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員和演員有分別嗎?]
一般中學裡的辯論比賽,
大部份時間正反雙方都好像在自說自話,
完全不像是在辯論。
這種方式的辯論,不在乎追求真理,
只在乎表演口才,看誰能夠死都拗翻生。
只需要擁有三寸不爛之舌,
只需要擁有二流的頭腦,
只需要擁有一流的演講聲調,
就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佳的「辯演員」,為港爭光。
雖然一般有思想的市民都會明白,
口若懸河的人未必具備批判的能力,
但一位口齒伶俐的辯論員,即使打茅波,
一般人都誤以為該位辯論員具備批判的能力。
香港教學界一向在有意無意之間鼓勵「語言偽術」,
一向相信及鼓勵「過了海便是神仙」的心態。
其實所謂「辯論的技巧」,不少都是在打茅波。
能言善道,說得天花亂墜,
但思考不夠嚴謹的人實在太多了!
辯論比賽,一定要有錄影,可以即時重看,
因為打茅波的高手會在打完茅波之後拖延時間,
說一大堆漏洞多多的廢話。
打茅波的高手利用的就是一般人接受的潛規則:
打茅波並非不禮貌的行為,
但是「打斷別人的說話」則是不禮貌的行為。
如果沒有裁判和評判,社會凍涼除了打茅波之外,
還會懂得以表面的禮貌來廢批判和辯論的武功。
這是「以人廢言」之外的另一陷阱。
請問有多少香港教育程度較低的階層會明白,
「迂迴曲折地逃避辯題及講廢話」
才是最不禮貌的辯論行為?
學生們是否應該思考一下:
誠懇的表情、誠懇的態度、誠懇的語氣,
誠懇的左耳入,誠懇的右耳出,
這樣的回應和辯論的態度,
是否比「愛真理」及「弄清事實」更有價值?
[中學批判平台教學法]
現行中學裡的所謂「辯論學會」,
最好也只能夠訓練出二、三流的人才,
而且不能夠保證這些人才將來不變成社會凍涼。
照筆者的觀察,社會上不少的所謂「精英」,
包括那些五六十歲的「成功」人士在內,
自我感覺超然良好,
只喜歡和同等心態、智力和社會地位的人交往,
討厭批判,討厭哲學思考,討厭討論禮貌。
如果我們的中學以這些人為榜樣,
就永遠不能夠鍛鍊出擁有精神文明的一代。
如果我們只有野心,沒有理想,就只能夠苟延殘喘,
隱藏在教育及宗教的口號之下!
德育中的真和誠是口號,
智育中的追求智慧是口號,
愛的教育是口號,慈悲為懷的精神是口號,
基督的精兵是口號。
The effects of a CTP [Critical Thinking Platform]
will extend across the whole school curriculum,
as students become better thinkers,
learning how to give reasons,
how to ask good questions,
how to define terms and form concepts, and
how to make better decisions and judgements.
如果能夠建立一個「中學校內批判平台」,
在大課室或禮堂內舉辦一對一,最原始的辯論比賽,
用蘇格拉底方式追根究底的辯論方式,
既有「台上裁判」,亦有「台下評判」,
雙方的教練,就是同學,高年級的學兄學姊,
或雙方各自所認識的長輩。
[ 讓家長也投入教育和思考的熱誠之中 ]
其中一方只要被對方暫時「擊倒」就需要認輸出場。
現時教育界──不是教書界──最大的困擾,
就是因為還未懂得獨立思考的可貴、
還未懂得腦袋自由的可貴、
對分數毫無抵抗能力的學生,
往往願意犧牲思考上的獨立自主能力,
來換取眼前那「實實際際」的分數。
如果能夠將批判思維全方位滲入課程,
並且建設一個「中學校內批判平台」,
燃起同學們對思考的興趣,
讓校內全體同學都投入學習,
在校園創造一個濃厚的批判精神和氣氛,
並且讓成績和學生的批判能力掛鉤,
將會成為教育界的盛事,屬於香港人的光榮,
根本不需要將學費昂貴的 IB 課程放在眼內。
香港人應該可以擁有
「香港方式、平民化、兩文三語」的 HKIB 課程!
筆者相信十年後的名校,必然走這一條路,
但可惜不一定是在香港,因為考慮到
1. 香港未必能夠出產具備這種思維的校長和董事局,
2. 改變香港一般人的思想是極為困難的事,
3. 師資培訓和薪酬未必追得上突如其來的需求。
[複賽、決賽]
任何的辯論比賽,如果目的是追求真理,
就必須有複賽和決賽。
Michael Polanyi (1891-1976) 曾經提出這樣的觀察:
We can know more than we can tell.
[ 即是他提出的 tacit knowledge ]
http://www.infed.org/thinkers/polanyi.htm
所以有時負方可能只是輸了反應不夠快,
或者不能夠完善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由於有一些學生的思考能力會比口才優勝,
亦由於有一些學生的即時反應會比較遲鈍,
所以初賽完畢後,只要負方提出,就應該有複賽,甚至決賽。
為了公平、公道和有教無類、尊重 diversity 的精神,
這個複賽,甚至決賽,
不一定要在大課室或禮堂內用口辯論,完全可以用文字進行。
文字辯論必然優於口舌辯論,
因為公平公正的思考,應該用清晰的文字紀錄下來,
讓所有有腦的人都可以批判。
重視精神、明白精神的重要性的校長,必然贊同,
而且如果校內人力資源不足的話,亦必然會禮聘校外評判。
There’s zero correlation between
being the best talker and having the best ideas.
( Susan Cain )
Susan Cain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Category: 通識
《交談、討論、辯論、批判》(十)
[沒有裁判,千萬不要和蠢人辯論]
辯論只不過是一件中性的工具,
既可以培養人類性格中良好的一面,
亦可以培養人類性格中醜陋的一面!
如果對方言語及概念混淆不清,
我們未必能夠知道對方究竟在說些甚麼,
因為有可能他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在說些甚麼,
而且往往在追問之下,對方可能會老羞成怒,拒絕回答。
甚至會說閣下是「雞蛋裡挑骨頭」。
不論「無知」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
「知識」一向歧視「無知」;
而「批判平台」則必然歧視「愚蠢」,
因為我們明白真理絕對不講仁慈,
任何跳樓自殺的人都不會相信萬有引力會突然間仁慈起來!
