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判精神應該源於對真理的熱愛。
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
就是認為批判者一定自以為站在高地之上,
──不論是甚麼高地──
批判者一定十分驕傲;
而被批判者一定是被批判者踩踏在低地之上。
其實批判者只不過是希望通過批判這種方法,
令自己能夠一步一步、慢慢地攀登高地,
而這個高地,就是「真理」,
批判精神應該源於對真理的熱愛,
而不是由於受雇於人或者源於對面子的熱愛。
When we criticize something,
this is no arbitrary and impersonal event;
it is, at least very often,
evidence of vital energies in us
that are growing and shedding a skin.
We negate and must negate because
something in us wants to live and affirm
──something that we perhaps
do not know or see as yet.
( Friedrich Nietzsche, The gay science, 1882 )
Nothing great in the world has ever been
accomplished without passion.
(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
討厭批判的人必然會 take it personal,
將自己的面子、輩份和思想結合在一起,永不分離,
代表著一個頑固,不願學習,不願進步的我,
然後說批判他的思想等同「人身攻擊」。
批判 critique 這個名詞或動詞本身就已經假設了
1. 我們相信有真理。
2. 尋求真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2. 我們相信批判是迫近真理的方法之一。
否則何必要批判?
批判思維,需要把追求真理的熱忱,
放在一向過度重視的面子、輩份和學位之上,
並且反思西方文明中這個價值觀念:
「我愛我的老師,但我更愛真理。」
喜愛面子的人會說
I love myself, I love my ego,
I regard face as more important than truth.
I accept myself because
I am happy with what I am.
We are the majority.
Birds of the same feather flock together.
We love and accept ourselves unconditionally.
We always surround ourselves with those
who appreciate us exactly as we truly are,
and cherish those who hold us up!
喜愛真理的人會說
I love myself, I love my soul,
I regard truth as more important than face.
I accept myself because
I am happy with what I am.
I am upgrading my soul everyday.
Truth doesn’t care whether we are the minority.
We like our honest selves !
Those who cannot understand
how to put their thoughts on ice
should not enter into the heat of debate.
( Friedrich Nietzsche )
這世界沒有適可而止的批判精神,所以任何接受批判精神者,
必須終身學習、晝夜思想,期望能夠迫近真理。
I still live, I still think:
I still have to live, for I still have to think.
( Friedrich Nietzsche )
同時亦必須明白有強權,就沒有真理。
All things are subject to interpretation.
whichever interpretation prevails at a given time
is a function of power and not truth.
( Friedrich Nietzsche )
所以我們發現如果一個人想在辯論中勝出,
並不是因為他有永不言敗的精神,
並不是因為他有強硬的「我 ego」,
而是因為他懂得內省和自我批判,
於是能夠和真理站在同一戰線之上。
The philosopher is primarily interested
in arriving at a position on a given topic
that is carefully formulated,
logically consistent, and rationally justifiable.
This posotion may take the form of
an explicit argument or a well-formed theory.
Whichever it is, it must be exposed
to his or her peers to see whether it can
withstand critical analysis and counter-examples.
( Avrum Stroll, Did my genes make me do it? , p.125-126 )
《批判精神》(一)
凡涉及精神的課題,當然不能不談「動機」。
和批評不同的是,批判是極為花費精力和時間的行為,
而兩者唯一相同的地方是彼此都不重視表面上的和諧,
所以批判精神只可能有三個「動機」:
☆ 愛真理
批判精神,最正氣,最應該擁護的動機,
當然是「愛真理」,將真理的重要性排在首位!
所以既向外批判人事物,亦不會放過向內批判自己,
因為自己就是追求智慧的最重要工具!
蕪者,糟粕也;菁者、精華也。
要去蕪,就表示需要尋找自己的缺點;
要存菁,就表示需要知道自己的優點。
人唯有要求自己去蕪存菁,
並努力將自己的優點加以發揮,精益求精,
才有希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愛智慧必然是一個艱苦的去蕪存菁過程:
愛智慧 → 批判 [分辨蕪菁] → 拿起及放下 [去蕪存菁]
「去蕪存菁」的關鍵,在於如何判斷甚麼是蕪,甚麼是菁,
更加要判斷怎樣的課題,只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個人就有能力「去蕪存菁」,
怎樣的課題,需要凝聚集體智慧才能夠「去蕪存菁」。
「去蕪存菁」當然不能夠只是一個口號;
「去蕪存菁」是一場牽涉到「愛和智慧」的戰爭!
凡是未經過嚴謹的思考訓練,沒有能力愛智慧的人,
當然亦欠缺了「去蕪存菁」的能力,於是會非常害怕改變,
結果是性格傾向於墨守成規。
☆ 愛金錢
那些受雇於人,假扮「愛真理」的,很容易就露出馬腳;
一旦露出馬腳,就變成了批評,
我們就會發現批判精神突然間從他們的身上消失了。
☆ 愛面子
但批判精神,亦可以來自愛面子,要贏、要威!
有一些人會認為,
如果能夠表現自己「擁有三寸不爛之舌」,
不單只大地在我的腳下,真理也在我的腳下,
這樣子的批判往往就變成了涉及人身攻擊的批評。
愛金錢和愛面子的人難以發展出全面的批判精神,
因為有批判動機的人,如果不「愛真理」,
在批判的時候很容易就錯漏百出、左支右絀,
內部邏輯矛盾隨時現形。
華夏文化最欠缺的就是批判精神,
原因可能是由於華夏文化十分重視面子、輩份、學歷,
所以在華人社會,
以正視問題為中心去寫文章批判是比較好的方式,
由於並非「批判者」主動選擇「被批判者」,
所以「是否對號入座」成為了對方的問題。
亦由於重視面子、輩份、學歷,
所以華夏文化忽視了「集體智慧」的建設,
我們的所謂「審問」究竟如何審?
我們的所謂「慎思」可以慎到甚麼程度?
我們的所謂「明辨」可以明到甚麼程度?
我們的所謂「格物」用甚麼方法去格?
似乎完全沒有了下文。
當一個人認為金錢和面子比真理更重要的時候,
不但會傾向於打茅波,更加會產生了另一種動機:
就是只要對方不發覺,過了海便是神仙!
