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
跌倒了就要站起來,而且更要往前行。
跌倒了站起來只是半個人,
站起來後再邁向前行才是完整的人。
(松下幸之助)
「人生時起時落,跌倒好平常,
最重要識得企返起身,繼續向前行。」
所以同意松下幸之助的人會接受以下的說法:
嬰兒若不跌倒,也就永遠學不會走路。
跌倒了就應該立即站起來,嚎啕大哭是沒有用的。
由於跌完可以再跌,
若果跌倒十多次之後死掉,也就算了,大不了再生一個!
最怕死不去,而腦袋又受了內傷,
但這是無可奈何的代價,走路要緊嗎!
同理,現在的年青人太脆弱了,EQ 和 AQ 太低了,
所以年青人吸毒十多次之後,死掉就算了,
反正他們自己站不起來,証明他們沒有用!
惡劣的生存環境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
因為它決定我們面對逆境的種類和最低的生存要求。
以前中國農村山區裡的兒童,
隨時會從樹上墮下跌傷、跌跛、跌死,
隨時會在河裡湖裡溺斃,
隨時可能被毒蛇野獸咬傷、咬死,
所以中國人篤信命運,各安天命,
但可惜男女不平等,往往只是讓男孩了在外跑,
女孩了少了學習跌倒了站起來的機會。
死去了的孩了已經是鬼,當然不會再是完整的人。
所以松下幸之助的邏輯,在鄉下裡是行得通的!
站在進化論的立場來看,
死了那些無知、疏忽大意或者跌倒後站不起來的人,
絕對是好事,因為生存下來的,
一定是能夠適應當時當地環境的人。
人類要進化,就必須淘汰那些不及格、不完整的人。
基督徒和天主教徒可能立即記起,
聖經中《創世記》就紀錄了耶和華後悔造人於地,
命令挪亞做方舟,然後用洪水毀滅所有人類,
只餘下坐在方舟裡的挪亞一家。
問題是:挪亞的後代是優秀的人類嗎?
不妨看看現時社會上甚至地球上的人類。
[從慈悲的角度來看]
用松下幸之助的邏輯思維,
跌倒不算是失敗,不能夠再站起來才算是失敗,
跌倒了之後,無法自己站起來的人,半個人也不是。
所以有脆骨症的人肯定是「非人生物」,
而上了年紀,極為容易跌倒的老人家,
亦隨時隨地會變成「非人生物」。
跌倒了之後,要別人扶一把才能夠站起來,
是否只是四分一個人?
到底應該扶他一把,還是應該讓他自己站起來?
在助人和要求他自助之間,
應否有一個「因人而異、因情況而異」的平衡點?
對當時的潛能、意志、智慧不足以應付當時的挫折的人,
我們是否應該有一些同情心?
當自己有能力站起來的時候,
有愛心的人自然會鼓勵跌倒了的人同樣站起來,
但是否應該也考慮到對方的處境和能力,
因為在這種情況之下,「推己及人」未必一定是真理。
如果意志和智慧是人類共通的特質,
「推己及人」當然是對的,考慮處境後的鼓勵也應該做;
但是如果意志和智慧因人而異,
那麼甚麼程度的鼓勵才是適合,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以免弄巧成拙。
「鼓勵」本身就是一種學問!
松下幸之助這句說話,既可以作為鼓勵、激勵人的語言,
但若對當時沒有足夠能力的人來說,
這句說話也可以是一柄殺人的利刀,
嚴重地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
關鍵在於說這句話的人的愛心和智慧。
有一些受過高等教育,認為自己有愛心和智慧的人,
在無心及有少許想表現自己之下,
往往會說出好像松下幸之助這樣的「金句」。
中高層次語言的殺傷力,並不弱於其激勵力;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但水有很多種,舟也有很多種,人也有很多種,
如何處理不同的水、舟和人的組合,的確是一門學問。
心理輔導,怎能不誠惶誠恐,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Category: 處世
《逆境》(三)
再回來分析一下松下幸之助的金句:
跌倒了就要站起來,而且更要往前行。
跌倒了站起來只是半個人,
站起來後再邁向前行才是完整的人。
( 松下幸之助 )
首先要思考的,
是考慮「跌倒」究竟是在單一事件之上,一個理想之上,
還是在整條人生道路之上。
其次,要考慮在「事件、理想或人生道路」上「跌倒」,
是由於事件是自己主動選擇而產生的,例如自我挑戰之類,
還是由於事件是外界強加於我們身上的考驗。
其三,是要明白這句金句只能夠應用在
「應付我們能力範圍內可以處理的事情」,
不管我們是否清楚自己的潛能有多大。
Each one of us has a different tolerance for
adversities. Adversity is a test as well as a
training of the strong and prepared persons;
it defeats, damages or even kills the weaker
and impulsive ones.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lways some way for some people
to conquer adversities, to grow and prosper.
But what can we expect the important lessons
a fool can learn from his adversities?
Should we encourage a fool to stick to his
dreams in spite of repeated failures and
numerous potential dangers?
( Jason Ling )
其四,是要明白這句金句目的是鼓勵我們要有不屈不撓的精神。
並非鼓勵人擇蠢固執,更加不是鼓勵聰明人擇惡固執!
擇蠢固執的人,我們不會說他們有毅力,
我們會說他們一意孤行。
擇善固執和一意孤行的分別在於智慧。
其五,是要明白這句金句完全沒有要求我們對
「事件、理想或人生道路」作出價值和道德上的判斷,
所以不少人會將不屈不撓的精神,
應用在沒有甚麼價值的東西之上,甚至在不道德的事情之上,
於是產生了「應付逆境時,到底是意志重要還是愛和智慧重要?」
這個辯論題目。
其實只有在行正路,擇善固執的時候,
意志和毅力才表現出它們的價值。
擇惡固執的人往往亦有驚人的毅力,
幾百萬猶太人被殺,何嘗不是某些人意志和毅力的表現?
