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的道》

[ 道、神 ]
華夏文化的「」,一向是指「宇宙、自然界、道」,
兩千多年前中國的老子就用一個「Tao 字來表示,
「道」字涵蓋了宇宙背後的一切「真理」: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老子)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爲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道德經第十四章》(老子)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老子)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第三十七章》(老子)
天地之道就是自然界的規律,是物理和化學研究的範疇,
不講道德,所以完全沒有是非、善惡、正邪、好壞之分,
即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思想。
既有天地之道,也有人世間之道。
人類世界之道,就是個人,人與人之間,人與團體之間,
人與社會之間,一切可見現象背後的道理,
屬於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研究的範疇。
我們知道只有擁抱「宗教精神」[真、誠、愛、智慧],
才能夠達致「上善若水」及「厚德載物」的境界。
儒家用「中庸」的概念來代表他們心目中的「人之道」。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程頤)
如果說有形的水是天下至柔的東西,能夠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那麼無形的「道」豈非比有形的水更柔?
豈非連水的行為也受「道」的管轄,更加「無為」而治?
[參考《道德經第四十三章》(老子)]
[真、誠、愛、智慧] 等名詞是簡單的,抽象的,
屬於天地的,屬於人世間的,屬於心靈的,所以是神聖的,
也是那些還未回歸心靈的人難以理解的。
筆者認為「宗教精神」[真、誠、愛、智慧],
就是人際關係、企業管治和國家軟實力方面的「道」,
因為愛是賭博,必然包括讓人抉擇的自由,
所以「宗教精神」就是「讓人有抉擇自由」的真理!
如果我們認為「宗教精神」[真、誠、愛、智慧]
就是人與人之間及人與團體之間的道,
由於「禍福相倚伏」亦是人類世界之道,
那麼「反宗教精神」[面子、虛偽、說謊、貪婪、行騙、剝削]
何嘗不是人與人之間及人與團體之間的道?
那麼善惡的消長又是否人類世界之道?
那麼老子的「禍福相倚伏」又是否人類世界之道?
那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又是否人類世界之道?

至於「個人之道」,似乎老子將之分成兩種:
有為之道」和「無為之道」。
周易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就是個人的「有為之道」,
而周易坤卦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就是個人面對外界的「無為之道」。
厚德載物
而人世間一切吉凶禍福背後的「道」就是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及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換言之,就是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明白這個「道」之後就明白「塞翁失馬」的思維。
Truth  can  be  like  the  sun  or  the  moon
but  it  can  also  be  hidden  behind  a  curtain.
You  have  to  find  it  out  by  effort.
( Jason Ling )
西方給這個「道」字另一個名稱,就是「神」
而這個意義上的「神」,
不會因為人類種族和宗教的不同而有分別。
聖經說: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約翰福音 1:1》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God  depends  on  us.
It  is  through  us  that  God  is  achieved.
( Andre  Gide )
西方人認為「道」是神聖的,非常珍貴,
只有那些有起碼智慧的人才能夠領略「道」,
絕對不適合愚夫愚婦、討厭思考、討厭修行的人。
For  truth  is  precious  and  divine,
too  rich  a  pearl  for  carnal  swine.
( Samuel Butler )
所以基督教從來都不反對人類有命運這回事,
亦不排除會有命運推算的方法,
正如聖經從來都不記載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
因為太初的道就包括所有這些自然界的學問在內。
西方人就是尊敬太初的道,所以發展出科學;
古代的中國人就是尊敬太初的道,
才發展出各式各樣,多采多姿的命理學,
解決了命運推算的方法。
聖經裡亦有暗示神所創造的人的確有命運這回事: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
    這樣看來、作事的人在他的勞碌上有甚麼益處呢。…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
    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
《傳道書 3:1,2,9,11》
「耶和華啊,求你叫我曉得我身之終,我的壽數幾何,
    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長。」
《詩篇 39:4》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詩篇 90:12》
然而聖經裡當然沒有說出命運推算的方法,
正如聖經裡沒有物理學,沒有化學,沒有生物學一樣。
但是聖經裡有的是許多科學難以解釋的神蹟,
包括水變酒,摩西將杖變做蛇,摩西將紅海分開,
和可以解決非洲,甚至全人類糧食問題的五餅二魚!

很多基督徒都不知道甚麼叫做「敬畏耶和華」,
以為只需要背誦下面這節聖經,智慧就唾手可得,
人就會立即變得聰明,不必晝夜思想,不必內省,
不需要自我批判,從此不再需要努力追求智慧: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箴言 09:10》
而有了智慧的開端之後,還需要個人繼續不斷努力思考,
還需要因應個人的程度按部就班努力學習,
而最重的還是要有起碼的智慧,懂得與有智慧的人結伴同行:

「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味人作伴的,必受虧損。」
《箴言 13:20》
他們又明白愛和智慧手牽手而來,
一群性格良善及有智慧的人聚在一起,去做充滿愛和智慧的事,
神的本質就在人類「愛和智慧的行為」上顯現出來:

「神就是愛;住在愛裏面的,就是住在神裏面,神也住在他裏面。」
《約翰一書 4:16》
耶穌說: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
    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
    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約翰福音 13:34-35》
不少基督徒認為這句說話只是對門徒說的,
所以「街外人」就沒有這個「彼此相愛」的福祉。
這就是為何心理學大師 佛洛依德 Sigmund Freud 指出:
A  religion,  even  if  it  calls  itself  the  religion   
of  love,  must  be  hard  and  unloving  to  those  
who  do  not  belong  to  it.
( Psych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go, 1921 )
筆者當然並不認同這個說法。
The  final  lesson  of  history  could  be  summed  up
in  three  words :  love  one  another.
( Morton Kelsey )
I  know  of  only  one  duty,  and  that  is  to  love.
( Albert Camus )
Love  is  the  only  sane  and  satisfactory  answer
to  the  problem  of  human  existence.
( Erich Fromm )
Love  is  our  true  destiny.  We  do  not  find
the  meaning  of  life  by  ourselves  alone,
we  find  it  with  another.
( Thomas Merton )
There  are  four  questions  of  value  in  life,
Don  Octavio.  What  is  sacred?
Of  what  is  the  spirit  made?

What  is  worth  living  for  and
what  is  worth  dying  for?

The  answer  to  each  is  the  same.  Only  love.
( Lord Byron )
Love  is  not  consolation.  It  is  light.
(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
I  seem  to  have  loved  you  in  numberless  forms,
numberless  times,  in  life  after  life,
in  age  after  age  forever.
( Rabindranath Tagore )
Love  is  an  endless  mystery,  because  there  is
no  reasonable  cause  that  could  explain  it.
( Rabindranath Tagore )
Love  is  not  primarily  a  relationship  to  a  specific
person;  it  is  an  attitude,  an  orientation  of  character
which  determines  the  relatedness  of  a  person  to
the  world  as  a  whole,  not  toward  one  “object”
of  love.  If  a  person  loves  only  one  other  person
and  is  indifferent  to  the  rest  of  his  fellow  men,
his  love  is  not  love  but  a  symbiotic  attachment,   or
an  enlarged  egotism.  Yet,  most  people  believe  that
love  is  constituted  by  the  object,  not  by  the  faculty.
( Erich  Fromm,  The  Art  of  Loving )
很多基督徒從來都不去思考甚麼是「太初的道」,
可見不明白基督徒應該努力追求「道/真理/智慧」,
追求「太初的道」,期望能夠越來越接近神。
但是愛和智慧出現一個哲學上的吊詭,
就是具備愛和智慧的神,不可能全知,所以不可能全能,
否則聖經裡不會有約伯記的故事。
所以聖經其實是出現一位不斷進化、不斷進步的神,
從舊約裡的「聖父」耶和華,到新約裡的「聖子」耶穌基督,
到最後去蕪存菁,餘下了愛和智慧。
也許「愛和智慧」就是基督教裡的「聖靈」。
相信是由於尊重「去蕪存菁」的歷史,
所以聖經顯示了「三位一體」的神,
一位負責去蕪,一位負責存菁,另一位負責保守成果。

I  know  you’re  tired  but  come,  this  is  the  way.
( Jalaluddin Mevlana Rumi )
Sell  your  cleverness  and  buy  bewilderment.
( Jalaluddin Mevlana Rumi )
He  who  wants  a  rose  must  respect  her  thorn.
( Andre Gide )
如果說「神就是愛和智慧」是一個假說,
那麼這個假說衍生出一位去蕪存菁、進化了的神。
這個假說的好處是解釋了為何
1. 舊約的耶和華神還會和人對話、立約;
2. 新約的耶穌基督還會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
3. 而彌賽亞再來之前,神竟然不再現身!
如果否認「神就是愛和智慧」的話,
那麼我們只能夠這樣結論:
自從耶穌基督升天之後,神隱藏了自己,也許是睡覺去了,
所以我們只能夠根據幾百年前的聖經,簡接地去認識祂,
通過自稱是神的代言人的天主教去解釋或者拒絕解釋、
去譴責或者拒絕譴責地球上發生的一切戰爭和罪惡。
Why  should  God  hide  Himself?  Believers  respond
that  He  does  so  to  preserve  our  freedom : 
if  God  showed  Himself  in  all  His  glory,  we  would
no  longer  be  free  to  decide  whether  to  believe…
( Andre Comte-Sponville, The Little Book of Philosophy, p.86 )
筆者數十年接觸基督徒的經驗發現,
很多虔誠但不喜歡晝夜思想的基督徒,
和筆者談一兩次聖經內容的解讀之後,