所以中國人口裡的「擇善固執」,
如果「善」不是代表真理的話,
就一定是代表面子,代表「良禽擇木而棲」中的木,
或者代表「識時務者為俊傑」中的「時務」。
於是「過了海便是神仙」便成為了這種人的另一種「信仰」。
中學裡不少的所謂辯論比賽,
對辯論的「動機」一不小心,以勝負代替了追求真理,
就會在辯論比賽蘊藏的「隱蔽課程」中教壞了年青人。
所以批判之前,一定要先批判自己,
先想一下自己的動機,自己的性格傾向,
再想一下自己的知識範圍和層次,對課題的認識程度,
最後想一下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缺陷;
其次在批判「非公眾人物」的時候,
就是要衡量一下對方「愛真理」的級數,
避免浪費精力而得到相反的效果,
或者傷害了弱小、需要匡智的心靈,
例如在言語上對智慧中下的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和誤解。
We often refuse to accept an idea
merely because the tone of voice in which
it has been expressed is unsympathetic to us.
( Friedrich Nietzsche )
上述三種不同動機的人,自然會在批判的過程中現形!
如果需要互相激勵,共同進步,
當然要選擇有同樣批判精神的人做朋友,
人以類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近智者智,近愚者愚,乃千古不易之理,
這就是為甚麼儒家有「無友不如己者」的建議。
《批評、批判、敵人、朋友》
「中人以下,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
而能有成者,未之有也。」 (北宋。呂希哲)
孔子最怕的是虛偽的朋友,
所以建議與人交,千萬不要「匿怨而友其人」《論語。公治長》,
可惜孔子沒有教我們如何判斷自己的朋友中是否有這類人。
孔子又提出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論語。季氏》,
唯可惜「友直」和「友多聞」不一定是「友智慧」,
他們未必有足夠的思考能力去進行批判。
You need to associate with
people that inspire you,
people that challenge you to rise higher,
people that make you better.
Don’t waste your valuable time with people
that are not adding to your growth.
Your destiny is too important.
( Joel Esteen )
孔子還漏掉了一種朋友,就是「諍友」。
由於人多患「闇於自見,謂己為賢」,
「諍友」是我們的鏡子,有諫諍之友是福氣,
因為只有真正愛你、為你好的「諍友」,
才會清楚直接地說出你的缺點,
不會轉彎抹角來表達,以保護你的面子。
可惜一般人重視面子和輩份多於追求「道/真理」,
所以只喜歡阿諛諂媚的朋友。
這也難怪,因為虛偽畢竟是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If people would dare to speak
to one another unreservedly,
there would be a good deal less sorrow
in the world a hundred years hence.
( Samuel Butler )
一般重視面子的人,依然放不下「名利權的世界」,
而能夠做「諍友」者往往是生活在「愛與智慧世界」的人,
所以「友智慧」當然可以兼職做「諍友」。
「友智慧」不會胡亂交友,之所以願意做「諍友」,
往往是因為彼此是青梅竹馬,或者識於微時。
所以一旦發現道不相同時,「友智慧」即使不離開,
亦會保持必要的沉默。
一般人認為多講一句讚美和鼓勵的說話,
無論在任何情況之下都屬於提供正能量,
無疑可以給予他們一股熱力,
讓他們可以開開心心地在死蔭的幽谷裡繼續徘徊。
Beware of direct and indirect praises;
they may come with falsehoods and hypocrisy.
Embrace critiques as well as criticisms;
they may contain a grain of truth.
( Jason Ling )
Although there are usually lies inside kind words,
most people enjoy them much better than truth!
They say, “Don’t you know that one kind word
can change someone’s entire day?”
他們認為讚美和鼓勵就一定是輸出正能量,
而諫諍就是批判,批判就是批評,批評就是輸出負能量!
Truth is not always enlightening and persuasive.
Truth about mediocre people often appears to be
revulsive rather than conducive to their well-being.
一般世俗上的朋友,
不會願意深入地攻擊我們思維中的缺失,尤其是中國人,
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會破壞朋友之間的「和諧」及「友誼」。
不少人會認為幾十年的「友誼」勝過真理,
不少人會認為「以私害公,以情害理」,
只要靜悄悄地去做,是完全正常的,
心靈方面的成長,從來不是他們關心的地方。
在人生的路途上,
有些人的出現是為了教導我們;
有些人的出現是為了試煉我們;
有些人的出現是為了利用我們;
如果有幸遇上有智慧的人,
他們的鼓勵是為了鼓勵我們修行,
或者發揮自己的潛能,將自己變得更好。
好像道家莊子和名家惠施這樣的深交,
重視批判精神,互相詰難的知己,世所罕見。
一般世俗上的朋友當然不會認識這種交情。
這世界從來都是豬朋狗友易得,背叛自己的朋友常見,
而精神和心靈上的知己難求!
Aristotle’s opinion was that friends hold
a mirror up to each other; through that mirror
they can see each other in ways
that would not otherwise be accessible to them,
and it is this (reciprocal) mirroring
that helps them improve themselves as persons.
Friends, then, share a similar concept of
eudaimonia [ Greek for “having a good demon,”
often translated as “happiness”]
and help each other achieve it.
( Massimo Pigliucci )
至於中國人的所謂「婉轉」的溝通方式,
或者半桶水的所謂「辯論」比賽,
根本不能夠解決高層次的思想困擾,
更加不能夠幫助學生們在思維方面的鍛鍊。
這時候我們就會領略到敵人的好處:
Friends are sometimes boring, but enemies──never.
( Mason Cooley )
The wise learn many things from their enemies.
( Aristophanes )
A wise man gets more use from his enemies
than a fool from his friends.
( Baltasar Gracian, 1647 )
敵人,往往是最先發現我們的弱點或者錯誤的人!
當一個人到達了「知己難求的境界」時,
更加需要尋找高層次的敵人!
If you are looking to open yourself
to more of the guidance from the universe,
be aware that sometimes guidance will come
to you directly through another person —
and it’s possible this person might be
completely unexpected or unqualified.
He/She may even be your enemy. This isn’t
because you are stupid or inexperienced,
but rather because the universe is
answering a question you have or it is
trying to help you reach your goals.
These persons have simply become a conduit
for the universe’s message to you.
( Joe Rogan )
Learn from every situation we encounter.
I have learned
debate from people who respect reasoning,
silence from people with specialized expertise,
critical thinking from people who enjoy
prima facie reasoning,
tolerance from stupid and intolerant ignoramus,
intolerance from the bystanders who choose
to remain silent in the face of evil,
real kindness from people who fight against
apparently virtuous but covertly evil ideas
and even covertly evil systems.