但我們會害怕這種意志和毅力,
所以一定要明白善惡的抉擇比意志和毅力更重要,
千萬不要盲目地鼓吹意志和毅力!
有時我們甚至慶幸一些人跌倒之後不能夠再站起來,
例如戰敗後情願自殺的希特勒。
在那裡跌倒,就在那裡站起來?
協助無恥者站起來?還是見死不救?
如果無恥者說:「我真係好鍾意侵略同殺人,唔會放棄。」
這樣的意志和毅力會否令人感動?
我們是否應該對希特勒說,
你其實很了不起,發揮了自己最大的潛能,
只不過是運氣差了一點點,謀略差了一點點,
以致功虧一簣、功敗垂成!
來,就讓我們扶你一把,幫你站起來罷。
由此觀之,幸災樂禍並不一定是貶義詞。
不蘊涵愛和智慧的意志和毅力,是嚴重罪惡的根源!
其六,當然要考慮客觀情況的變化,
在衡量個人的能力時,亦要考慮年齡漸長,體能有可能今非昔比。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remain intact
so that one has the ability to move on. Thus,
we should only encourage sensible, ethical
and inevitable risk-taking!
( Jason Ling )
其七,當然要明白老子「禍福相倚伏」的智慧。
一般人心目中的順境極有可能成為人格「跌倒」的根源。
勵志,當然重要,
意志和毅力,當然重要,
但事情和行為必須以不影響道德為先決條件。
No one can be free from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actions resulting from his will.
I can be changed by what happens to me.
But I refuse to be reduced by it.
( Maya Angelo )
Nearly all men can stand adversity.
But if you want to test a man’s character
─ give him power.
( Abraham Lincoln )
The greater the power, the more dangerous the abuse.
( Edmund Burke )
《逆境》(二)
[保本為上策]
生命、青春和經過嚴謹思維訓練,有思維能力的腦袋,
是人類三大最珍貴的本錢。
有了最珍貴的本錢,潛能和意志才有用武之地,
錯了還有機會翻身;
沒有了最珍貴的本錢,跌倒了就未必再站得起來,
俗語說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就是指這種
「孰知天降之大任,竟然是一個超乎個人當下的能力,
而且無法逆轉之處境」的情況,
因為你沒有機會再對自己說:「不要緊,下次小心一點罷!」
這個世界有很多不同程度的「恨錯難返」!
有人說,
許多人的成功,歸功於他們所遇到的巨大困難和挫折,
其實更多人的失敗、傷殘、長期疾患、甚至死亡,
亦要歸功於他們所遇到的巨大困難和挫折,
端視他們當時的智慧,潛能和運氣,
是否能夠克服當時所遇到的這些巨大困難和挫折。
一蹶不振,不一定是心理上的軟弱!
當然我們必須維護每一個人的言論自由,
所以意志堅強的人有權在死前說:
我拒絕接受失敗,我還有毅力去作更多或創新的嘗試。
I refuse to be defeated !
而且我相信當一個人竭盡所能,努力以赴之後,奇蹟就會出現。
I believe in miracles !
俗語說「居安思危」,即是說:居安尚且需要思危。
那些不自量力,未經深思熟慮和衡量得失就盲目地執行,
後果可以相當嚴重的冒險行為,絕對不值得鼓勵。
只有在能夠保存生命的情況之下,
逆境和挑戰才顯出它們的價值!
所以古代希臘智者 Menander 認為:
形勢不利的時候,打架逃跑的人,可以活著等改天再打;
但在打架時被殺死了的人,就永遠不可能再站起來打架了!
The man who runs may fight again.
( Menander )
When in doubt, duck.
( Malcolm Forbes )
換言之,迎還是避,不在於盲目的意志,
而是取決於個人的才華,對自己的認識,
對敵人的認識及對當時形勢之判斷。
完全合乎周易的智慧!
暫時離座,等待時機,重新裝備自己,往往是最好的方法。
君子報仇,十年未晚;忍一時之氣,退一步,海闊天空;
如果天時、地利、人和、才智、命運等條件尚未成熟,
堅定不移的毅力,奮勇直前、不屈不撓的意志,
只能夠消耗個人的本錢,加深個人的挫折和失望。
然而並非很多人會明白「勵志和勵智同樣重要」。
We should only encourage sensible risk-taking!
同一件事情當然會有相反的看法,所以另一些西方人認為:
臨陣畏縮,甚至脫逃的人是懦夫 coward!
所以會有人寧可選擇傷殘,甚至死亡。
出師未捷而身先死,點都好過臨陣脫逃淚滿襟!
認為面子比希望還重要,或者意志比思考和判斷還重要,
並非情緒商數低的人的一時衝動,
而是面子商數高或意志商數高的人的抉擇。
匹夫之勇,螳臂擋車,絕對有市場!
While there’s life, there’s hope.
( Marcus Tullius Cicero )
有生命就有希望!
古希臘哲學家一早就明白這個顯淺的道理,
但這句說話還有一些不可不知的變化:
1. 有生命之後還有健康,希望就多了一點。
2. 有生命之後還有青春,希望就多了很多。
3. 有生命之後還有青春,兼且有腦,挫折算得是甚麼?
挫折之後隨時可以從頭開始,任何情況下都可以重新振作!
4. 有生命之後還有青春,腦袋不但沒有受傷,
更具備高層次的思維能力,
那麼挫折往往是良好的鍛鍊,能夠增添我們的智慧,
激發出我們生命的火花,讓我們在逆境之中成長得更為茁壯。
有生命就有「希望」hope,因為逆境既然出現了,
「明天會更好」的機會就大大地增加!
有生命,有健康,有腦,才可以有希望。
中國傳統的諺語說「留得青山在,那怕沒柴燒」,
生命、青春和有思維能力的腦袋,就是我們的青山!
青山在,我們就有從新開始的本錢;
青山在,我們就有抵抗挫折的能力。
所以只要跌倒不影響到生命,不嚴重影響到健康,不傷及腦部,
跌倒了就要站起來,而且更要往前行,
但不要忘記從跌倒之中盡力汲取經驗。
Both health and youth bring a freedom
very few realise until they no longer have it.
