的人是住在「溫室」之中。
你自己又認為甚麼是「溫室」呢?
如果你說「溫室」沒有這樣極端,
可否說一個程度出來給大家參考參考,
好讓我們知道甚麼屬於「過份的保護over-protection
兩歲童遭狗抓面 縫200針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00912&sec_id=15335&subsec_id=15339&art_id=14441742
0℃露營   九童冷僵入院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01217&sec_id=4104&subsec_id=11866&art_id=1477560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01217&sec_id=4104&subsec_id=11866&art_id=14775610
對中小學生來說,比較切身的「溫室」又是甚麼呢?
多年來遇上優秀的老師春風化雨,
不但提供記憶方法,更注重啟迪思考,訓練批判能力,
這些學生讀書讀得太開心,
未嘗經歷過那些鼓勵死記硬背,挑戰記憶力,
鼓勵半途而廢的思考,嘲諷批判能力,
冷酷地將人腦慢慢貶值的填鴨工程,
就是住在「溫室」之中。
如果家裡的父母都是正常、真誠、討厭虛偽的人,
受過教育,不會對填鴨工程助紂為虐,
子女就未必知道世間人心詭詐,行為虛偽,
那麼這些子女就是住在「溫室」之中。
如果社會上大部份學校和家庭都已經不是「溫室」,
那麼為何我們這樣害怕年青人失去了抗逆能力?
如果我們認為「溫室」不利於青少年的成長,
那麼我們是否應該用「寒流」和「逆境」來對待他們?
好讓他們將來具備抗逆的能力?
「溫室」這個模糊的概念,
到底和下列各式各樣的因素有甚麼關係?
體質、生存技巧、人際關係處理技巧、對虛偽的認識、
對埋堆學問的掌握、處理資訊的能力,思考的能力,
自學的能力、內省的能力…
是一個需要發掘和討論的課題。
不少成績中上的學生,由於缺乏思考的訓練,
僅靠良好的記憶力及勤奮好學來超越同學,
將讀書的壓力和恐懼感埋藏在心裡,
日積月累之下壓力就會越來越大。
在三四流的老師的眼中,這位學生平日積極向上,
在親朋好友的眼中,這位學生與家人相處融洽,
我們當然難以想像一旦壓力爆煲,
這位學生竟然會患上精神病,甚至去自殺!
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甚至研究院學生,無一倖免。
這一些學生都不是生長在「溫室」之中,
為甚麼他們會患上精神病,甚至去自殺?
在那裡跌倒,就在那裡站起來?
那麼是在提升記憶力之中站起來,
還是在提升分析、思考、批判能力之中站起來?
如果說我們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都是溫室之「娃」,
腦袋在死記硬背的溫水之中慢慢地煮熟。
受不住不斷上升的水溫的青「娃」,
有一些腦神經出現了問題,有一些索性自殺,
那麼我們是否願意做一個在火下面添上柴枝的人?
The  mind  is  not  a  vessel  to  be  filled
but  a  fire  to  be  kindled.
( Plutarch )
You  must  love  in  such  a  way  that
the  person  you  love  feels  free.
( Thich Nhat Hanh )

《逆境》(八)