就拒絕回應筆者的提問,不少甚至認為筆者是在搗亂,
更加害怕筆者會帶壞他們教會裡眾多純潔的羔羊,
想不到很多基督徒其實對批判思維又愛又怕。
八十年代一位上門傳道的甚至肯定筆者一定會下地獄!
哲學家可能會更進一步追問:
「神」和這個世界是一起存在的嗎?會有先後的次序嗎?
No  God  without  a  world,  and  no  world  without  God.
(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
[道成肉身]
There  is  only  one  religion
though  there  are  hundred  versions  of  it.
( George Bernard Shaw )
「道成肉身」這個概念觸發起許多問題:
「道/ 真理/智慧」與神究竟是否同一樣東西,
抑或神除了是道之外,還有靈界方式的存在?
老子所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他所指的物,
究竟是指能量,還是指道成肉身的靈界?
如果神就是道,那麼人類從科學中發現的原理是神的一部份嗎?
神的道──太初和道──和自然界的道有何異同?
如果神就是道,那麼神可以改變道嗎?
如果神就是道,那麼看見自己關心的人打算跳樓時,
基督徒會祈求神改變萬有引力嗎?神會遵照他們的要求嗎?
如果沒有了道,神還算是神嗎?
道是不會時有時無,不會睡覺的。神會睡覺嗎?
又有人說,神就是道,而道是不會睡覺的,
但道是靜默的,只會傾聽,不會提出忠告,
不會代人決定事情,只會讓我們自己去決定,
所以人類的思考能力、正確的知識和智慧才會顯得這麼重要!
God  is  not  on  the  side  of  the  big  battalions,
but  on  the  side  of  those  who  shoot  best.
( Voltaire )
如果說神就是「太初的道」,神就是抽象的真理,
雖然「道成肉身」只不過是在意志運行之下,
將能量轉換為物質,合乎物理原理,但我們依然需要問:
那麼為何我們需要「道成肉身」這個偶像?
聖經又說: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
《約翰福音 1:14》
The  Word  became  flesh
and  made  his  dwelling  among  us.
如果說神是自有而永有,
那麼自古以來,在還未有基督教和聖經出現之前,
在基督教還未能夠傳遍天下之前,
神就已經住在部份人類的心裡,
如果我們看到這些人真心去做善事,顯示出「愛和智慧」,
就表示神早已在他的心中,亦顯示出「神的存在」,
不在乎這個人信奉甚麼宗教,因為我們相信「神就是愛」。
由於世界上「愛和智慧的行為」無所不在,
所以我們知道神是無所不在的!
其他任何的證明都會存在欺騙或者隱瞞的成份。
「神就是愛和智慧」這個建議除了證明「神無所不在」之外,
亦對「在地球所有角落、不曾聽過基督教」的人十分公道。
如果堅持沒有聖經裡所說的神或耶穌基督在心裡,
就沒有生命,那麼就是說古代所有的聖哲賢人都是白活了。
但神給予人類一個選擇權,這就是為甚麼聖經說
1.  我們要打開我們的心去迎接神進來,
     而魔鬼要進來時,就關起心門,不要讓魔鬼進入。
2. 我們要保守我們的心,勝過保守一切,
     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4:23》
所以筆者並不需要一個「道成肉身」的神!
換言之,人類的一切善惡、黑白、是非,皆來自心的抉擇,
可以說是「一切唯心做」,完全顯示出「保守自己的心」的重要性,
所以筆者並不需要一個「道成肉身」的神!
曾經有一位聖公會牧師聽到筆者的個人領悟之後,十分震驚,

認為筆者離經叛道,用了「反感」這個詞彙來形容筆者的說法。
聖經的這個道,究竟是中國傳統所說的「形而上」的道,
還是既有「形而上」的道,亦有「形而下」的器?
「道」如何成為肉身?
所謂「道成肉身」,
是否就是「形而上」的道以「形而下」的器的方式存在?
如果道能夠成為肉身,那麼神不理世事二千多年,
或者有可能是與魔鬼有約在先,互相以人心來做戰場,
就好像聖經《約伯記》裡的記載一樣!
問題是:
  如果道不能夠成為肉身,那麼道還存在嗎?
☆  聖經記載,以往出現的「道成肉身」,
     是否因為當時大部份人類的腦還未進化,
     不能夠思考抽象和神聖的道,
     所以沒有「道成肉身」就不能夠相信道的存在?
☆  偶像崇拜和「道成肉身」的分別在甚麼地方?
  現代人的思考能力進化了多少?還是原封不動?
  在基督教還未出現的時代,或者在不知道有基督教的地方,
     所有一生致力追求真理,服務社會,
     而且努力保守自己的心的人,是否都算是「道成肉身」?
Space,  time,  matter,  energy  and  biological  life
may  be  the  result  of  a  Source  Field  that  is
conscious  and  alive  in  its  own  unique  way──on
a  scale  far  too  vast  for  the  finite  mind  to  fathom.
( David Wilcock )
我們都需要依賴眼睛可以看見的現象,
但由於欠缺「理性、懷疑、批判」的精神和訓練,
大部份人只能夠看到表象,看不見表象背後的道。
如果我們見到蘋果掉到地下,
未必能夠好像牛頓那麼有智慧,推斷出「萬有引力」的存在。
然而牛頓提出了之後,我們都「相信」了,
並且明白「蘋果掉到地下」是道的顯現,那麼「信仰」就產生了。
我們知道自然界的道是存在的!
如果一位教徒堅持必須「道成肉身」才相信有神存在,
那麼他的要求其實並不過份,
就好像很多宗教都需要有偶像崇拜,才可以吸引信眾參與一樣!
即使人類在科學研究之中一日千里,
但「謎」和「神秘」在科學中永遠存在,
只不過是層次不同而已。
於是有神學家就利用了前者 [謎和神秘],
隱瞞了後者 [層次不同],指出:
1.  God’s  nature  is  mysterious  and
     incomprehensible  by  human  beings.
2.  You  have  to  believe  in  a  God  who
     cannot  be  apprehended  by  human  beings.
希望能夠說服人相信神的存在。
可惜一般愚夫愚婦除了需要「道成肉身」之外,
需要偶像和聖人之外,還希望能夠見到神蹟,
因為愚夫愚婦對抽象的「宗教精神」完全沒有信心。
It  is  useless  to  tell  one  not  to  reason
but  to  believe──you  might  as  well
tell  a  man  not  to  wake  but  sleep.
( Lord Byron )
道是否存在,並非哲學課題,亦非科學課題,
因為哲學和科學都是從「相信」道的存在開始!
如果有一天科學家能夠證明「宗教精神」──
「真、誠、愛、智慧」──都是一種能量,
那麼根據「質能可以互換」的原理,
「道成肉身」就並非不可能:
道 → 能量 → 物質 → 肉身!
人要宏道,就需要修心,因為修心就是修行,
修心就可以迫近「道/真理/智慧」,
就好像數學方面的漸近線asymptote 一樣,
雖然永遠不能夠達到彼岸,
但卻可以逐漸迫近「道/真理/智慧」。
參考:《哲教儀式》
「神是否存在?」及「有多少位神?」這兩個課題,
就糾纏了西方哲學界和神學界差不多兩千年。
而根據聖經裡記載的巴別塔事件,
筆者更提出了另一個課題:
根據聖經記載的「巴別塔事件」,

一個宗教的「神」和另一宗教的「靈」會否相同?
會否只是稱呼不同而已?
Truth  is  treason  in  an  empire  of  lies.
( Ron Paul )
最後,我們必須明白真理只不過是希望的根源,
由於真理是抽象的,並非大部份人都能夠理解,
所以並不一定能夠給他們帶來希望。

「人心詭詐」何嘗不是一種真理?
「人類喜歡擁抱虛偽」何嘗不是一種真理?

如果說正道可以成為肉身,住在善人的身上,
魔道何嘗不可以成為肉身,住在惡人的身上?
江山代有智者出,對!江山代有蠢人出,對!
江山代有壞人出,也對!

「迷信」和「信念」都無法給我們帶來希望,
只有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一步一步地重新建設穩固的「信仰」,
只有提出迫近真理、實踐真理的方法,修行的方法,

抵抗邪魔的方法,我們才可以產生希望!
I  cannot  believe  in  a  God
who  wants  to  be  praised  all  the  time.
(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

《時間》(四)

[愛與智慧的世界]
生活在「愛與智慧世界」的人和生活在「名利權世界」的人,
對「甚麼是浪費光陰」有不同的想法。
In  my  solitude  I  have  pondered  much
on  the  incomprehensible  subjects  of
space,  eternity,  life  and  death.
( Alfred Russel Wallace )
生活在「愛與智慧的世界」的人知道,
由於人生無常,所以必須在死亡之前,
珍惜和善用屬於個人的時間。
當人一旦開始思考到「意義」的問題,
就會重視時間的「質」多於時間的「量」,
會考慮如何善用餘生,
如何向自己的心靈交代,死而無憾。

舉世盡從名利權裡老,誰人肯向死前思?
對死亡的思考至少要從三十歲就開始蘊釀,
因為退休之後,往往思考力已經下降,
不是沒有能力思考,就是傾向於盡量逃避思考,
被迫接受「名利權世界」的人的處理方式:
認為在死前玩到夠,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Sooner  or  later,
I  hate  to  break  it  to  you,
you’re  gonna  die,
so  how  do  you  fill  in  the  space
between  here  and  there?
It’s  yours.  Seize  your  space.
( Margaret Atwood )
「名利權世界」有的只不過是野心,而野心未必是理想;
理想必然存在於「愛與智慧的世界」。
只有回歸心靈,只有經過批判,才能產生理想。

