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斷》(五)

☆  有了仁愛,誰還需要智慧?
先進的中式教會,
既有東方文化中「有容乃大」及「和諧」的精神,
又有西方文化中「仁愛」的原則,誰還會接受「批判」?
誰還會以耶穌基督為榜樣?
既有神的眷顧,又有東方文化的祝福,
文化交流,中西合璧,大地就在他們的腳下,
中式教會怎能不「鴻圖大展、鴻福齊天」?
We  “love”  ourselves  in  such  a  way  that
we  love  those  who  brings  out  the  best  in  us
and  hate  those  who  points  out  the  worst  in  us.
We  have  to  keep  our  dignity.
We  must  love  those  who  abhor  mental  labour
because  it  is  impolite  to  ask  them
to  sacrifice  their  self-respect.
If  one  has  to  choose  between  being  kind  and  being  right,
choose  being  kind  and  one  will always  be  right.
Kindness  has  become  our  panacea!
Stay  away  from  criticism  and  judgement
because  kindness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wisdom.
Critical  thinking  is  a  luxury  we  couldn’t  afford.
No  one  said  it  was  easy,
but  we  must  compromise  wisdom  and  kindness.
Scientists  always  argue  and  criticize  each  other.

They  do  not  understand  that  one’s  ability
to  make  peace  with  another  depends  very  much  on
his  ability  to  make  peace  with  himself.
That  is  why  scientists  are  professionally  unkind  people.
( Jason Ling )
我們當然明白,
「當你勸告別人時,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
那麼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
但愚昧人的自尊心是甚麼?
喜歡半桶水思考而又自大的人,他們的自尊心又是甚麼?
一個人應該怎樣建立他的自尊心?
難道愛面子就是自尊?
難道自尊就是建立在樑木和刺彼此互相包容之上?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ride  and  dignity?
我們也明白,愛一個愚蠢人和愛他的腦袋有天壤之別,
我們不可能追隨愚蠢人的決定,
因為無知、錯誤的知,愚昧的決策,
都可以產生極度嚴峻的後果!
虛偽的勵志人士常常避免提出智力這個重要的條件,
就指出「多點讚賞,少些批評」可以提升對方的自信,
增強對方在社會上的競爭力。
這些勵志人士常常假設了將來社會對他們的打擊,
與充滿愛心的自己無關。
佛教相當重視追求智慧,
認為追求智慧是修行之中不可或缺的部份。
但基督教文化為了避免陷入兩難,往往擁抱了虛偽。
一個拒絕批判和論斷的人如何向弱者表現愛心?
只是給他吃和給他穿?
不少品性良善的教徒認為:
智慧是完全屬於神的;
神的智慧我們怎可能理解!
所以我們亦不需要努力以赴地去理解!
嚴謹和深刻的思考,並非中下等人的責任,
亦不應該強他們所難。
中下等人需要的是只不過是愛及和諧,
他們需要一個只有母親,沒有父親的家。
當家中有了母愛,就可以委屈、甚至犧牲智慧,
凡是需要智慧的決定,
我們可以祈禱,可以將一切交託給神,
只要「認為」自己是一個好人就可以。
所以除了所羅門王之外,
一般人不需要,亦不應該依賴智慧,
一般人更加不需要理會「聰明」和「智慧」的分別。

「你要專心 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
    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
    不要自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
《箴言 3:5》
這句聖經所說的「智慧」似乎和老子所說的「智慧」定義相同。
「智慧出,有大偽。」《道德經。第十八章》(老子)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道德經。第六十五章》(老子),
其實老子說的「智慧」就是和個人利益有關的「度橋」,
所有立心不良的「度橋」一旦盛行,作偽行惡的情況就會惡化。
和筆者一向用的「智慧」一詞並不相同。
讀老子,弄清楚名詞和概念非常重要!
教會的目的是牧養一般的羊,
我們只能夠接受小學生、中學生、
和部份不太喜歡批判思維的大學生。
凡是批判教會的,就是我們的敵人,
而教會的敵人當然就是神的敵人,阿門。
既然教徒不需要倚靠自己的聰明和智慧,
為何還需要學習「論斷」和「批判」這種損害一般人面子的東西?
我們既然不會問:
「鴻福齊天」的教會是否可以讓愚蠢人掌管?
為甚麼我們還需要問:
這世界是否有一樣東西叫做「放棄智慧的仁慈」?
kindness  without  wisdom
既然一般人都不喜歡深刻思考,
所以如何追隨一位有智慧的神,
而不是利用教會來作為逃避思考的避難所,
或者被教會利用來作為生財及政治的工具,
將會是屬靈 [不是屬世] 基督教會的重大挑戰。
The  truths  of  religion  are  never  so  well  understood
as  by  those  who  have  lost  the  power  of  reason.
( Voltaire )

《論斷》(四)