Truth is like a penetrating arrow.
It has always caused people pain.
Truth is unkind because it never regrets!
如果一個愚蠢人安份守己,我們當然應該尊重他,
可惜世界上這類愚蠢人只是少數;
大部份愚蠢人都認為自己即使不算聰明,但很有經驗。
必須聲明:
我們並不歧視愚蠢人的經歷,
但對他從經歷中歸納出來的經驗,則有所保留。
我們並不歧視愚蠢人的人,我們只是歧視他現時的愚蠢,
因為愚蠢人一旦悔改的話,都可能會脫胎換骨,
和我們一起歧視愚蠢。
但大部份愚蠢人自以為有經驗,討厭悔改,討厭批判,
他們喜歡將自己的人和自己的思考掛鉤,
不認為自己還可能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他們當然不願意被歧視。
不能夠說他們沒有道理,因為愚蠢也是一種權利!
A fool considers his mind a fixed entity.
Fools find no pleasure in understanding
but delight in airing their own opinions.
( Proverbs 18:2 )
由於沒有裁判和評判,
所以當有智慧的人在台上「擊倒」了那些半桶水,
自以為聰明的愚蠢人時,
死了的人竟然還想在棺材裡爬起來,苟延殘喘,
「在這裡跌倒,企圖在別處站起來」,
意圖轉換話題,轉移視線,
跳往另一擂台上再打另一場比賽。
如果有「台上裁判」,就會先叫對方認輸,
然後問勝方是否願意在另一擂台上,
開一個新的議題,和愚蠢人再次辯論。
思考,必須多角度。
如果從正面來看,愚蠢人又對我們有甚麼價值呢?
參考:《愚蠢人的價值》
[愚蠢是相對的]
中國人多數忘記了「真和誠是永恆的」,
而「愚蠢是相對的」,
所以有時我們的確是需要和愚蠢人辯論。
但可能由於受了愚家的薰陶,
精神文明較低的中國人完全不知道,
和蠢人辯論所需要的條件,
就是需要有「台上裁判」及「台下評判」,
甚至需要接受大眾監察的裁判和評判。
「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是政客用來拍馬屁的口號,
「高層次觀眾的眼睛才是雪亮的」就比較接近真相。!
雪亮的眼睛並非人有我有,
那些不願意努力,懶得思考的人,只有矇矓的眼睛。
所以歷史上聰明的人都去爭取權力,因為強權最實際,
甚至連第四權都認為有權力的人應該有多些話語權。
我們必須慎防的,除了那些討厭「真和誠」的人之外,
就是那些善良、平庸、愚蠢、自我感覺良好,
於是自以為理直氣壯的人。
其實判斷這些人很容易,因為他們
1. 只有迷信和信念,不懂得甚麼叫做信仰。
2. 喜歡辯論,但不懂得甚麼叫做批判思維。
3. 認為面子比真理更要。
4. 喜歡用人數來決定真理。
5. 認為在思考之上應該一人讓一步,
互相包容,絕對不宜堅持己見。
6. 認為自己人的意見一定比較接近真理。
在一個合格的批判平台中,
「台上裁判」和「台下評判」的功能就是
1. 將不守規則的人趕下台。
2. 令「無腦者不得盡其詞」,吩咐他們下台。
3. 挑戰勝方的思考和論據。
雖然台上的無腦者可以娛樂觀眾,
但這些觀眾目的不是來看無腦者的,
為了避免無腦者浪費大眾的時間,
只要一方提出合理的伸請,評判就必須把無腦者趕下台。
只有那些喜歡半桶水思考的人才會堅持:
雙方應該有均等和相同的發言機會,
因為讓無腦者暢所欲言是一種德行。
自稱熱愛真理的人為何不努力建設一個批判平台,
讓有志有為的未來棟樑可以參與?
可以一起維護,可以一起建設?
為何還要浪費唇舌和相對愚蠢的人辯論?
為何還要依賴參與者思考力參差不齊,
難以避免鼓吹不必要的消費,維護虛偽,
兼且有商人做老闆的第四權?
而這個批判平台的雛形,為何不可以在中學開始?
我們不是希望學生們重視真理嗎?
我們不是渴望培育中學生批判思維嗎?
筆者心目中的理想中學論壇就是一個批判平台!
筆者認為建設一個批判平台,
就是因為教育工作者一向重視「腳踏實地」,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教育生涯一向重視根基穩固,寧願慘澹經營,
可惜抵觸了香港人「急功近利」的精神。
各位讀者開始明白筆者所說的「愚公移山」精神是甚麼嗎?
Besides good enough knowledge in an area,
nothing great was ever achieved without
love and wisdom expressed as
1. thought, 2. enthusiasm, 3. step-by step patience,
and 4. perseverance.
( Jason Ling )
《交談、討論、辯論、批判》(九)
[有建設性的言論自由]
參考:
《批判平台》(三) 《批判平台》(四) 《批判平台》(五)
《批判平台》(六) 《批判平台》(七) 《批判平台》(八)
一旦建設了一個「批判平台」,
就可以將下面這兩句說話由夢想轉變成為理想:
If people would dare to speak
to one another unreservedly,
there would be a good deal less sorrow
in the world a hundred years hence.
( Samuel Butler )
Never be afraid to raise your voice for
honesty and truth and compassion against
injustice and lying and greed.
If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would do this,
it would change the earth.
( Qilliam Faulkner )
日常生活中及傳播媒介所有常用的詞彙和概念,
就在一個「批判平台」之上完成它們的共同定義,
這個平台,成為了締造社會上大眾溝通語言的場合,
可以視為「一個社會在思考方面基礎建設」的工廠!
建設一個「批判平台」,可以產生龐大的經濟利益,
因為節省了不少社會上浪費在不必要辯論中的時間。
建設一個「批判平台」,不但可以解決糾紛和矛盾,
而且是解決「深層次矛盾」的最佳方法,
建設一個「批判平台」,才有可能建立穩固的道德高地,
建設一個「批判平台」,才是任何社會真正和持久的軟實力!