Similarly, wisdom brings a freedom
the fool can never realize, for wisdom regards
vicissitudes as chances for self-education
and providers of high-level experiences.
當青春不再,踏入生命倒數的時刻,智慧就顯得越來越重要,
「不斷追求智慧」是老人家令青山常綠的方法。
其實「追求智慧」應該是所有人的人生目標:
有智慧的人,挫折越大,站起來之後就更有智慧,
往前行時生命也就更精采!
No man ever steps in the same river twice,
for it’s not the same river
and he’s not the same man.
( Heraclitus )
只有留得青山在的人,說上面這句說話才會有深一層的意義。
《逆境》(一)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認識挫折和逆境,學習如何面對挫折和逆境,
是中學「生命教育」或「通識」裡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件事情或短時間內的失敗,或者運氣欠佳,
我們稱為「挫折」setback。
一段比較長時間內,多件事情或多方面的失敗,
我們稱為「逆境」adversity。
然而一連串的挫折,或者一次重大的挫折,
都可以做成逆境。
在順境之中一個人固然會「認識自己」,
但這個認識十分膚淺,觸不到「認識自己」的關鍵;
一個人往往在挫折和逆境之中,
才有「機會」認識深一層次的自己,
但並非所有人都懂得把握這個機會,
亦並非所有人天生都擁有認識深層次自我的能力,
天賦不足的人要認識自己,只能夠靠後天優良的教育。
參考:《認識自己》 《管理自己》 《創造自己》
挫折、逆境到底是好還是壞,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因人而異,因年齡而異,因客觀情況而異,因意識形態而異。
那麼和甚麼相對呢?
一方面是相對於挫折或逆境的困難程度,
另一方面是相對於個人的潛能、意志及當時的智慧。
換言之,個人當時遇上的挫折或逆境,
是否個人的潛能、意志及當時的智慧足以應付的,
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千萬不要盲目地認為挫折或逆境一定是好的!
人人都會碰上挫折和逆境,但當我們遇上的挫折和逆境,
比個人的潛能、意志及當時的智慧更強的時候,
逆境就可能成為了災難,一旦跌倒了就未必能夠再站起來,
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有時會遭致殘疾,甚至會賠上了生命!
當失去了生命,一切都成為泡影;有生命才有希望!
Remember that life’s greatest lessons
are usually learned at the worst times
and from the worst mistakes
if and only if you can walk away alive
and also possess the ability to learn.
( Jason Ling )
有不少勵志的金句、名人的說話,
都是圍繞著挫折和逆境這個課題而產生的。
這些金句和說話的動機和出發點良好,
不一定是想表現講者的優越,
而是想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經驗,
所以並非有誤導我們的意圖,
可惜這些金句卻容易產生誤導的現象。
由於寫這些金句的人,
往往未接受過嚴謹的科學或哲學思考的訓練,
思考架構不夠精密,
所以往往遺漏了指出他們的 [說話/金句] 的
「必須條件」及「應用範疇」。
舉例言之,被稱為日本經營之神的日本企業家
松下幸之助 Matsushita Konosuke (1894-1989),
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說話:
跌倒了就要站起來,而且更要往前行。
跌倒了站起來只是半個人,
站起來後再邁向前行才是完整的人。
( 松下幸之助 )
要領悟松下幸之助這句金句的應用範疇,
我們必須再加上一個額外的條件,
就是「跌倒之後還有生命,還有思考能力,就有希望」,
因為並非每一次跌倒都能夠有再爬起來的機會。
如果在災厄中立即死亡,當然不再存在挫折或逆境;
死唔去,但傷殘了,幸好還年青,幸好腦袋沒有受傷,
才需要開始面對逆境。
有一些人甚至從一出生開始就要面對逆境!
Amazing Living Without Arm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cctg0esEQE
有些逆境其實是自找的,因為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不足,
把目標定得過高,一旦達不到目標,就視之為逆境。
有些青少年從小就被家庭縱容慣,在中學或者大學階段,
又欠缺了培育嚴謹的批判能力 [包括向外和向內的批判],
一旦出來社會工作,就會立即覺得自己是置身在逆境之中。
每個人面對逆境時,都必須思考這些問題:
1. 造成這個逆境的原因是甚麼?源於自己還是來自外界?
2. 這個逆境會有可能持續多久?如何估計?
3. 我認識自己嗎?這個逆境是我獨自能夠應付的嗎?
4. 這個逆境和人際關係的處理有關嗎?
5. 這個逆境和我的思考能力有關嗎?
6. 這個逆境和我的工作效率有關嗎?
7. 如果我單人匹馬沒有能力應付這個逆境,誰可以幫我?
8. 是否需要團結大部份都受這個逆境影響的人同舟共濟?
9. 是否需要學習如果管理個人在逆境中的情緒,習慣,
飲食,運動,睡眠…避免被逆境打敗?
Maria Konnikova
How People Learn to Become Resilient
http://www.newyorker.com/science/maria-konnikova/the-secret-formula-for-resilience
《順境、逆境》(四)
[逆境將人分類]
☆ 愛與智慧世界中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人將一切困厄視為磨煉、視為考驗 [增上緣],
甪作激發自己的潛能,提升自己定力及慧力的層次。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舉於魚鹽之中,
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告子。下篇》(孟子)
西方哲學家亦有同樣的看法:
Examine the lives of the best
and most fruitful people and peoples
and ask yourselves whether a tree
that is supposed to grow to a proud height
can dispense with bad weather and storms;
whether misfortune and external resistance,
some kinds of hatred, jealousy, stubbornness,
mistrust, hardness, avarice, and violence
do not belong among the favourable conditions
without which any great growth
even of virtue is scarcely possible.
The poison of which weaker natures perish
strengthens the strong —
nor do they call it poison.
( Friedrich Nietzsche, The Gay Science, p.19 )
Hardship often prepares an ordinary person
for an extraordinary destiny.