[切勿胡亂鼓勵別人接受挑戰]
不少勵志的人喜歡鼓勵別人接受挑戰,
驟耳聽來,合情合理,而且可能是出自愛心,
但細思之下,就覺得似乎是有點不負責任的行為:
Ships  in  harbour  are  safe,
but  that’s  not  what  ships  are  built  for.
( John Shedd )
船可以是一葉扁舟,只宜在湖中行走;
可以是適宜在河裡航行的小船,
可以是適宜在近海裡航行的船隻,
亦可以是適宜遠洋航行的大輪船。
未知是怎樣的船之前,實在不宜鼓勵它向大海挑戰!
鼓勵別人接受挑戰,
必須對該項挑戰熟稔,並且認識參與者的能力。
千萬不要口花花、輕飄飄地說:
所有的困難和挫折都是有用意的 ──
這是老天爺在磨練你,為了把重任交給你。
美國電視台女記者 Lara Logan 是極少數願意公開
自己在埃及採訪時被強姦的受害人,
她接受訪問時說,當時被一大班人又打又強暴,
痛苦到以為自己會死。
她說性暴力阻礙新聞自由,但她沒被嚇怕,
她現在找新聞題材時,會細心考慮安全,不像以前話去就去。
事情發生之後,我們只能夠汲取教訓及放下情緒,
但事情發生之前,有甚麼準備功夫可以做呢?
哲學家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這樣說:
Whatever  does  not  destroy  me,  makes  me  stronger.
很多人只看重後面那半句,而對前面那半句,硬是好像看不見!
如果今天過唔到,明天怎可能會更好?
別忘記,必須安全渡過了 trauma
才可以有 post-traumatic growth
而且不同智慧的人,即使經歷相同的 trauma
也會有不同的 post-traumatic growth
而且不同智慧的人,即使經歷相同的 trauma
也會有不同的 post-traumatic growth
Janine Shepherd
You Are Not Your Body

在那裡跌倒,就在那裡站起來?
即使是同一個人,也未必能夠在所有跌倒的地方站起來!
假如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在哲學的路上跌倒,
那麼,他不但站了起來,
不但站起來後再邁向前行,而且行得很遠。
然而,蘇格拉底在惡老婆面前,永遠爬不起來,
四分一個人也不是!
香港社會亦不乏這種現象:
平日在家裡威風八面的人,
在辦公室裡卻是一頭爬不起來的死狗。

《逆境》(七)

[自找的挑戰必須衡量得失]
這世界上有一些挑戰是自己主動去找來的,
目的也許是要磨鍊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
也許是為了證明自己比別人強,
也許是兩者都有一點。
當你自己主動地去選擇挑戰的時候,
別忘記老子「禍福相倚伏」的道理,
在面前有陽光的時候,不要忘掉背後也有黑影。
不要只是雄心勃勃地面對著陽光,而忽視了背後的黑影。
關於這類自找的挑戰,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衡量得失:
一旦我接受了這個挑戰,
1.  我需要放棄或捨棄些甚麼?
2.  我會損失些甚麼?最大的代價會是甚麼?
3.  我可能會得到些甚麼?
4.  我是否因為渴求別人的掌聲才作出這個抉擇?
Take  calculated  risks.
Look  before  you  leap.
Assess  the  gain  and  loss.
衡量得失之後,要有當機立斷的決心,
而且無論結果是怎樣,都不應該後悔。
凡是冒險的行動,都不應該對成功作任何的期望,
如果要有期望的話,不妨作最壞的打算。
當出現最大的損失,付出了高昂的學費時,
最緊是有足夠的智慧從中汲取教訓。
機會,有時會好像曇花一現,需要好好把握,
但把握機會,不論是有意製造還是等待機會,
都需要早作準備,未雨綢繆。
Chance  favours  the  prepared  mind.
如果我們謹慎地、主動地去選擇挑戰,意圖磨鍊自己,
那麼在過程中同時培育智慧就更加重要,
以免鍛鍊的效果事倍而功半。
所以在教導年青人如何面對挑戰的時候,
除了應該教導他們如何衡量風險、衡量得失之外,
更應該提醒他們一旦決定接受挑戰的話,
1.  可能出現危險的地方,
2.  如何減低風險,
3.  如果損失不大的話,意志和毅力十分重要。
至於是否接受挑戰,當然是年青人自己的抉擇,
如果我們認為他們有能力的話,應該作出鼓勵。
筆者認為我們尤其應該鼓勵年青人從高中開始,
就接受「自我批判」這種內省智能的挑戰!
但我們不會忘記,
在很多方面我們應該告誡年青人切勿勇於嘗試,
例如吸毒、加入黑社會、盲目的賭博、阿諛奉承、
度橋行騙、做生意時一手黑一手白…等等。
我們預見青少年的世界越來越艱難,
因為逆境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複雜:
1. 生活環境污染,導致食物污染,艱難之一;
2. 政治環境污染,不介意無恥的小人得志,艱難之二;
3. 有大學學位,自負、重視面子和輩份,
    但懶於思考或者欠缺思考能力的人,
    大量充斥市場,結果到處都是雙重標準,艱難之三;
4. 虛偽這個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得到大部份人,
    包括偽宗教人士的支撐,艱難之四;
5. 發動戰爭賺大錢的軍火商繼續努力賺大錢,艱難之五;
6. 願意並且有能力修行的人有如鳳毛麟角,
    可惜他們不懂得如何團結,只懂得盡人事,聽天命,
    愚公移山,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艱難之六;
7. 人工智能機械人的時代即將蒞臨,艱難之七。