I have also discovered outstanding hypocrisy
from the kind and sanctimonious people.
( Jason Ling )
「諍友」比益者三友更難求,
因為人越是進步,就越難找到同級數的「諍友」,
所以時刻追求上進的修行者,
除了時刻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
除了從書本之中找尋「諍友」之外,
清楚明白如果朋友之中沒有「諍友」的話,
就會往批評和非難自己的人裡去找,
所以往往會把某些敵人視為「諍友」,
把思考力不足的讚賞者視為思考上的損友。
Incapable hypocritic encouragers and
incapable critics are both evil.
They have thick-skinned face on a skull
which encloses skin-deep thinking ability.
( Jason Ling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首先孔子口中的「師」是指「觀察、批判和學習」;
其次,所謂「三人行」應該並非是字面上的意思,
而是包括了所有接觸過的人;
再其次,照孔子「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的思想去判斷,
「師」大有可能是暫時的,不一定可以成為友,
不善者的一言一行是反面教材,
使我們有所警惕,所以他們只是師不是友,
只有其中的善者在彼此惺惺相惜之下,才有機會成為友。
The true critic …
is the man who becomes your personal enemy
on the sole provocation of a bad performance,
and will only be appeased by good performances.
( George bernard Shaw, 1890 )
The man of knowledge must be able
not only to love his enemies
but also to hate his friends.
( Friedrich Nietzsche )
May God defend me from my friends;
I can defend myself from my enemies.
( Voltaire )
只有高層次的敵人,
才樂意花功夫在我們的思考中「尋釁滋事」!
而這些高層次的敵人,其實是在做「批判」的工夫。
所以愛智的人,明白並非一切眾生都是他們的「善知識」,
只有這些高層次的敵人才是他們的「善知識」,
才是他們修行路途上的「貴人」,
極有可能是上天或者命運安排來幫助他們進步和成長,
而且隨時有可能變成他們的朋友,
所以西方人稱這些高層次的敵人為 frenemies。
因為智力不夠高的人不足以成為 frenemy;
說得玄一點,也許有福氣的人才會擁有高層次的敵人!
當我們發現四周沒有人願意嚴厲批判自己的時候,
就需要自己動手,而難度絕對不低。
When you see yourself doing something badly
and nobody’s bothering to tell you anymore,
that’s a bad place to be.
You may not want to hear it,
but your critics are often the ones telling
you they still love you and care about you,
and want to make you better.
《 The Last Lecture 》( Randy Pausch )
深明「體育競技」精神的運動員,
比較容易明白敵人其實並非敵人,只不過是對手。
有強悍的對手才能迫出個人最高的水平。
深明「體育競技」精神的運動員,
一定識英雄,重英雄,怎會視對手為敵人?
可惜優秀的運動員都明白這個道理,
但一般思考能力不足的人卻不容易明白這個道理!
He who wrestles with us strengthens
our nerves and sharpens our skill.
Our antagonist is our helper.
( Edmund Burke )
我們可以這樣說:
「尋找高層次的敵人」是行上「愛智」這條路的第四階段。
有兩點我們必須明白:
1. 高層次的敵人其實是同路人,
他們往往和我們都是行在同一條心靈的道路之上!
2. 高層次的敵人是我們前進的動力,甚至是我們的榜樣,
所以我們要「愛高層次的仇敵」!
Get for yourself a first class enemy,
cultivate him as an enemy,
and when you achieve success, thank him.
( Colonel Frank B. Shutts )
真正的「自信」其實只有兩個條件:
1. 自知之明
從跟別人比較之中,知道自己的長處,亦知道自己的弱點。
2. 對真理謙卑
歡迎別人指出自己思考上的盲點,幫助自己進步。
When we are in search of wisdom,
the universe conspires to help us.
The teacher and the lessons he teaches
will come to us at the right time,
but we must be prepared to recognize it.
In fact, everyone around us is our teacher,
including all our critics and enemies,
as long as they are genuine and truth-seeking.
We all have blind spots, and we need them
to challenge us at the deepest levels,
to unearth all our blind spots. Therefore,
all their criticisms can be regarded as
constructive because they provide a chance
for us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and
stimulate our growth in wisdom.
These critics and enemies are whetstones.
Sometimes, they may even become friends.
( Jason Ling )
民初大學問家胡適「致楊杏佛」的信中提供了他的看法:
「我受了十餘年的罵,從來不怨恨罵我的人。
有時他們罵的不中肯,我反替他們著急。
有時他們罵的太過火了,反損罵者自己的人格,
我更替他們不安。
如果罵我而使罵者有益,便是我間接於他有恩了,
我自然很情願捱罵。」 《胡適來往書信選》
Margaret Heffernan
Dare to disagre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Y_kd46RfVE
《批評》(二)
但不要忘記,決定某個「批評」是否愚昧,
有時雖然很容易,但時亦需要智慧。
不少愛面子多於愛真理,又有些社會地位的人,
即使被人說中他們思維中的要害,他們亦會故意扮高級,
當聽不明白,搬出一些曖昧的專業詞彙來反駁,
或者採取「漠視」的方法,當這些「批評」是耳邊風。
當他們被迫要回應時,
往往會將這些「批評」說成「只不過是別人的意見」。
If you want to make someone hate you,
explain to them, logically and politely,
why they are wrong.
( J. Baylock )
不喜歡別人批評的人,大部份是由於愛面子多於愛真理,
部份是由於思考力不足,以往常常被人指出討厭批評,
部份是由於虛偽被人指出,或者個人或團體的利益被人揭發,
而惱羞成怒。
The man who cannot endure to have his
errors and shortcomings brought to the surface
and made known, but tries to hide them,
is unfit to walk the highway of truth.
( James Allen )
Understand:
people will constantly attack you in life.
One of their main weapons will be to instill
in you doubts about yourself──your worth,
your abilities, your potential. They will often
disguise this as their objective opinion,
but invariably it has a political purpose──
they want to keep you down.
( Robert Greene )
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文化,面子都是極為重要的,
所以這些人不會痛恨自己的愚蠢,發奮圖強,
而是痛恨那些令自己的愚蠢醜態畢露的人,
尤其是那些沒有專家身份而令自己腦袋裡的草獻世的人。
這些接受過 schooling 的文字工作者,
他們有美好和看似勵志的金句和我們分享:
Don’t worry about being accepted by others.