每天起床時,我們都應該思考生命的短暫和無常,
然後決定是繼續埋葬理想,還是立即行動。
One  day  you  will  wake  up  and  there  wont  be
any  more  time  to  do  the  things  you  wanted.
Do  it  now.
( Paulo Coelho )
如果不是害人無數,恐怕被報復的人,
怎會明白雖然別人的生命不可貴,但自己的生命十分可貴?
如果不是曾經面對死亡,從鬼門關前走回來的人,
怎會明白自己的生命十分可貴?
但明白生命可貴的人往往會害怕死亡,
認為死亡代表一切的消失,所以對他們來說,
「活著既是快樂,但也附帶著揮之不去的恐懼」!
如果不是行走在心靈道路上,克服了對死亡的恐懼的人,
怎可能明白「活著就是快樂」。
When  you  arise  in  the  morning,
think  of  what  a  precious  privilege
it  is  to be alive ─
to  breathe,  to  think,  to  enjoy,  to  love.
( Marcus Aurelius )
行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甚至看到細緻和更抽象的空間,
因為人類的世界既有外在的空間」,也有內在的空間」。
例如對事件「反應的空間」:
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  is  a  space.
In  that  space  is  our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our  freedom.
( Viktor E. Frankl )
例如能夠將渺小化成力量的「思想空間」:
Through  space  the  universe  encompasses
and  swallows  me  up  like  an  atom;
through  thought  I  comprehend  the  world.
( Blaise Pascal )
例如人與人之間的空間」,
包括家庭、朋友、人與人之間的關懷:
Love  is  space  and  time  measured  by  the  heart.
( Marcel Proust )
We  need  to  give  each  other  the  space  to  grow,
to  be  ourselves,  to  exercise  our  diversity.
We  need  to  give  each  other  space  so  that
we  may  both  give  and  receive  such
beautiful  things  as  ideas,  openness,  dignity,
joy,  healing,  and  inclusion.
( Max de Pree )
所以我們只需要花時間向自己及別人闡釋重要的思想,
不需要浪費時間向任何人解釋「我是怎麼樣的人」。
原因是「明白你、喜歡你和盲目地喜歡你」的三種人,
都不需要你的解釋,
而「不明白你、不喜歡你和盲目地不喜歡你」的三種人,
不會相信你的解釋。
只有在父母和子女之間,才會有人際關係中不平衡的付出,
但行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遲早都需要花時間思考自己的生命。
So  much  of  my  sense  of  who  I  am  is  tied  to
mothering.  When  they  left  home,  I  fell  into  a
huge,  empty,  black  hole.  Your  children  are  grown
and  your  career  has  slowed  down ─ all  the  stuff
that  took  up  so  much  attention  is  gone,  and
you’re  left  with  expansive  time  and  space.
You  have  to  reimagine  who  you  are  and
what  life  is  about.
( Jessica Lange )
其次,在「自我批判」及「去蕪存菁」的過程之中,
我們不但創造了「進步的空間」,也同時產生「創意的空間」。
If  your  ego  starts  out,
‘I  am  important,  I  am  big,  I  am  special,’
you’re  in  for  some  disappointments
when  you  look  around  at
what  we’ve  discovered  about  the  universe.
No,  you’re  not  big.  No,  you’re  not.
You’re  small  in  time  and  in  space.
And  you  have  this  frail  vessel  called
the  human  body  that’s  limited  on  Earth.
( Neil deGrasse Tyson )
例如在人類精神文明之中創造永恆的空間」:
My  question … was  the  simplest  of  questions,
lying  in  the  soul  of  every  man
from  the  foolish  child  to  the  wisest  elder:
it  was  a  question  without  an  answer  to  which
one  cannot  live,  as  I  had  found  by  experience.
It  was:   “What  will  come  of
what  I  am  doing  today  or
  shall  do  tomorrow?
What  will  come  of  my  whole  life?”
Differently  expressed,  the  question  is:
“Why  should  I  live,  why  wish  for  anything,
or  do  anything?”
It  can  also  be  expressed  thus:
“Is  there  any  meaning  in  my  life  that  the
inevitable  death  awaiting  me  does  not  destroy?”
( Leo Tolstoy )
而所謂「永恆的空間」只有兩種:
1.  尋找真理,包括科學真理及人文真理。
人文真理就是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抱負,
to  be  the  guardian  of  the  human  soul!

2.  為人類建設優秀的制度。
就是張載的「為萬世開太平」。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is  life  is
to  build  a  self-sustaining  system  in  which
future  generations  can  continue  to  prosper.
Either  we  strive  after  that  Utopia,
strive  to  create  our  future  or

we  will  destroy  ourselves  with  our  greed.
( Jason Ling )
開拓「永恆的空間」所需要的,
就是「真、誠、愛、智慧」及「愚公移山」的精神,
讓一代又一代熱愛真理的人接力,薪火相傳!
所以從「愛與智慧世界」的角度來看,

Time  is  life’s  most  precious  commodity,
because  it  takes  time  to  love,
to  strive  for  wisdom [e.g. listen, reflect, think],
to  search  for  personal  meaning,
to  play,  dream,  laugh  and  cry.

生活在「名利權世界」的人其實是在浪費生命。
二千年前的羅馬哲學家 Seneca 早就看洞悉這個道理:
It  is  not  that  we  have  a  short  time  to  live,
but  that  we  waste  a  lot  of  it.
Life  is  long  enough,  and  a  sufficiently
generous  amount  has  been  given  to  us
for  the  highest  achievements
if  it  were  all  well  invested.
But  when  it  is  wasted  in  heedless  luxury
and  spent  on  no  good  activity,
we  are  forced  at  last  by  death’s  final  constraint
to  realize  that  it  has  passed  away
before  we  knew  it  was  passing.
So  it  is:  we  are  not  given  a  short  life
but  we  make  it  short,
and  we  are  not  ill-supplied  but  wasteful  of  it…
Life  is  long  if  you  know  how  to  use  it.
( Seneca,  On the Shortness of Life, 4 BC–AD 65)

《時間》(三)

[知識和創意的世界]
時間在空間之中消逝,
但人類亦可以在時間之中創造空間。
生活在「知識和創意世界」的人,擁抱理想,
懂得善用他們的時間來創造他們的空間:
The  desire  to  fly  is  an  idea  handed  down
to  us  by  our  ancestors  who…looked  enviously
on  the  birds  soaring  freely  through  space…
on  the  infinite  highway  of  the  air.
( Wilbur Wright )
他們懂得要求「進步的空間」:
There  is  always  space  for  improvement,
no  matter  how  long  you’ve  been  in  the  business.
( Oscar De La Hoya )
生活在「知識和創意的世界」及「感官的世界」的人,
是文明社會的藝術家,
當知識、創意和藝術應用在建築物之上,
我們就看到了人類「創造出來的空間」。
建築學 Architecture 就是研究和學習如何運用
「空間、光源、建築材料和創意」。
所有偉大的建築物,都是建築師創造出他們自己心目中覺得
會令人震撼和喜愛的感官空間」:
Space  has  always  been  the  spiritual  dimension
of  architecture.  It  is  not  the  physical  statement
of  the  structure  so  much  as  what  it  contains
that  moves  us.
( Arthur Erickson )
The  characteristic  of  great  innovators  and
great  companies  is  they  see  a  space  that
others  do  not.  They  don’t  just  listen  to
what  people  tell  them;
they  actually  invent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that  you  didn’t  know  you  needed,
but  the  moment  you  see  it,
you  say,  ‘I  must  have  it.’
( Eric Schmidt )
[音樂]
至於音樂,雖然也是一種創造時間和空間的藝術,
但由於音樂涉及 ego」及「心靈 soul
會出現程度上的差別,所以並不容易討論。
不同性格的人會傾向於聽不同種類的音樂。
而每一個時代都會流行不同種類的音樂,
反映出該時代的思想和意識形態,
所以《韓非子》指出有靡靡之音」,
而《禮記。樂記》又提出有亡國之音」。
True  music  must  repeat  the  thought  and
inspirations  of  the  people  and  the  time.
( George Gershwin )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泊秦淮》(杜牧)
There  are  more  love  songs  than  anything  else.
If  songs  could  make  you  do  something
we’d  all  love  one  another.
( Frank Zappa )
Composers  shouldn’t  think  too  much ─
it  interferes  with  their  plagiarism.
( Howard Dietz )
由於作曲家在心靈路途上的差異,
音樂不一定神聖,不一定能夠成為經典。
音樂可以用來消遣,可以用來逃避,可以是避難所,
但音樂是否有治療能力,能否改變世界,
諯視乎該種音樂是 ego 音樂 還是 心靈音樂
Music  should  strike  fire  from  the  heart  of  man,
and  bring  tears  form  the  eyes  of  woman.
( Ludwig van Beethoven )
Without  [good]  music  life  would  be  a  mistake.
( Friedrich Nietzsche )
Too  many  pieces  of  music  finish  too  long
after  the  end.
( Igor Stravinsky )
也許能夠欣賞心靈音樂的人需要培育智慧。
It  requires  wisdom  to  understand  wisdom:
the  music  is  nothing  if  the  audience  is  deaf.
( Walter Lippmann )
16《時間》(三)
筆者這種音樂外行的人,尤其不應置喙。
One  must  always  distinguish
between  natural  sound  and  unnatural  noise,
between  merely  sound  and  good  music.
( Jason Ling )
Only  sick  music  makes  money  today.
( Friedrich Nietzsche, in 1888 )
Hell  is  full  of  musical  amateurs.
( George Bernard Shaw )

《時間》(二)