很多人都不明白,
1. 團體方面
重視集體智慧,參與者共同放下每個人的「我 ego」,
在彼此互相「幫助」之下迫近真理,
2. 個人方面
參與者不但擁抱批判,而且更樂意自我批判;
這兩種行為和現象,才是人類真正的謙卑 humility!
《漢書。韓信傳》有這一句說話:
「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亦有一得。」
謙卑 humility,一向是孔子的教誨: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第二》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子罕第九》
子絕四:孔子杜絕四種弊病。
毋意:
1. 不會單憑個人主觀的想像、意願和喜好,
事前妄自推斷、猜度和臆測所遇上的人和事。
2. 知道自己可能會錯,
如果沒有足夠的資訊而作出反應,就容易出錯。
3. 如果對自己不熟悉的事情直接反應,亦容易出錯。
毋意,是因為謹慎。
毋必:
1. 沒有足夠的思考和證據之前,絕對不會肯定或否定。
毋必,就是科學裡的懷疑精神!
2. 思考日常生活裡有甚麼人、事、物是必須的,
有甚麼不是必須的。
毋固:
1. 君子只是擇善固執,但並不固執自己的意見,
亦不會拘泥於某一種實行的方法。
2. 自己的思想亦需要不斷批判,去除愚昧和成見,
以免犯上固步自封、自作聰明的毛病。
這也就是孔子「君子不器」的意思。
3. 和而不同,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毋我:
1. 在學習方面不會照顧自己的面子。
2. 不會弄虛作假,把自己不知的說成是知的。
3. 在行事為人方面不會自私自利,只考慮自己的利益。
4. 泰而不驕,不會自以為是,唯我獨尊。
Everybody says humility is great before
they understand what humility actually is.
可惜孔子這個教誨要求甚高,
所以不能夠單靠中國語文科的老師去執行,
因為他們往往都會犯了上列那四種弊病,
而且他們教的,也許他們自己也不懂得或者不相信。
況且即使他們自己相信,
「知行合一」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只能夠靠合眾人之力,
努力去建設一個「批判平台」才可以實現!
如果我們還抱著私心的話,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就只能夠成為一句行騙的口號。
一個普通的「批判平台」,至少可以培養年青人獨立思考,
即使他們沒有讀大學的機會,亦可以擁有優秀的自學能力。
一個理想的「批判平台」,如果退一步來說,
可以令喜愛思考的市民在「擴闊視野」之餘,
更加可以「加深視野」,真正地提升社會整體的競爭力;
如果進一步來說,更加可以培植真正的知識份子、
政治家、宗教領袖及社會上各方面的管理人才。
Margaret Heffernan
Dare to disagree
《交談、討論、辯論、批判》(八)
[辯論的目的]
首先,辯論這個行為本身假設了真理的存在。
真理就是「人、事、物的本質」,
而辯論的目的就是追求真理。
其次,辯論這個行為亦假設了真理是可以接近的;
當我們集合了一群熱愛真理的人在一起辯論,
「真理是越辯越明的」。
否則何須辯論?
只需要參加演藝訓練,學習說話的藝術,
不就可以了嗎?
Where there is much desire to learn,
there of necessity will be much arguing,
many opinions; for opinion in good men
is but knowledge in the making.
( Milton )
西方精神文明一早明白,
不論是科學、哲學、政治,還是宗教,
沒有聰明人之間的辯論,就難以有大進步。
It is good to rub and polish our brain
against that of others.
( Michel de Montaigne )
If you put enough smart people together
in one space, good things happen.
( Erik Hersman )
辯論這個行為本身亦假設了對愚昧的歧視。
即使口裡說喜歡真理的人都未必是誠實的人,
因為鍥而不捨地追求真理,很容易令這些人恐懼。
一般愚夫愚婦,當然更加會對真理產生恐懼。
We can easily forgive a child
who is afraid of the dark;
the real tragedy of life is
when men are afraid of the light.
( source unknown )
其實香港大部份的中學,
從來都沒有「辯論」和「辯論比賽」這回事,
因為我們改變了「辯論」的目的,或者應該說,
我們已經喪失了「辯論」的崇高目標。
在大部份「教書工作者」的手裡,
辯論的目的可以不再是追求真理,
而是追求辯論的技巧、口才和勝利!
贏就是硬道理!勝利就是一切!
於是辯論的目的就不再是「意圖迫近真理」!
但想不到「教育工作者」亦沒有投訴,
各位認為奇怪不奇怪?
香港的「教育工作者」到那裡去了?
一場辯論之中,
不能夠只是同意或者反對另一方的說法,
而是需要列舉同意或者反對的原因和證據,
更加要指出對方思考上的謬誤。
如果一場辯論之中,由於辯題不准辯,
上面建設了七寶樓臺,下面卻是短椿,
而辯論雙方都沒有根源思考的訓練,
那麼這個七寶樓臺的建築物可以持久嗎?
我們是否可以安慰自己:
一來七寶樓臺並非空中樓閣,
二來地震不容易發生,
即使下面是短椿,七寶樓臺依然穩穩當當。
人無百歲命,何需常懷千歲憂!