Don’t care about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of you.
Don’t worry about what they say behind your back.
Don’t let their bitter and evil words break the
surface of your skin.
What they think of you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
What they say about you is their reality, not yours.
If you care too much about what they think,
you will always be their prisoner.
Negativity of the world can’t put you down
unless you allow it to get inside you.
When life pushes you over, you push back harder.
There will always be those people who are finding
faults in your life instead of fixing faults in their
own life, who want to see you fail because they
can’t succeed.
Beautiful things happen when you distance yourself
from the negative, distance yourself from these
mean and disrespectful people, and busy loving
those healthy people who love you! Surround
yourself with those who see greatness within you.
《批評》(一)
Truth is not always enlightening and persuasive.
Truth about ourselves often appears to be
revulsive rather than conducive to our well-being.
Although there are usually lies inside kind words,
we enjoy them much better than truth!
Don’t you know that one kind word can change
someone’s entire day?
Most people hate to look at the dark side of
their minds. They don’t like truth as much as
they like kind words!
「讚許」並不一定是屬於正面的行為,
因為「讚許」未必一定是純粹的稱讚或鼓勵,
「讚許」之中往往包含「做假」和「虛偽」,
而這樣的「讚許」亦容易令弱智者成為 slave of praise。
有時「讚許」甚至成為諂媚的工具。
When your friends begin to flatter you
on how young you look,
it’s a sure sign you’re getting old.
( Mark Twain )
Beware of direct and indirect praises;
they may come with falsehoods and hypocrisy.
Embrace critiques as well as criticisms;
they may contain a grain of truth.
( Jason Ling )
同樣,「批評」並不一定是屬於負面的行為,
因為「批評」之中往往亦可能有「真」和「誠」。
If people would dare to speak to one another unreservedly,
there would be a good deal less sorrow in the world
a hundred years hence.
( Samuel Butler )
You cannot find peace of mind in society
by avoiding thinking as well as criticism.
( Jason Ling )
Few people have the wisdom to prefer
the criticism that would do them good,
to the praise that deceives them.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然而道貌岸然的人卻告訴我們:
If any communication is claimed to be authentic,
it should not include criticism of any kind.
言下之意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和哲學家、思考家及做學問的人之間的溝通,絕對不相同。
由於大部份人都是平庸者,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要有一點虛偽,
任何批評和批判都不能夠接受,
因為必須照顧平庸者的面子,所以只可以讚,不可以彈!
關於「批評」,思想家提醒我們:
There is only one way to avoid criticism:
do nothing, say nothing, and be nothing.
( Elbert Green Hubbard )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批評」呢?
其實不論是「批評」還是「批判」,
首先當然是看「批評」或「批判」的內容是否合理,
可惜不少人的做法是先去揣摩對方的目的。
至於「批評」的內容,往往取決於批評者的級數,
而這個所謂級數,當然是指學習態度和實際的功夫,
和輩份、文憑、學位未必有關係。
名校的博士學位,不一定是 24K 金漆招牌。
批評者可能擁有鑑賞力,但他們不一定能夠說出一個道理,
因為有鑑賞力的人「知道」的東西,可能比他能夠說出的多許多;
批評者亦可能心懷惡意,但這不是問題的重點,
因為聰明的批評者往往指出我們的疏忽大意的地方。
他們其實都是我們的「貴人」!
The true critic …
is the man who becomes your personal enemy
on the sole provocation of a bad performance,
and will only be appeased by good performances.
( George bernard Shaw, 1890 )
面對批評,正確的態度當然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即使對方智慧較低,亦不要忘記「愚者千慮,或有一得」,
如果對方批評得好,有智慧的人會感謝對方細膩的觀察,
因為自己在某個角度未必能夠看得這麼清晰。
至於愚昧無知的「批評」,當然一笑置之,
但千萬不要和愚蠢人辯論,因為會浪費自己的時間,
而時間就是生命,除非你的目的是借助愚蠢人來教導旁觀者。
《批評、批判、建設性》
部份智慧較低的人提出「批判必須有建設性」,
但又不闡明如何定義「有建設性」,
揣摩他們言下之意,弦外之音,
就好像是要求愛因斯坦去做工程師,
要求霍金不要只是得把口,
要求楊振寧和李政道去實驗室動手證明他們的理論。
這些人不容易明白立法和司法是兩回事,
就好像基礎科學研究、證明和應用往往是三回事一樣。
「批判」從來都不需要「建設」,
其實只要「批判」能夠「破壞」錯誤的思想和行為,
就已經足夠成為一個有「建設性」的批判。
沒有嚴謹的「批判」,沒有對愚昧的「破壞」,
怎可能產生有建設性的提議?
If there is something to pardon in everything,
there is also something to condemn.
( Friedrich Nietzsche )
討厭批判的人說:
你批評我的蔬菜濫用農藥,為甚麼你自己不去種?
你批評我將救天災的錢一半放進了自己的口袋裡,
為甚麼你自己不親自去救災?
小六學生批評我教書教得不好,那麼讓他來教教看!
你說這齣電影不好看,那麼你來拍一齣給我看罷!
你說我煮的東西不好吃,那麼下次你來煮罷!
說一個笑話,不知會否發生,
目的是表達一部份人思考的方式:
一位法官對因為批評巴士服務不佳而被告上法庭的市民訓誡說:
「剛才一位女士說那部飛機不好坐,飛行時不夠穩,又多噪音,
但她又提不出任何有建設性的意見,於是被飛機製造廠控告,
已經被罰款一千元!
你說,你對巴士服務有甚麼有建設性的意見?」
市民回答說:「這幾位巴士司機X、Y和Z脾氣暴躁,駕駛技術又差。」
法官問:「那麼你懂不懂得駕駛?有沒有車牌?」
市民回答說:「我不懂駕駛,也沒有車牌。」
法官點點頭,冷笑了一聲,然後繼續說:
「巴士公司委託的律師查出你也脾氣暴躁,曾經在街上因小事打架。
為甚麼你只是看到別人眼裡的刺,卻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樑木?
罰款三百元,退庭!」
最幽默的情況是提出「批判必須有建設性」的人,
不但不喜歡批判,甚至喜歡控制資訊的發放。
The control of information is something
the elite always does,
particularly in a despotic form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knowledge, is power.