☆  不去論斷別人的第二種好處
即使聖經對「不要論斷人」有高深的詮釋,
但不少基督徒依然喜歡照自己的意思和經驗去解釋,
其中當然有他們的道理,而且涉及一個重大的弔詭!
首先,教會內有不少追求真理,但心靈軟弱平庸的人,
為了重視和諧氣氛,重視鼓勵,重視平庸的人性,
希望能夠達到白社會,甚至黑社會都尊重的「以和為貴」境界,
所以他們傾向於貶斥「論斷」和「批判」。
且聽有豐富說服人經驗的基督教傳道人 Joyce Meyer 如何說:
Give  criticism  sparingly,
People  don’t  respond  well  to  criticism,
but  they  are  motivated  by  and  love  encouragement.
( Joyce Meyer )
不少品性良善的教徒明白,
love 仁慈kindness 是向對方輸出正能量,
是聖靈所結的果子,也是心靈中最重要的東西之一。
Kindness  is  a  language
deaf  can  hear  and  blind  can  see.
( Mark Twain )
有一條不容易答的「選擇題Multiple-Choice Question 是這樣的:
No  matter  what  kind  of  mistakes  and
no  matter  what  kind  of  learning,  more  people
would  actually  learn  from  their  mistakes  if
1.  we  were  being  kind  to  them.
2.  we  refused  to  teach  them  and  saved  their  faces
      since  teaching  was  often  regarded  as  criticizing.
3.  they  were  allowed  to  make  the  same  mistakes
      again  and  again  until  they  have  learned.
4.  they  can  let  go  of  the  past.
5.  they  weren’t  constantly  trying  to  deny  their  mistakes.
品性良善的教徒相信:
1. 對別人仁慈,就是接納他們的人。
2. 接納他人和接納他人的思想是同一回事。
3. 避開批判,多加鼓勵,就可以令中下等人樂觀和積極。
4. 放棄批判精神,隱惡揚善,就是仁慈。
5. 能夠接納中下等人的思想,就是「有容乃大」。
6. 市民只有在思想上都和諧,才可以締造一個和諧的社會。
Speak  without  offending  就是  practice  kindness
靜靜地告訴你,法利賽人說耶穌好惡,絕對不仁慈:
Jesus  is  very  unkind
道貌岸然的人甚至會教我們這樣對待希特勒:
Show  respect  even  to  people  who  don’t  deserve  it,
not  as  a  reflection  of  their  character,
but  as  a  reflection  of  yours.
( Dave Willis )
大部份品性良善的教徒都未曾深思過
1.  批判精神到底是向對方輸出正能量還是輸出負能量?
2.  如何判斷對方喜愛真理的程度?
3.  是否應該利用對方喜愛迷信的傾向?
4.  我們可以接受對方甚麼程度的愚昧?
不少品性良善的教徒甚至直截了當地「相信」和「肯定」
鍥而不捨的批判精神一定是輸出負能量,
因為愚昧而又愛面子的人佔了大多數。
教會必須照顧羊群的面子!
於是他們自動自覺地製造了這兩個吊詭
要「仁慈」就不要「批判」,要「批判」就失去了「仁慈」,
「論斷」或者「批判」一個人的思想,就等同「論斷」這個人!
於是接納一個人和接納他的腦袋,在他們的眼中變成了同一回事

Sobriety  is  precious  because  wooly-headed  people
usually  do  not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truth.
They  will  tell  you  to  keep  speaking  the  truth,
but  speak  with  kindness,  speak  without  criticism.
Actually  what  they  are  saying  is  that
they  don’t  like  truth  because  truth  is  unkind,
truth  doesn’t  love  human  beings.

( Jason Ling )
Truth  is  the  cry  of  all,  but  the  game  of  the  few.
( Bishop  Berkeley, Siris, 1744 )
一艘太空穿梭機發射之前,必須經過自然界中種種規律的挑戰,
才有希望發射成功,太空穿梭機並不需要我們的鼓勵和讚許,
太空穿梭機完全沒有面子的問題。
人心肉做,用面子包著,怎可以和機器比較!
機器必須面對真理,人卻可以扭曲真理,
機器不需要考慮道德的問題,但人卻需要考慮道德的問題,
而不論甚麼情況之下,照顧別人的面子就是道德!
這就是人比機器更加優勝的地方。
We  cry  to  Truth,
” making  someone  smaller  doesn’t  make  you  bigger!”
Truth  remains  silent.
Who  cares  about  being  smaller  or  bigger?
There  is  no  god  higher  than  truth.
( Mahatma Gandhi )
人與人之間有了愛,部份矛盾就會消失,毋庸置疑,
但如果這個世界有不需要智慧的愛,是否所有矛盾都會煙消雲散?
  不去論斷別人的第三種好處
不去論斷別人的第三種好處,
就是維繫一個中立的形象,甚至成為多方拉攏的對象,
可惜的是,神絕對不會拉攏他,
拉攏他的是來自四方八面的魔鬼。
The  hottest  places  in  hell  are  reserved
for  those  who  in  time  of  great  moral  crisis
maintain  their  neutrality.
( Dante Alighieri )
Obedience  is  the  great  multiplier  of  evil.
( John Holt )
Do  not  be  afraid  of  enemies ─
at  worst  they  may  kill  you.
Do  not  be  afraid  of  friends ─
at  worst  they  may  betray  you.
Beware  of  the  indifferent ─
they  do  not  kill  and  they  do  not  betray,
But  it  is  only  by  their  silent  consent
that  murder  and  treachery  exist  on  Earth.
( Bruno Yasensky )
據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把尺,
這些呼籲我們不要去論斷別人的人,心中是否也有一把尺?
如果沒有的話,他們如何能夠作出判斷?
如果有的話,他們那把尺從何而來?
他們如何能夠肯定那把尺是否可靠?
沒有論斷和批判,如何選擇朋友和配偶?
沒有論斷和批判,如何擇善固執?
沒有論斷和批判,如何去蕪存菁?

《論斷》(三)

  為何不應該去論斷別人
聖經除了指出「不要論斷人」之外,亦隨之解釋了原因。
「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
    你自己眼中有樑木,
    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你這假冒為善的人!
    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馬太福音 7:3-5》
「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
    你不見自己眼中有樑木,怎能對你弟兄說:
    『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
    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路加福音 6:41-42》
換言之,就是要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
然後採用「不需要論斷的方法」,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然而甚麼是「不需要論斷的方法」呢?
可否眼中的樑木和眼中的刺互相原諒,和平共存呢?

  是否後路已封?
如果那些從事科學或哲學、有腦的弟兄姊妹問:
為甚麼我們不可以用「互相論斷」的方法,
互相去除弟兄姊妹彼此眼中的刺和樑木呢?
聖經會如何解答呢?

