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生如果能夠好好掌握「批判思考能力」和
「道德抉擇能力」這兩種必需的通識教育工具,
他就有能力澄清別人的觀點,
並且有能力衡量各種觀點的合理性和背後所假設的原則。
否則碰上複雜的問題時,
學生們常常會陷入失去判斷能力的泥沼之中,
覺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老實一點的就運用「綜合各人意見的方法」,
避免自己作出判斷;
古惑一點的就運用「各打五十大板的方法」,
一方面扮演客觀的角色,另一方面避免自己作出結論。
筆者曾經碰過一位講師運用上述兩個方法來授課,
不但可以掩飾自己思路不清,思考能力不濟,
又可以顯示公正和客觀的形象。
一旦學生培養出高層次的判斷能力,
☆ 當他接觸任何方面的新知識時候,
他就有能力快速掌握新知識的重點和主要的內容,
發展出教育界所推崇的「自學能力」。
☆ 他就擁有「獨立思考能力」,不會人云亦云。
☆ 他就擁有「處理資訊的能力」。
「處理資訊」這個名詞一向十分曖昧,
因為究竟如何處理才算是處理沒有清楚的說法。
筆者認為「處理資訊的能力」應該包括:
1. 明白「知識」和「資訊」的分別;
2. 明白「事實」和「假說」的分別;
3. 判斷「資訊」的可信程度,
甚至判斷「資訊」之中那一部份的可信程度較高。
在互聯網的世代,社會變遷和人心一樣 ── 快和難以掌握,
今日的主流很快就成為明日黃花,
即使有洞悉未來的環境演變能力,但缺乏清晰的頭腦,
亦難以適應日後種種的社會變遷。
高層次的判斷能力,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教育的未來 (Did you kno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j9Wt9G–JY
Tony Wagner
7 Skills students need for their futur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S2PqTTxFFc
Category: 通識
《工具》(一)
通識教育科要求學生學習工具的目的,
就是作為連貫不同學問、不同知識、不同科目的手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沒有優良的工具,
如何能夠令大、中學生判斷所接觸知識的可靠性?
如何能夠令他們正確及有效地去運用所得到的知識?
如何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
如何培養他們建構知識的能力?
如何能夠令他們的視野,不但廣博,而且深邃?
如何能夠培養出「懂得怎樣思想」和「有比較強觀察力」的人才?
如何能夠培養出融會貫通、能夠獨立思考、不會人云亦云的人才?
☆ 香港通識教育科第三個公開的目的 C (下一半),
要求提升的「批判思考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
就是通識教育科中其中的一種工具。
☆ 有了「批判思考能力」,我們就可以培養
通識教育科中的另一種工具,就是「道德抉擇能力」moral compass,
涉及「愛」love,「同理心」empathy 及「智慧」wisdom 的參與。
香港通識教育科其中一個公開的目的,
就是「觸覺」awareness:
加深對社會、國家、世界和環境的「觸覺」,培養正面價值觀。
試問,如果不從「愛」和「智慧」的角度來培育,
這個公開的目的就只能夠是一個口號!
沒有「愛」如何能夠「加深」觸覺?
沒有「智慧」,如何能夠判斷甚麼價值觀屬於「正面」?
德育的責任,當然應該由家庭、社會、學校三方面去分擔。
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工具,遇到有關價值判斷的問題時,
學生怎可能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怎可能明白人類的行為需要接受道德的監管?
怎能夠有能力「加深對社會、國家、世界和環境的觸覺」?
如果欠缺「道德抉擇能力」這個工具,
一旦牽涉到道德的課題,
學生們怎會明白為甚麼必須採取一個立場;
學生們怎會明白所謂「中立」neutral,
極有可能是「虛偽」,扮公正,兼且逃避責任;
學生們怎會明白甚麼是「正面價值觀」?