《逆境》(六)

[承擔責任]
冒險和接受挑戰,是因為我們有自由。
而自由,當然包括會犯錯的可能,
但個人的犯錯,應該由自己去承擔後果,
不應該讓別人來付出代價!
勇往直前之前,我們除了應該衡量一下一旦犯錯後,
個人所蒙受的損失之外,亦應該衡量一下別人的損失。
承擔自己冒險的後果是應該的,
讓別人同時承擔自己冒險的後果則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下面這句說話,當然是對有相當智慧的人說的,
而且假設了犯錯的人會承擔自己的責任:
A  life  spent  making  mistakes  is
not  only  more  honorable,  but  more  useful
than  a  life  spent  doing  nothing.
( George Bernard Shaw )
所以並非在大部份情況之下,我們都可以這樣說:
Doing  something  and  getting  it  wrong
is  at  least  ten  times  more  productive
than  doing  nothing.
No  matter  how  many  mistakes  you  make,
or  how  slow  you  progress,  you  are
trying  to  learn  important  lessons  in  life
and  you  are  still  way  ahead  of  everyone
who  isn’t  trying.
Don’t  let  negative  words  of  others
affect  your  endeavour!
因為其中涉及「道路的選擇」和「責任的承擔」兩大課題。
所以一旦我們聽到心理學家對傻佬說了這句話之後,
那名傻佬就立即自告奮勇地去駕駛旅遊巴士,
閣下千萬不要坐上去!
如果你坐了上去的話,你學到的教訓也許會是:
Past  mistakes  just  may  not  be  able  to  teach  us
how  to  create  a  wonderful  future!
原因是你站不起來的時候,
即使有好心人想扶你一把,亦未必會這樣做,
因為他見到醫護人員盡了最大努力之後,正在合上你的眼睛。
合上眼睛之前,記得告訴自己:「我終於明白甚麼是愛!」
When  you  truly  care  for  a  fool,
you  don’t  look  for  his  mistakes.
You  accept  his  faults  and  you  overlook  excuses.
The  measure  of  love  is
when  you  love  without  measure.
That  is,  love  must  be  unconditional!
You  understand  that  you  may  be  living  in  danger
when  you  follow  a  fool’s  footsteps.
You  embrace  that  danger.
You  know  you  should  not  judge.
If  you  judge  a  fool  on  his  ability  to  think,
he  will  spend  his  whole  life  without  dignity.
我們立即想起了愛因斯坦的名句:
Everyone  is  a  genius.  But  if  you  judge  a  fish
on  its  ability  to  climb  a  tree,  it  will  live  its
whole  life  believing  that  it  is  stupid.
( Albert Einstein )
不少自視為仁慈的人討厭「批判思維」,
認為「批判思維」必然對人有所傷害。
他們的信念是:
1.  Let  your  words  heal  and  not  wound.
2.  Some  part  of  truth  is  unkind  because  they  hurt.
所以凡是令人聽到之後不高興的真理,少說為妙。
他們不明白批判思維中蘊涵  wound  和  heal  的互為因果關係,
「批判思維」其實和預防注射 inoculation 相似,
在心靈上預先提供了可以應付的「挫折和逆境」!
Amass  all  the  wisdom  you  can  find  around  you.
Then  you  will  find  out  that  there  are  no
circumstances  so  bad  and  obstacles  so  big
that  you  cannot  overcome  them.
( Jason Ling )