( C. S. Lewis )
我們必須明白「疾風知勁草」。
逆境、厄運、苦難和地獄的功能是鍛鍊中上等的人,
打擊下等的人,令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令有智慧的人更有智慧,沒有智慧的人怨天尤人,
選擇麻木,甚至意志消沉,自暴自棄。
中上等的人有能力面對厄運,
承擔得起苦難、逆境和地獄的挑戰,
所以逆境是他們的導師,
可以提升他們的智慧,協助他們心靈的成長。
下等的人無力面對厄運,所以逆境是他們的敵人。
換言之,並非所有人都能夠承受「天降之大任」!
如果所謂大任只是指身體的勞役,
那麼下等的人勝任有餘!
為甚麼年青人要追求智慧?
就是因為有智慧,有能力的人才可以有面對厄運的勇氣,
承擔得起苦難、逆境和地獄的挑戰。
對於強者來說,
逆境的優點是鍛煉堅忍、磨練意志、提供研究課題;
「疾風知勁草」就是這個意思。
逆境可能是菩薩!
To live is to suffer, to survive is
to find some meaning in the suffering.
( Friedrich Nietzsche )
老子教導我們「禍福相倚伏」!
生命本來就是苦中有樂,樂中有苦,
人生中的苦與樂往往是相伴或相繼而來的。
一個人能夠未經歷過逆境而「身在福中知道福」,
懂得珍惜,並且努力作出迎戰逆境的準備,
就已經算是有智慧,不用花一分一毫而即享幸福!
可惜大部份人由於缺乏思考訓練或者由於欲望過強,
而致「身在福不知福」。
如果有潛能的人能夠將逆境視為人生中的鍛煉和挑戰,
就更加是高一層次的智慧。
不經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不見風雨,何來彩虹?
有智慧的人追求的是成就,不是成功,
有智慧的人明白,彩虹就是風雨後所得到的智慧!
一般人討論逆境時,特別誇張不屈不撓的精神,
刻意隱瞞成功的人只是屬於少數優秀份子,
故意不提成功的人之中有部份是出賣良心,
有部份則是靠「一將功成萬骨枯」來上位。
這種忽略了先決條件,忘記了「時窮節乃現」的討論,
的確誤導了不少年青人。
愚昧的勵志者,更加會美化所有的逆境和苦難,
並且間接嘲笑那些沒有能力承受挑戰的人!
我們不能夠期望大部份年青人都懂得分辨大事大非,
做人格和心靈的舵手,
明白做人「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理,
以「命運可以崎嶇,但是人格絕對不可以貶值」為信念。
但勵志者至少應該明白做事不屈不撓的精神,
應該以人格和道德為先決條件。
逆境和苦難不一定能夠淨化心靈,
不一定能夠鍛鍊出高貴的人格,
逆境和苦難也可以令人心存僥倖、挺而走險,
可以令人心術敗壞。
筆者一向認為,
1. 年青人追求的應該是成就,不是成功。
2. 有能力和抱負的年青人追求的應該是愛和智慧,
不是僅僅追求知識。
3. 逆境中所需要的美德是「人格、智慧和堅忍」,
而這三種美德的重要性是順著先後次序來排列的,
次序絕對不能倒轉。
參考:《成功 success》《成就 achievement》
逆境和順境都是一個舞臺,
除了讓智慧低下的人示範
「如何在逆境和順境都可以被摧毀」,
讓聰明而又有意志的人示範如何出賣良心,
而得到「成功」,
讓君子示範為何需要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以追求人格上的「成就」之外,
亦讓人格高尚和人格卑劣的人都有同臺表演,
互相輝映的機會。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滕文公下。第二章》(孟子)
《順境、逆境》(三)
[逆境將人分類]
逆境提出有待解決的「人、事、物」課題,
有利於做學問和研究;
逆境亦往往提供了「認識自己」的機會,
有利於心靈的成長。
但逆境和困厄不一定能夠造就人,
它只不過是將人類的心靈和基因進行考核,
讓這些心靈和基因被迫顯露出來,等待社會來篩選。
對於一般人來說,逆境就好像是一場測試人格的考試,
讓各式各樣的人在逆境中現形。
從人格和心靈的角度來判斷,
逆境可以讓我們看到人類可以如何分類:
☆ 智慧低,潛能亦低的人。
1. 接近被淘汰的弱者,逆境令他們產生自卑感。
2. 已經被淘汰的人,逆境令他們意志消沉,自暴自棄。
3. 由於行運,曾經一度風光,現在卻被淘汰的人,
逆境令他們怨天尤人。
☆ 智慧和潛能都屬於中等的人。
這類人一向追隨大隊,人云亦云。
逆境可以鼓勵他們持有某種信念或迷信,
而這些信念或迷信可以向他們提供希望,
但亦只不過是希望而已。
沒有知識和信仰作為基礎的希望,
有如鏡花水月,夢幻泡影,虛無縹緲,難以觸摸。
☆ 堅持人格的人。
仗義每多屠狗輩!