關於一個重大和複雜的課題,
如果一場辯論沒有提供延伸的辯論,
沒有第二集、第三集、第四集……
那麼就是違背了追求真理的精神。
所以辯論的第三個目的,
就是一個重大和複雜的辯題,
在一方認為還未能暫時完結之前,
絕對不能夠半途而廢。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接生婦」midwife 角色,
就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尋根究柢,鍥而不捨,
直到抵達有思考能力的人當時的極限,才暫時停止。
[台上裁判、台下評判]
辯論本應是訓練思考的最佳方法之一,
但一般中學沒有蘇格拉底方式的辯論,
亦不懂得一個辯論比賽之中,
除了「台下評判」之外,還需要有「台上裁判」。
如果有「台上裁判」,一旦對方涉及人身攻擊,
將辯論貶值,「台上裁判」就可以立即制止,
並且向這位參與者即扣三分。
如果有「台上裁判」和「台下評判」,
一旦對方打茅波,用上「語言偽術」,
1. 如果不被這一方發覺的話,
「台下評判」有責任立即扣打茅波的一方兩分。
2. 如果被這一方發覺並提出的話,
「台上裁判」除了即扣打茅波的一方兩分之外,
亦給發覺的一方加兩分。
有了台上裁判和台下評判,
沒有人可以辯輸了依然賴死在平台上,
當然如果認為自己有道理,只是暫時失利的話,
輸了下台之後依然可以文書上訴,甚至反敗為勝。
如果沒有台上裁判和台下評判,
所謂「真理是越辯越明的」有時只不過是一個口號。
用一個誇張的譬喻,
「台上裁判」有如原訟法庭裡的法官,
「台下評判」有如香港的審法院和上訴法院的法官。
一個辯論比賽一旦有了「台上裁判」和「台下評判」,
而且確立為制度之後,就成為一個「批判平台」。
「批判平台」的主要目的不是定輸贏,
而是希望能夠一步一步地慢慢迫近真理。
辯論比賽常常出現的死結是當雙方都不完全對,
但各持有百分之三、四十的道理,
就容易分別指責對方「不理性」,輸了亦不會服氣。
有了「批判平台」之後,這種現象就不容易出現。
We are too much accustomed
to attribute to a single cause
that which is the product of several,
and the majority of our controversies
come from that.
( Marcus Aurelius )
要求有「台下評判」也許有點過份,
因為一般中學未必有這樣的資源。
但為甚麼連一些明白「辯論」的目的,
具備「真才實學」的「台上裁判」也沒有?
難道香港真的如此缺乏人才嗎?
由於沒有「台上裁判」這個制度,
一般香港中學校園裡及學校之間的辯論,
所以常常出現各有各講的現象。
這一方轉換了話題,被對方指出,
這一方竟然可以不理,繼續講人自講;
這一方語意不清、概念模糊、比喻不當、偷換概念,
被對方指出,這一方竟然可以不理,繼續厚著面皮撐下去;
完全是因為沒有「台上裁判」!
而且香港中學裡的辯論比賽,
不懂得向拳賽學習甚麼叫做「擊倒」KO,
簡直浪費了辯論的功效,侮辱了辯論的精神。
One of the first businesses of a sensible man
is to know when he is beaten,
and to leave off fighting at once.
( Samuel Butler )
《交談、討論、辯論、批判》(七)
[共同的語言]
辯論的另一個致命傷就是定義不清楚,
概念也不清楚,雙方沒有了共同的語言,
於是雙方自說自話,講人自講。
Words, words, mere words,
no matter from the heart.
( William Shakespeare )
在辯論的時候,
我們往往會發現雙方對同一詞彙會有不同的定義,
對同一事物使用不同的詞彙,
或者對同一概念會有不同的理解。
如果辯論要有實質的收穫,
那麼雙方使用共同的詞彙和概念,
就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探究共同的詞彙和概念,就是「根源思考法」,
從根源開始去辯論問題。
The definition of terms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 Socrates )
所以我們會問:
「禮貌」是甚麼?「禮貌」的根源是甚麼?
可惜香港大部份未接受過批判思維訓練的人都會認為,
「提出從根源開始辯論問題」即使不是吹毛求疵,
也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
舉例言之,
如果辯論中出現「締造社區和諧」這個說法,
那麼我們就需要問:甚麼是「社區和諧」?
然後再問:如何可以「締造社區和諧」?
更加不妨問一問自己:
清朝末年的孫中山是否一個破壞「社區和諧」的人?
再舉例言之,
如果辯論中出現「維持社會治安」這個說法,
那麼我們就需要問:
雙方對「社會」的定義是甚麼?
「社會」是否只得一個定義?
甚麼是「社會治安」?「社會不安」有多少類?
「社會治安」應該如何維持?
不同的「社會」會用甚麼方法「維持社會治安」?
其實這些都是牽涉甚廣甚深的大課題,
絕對不是一般中學生能夠應付的!
然而這個世界永遠有好大喜功的老師,
喜歡培育學生「中層次的思考能力」,
不介意學生的腦裡可能出現「思癌」和「語癌」。
其實這些都是牽涉甚廣甚深的大課題,
絕對不是一般中學生能夠應付的!
然而這個世界永遠有好大喜功的老師,
喜歡培育學生「中層次的思考能力」,
不介意學生的腦裡可能出現「思癌」和「語癌」。
如果筆者是評判,一定會要求雙方先弄清楚這些辭彙,
才繼續進行比賽。
如果香港的「教學界」說他們喜歡和重視「理性的討論」,
但對於「釐清問題中個別詞彙的概念和意思,
然後訂下共同的詞彙」覺得很不耐煩,
或者堅持「辯題」不准辯,
那麼我們可以肯定「教學界」根本就不喜歡「理性的討論」!
對他們來說,「理性的討論」只不過是一個口號。
站在「寬容」的角度來看,這是值得原諒的,
因為「擁抱虛偽」一向是普港價值,
也成為了「教學界」及「宗教界」中大部份成員的意識形態。
長江不擇小流,有容乃大,對!
小流中竟然有一條污水渠,
長江本著有容乃大的精神,包容了污水渠,也對!
Hell is Truth Seen Too Late.
( Thomas Hobbes )
如果雙方的詞彙及概念混淆不清,
我們未必知道雙方究竟在辯論一些甚麼?
因為有可能他們自己,台下的聽眾,
甚至「有銜頭但無實力」的評判也不清楚。
往往在追問之下,他們可能會老羞成怒,拒絕回答。
有些評判甚至會說閣下是在「雞蛋裡挑骨頭」,
所以這就是為甚麼辯論一定要有「真才實學」的評判,
亦應該有層次較高的旁聽者!