《逆境》(五)

[高估和低估自己]
人不應該低估自己的能力,
因為我們的潛力也許比自己的期望和想像大許多,
而測試的方法,就是嘗試,就是接受挑戰,
但這個所謂挑戰,理性上應該是循序漸進的挑戰。
人類的才華,除了靠天賦之外,還要靠艱苦的鍛鍊,
日積月累之下才展現它的光輝。
能力高的人當然可以越級挑戰,
但並非所有人都具備應付「一步登天式挑戰」的天賦!
He  knows  not  his  own  strength
that  hath  not  met  adversity.
( Ben Jonson )
Only  those  who  will  risk  going  too  far
can  possibly  find  out  how  far  one  can  go.
( T. S. Eliot )
Without  adversity,  without  change,
life  is  boring.  The  paradox  of  comfort
is  that  we  stop  trying.
( John Amatt )
另一方面,人也不應該高估自己的能力,
要知道所謂能力會因應處境的變化而改變。
尤其是當身體的各種機能隨著歲月慢慢走下坡的時候,
更加需要提醒自己不要意氣用事,
用以往自己曾經達到過的水平來要求現在的自己。
所以當我們分享勵志故事的時候,
必須提醒聽眾需要頗為準確地評估自己的能力,
並且要注意不斷在變化的環境,
不要只是懂得讚揚某某的毅力令人讚嘆,
某某的父母懂得克制自己,忍著痛流著眼淚,
放手讓子女在挫折中學習,實在令人敬佩等等……。
也請別忘記分析和判斷
「在甚麼情況之下屬於過份的保護」
及「在甚麼情況之並不屬於過份的保護」。
Aimee Mullins
Changing my legs – and my mindset

The opportunity of adversity

[冒險、接受挑戰]
生命本來就是一趟冒險的旅程,
要成長就必須改變,而所有改變都需要冒險。
而要達到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往往亦必須冒險,
但冒不必要的危險,不經過判斷就去冒險,
在別人「鼓勵」之下就去冒險,
不清楚行動背後的意義就去冒險,
盲目地樂觀,就是鄙薄生命!
這個世界有一些挑戰雖然可以證明挑戰者的勇氣,
但卻是致命的。
如果這個勇氣只是因為面子,
如果這個勇氣僅源於某團體的要求,
而自己又未有能力判斷這個團體的正邪分配程度,
如果這個勇氣僅源於信念或迷信,
並非源於信仰或深思熟慮的生命意義,
如果這個勇氣導致「輕於鴻毛之死」,
我們就需要衡量勇氣和生命的相對價值!
這就是為何中國的傳統智慧指出「人貴有自知之明」,
亦是為何希臘哲學家這麼重視「認識自己」。
We  must  always  take  risks.  That  is  our  destiny…
( T.S. Eliot )
Take  chances,  make  mistakes.
That’s  how  you  grow.  Pain  nourishes  your  courage.  

You  have  to  fail  in  order  to  practice  being  brave.
( Mary Tyler Moore )
記著,保本之餘還需要衡量得失。
如果交同樣的學費,
我們當然選擇「抽象和實際的回報」較大的!
Take  risks,  but  don’t  take  unnecessary  risks,
because  unnecessary  risks  will  always  result
in  unnecessary  sufferings!

Take  risks,  but  take  calculated  risks!
Take  risks,  but  take  risks  intelligently!
Look  before  you  leap.
Assess  the  gain  and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