[感覺上的時間]
由於人類除了身體之外,亦有 ego soul
所以除了「生物學上的時間」之外,

哲學亦思考到「感覺上的時間」。
哲學上關於「感覺上的時間」是這樣想的:
開心的時候,覺得時光總是異常的短暫;
工作上死線來臨的時候,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
痛苦及不開心的時候,
例如失戀的時候,或者遇上挫折的時候,
覺得每一分一秒的時光,總是流逝得如斯緩慢,
產生俗語所說「度日如年」的感覺。
愛因斯坦甚至用這個概念來解釋相對論」。
When  you  sit  with  a  nice  girl  for  two  hours,
it  seems  like  two  minutes.
When  you  sit  on  a  hot  stove  for  two  minutes,
it  seems  like  two  hours;  that’s  relativity.
( Albert Einstein )
由於我們是生活在感覺上的時間之中,所以有人說:
想知道一年時間的價值,
學生們也許會想到留級所帶來的一切後果和感受,
中年人也許會比較去年的成功和今年的失敗,
壯年人也許會想到去年還在生的老友。
想知道一個月時間的價值,
可以請教曾經誕下早產嬰兒的母親。
想知道一個星期時間的價值,不妨請教週刊的編輯。
想知道一日時間的價值,不妨請教炒股票的人。
想知道一小時的價值,
可以請教「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情侶。
想知道一分鐘時間的價值,
可以嘗試人有三急時站在廁所門口等待。
想知道一秒鐘時間的價值,
可以請教差一秒鐘就險遭意外的人。
想知道十分之一秒時間的價值,
可以請教奧運會裡二百公尺短跑拿銀牌的選手。
想知道百分之一秒時間的價值,
可以請教奧運會裡一百公尺短跑拿銀牌的選手。
Husserl and the Adventure of Phenomenology

Maria Popova
Why Time Slows Down When We’re Afraid,
Speeds Up as We Age, and Gets Warped on Vacation
https://www.brainpickings.org/2013/07/15/time-warped-claudia-hammond/
[每一個人個別的時間]
物理學上的時間是可以量度的概念,
但哲學上的時間卻是難以量度的概念。
哲學家明白每一個人擁有的時間,
無論是在質還是量之上,都是不相同的。
年青的時候,很少人會醒悟這個道理,
就是對每一個人來說,
1. Time  is  a  finite,  unrenewable  resource.
2. Time  runs  away  faster  as  people  get  older.
3. Time  will  cease  at  an  unknown  point.

所以對時間的哲學思考是人生中一個重大的課題!。

哲學上關於時間的思考, 至少包括了四大概念:
1.   生物學上的時間。
2.   感覺上的時間。
3.   每一個人實際上運用了的時間。
4.   考慮和衡量時間的質和時間的量。
換言之,哲學上考慮「每一個人個別的時間」。
首先,要解釋一下甚麼是
「每一個人實際上運用了的時間」。
我們都明白,為了生存,我們必須工作,
除非我們可以度橋令很多人做我們的奴隸。
所以視乎個人繼承的財富,
視乎個人的性格、命運和心靈的強弱程度,
我們「身體」的自由是有限度的,
真正屬於個人的時間,也是有限度的。
大部份人一生扣除了睡眠的時間之後,只不過是一萬天,
如何善用每一天,不致浪費,是人生中一個重大的課題。

When  some  people  see  their  time  in  the
face  of  death,  they  often  grow  spiritual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ir  use  of  time
for  personal  meaning.
( Jason Ling )

對每一個人來說,時間的定義都不相同,
因為每一個人「健康地生存的時間」都不相同。
這就是佛教裡關於無常的概念。
很多人都不明白,即使每個人的壽命長短不一,
其實死亡就是每一個人擁有的時間的定義者!
所以西方人說:
The  greatest  gift  you  can  give  someone
is  your  time, 
because  when  you  give  your  time,
you  are  giving  a  portion  of  your  life
that  you  will  never  get  back.
柯文哲《生死的智慧》

[名利權的世界]
「名利權的世界」重視時間的「量」多於時間的「質」。
「名利權的世界」重視精心度橋,
讓眾多的人不自覺地分攤了做奴隸的工作。
「名利權的世界」認為一個人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只要是報酬好及有很多人羡慕,就不算是浪費光陰。
「名利權的世界」認為時間就是金錢,
尤其是專業人士的時間,成了買賣的計算,
成了商賈櫃檯上,稱斤論兩的物件。
When  people  see  their  time  in  terms  of  money,
they  often  grow  stingy  with  the  former
in  order  to  maximise  the  latter.

「名利權的世界」認為做沒有証明、沒有回報的義工,
絕對是浪費光陰,因為在「名利權的世界」,
「交換」是天經地義的事。

「名利權的世界」認為如果不能變成金錢而發的白日夢,
或者未找到奴隸工作之前的吃喝玩樂,是浪費光陰。
「名利權的世界」認為和不能幫助自己向上流社會
攀升的人交朋友,絕對是浪費光陰。
他們的時間是用工作的收益來計算,所以他們明白:
每一分每一秒小心善用時間的人,只是時間的僕人。
如果能夠讓眾多的人不自覺地分攤了做奴隸的工作,
自己就可以做時間的主人。
但做了時間的主人之後,爭奪的又是甚麼呢?
這個世界的人,如果不繼續爭奪「名、利、權」,
如果不繼續奢侈地「吃喝玩樂」,他們會懂得做甚麼?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臨江仙》(明。楊慎)
撇開「名」和「權」不說,
有思想家認為單純為「利」而工作,
並非浪費生命中的時間,而是「遊手好閒」。
To  have  done  anything  just  for  money
is  to  have  been  truly  idle.
( Henry David Thoreau )

《時間》(一)

[時間和空間]
Nothing  exists  except  atoms  and  empty  space;
everything  else  is  opinion.
( Democritus )
很多人都說他們重視實際,討厭抽象的概念,
希望說服我們這個世界有的是不講究理論的人。
這種人真的存在嗎?
在人類諸多抽象的概念之中,
人類最能夠接受和相信,毫無懷疑的,
就是物理學裡的「時間」和「空間」!
這兩個抽象的概念不但常見,而且常用,
我們每天都在應用,我們相信它們的存在。
事實上,
我們可以看到日出日落,可以看到潮汐漲退,
但我們就是看不到「時間」;
憑藉歷史的紀錄,地質的測試及考古學的知識,
我們可以想像時代之遙遠、歷史時間漫長,
但我們就是看不到「時間」。
我們可以感受到距離、大小、形狀和遠近,
甚至借助天文望遠鏡,感受宇宙之大,
借助電子顯微鏡,感受生物世界之小,
但我們就是看不到「空間」。
這個看不到的「空間」屬於三維世界;
這個看不到的「時間」是四維世界的第四維。
「時間」和「空間」看不見、摸不著、身體感覺不到。
我們只能夠紀錄事件,我們只能夠拍下照片,
但我們不能夠儲存時間和空間,
因為它們只不過是抽象的概念。
我們只靠日復一日、日積月累的感覺,
觸摸自己的身體,在鏡子裡看著青春和年華的消逝,
來說服自己「世界上的確有時間和空間的存在」。
As  photographs  give  people  an  imaginary
possession  of  a  past  that  is  unreal,
they  also  help  people  to  take  possession
of  space  in  which  they  are  insecure.
( Susan Sontag )
由於我們對時間和空間存在的信心是如此堅定,
我們甚至不希望有人問我們「時間是甚麼?」
因為我們以為人人都應該懂得。
What  then  is  time?
I  know  well  enough  what  it  is,
provided  that  nobody  asks  me;
but  if  I  am  asked  what  it  is
and  try  to  explain,  I  am  baffled.
( St. Augustine, Confessions, Book XI, Section xiv )
… time  is  a  human  concept  of  how
things  change  compared  to  other  things.
If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disappears,
nothing  exists  to  change  compared  to
other  things,  so  there  is  no  time.
( Scott Adams )
我們亦以為人人都應該懂得空間是甚麼。
Space  is  certainly  something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e  average  person  would  probably  realize.
Space  is  not  just  an  empty  background
in  which  things  happen.
( Alan Guth )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說過:
「最長的莫過於時間,因為它無窮無盡;
    最短的也莫過於時間,因為我們所有的計劃都來不及完成。」
[物質]
時間並非以物質的方式存在;
雖然時間可以量度,時間亦並非以數據方式存在;
然而物質和事件顯現在時間之中,
一旦沒有了物質,
時間就不存在!空間也不再存在!
時間和空間這兩個概念,
完全是因為有物質的存在而產生的。
亦由於它們都是憑藉物質來存在,
所以時間和空間必然一同出現。
除了物質之外,時間更加是依賴事件來存在。
地球上的時間,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來計算。
物理學上,時間是以 Caesium 作為量度的原子,
用它的頻率來計算。
生物學上的時間,是指從出生到死亡之間的時間,
是以「生、老、死」來計算。
懂得少許物理學的人知道,
時間可以用來計算物理學裡的速度、加速度……
認為時間既然可以量度,就必然存在!
一般不懂得物理學的人只能夠說:
時間是以概念方式存在
可以靠腦的感覺來經歷,可以用文字來紀錄,
可以模糊地或者經過修改後存在某些人的記憶之中。
一般不懂得物理學的人只能夠說:
時間是單向的
過去發生了的事情不能夠改變,
將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也許存在於現在的
「度橋、思考、策劃、理想」之中!