屠狗輩即使未必一定讀過書,即使常常會說粗口,
但可能由於優秀的家庭教育,或者前生帶來的智慧,
在逆境中依然堅持人格,拒絕偷雞摸狗、為虎作倀。
☆ 聰明的投機份子。
一般聰明的投機份子對自己的人格採取待價而沽的政策,
一向笑貧又笑娼,但笑蠢不笑倀。
座右銘是「良禽擇木而棲」、「識時務者為俊傑」、
「黑白二道左擁右抱、左右逢源」。
他們認為未發財之前不必立品,未上位之前可以行騙,
窮困之時損人利己不可恥,殺人之後最多替他燒一柱香,
黑手興家之後才戴上白手套,或者用漂水漂白雙手,
然後改邪歸正,信奉宗教,到時應該一點也不遲。
逆境可以做成人格的貶值,
古人說「時窮節乃現」,就是這個意思。
1. 逆境可以令心存僥倖的人挺而走險,做犯法的事情。
2. 逆境可以引誘道貌岸然的人出賣人格,成為奴才。
3. 逆境可以引誘身體強壯的庸才為虎作倀。
4. 逆境可以令掙扎生存的人做野心家的馬前卒。
☆ 名利權世界「成功」的人。
名利權世界「成功」的人,
不少曾經在年青時經歷過逆境,
一旦「成功」之後再遇上第二次的逆境,
就會出現一些常見的現象:
1. 逆境令他們出術、在灰色地帶行騙。
2. 逆境令他們爭取權力,希望能夠以權謀私。
3. 良禽擇木而棲,逆境令他們棄明投暗。
4. 逆境讓奴才有機會向主子顯示出他們的忠貞及無能。
5. 逆境迫左搖右擺的投機份子作出決定。
6. 逆境令大權在握的人傾向於運用權力和武力。
7. 逆境令人格低迷的聰明人物以戾聚,
同心同德、同舟共濟、同惡相憐、齊心合力,
發揮香港教育界最推崇的團隊精神。
《順境、逆境》(二)
[逆境]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挫折是人生中難免的現象。
但挫折不夠強的話,不一定造成「逆境」。
究竟需要多大的挫折,多長時間的挫折,
或者需要幾多種不同的挫折一起發生才算是「逆境」,
因客觀情況而異,因年齡而異,因人而異,因立場而異。
也許對一向物質生活豐富的人來說,
還有得吃,但長時間吃得不夠好,就是「逆境」。
對重視面子的人來說,
也許任何令他失去面子的事情,就是「逆境」。
收入少了,社會地位低了,就是「逆境」。
對奴才來說,損害了主子的形象未必是是「逆境」,
因為主子未必重視自己的形象,
但替主子辦事未能達標,就是「逆境」。
對不喜歡思考的人來說,
任何被迫要作價值方面的判斷和取捨,就是「逆境」。
對一般人來說,只要挫折是他當時個人難以解決的,
就是「逆境」。
一般來說,人類所遭遇到的「逆境」至少有六大類:
☆ 天災、人禍
這些來自自然界、政治制度、戰爭、政治迫害、
貪污、濫灌、執法不公、環境污染…..的逆境,
尤其是天災結合人禍,可以令逆境雪上加霜。
這類由於自然界的現象和人類性格的缺失而產生的逆境,
統稱為「悲劇」Tragedy。
☆ 事業、經濟
例如突然失業、事業失敗、破產、親人突然患上重病。
至於日常生活方面的挑戰,俗語的所謂「捱世界」,
是否屬於「挫折」setback,
當然亦因客觀情況而異,因年齡而異,因人而異,
因當事人是否喜歡自誇而異。
這種大部份人常見的挫折,
一旦在人生中一段短時間內陸續出現,相繼而來,
我們就稱之為「逆境」adversity。
逆境驕陽:七旬老太送水養兒孫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01023&sec_id=15335&subsec_id=15336&art_id=14583079
☆ 人際關係的逆境:愛別離,怨憎會
包括摯愛親朋的逝世和挫折、朋友的背叛和出賣、
親人之間的傷害和心理虐待、失戀、離婚、配偶有外遇、
子女自殺或者在外闖禍。
May God defend me from my friends;
I can defend myself from my enemies.
( Voltaire )
We are far more likely to be harmed
by our fellow man than by our fellow animals,
yet we call animals wild and dangerous
and we call man advanced and civilized.
( Anthony Douglas Williams, Inside the Divine Pattern )
☆ 身體健康
包括疾病及由於意外而產生的身體傷害。
在災厄中立即死亡,當然不是「逆境」;
死唔去,傷殘了,就需要面對「逆境」。
一般來說,身體健康的人,抗逆能力較強。
同理,精神健康的人,抗逆能力亦較強。
Aisha Chaudhary
Singing in the life boa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FExgTJzEV4
☆ 道德
包括錯手殺人或一念之差而對別人產生的災害。
包括加入了一個道貌岸然的團體,
並且在口號洗腦之下,幫助團體做一些不道德的事,
其後良心發現。
☆ 精神健康:思考能力
維繫精神健康所需要的思考能力,
視乎社會的淳樸及詭詐程度而定。
當思考訓練不足,而又需要處理有關的事情,
當思想上容易受人影響,難以作出抉擇,
而四周又多豬朋狗友,沒法幫忙的時候,
就會出現精神方面的「逆境」,
嚴重時會影響到精神健康。
對於決志行走心靈道路的人,
思考個人生命意義往往是一個重大的挑戰。
因為遲早會發現知識並不等同智慧,信念並不等同信仰。
對智慧的追求不夠熱烈,批判思考訓練不足,
往往會令行走心靈道路的人產生強大的挫折感。
凡是由於天賦不足,
例如智力較低,導致思考不夠周詳,
例如懶惰,處理事情時準備不足,
例如在人生道路上未能遇上智者的提攜,
例如不懂得擇友,或者擇友不慎,
不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和嚴重性,
例如前四者加起來導致個人性格上的愚昧,
這些因素所帶來的逆境,是個人命運裡的悲劇,
我們統稱為「不幸」mishap, misfortune。
《順境、逆境》(一)
人生中往往有順境,亦有逆境,
這些整體人生中的起伏和盛衰的變遷,
英語稱為 vicissitudes of life.
人生不可能只有順境,沒有逆境和困境,
逆境和困境反映出個人現時需要克服的弱點,
或者需要作出的抉擇。
逆境和困境既可以視為對個人的一種考驗,
亦可以視為客觀環境對眾人的篩選。
[順境]
順境當然好,因為它令人春風得意、朝氣蓬勃,
「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但順境的出現,有可能只是運氣好!
由於差不多沒有壓力,又不見有任何值得擔憂的地方,
所以順境的缺點就是容易令人患上「富貴病」 affluenza 病:
1. 高估自己的能力,誤以為自己比別人強。
2. 得意忘形。
3. 揮霍,輕視節制。
4. 變得好大喜功、得寸進尺。
5. 毋視陷阱和漏洞,疏於防範。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孟子。告子下》
南唐李後主就是一個很好的「死於安樂」例子。
然而即使一出生就在順境之中,
亦不一定會阻礙人的成就,
也許遺傳、業力和累世的修行是決定性的因素。
佛祖釋迦牟尼就是一個不會「死於安樂」的例子。
Comfort makes more prisoners
than all the jails combined.