「道德的抉擇」當然要接受批判,
所以對任何事情的批判,我們必須公開背後的原則,
接受別人的批判,這就是「誠」的原則。
任何一個課題的批判思維,當然需要具備該課題的基礎知識,
但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原料 raw materials,
沒有工具,原料不可能變成有用的產品。
所以即使背誦了一大堆基礎知識,
並不表示懂得如何根據這些知識來思考。
工具之所以重要,
是因為如果學生們未能夠掌握良好的思考工具,
通識教育只是「膚淺」的通識教育,表面上是通通都識,
但其實學生在有限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之下,
極有可能全部都識得不夠透澈,
只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綜合眾人意見方式的學習。
在知識日新月異之下,
學生們最後可能變成詞彙通通識,但批判和應用通通都唔識,
於是,「通才」變成了「庸才」的代名詞。
。
《香港通識教育科的課程》(二)
香港中學攪通識教育,其實抱負鉅大,方向正確,
掌握了全球未來教育的趨向,
但課程目標正確,不表示課程內容也正確,
並不表示短期內能夠訓練出足夠和合資格的通識科老師,
所以亦不表示能夠訓練出理想的學生。
任何通識教育的課程,都應該先考慮下列這一點:
雖然理論上年青人應該認識所有重要的學問,
但其實從來都沒有人可以認識所有重要的學問,
學生的個別興趣固然是重要的考慮因素,
學生的個別能力和學習這一科所需要時間,
是更重要的考慮因素。
而且我們根本不需要認識所有重要的學問。
所以篩選、篩選、再篩選是必要的步驟。
至於如何篩選、再篩選,我們可以參考:
Life is made up of a series of judgments
on insufficient data,
and if we waited to run down all our doubts,
it would flow past us.
( Judge Learned Hand )
Life is the art of drawing sufficient conclusions
from insufficient premises.
( Samuel Butler )
The art of being wise is the art of knowing
what to overlook.
( William James,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1890 )
True wisdom is to know what is best worth knowing,
and to do what is best worth doing.
( Edward Porter Humphrey )
We do not need to be shoemakers
to know if our shoes fit,
and just as little have we any need
to be professionals to acquire knowledge
of matters of universal interest.
(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
一般西方的所謂「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
即使是以西方文化為重心,亦只不過是一個籠統的詞彙,
「博雅教育」的內容往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因為運用這個詞彙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想法,
從而製造出不同的課程。
如果不考慮如何篩選課程,
香港的通識教育科就可能變成了一個填鴨的課程,
讓背誦取代了批判思維,
擴闊了膚淺,加深了壓力和近視。
根據這一個考慮,
筆者認為通識教育的課程,應該從兩大方面去考慮,
其一是「工具」,其二是「內容」。
《香港通識教育科的課程》(一)
無論是「教書」schooling 還是「教育」education,
課程 curriculum 都是一個重大的課題,
必須隨著時代的需要而不斷修訂。
關於課程的課題,其實只有兩個:
1. What should students learn ?
[ 例如應該如何分配:知識,思考工具,創意,道德抉擇能力。]
2. How should we teach and assess
in order to achieve our goals ?
[ 這個課題涉及教學方法及評估方法。]
香港通識教育科第三個公開的目的 C (下一半),
就是提升批判思考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skill,
所以我們就從批判「香港通識教育科的課程」開始。
根據香港通識教育科 B 和 C (上一半) 兩個公開的目的,
B (Broadening) :擴闊知識基礎與看事物的角度。
C (Connection skills) :聯繫不同學科的知識。
所謂「擴闊知識基礎」,讓人引起無限的遐想,
似乎是要求學生「通通都識」;
所謂「聯繫不同學科的知識」,
並不是要求學生收集各方意見,拼成一碟小菜,
而是要求學生能夠「融會貫通」!
表面上看起來,香港的通識教育的目的,
似乎是要求學生能夠擴闊個人的視野,掌握更廣泛的知識,
成為真正的「博」士。
所以通識教育,就是「博」士教育,
聽起來都令人心花怒放,又驚又喜,絕對不敢噴飯。
換言之,通識教育,根本沒有範圍;
其實世界上所有知識,都沒有範圍,
只不過通識教育的「沒有範圍」比其他知識的「沒有範圍」更沒有範圍。
其他知識的範圍,也可以急速地膨脹。
去年筆者一位已是專家的學生告訴我,
現在讀電機電子工程,起碼要大學畢業,
才能夠真正入行,才能夠開始讀電機電子工程。
凡是範疇太廣的科目,課程內容就需要經過嚴格的篩選,
以兼顧闊度和深度為目標。
理想不妨高,對!但如何達到理想?
Keep your eyes on the stars,
and your feet on the ground.
( Theodore Roosevelt )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翻譯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