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學習》

我們不單只是生活在一個資訊氾濫及知識爆炸的時代,
更是生活在一個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普及的年代。
當人類的知識世界不斷膨脹,世界變得越來越快,
剛學完不久的知識隨時會落伍,往日存在的工種,
隨時會被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淘汰。
生活在一個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普及的年代,
人與人之間的比較將會變成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的比較,
而有一天當一個人喪失了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的輔助,
他會否立即「唔捱得」,立即失去了他的生存價值,
立即衰過「鼎你個廢」,立即變成無用的垃圾?
人是甚麼?人的價值是甚麼?這是一個必須思考的哲學問題。

當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不斷地在進步,
但千百年來人心依然沒有任何改變,我們如何適應這個新時代?
筆者認為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learning  how  to  learn
是目前最重要的教育課題,刻不容緩,不能夠再拖延了。

參考:《香港教育的展望》
In  a  world  in  which  the  total  of  human  knowledge
is  doubling  about  every  ten  years,
our  security  can  rest  only  on  our  ability  to  learn.
( Nathaniel Branden )
Since  we  can’t  know  what  knowledge  will  be  most
needed  in  the  future,  it  is  senseless  to  try  to
teach  it  in  advance.  Instead,  we  should  try  to
turn  out  people  who  love  learning  so  much  and
learn  so  well  that  they  will  be  able  to  learn
whatever  needs  to  be  learned.
( John Holt )
凡是學習一門新知識,首先必須清楚
1. 新知識 [樹木] 在整體有關知識 [森林] 中的位置。
2. 新知識所需要的學習工具。
而新知識所需要的學習工具,肯定需要基礎數學,
但肯定需要嚴謹、強而有力的思考訓練!
而這個思考能力的根基,必然包括
1. 觀察和分析能力;
2. 批判思維的能力;
3. 將新知識分類和組織的能力;
4. 正確的學習態度。
然而人工智能電腦也有「自學能力」,
那麼學生們應該學些甚麼就是問題的關鍵。
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讓青少年及所有人,
無可避免地再度陷入弱肉強食的世界,
所以我們必須學習最優秀的思考方法。
嚴謹、高層次思考能力之所以重要,

是因為它可以讓我們在任何環境之下,
都可以比別人花更少時間學習到新的知識,
更可以不斷地在工作中提升自己。
而「正確的學習態度」會讓我們發現其實四周都是學問,
問題只是我們有沒有能力看出來。
所以當被迫從事「最初沒有興趣的工作」時,
亦可以從該種工作中尋找到學習的空間,甚至培養出興趣。
嚴謹、高層次的思考能力,
可以幫助我們從最少的錯誤中學到最多的智慧,
甚至付出最少的代價,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
這樣才可以避免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被淘汰,
運氣好的話,甚至可能早嘗成功的滋味。
也許不少家長認為筆者誇大了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認為「勤可補拙」,完全不知道「勤必須用在刀鋒上」,
否則只不過是窮忙,思考能力只是在原地踏步,
於是將來還有一生時間在非關鍵的事情上「勤」。
即使閣下自從出世那一刻開始已經接受訓練,
小學入學之前差不多是「二十項全能」,
但思考能力這一項卻是力不從心,
那麼就算能夠僥倖地大學畢業,
依然只是一個心理壓力重重、隨波逐流的人。
家長們當然不會希望自己的子女將來變成了一部
高分低能,需要匡智的讀書機器」,
擁有一張又一張的文憑,但卻屬於生活智力不足,
往往讀寫能力和記憶力都超強,智力測驗成績亦佳,
只不過在思考和道德抉擇兩方面的能力比較弱,
難以適應未來環境所要求的高層次挑戰。
所以他們雖然不蠢,但由於欠缺了思考能力,懶於思考,
成為英國脫歐運動的「大腦」Dominic  Cummings
所描述的新人類:「厚如肉碎、懶若蟾蜍
thick  as  mince,  lazy  as  a  toad!

認識自我 Self Knowledge 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知識之一,
管理自我 Self Managenent 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自我學習的能力則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二,
因為只有具備自學能力的人,才有能力發展心理自療能力,
才有能力擺脫社會化過程中一切有問題的意識形態的操縱。

青年人當然不應該怕辛苦,
然而有些人不怕戶外工作日曬雨淋,
但就是覺得思考好辛苦,因為除了天賦不足之外,
社會不重視思考及個人思考懶惰是重要的原因。
他們將來的敵人,
就是日益進步、精益求精的未來人工智能機械人!

當你 (妳) 家中的電腦不斷升級的時候,
不妨問一問,自己的人腦是否同時在升級。
升級,究竟是增強了思考能力,還是只是增強了「記憶體」?
話說回來,思考能力有缺憾的人,只要稍有運氣,
亦可能成為社會上成功人士。
思考能力有缺憾的人,只要有父母提攜,
亦可能成為社會上成功人士。
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千變萬化的世界一旦發生涉及子女們思考能力範疇以外的事,
而子女們運氣又不濟的時候,
由於思維不清而導致的大災禍就可能會發生。
參考:
《教書、教育》(八)
Chris  Lehmann
Education  is  brok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2IPfWZQM4
Michio  Kaku
The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4_ExHIFEjg
Daniels  Pavluts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Learning What Exactl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XE-l-z0TLM

《知識的運用》

知識來自經驗,
但個人的經驗只是屬於個人的知識,
經過一群智者批判和共同實踐的經驗,
才能夠成為群眾共同擁有的知識,試舉例言之:
壞人常有,癲佬不常有。
愚蠢人常有,通才不常有。
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
選擇徘徊在中性循環的人常有,
選擇徘徊在善性循環的人不常有。
偽基督徒常有,真基督徒不常有。
偽佛教徒常有,真佛教徒不常有。
偽道教徒常有,真道教徒不常有。
教書工作者常有,教育工作者不常有。
隨波逐流的人常有,獨立思考的人不常有。
說謊的雜種常有,一言九鼎的皇帝不常有。
擁抱虛偽的人常有,和虛偽割蓆的人不常有。
一樂常有,百樂不常有,因為百樂門不易打開。
迷信的人常有、擁抱懷疑和批判精神的人不常有。
偽知識份子常有,半知識份子常有,真知識份子不常有。
除此之外,懂得如何應用知識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
所以學習任何知識時,
1.  必須知道它在知識架構中的位置,以免看見樹木時忘掉了森林。
2.  必須知道它的「應用範疇range  of  application
因為一旦將知識應用在它的範疇以外時,就
隨時有可能出錯,
3.  如果以往的經驗一定能夠解決新的問題,
就沒有「摸著石頭過河」這個說法。
所有來自經驗的知識,必須清楚它的源頭,
因為一旦需要將經驗應用在新的情況之下時,
判斷極為重要,不清楚經驗的源頭就會影響到判斷能力。
It  takes  considerable  knowledge  just  to  realize
the  extent  of  your  own  ignorance.
( Thomas Sowell )
Mistakes  are,  after  all,  the  foundations  of  truth,
and  if  a  man  does  not  know  what  a  thing  is,
it  is  at  least  an  increase  in  knowledge
if  he  knows  what  it  is  not.
( Carl Jung )
所以「如何傳授知識」是一個大課題,
而如何傳授知識傳授得好,是一個更大的課題。