邏輯推理很簡單:
根據《雅各書 4:11-12》,只有神才可以論斷,
換言之,人畢竟是軟弱的,
每個人都難以看見自己眼中的樑木,
根本就沒有人具備「自我批判」的精神和能力,
所以結論是「不應該去論斷別人」,
而去掉弟兄眼中的刺的方法就是「弟兄姊妹們必須互相包容」。
一個常用的語言技巧及解釋就是:
「我不完美,你也不完美,
    為何我們不可以互相原諒,互相包容?
    我故意忽視你眼中的刺,而你故意忽視我眼中的樑木,
    這樣和諧及和平的解決方法不是挺好嗎?」

  原來後路未封!
表面上看來,聖經對「論斷」似乎是封了後路,
但又立即緊接著爆出了一句古怪的經文:
「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
    恐怕牠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
《馬太福音 7:6》
Do  not  give  dogs  what  is  sacred;
do  not  throw  your  pearls  to  pigs.
If  you  do,
they  ma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hen  turn  and  tear  you  to  pieces.
相信批判精神的人可以一廂情願地如此想像:
也許這句聖經想指出:
鍥而不捨的批判精神是聖物,是聖靈的賞賜,
但不要「論斷」低等的人,因為他們會踐踏聖物。
「真、誠、愛、智慧」都是聖物,不要丟在豬前,
因為豬不會懂得聖物,所以會踐踏聖物。

從聖經內容常常對各方面作出「論斷」和「批判」來看,
聖經從來都沒有認為「批判」是輸出負能量,
只是不適宜「批判」「狗」,因為「狗」受不起,
會認為是負能量,轉過來咬「批判」的人,包括耶穌在內。
然而舊約聖經中的利未記卻支持審判,需要按著公義的審判,
但公義一向是一個變數,因應時代和民智而改變,
如果人類拒絕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公義會是甚麼?
「你們施行審判,不可行不義;
    不可偏護窮人,也不可重看有勢力的人,
    只要按著公義審判你的鄰舍。」
《利未記 19:15》
聖經是否留了一條讓我們繼續思考的後路?
抑或這只不過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想法?
筆者按:
把珍珠丟在豬前,是源自這句聖經的英語諺語,常常寫成:
to  cast  (throw)  pearl  before  swine.
意思是對牛彈琴
offer  beautiful  or  valuable  things  to  people
who  cannot  appreciate  them.
By  all  means  judge,  learn  how  to  judge,
and  learn  how  to  judge  well.
Learn  how  to  judge  by  appearances,
body  language,  the  clothes  people  wear,
and  the  kind  of  friends  they  keep.
Judge  what  is  good  and  what  is  bad.
Learn  to  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
Judge  what  is  important/crucial  and
what  is  trivial/dispensable/expendable.
Accept  and  respect  others  for  who  they  are,
where  they  are  in  life,
but  no  need  to  accept  their  thoughts,
and  no  need  to  respect  their  friends.
Only  touch  those  willing  and  hopeful,
those  who  are  still  alive  inside,
with  a  kind  and  generous  spirit.
Never  look  upon  an  evil  human  being
and  feel  great  love  toward  him.
Remember,  you  are  not  a  saint.
Do  not  waste  your  time  and  energy  on
the  hopeless  unless  he  is  a  family  member.
Remember,  any  act  of  kindness  without
complementary  wisdom  is  never  wasted
for  it  usually  damages  both  the  giver
and  the  receiver.
( Jason Ling )

《論斷》(二)

☆  不去論斷別人的第一種好處明哲保身
你們不要論斷人,就不被論斷;
你們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
你們要饒恕人,就必蒙饒恕。
Judge  not,  and  ye  shall  not  be  judged;
condemn  not,  and  ye  shall  not  be  condemned;
forgive,  and  ye  shall  be  forgiven.
換句話說,
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情況之一,
同時亦是明哲保身的方法之一。
所以不去論斷的好處是:
1.  因為要避免被人論斷,所以不去論斷人。
2.  不去論斷人,也許別人就不會論斷我,至少基督徒不會論斷我。
3.  我們不去定他僭建的罪,我們就不會被定僭建的罪。
4.  我們不去定他貪污了一百元的罪,他們就不會去定我貪污了一億元的罪。
5.  我們饒恕了他強姦一次的罪,也許他們就會饒恕我強姦十次的罪。
這就是為甚麼某些人,尤其是政客,
急於掌握對方黑材料所根據的心理原則。
對思考能力不足,而又喜歡 [批判/批評] 別人的人,
如果他們懂得避免去論斷人,
的確是一種對他們本身及對社會都有益的態度!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
    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
《馬太福音 7:1-2》
「你們不要論斷人,就不被論斷;
    你們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
    你們要饒恕人,就必蒙饒恕(饒恕:原文是釋放);
    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
    連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們懷裏;
    因為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
《路加福音 6:37-38》
「你這論斷人的,無論你是誰,也無可推諉。
    你在甚麼事上論斷人,就在甚麼事上定自己的罪;
    因你這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
    我們知道這樣行的人,神必照真理審判他。
    你這人哪,你論斷行這樣事的人,
    自己所行的卻和別人一樣,你以為能逃脫神的審判嗎?
    還是你藐視他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
    不曉得他的恩慈是領你悔改呢?」
《羅馬書 2:1-4》
所以有人作出了這樣的結論:
1.  我們不要 [評價/論斷] 別人的德行,因為你不比他高尚。
2.  要順服掌權者,因為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
     所以如果希特勒是掌權者,我們就要順服他。
     心中一定要對自己說:必須按照神的心意去成就希特勒!
很多思考力不足的人都很欣賞這句曖昧的說話:
When  you  judge  another,
you  don’t  define  them,  you  define  yourself.
( Wayne Dyer )
一旦明白這句說話曖昧的地方,我們就會下註解:
When  you  judge  another  wrongly,
you  define  yourself  as  a  fool.
When  you  judge  another  correctly,
you  not  only  define  yourself  as
a  wise  person,  but  you  also  save
the  souls  or  even  lives  of  lots
of  innocent  people  who  have  no
previous  training  in  critical  thinking.
( Jason Ling )
凡是我們聽到的意見,看到的事情,提供的方法,
和我們有關的,必須判斷五個問題:
1. 真假,
2. 好壞,
3. 是信念還是信仰,
4. 是真相還是故事,
5. 是事實還是假說。
事由人做,凡論斷事,一定牽涉到論斷人!