If you can control information, you can control people.
( Tom Clancy )
然而「批判必須有建設性」亦不全錯,
因為真正徹底和有建設性的批判,
需要依賴一個公開、有裁判及評判的「批判平台」。
如果沒有這樣一個「批判平台」的話,
一旦有野心家參與批判,
辯論中的道理和證據就會越來越少,
於是批判就容易慢慢貶值成為批評,
甚至被掌權者假借批判之名進行惡名昭彰的批鬥!
《批評、批判》(二)
如果有人說「根本沒有神存在」然後舉出一大堆理由,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分辨這個人的意見,
究竟是屬於下列這幾種情況中的那一種?
1. 他只不過是在表達自己的意見。
He is expressing his personal opinion.
2. 他是在批評。
He is criticizing.
3. 他是在批判。
He is providing a critical analysis.
其實不論是「批評」還是「批判」,
首先當然是看「批評」或「批判」的內容是否合理,
至於「批評」或「批判」的內容,
往往取決於批評者的智力級數及思考清晰程度。
批評者可能擁有鑑賞力,但他們不一定能夠說出一個道理,
(所以是「批評者」而並非「批判者」)
因為有鑑賞力的人「知道」的東西,可能比他能夠說出的多許多。
批評者亦可能心懷惡意,但這根本不是問題的重點,
因為聰明的批評者往往指出我們的疏忽大意的地方。
況且即使是惡意的批評,其中也可能蘊藏著百分之十的真理。
他們其實都是我們的「貴人」!
因為有智慧的人絕對不會以人廢言,也不會忽視百分之十的真理。
The true critic …
is the man who becomes your personal enemy
on the sole provocation of a bad performance,
and will only be appeased by good performances.
( George bernard Shaw, 1890 )
而面對批評或批判,
正確的態度當然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即使對方智慧較低,亦不要忘記「愚者千慮,或有一得」,
如果對方批評得好,即使並非有資格成為批判,
有智慧的人會感謝對方細膩的觀察,
因為自己在某個角度未必能夠看得這麼清晰。
When we are on the road of wisdom,
everyone and everything around us is our teacher.
( Jason Ling )
一般人的做法,往往不是先去研究「批評」和「批判」的內容,
而是先去揣摩對方的目的,
調查對方是甚麼人,有甚麼學歷,有甚麼資格。
只要他們未有能力明白批評或批判的內容,就會將批判視為批評,
除了拒絕請教高人批判的內容是否合理之外,又會這樣安慰自己:
「根本不必回頭去看批判你的人是誰?
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
至於智慧下等的人,或者復仇心強的人,
他們處理「批評」和「批判」的方法是:
1. 絕對沒有「批評」和「批判」之分,全部視為批評。
2. 你批評我,我立即還擊,亦批評你。
《批評、批判》(一)
The philosopher is primarily interested
in arriving at a position on a given topic
that is carefully formulated,
logically consistent, and rationally justifiable.
This posotion may take the form of
an explicit argument or a well-formed theory.
Whichever it is, it must be exposed
to his or her peers to see whether it can
withstand critical analysis and counter-examples.
( Avrum Stroll, Did my genes make me do it?, p.125-126 )
為了釐清「批判」這個概念,
我們必須分清楚「批評」和「批判」。
「批評」是輕而易舉的事,
往往是未經大腦、直接訴諸情緒的反應,
或者是忽視說理和數據,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見。
而「批判」則必須是理性,有充實的理由或數據來支持,
所以需要用一個判斷的「判」字來代替「評」字。
一切「批判」都是要求將問題清楚地說明,
公開地放在桌面上,
讓所有喜歡思考的人一起分析、批評、辯論。
一個人分辨「批評」和「批判」的能力,
與及可以接受多少「批判」的容量,往往和他的智慧成正比。
☆ 站在批判者的角度來說,
「批判」絕對是「正面態度」positive attitude,
既是愛真理的態度,也是真正愛自己的表現,
因為需要花不少時間來思考或者搜尋證據。
積極參與討論從來都是面對「批判」的正面態度。
A rationalist is simply someone for whom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learn than to be proved right;
someone who is willing to learn from others ──
not by simply taking over another’s opinions,
but by gladly allowing others to criticize his ideas
and by gladly criticizing the ideas of others.
( Karl Popper )
智慧高的人會衷心感謝批判他的人,
而且一定會立即修正他的思想,
因為智慧高的人必然會認為「我」是一個會不斷進步的人,
而願意花精神批判他的人就是幫助他進步的人。
「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
故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教條示龍場諸生》 (王守仁)
☆ 一般不懂得分辨「批評」和「批判」,
不懂得分辨「大問題」與「小問題」的人,
由於智慧程度較低,
喜歡替「鍥而不捨和謹慎思考」這種批判精神,
戴上一頂名為「咄咄逼人、斤斤計較」的帽子。
這一些人既討厭「批評」,亦討厭「批判」,
他們口裡讚賞蘇格拉底,心裡未必會咒罵他,
但從他們的行為可知,他們其實視蘇格拉底為敵人。
只有愛智慧的人才明白,批評一個人和批判他的思想,
完全是兩回事!
只有愛智慧的人才會擁抱別人的「批判」!
☆ 一般人通常沒有追求真理的熱忱,
又喜歡將個人的思想和「我」ego 掛鉤,
所以傾向於將所有的「批判」都視為「批評」,
往往將良好的批判動機視為別人意圖貶低自己的動機。
There is an almost universal tendency,
perhaps an inborn tendency,
to suspect the good faith of a man who holds
opinions that differ from our own opinions.……
It obviously endangers the freedom and the objectivity
of our discussion if we attack a person instead of
attacking an opinion or, more precisely, a theory.
( Karl Popper )
將「批判」視為「批評」,
肯定是一種「負面態度」negative attitude。
但這是值得原諒的,因為有能力思考的人畢竟屬於少數。
從宗教精神的角度來看,
我們除了應該原諒智慧較低的人之外,還應該「愛」他們。
由於宗教精神的「愛」包括全人類,而其中一人是自己,
所以對有權力的人來說,
拒絕讓智慧較低的人負擔超過他們智能的工作,
就肯定是宗教精神裡的「愛」!