What  we  want  is  to  see  is
the  child  in  pursuit  of  knowledge,
and  not  knowledge  in  pursuit  of  the  child.
( George Bernard Shaw )
The  mind  is  not  a  vessel  to  be  filled
but  a  fire  to  be  kindled.
( Plutarch )
A fire to be kindled
如果一向喜歡發問,尋根究柢的小學生一上到中學,
就立即變成沉默默,喪失了好奇心,再沒有積極問問題的興趣,
那麼傳授知識的過程之中一定產生了問題。

Sir  Ken  Robinson
Do  schools  kill  creativit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G9CE55wbtY
學校教育扼殺創意嗎?(中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VGKAIS7Q4g
積極進取,鬥志旺盛,不一定代表擁有足夠的知識;
擁有足夠的知識,不一定代表擁有智慧;
只有愛心,亦不一定代表擁有智慧,
因為好心做壞事並不罕見,愛你甚有可能變成害你。
You  can  be  wrong  even  if  you  intend  to  do  right.
相反,做錯了事,誤打誤撞,由於運氣好,竟然可以成功,
有時甚至立壞心腸,結果竟然變成做了好事。
Sometimes  you  can  be  right  by  doing  wrong.
不良或自私的動機,竟然可以產生千古的功勳。
秦始皇命令李斯統一文字,就是一個例子。
一般來說,好心做好事的難易程度視乎做的是甚麼事,
壞心做壞事的難易程度亦視乎做的是甚麼壞事。
但必須小心「成功變成了陷阱」,因為
Success  makes  a  fool  seem  wise.
太容易就成功容易令人不可一世,埋下了將來失敗的種子。
To  act  on  the  belief  that  we  possess  the
knowledge  and  the  power  which  enable  us  to
shape  the processes  of  society  entirely  to  our
liking,  knowledge  which  in  fact  we  do  not
possess,  is  likely  to  make  us  do  much  harm.
(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
不懂得如何應用知識的人,稱為 a  knowing  fool
懂得如何應用知識,才算是聰明;
懂得如何好好地運用知識造福社會,就是智慧。
Wisdom  is  the  power  to  put  our  time
and  our  knowledge  to  the  proper  use.
( Thomas J. Watson )
《知識的運用》

《歷史知識》(三)

To  hold  a  pen  is  to  be  at  war.
( Voltaire )
  歷史人物
對當時某段歷史有影響力的人物的生活和思想是甚麼?
個別人物是否有能力改變歷史?
到底是「英雄做時勢」,還是「時勢做英雄」?
抑或英雄和時勢互為因果,互相影響,互相造就?
西方人稱為  two-way  street  of  causality.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is  but
the 
biography  of  great  men.

( Thomas Carlyle )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is  the  result
of  endowing  with  the  fruits  of  a  dozen
men  of  genius  a  population  which  is
emotionally  at  the  level  of  savages  and

culturally  at  the  level  of  schoolboys.
( Cyril  Joad )
甚麼叫做「英雄」、甚麼叫做「偉人」,甚麼叫做「偉大」,
似乎在歷史中還未有一個清晰的定義。
那麼寫歷史、教歷史的人,應該如何定義「豐功偉績」
甚麼叫做「偉大的民族」?甚麼叫做「偉大的領袖」?
甚麼叫做「偉大的戰爭」?
如何分辨歷史上的「侵略」、「平亂」、「臣服」和「吞併」?

如果民智未開,人民愚昧,愚夫愚婦充斥社會,
那麼所謂「偉大的統治者」可以欺騙人民嗎?
參考:《人性理論》(上) 《人性理論》(中) 《人性理論》(下) 
歷史屬於過去,是以古為鏡、鑑古知今的學問。
歷史之中,固然可以提供智慧,
但亦反映出人性中的醜惡、虛偽、愚昧,
紀錄了人類自己做成的悲劇和災難。
借用香港特區貿發局的名句來描述:
歷史政治教育絕對「意識不良」及「品味低俗」,
殘酷、血腥、恐怖兼而有之,
一定「唔能夠達到形象健康、老少咸宜既宗旨」,
而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書籍,
內裡會有日軍殺中國人及向婦女施暴照片,
絕對「會對年輕人產生不良影響,好唔健康」,
也許有一天香港特區貿發局會要求部份歷史書籍,
尤其是附有真實圖片的歷史,一定要有密封包裝和警告字句,
以及不得向未成年人士售賣。
Indeed,  history  is  nothing  more  than
a  tableau  of  crimes  and  misfortunes.
( Voltaire )
Political  history  is  far  too  criminal  and
pathological  to  be  a  fit  subject  of  study
for  the  young.  Children  should  acquire
their  heroes  and  villains  from 
fiction.
( W.  H.  Auden,  A  Certain  World,  1971 )
參考:《為何我們應該擁護毛澤東和希特勒》 
現代國家壟斷了一切暴力的合法使用權。
殺人是刑事罪行,但以國家的名義去殺人就是天經地義;
有些國家喜歡殺自己的人民,
而且會用「制度暴力」去殺人,好處是殺人不見血,