所以如果要避免論斷人,就要避免論斷事。
南宋胡安國對論斷事的看法是這樣的:
「事之大者,無不起於細微。
    今以小事為不必言,至於大事又不敢言,
    是無時可言也。」
As  human  beings,
we’re  bound  to  compare  and  to  judge.
It’s  an  inevitable  facet  of  our  being.
We  are  constantly  trying  to  gauge
how  we  measure  up  to  those  around  us.
In  making  decisions,
we  are  also  constantly  trying  to  judge
the  situation  as  well  as  the  people
we  have  to  rely  on.
( Jason Ling )
 不去論斷別人的第二種好處避免自取其辱
凡是遇上自己不熟悉的課題和行為,就應該避免論斷,
否則很容易  west  shone  sun [粵語音譯],自取其辱。
「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韓非子。初見秦第一》
☆  不去論斷別人的第三種好處避免惡人令自己有損傷
 不去論斷別人的第三種好處避免被愚蠢人浪費自己的生命
參考:《必要的沉默》

《論斷》(一)

聖經是一本充滿了「批判」語言的書籍,
但聖經裡卻甚少用「批評」和「批判」這兩個詞彙,
而傾向於用另一個更強烈的詞彙「論斷judge
根據英語字典,
除了涉及法律審理和比賽中裁判有關的兩個定義之外,
judge  的定義是:
1.  to  form  or  give  an  opinion  about
(someone  or  something),  especially  after
carefully  considering  all  the  information.
2.  to  estimate  the  value,  etc  of  something.
可見來自英語的「論斷」,
根本就是和來自德語的「批判」蘊涵同樣的意思。
而且英語中應用 judge 這個詞彙時,往往都加上情況或規範:
as  far  as  I  can  judge,
it  is  difficult  to  judge
judging  by  appearances,
judging  from  previous  experience,
judging  by  their  usual  standards,
留下了讓別人反駁和辯論的餘地,以示客觀。
☆  不少基督徒認為,人不可以論斷人,只有神才可以論斷人
      因為聖經裡說:
「弟兄們,你們不可彼此批評。
    人若批評弟兄,論斷弟兄,就是批評律法,論斷律法。
    你若論斷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乃是判斷人的。
    設立律法和判斷人的,只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也能滅人的。
    你是誰,竟敢論斷別人呢?」
《雅各書 4:11-12》
換言之,由於不少基督徒認為神是唯一的「有權論斷者」,
所以也是決定誰上天堂,誰下地獄的「終極的篩選者」,
所以任何人論斷都屬於越權、越界、褻瀆的行為!
人不可以論斷人,因為人並不是神,所以不是完美的。
Don’t  judge  others  because  you  are  not  perfect!

  那麼有例外嗎?
但似乎基督徒又不敢拉法庭裡的法官和比賽中的裁判落水,
亦不希望讀法律和從事法律的基督徒無路可走。
他們根據的經文是:
「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
    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
    所以抗拒掌權的,就是抗拒神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罰。
    作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懼怕,乃是叫作惡的懼怕。
    你願意不懼怕掌權的嗎?
    你只要行善,就可得他的稱贊,因為他是神的用人,是與你有益的。
    你若作惡,卻當懼怕,因為他不是空空地佩劍。
    他是神的用人,是伸冤的,刑罰那作惡的。
    所以你們必須順服,不但是因為刑罰,也是因為良心。
    你們納糧也為這個緣故,因他們是神的差役,常常特管這事。
    凡人所當得的,就給他;當得糧的,給他納糧;
    當得稅的,給他上稅;當懼怕的,懼怕他﹔當恭敬的,恭敬他。」
《羅馬書 13:1-7》
換句話說,這幾段聖經作出了至少五個假設:
1.  神從來都不會糊裡糊塗,不會睡覺。
2.  沒有權柄不是出于神的。
3.  如果掌權者作惡後不懼怕,那麼他所作的肯定不是惡。
4.  如果掌權者不替你伸冤,那麼你肯定不是冤枉的。
5.  不順服掌權者,是沒有良心。
結論是,任何人要論斷別人就必須掌權!
掌權者極有可能有神在背後撐腰,誰敢否定?
參考;
何榮漢
對關於「順服掌權者」的反省
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9776&Pid=2&Version=829&Cid=105&Charset=big5_hkscs
 可以論斷自己嗎?
除此之外,如果一個人習慣了「自我批判」,
習慣了追求「道/真理」,努力以赴地去「知己知彼」,

用聖經的語言來說,這個人就是習慣了「論斷自己」,
就是追求真理,親近「太初的道」,親近神,
用儒家的語言來說,就是「慎獨」,
用思想家的語言來說,就是「修行」,
那麼這個人可以論斷人嗎?
修行的人是否應該隱惡揚善,互相包容?
修行的人是否需要彼此互相批判,一同進步?
一位「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有權論斷嗎?
如果人類放棄了論斷,是否應該同時放棄科學?
如果人類放棄了論斷,是否應該同時放棄文明?