《存在》(十三) [誠、誠之者]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禮記。中庸》
[執著、拒絕放下]
從人類文明的角度來看,「執著」這種態度,
對「做學問」的人,對重視「宗教精神」的人,
和對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來說,都非常重要。
我們可以暫停,可以休息,但不可能放棄「執著」。
「執著」包括「固執」和「堅持」。
很多人對「固執」和「堅持」只了解一半,
所以很容易就傾向於認同佛教裡所說的「放下我執」,
忘記了追問:
是否所有「執著」都是有害?
如果不是的話,
那麼甚麼需要「執著」?甚麼不應該「執著」?
換言之,如果不是所有的「執著」都是有害的話,
關鍵就在於我們需要「固執」和「堅持」的是甚麼。
「做學問」和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執著的是「善」,
所以他們會對「追求真理」執著,對「愛」的執著,
對「追求智慧」執著。
而一旦有了這些執著,他們就不會執著 ego
不會執著己見,不會執著面子。
換言之,就是愛真理多於愛面子,亦多於愛老師。
其實所謂熱誠enthusiasm就是一種執著!
精神文明中的「去蕪存菁」,就是一種執著!
道德方面的「擇善固執」,也是一種執著!
  擇善固執
至於如何「擇善固執」,做一個「誠之者」,
儒家認為就是追求「真理」,所以《禮記。中庸》接著指出: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如果沒有勇氣面對「真理」或者不願意追求「真理」,
不願意培育「智慧」,不能夠仔細分辨善與惡,
如何能夠「擇善」?
如果只是口裡承認,心裡模糊,那麼只是偽裝,
懂得分辨善與惡,口裡承認,心裡相信,才是「擇善」。
所以《禮記。中庸》十分重視「聰明睿知」、
「寬裕溫柔」、「齊莊中正」和「文理密察」。
其次,如果「擇善」之後不能夠「篤行之」,
不敢向罪惡說不,又怎可能是「擇善固執」?
知和行必須合一!
懂得分辨善與惡,口裡承認,心裡相信,行為符合,
才是「擇善固執」。
所以《禮記。中庸》說「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realize  that
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regard  themselves
as  kind  and  yet  who  choose  to  be  bystanders
while  witnessing  evils  perpetrated,  especially
by  a  tyrant  in  an  evil  social  system.
( Jason Ling )

擇善固執的難處不在於「擇」,而在於faith
而在於心和行為上對善的固執commitment
所以「擇善固執」的人
1.  一定熱愛真理,所以一定服膺理性,歡迎批判。
2.  一定盡力認識自己,對人和對自己都誠實,
沒有意圖欺騙自己,沒有意圖欺騙別人。

     因為別人只能夠騙你一時,但自己卻可以騙自己一輩子。
No  man  was  ever  so  much  deceived  by  another
as  by  himself.

( Lord Greville )
《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五記載了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的說話:
「學者不可以不誠,不誠無以為善,不誠無以為君子。
    修學不以誠,則學雜;為事不以誠,則事敗;
    自謀不以誠,則是欺其心而自棄其忠;
    與人不以誠,則是喪其德而增人之怨。」
說明了古人通過了實踐之後,
認識到「誠」對於處世做人、修行、做學問抑或做事,
都是何等的重要!

I  believe  that  it  is  better  to  tell  the  truth  than  a  lie.
I  believe  it  is  better  to  be  free  than  to  be  a  slave.
And  I  believe  it  is  better  to  know  than  to  be  ignorant.
( H. L. Mencken )
Honesty  is  the  first  chapter  in  the  book  of  wisdom.
( Thomas Jefferson )
  天道酬勤
有心自我教育,培育「智慧」的人,無論天賦如何,
都得靠一個「勤」字,而「天道酬勤」,
所以《禮記。中庸》接著指出: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措,終止的意思;
弗措,就是鍥而不捨,不會停止,不會罷休的意思。
但必須明白,這裡說的「勤」是用在刀鋒之上!
  後天教化
這是儒家勵志的方法,只是用來鼓勵中等以上的人,
所以切勿太早高興,因為「誠」的敵人就是「虛偽」!
為何這樣說呢?因為《論語。雍也第六》指出: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高深的道理,
當然包括「審問、慎思、明辨」,
中等資質以下的人,難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
他們亦未必有能力和有興趣去思考,
所以就只能和他們談淺近的道理,
鼓勵他們培養在日常生活中「以誠待人」的心態。
中人以上,就可以靠後天教化,自明而誠,做「誠之者」,
所以《禮記。中庸》接著指出: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所謂「自明誠」,就是教育和修行的共同目標:
追求「真理」,培育「智慧」,以達到誠的境界。
  天人合一
以「誠」為目標的人生哲學,就是通往天人合一的道路。
但下面這一段,未免失之於誇張: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禮記。中庸》
Honesty
華夏文化很少用這個赤裸裸的詞彙,
所以難以解釋做大學問的動力driving  force 來源。
且讓我們用一個簡單的路線圖來總結一下:
愛 → 勇 → 誠 → 勤 → 真 → 信 [信心→信仰]
信 [信心→信仰] → 擇善固執 → 正氣 → 天人合一
對真理有足夠的熱愛,才能夠令一個人產生勇氣,
在戰勝「 ego」之後,成為虛心的「誠之者」,
接受尋根究柢、鍥而不捨的批判精神。
一個小團體日積月累的誠,在互相批判之下,
就能夠讓我們能夠一步一步地迫近真理。
當我們迫近真理到某一程度,達到可應用的階段時,
我們就能夠對這個真理及其衍生的產品產生信心,
信心在批判精神之下日積月累,就能夠產生「信仰」。
有了信仰,知道這個信仰並非僅僅是「信念」,
漸漸地就會產生智慧,懂得擇善而固執。
一個擇善而固執的人,自然會光明磊落,從而產生正氣。
至於「天人合一」和「止於至善」都是我們憧憬的境界。

《存在》(十二) [由誠衍生出來的價值]

「勇」只是源於「對個人心靈的熱愛」,
「誠」則是源於對宇宙及整體人類「心靈」的熱愛。
然而沒有「勇」就不會有「誠」,
「誠」是一種和天 [自然界及靈界] 及人相處的態度,
是一個以精神方式存在的概念。
「誠」的重要性在於不少人類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都需要「誠」,
所以不少其他以精神方式存在的概念,都可以由「誠」衍生出來,
例如:
1.  正直  integrity
2.  信任  trust
3.  信仰  faith
4.  科學精神  scientific  spirit
5.  光明磊落  aboveboard (adj)
《存在》(十二)【由誠衍生出來的價值】
「正直」神秘的地方是
sometimes  the  wrong  choices  bring
a  person  of  integrity  to  the  right  places.
雖然我們並不清楚「正直」可行的緣故和其中的操作系統,
我們更加不能夠肯定是否會有靈界插手其中,
所以「正直」具備不可思議的力量,
但我們知道「正」自古以來就是一種以精神方式存在的概念。
文天祥《正氣歌》中所提及的「天地之正氣」,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是氣所磅礡,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為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係命,道義為之根。」
《存在》(十二) 正氣歌
而培育這種正氣,
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斷地輸入「能量」去維繫和修補,
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斷地輸入「智慧」去提升和進化,
否則文天祥就不會說: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
    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由「正直、正氣」就產生了俗世的所謂「正義感」。
「誠」是一切「信仰faith 的基石,包括科學信仰和宗教信仰。
對天、對人、對己都「誠實」,既不欺騙人,亦不欺騙自己,
才能夠產生「信仰」,而由於不欺騙自己,就必須明白:
People  who  provide  good  information/knowledge
are  not  necessarily  good  people.
Similarly,  people  with  good  character
are  not  necessarily  intelligent  or  wise  people.
( Jason Ling )
對任何一方面「不誠實」,最好也只能夠產生「信念belief
當一個人失去了對「誠」的堅持,就失去了「信仰」。
Let  us  love,  not  in  word  or  speech,
but  with  actions  and  in  truth.

(1 John 3:18 )
The  further  a  societ  drifts  from  Truth,
the  more  it  will  hate  those  that  speak  it.
( George Orwell )
During  times  of  universal  deceit,
telling  the  truth  becomes  a  revolutionary  act.
( George Orwell )
《荀子。不苟篇》對「誠」有這樣的說法:
善之為道者,不誠則不獨, [獨,指慎獨]
不獨則不形, [不能慎其獨,故其德亦不能形見於外]
不形則雖作於心,見於色,出於言,民猶若未從也,雖從必疑。
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
聖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
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
[卑,指不為下屬所尊敬。]
社會和人際關係之中一旦沒有了「誠」,就會出現
1. 出賣  betrayal
2. 欺詐  deceit,  fraud
3. 不忠  disloyalty, infidelity
4. 唯利是圖  mercenary (adj)
It  is  necessary  to  the  happiness  of  man,
that  he  be  mentally  faithful  to  himself.
Infidelity  does  not  consist  in  believing,
or  disbelieving;
it  consists  in  professing  to  believe
what  he  does  not  believe.