有些國家則喜歡去別人的國家殺別國的人民。
而所謂「制度暴力」,當然是經不起批判的法律制度。

It  is  forbidden  to  kill;
therefore  all  murderers  are  punished
unless  they  kill  in  large  numbers
and  to  the  sound  of  trumpets.
( Voltaire )
One  murder  makes  a  villain,  millions  a  hero.
( Beilby Porteus )
Kill  a  man,  and  you  are  a  murderer.
Kill  millions  of  men ,  and  you  are  a  conqueror.
Kill  everyone,  and  you  are  a  god.
( Jean Rostand, Pensees d’un biologiste, 1955 )
In  existing  criminology  there  are  concepts:
a  criminal  man,  a  criminal  profession,
a  criminal  society,  a  criminal  sect,  and  a
criminal  tribe;  but  there  is  no  concept  of
a  criminal  state,  or  a  criminal  government,  or
criminal  legislation.  Consequently,  the  biggest
crimes  actually  escape  being  called  crimes.
( Peter Dimianovich Ouspensky, A New Model of the Universe )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從統治者的角度來看,
在「做大事」的人眼中,人命一向如草芥,
就好像圍棋高手「以大局為重」來看棋子一樣。
死人,無論是敵方的還是己方的,只要不是自己的至親,
都只不過是一個統計數字,
人的性命在源遠流長的歷史洪流上無足輕重,
沒有生命是不可代替,沒有生命是必須珍惜。
做大事者,不會將幾萬條人命放在眼內,一將功成萬骨枯,
用成千上萬生命和家庭的悲劇來成就自己歷史上的地位,
這就是「做大事」這個名詞其中一個歷史上的詮釋。
而「殺人償命」是讀書不明理、做不成大事的書生想法。
對別人生命的無情,是「偉大」領袖的標誌!
每位「偉大」領袖的手裡,都沾染了別人的血,
所以他們的風采,也是血染的風采
To  learn  who  rules  over  you,  simply  find  out
who  you  are  not  allowed  to  criticize.
( Voltaire )
是否應該借用勵志人士的說話來體諒一下「偉大」的領袖:
「人孰無過?
    當別人犯錯時,不要諸多挑剔他們的錯處,
    而應該設身處地及冷靜地為他們想一想,
    以寬容、體諒的心去看他們的過失。
    況且領袖人都死了,就盡量隱惡揚善,
    這樣才可以分享到偉大領袖的快樂,令自己也開心,
    快樂是可以互相感染的。」
Cultural  legacies  are  powerful  forces.
They  have  deep  roots  and  long  lives.
They  persist,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virtually  intact,  even  a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and  demographic  conditions
that  spawned  them  have  vanished,  and
they  play  such  a  role  in  directing
attitudes  and  behavior  that  we  cannot
make  sense  of  our  world  without  them.
( Malcolm Gladwell )
確立評論標準在歷史中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30  Reasons  it’s  Smart  to  Hire  a  History  Student
http://shaunanagins.com/2013/11/06/30-reasons-its-smart-to-hire-a-history-student/

《歷史知識》(二)

  歷史理論
歷史理論和科學理論功能相似,都是用來解釋歷史事實的。
但歷史理論不同於科學理論的地方,
在於歷史理論難以做實驗來證明。
所以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所有歷史理論其實只不過是「假說」。
The  historian  makes  a  distinction  between  what  may
be  called  the  outside  and  the  inside  of  an  event.

The  outside  means  everything  belonging  to  it  which
can  be  described  in  terms  of  bodies  and  their
movements  ( e.g. Caesar’s crossing  of  the  Rubicon  or
his  assassination  in  Rome ).  The  inside  means  that
which  can  only  be  described  in  terms  of  thought.
When  a  scientists  says,
‘ Why  did  that  piece  of  litmus  paper  turn  pink ?’,
he  is  investigating  the  outside  of  the  event.
By  contrast,  when  a  historian  asks
‘ Why  did  Brutus  stab  Caesar ?’,  he  means,
‘ What  did  Brutus  think  that  made  him  decide  to
stab  Caesar ? ‘──he  is  investigating  the  inside  of
the  event.  The  cause  of  the  event  means  the  thought
in  the  mind  of  the  person  by  whose  agency  the  event
came  about…All  history  is  the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 R. G. Collingwood )
歷史難讀,歷史亦難研究,
因為歷史需要多方面的學問配合來研讀,
包括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地理學、
氣候、軍事、科技……
甚至文化、哲學和宗教,亦會影響到歷史的發展。
歷史研究,差不多包羅萬有;
歷史研究,的確需要社會上最尖端的研究人才。
人有幾複雜,人類團體有幾複雜,歷史就有幾複雜!
試問一千位讀歷史的學生之中,
會有多少人具備這麼多方面的廣闊知識?
如果一個民族沒有擁抱批判思維的價值觀,
如果一個民族沒有培養出足夠的歷史通才,
侃侃而談說個人、機構或者民族可以「以史為鑑」,
從歷史中汲取教訓,談
何容易!
歷史,往往是勝利者的歷史,
所以作為一種學問,科學比歷史優勝的地方是:
1.  科學事實較歷史記載可靠。
2.  歷史事實和歷史理論往往互相糾纏在一起。
3.  歷史理論難以做實驗來證明。
但批判思維在歷史事實的判斷和理論之中,
有不可磨滅的價值。
雖然《三國演義》並非正史,
但下面這段片子提供了批判思維在歷史上之應用:
中國「暗歷史」:司馬懿諸葛亮恐怖「真面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nQTRY5x2wk
  確立評論標準
歷史,一定會牽涉到哲學中的價值判斷理論,
所以必須通過批判來確立評論標準,

否則何謂「功」,何謂「過」,何謂「進步」,
全部都會出現曖昧或者偏頗的標準,
將歷史在做學問中的地位貶值!
如果說用國家的名義去進行戰爭是「功」,
毀滅另一個國家是「功」,
殺戮另一個國家的人民是「功」,
那麼甚麼才算是「過」?
站在誰的立場來判斷?
用甚麼價值標準來判斷?
人類的歷史應該擺脫道德判斷嗎?

人類文明的「進步」一向有四方面:
1.  物質和技術 [包括科技] 方面
2.  制度方面 [鼓勵和控制兩個極端之間的位置]
3.  生活方面 [飲食,文化,藝術,品味]
4.  精神方面 [哲學,思想]
當我們用「進步」這個詞彙去形容一個朝代時,
我們想說的意思究竟是甚麼?
物質和技術進步可以讓人類擺脫自然界的束縛,
但如果一個文明的物質和技術兩方面都進步,
人民生活富裕,甚至生活富裕到開始腐化,
但整體人民的思考能力平庸貧乏,

那麼這個文明算是「進步」嗎?
但如果一個文明的物質和技術兩方面都進步,
但制度嚴重落後,甚至運用制度暴力,殺人不見血,
那麼這個文明算是「進步」嗎?