 論斷有甚麼好處?
論斷就是尊重「道/真理」,所以尊重說理,
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尊重和保守自己的心,
不尊重歪曲的價值觀念,
不尊重虛偽這種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不尊重影響力大的公眾人物愚蠢的領導。
論斷,就是肯定尊重菁和歧視蕪,
並且肯定讓蕪菁和平共存是一種罪行,
論斷,就是肯定隱惡揚善是一種罪行,
論斷,就是肯定不能夠讓人數決定真理,

所以論斷肯定是對這五類人的一種傷害:
1.  政客
2.  騎牆派
3.  半知識份子
4.  偽知識份子
5.  愛面子的愚蠢人
論斷,是對自己的尊重和對真理的謙卑。
論斷,就是重視言論自由,不願意包容罪行;
論斷,就是歧視愚昧,不願意包容謊言偽語;
論斷,就是揭穿任何思考方面的錯誤和漏洞;
論斷,就是拒絕不仁不良的動機和如意算盤;
論斷,就是暴露偽君子的虛偽,老練,蠱惑,
卑劣,無恥,奸詐,雙重標準等等惡劣人格,
並且設法讓偽君子公開自暴其醜,自取其辱!

Our  lives  begin  to  end  the  day  we
become  silent  about  things  that  matter.
( Martin Luther King, Jr. )

《批判精神、人以類聚》(三)

懷疑和批判精神一向是文明社會前進的關鍵和動力。
批判精神越發達的社會,基礎科學就越發達。
期望長遠和諧的社會,必須尊敬思考,尊重理性,歧視平庸,
可以說在政治、社會、哲學、宗教各方面的批判精神越發達,
社會就一定越民主,一定越和諧。
越是重視用人數來決定真理的社會,就一定越來越貧富懸殊,
就一定會越來越不和諧,可惜懂得民主的人一向屬於極少數。

尊重理性,必然討厭愚昧,討厭平庸。
社會的和諧,源於思考方面的「劍拔弩張」及「對真理的熱愛」,
可惜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並不多。
If  there  is  no  struggle  there  is  no  progress.
Those  who  profess  to  favor  freedom,
and  yet  deprecate  agitation,  are  men
who  want  crops  without  plowing  up  the  ground.
They  want  rain  without  thunder  and  lightning.
They  want  the  ocean
without  the  awful  roar  of  its  many  waters.
( Frederick  Douglass, West India Emancipation Speech,
  August 4, 1857 )
I  submit  that  it  is  only  by  trial  and  error,
by  insistent  scrutiny  and  by  readiness
to  re-examine  presently  accredited  conclusions
that  we  have  risen,  so  far  as  we  have  risen,
from  our  brutish  ancestors;
and  I  believe  that  in  our  loyalty  to  these  habits
lies  our  only  chance  not  merely  of  progress
but  even  of  survival.
( Judge  Learned  Hand )
You  need  chaos  in  your  soul
to  give  birth  to  a  dancing  star.
( Friedrich Nietzsche )
一旦人類在政治、社會、哲學、宗教各方面放棄了批判精神,
人類的精神文明就會走下坡,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和衝突,遲早都會爆發。
Nothing  ever  goes  away  until
it  teaches  us  what  we  need  to  know.
( Pema Chodron )
越是複雜的課題,越是需要小規模的實驗和集體的批判精神,
否則問題不可能有解決的一天。
科學就是接納「批判精神」和「叻人共聚、互相激勵」,
才能夠發展得這樣如火如荼。
科學剛萌芽的時候,誰能夠想像到今天所達到的境界?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人類和任何品種的動物不同的一個地方是:
人類思考能力的優劣,差異極大!
如果一個社會之中能夠有百分之三至五熱愛真理的人,
而這個社會又能夠讓這百分之三至五的人團聚一起,
這個社會才能夠有飛躍的進步。
筆者按
不少講者喜歡引用筆者的校友、已故高彥鳴教授的說話,
所以當有一天我們聽見有講者說,
一個人要懂得「深入或批判性的反思」才算是懂得學習,
你明白他在說甚麼嗎?
講者自己真的明白他自己在說甚麼嗎?
批判精神究竟是甚麼,講者懂得嗎?
怎樣程度的反思才算是夠「深入」的反思?
而講者口中的「批判性的反思」是否包括自我批判在內?
http://cd1.edb.hkedcity.net/cd/lwl/ole/article/turning_learning_experiences_into_learning_chi.pdf

《批判精神、人以類聚》(二)

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明白潛移默化的道理,
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因為絕大部份人會根據常常往來的人來塑造自己的言行,

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凡君子必慎交。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勸學》(荀子)
「與君子遊,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芳,則與之化矣。
    與小人遊,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大戴禮記》(漢。戴德)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
    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孔子家語。六本》
由於交往的朋友對一般人影響鉅大,
所以我們選擇和怎麼樣的人在交往, 就會有怎麼樣的人生。

換言之,這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理:
除非是喜歡孤獨、少和人來往的人,
否則我們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和誰在一起。

Every  man  becomes,  to  a  certain  degree,
what  the  people  he  generally  converses  with  are.
( Lord Chesterfield, Letters, 1750 )
如果一個人常常和太多需要匡智的朋友一起吃喝玩樂,
會傾向於浪費生命,而且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下,
遲早他自己都會變成需要匡智的人。
所以西方有智慧的人看一個人交一些甚麼朋友,

就知道這個人大約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A  man  is  judged  by  the  company  he  keeps
and  by  the  company  he  avoids.

孔子相信「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換言之,在上智與下愚之間佔絕大多數的中人,
是可以「移」的,可以靠教育和改善社會制度去「移」!
問題是「移」既可以向上,走向善性循環,
entering  into  a  series  of  progressive  awakenings,
可以徘徊在半天吊,不上不下的狀況,堅持在中性循環之中,
也可以向下,走向惡性循環,每況愈下。
[筆者按:也許這就是「中移動」名稱的來源。一笑!]