至於愚蠢人的「批評」當然不必放在心上,
但愚蠢人的「批評」有可能反映出和他一樣愚蠢的人的思維,
如果這類人的人數可觀的話,可以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來研究。
☆ 所以智慧高的人如果有衝動作出「批判」,應該選擇
1. 重大的課題。
2. 那些看似細微,但影響嚴重的課題。
3. 那些掌權者的言論。
4. 那些對社會有大影響力的人的言論。
所以對 Carl Jung 這句說話,
智慧高和智慧低的人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反應:
To confront a person with his shadow
is to show him his own light.
( Carl Jung )
《批判》
一談起「愛智」就會想起「思考」;
一談起「思考」,當然立即會想起「批判」這個詞彙,
因為批判、思考和追求追求「道/真理/智慧」三者之間,
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Any man who reads too much
and uses his own brain too little
falls into lazy habits of thinking.
( Albert Einstein )
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to stop questioning.
( Albert Einstein )
愛智 → 思考 → 懷疑/問問題 → 批判 → 迫近真理
「批判」重視追求「真」,重視參與者的「誠」,
所以「批判」重視光明磊落,接受所有有批判能力的人參與,
只歧視無知和愚昧,不歧視膚色、種族、相貌、性別、年齡…
而且必定讓批判的課題公開放在桌面之上,讓所有參與者檢測。
中國古代亦有和西方「批判思考」相似的說法:
1. 學和思必須互相結合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第二》
2. 如何做思的功夫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所以西方的所謂「批判思考」,
其實就是儒家「做學問」功夫裡的「審問,慎思,明辨」,
也就是所謂的「格物致知」!
然而凡是想進行任何高質素的批判,必須先「博學」,
接觸所有和批判課題有關的知識。
1. No thinking is content-free.
Knowing how and knowing that are inseparable.
2. Thinking is always thinking about something.
3. Thinking about something requires knowledge
of that something as much as possible.
Therefore, it is usually interdisciplinary.
4. Thinking begins by asking questions and
learning how to ask questions.
5. Thinking, by its very nature, is critical.
6. Thinking requires both analytic and holistic
skills and approaches.
( Jason Ling )
可惜關於「博學」這個要求,除了鼓勵勤奮之外,
儒家並沒有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法。
那麼在知識高速膨脹、偏才充斥的世代,
如果人類的文明要進一步發展,
我們可以如何解決「博學」這個要求呢?
中國人往往只能夠將「博學」的要求變成口號,
反而西方人在他們科學的發展過程中,
發現了利用「集體智慧」及「互相批判」,
來彌補難以達到「博學」這個要求的缺失,
因為「博學」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可能是過份的要求!
其次,「批判思考」中的「審問」功夫,
就是要懂得如何「問問題」及必要時向高明者請教。
再其次,「批判思考」中的「慎思,明辨」功夫,
就是要具備分析能力及徹底 [鍥而不捨] 思考的態度,
直至能夠分辨問題的關鍵為止。
不喜歡思考、懶於思考或者沒有能力思考的人,
肯定和「批判」絕緣!
「批判」是愛真理、愛智慧的人的遊戲。
Reflective thinking is always more or less
troublesome because it involves overcoming
the inertia that inclines one to accept
suggestions at their face value; it involves
willingness to endure a condition of mental
unrest and disturbance. Reflective thinking,
in short, means judgment suspended during
further inquiry; and suspense is likely to be
somewhat painful… To maintain the state
of doubt and to carry on systematic and
protracted inquiry──these are the essentials
of thinking.
( John Dewey )
再其次,所謂「批判思考」就是拒絕虛偽,
亦拒絕思考方面「懶惰,適可而止、半途而廢」的心態。
It’s not that I’m so smart,
it’s just that I stay with problems longer.
( Albert Einstein )
最後,我們必須明白批判必然是面對所有的「人、事、物」:
1. 講是非黑白對錯,所以必須先建設一套可靠的標準。
2. 既向外,又向內,沒有人可以例外,拒絕講人情。
3. 既重視上智,重視品味,亦歧視下愚。
儒家既然一早掌握了「批判精神」,為何在儒家獨大之後,
其後的中國人竟然失去了批判的精神,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也許是由於中國文化重視「先尊師、後重道」,
過份重視父親和長輩的權威,面子、輩份、學歷,
多於重視真理,所以中國人忽視了「集體智慧」的建設。
姑且不說忽視「集體智慧」而導致中國文化中科技的落後,
單從修行的角度來審視,
我們的所謂「審問」究竟是如何審?
我們的所謂「慎思」可以慎到甚麼程度?
我們的所謂「明辨」可以明到甚麼程度?
我們的所謂「格物」用甚麼方法去格?
似乎儒家對這些課題完全沒有繼續追究下去。
禮失求諸野,對追求真理的「真和誠」,
對鍥而不捨的「懷疑和批判精神」,我們只能夠向西方學習。
Truth is the cry of all, but the game of the few.
( Bishop Berkeley, Siris, 1744 )
照筆者淺薄的認知,「批判」這個詞彙,
源自德國哲學家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
《純理性之批判》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
Critique 原本是指評論的文章或書籍,是一個名詞,
但由於書中論及的是著重說理的批判精神,
所以哲學界就借用了「批判」這個詞彙來做形容詞和動詞。
康德說:
「我們的時代就是批判的時代本身,
一切事物都要受到批判的考驗。
宗教出於自身之神聖,立法出於自身之莊嚴,
都想免受批判的考驗。
但它們這樣做反而引起懷疑,因而得不到理性真誠的尊重;
只有能經受理性自由及公開的考驗者,
才會得到真誠的尊重。」
康德認為「批判精神」是「認知和思考」的最高主宰。
But the secret of intellectual excellence is the
spirit of criticism ; it is intellectual independence.
And this leads to difficulties which must prove
insurmountable for any kind of authoritarianism.
The authoritarian will in general select those who
obey, who believe, who respond to his influence.
But in doing so, he is bound to select mediocrities.
For he excludes those who revolt, who doubt,
who dare to resist his influence. Never can an
authority admit that the intellectually courageous,
i.e. those who dare to defy his authority, may be
the most valuable type. Of course, the authorities
will always remain convinced of their ability
to detect initiative. But what they mean by this
is only a quick grasp of their intentions, and
they will remain for ever incapable of seeing
the difference.