( Grant Cardone )
[從逆境中進入順境]
很少人在人生一開始就是在順境之中,
連嚴峻疾病的威脅亦從未遇上。
單從經濟的角度來看,
個人的逆境亦可以促成將來的順境,
所以有「千金難買少年窮」的說法。
但如果說「順境和逆境可以互相轉化」,
其實是玩弄文字,故作高深,非哲學家之所為。
甚麼是「轉化」?
生物界有雌雄同體,可以互相轉化,
但人類可以輕而易舉地雄轉雌或雌轉雄嗎?
逆境就是逆境,順境就是順境,
甚麼叫做逆境「轉化」成順境?
老子所說的「禍福相倚伏」才是接近真相。
「成功」當然算是當下的順境!
名利權世界「成功」的人,
當然是聰明或者有運氣的人,
在逆境之中鍛鍊出生命的韌力和判斷力。
正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所以挫折和逆境是常態,
不但是一般人的常態,亦是成功者的常態。
成功者克服了逆境,往往就出現了順境。
鄧麗君《梅花》
那些捱過苦而最後「成功」的人,
如果能夠「憶苦思甜」,自然亦是人生的智慧,
懂得享受應得的快樂。
然而這些白手興家的人,
由於年輕時便遇到生命逆境的鍛煉,
大部分在成功之後,容易產生「今生的驕傲」,
有些甚至得意忘形,不可一世,
完全鄙薄那些好像釋迦牟尼一樣,含著銀匙出生的人。
當順境一旦轉變,出現逆境的時候,
名利權世界「成功」的人就有可能挺而走險,
或者為虎作倀,出現「晚節不保」的現象。
也許這就是孟子所說的「死於安樂」。
順境可以是糖衣毒藥!
有智慧的人在順境時會更加積極和謹慎,
並且會保持警覺,不會放棄憂患意識。
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只不過是誇張一點的說法而已。
有智慧的人明白憂慮無濟於事,不如未雨綢繆,
所以與其說是憂慮,不如說是常常思考。
參考:《放下》(十)
塞翁得馬,焉知非禍?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所以一旦一個人運氣好轉,從逆境中進入順境時,
往往會產生兩種因人而異、截然不同的現象:
1. 行走心靈道路的人,會懂得知足、珍惜、感恩。
2. 行走 ego 道路的人,會沾沾自喜、自負,
目空一切,甚至語無倫次。
這就是俗語所說的「小人得志」的徵狀!
小人目光淺陋,往往不知道歷史的教訓: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好像越王勾踐「長頸鳥喙」、只可以共患難的人,
不單只不可以共富貴,甚至會反面無情。
范蠡和文種不同的抉擇和遭遇,是歷史上一個很好的例子。
行走心靈道路的人和行走 ego 道路的人這兩種不同的反應,
是否都是屬於「生於憂患」,讀者必須自行判斷。
其實不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是生命中的試煉,
一個人如何回應生命的試煉,如何看待順境和逆境,
才是問題的關鍵!
《知己知彼》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俗語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處世的秘訣之一其實很簡單,就是要懂得「量力而為」,
期望百戰百勝,不切實際,
因為還有天時、地利、人和及運氣等等因素,
但未雨綢繆,盡可能做到「知己知彼」,就是盡人事!
「知己、知彼、知事」是腳踏實地,量力而為的必要條件,
亦是一種必須培育的智慧。
如果我們在人際關係之中缺乏了知己知彼的能力,
就會出現「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的現象。
[自知之明]
顧名思義,知己知彼,首先要有自知之明。
處世和對自我的認知是二而一的事。
和各式各樣的人接觸得多,比較得多,
就更容易清楚自己的長處、短處和特點,
而從這些比較的過程中,就會發現自己的價值。
越是複雜的人際關係,越能夠清楚自己的為人,
自己對價值的抉擇,自己受人影響的程度。
所以那些叫人不要和別人比較的偽勵志者,
遺害思考界,因為問題的關鍵是比較的目的和態度。
參考: 《「我」I 》 《認識自己》
I worked out early on to give up
things I couldn’t do well at all.
( Christopher Hitchens )
事事都要和別人比較,是愚昧的表現,是自尋煩惱的根源。
有了自知之明,就知道有甚麼必須和別人比較,
所以知道自己有那些地方可以改進。
有了自知之明,就知道有甚麼不需要和別人比較,
就知道自己到底是追求成功、追求成就,還是安於平庸的人。
No man was ever so much deceived by another
as by himself.
( Lord Greville )
有了自知之明,
就知道自己到底喜歡讓理性還是讓情緒來管轄自己的行為。
Man is a rational animal
who always loses his temper
when he is called upon to 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ctates of reason.
( Oscar Wilde )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參考:《成功 success》 《成就 achievement》
有了自知之明,
就不會將迷信視為信仰,將個人的意見看成真理,
將個人的「假說/猜想」hypothesis/conjecture 視為真相。
沒有自知之明的人,容易患上「頭小帽大症候群」:
1. 思考能力不足,不夠客觀,但卻充滿自信。
2. 十分「愛」自己,懂得珍惜自己。
3. 明白沒有人是完美的,完全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所以一向安於現狀,並不祈求追步
4. 明白人生的路途上必然有起伏。
5. 物以類聚,和同一層次的人四同──
同心協力,同病相憐,同舟共濟,同仇敵愾──
互相給對方鼓勵和溫暖,凝聚更大支持力量。
國學大師南懷謹的遺言,
指出了其中一類比較嚴重的「頭小帽大症候群」病患者,
他們的疾病影響到整個社會:
「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
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交友]
參考:《交友的學問》(上) 《交友的學問》(下)
[知人之明]
有了自知之明之後,還需要有知人之明。
首先要明白「知人之明」是一門來自比較的學問,
同樣需要對別人的長處和缺點都有敏銳的感覺,
其次就是要懂得將一個人的言論和他的行事為人分開來看。
懂得思考的人才會明白:知己知彼,才能夠知人善任。
‘Know thyself ‘ is a good saying,
but not in all situations.