( Thomas Paine, The Age of Reason, I, 1794 )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違背了「誠」,結果失去了「信」,
埋下了後來被殺的種子。

《存在》(十一) [誠、誠者]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禮記。中庸》
[執著、拒絕放下]
從人類文明的角度來看,「執著」這種態度,
對「做學問」的人,對重視「宗教精神」的人,
和對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來說,都非常重要。
我們可以暫停,可以休息,但不可能放棄「執著」。
執著」包括「固執」和「堅持」。
很多人對「固執」和「堅持」只了解一半,
所以很容易就傾向於認同佛教裡所說的「放下我執」,
忘記了追問:
是否所有「執著」都是有害?
如果不是的話,
那麼甚麼需要「執著」?甚麼不應該「執著」?
換言之,如果不是所有的「執著」都是有害的話,
關鍵就在於我們需要「固執」和「堅持」的是甚麼。
問題其實很簡單,但實行起來卻很困難!
簡單,是因為「執著」只需要培養去蕪存菁的能力;
困難,是因為「去蕪存菁」在個人的角度來說,
是一種畢生追求的智慧,除了需要批判思維訓練之外,
還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膊之上,
而理想的「去蕪存菁」必然是同心同德,群策群力,
所以便需要團結一小撮志同道合的人。
「做學問」和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執著的是「善」,
所以他們會對「追求真理」執著,對「愛」的執著,
對「追求智慧」執著。
而一旦有了這些執著,他們就不會執著 ego
不會執著己見,不會執著面子。
換言之,就是愛真理多於愛面子,亦多於愛老師。
其實所謂熱誠enthusiasm,就是一種執著!
「去蕪存菁」,就是一種執著!
「擇善固執」,就是一種執著!
[ 誠  honesty, sincerity ]
「真」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事物,偶爾用來形容人。
在傳統文化裡,如果用來形容「態度」或「關係」的時候,
包括「人與自然界的關係」及「人際關係」,
儒家往往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誠」,
英語稱為  honesty,  sincerity
而單單形容「真誠」的人際關係時,
英語亦會用  transparent  honesty,  sincerity
所謂「誠」,就是
1. 根據一套沒有內部矛盾的道理,光明正大地回應任何的咨詢;
2. 既不欺騙自己,亦不欺騙別人。
3. 光明磊落,拒絕虛偽,不扮演任何角色。
We  can  easily  forgive  a  child  who  is  afraid  of  the  dark;
the  real  tragedy  of  life  is  when  men  are  afraid  of  the  light.

由於自然界及人類的世界存在規律regularities
這些規律我們可以稱為「真理」,
而「真理」的特性就是「誠」。
科學家做實驗,就是向自然界咨詢,
而自然界回應的態度是甚麼?
自然界一定「誠實」地回應。
可以這樣說:
凡是「真」的東西一定以「誠」來回應!
科學假設了「自然界是不會說謊的」,
亦假設了「科學家相信自然界是不會說謊的」。
如果我們不懂得如何問問題,
如果我們問錯了問題,
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的腦袋出了問題,
自然界依然會誠實地回應,
只不過回應也許有點古怪,也許並非我們想要的答案。
換言之,自然界的「誠」就是科學這種信仰的基石,
所以《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
而人類亦可以用「誠」的態度去認識「真理」,
所以《禮記。中庸》跟著說: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
(宋。朱熹)
有真正信仰的人祈禱時,就是向天咨詢,
而天亦一定「誠實」地回應。
中國自古以來的占卜,亦是向天咨詢的方法之一,
以「誠」為出發點的問卜者,必定得到「誠實」的回應。
所以說: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就是人和天交往的「道」。
有人認為占卜是向靈界咨詢,
那麼以「誠」為出發點向靈界咨詢,
就必定得到真和正直的靈界回應,
回應的是基督教文化中的「神」也說不定。
「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
《約翰福音 4:24》
俗語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那些相信有靈界存在的人,當然明白「誠」的重要性,
因為沒有「誠」就不可能有「信仰」,
只能夠有「信念」和「迷信」。
不論任何宗教,沒有「誠」的教徒就一定是偽教徒,
而正直的靈界決不會幫助沒有「誠」的教徒。
簡而言之,「誠」就是人和天互相呼應的方法,
要達到「天人合一」,就必須「誠」。
為了方便說明,《禮記。中庸》根據人的天賦及心態傾向,
分為「誠者」和「誠之者」兩大類,
「誠者」罕有,是  one-percenter
「誠之者」則是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包括我和你。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意思是:
真誠的人,不用勉強而能夠處事恰當,
不用思慮就能夠有所得著,
從容不迫地去做就合乎中庸之道,這就是聖人了。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意思是:
那些後天選擇真誠,努力以赴的人,
表現出來的心態和行為就是「擇善而固執」。
「誠之者,未能真實無妄之謂,人事之當然也。」
(宋。朱熹)
至於那些虛偽詭詐,喜歡弄虛作假的人,
無論是祈禱還是占卜,都會得到魔鬼或邪靈的回應。
必須悔改修心,靠後天不斷的努力,學習對天的謙虛和誠懇,
才能夠達到「誠之者」的境界。
There  are  quantities  of  human  beings,
but  there  are  many  more  faces,
for  each  person  has  several.
( Rainer Maria Rilke )
Sincerity  is  an  openness  of  heart;
we  find  it  in  very  few  people;
what  we  usually  see  is  only  an  artful
dissimulation  to  win  the  confidence  of  others.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認識「真理」的過程之中,我們往往忽略了一點,
就是除了有時需要應用工具之外,
研究者的腦本身就是一件最關鍵性的工具。
所以「誠之者」的功夫,說起來簡單,
但實施起來絕不容易,因為需要打倒個人的偏見。
從事和心靈有關的學問的人,例如心理學和宗教研究,
更加需要「自我批判」,戰勝自己。
如果一個人以「做學問」為一生的志趣,
他必然會明白追求「真」,必須要「誠」!
平庸者不喜歡花時間或者沒有時間「做學問」,
況且虛偽是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所以平庸者對「真」和「誠」只是口裡讚譽,
心裡或多或少都有點排斥,甚至恐懼。

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之中,
無知是減少了,恐懼是減少了,
對「真理」的認識是增加了,
對「真理」的應用是增加了,
但「謎」依然存在,真相永遠不會大白。
所以西方的科學家用剝洋蔥來譬喻追求知識的過程,
而人類永遠不可能剝到最後一層。
換言之,「mystery 永遠存在!
理論上,「真」和「誠」是很多人都能夠達到的境界,
然而大部份人都不願意這樣做,原因有很多:
1.  現行教育制度和課程的缺失。
2.  由於教育制度和課程的缺失,成年人為口奔馳之後,
再沒有精力去追求「真」和「誠」。
3.  資本主義社會並不鼓勵市民追求「真」和「誠」。
4.  追求「真」和「誠」違反了好逸惡勞的人性。
5.  我們認為有了身體勞動之後,腦筋應該有權鬆懈。
「貿易不欺三尺子,公平義取四方財。」 (南懷瑾)
If  you  tell  the  truth
you  don’t  have  to  remember  anything.
( Mark Twain )

《存在》(十) [真、真理]

Truth 3
 [ 真、真理 ]
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that  is  all.
( John Keats )
true,  authentic  這個字一般用來形容事物,
所以我們有「貨真價實」、「真憑實據、「真相大白」、
「真人真事」、「真才實學」、「真知灼見」等等的說法。
「真」有時也會用來形容人,例如天真、純真、率真,
及香港俗語常說的:某某人很「君真」。

比較嚴肅一點的用法在「真」之後加多一個字,
將之由形容詞變成了一個名詞,
不論是形而下的物質世界,需要用文字描述的「真相」,
或者形而上的概念世界的
真理」,英語都稱為  truth
「真理」就是一種以精神方式存在的東西。
凡是屬於「真理」的概念,必定有普遍性  universal
亦必定有「應用範疇conditions  of  application
「真理」是人類經過反覆實驗和有思考力的人批判之後,
「最終」能夠發掘出來的的真相,
就是老子用「常/永恆」來描述的「」,
能夠廣泛地應用,放諸四海而皆準,無
國界、無種族之分,
並且超越任何文化、習俗、宗教的束縛。
除此之外,我們知道:
1.  「真理/道」一定是抽象的,形而上的。
2.  「真理/道」只有一種,所有分類都是人為的。
例如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
都是人類自行製造的分類,「真理」懶得理會。
3.  「真理/道」和人類當前的認知和理解並不一定相同,
正如「以為自己知道」和「知道」並非同一回事。
4.  「真理/道」是最終的答案,但人類只能夠迫近「真理」。
5.  「真理/道」可以顯而易見,亦可以奧妙難明,
可以變數眾多,非常複雜,不容易分析,不容易理解。
奧妙難明、隱蔽的真理可以稱為「費而隱」的真理。
6.  「真理/道」不在乎閣下信與不信,喜不喜歡。
7.  人類可以選擇做騎牆派,真理是非黑白分明。
8.  只有愚昧的人才會抗拒「真理/道」。
9.  只有愚昧的人才會相信人數可以決定「真理/道」。

The  criterion  of  truth  is  that  it  works
even  if  nobody  is  prepared  to  acknowledge  it.
( Ludwig von Mises )
Truth  has  no  special  time  of  its  own.
Its  hour  is  now──always.
( Albert Schweitzer )
「真理」不需要人保衛!
這一點在顯而易見的「真理」之上,眾人都能夠接受。
如果兒子跳樓死了,
父母可能埋怨自己信奉的靈界沒有出手幫忙,
沒有用奇蹟來拯救兒子的性命,
但父母會要求「萬有引力gravity  道歉嗎?
The  truth  is  like  a  lion.
You  don’t  have  to  defend  it.
Let  it  loose.  It  will  defend  itself.
( St. Augustine )
只是一般人不明白「費而隱」的真理亦不需要人保衛,
但需要有人運用清晰的語言去揭示!
自然界中「費而隱」的真理,
往往可以用數學方程式來表達;
但不少和人類社會有關的「費而隱」真理,
就不容易表達得清晰。
「大非易辨;似是之非難辨。」 (清。曾國藩)

而且任何包含部份真理、部份歪理的敘述,
就是似是之非,並非真理,往往源於不良的意圖。
如果人類不願意致力去思考和清晰表達這些

和人類社會有關的「費而隱」真理,
人類就會在屢敗屢戰之中,錯完又再錯,直到永遠,阿門!
即使聚集了一群有思考能力的人去研究,
人類往往也需要較漫長的時間去找出「費而隱」的真理,
視乎影響到這個真理的變數多少和它的複雜程度。
這些變數往往包括「自私、面子、虛偽、利益、權力、
金錢、人數、武器」在內。