( Karl R. Popper,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Volume 1 : The Spell of Plato )
「批判」在英語中,其實並沒有一個完全貼切的詞彙,
最接近的就是 Critical analysis, Critical inquiry
和 Critical thinking。
可惜的是英語中,critical 這個字除了上述的意思之外,
其實還有其他的意思,例如;
1. [貶義] 吹毛求疵、非議、批評、指責、挑剔
2. [中性] 判斷、評鑑、評論
3. [時刻] 重要的、決定性的、關鍵的、危急的
4. [健康] 非常嚴重、危險的
5. [物理學] 臨界的
這些其他意思中的第一點,尤其假設了對方的批評是理虧的,
是一種言語上欺凌的行為。
所以用英語中 critical 這個字,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誤解。
中國人聽到「批判」這個詞彙,
尤其容易聯想起中共文化大革命時代的「批鬥」,
做成阻礙中國人思考上進步的原因之一。
所以西方人已經開始用德文原文 critique 這個字,
來表達「批判」這個概念。
問題是「批判」當然是嚴肅、嚴謹、鍥而不捨、重視說理的事情,
和吹毛求疵的分別在於「邏輯」、「動機」和「程度」,
所以智力較低的人難以清楚辨認它們的分別。
一般人都忽略了的是,「批判」其實分為兩大部份:
1. 批判精神 Critical attitude
2. 批判行為 Critical speech or writing
智力較低的人不但不懂得分辨「批評」和「批判」,
而且亦不可能明白「批評一個人和批判他的思想,
絕對是兩回事!」
筆者按:
至於 critique 這個字的中文翻譯,
中文裡似乎只有「批判」這個詞彙才足以表達
「一小撮重視真理的人,從激烈的辯論中互相擦出火花,
令真理越辯越明,最後不但產生學問、科技和智慧﹐
更產生了西方文明的精華──科學精神」的這種情況,
就好像「哲學」這個名詞也是由日本引進的情況一樣。
民國初年的五四運動,提倡引入西方的「賽先生」science,
但由於沒有同時引進「批判思維」,失去了西方文明的神髓,
所以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張之洞,
犯下了「只見表面效益,不懂效益根源」的嚴重錯誤,
因為當代國學的體早已腐朽,只餘金玉其外的軀殼,
內裡根本已經沒有了「批判思維」的概念。
《智、仁、勇》
「孤獨恐懼症」、「思索恐懼症」和「浮沙恐懼症」,
是愛智的人需要克服的三大恐懼症。
三大恐懼症極有可能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
或多或少地植根於大部份人的基因之中。
只有人類中的優秀分子才能夠擺脫三大恐懼症的羈絆。
能夠克服這三大恐懼症,
就能夠成為蒙田所描繪的「美麗的心靈」。
美麗的心靈,難道真的是這麼罕有嗎?
The beautiful souls are they that are
universal, open, and ready for all things.
( Michel de Montaigne )
最特別的是,
有一些人在科學方面完全沒有「浮沙恐懼症」,
但一旦觸及宗教問題,就患上嚴重的「浮沙恐懼症」,
所以在宗教這方面,
他們有「立場堅定、拒絕邏輯思考、拒絕懷疑、
拒絕批判、拒絕深入討論、要愛護自己」的信念。
在思考方面,他們可以用高壓手段,把自己的腦袋分成
「互相絕緣、各不相干、各行其是」的兩個部門,
然後將這兩樣不同的東西放進不同的部門,
並且嚴厲禁止兩個部門之間互相溝通:
1. 尊敬和遵循邏輯思維,擁抱懷疑和批判精神,
胸襟廣闊的部門,但只是用在科學之上。
2. 堅持信念,拒絕深入思考,拒絕批判,
胸襟狹隘的部門,亦只是用在宗教之上。
他們認為腦內這兩個部門應該一團和氣,各自獨立思考,
採取互相包容、求同存異、相互尊重、互諒互讓,
以和為貴的精神,不應互相攻擊。
一個人竟然可以身兼兩種完全矛盾的角色,
讓矛盾互相絕緣,互不侵犯,不求矛盾統一,
又可以不讓矛盾破壞快樂的根源,的確極具創意!
難道這不就是「有容乃大」一個好例子嗎?
真想不到,愛智原來牽涉到一個人腦袋裡各部門之間,
是否願意互相溝通,放下成見,解決彼此間矛盾的問題。
你說他們不愛思考,當然錯;你說他們愛智,也錯。
有些人就是這樣複雜,不介意擁抱矛盾的生物!
愛智,原來需要真和誠,需要具備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需要認識自己,需要自我批判,需要拒絕虛偽,
不需要對所所有人謙虛,但必須對「道/真理」謙卑,
需要「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愛智,原來需要勇氣,極大的勇氣!
Our lives begin to end the day we
become silent about things that matter.
( Martin Luther King )
To be fully alive, fully human, and
completely awake is to be continually
thrown out of the nest. To live fully is
to be always in no-man’s-land, to experience
each moment as completely new and fresh.
To live is to be willing to die over and over again.
( Pema Chodron )
這裡說的勇氣,當然不是指匹夫之勇!
勇氣,可以源於宗教信仰,也可以來自愛和智慧,
這裡說的勇氣,是指來自愛和智慧的勇氣。
由於「愛和智慧」本來就是連體嬰,缺一不可,
就好像一個銅幣的兩面,而那條銅幣的邊,就是「勇」。
如果愛包括了儒家的仁,智慧包括了儒家的智,
包括了陰陽五行中的陰 [仁代表柔軟的心],
和陽 [智和勇代表堅強、剛毅、擇善固執的心],
木和水 [智],金和火 [勇、剛毅],土 [擇善固執],
那麼傳統的「智、仁、勇」三達德,
其實可以視為中國文化自創的「三位一體」的神!
Real love is and must be conditional.
The conditions required are wisdom and courage.
Love, wisdom and courage is a trinity,
similar to the trinity of body, ego and soul.
( Jason Ling )
只有具備愛、智慧和勇氣的人,
才會擁有西方人所說的人格 integrity,包括:
品味 taste,常識 common sense,性格 character,道德 morals,
因為只有懂得尊重自己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和信任。
Courage is the first of human qualities because
it is the quality that guarantees the others.
( Aristotle )
Courage is not simply one of the virtues,
but the form of every virtue at the testing point.
( C. S. Lewis )
Life shrinks or expands in proportion to one’s courage.