《交談、討論、辯論、批判》(六)
[校園裡的辯論]
一般香港中學校園裡及學校之間的辯論,
目標只是在於訓練「中層次的思考能力」,
目的只是訓練口齒伶俐的人才,並不打算培育社會棟樑。
而且關於「精英」這個課題,
由於教學界從來都不願意深入思考,作出一個清晰的定義,
所以校園裡的辯論可能只是培養出社會凍涼,
而亦只有梅花,才會喜歡社會凍涼,在寒冷雪芳中開花。
鄧麗君《梅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wZ9G2puTBo
現時的通識教育又鼓勵「框架方式的思考方法」,
香港中學裡批判思維的前景更難樂觀。
任何辯論一開始的致命傷大致上有兩個:
其一是「辯題」不准辯;
其二是定義不清楚,沒有了共同的語言。
[辯題]
2008年筆者還在讀中一的女兒告訴我,
她的老師說「辯題不可以辯駁,
妳們只能夠選擇正方或者反方」,
我就知道中學裡的辯論比賽完全走錯了路。
如果辯論比賽不重視批判思維,
而老師又說要教學生批判思維、教學生獨立思考,
就容易出現「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
我們知道天下間荒謬的事情有很多,
但「掛羊頭賣狗肉」而又要求學生「尊師但不重道」,
就肯定是「荒謬」和「虛偽」百年好合的大喜事,
而慶祝的方法就是道貌岸然的教學界吃「全肉自助餐」
──自取其肉!
稍為讀過科學哲學的人都知道,
這個世界有愚蠢的問題,而且一不小心,
即使自以為聰明的人都會問愚蠢的問題。
只有四種情況之下,「問愚蠢的問題」是我們必須接受的:
1. 先天弱智的人
2. 初次學習某一種學科的人
3. 在思考或科技處女地做開拓研究的人
4. 兒童到青少年,因為問愚蠢的問題是他們的專利,
而且是他們學習過程中必要的過程!
所以一提起「批判」和「辯論」,首先要清楚的,
就是辯論的題目本身一定屬於可批判的範疇。
批判辯論的題目,目的是修正辯題,避免浪費辯論時間
避免「辯論的結果、設題者及評判」都成為了笑話。
辯論一條愚蠢的辯題,而又不容許學生批判「辯題」,
不但是對學生的侮辱,對評判的侮辱,
更加是對真理的侮辱!
完全愚昧的人,不懂得出愚蠢的辯題,
只有愚昧又自以為聰明的人,才會出愚蠢的辯題;
亦只有愚昧,不尊重思考的老師,
才會禁止學生們批判辯論的題目。
站在教育的立場來看,
訓練學生怎樣去「問問題」,
其實是教導批判性思維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學生如果懂得怎樣去問問題,
其實已經是踏上了成就、甚至成功之路。
所以如果有學生懂得挑戰老師提出的辯題,
老師應該喜歡還來不及,
因為在老師的手上,分分鐘就是一位青出於藍的學生,
能夠有這樣的學生絕對是我們的光榮。
在批判思考的程序之中,
問對了問題,爭執往往會少了很多。
試舉一個大家熟悉的例子來說明:
例如關於人類的自由,我們可以問:
「有些甚麼因素會限制或影響到個人的自由?」
於是我們會提出種種「先天因素」Nature,
包括 [個人在智力方面的遺傳、個人的命運];
也會提出種種「後天因素」Nurture,包括
[生活環境、社會制度、家庭、食物、個人的努力] 等等。
只有那些認為「後天只不過是先天的函數」的人,
Nurture = F (Nature) ,
才會堅持把「後天的因素」那一方置之于死地。
但是如果我們最初的問題是這樣問的話:
「到底是先天因素還是後天因素限制了個人的自由?」
那麼就會迫那些不善於思考的人一早就選擇了立場。
這樣的辯論,雖然很刺激,
但對尋求真理,會產生了「非此即彼」的誤導,
尤其是當涉及一些緩慢及互相影響的因素時,
不領導學生們先看一看森林,就迫他們表態站在那一方,
絕對不是優質的教育。
「先天因素」只是決定了潛能 potential/capacity,
但如果得不到優秀的「後天因素」配合,
「先天」就未必能夠完善發揮。
反之,如果「後天因素」處理得好的話,
不但可令「先天因素」完全發揮,
甚至可以得到某種程度的提升,超越原來的期望。
我們知道「先天」和「後天」可以互相影響,
怎樣將「先天」和「後天」配合,
怎樣的個別「後天因素」能夠將個別的「先天因素」發揮得最好,
才是現在教育界值得努力研究的方向。
老師絕對有可能教蠢了學生,將棟樑變成凍涼。
愛面子多於愛真理的老師,固然會教蠢了學生,
一些善良但思考力不足的老師,亦往往會教蠢了學生!
Men are born ignorant, not stupid.
They are made stupid by education.
( Bertrand Russell )
不願意或者不懂得自我批判的老師,
沒有可能懂得甚麼是真正的謙虛,甚麼是「重道」?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
尊師重道何嘗沒有本末終始先後的問題?
先尊師,後重道?還是先重道,後尊師?
還是重道和尊師必須手牽手,重道的老師才值得尊敬?
It is much like having all the right numbers
to a combination lock but it isn’t until
you have them ordered correctly that
the lock springs open.
Those who cannot change their minds
cannot change anything.
( George Bernard Shaw )
重道的老師會怎樣對學生說?
請不要告訴我因為我擁有博士學位,
所以你們尊敬我;
請不要告訴我因為我曾經是你們的老師,
所以你們尊敬我;
請不要告訴我因為我已經是老人家,
所以你們尊敬我;
請不要告訴我因為我不是特醜,所以你們尊敬我;
如果你們不尊重「真和誠」,請不要說你們尊敬我!
如果你們沒有發展出足夠的智慧去判斷甚麼是愛,
甚麼只不過是藉口,你們說尊敬我又有甚麼用?
要求老師懂得對真理謙卑,要求老師懂得自我批判,
要求老師「保守他的心」,
要求老師明白「愛和智慧必須手牽手」,
可以稱為最佳「預防社會下流貶值」的教育遠景,
但未免強人所難,人才成本非常重,
又需要有社會制度及傳播媒介來配合,
教育成本可謂百上加斤,
但物有所值,長遠來說,必然收回成本!