In many it is better to say ‘know others.’
( Menander )
A simple rule in dealing with those who
are hard to get along with is to remember
that this person is striving to assert his
superiority; and you must deal with him
from that point of view.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做生意精明的人很多,但思考和概念精明的人很少,
不少善良及平庸的人,他們的思想往往是別人的思想,
或源於街談巷議、道聽途說,
或來自書本、報章、雜誌、傳播媒介;
別人的思想入了他們的腦袋之後,從未經過批判和消化,
即使有嚴重的內部矛盾他們也不會知道,
所以他們口裡說出來的,無論如何動聽,
往往不是他們自己的意思,
他們亦未必明白自己在說甚麼,
我們只能夠判斷這個人也許曾經有過很好的說話訓練,
很好的教書訓練,也許更有很多耀目的文憑,
可惜思考能力就依然是初中以下的程度。
Most people are other people.
Their thoughts are someone else’s opinions,
their lives a mimicry,
their passions a quotation.
( Oscar Wilde )
換言之,一個善良的人的說話未必可信!
因為善良和觀察思考分析能力沒有必然的關係。
一個一般人的所謂「好人」,
亦未必有足夠的思考能力去應付他插手的事!
It is always good men
who do the most harm in the world.
( Henry Adams )
一般人往往忘記了這個世界除了「以牙還牙、
以貨易貨,以毒攻毒、以暴易暴、以夷制夷」之外,
還有「以訛傳訛、以偏概全、以蠢讚蠢」。
我們只知道「維護言論自由」,兼且「不以人廢言」,
但忘記了要放下「光環效應」,「不以人信言」。
換言之,一個善良而愚蠢的人,他的說話往往不可信!
但千萬不要認為壞人和愚蠢人沒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
也許他們存在的目的就是來教導我們重大的學問,
並且警惕我們不要以他們為榜樣。
If we learn to open our hearts, anyone,
including the people who drive us crazy,
can be our teacher.
( Pema Chodron )
Men will cease to commit atrocities
only when they cease to believe absurdities.
( Voltaire )
Love all, trust a few, do wrong to none.
( William Shakespeare )
我們必須慎防的,就是那些善良、平庸、愚蠢、
自我感覺良好,於是自以為理直氣壯的人。
其實判斷這些人很容易,因為他們
1. 只有迷信和信念,不懂得甚麼叫做信仰。
2. 喜歡辯論,但不懂得甚麼叫做批判思維。
3. 認為面子比真理更要。
4. 喜歡用人數來決定真理。
5. 勢利,喜歡用講者的名氣來判斷真理。
6. 思考方面倚賴別人代為籌謀。
7. 思考傾向於以偏概全,不懂得數學上百分率的問題。
例如:
見到幾條港女做蠢事,就話佢地代表所有港女。
見到幾條戇鳩仔去踩場,就話佢地代表所有港獨份子。
其中一種「以偏概全」就是「以人廢言」,
見到一篇文章中一兩點錯誤,就以一部份廢其他部份,
認為整篇文章和它所有的論點都不可取。
只要一首歌由自己討厭的歌手唱出來,就「以人廢歌」。
We need mor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because the only danger that exists is man himself
──he is the great danger, and we are pitifully
unaware of it. We know nothing of man──
far too little.
( Carl Jung )
最後,我們必須明白有一些人在升遷或掌權之後,
態度和行為就會開始改變,甚至立即變臉,
遠離那些曾經共患難,熟知他的性格和過去的人。
這種現象在騙取選票的政客身上尤其明顯,
他們完全忘記了自己的權力從何而來,
當然亦忘記了對選民的承諾。
在選舉前可以鞠躬彎腰,甚麼都可以承諾,
一旦獲勝後就立即變臉。
Nearly all men can stand adversity.
But if you want to test a man’s character
—give him power.
( Abraham Lincoln )
一位在學術界行走江湖的長輩,
隱晦地傳授筆者如何面對這種人的心法:
如果要扮演仁慈者角色的話,
對愚蠢人一定要謙虛,要帶給他們正面的情緒,
但不要浪費時間聽他們的偉論,在心裡更要鄙視他們,
否則會帶給自己負面的情緒,自己也會看不起自己,
日積月累之下容易變得心理不正常。
筆者知道長輩是對的,他的確掌握到處世的竅門,
可惜這種心法不合乎筆者的性格。
人生苦短,更加要避免個人的智慧貶值,
所以一定要和「堅持愚蠢及平庸的人」割蓆!
所有人都有一部份是不變的,而又有一部份是會變的。
認識一個人就是要掌握他不變的那部份。
所以我們要明白:
如果一個人是懶惰的,懶惰就是他不變的那部份;
如果一個人是愚蠢的,愚蠢就是他不變的那部份;
如果一個人是軟弱的,軟弱就是他不變的那部份;
如果一個人是詭詐的,詭詐就是他不變的那部份;
如果一個人重視面子,重視輩份,
或者喜歡扮成道貌岸然,虛偽就是他不變的那部份;
如果一個人不重視理性,只是喜歡扮演成熟和理智,
只是喜歡和普通人辯論,面對高手時就立即班馬助陣,
意圖用人數來決定真理,並且討厭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半桶水思考能力就是他不變的那部份。
道貌岸然而又討厭批判的人,
最容易模糊青少年的思考,荼毒他們的心靈。
No vice exists which does not pretend
to be more or less like some virtue
and which does not take advantage of
this assumed resemblance.
( La Bruyere, Characters, 1688 )
Truth does not do so much good in the world
as the appearance of it does evil.