好的教育和社會制度要依賴先哲前賢的努力,
只有擇友和擇善固執,是每一個人可以自己掌握的事情。
上智者珍惜時間和生命,肯定懂得如何擇友,
中人和下愚者往往只交青梅竹馬或者吃喝玩樂的朋友,
所以交友的運氣非常重要。
對中人來說,擇友和交友的運氣和抉擇肯定是人生成敗的關鍵!
「中人以下,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
    而能有成者,未之有也。」 (北宋。呂希哲)
上智者亦有青梅竹馬、同窗或同袍,
他們亦難以抵擋這些人的背叛所產生的傷害,所以他們會說:
May  God  defend  me  from  my  friends;
I  can  defend  myself  from  my  enemies.
( Voltaire )
We  are  far  more  likely  to  be  harmed
by  our  fellow  man  than  by  our  fellow  animals,
yet  we  call  animals  wild  and  dangerous
and  we  call  man  advanced  and  civilized.
( Anthony Douglas Williams, Inside the Divine Pattern )
追求真理,擁戴批判精神的人交朋友,必然會遇上困擾,
因為真正熱愛思考、熱愛真理的人並不多。
不過這類人只要懂得最緊要是和「道」在一起,
接受先哲前賢的教導,沒有同道中人絕對不是問題。

It  is  a  self-flattering  contradiction,
that  wise  men  despise  the  opinion  of  fools,
and  yet  are  proud  of  having  their  esteem.
( Marquess of Halifax )
Nobody  realizes  that  some  people
expend  tremendous  energy  merely  to  be  normal.
( Albert  Camus )
所以有多方面興趣而又智力偏高的人,
為了有朋友傾談,又為了避免出現自己貶值的情況,
除了需要結交和自己每種興趣相同的朋友之外,
亦需要高攀智者,以提升自己的質素。
《批判精神、人以類聚》(二)
一般來說,擁戴批判精神的人最容易和青年人做朋友,
正如聖經所說,上天國的,可能都是兒童和青年人。
「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
    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馬太福音 19:14》
明代李贄有相同的看法: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
    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夫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童心說》(李贄)
李贄完全呼應了孟子的說法,並且說得更清晰: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離婁下》

赤子之心就是人的良知,在人的心靈之中,
所以不失赤子之心者就是一個回歸心靈的人,
就是孟子口中的大人。
擁戴懷疑和批判精神的人認為,只有那些熱愛思考,
努力不懈地降低個人的愚昧和無知,對真理謙卑的人,

不論思考能力去到甚麼程度,我們都十分尊敬。
擁戴懷疑和批判精神的人明白:
一百個替我們理髮或洗頭的人,
可能只有一位喜歡哲學或批判思維,
這種現象根本沒有甚麼問題。

我們尊敬他們的技能,更加可以尊敬他們的細心和好學,
但不一定表示我們要同時接納他們的腦袋。
只有虛偽的人才會說:
在治學態度和思考能力上,我們沒有階級觀念!
中國人一向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明白日積月累而產生的潛移默化和耳濡目染,
它們力量和作用絕對不可忽視。
儒家的「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
佛陀的「遠避愚痴者、親近智慧人」,
佛家的「遠離惡知識,親近善知識」,

就是將人際關係分類,並且用人格和腦袋來將人劃分階級。
「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味人作伴的,必受虧損。」
《箴言 13:20》
The  wise  are  instructed  by  reason,
average  minds  by  experience,
the  stupid  by  necessity  and 
the  brute  by  instinct.
( Marcus Tullius Cicero )
All  of  the  people  in  my  life  whom  I  consider  to
be  close  friends  or  colleagues  are  good  thinkers.
( John C. Maxwell )
擁戴批判精神的人亦明白,
只有那些年齡不輕而依然肯求進步的人,
我們才能夠  criticize  lovingly
至於那些年齡不輕的人之中,
有幾類都十分討厭任何方式的批判:
1.  在社會上拼搏過,智力不高但有點自負的人;
2.  那些擁有強大影響力,相當自負的人;
3.  學歷不高,但有少許成功,自卑變自大,
認為自己有實戰經驗,看不起所有讀書人的人;
4. 道貌岸然、自我感覺良好,不認為自己還需要學習的人。
這些擁有「紅褲仔思維」的人往往鄙薄思考,討厭批判。
Don’t  dream  that  you  can  criticize  them  lovingly
社會上不少人渴求別人的「讚賞」,
在現代人的交友網絡中稱為「讚好like
令「讚好」成為了一種賄賂的手法 
mental  bribery
有不少人常常被人一讚就受騙,做牛做馬,
[其中當然包括老師用貼紙鼓勵學生學習低層次的知識。]
所謂
馬[]到功成就是這個意思。
亦有不少人在某一方面頗為能幹,
一向習慣了被人讚好,於是喪失了接受批評的能力!
這兩類人除了經不起批判之外,亦難以抵禦逆境的挑戰。

就是因為有這一些人,
所以部份管理階層會「過度利用」手下渴求讚好的心態,
甚至扮演慈祥及和藹可親的長輩角色,
叫愚蠢良善的年青人替他們賣命。

《批判精神、人以類聚》(一)