( Anais Nin )
一般人思想上最容易犯的嚴重錯誤,
就是以為「愛、智慧和勇氣」三者可以各自為政。
「勇」和「愛」應該是互為根源,
因為沒有「愛」,不可能有「勇」;
沒有「勇」,也不可能有「愛」。
一個人有了思考能力的天賦,或者接受過嚴謹的思考訓練,
還需要鼓起勇氣,不怕與眾不同,才有能力去修行,
去愛道,去愛真理,然後去愛一個愛真理的自己。
只要日積月累地愛道,愛真理,就可以萌生出智慧。
對一般人來說,追求智慧是如此困難和不愉快的事,
試問,沒有天賦,學習上懶惰,思考上喜歡得過且過,
行動上喜歡原諒自己犯下的嚴重錯誤,
完全沒有勇氣改過的人,如何追求智慧?
然而不少勵志人士喜歡貶低智慧的價值,故意誇張愛和仁慈,
根本不明白「愛、智慧和勇氣根本是三位一體」。
沒有智慧,愛可以是甚麼?沒有勇氣,愛可以是甚麼?
用文學家的語言來描述,「智、仁、勇」三位一體,
就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三位一體,才能夠擦出火花,將光明帶到黑暗的角落。
人類某些「性格特徵」 character traits,
必須互相配合,才能夠發揮最大的力量。
這些性格特徵的組合有很多,例如:
「喜歡思考 / 對真理謙卑 / 勤奮 /毅力」,
「喜歡思考 / 認識自己 / 勇氣 / 創意」,
「喜歡思考 / 重視人格 / 重視品味」,
「仁慈 / 智慧 / 勇氣 / 技巧和知識」。
而「喜歡度橋 / 虛偽 / 重視名利權 / 驕傲」
這個組合會衍生出灰色地帶的合法剝削;
至於「忠厚 / 平庸 / 愚昧 / 懶於思考」這個組合,
就會衍生出孔子所說的「鄉愿」這個德之賊,
不能夠判斷善惡,不能夠明辨是非,
成為不自覺地縱容罪惡的人。
我們不妨來「審問」及「慎思」一下:
如果不重視「愛、智慧和勇氣」,
我們將用甚麼標準來分辨大事和小事?
如何判斷善和惡?如何判斷是和非?
如何定義社會的精英?
It seems essential, in relationships and
all tasks, that we concentrate only on
what is most significant and important.
( Soren Kierkegaard )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如果不重視愛、智慧和勇氣,
知識、意志、野心、信心、樂觀、冒險、想像、
容忍、妥協、調解、原諒、謙虛、創意、快樂…
等等我們認為是好的「美德/工具」,
都可以成為包裝毒藥的糖衣或藉口。
原因當然是因為虛偽是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當追求「智、仁、勇」三達德的人,
不能夠放下面子和輩份的意識而團結起來,
就未必能夠克服由於共同利益而團結在一起的小人。
Never underestimate the will power of
unethical people in large groups.
Always overestimate the power of imbeciles
under the control of smart fools.
( Jason Ling )
俗語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非常合理,
自私自利的人和懶惰的人都喜歡得寸進尺,
其實他們都屬於輕微程度的魔,
而特別的是「愚蠢人的伯樂其實亦不常有」,
因為判斷高級愚蠢人需要超乎常人的智慧;
至於嚴重程度的魔,他們不介意面子,不怕無恥,
非常努力,只講究個人和小團體的利益,
所以智者眾志成城罕見,
反而在野心家的帶領下,眾愚團結成城卻是常見!
一般平庸者都會認為固執是壞事,
但不懂得問題的關鍵在於固執甚麼東西,
因為固執和愛、智慧及勇氣息息相關。
去蕪存菁是一種固執,擇善固執是一種固執,
追求完美是一種固執,追求真理是一種固執,
追求智慧是一種固執,擇惡固執也是一種固執。
堅持錯誤守舊的思想,蕭規曹隨,害怕任何變動,
害怕信念被人連根拔起,需要艱苦重建,
除了欠缺勇氣之外,何嘗不是一種固執?
認為自己有的是青春和活力,盲目地和或然率對賭,
以為勇氣不需要愛和智慧,何嘗不是一種愚昧?
世界上只有簡單、常見、少變化的事情,
才不需要具備「智、仁、勇」的人去處理,
一旦遇上複雜的事情,蕭規曹隨的人就會手足無措。
凡是欠缺相應智慧的抉擇,都可能會令人懊悔,
但有智慧的人明白抉擇本來就是一種賭博,
也許受辱於或然率,也許受制於業力和命運,
賭博不能夠欠缺勇氣,所以必須接受可能會失敗的事實,
必須承擔後果,必須思考有何補救的方法,
而且必須分析失敗的原因,修正任何錯誤的看法和假設,
以免將來重蹈覆轍,同樣的錯誤犯完又犯。
試問沒有足夠的智慧,欠缺自我批判能力的人,
如何能夠分析失敗分析得好?
簡而言之,追求「智、仁、勇」三達德的人,
就是將柔軟的心 [陰] 和剛強的心 [陽] 合而為一,
去蕪存菁,擇善固執,歧視愚昧,尊崇理性,
就是選擇走一條和虛偽劃清界線的路,
就是選擇走一條善性循環、向上提升、成佛的路,
就是聖經所說的「保守你的心」的方法。
那麼愚夫愚婦有何方法追求「智、仁、勇」三達德呢?
《中庸》就提供了這個方法: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而《論語。子罕第九》就說明三達德的好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然而其中的詞彙還需要更清晰的詮釋:
1. 好學當然是指「思、學、行[實驗]」三者合而為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論語。為政》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2. 力行當然是善行而並非惡行,否則和仁有何關係?
3. 知恥當然是心靈中的「內省」功夫。
如果一個人僅僅是因為愛面子而知恥,
那麼這個知恥必然取決於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
所以《中庸》繼續說: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配合孔子的經驗: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論語。陽貨》
我們就知道「智、仁、勇」是愚夫愚婦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
只有不願意做愚夫愚婦的人,才有希望邁向「智、仁、勇」。
香港的教育界一向有提及《中庸》和《論語》中
關於三達德的兩句說話,但可惜只是用來裝飾,
完全不討論如何執行,如何培育「智、仁、勇」,
所以三達德只能夠視為教育界的口號!
Don McLean《Vinc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