Truth  stands  revealed  on  its  own  without
proclamation  or  need  of  aggrandizement.
Its  Absolute  Sovereignty  shines  forth
without  need  of  acclaim  or  praise.
( David R. Hawkins )
If  you  shut  up  truth  and  bury  it  under  the
ground,  it  will  but  grow,  and  gather  to  itself
such  explosive  power  that 
the  day  it  bursts
through  it  will  blow  up  everything  in  its  way.
( Emile Zola )
Nothing  ever  goes  away  until
it  teaches  us  what  we  need  to  know.
( Pema Chodron )
追求「自私、面子、虛偽、利益、權力、金錢」的人,
應該明白下面這個道理:
The  things  that  we  love  tell  us  what  we  are.
( Thomas Aquinas )
A  man  is  only  as  good  as  what  he  loves.
( Saul Bellow )
也許是由於人類進化過程中的需要,一般人會傾向於接受
真理就是大部份人都認為是對的東西」。
Human  beings  in  societies  have  a  tendency
to  associate  what  is  popular  with  what  is  right.
可惜大部份人認為對的東西,往往是錯的,
而且部份大部份人認為對的東西甚至蘊藏著致命的錯誤。

一個社群之中,能夠既做領袖,又追求真理,
有足夠智慧和獨立思考能力,能夠放棄私心,
能夠抗拒半桶水思考所產生的共識的人,十分罕有。

Where  all  men  think  alike,
no  one  thinks  very  much.
( Walter Lippmann )
It  is  proof  of  a  base  and  low  mind  for  one
to  wish  to  think  with  the  masses  or  majority
merely  because  the  majority  is  the  majority.
Truth  does  not  change  because  it  is,  or  is  not,
believed  by  a  majority  of  the  people.
( Giordano Bruno )
When  a  hundred  men  stand  together,  each  of
them  loses  his  mind  and  gets  another  one.
( Friedrich Nietzsche )
As  scarce  as  truth  is,  the  supply
has  always  been  in  excess  of  the  demand.
( Josh Billings )
不少精神方式的存在和自然界規律的存在,
所依賴的證據,就是時間的考驗。
所以愛因斯坦指出:
Truth  is  what  stands  the  test  of  time.
這就是為何研究精神文明的歷史,
在探索「精神方式的存在」時,時間的考驗顯得這麼重要!
Strange  times  are  these  in  which  we  live
when  old  and  young  are  taught  falsehoods  in  school.
And  the  person  that  dares  to  tell  the  truth
is  called  at  once  a  lunatic  and  fool.
( Plato )
All  truth  passes  through  three  stages.
First,  it  is  ridiculed,
second  it  is  violently  opposed,
and  third,  it  is  accepted  as  self-evident.
( Arthur Schopenhauer )
一般人所做的事情都屬於「有為法」,會變易,
所以「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遲早緣起緣滅。
只有真理才屬於「無為法」,無為而無所不為,
只有真理才毋須保衛自己,懶理人類是否認識它,
寂靜無聲,看不見,摸不著,是不易,是永恆的存在!
只有追求真理和智慧的人,
才能夠在逝世之前為人類文明留下迫近真理的踏腳石。
人生之中一切所遇上的事情,都反映出自然界的真理,

有時甚至是靈界想教導我們的課程,
只是一般人未必有足夠的智慧和熱誠去發掘和探究!
So  we  fix  our  eyes  not  on  what  is  seen,
but  on  what  is  unseen.
For  what  is  seen  is  temporary,
but  what  is  unseen  is  eternal.
《2 Corinthians 4:18》
Nurturing  a  ‘nostalgia  for  eternity’  redeems
your  soul  for  it  carries  you  silently  towards
the  light  even  in  the  darkest  times.
 ( Stuart Wilde )
Truth 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老子)
Truth  is  independent  of  language.
It  is  always  honestly  present.
It  is  always  calm  and  tranquil.
It  is  eternal.  It  never  goes  out  of  fashion.
Sometimes  it  is  so  subtle  that  it  will  reveal
itself  only  when  we  ask  the  right  questions.
It  doesn’t  cease  to  exist  because  it  is  ignored.
It  doesn’t  care  whether  you  believe  in  it  or  not.
It  doesn’t  care  whether  it  heals  or  wounds.
In  fact,  it  doesn’t  care  for  anybody’s  feeling.
Sometimes  it  can  be  uncomfortable  or  even  cruel
because  it  is  like  a  penetrating  arrow  and
so  hypocrites  often  accuse  truth  to  be  unkind.
Hypocrites  tell  us  to  repect  people
and  give  up  truth  when  people  get  hurt.
Lots  of  people  like  to  say  “truth  will  prevail”;
yes,  they  like  truth  by  word  of  mouth,
but  hypocrisy  is  always  their  master,  and  they
are  always  willing  to  compromise  against  truth.
The  two  questions  everybody  should  ask  himself
are  “Do  I  dare  to  question  everything?
and  “
Am  I  afraid  of  the  Truth?”

( Jason Ling )
千萬不要以為大部份口裡讚譽人真理的人都喜歡真理!
當有人揭示了某些「費而隱」的真理時,
部份口裡讚譽人真理的人會立即覺得這個真理不仁慈,
不近人情,完全不顧及我們的感受,
他們甚至認為「費而隱」的真理是一種非肢體的暴力,
所以
不可愛,不動聽,不悅耳」,令人難受,
甚至令人心理受到嚴重的心理創傷,於
是故意忽視它。
自稱理性的人一下子就和「費而隱」的真理劃清界線;
口裡讚譽當然不等於心裡相信!
況且一般「費而隱」的真理都有一個緩衝範疇,
未超越邊界時一定不會出現即時的報應,
所以「費而隱」的真理不容易令一般人信服。
俗語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可能就是對這種現象的回應和自我安慰。
中國傳統的智慧「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其實有一句沒有說出來的歇後語
大部份人都討厭良藥和忠言!

You  can  bend  it  and  twist  it…
You  can  misuse  it  and  abuse  it…
But  even  God  cannot  change  the  truth.
( Michael Levy )
There  is  no  god  higher  than  truth.
( Mahatma Gandhi )
There  is  no  higher  religion  than  the  truth.
( Helena Petrovna Blavatsky )
What  is  true  is  already  so.
Owning  up  to  it  doesn’t  make  it  worse.
Not  being  open  about  it  doesn’t  make  it  go  away.
And  because  it’s  true,
it  is  what  is  there  to  be  interacted  with.
Anything  untrue  isn’t  there  to  be  lived.
People  can  stand  what  is  true,
for  they  are  already  enduring  it.
( Eugene Gendlin )
所謂「智慧」就是信奉和追求「真理」!
我們知道美的人或者說話不一定真和善,
但真和善的人或者說話一定美。
所有真和善,都是美!
世界上不少「好人」喜歡扭曲真理,
不少「好人」拒絕任何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這一些人除了智慧不足之外,
他們口裡的仁慈永遠都會帶點虛偽!

Truth  is  beauty.
Truth  is  the  oxygen  of  the  soul.
Virtue  is  also  beauty.
But  it  may  be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vice  and  virtue.
If  there  is  a  virtue  which  abhors  wisdom,
then  it  will  definitely  become  a  vice.

Rather  than  love,  than  money,  than  fame,
give  me  truth.
( Henry David Thoreau )
A  man  should  look  for  what  is,
and  not  for  what  he  thinks  should  be.
( Albert Einstein )
科學的發展基於科學相信自然界有「真理」的存在,
而其發展的推動力則源於對自然界真理的熱愛」。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這個信仰是穩固的,
因為如果有人說「這個世界沒有真理」,
那麼「這個世界沒有真理」這個敘述也不是真理,
the  statement  refutes  itself
而且,如果「這個世界沒有真理」,
那麼我們就沒有任何肯定和可靠的東西,
於是人類就不可能有語言,不可能有知識,不可能有思考,
人與人之間亦不可能有溝通。
所以我們知道這個世界必定有真理,
問題只是如何去找她出來。
哲學的推動力則源於「對智慧的熱愛」,
所以哲學信奉和追求所有的「真理」!
人類的品味和興趣當然存在個別的差異,
所以品味和興趣在哲學上是「相對的relative
任何拒絕批判的「信念」也是相對的,
但真理必然是絕對的,而人類對真理的認知,
一向都只不過是「層次」和「應用範疇」的課題。
「真理」當然是充滿奧秘而又奧妙無窮,

對人類來說,「真理」永遠是一個「謎」,
只能夠努力地逐漸地貼近他。
換言之,追求真理的人一定會不斷修訂自己的概念,
甚至完全推翻舊有的觀念,從新建設,
對追求真理的態度極度固執,對概念則絕不固執。

西方人喜歡用「剝洋蔥」來譬喻人類對「真理」的認知。
Believe  those  who  are  seeking  the  truth.
Doubt  those  who  find  it.
( Andre Gide )
追求「真理」的人,在面對「真理」的種種美妙和奧秘,
在迫近「真理」所遇上的種種困頓之後,
必然會明白甚麼叫做謙卑intellectual  humility──
對真理謙卑而不是對人謙虛
The  only  wisdom  we  can  hope  to  acquire
Is  the  wisdom  of  humility :  humility  is  endless.
( T.S. Eliot )
如果一個人不喜歡追求「真理」,
這是他個人的選擇,與人無尤,但是他應該知道:
他同時亦沒有資格去強迫其他人接受他的思想。
如果一個人不喜歡追求「真理」,
那麼即使他口裡十分謙虛,但他會是一個謙卑的人嗎?
他口裡的所謂「包容」、「和諧」及「互相尊重」,
會否包括了可以扭曲真理在內?
參考:《太初的道》