無崖上一代思想是如何煉成的?──淺說中史科與時局認知
http://www.pentoy.hk/%e7%a4%be%e6%9c%83/e329/2014/10/14/%e7%84%a1%e5%b4%96%ef%bc%9a%e4%b8%8a%e4%b8%80%e4%bb%a3%e6%80%9d
%e6%83%b3%e6%98%af%e5%a6%82%e4%bd%95%e7%85%89%e6%88%90%e7%9a%84%ef%bc%9f-%e2%94%80%e2%94%80%e6%b7%ba%e8%aa%aa%e4%b8%ad%e5%8f
%b2%e7%a7%91/
☆  歷史教學
由於歷史理論其實只不過是「假說」,
所以歷史其實是一科十分適合用來教批判思維的科目,
可以鼓勵學生們去思考這些課題:
1.  甚麼叫做歷史事實,其實頗具爭議性,
因為會有史實不為人所知,又會有史實被人篡改。
而部份史實可能是歷史學家對歷史事件的重建。
所以歷史需要查證和考據,需要修訂,
遠古的歷史甚至需要考古學來協助推測,
可惜我們中學的歷史課程內容就罕有會作出修訂。
2.  歷史事件往往有錯綜複雜的成因,
課本中的「解釋」只不過是其中一種「假說」而已,
未必能夠蓋棺論定,視為等同科學中的「理論」,
但往往就當成了標準答案而並非一個「假說」。
如果讀歷史的人能夠接受科學和哲學的批判方法,
那麼讀歷史就好像讀偵探小說一樣吸引。
3.  教初中歷史,尤其需要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只要不違反已經證明了史實就可以。
4.  歷史科需要記憶的資料比其他科目為多,
所以老師研究及傳授記憶的方法對歷史科尤其重要。
5.  如果每一節歷史可以接連用一堂讓學生參與辯論,
應該就接近筆者心目中歷史教學的理想了。

《歷史知識》(一)

歷史是鑑古知今的學問,所以準確性非常重要。
There  is  no  way  we  can  understand
the  present  without  studying  the  past.
大史學家亦可通哲學,反之亦然,不可界限太清楚。
《錢穆賓四先生講學粹語》(葉龍筆錄)
當我們對科學和哲學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後,
我們就可以轉過頭來看歷史。
  歷史事實
歷史事實是過去發生的事情,是客觀、不會改變的事實,
然而歷史記載不一定等於歷史事實,
因為歷史記載可以是偽造的。

歷史的記載當然不可能完全是捏造出來的,
但絕對可以是八成真、兩成假,九成真、一成假。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王和寇對歷史的看法當然不同。
從統治者的角度來寫歷史和從人民的角度來寫歷史,
亦會有不同的角度和看法。
即使最客觀的歷史記載,
亦往往包括歷史學家對歷史事實的重建,
而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重建就是提出「假說」,
不是理論方面的「假說」,而是關於歷史事實的「假說」。
越是客觀的歷史記載,就越多各方面的證據,
來支持這個關於歷史事實的「假說」。
History  is  a  mixture  of  truth  and  lie.
There  is  no  single  history  of  a  country
but  many  histories,
depending  on  who  is  writing  the  story.
This  is  why  archaeology  and  critical  thinking
are  both  important  in  the  study  of  history.

History  should  be  written  as  philosophy.
( Voltaire )
I  have  written  too  much  history  to  have
faith  in  it;  and  if  anyone  thinks  I’m  wrong,
I  am  inclined  to  agree  with  him.
( Henry Adams )
My  argument  is  that  history  is  made  by
men  and  women,  just  as  it  can  also  be
unmade  and  rewritten,  always  with
various  silence  and  elisions,  always  with
shapes  imposed  and  disfigurements  tolerated.
( Edward W. Said )
Who  controls  the  present  controls  the  past;
who  controls  the  past  controls  the  future.
( George Orwell )
由於不少歷史事實來自歷史記載,
而歷史記載來自寫歷史的人;
寫歷史的人往往是戰爭中的勝利者,
無可避免地站在勝利者的角度來闡釋歷史,
無可避免地具備時代、社會、文化和種族的背景,
導致歷史記載或多或少都附帶寫歷史的人的主觀,
所以不少歷史記載依然有待批判。
The  belief  in  a  hard  core  of  historical  facts
existing  objectively  and  independently
of  the  historian  is  a  preposterous  fallacy,
but  one  which  it  is  very  hard  to  eradicate.
( E. H. Carr )
就好像科學中「假說」進化成「理論」的過程一樣,
由於新資料和證據的出現,歷史記載需要不斷地修訂。
任何自稱是歷史的事實,
只要在數字,圖片或者重要細節中任何一方面有出入,
都需要修正,這就是科學的態度,也是做學問的態度。

History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istorian  and  his  facts,
an  unending  dialogue  between  the  present  and
the  past.

( E. H. Carr )
然而有時歷史記載的修訂,不是由於新資料和證據的出現,
而是由於我們的價值觀和判斷原則改變了。
這個現象是科學中不會出現的!
所以西方歷史學家認為每一代人都需要重寫自己的歷史:
Each  generation  must  rewrite  its  history.
換言之,就是除了需要不斷努力地去還原歷史的真相之外,
還需要用經過批判的價值觀,重新審視歷史人物的功過!
歷史,絕對不能夠脫離科學和哲學。

歷史事件往往有錯綜複雜的成因,
歷史課本中的「解釋」只不過是一種「假說」而已,
未必能夠蓋棺論定,視為等同科學中的「理論」,
但在中學的階段,這些「解釋」往往就當成了標準答案。
如果寫歷史的人能夠接受科學和哲學方法,
那麼我們讀歷史就應該好像讀偵探小說,充滿趣味。
居心叵測的政客,尤其喜歡改寫歷史,希望能夠歪曲事實。
讀歷史,本來就應該是一種「探究」和「批判」的過程,
所以如果歷史科的教學方法和內容不願意改變,
中學生修讀歷史,未必能夠訓練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只有閱讀經過批判而不斷修訂的歷史,
上課時比較歪曲事實的歷史和接近真相的歷史,
才能夠訓練中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10《歷史知識》(一)
有不少教學工作者都痛心政府輕視「人文學科Humanities
歷史,當然應該屬於人文科學中極為重要的一科,
但事實上,歷史可以是極權國家從事洗腦的科目;
事實上,在其他非極權國家,
歷史的教學法亦不一定尊重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而歷史科的考試題目,亦可以只是要求學生們背誦。
所以歷史,不一定是一科「人文學科」!
如果不好好定義「人文學科」對科目內容的要求,
及對教學方法的要求,
如果「人文學科」一旦某天開始受到社會的重視,
所有不重視批判思維的科目,
都會立即將代表自己利益的那一科,稱為「人文學科」。
別忘記:佔便宜,想別人尊敬而避免負上應負的責任,
一向是文人的劣行。
所有人文學科的基礎都是哲學,
當歷史科不再和哲學及思考方法一同傳授時,
我們只能夠視歷史科為沒有心靈的行屍走肉。