別忘記,教蠢了的學生,四十歲之後絕對不容易糾正。
華夏精神文明在「思癌」和「語癌」的雙重襲擊之下,
已經病重,筆者耐心地觀察了四十年,
明白自己有責任放下個人榮辱,
不能夠再寄望大部份四五十歲以上的「教學界」人士。
治思考上的亂世,必須用思考上的重典!
《交談、討論、辯論、批判》(五)
[考試場合的討論和辯論]
討論和辯論亦會出現在考試場合,
不論對手功夫如何,討論往往是被迫進行的。
例如大機構聘請新人時常用的「小組辯論方式」,
在新人互相辯論時評判從旁觀察他們的思維和心態。
這是極之嚴厲的一種考驗,
經過初步 CV 挑選之後依然思考淺薄的年青人,
當然立即被淘汰出局。
在這種考試場合,對大部份辯題早有深入準備的考生,
永遠都是最有利的。
但不要忘記,這個世界永遠有例外,
評判的質素和機構的要求是兩大重要的變數。
香港不少大機構的企業良心就是賺大錢,而且要賺到盡。
這些立心非常不良的機構,自然傾向於選擇那些
口甜舌滑,口齒伶俐,能夠歪曲邏輯的候選人。
香港不少大機構認為香港的核心價值就是「識撈」,
其次就是「不需要意義支持」的「拼搏精神」!
顧員在白色地帶必須具備「積極貪心」的意識形態,
在灰色地帶則要能夠「起歪心」,
而行動又不會損害機構的聲譽。換言之,
就是顧員要懂得「如何有技巧地在灰色地帶行騙」。
香港的核心價值,當然少不了「擁抱虛偽」!
所以成功的顧員要懂得:
一有免費宣傳機會時,幫機構向社會抽水;
一旦出事時就要文過飾非、耍太極和幫機構卸膊。
有時得到一份工,往往會損失自己的人格,
這是每個人自己的抉擇。
所以在「小組辯論方式」考試前,
一定要先研究大機構該部門的工作和目標,
聽一聽大機構的公關和發言人以往的公開言論。
考試前看一看評判的樣貌,亦有幫助。
如果一所正當的大機構用「小組辯論方式」來選蟀,
那些「喜歡扮野,聰明一世,擁抱虛偽」的年青人,
就難逃有經驗的評判的法眼。
其實只需要問一條簡單的問題就可以分辨出這些年青人:
「如果公司有一批劣貨要出售,你會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社會上越多腐敗的大機構,社會就越容易腐化,
這就是為甚麼「如何定義精英,如何定義人才」
是所有追求文明和進步的管治機構的首要任務。
[中學文憑試]
香港中學文憑試 DSE 中的「口語溝通」考試,
似乎比大機構的「小組辯論」考驗容易得多,
但 DSE 其實是一場完全不同的遊戲,
所以有不同的遊戲規則。
而遊戲中的陷阱,是由於考試機構的愚昧而產生。
中學考試機構似乎作了兩個很古怪的假設:
☆ 假設[1]:一個人和他的思想絕對是同一回事。
換言之,不尊重一個人的思想,就是不尊重這個人,
批判這個人的思想就等於批判這個人,
所以「我愛我的老師,但我更愛真理」絕對是廢話。
由此得出一個結論:
年青人學習批判思維時不應該忘記禮貌,
不論在甚麼情況之下,
「打斷別人發言」屬於對別人不禮貌的行為!
一開始就用清晰的理據封殺了別人表達愚昧的意見,
絕對是對別人不禮貌的行為!
愚蠢人有發言權,懶於思考的人有發言權,
對某個課題不熟悉的人也有發言權,
我們絕對同意!
但聰明人是否有拒絕和愚蠢人辯論的權利?
如果我們堅持聰明人必須和愚蠢人辯論,
那麼為甚麼聰明人不可以有拒聽權,不可以有一刀斬殺權?
為甚麼考試機構不鼓勵年青人思考「禮貌究竟是甚麼?」
如果我們意圖訓練一批矛盾的棟樑,
他們將來出來社會之後會否阻住地球轉?
We all agree that each person has the right
to express his opinion, but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his opinion is as good as anyone else’s.
There are good opinions and there are bad ones.
We also have the right
1. not to listen to his opinion, and
2. to reject and kill his opinion by reasoning.
☆ 假設[2]:學生們之間要學習互相尊重。
但學生們只需要做表面功夫,
完全不需要理會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是甚麼一回事,
不需要理會人與人之間的尊重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香港的中學考試機構似乎完全不能夠理解:
There is a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criticizing a person and criticizing an idea.
All ideas should be on the table.
( Peter Boghossian )
Honest disagreement is often a good sign of progress.
( Mohandas Gandhi )
接受一個人並不表示我們要接受他的思想。
其實這一點是關乎華夏精神文明盛衰的重大關鍵之一,
可惜教學界的掌權者並不重視。
我們似乎認為,表面上和藹可親,思考上敷衍了事的人,
就是人格高尚的人!
我們似乎認為,思考上懂得禮讓,絕不堅持己見,
為了禮貌及和諧,可以歪曲真理,
可以拒絕批批判,常常讚賞別人的人,就是人格高尚的人!
所以香港的中學考試機構似乎並不鼓勵年青人
「將一個人現時的思想和自我分開」,
「將自我和一個會不斷進步的人掛鉤」。
中學考試機構在行動上似乎不喜歡「終身學習」,
不鼓勵「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個概念;
更加不鼓勵年青人以人格作為人與人之互相尊重的基礎,
除非我們接受考試機構對人格的潛在定義。
於是文憑試中最困難的決定就出現了:
1. 當遇上一群高級數的對手時,
怎樣誘導他們壟斷發言,好令評判老師給他們打一個低分數?
然後再在成功之後表示自己的意見,並且加上一句:
「可否給我一個機會,讓我表達一下我的意見呢?」
2. 當遇上一群低級數的對手時,
怎樣才可以誘導他們放心盡情發言,醜態百出,
甚至中計「打斷別人發言」或者「壟斷發言」,
或者出現「一齊發言」及「爭相發言」的現象,
然後把握時間到差不多結尾才一舉將他們殲滅?