對擁戴批判精神的人來說,
兩位或以上熱愛真理的人互相批判,是一起進步的好方法。
It  is  good  to  rub  and  polish  our  brain
against  that  of  others.
( Michel de Montaigne )
Where  there  is  much  desire  to  learn,
there  of  necessity  will  be  much  arguing,  many  opinions;
for  opinion  in  good  men  is  but  knowledge  in  the  making.
( Milton )
A  rationalist  is  simply  someone  for  whom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learn  than  to  be  proved  right;
someone  who  is  willing  to  learn  from  others ─
not  by  simply  taking  over  another’s  opinions,
but  by  gladly  allowing  others  to  criticize  his  ideas
and  by  gladly  criticizing  the  ideas  of  others.
( Karl Popper )
熱愛真理的人在真理面前一定謙虛,
既明白大部份人是軟弱的,亦明白矢志修行的人是進步的;
熱愛真理的人達到某一級數之後,
自然會明白「愛」和「智慧」是一個銅錢的兩面,
所以互相批判根本不會造成感情上的創傷。
當修行再上一層樓,達到某一程度之後,
有能力批判自己的人就會越來越少,
所以修行者必須擁有自我批判的能力,
並且從高層次的敵人中尋找有能力批判自己的人。
參考:《批評、批判、敵人、朋友》 
其實任何兩個人相處,不考慮性別,最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只有兩種:
一種是愛,
而另一種就是彼此令到雙方都變得更加優秀!
我們一向誤以為第二種有意義的人際關係並不存在,
因為我們有一個錯誤的認知,
就是彼此相愛的弟兄姊妹,沒有可能彼此批判!
很少人明白這個道理:
就是一般人際關係,要在和諧之中才可以穩定發展,
但人類的思考,
卻要在互相批判這種表面上看來並不和諧的過程之中,
才可以有進步,才可以迫近真理,
才可以發展出精神文明,才可以產生信心和希望!

《批判精神、人以類聚》(一)
至於一般世俗的人,一般愛面子多於愛真理的人,
他們的座右銘就是:
你不要 (批判、批評) 我,我也不 (批判、批評) 你,
大家和和氣氣,不是很好嗎?
和諧的人際關係與及和諧的社會,不就是這樣締造出來的嗎?
所以熱愛真理的人達到某一級數之後,
其實需要「歧視」那些智慧中下而又不肯再求進步的人,
因為如果熱愛真理的人用「平等心」去和這些人相處,
一定會浪費唇舌兼自討沒趣。
這個吊詭就是:
當我們被迫和這些人相處的時候,為了要愛護自己,
既要視對方為平等的人,欣賞他的個人其他方面,
亦要隨時準備默不作聲地歧視這位正常人的弱智!
畢竟,「正常、弱智而又自以為聰明」的人多不勝數。
當然,如果對方真的是一位需要匡智的弱智人士,
我們絕對不會歧視他的弱智。
Don’t  trust  people
who  is  afraid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yet  tell  you,  ‘I  love  truth’.
( Jason Ling )
虛偽的勵志人士往往會教導我們「愛眾生」,
但不會告訴我們「愛眾生」不等如「愛眾生的思想」!
「以平等心和人相處」其實是一個有點複雜的課題,
視乎在那一方面的平等,
亦視乎雙方的治學態度和價值觀的差距。
我們可以接納一個人,但並不表示我們要同時接納他的思想。
從這個角度來看,
我們就可以明白誠實的莎士比亞為甚麼這樣說:
Love  all,  trust  a  few,  do  wrong  to  none.
( William Shakespeare )
這不就是中國人所說的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嗎?
但其實莎士比亞加多了一樣「 love   all 」,
並且向我們提供了更進一步的兩個想法
1.  There  is  no  unconditional  trust.
2.  Trust  is  not  an  ingredient  of  love.
那麼我們能否讓莎士比亞這兩個想法,
Carl Rogers 的  unconditional  love  和平共存呢?
這種所謂一視同仁,無條件的愛是否罔顧人性呢?
鼓吹無條件的愛又是否一種洗腦或者欺騙的行為呢?

參考:《交友的學問》(上) 《交友的學問》(下) 

《批判精神》(四)

☆   批判精神的「原始假設」一定公開
由於人類的知識和智慧永遠有限,
所以任何「思考、信仰、信念、迷信」都有一套「原始假設」,
英語可以稱為  foundation / original  assumptions
或者「公理axioms / postulates
用來解釋「原始假設」這個基礎上見到的一切現象。

「原始假設」是所有人類思考和所有學問的起步點,
是我們不再懷疑,絕對可以接受挑戰的假設。

如果沒有「原始假設」這個起步點,
人類根本沒有可能有任何可靠的知識,
因為會墮入  infinite  regress  argument  的陷阱!
然而凡是粗糙的「思考、信仰、信念、迷信」,
它們的「原始假設」未必表達清晰,
堅持的人未必願意將之公開接受各方的批判,
而且它們的「原始假設」亦未必經得起批判。
從根源開始去思考,當然亦會有一套「原始假設」,
這套「原始假設」以個人實踐或者科學實驗為基礎,
一定樂意公開,而且歡迎各方的批判。
擁抱批判精神的人,當然歡迎任何人提出另一套「原始假設」,
另一套解釋的基礎,來解釋「原始假設」以上見到的一切現象。
舉例言之,「幾何學geometry  中的「點、線、面、體」,
就是「原始假設」;
物理學中的「質量、時間、空間、能量」就是「原始假設」;
宗教精神中的「真、誠、愛、智慧」就是「原始假設」;
所有這些「原始假設」都是智者的「信仰」基礎,
所以隨時歡迎各方的挑戰。