《認識知識》(二)

 認識自我 Self Knowledge 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知識之一
絕大部份我們從學校裡學到的知識都是外向知識
outer  knowledge  of  the  outer  world,
「認識自我」屬於「知己」的內向知識」,
inner  knowledge  of  the  inner  world
《「我」I 》
《自我批判、內省》(一) 
《自我批判、內省》(二)
《自我批判、內省》(三)
《自我批判、自我教育》(一)
《自我批判、自我教育》(二)
  道德判斷也是一種知識
The  aim  of  education  is  the  knowledge,
not  of  facts,  but  of  values.
( William S. Burroughs )
大部份知識只不過是一件工具,既可為善,亦可為惡。
Knowledge  without  morality  leads  to  exploitation.
凡是涉及人類社會的課題,道德判斷也是一種知識,
所以不懂得或放棄道德判斷的人是無知。
The  saddest  aspect  of  life  right  now  is
that  science  gathers  knowledge  faster  than
society  gathers  wisdom.
( Isaac Asimov )
Vanity  of  science.
Knowledge  of  physical  science  will  not  console  me
for  ignorance  of  morality  in  time  of  affliction,
but  knowledge  of  morality  will  always  console  me
for  ignorance  of  physical  science.
( Blaise Pascal )
A  little  knowledge  with  a  lot  of  confidence
is  always  dangerous.
Knowledge  and  physical  power  without  wisdom
are  even  more  dangerous.
( Jason Ling )
Integrity  without  knowledge  is  weak  and  useless,  and
knowledge  without  integrity  is  dangerous  and  dreadful.
( Samuel Johnson )
「人以類聚」是一種「知己知彼」的知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會日積月累,
所以我們應該非常謹慎選擇「密切往來的對象」,
如此就可以改變「人際環境」,提昇個人的價值,
因為「密切往來的對象」,
主宰了「人際環境」中最重要的部份,
從而主宰了我們的「成功」或者「成就」!
美國思想家和創業家 Napoleon Hill 認為
選擇朋友「應該和慎選吃下肚子的食物一樣嚴格」!
所以謹慎選擇同儕和朋友,無友不如己者,
懂得「和放棄人格的人割蓆」、「心裡上遠離愚昧的人」,

「慎防自私自利及袖手旁觀的人」,
及「和智慧的人同行」都是一些極為重要的「知彼」知識。
「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虧損。」
《箴言 13:20》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勸學》(荀子)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論語。學而第一》
Wise  men  are  hard  to  find,
easy  for  you  to  hate  and  then  leave,
but  impossible  for  similitudes  to  forget.
( Jason Ling )
西方文明對這一點有深刻的體會:
The  object  of  life  is  not  to  be
on  the  side  of  the  majority,
but  to  escape  finding  oneself
in  the  ranks  of  the  insane.
( Marcus Aurelius )
Here  we  have  the  paradox,
the  potentially  tragic  paradox,
that  our  relatedness  to  others
is  an  essential  aspect  of  our  being,
as  is  our  separateness,
but  any  particular  person  is  not
a  necessary  part  of  our  being.
( R.D. Laing )
由於「人以類聚」,
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

所以無論是對追求智慧和堅持愚昧的人,
或者對不同種類的人來說,這句說話都是真理:
「成功的人際關係一定是由合得來、同樣智力,
    同樣意識形態的人組成。」
追求智慧的人組成「智庫」,
堅持愚昧的人組成「愚樂圈」,
懶惰的人組成「吃喝玩樂黨」,合情合理。
一旦埋錯了堆,必然會有損失,
所以即使百般捨不得,也要學會「捨得」!

人種的是甚麼,收割的也是甚麼。
識英雄重英雄,識狗熊重狗熊,道理其實很簡單。
一旦從這個角度來看,
我們就明白下面這句和業力有關的說話,深具智慧:
Life  is  an  echo.
What  you  send  out  comes  back.
What  you  sow  you  reap.
What  you  give  you  get.
What  you  see  in  others  exists  in  you,
perhaps  in  your  past  life.
Regardless  of  who  you  are  or  what  you  do,
if  you  are  looking  for  the  best  way
to  reap  the  most  reward  in  your  life,
you  should  bring  out  the  good
in  every  person  and  in  every  situation.
That  means  you  should  try  your  best
to  prevent  people  from  doing  evil  things.
筆者認為「知己知彼」不在乎「百戰百勝」,
而在乎「明哲保心」,保守自己的心!

《認識知識》(一)

[知識的產生]
知識來自面對事實,來自細心的觀察
來自一個開放的胸懷,來自對真理的謙卑
來自對真理的尊重,對非真理及半真理的歧視
來自對群體智慧的尊重,對愚昧的歧視,
來自去蕪存菁態度,來自鍥而不捨的實驗研究,
來自無數心裡的疑問、猜想和假說
來自小圈子謹慎的思考互相激勵互相批判