最怕就是大家都虛偽地尊重「不打斷別人發言」的守則,
害怕單方面壟斷了發言的時間。
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向的準備工夫就派上用場。
雖然「壟斷發言」會成為失分主因,
但如胸有成竹,說話自然、流暢、動聽、滔滔不絕、
推理一環緊扣一環,將所有人的可能意見都一網打盡,
表現「令人側目」,相信評判不會扣很多分。
當然,周瑜極有可能碰上諸葛亮,
所以一旦擁有這樣功夫的是對方,而並非自己,
為了要爭取分數,
周瑜就一定要在諸葛亮說完之後立即讚揚對方,
並且立即總結對方論點中的精要。
記著,一定要出了考場門口才慨嘆「既生瑜,何生亮!」
《交談、討論、辯論、批判》(四)
[工作場合的小組討論]
一般工作場合多數會有開會形式的小組討論。
除了工商業及政府機構必然有開會這種事之外,
教會和學校裡亦有不少小組討論和座談會。
關於開會,
其中有不少參與者值得注意的課題。
☆ 首先,參與者當然需要判斷開會究竟是辯論還是討論。
☆ 如果是辯論的話,
參與者就需要知道這所機構一向有沒有辯論的文化,
有沒有預先定下的假設,
並且應該及早向前輩請教該種文化的操作。
如果機構之內大部份都是喜歡說理的人,
王守仁下面的說話就有參考的價值:
「與人語,不可有將順之意,不可有求勝之心,當惟理是從。」
( 王守仁 )
☆ 如果是討論的話,
參與者就需要知道是真討論、假討論,還是騙討論。
☆ 如果是假討論的話,
有可能是讓某人進行個人表演,而一眾嘍囉在旁鼓掌。
當然亦有一些無能或心中有屎的直接上司,
在會議上「只許自己發言,發言後不許同事們提問」。
☆ 如果是騙討論的話,
往往是一位無能的直接上司,綜合下屬們的意見,
然後扮作自己的意見,再向上一級反映。
☆ 如果是真討論的話,
參與者可以假設該機構一定已經採取了某種心態。
因為必定先有心態,才會有討論這種現象,
否則一定屬於辯論。
一般而言,機構的心態大致上只有四種,
包括這四種心態的各式各樣組合:
1. 愛心
2. 歪心
3. 貪心
4. 虛偽
舉例言之,
以辦學為商業者,多數會採用[1,3,4]的組合,
以辦學為作育英才者,理論上只應採用第一種心態,
但不少名校會採用[1,3]的組合,
最可惜的是一所學校,不論目的是教書還是教育,
都沒有純粹的第一種心態,
有[1]就一定有[4],
換句話說,不少自稱為目的是作育英才的學校,
其實都是採用[1,3,4]的組合!
參與者一定要明白機構的心態。
☆ 如果這所機構一向有沒有辯論或者真討論的文化,
參與者就必須謹慎地觀察形勢,才決定是否發言。
如果發現某一同事廢話連篇,卻沒有人戳破,
那麼一定表示該位同事擁有權力或者後台夠勁。
參與者必須明白,
即使大部份同事有著名大學的學位,也要假設
1. 他們在情緒方面只有高中的程度。
2. 他們會愛面子多於愛從辯論中學習。
3. 香港社會還未發展出良好的辯論文化,
所以這所機構亦可能只不過是香港社會的一個縮影。
如果知道同事們學習態度欠佳或者思考力不足,
更加要避免發言,以免犯眾憎。
如果想堅持自己的人格,更需要明察秋毫!
如果想明哲保身,不但不「打斷別人發言」,
更加需要保持緘默,直到被迫埋牆,
被迫歪曲自己人格時,才作出反抗。
如果想做君子,就要學孔夫子。
子曰: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但西方人認為一旦「指出別人的錯誤」,
「失人」和「失言」是必然的,
因為「世間上喜歡說理的人有幾多?」
所以那裡會有甚麼「知者」!
If you want to make someone hate you,
explain to them, logically and politely,
why they are wrong.
( J. Baylock )
聖經裡《加拉太書》也有相同的心理分析:
Have I now become your enemy
by telling you the truth?
《Galatians 04:16》
「打斷別人發言」和「指出別人的錯誤」這兩個行為,
只能夠由老闆去執行,絕對不是我們應該犯的毛病。
社會上有思考能力和人格質素的人,可能只有5%,
千萬不要賭博!
《交談、討論、辯論、批判》(三)
[小組討論和座談會]
學校裡當然有學生們之間的「吹水」和傳遞「路邊社」消息,
但除此之外,
香港教學界喜歡舉辦「小組討論」和「座談會」。
此二者除了名稱悅耳之外,既有好處,亦有壞處。
關於「小組討論」和「座談會」,
教學界一般有兩大錯誤的 [認知/意識形態]。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
「小組討論」必須是討論一個完全沒有爭議的課題,
只是討論執行的程序,方法,地點,日子,負責人……
等等的問題。
至於有爭議的課題,一定是「辯論」debate,
怎可能虛偽地說是「討論」discussion?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為何我們不願意老老實實地定義清楚
「甚麼是辯論?甚麼是討論?」
為何我們不願意說明「先有辯論,才有其後的討論」?
我們是否擁護極權方式的「大石砸死蟹」?
我們是否認為人類可以倚賴「信念」belief 來進步,
完全不需要「信仰」faith?
不願意接受批判的任何「信念」,怎可能是「信仰」?
我們是否忙不迭地傳授學生「虛偽是成熟的表徵」?
其次,一般小組討論和座談會有一些不成文的規定,
就是最好的禮儀是白社會的「以和為貴」:
「既不開罪人,亦不侮辱自己」,
但千萬不要追問甚麼是「和」?
甚麼是達到「和」的最好方法?
但由於種種原因,
我們相信禮儀就是容許委屈自己,
真理可以委屈,人的面子和虛偽必須保護。
我們相信禮儀只不過是一種手段,浪費時間是必須的惡!
這兩大錯誤的 [認知/意識形態],
造成了「小組討論」和「座談會」的墮落,
甚至成為現今社會機構裡「橡皮圖章」現象的母親!