《存在》(九) [勇]

 [ 勇 ]
But  in  the  end  one  needs  more  courage
to  live  than  to  kill  himself.
( Albert Camus )
courage 是一種生命的態度。
「勇」並不表示沒有恐懼,
而是由於心中有更重要的意義或價值,
產生了某種信仰或信念,
例如對善的執著,對「宗教精神」的堅持,
所以在面對困境或挑戰時願意迎難而上,
接受任何的後果,忍受折磨,甚至犧牲生命。
所以「勇」不是無懼,
而是即使恐懼,依然勇往直前!
COURAGE
「勇」是一種能量,因為會產生反應和行動。
這種能量可以是源於「經驗和自信」,
也可以是源於「愛和智慧」。
「勇」也是一種「選擇/抉擇」,
但「勇」必然具備「嘗試和賭博」的成份。

A  hero  is  born  among  a  hundred,
a  wise  man  is  found  among  a  thousand,
but  an  accomplished  one  might  not  be  found
even  among  a  hundred  thousand  men.
( Plato )
由於I 有三部份,既可以代表身體body
可以代表一般人口中所說的ego  or  self
亦可以代表部份有思想的人的心靈soul
所以「勇」亦分為三種。
  代表「身體  body」的「勇」,我們稱為匹夫之勇」。
在某些情況下「匹夫之勇bravery 非常重要,
例如遇上野獸,要和牠搏鬥以保障自己的生命。
如果遇上人,「匹夫之勇」表現於「狹路相逢勇者勝」,

即是俗語所說的「一膽、二力、三功夫」中的力!
這種「匹夫之勇」往往是源於「經驗和自信」。
「匹夫之勇」亦可以是由於智力較低,體能較強,
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所表現出來的勇,
英語稱為  all  brawn  and  no  brains!
部份需要匡智的匹夫甚至經過軍事、搏鬥訓練,
並且由權力機構賦與「粗暴權」。

另外有一種比較愚蠢的「匹夫之勇」,稱為「暴虎馮河」,
「暴虎馮河」已經成為了成語。
暴虎:指空手搏虎;
馮同憑,馮河:指不倚靠任何工具而涉水過河。
「暴虎馮河」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成不了大事。
因為一旦遇上比自己更強的對手,
當然是三十六著,走為上著,留得青山在,尚有復仇之機。
暴虎馮河、螳臂擋車,「匹夫之勇」也!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述而》
換言之,孔子欣賞的,是遇事謹慎,冷靜思考,
懂得利用工具,以智謀取勝的人。
除此之外,「匹夫之勇」不一定用於好勇鬥狠的搏擊之上,
既可以用於行俠仗義、扶危救災之上,
亦可以用於打家劫舍、殺人越貨之上。
所以當我們看到別人的「匹夫之勇」,
既可以是感慨自愧不如,亦可以是覺得他愚昧,
更加可以是不齒其所為,鄙視這些沒有人格的人!

  代表我  ego的「勇」
包括行險徼幸,純粹屬於賭博之勇,
包括「有勇無謀」及「一意孤行」,愚昧無知之勇,
包括「厚顏無恥」,出賣良知,選擇邪惡,為虎作倀之勇,
包括只是為了個人利益,「一將功成萬骨枯」,
屬於運用謀略「犧牲別人、成就自己」之勇。
這種「捨棄別人生命、眼也不用眨一下」的英勇行為,
的確能夠讓無數人在歷史上名垂千古。

如果犧牲別人的利益,甚至生命,
只不過是為了滿足一小撮人在名利權方面的欲望,
那些別人的人具備的,就是「厚顏無恥」之勇,
而那些被犧牲了的「有勇無謀」者,
只能夠算是具備「愚昧之勇」。
The  opposite  of  courage  in  our  society
is  not  cowardice,  it  is  conformity.
( Rollo May )
人類的詭詐和虛偽,當然不止於此,
由於虛偽是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不少自稱有良知的人,亦會因個人的私怨和偏愛,
扭曲良知,犧牲社會公眾的利益,維護小團體的利益。
從資本主義的社會角度來看,
在死後追授犧牲者的金英勇勳章,經濟成本低,
絕對便宜過平日從事社會道德和教育方面的投資。
抽象的「愛,智慧和心靈勇氣」看不見摸不著,
但金英勇勳章卻「帶得出街見得人」!

It  is  curious  that  physical  courage
should  be  so  common  in  the  world
and  moral  courage  so  rare.
( Mark Twain )
  代表心靈  soul的「勇」
「身體的勇」和「  ego 」的勇,都是外在的「勇」,
「心靈的勇」則是內在的「勇」。
首先,當然必須先發現「  I」原來有「心靈  soul」,
然後選擇回歸心靈,並且時刻和心靈對話,
這樣的人才會發展出「心靈的勇」。
這種「勇」也許最初源於「對真理的熱愛」,
對真理和道德有異常執著的精神,
不能忍受模糊不清的概念來左右自己的思想。
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之中,
發現了「心靈」原來是尋求真理的關鍵工具,
於是願意放棄一向熟悉和舒適的思考環境,
不怕思索上的艱辛,默默耕耘。
除了思考和批判外界的課題外,
亦不畏深入虎穴,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去探索。

所以「心靈的勇」包括「內省introspection
包括進一步的自我批判,及繼而出現的自我教育,
包括節制對物質和名利的欲望,管理自己的情緒,

包括不怕與別人不同,得不到群體的接納,
不怕堅持真理而產生的孤獨,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心靈的勇」既非樂觀,亦非悲觀,而是如是觀,
而是「接受挑戰觀」,「即使痛苦也要重視真相觀」!

It’s  easy  to  stand  with  the  crowd.
It  takes  courage  to  stand  alone.
It  takes  courage  to  take  calculated  risks
with  love  and  wisdom  as  our  guide.
( Jason Ling )

Courage  is  not  the  absence  of  despair;
it  is,  rather,  the  capacity  to  move  ahead
in  spite  of  despair.

( Rollo May )
I  was  bold  in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
never  fearing  to  follow  truth  and  reason
to  whatever  results  they  led,  and  bearding
every  authority  which  stood  in  their  way.
( Thomas Jefferson )
It  is  not  enough  to  have  the  courage
to  uphold  one’s  beliefs  and  convictions.
One  must  also  have  the  courage
to  have  them  challenged  continually.
Otherwise,  it  just  indicates  that
one’s  beliefs  and  convictions  are  not  faiths.
( Jason Ling )
Half  a  man’s  wisdom  goes  with  his  courage.
( Ralph Waldo Emerson )
Without  courage,  wisdom  bears  no  fruit.
( Baltasar Gracian )
「心靈的勇」往往是在正義的處境之中,做好個人的本分,
建設信仰,擇善固執,未雨綢繆,盡人事,聽天命,
甚至發願愚公移山,知其不可而為之,

所以「心靈的勇」既是抉擇,也是賭博!
孔子心目中的「勇」是「心靈的勇」,
他提供了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接近「勇」的方法: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
由於「知恥」需要良知conscience
而「良知」存在「心靈」之內,
所以只有尚未埋沒或出賣「心靈」的人,
才有可能「良知」未泯,才有可能接近甚至達到「心靈的勇」。
「心靈的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導向個人的自由:
The  one  permanent  emotion  of  the  inferior  man
is  fear──fear  of  the  unknown,  the  complex,
the  inexplicable.
What  he  wants  above  everything  else  is  safety.
( H. L. Mencken )
When  there  is  no  enemy  within,
the  enemies  outside  cannot  hurt  you.
( African proverb )
It  is  not  the  mountain  we  conquer  but  ourselves.
( Edmund Hillary )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論語。憲問篇》
孔子這句說話其實相當曖昧,
因為他所說的仁者和智者,是指終極的仁者和智者,
只有西方基督教裡的「神」才符合這個條件。
一般仁者只能做到不憂物質享受,不介意一簞食,一飄飲,
但必然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仁有程度上的差異;一般仁者,怎能不憂?
同理,智亦有程度上的差異,一般智者,怎能不惑?
一般仁、智俱備者,只能夠未雨綢繆,盡人事,聽天命!

雖然孔子稱「知、仁、勇」為「三達德」,
但中國傳統精神文明並不明白「勇」的重要性。
「勇」在西方精神文明之中永遠佔領第一位,
因為源於「愛和智慧」的這種「心靈的勇」,
是產生其他精神價值的必要條件。
Courage  is  the  first  of  human  qualities  because
it  is  the  quality  that  guarantees  the  others. 
( Aristotle )
Courage  is  not  simply  one  of  the  virtues,
but  the  form  of  every  virtue  at  the  testing  point.
( C. S. Lewis )
Life  shrinks  or  expands  in  proportion  to  one’s  courage.
( Anais Nin )
Love,  wisdom  and  courage  cannot  be  separated.
Any  tiny  appearance  of  their  separation
always  reveals  a  mind  that  is  below  standard.
( Jason Ling )
站在「心靈」的角度來看,這個說法極具智慧。
因為「勇」不足的人,
1.  不敢面對真理,因為真理往往容易令人痛苦。
2.  會害怕受傷,而一個害怕受傷的人不可能懂得甚麼是「愛」。
3.  難以擁有「信念」或「信仰」,所以會介意作出抉擇和賭博。
4.  在追求智慧的路途上必然半途而廢,因為恐懼「自我批判」。
5.  只會和同層次或層次較低的人來往,於是心靈停滯不前。
參考:《智、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