We  knew  that  the  Earth  was  flat
we  knew  that  we  were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
and  we  knew  that  a  manmade  heavier  than  air
piece  of  machinery  could  not  take  flight.
Through  all  stages  of  human  history,  intellectual
authorities  have  pronounced  their  supremacy  by
ridiculing  or  suppressing  elements  of  reality
that  simply  didn’t  fit  within  the(ir)  framework
of  accepted  knowledge.
Are  we  really  any  different  today?
Have  we  really  changed  our  acceptance
towards  things  that  won’t  fit  the  frame?
Maybe  there  are  concepts  of  our  reality
we  have  yet  to  understand,
and  if  we  open  our  eyes  maybe  we  will  see
that  something  significant  has  been  overlooked.
( Terje Toftenes )
[甚麼是知識]
關於甚麼是「知識」,甚麼不是「知識」,
到目前為止,筆者的認知如下:
  知識是合理的信念
知識至少能夠是一個信念justified  belief
最好當然能夠是一個信仰faith
 知識必須符合觀察和事實
任何可靠的知識,皆接受不斷出現的觀察和事實的挑戰
Acceptance  of  facts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of  knowledge
所以任何未經證實的資訊  information,不一定是知識。
Data  is  not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is  not  knowledge,
knowledge  is  not  understanding,
understanding  is  not  wisdom.
( Clifford Stoll )
  可靠的知識以接近真理為目標
任何可靠的知識,皆是以接近真理為目標
Reliable  knowledge  has  truth  as  its  goal,
所以口齒伶俐的意見 opinion不一定是知識。
I  was  bold  in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
never  fearing  to  follow  truth  and  reason
to  whatever  results  they  led,
and  bearding  every  authority  which  stood  in  their  way.
( Thomas Jefferson )
Philosophy  begins  with  the  understanding  that
you  cannot  just  observe  or  experience  and  then
report  what  you  see,  because  how  you  conceptualize
and  symbolize  alters  experience.
( Eugene Gendlin )
In  philosophy,  the  concepts  with  which  we  approach
the  world  themselves  become  the  topic  of  inquiry.
A  philosophy  of  a  discipline  such  as  history,  physics,
or  law  seeks  not  so  much  to  solve  historical,
physical,  or  legal  questions,  as  to  study  the  concepts
that  structure  such  thinking,  and  to  lay  bare  their
foundations  and  presuppositions.
( S. Blackburn,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2005 )
☆  知識永遠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人類擁有的知識永遠比不上人類的無知,
所以wonder  and  mystery 永遠存在。
The  only  wisdom  we  can  hope  to  acquire
Is  the  wisdom  of  humility : humility  is  endless.
( T.S. Eliot )
Knowledge  is  proud  that  it  knows  so  much;
wisdom  is  humble  that  it  knows  no  more.
( William Cowper )
Chris Anderson
Questions no one knows the answers t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SWvDHvWXok
  可靠的知識必然擁抱批判
任何可靠的知識,必然擁抱批判  open to criticism
任何經不起批判或者拒絕批判,而自稱為事實的,
不一定是知識。
Beware  of  false  knowledge;
it  is  more  dangerous  than  ignorance.
( George Bernard Shaw )
He  who  knows  nothing  is  closer  to  the  truth  than
he  whose  mind  is  filled  with  falsehoods  and errors.
( Thomas Jefferson )
Whoever  undertakes  to  set  himself  up
as  a  judge  of  Truth  and  Knowledge
is  shipwrecked  by  the  laughter  of  the  gods.
( Albert Einstein )
  學習知識有三部曲
字上面是一個字,
表示知識是智力的基礎,對培育智力非常重要;
字下面是一個字,
表示知識日新月異,需要不斷地追求──
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更新,不斷地重新學習。

然而知識不但日新月異,而且不斷增加,浩如煙海。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莊子。養生主》
所以我們學習知識,需要知道有三部曲:
首先,必須判斷甚麼是真知識,甚麼是偽知識;
其次,是判斷「甚麼是生命中必須擁有的知識」
和「甚麼是趁年青時必須學習的知識」;
再其次,才是學習和謀生有關的知識。
如果我們不懂得這個和先後次序有關的三部曲,
只懂得十分勤力,每天不斷學習新知識,
往往只是不斷在山腰的某一高度努力圍著圈子走。
雖然這也是一種進步,但只是量方面的進步。
可惜大部份人心目中的所謂「終身學習」,
就只不過是這個境界!

《知識的分類》

通識教育的課程內容,如果連知識是甚麼也不懂,
未免貽笑大方,所以一般稱得上通識教育的課程,
至少都應該包括「知識論Theory of Knowledge
甚至包括哲學的思考和辯論。
首先當然是對知識的分類有一個概念。
知識的分類方法可以有很多,而且容易有爭議。
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 將知識分為三大類:
理論theoria,「實踐praxis 和「創造techne
是一個典範的分類法。
筆者嘗試從另一個角度去將知識分類:

  公開的知識  Public  Knowledge
公開的知識,包括所有可以用語言及符號來表達的知識,
我們知道且能夠說出來的知識,可以稱為「顯性知識」,

英語可以稱為  factual  knowledge,  public knowledge,
  explicit knowledge
Public  knowledge  is  explicit  and  recorded  knowledge
mostly  of  which  can  be  found  in  the  public  domain
and  can  be  acquired  through  training,  schooling, 
education  or  self  learning.
公開的知識可以分為四大類:
1.  和自然界有關的知識
2.  和人類社會有關的知識
[社會科學,人類學,個別社會的倫理學]

3.  歷史知識
4.  批判思維 [技巧/方法/工具]

由於絕大部份公開的知識都是二手或間接的知識」,
所以公開的知識又可以稱為  vicarious knowledge
 個人的知識  Private  (Personal)  Knowledge
1.  未公開的經驗  personal experience
2.  幻想、想像  imagination
3.  自我認識  self knowledge
4.  對別人的認識 knowledge of others
5.  直覺  intuition,  insight
6.  前生帶來的智慧  wisdom  brought  from  the  past  lives
Intuition  is  the  intelligence  of  the  heart  and  the
knowledge  of  the  soul.  It  knows  instantly  and
constantly  what  can  take  decades  of  experience
for  the  mind  to  logically  sort  out  and  understand.
Trust  it,  and  the  reason  will  follow  in  time.
( Doe Zantamata )
前生帶來的智慧也可以稱為「個人的心靈知識」
knowledge  of  the  heart/soul
7.  基因內儲藏的知識  genetic  knowledge
關於最後這一類知識,生物學家  Seymour Jonathan Singer
舉了一個很精采的例子:
Many  of  us  have  no  doubt  been  fascinated  at
one  time  or  another  watching  a  spider  build
a  gorgeous  web.  Those  species  of  spiders  that
spin  webs  rely  on  them  completely  for  their
food  supply,  so  these  webs  are  not  just  a
causal  artistic  display;  they  have  been  refined
during  evolution  by  the  process  of  natural
selection  to  enable  these  spiders  species  to
survive.  The  spinning  of  webs  is  not  learned.
If  spiders  are  raised  from  birth  in  isolation
from  other  spiders  and  then  released  into
the  wild  on  reaching  maturity,  they  proceed
immediately  to  construct  that  species’
characteristic  webs.  The  first  web  is  already
perfect.  The  information  for  web  spinning  is
therefore  innate  in  these  spiders.  It  must
somehow  be  encoded  in  their  genes.
This  genetic  program  includes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web  spinning,  such  as  the
extraordinary  properties  of  the  several  kinds
of  spider  silk  proteins  that  make  them  so
suitable  for  producing  ultra-thin  threads  of
great  tensile  strength  and  appropriate  elasticity
and  the  special  body  parts  ( the  silk  glands
and  the  spinnerets )  involved  in  the  spinning
process…These  operations  in  their  most  highly
evolved  forms  constitute  an  astonishing  feat
of  engineering  know-how,  but  no  spider  ever
had  to  go  to  MIT  to  learn  how  to  do  it.