有人說,如果捐錢給窮人而不謹慎,
窮人將錢給子女去吸毒或賭博,其實是作孽。
從靈界的角度來看,香港教學界「小組討論」和「座談會」
在學生的心靈道路上究竟作了多少孽?
If people would dare to speak to one another
unreservedly, there would be a good deal less
sorrow in the world a hundred years hence.
( Samuel Butler )
至於甚多人稱頌的「說話婉轉」,
既可以是一種禮儀,也可以是不禮貌的行為,
因為我們未必清楚「說話婉轉」的人的動機。
一般來說,「說話婉轉」的人有下列幾個可能的動機:
1. 懼怕開罪別人,那怕是需要犧牲真理的場合。
2. 一向不想開罪任何人,明哲保身。
如果對方是商人,這是最有可能的動機。
3. 一開始就小看對方,不屑和對方辯論,
但亦不想開罪對方。
4. 知道對方不是喜歡說理的人,不想浪費唇舌。
5. 知道自己不濟,未夠班,
不妨扮客氣、扮有教養、有禮貌的人,一舉兩得。
6. 自以為有經驗,夠成熟,懂得做人處事,
既喜歡扮演光明正大的角色,又喜歡陰陰濕濕。
一旦這類人擁有權力,隨時會露出「婉轉裡藏劍」,
迫閣下順從他們的意思去做事。
最後必須指出:「和氣及謙遜的態度」,
如果是出於尊敬的動機,絕對是有禮貌的行為,
但是如果只是一種手段,其實意圖達到某些目的,
那麼可能只是第一次生效,
對同一人再用此手法時會有可能造成相反的結果。
所以聖經說,你要保守你的心!
所有教學界的「小組討論」和「座談會」,
如果沒有「心」,沒有「真」和「誠」,
只是一言堂,只是做樣板戲,只是提出口號,
只是掛羊頭賣狗肉,何苦浪費時間,浪費生產力?
《交談、討論、辯論、批判》(二)
[向愚蠢人學習]
首先聲明,在智慧的道路之上,我們都是愚蠢人,
只是五十步和一百步之分。
這裡說的愚蠢人是指那些沒有學習精神,
拒絕批判,討厭追求智慧,或者懶得思考的人。
香港人比較重視面子,還未發展出良好的辯論文化,
所以一些未經過訓練,只具備半桶水思考能力,
而又喜歡表現自己的愚蠢人,最喜歡辯論。
關於這些人,有不少人認為:
1. 必須先要評估一下愚蠢人的背景和後台是否夠硬。
2. 話不投機時,不打斷愚蠢人的說話既是禮貌,也是教養。
對社會凍涼單方面的專重,依然是緊要的。
3. 當愚蠢人意圖霸佔自己的耳根而又避無可避時,
樂意扮演聆聽者的角色就是愛心的表現,
也是生命中的一種成就。
筆者只同意第二點的一半,
視乎當時辯論的課題及旁觀者是誰而定。
至於第三點,一向是筆者採用的方法,
當筆者遇上只具備半桶水思考能力,
而又喜歡表現自己的愚蠢人,
筆者會留心聆聽,甚至執筆紀錄其中精采的地方!
因為他們說話中的漏洞,往往是教導青少年最好的題材。
青年人尤其應該緊記:
社會上四周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
關於愚蠢人這種現象,我們也可以從學習的角度出發。
所以當青年人有足夠能力的時候,
即使在「話不投機」的情況之下,
也不需要考慮立即退出,
因為可能會損失了一個優良的學習機會。
1. 你可以訓練自己閱人的經驗,
研究對方說話時的眼神和身體語言。
2. 你可以研究這一類人的邏輯和思考方式,
把對方當作心理學或者社會學的實驗品來看待。
在語言偽術流行的年代,這種研究非常重要。
更重要的是要想一想究竟社會中同他一般思想的人,
佔了人口中多少百分率。
3. 你可以研究在旁鼓掌的人,這也不失為一種娛樂。
4. 不少愚蠢人急於「埋堆」,
於是產生了向團體「交心」的需要,
但社會上還未有「交心宅急便」的服務,
所以這些愚蠢人只好選擇在公開場合「垂直下跌」,
因為傳播媒介一定會報導。
[高層次的拍馬屁方法]
香港是一個重視功利主義的地方。
如果愚蠢人的背景和後台夠硬,
愚蠢人又容許自己成為別人的玩具,
而閣下又想為自己謀利益的話,
笑容可掬地讓對方滔滔不絕,
而自己則扮演不斷點頭的虛心聆聽者,
就是一種高層次的拍馬屁方法。
由於一般人都喜歡阿諛諂媚的朋友,
所以除了細心聆聽之外,更要找機會稱讚對方,
令對方飄飄然,對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一顆愚蠢而又自大的心靈,
遇上一張諂媚的嘴和一雙虛心聆聽的耳朵,
就好像姣婆遇著脂粉客,一見鍾情,一撻即著,
會令人立即產生相見恨晚,
甚至「恨不相逢未嫁時」的感慨。
別忘記:
讚揚低層次的愚蠢人,要在人多的場合;
讚揚中層次及高層次的愚蠢人,要借用別人的口。
[辯論背後複雜的動機]
有一些上了年紀,不算太愚蠢,但又不懂得思考的人,
他們喜歡辯論,只不過是因為想找一些聽眾,
或者是由於自卑變自大,
或者是由於認為自己是數學天才,
在光環效應之下,亦必然是時事通識方面的高手,
或者因為受人二分四,
拿了別人五毛錢,或者五元寫一個字,
或者因為要向某些團體交心,騎虎難下,
或者因為被成功的人士買起,為虎作倀。
他們企圖運用「字瘡」和「語癌」去征服世界,
讓聽眾覺得他是一個成熟、有思想的人,
所以細心聆聽之後,
就會發覺好辯的對方,
原來一點也沒有「從辯論中學習」的意圖,
而且並不認為有人可以解決他思考上的問題。
所以,最好不要提供意見,不要和對方辯論,
而且還要考慮以後是否要再浪費自己的時間。
唯一例外的是,如果有莘莘學子在觀戰,
那麼就不要怕浪費自己的時間,
必須為社會未來的棟樑著想,
讓他們在觀戰中學習到思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