( Duc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如果一個人是努力尋求成就的人,進步就是他不變的那部份,
對這種人,我們必須抱著「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的態度。
The only man who behaves sensibly is my tailor;
he takes my measurements anew every time he sees me,
while all the rest go on with their old measurements
and expect me to fit them.
( George Bernard Shaw )
參考:《改變自己》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香港有不少大學畢業生,從未接受過思考訓練,但卻非常喜歡辯論,
部份留學外國的更以為自己擁有開放的頭腦,
不明白辯論的先決條件至少有六項:
1. 知己,從內省及自我批判中認識自己。
2. 知彼,從對方的面相和肢體語言中一眼就看出對方的動機和技巧。
3. 接受嚴謹和苛刻的思考訓練,包括蘇格拉底的思考方法,
包括「森林思維」和「根源思維」。
4. 保守自己的心,堅持人格,明白辯論的目的是追求真理。
5. 不需要對人謙虛,但必須對真理謙卑。
6. 不要浪費時間和弱智、需要匡智和討厭邏輯的人辯論。
最後,所有追求智慧的人都會覺悟到:
雖然知己知彼,認識自己,洞悉人性,談何容易,但同志必須努力!
「知己知彼」其實是人世間所有真愛的基礎,不論性別,不論年齡,
所以我們對青少年及其他年齡但好學的人,尤其是追求智慧的人,
都應該特別寬容,並且不時要對他們的能力重新評估。
《演講的消費者》
很少人明白,學校裡一場單向的演講,
其實反映了很多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現象:
1. 聽眾和學校的質素。
2. 聽眾和學校的紀律。
3. 學校請講者的智慧,以往請來演講的講者質素。
4. 學校的教育理想和管理的意識形態。
5. 現時這位講者的智力和心態。
6. 現時這位講者的演講技巧。
香港有多少人能夠有下面這位講者「對學校的不認識」,
、「個人的自信」及「個人的自負」?
「每當我被邀請往企業和學校演說或提供培訓,
首十分鐘的紀律氛圍,
足以讓我洞悉那機構的管理水平和員工平日的表現。
管理有道的機構員工,
很自然地流露出高度自律、專注和待客的禮貌;
管理欠奉的機構,員工散發出來的懶散、遲緩、
老油條和渾沌無神的情態,
足令嘉賓未開咪已經想離場。
我做教職員培訓時,很多老師爭相要坐在後面。
有些坐在末排的老師大模斯樣地批改作業;
更常見的情況是竊竊私語、看手機,
還技巧地讓前排的人頭掩護自己的臉,
目的是安然打瞌睡或玩手機。
原來,當老師放下教鞭時,
他們的行徑跟自己的學生也沒兩樣。」
《聽講座要有態度》(何靜瑩)
信報專欄《故事人生》
何靜瑩認為紀律是一門講求「一手硬一手軟」的藝術,
完全忽略了紀律首先要講求機構道德和抱負,
其次是講求管理階層的智慧和修養。
如果欠缺了這兩個先決條件,
「一手硬一手軟」根本不是藝術,只是手段!
視乎情況、環境和聽眾的質素,
去決定演講的內容及控制演講的長短,
難道不應該是一個高層次講者必須具備的能力和修養嗎?
況且怎可以鼓勵「虛偽」成為良好的機構文化中一部份?
Respect for someone else’s time
is the greatest courtesy.
首先我們必須問一問自己:
一場演講的四大要素不應該是
「尊重講者,尊重聽眾,尊重思考,尊重道德」嗎?
這一些不是所有人都應該具備的基本禮貌嗎?
如果一位年青人需要整天聽各式各樣的演講,
而且是被迫去聽,又沒有發問權或者足夠的發問時間,
那麼演講者需要怎樣預備他的演講才算是有禮貌?
We ask children to do for most of the day
what few adults are able to do for even an hour.
How many of us, attending, say,
a lecture that doesn’t interest us,
can keep our minds from wandering?
Hardly any.
( John Holt )
筆者近年很少聽本地的演講,因為
1. 覺得得不償失。
2. 互聯網上優秀的演講還未能撥出足夠的時間去好好欣賞。
筆者對於演講的學問是門外漢,
但作為一個演講的消費者,下列少少的看法可以給大家參考:
任何演講,都可以分為互相關聯的四部份,
講者比較容易忽略的是「掌握形勢」那部份:
1. 演講的內容
☆ 應該選一個自己十分熟悉的課題。
☆ 寫講稿必須謹慎,要避開自己半熟悉的課題。
☆ 內容必須符合真,演講才會顯示出講者的誠意。
一般以「說服」為目的的談話,必須講究「時機」,
演講的好處就是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
只需要考慮及評估聽眾的智力程度是否配合演講的內容,
所以重點一定是在演講的內容之上。
2. 演講的技巧
☆ 音量、語調、語氣、目光,手勢,自信。
3. 充分的準備
☆ 蒐集及核實資料。
☆ 撰寫可以有變化的講稿或大綱。
☆ 進行預演及排練。
4. 掌握形勢
☆ 了解自己的層次,千萬不要高估自己。
☆ 了解自己的層次,千萬不要好大喜功,因為言多必失。
☆ 了解聽眾的層次,切忌陳義過高。
☆ 明白自己演說的目的是「分享」、「說服/洗腦」,還是「拉客」。
☆ 如果演說的目的是是「說服/洗腦」和「拉客」的話,
要清楚演講的內容中那方面會有隱瞞或者欺騙的成份。
筆者聽演講時,
會比較注重演講的內容及觀察講者是否能夠掌握形勢。
好的演說不一定是成功的演說;
筆者認為好的演說應該是以「真」和「誠」為貴,
講者自己不懂得的東西絕對不會侃侃而談,
不會譁眾取寵,不會諂媚權貴,不會盲目崇拜名人,
和所有宗教信仰及科學精神一樣。
如果演講中不但蘊藏著「愛」和「智慧」,
更加擺脫了「虛偽」,就必然是一場偉大的演講!
Dale Carnegie
How To Stop Worrying and Start Living
( read by Andrew MacMillan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2pRKGRbs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