( S. J. Singer, The Splendid Feast of Reason, p.88-89 )
☆  介乎公開和個人之間的知識  Intermediate  Knowledge
介乎公開和個人之間的知識,包括
1.  Practical  Knowledge
所有需要通過實踐或練習而獲得的知識及技巧  skills
例如游泳,溜冰、體操…等等,我們在學懂之後,
亦未必能夠清楚解釋如何會懂得這些技巧。
2.  Tacit  Knowledge
難以公開的知識及經驗,「默會知識 tacit  knowledge
「我們知道的東西比我們所能述說的東西還要多。」
I  shall  reconsider  human  knowledge
by  starting  from  the  fact  that
we  can  know  more  than  we  can  tell.

( Michael Polanyi )
包括那些師徒之間「只能意會,難以言傳」的知識。
嚴格來說,
顯性知識與默會知識並非兩種截然不同的知識型態。
Michael Polanyi 主張「默會向度的優先性原則」,
他說:「所有的知識不是默會知識就是根植於默會知識」,
我們無法找到一種在默會知識之外的知識。
科學家之所以能夠觀察自然界現象比一般人更為敏銳,
然後根據他所觀察的現象,透過他創造的想像,
提出假說和理論性,再用實驗去證明或者推翻之前的想法,
並根據同行中嚴密的批判和推論、才能夠形成結論。
這樣的過程看似是一個明言的知識,可是要獲得這種科學理論,
從觀察到理論創造,從實驗到結論修正,從知識傳承到科學應用,
這其中的每一步都需要科學家默會知識素養參與其中。
Michael Polanyi 主張「默會向度的優先性原則」,
他說:「所有的知識不是默會知識就是根植於默會知識」,
我們無法找到一種在默會知識之外的知識。

3.  Knowledge  by  Acquaintance
對某人、某事、某地、某種生物、某種食物的認識,
往往只是粗略的認識,也許有點像「盲人摸象」,
描述起來準確度很低。
4.  少數人掌握,不肯公開的知識及技巧。
公開、可以轉讓的知識,
必須能夠用語言、圖像、照片或影像來描述。
由於人類語言對知識和經驗傳遞的限制,
尤其是介乎公開和個人之間的知識的存在,
影像的紀錄和描述在傳遞知識方面是相當重要的。
知識,當然可以有其他的分類方法。
從哲學和科學的角度來看,
人世間至少有三種「生命中必須的知識」。
古希臘哲學家提出的「認識自己」屬於第一種。
第二種「生命中必須的知識」就是「認識別人」。
由於這類知識範圍非常廣闊,包括所有社會科學,
所以在中學階段,學生們只需要掌握基礎的知識,
在大學階段,學生們需要掌握進一步的知識,
出來社會工作之後,「認識別人」的知識,
就掌握得越多越好,因為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至於如何用來作奸犯科,既可以列入必須的知識,
亦可以列入「生命中不是必須的知識」。
第三種「生命中必須的知識」就是「認識自然界」。
這類知識同樣範圍非常廣闊,包括所有科學知識,
所以在中學階段,學生們只需要掌握基礎的知識,
出來社會工作之後,就需要判斷那部份不是必須的知識,
那部份一定要請教專家。
參考:《無知》(一) 《無知》(二) 《無知》(三)

《內容》

[通識教育的內容]
由於人類文明累積的知識和學問以幾何級數增長,
越來越多,浩瀚無際,而且越來越複雜和深奧,
對各式各樣知識和學問重要性的用途、判斷、衡量和比較,
就成為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因為我們需要在有限的生命之中,
對自己需要學習的知識和學問,作出取捨和時間上的分配。
通識教育,實際上當然不可能通通都識,一定要有某些範圍,
所以通識教育的內容較具爭議性,原因很簡單:
課程時間有限,而知識範疇浩瀚廣闊。
To  say  that  children  have  a  proclivity  for  a
particular  subject  or  activity  does  not,  of  course,
amount  to  an  argument  as  to  why  this  subject  or
activity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curriculum.
There  has  to  be  some  independant  argument  to
the  effect  that  the  particular  subject  is  valuable,
either  intrinsically,  or  instrumentally,  in  terms  of
the  values  the curriculum  is  supposed  to  promote.
( Judith Suissa,  Philosophy in schools, Chapter 11, p.132 )
參考:《知識的分類》 《認識知識》(一) 《認識知識》(二)
筆者只能夠提出部份個人認為必修的科目,
可以讓學生學習到生命中最重要的知識,
及如何「把知識建築在寬廣的生活基礎上」:
☆  認識「我  I」(ego、心靈、興趣、欲望、自尊),
培育「內省智能」。
 生命意義 (生命素質、健康、養生、理財、創造、修行)
  團體 (歷史、政治、社會、文化、人際關係)
 兩性關係 (戀愛、分手、同居、婚姻、家庭、子女)
  人類文明社會中出現的課題 (歷史、政治、戰事、行騙)
很多人認為婚姻是人生的大事,
選擇配偶是生命中重大的抉擇,
但我們的中學裡竟然可以沒有關於這方面的課程!
Meg  Jay
Why  30  is  not  the  new  20
http://www.ted.com/talks/lang/zh-tw/meg_jay_why_30_is_not_the_new_20.html?
教育局自誇我們的新高中課程「均衡」及「多元化」,
但課程中完全沒有涉獵「內省智能」的培育,
生命意義的探索,亦沒有兩性關係的課程。
如果欠缺「內省智能」的培育及生命意義的探索,
那麼課程裡的「倫理與宗教」及「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
到底是甚麼?可以是甚麼?
當然我們可以辯稱,
學生們能夠從「中國文學」或「英國文學」裡,
不完整地、支離破碎地探索和學習到這些課程,
但為何不能夠倒轉過來,
讓「中國文學、英國文學及歷史」來服務這樣的通識課程呢?
「通識教育」當然包括「時事討論」,
但絕對不是等於「時事討論」。
如果把「通識教育」裡的學生看作是球員,
「工具」及才華就是球技,
「內容」就是訓練的課程,
「中國文學、英國文學及歷史」的探究,
就是既往球賽的研究和分析,
「時事討論」只不過是足球場中正在進行的比賽。
然而所謂「時事討論」有沒有涉及現時世界上最重大的課題?
World  Banker  Makes  Stunning  Confess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OwZwkhFemQ
單元二「今日香港」談不談政治?談不談道德?
單元三「現代中國」談不談政治?談不談道德?
單元四「全球化」談不談政治?談不談道德?
談不談文化?談不談保障文明的多元化?