A  definition  is  nothing  else
but  an  explication  of  the  meaning  of  a  word,
by  words  whose  meaning  is  already  known.
Hence  it  is  evident  that
every  word 
cannot  be  defined;
for  the  definition  must  consist  of  words;
and  there  could  be  no  definition,
if  there  were  not  words

previously  understood  without  definition.
( Thomas Reid, Essays on the Intellectual Powers of Man )
那麼「理性」的起步點又是甚麼?
當然不能夠脫離道德原則的考慮。
「第一,我們萬不可在自己的生存並未受威脅時,
    為了換取現實利益而犧牲道德原則。
    第二,在我們的生活勉強可過時,
    萬不可因要得到較佳報酬而犧牲他人。
    第三,當我們因生活困難
    而被迫不得不放棄若干作人的原則時,
    我們必須儘可能作『道德的抗戰』,
    把道德的領土放棄的愈少愈好;
    而且要存心待機『收復道德的失地』。」
《人生的意義》(殷海光)
筆者認為「原始假設」這個概念在西方宗教思維上非常重要,
因為如果「神」只是一個概念,
那麼宗教精神 [真、誠、愛、智慧] 就是「太初有道」中的「道」,
就是「神」的「原始假設」。
如果「神」並非只是一個概念,
那麼當有人堅稱「神創造人」的時候,
我們也應該同時追問:「那麼誰創造神?」
☆   批判精神遲早需要向內,不能只批判外界事物而不批判自己
I  know  you  won’t  believe  me,
but  the  highest  form  of  Human  Excellence
is  to  question  oneself  and  others.
( Socrates )
中國儒家最明白這個道理。
而「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是更進一步的做人方法。
《自我批判、內省》(一)
《自我批判、內省》(二)
《自我批判、內省》(三)
《自我批判、自我教育》(一)
《自我批判、自我教育》(二)
《批判精神》(四)
愛智慧 [向內] → 勇 → 自我批判 → 認識自己
愛智慧 [向外] → 誠 → 勤 → 真
愛智慧 [向內及向外] → 真 → 信心 → 信仰 → 擇善固執

☆  批判精神從來都不認為人數可以決定真理
這點觸及了「一人一票方式的民主」最嚴重和致命的漏洞,
沒有批判思考能力的人一旦涉足民主,
肯定會常常出現「無奈或不得已的選擇」。
It  is  proof  of  a  base  and  low  mind
for  one  to  wish  to  think  with  the  masses  or  majority
merely  because  the  majority  is  the  majority.
Truth  does  not  change  because  it  is,  or  is  not,
believed  by  a  majority  of  the  people.
( Giordano Bruno )

《批判精神》(三)

 批判精神是一種「鍥而不捨」的思考態度
至於各式各樣的思考方法,只不過是批判思維的工具而已,
而批判思維所需要的思考工具 intellectual  skills
視乎所批判的課題而定。
只有「我的腦袋」才是伴隨一生的思考工具。

Truth  can  be  like  the  sun  or  the  moon
but  it  can  also  be  hidden  behind  a  curtain.
You  have  to  find  it  out  by  effort.
( Jason Ling )
鍥而不捨,俗語叫做「打爛沙盤問到篤」;
鍥而不捨,是因為有些真理是隱蔽的,有些真理是隱蔽的;
理性無上限,沒
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就難以接近真理。
Our  proud  theories  are  but  temporary  resting  places
of  the  mind  on  the  unending  road  to  knowledge.
( L. Rosenfeld )
No,  science  is  not  just  knowledge;
it  is  knowledge  working  for  its  living,
correcting  itself,  and  adding  to  itself.
( R. Calder 1955 )
  批判精神是一種「尋根究底」的思考態度
批判精神要求所有對真理熱愛的人從根源開始去思考,
而從根源開始去思考往往需要批判我們所有的假設
assumptions  and  presuppositions
All  this  worldly  wisdom  was  once
the  unamiable  heresy  of  some  wise  man.
( Henry David Thoreau, Journals, 1840 )
The  most  important  truths  are  likely  to  be  those
which….society  at  that  time  least  wants  to  hear.
( W. H. Auden )
否則我們的思考可能只是借用了別人的思考,
而自己卻從來都未曾深思和研究過就已經接受了。
一旦我們推卸培育個人思考能力的責任,並且將思考外判,
容許個人的腦袋成為了別人思想的遊樂場之後,

個人的批判思考能力就每況愈下,慢慢貶值。
所以中學裡學習幾何geometry 的時候,
每一條定理都需要每位學生從新證明一次,
是極之有道理的教學方式。
The  fatal  tendency  of  mankind
to  leave  off  thinking  about  a  thing
when 
it  is  no  longer  doubtful
is  the  cause  of  half  their  errors.
( John Stuart Mill )
Nature  does  not  seem  to  care  very  much
whether  our  ideas  are  true  or  not,
as  long  as  we  get  on  through  life  safely  enough.
And  it  is  surprising
on  what  an  enormous  amount  of  error
we  can  get  along  comfortably.
( Randolph Bourne, Youth and Life, 1913 )
儒家提出的「格物致知」,和批判思維有相同之處。
世間之物,無不有理,皆須格過。」(朱熹)
格物,是指窮究事物的道理;而所謂窮,
是指徹底、窮盡,鍥而不捨,尋根究柢的意思。
「若是窮得三兩分,便未是格物。
    須是窮盡得到十分,方是格物。」
《朱熹。朱子語類卷第十五》
  批判精神是對所有的結論「存疑」
所有的結論都是暫時性的結論,
隨時在新證據的出現之後需要重新批判。
Absolute  certainty  is  a  privilege  of
uneducated  minds — and  fanatics.
It  is,  for  scientific  folks,  an unattainable  ideal.
( C. J. Keyser )
Ah! don’t  say  you  agree  with  me.
When  people  agree  with  me,
I  always  feel  that  I  must  be  wrong.
( Oscar Wilde, 1891 )
From  a  worldly  point  of  view,
there  is  no  mistake  so  great  as
that  of  being  always  right.
( Samuel Butler )
Believe  those  who  are  seeking  the  truth.
Doubt  those  who  find  it
( Andre Gide )
在真理面前,我們明白甚麼叫做謙卑humility
The  only  wisdom  we  can  hope  to  acquire
Is  the  wisdom  of  humility :  humility  is  endless.
( T.S. Eli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