這些單元所涉及的問題能夠怎麼樣去討論?
我們可以要求中學生有多強的分析、思考和道德判斷能力?
香港現時的通識教育課程內容,結構鬆弛,漫無目標,
對生命極為重要的課程,差不多完全欠缺,
太多資訊、太多知識、太少批判思維的訓練,
不但令人有點「掛羊頭賣狗肉」的感覺,
而且覺得香港現時的所謂通識教育,
目標可能不是著重批判思維和道德抉擇的「教育」,
而是著重背誦知識和灌輸考試技巧的「教書」。
最初編寫香港通識教育課程的專家,
應該是文憑威,思考能力低的「雜碎糕手」!
英國牛津大學及華威大學已經表明大學入學資格,
不會考慮香港中學必修科之一的通識科成績,確有遠見。
教育局如何應付,市民不妨拭目以待。

《工具》(三)

通識教育」,西方稱為  liberal  arts  education
嶺南大學把通識教育稱為「博雅教育」,名稱絕對優雅,
但喜歡和諧及優雅的人,
並不一定欣賞批判思維和道德抉擇這兩種利器,
所以還是用回「通識教育」這個稱呼較為穩妥。
批判思考能力」和「道德抉擇能力」,
其實就是哲學的要求發展的能力;
而不受學科分割所束縛,能夠聯繫不同的學科,
亦是哲學一向的處境;
所以「工具」是通識教育中最令人「哲騰」的部份,
無論學生還是老師,都要「哲騰」。
學生只能夠又艱苦又愉快地學習,
而老師亦只能夠又艱苦又愉快地教導。
不肯「哲騰」,即使能「博」,能「雅」,
亦不能「高」,不能「深」。
運動的目的應該是鍛鍊身體。
一般中學都很重視運動,
可惜不少名校體育科的主要目的,
往往是希望運動員在公開比賽時拿獎牌,
為校爭光,所以運動員學業不濟也可以升級。
而所謂鍛鍊身體、培養毅力、訓練團隊合作精神…
等等的口號,也許只不過是拿獎牌意欲的副產品而已。
奇怪的是鍛鍊心靈的哲學思考,
在中學裡並沒有受到和體育科同等的對待。
即使自稱重視理科的中學亦不重視哲學!
筆者認為原因有五:
1.  我們認為只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才算是理科。
2.  香港社會一向鼓吹「擴闊視野」,不重視「加深視野」。
3.  香港社會一向重視行動多於重視思考,
所謂「追求卓越」是指比賽和行動上的成功。
4.  香港社會對精英的定義,
並不考慮道德抉擇和批判思維兩個條件。
5.  哲學思考辛苦,令學生及未受過訓練的老師「哲騰」。
換言之,一般中學重視「知識和身量一同增長」,
不太重視「智慧和身量一同增長」。
古希臘人認為哲學思維應該趁年青時鍛鍊:
There  is  an  intelligence  of  the  young,
and  an  unintelligence  of  the  aged.
It  is  not  time  that  teaches  wisdom,
but  early  training  and  natural  endowment.
( Democritus )
The  mind  of  man  is  like  a  clock
that  is  always  running  down,
and  requires  to  be  constantly  wound  up.
( William Hazlitt, 1839 )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怕辛苦的學生怎可能擁有「自學能力」,能夠「終身學習」?
一所好的學校,
不可能只有「愉快學習的文化」而沒有「勤學苦學的文化」。
如果我們沒有勇氣抓緊哲學、邏輯、批判思維的訓練,
可以預見,
「膚淺」的通識教育將會變成了「敷衍」的通識教育。
但願通識科老師們能夠做到不推諉、不敷衍、不膚淺,
令學生們不怕思考辛苦,主動及努力地去探索。
[進入思考的門是窄的]
你們要進窄門。
    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
    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馬太福音 7:13-14》
很多人矢志不移,要進永生的窄門,令人感動,
因為要進永生的窄門,除了要具備「真和誠」之外,
還需要不斷追求「愛和智慧」!
然而鍛煉思考,只需要訓練「真和誠」,容易得多。
首先要聲明,
凡是不願意嚴謹執行的腦部活動,
不能夠稱為思考。
思考首要的條件就是「真和誠」。
一個重視「真和誠」的人遲早都會明白,
自己就是思考的工具,
要思考好,這件工具就一定要好,
就一定要有不受任何其他因素操縱的自由!
所以喜歡思考的人,遲早都會進行「自我批判」,
檢視這件工具的弱點和漏洞。
所以進入「思考天堂」的門同樣是窄的!
There  are  no  shortcuts  to  any  place  worth  going.
( Beverly Sills )
All  things  excellent  are  as  difficult  as  they  are  rare.
( Baruch Spinoza )
Truth  is  the  cry  of  all,  but  the  game  of  the  few.
( Bishop Berkeley, Siris, 1744 )
人人都說世道艱難,思考何嘗不是?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行路難》(李白)
喜歡思考的人,不期望會有很多人尊重「獨立思考」,
不期望會有很多人尊重「批判思維」。
「口頭上尊重思考的人」有很多,
掛羊頭賣狗肉的人也很多,但我們不會考慮這些人,
因為世界上不缺乏扮識貨的人,只是缺乏真正識貨的人。
香港現時中學裡的課程,
其中物理和數學兩科,對思考能力的要求絕對不低,
所以如果中學裡有部份人能夠讀得好這兩科,
中學裡亦應該有部份人能夠在思考上訓練得好!
參考:
《哲學是甚麼》
《哲學就是愛智》
《愛智是一種信仰》
《知識和技術改善生活,智慧改變生命》
《如何衡量智慧的價值?》
《智慧沒法請人代勞》
《孤獨恐懼症》
《孤獨、寂寞》
《擁抱孤獨》
《思索恐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