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恐懼症》

All  men’s  miseries  derive  from  not
being  able  to  sit  in  a  quiet  room  alone.
( Blaise Pascal )
未說愛智之樂,先說愛智之苦。
愛智,除了會令人「哲騰」之外,
更有情緒上的苛刻要求和必需的條件。
愛智之苦不止於此,因為需要勇敢地面對三大恐懼症:
孤獨恐懼症」、「思索恐懼症」和「浮沙恐懼症」。
凡是不能夠克服三大恐懼症中任何一種的人,
在愛智的路途上必然容易半途而廢,因為愛智需要勇氣!
先說「孤獨恐懼症」。
物以類聚乃生物界必然之現象,
團結就是力量是生物進化過程中學習到的事實,
所以害怕孤獨和與眾不同,害怕「曲高和寡」,
害怕得不到群體的接納,被群體排擠,
結果接受以人數的多寡來決定團體內的道理,

應該是人類社會進化過程之中,植根於人類基因的本能:
…the  approval  of  others  forms  an  essential  part
of  our  capacity  to  believe  that  we  are  right.
We  feel  justified  in  taking  unpopularity  seriously
not  only  for  pragmatic  reasons,  for  reasons  of
promotion  or  survival,  but  more  importantly
because  being  jeered  at  can  seem  an  uneqivocal
sign  that  we  have  gone  astray.
( Alain de Botton, 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 p.29 )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於己,而惡人之異於己也。(莊子)
所以我們常常會發現在網絡上認識的朋友,
大多數不喜歡交流、溝通和理性的辯論,
但結交朋友時卻喜歡美其名曰溝通,集思廣益,
其實目的只是想宣傳自己的觀點,
而且只喜歡別人同意自己的觀點。
《孤獨恐懼症》
所謂孤獨恐懼症」,
就是害怕與別人不同,得不到群體的接納,
尤其是當個人的思想和大部份人都不一樣,
或者不能夠接受長輩及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這種  herd  instinct  讓大部份人都樂於跟隨大隊,
甚至感染到人類的思考文化這方面。
蘇格拉底之死,就是這個原因!
事實上,在很多關鍵和重大的思維之上,

大部份人都是錯的,
所以培育獨立思考能力和哲學訓練才會顯得這麼重要。
如果人類要有任何進步,
就必須用「熱愛真理、服膺真理」的心態,
通過辯論和批判來克服「害怕孤獨和與眾不同」這種本能。
由於大部份人都是平庸者或者目光狹隘的偏才,
所以勇氣不足的愛智者及通才,難免會患上「孤獨恐懼症」!
The  common  and  ego-driven  people  usually  have
a  lower  level  of  intelligence  and  early  in  their  lives,
they  usually  stop  developing  higher-level  thinking
and  learning  abilities
.  They  tend  to  keep  a  distance
from  the  wise  in  order  to  avoid  getting  their  egos
hurt.  Unable  to  reflect  and  think,  they  develop  a
tendency  to  refuse  listening  to  critiques,
adapt  themselves  well  to  the  mainstream  society,

obey  orders  from  authorities  and  try  to  learn
tricks  from  merely  semi-intelligent  people.  No,
they  never  let  themselves  face  a  choice  between
honesty/truth  and  social  acceptability.  That  is  why
wise  people  usually  suffer  from  social  phobia.
( Jason Ling )
愛之中必然有同情心、有同理心,亦必然有歧視,
愛智,就是拒絕平庸,歧視無知,歧視愚昧!

只有沒有品味,需要匡智的人或者偽君子,
才會公開說自己從不歧視任何人和任何東西。
然而由於社會上平庸的人多,愛智的人少,
沒有參與任何哲學群體的人,孤獨往往是愛智的代價之一。

有時甚至腦海越是熱鬧,人越是孤獨;
或者在喜慶喧鬧之中,突然受到孤獨感的侵襲。
好處是孤獨能夠帶領我們回歸靈魂的深處,
矢志不移的修行者並不害怕孤獨,因為在孤獨之中,
心靈清楚知道自己的方向,清楚自己需要付出的代價。

然而一旦決定走上愛智的路途,就不應該在乎愚蠢人的掌聲;
愚蠢人的掌聲只能夠令愛智的人苦笑,產生更強烈的孤獨感。
不能夠克服孤獨恐懼症的人,自然難以愛智。
Wrong  does  not  cease  to  be  wrong
because  the  majority  share  in  it.
( Leo Tolstoy, A Confession by Leo Tolstoy,
  Religious Theology )
It  is  a  self-flattering  contradiction,
that  wise  men  despise  the  opinion  of  fools,
and  yet  are  proud  of  having  their  esteem.
( Marquess of Halifax )
心靈剛開始滋潤的時候,會多了許多暫時的朋友;
如果能夠避開宗教和政治的課題,一切都會很美好,
似乎一下子有了很多同道中人。
但當心靈越來越豐盛,不肯再逃避宗教和政治的課題時,
低質素的朋友就會離開,甚至變為敵人,

而同道中人的影響,成為另一類的  peer  group  influence
Every  man  becomes,  to  a  certain  degree,
what  the  people  he  generally  converses  with  are.
( Lord Chesterfield, Letters, 1750 )
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說:
朋友的支持,是行上「愛智」這條路的第一階段。
07《孤獨恐懼症》
和出來社會工作之前所結識的朋友吃喝玩樂,
或者和青梅竹馬的朋友吃喝玩樂,都可以解決寂寞,
但吃喝玩樂不能夠完全解決一個回歸心靈的人內心的孤獨,
因為對回歸心靈的人來說,a  sense  of  isolation 永遠存在。
朋友來自今生或前生的緣份,沒有可能十全十美,

即使有些朋友曾經同舟共濟,曾經是青梅竹馬,
但他們未必會是和自己同心同德的人。
我們很容易找到或者碰上興趣在相同層次的朋友,
但我們不容易找到或者碰上心靈層次相同的朋友,
因為造成心靈層次高低的變數實在太多。
首先,有能力認識自己和管理自己的人已經非常罕有,
其次,由於人的命運不同,今生的置身的大環境和小環境不同,
根器不同,加上前生和今生修行的程度參差,
所以朋友只能夠解決寂寞感,不一定能夠解決個人的孤獨感!

當心靈越來越豐盛,不肯再逃避宗教和政治的課題,
甚至開始自我批判時,低質素的朋友就會離開,甚至變為敵人,
你曾經相信是深厚的友誼,有可能不堪一擊!
佛說人生八苦中,除了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五蕴熾盛之外,
還有怨憎會之苦,但筆者認為至少遺漏了另二苦,
就是修行者及智者四周被愚蠢人包圍之苦,
和「社會制度及教育制度阻礙追求智慧」之苦,
因為不少人會因為懼怕孤獨而寧願扭曲自己的思想,

拒絕在愛智的道路上繼續向前走。
所以矢志修行的人怎可能欠缺勇氣和毅力?

Fear  is  a  natural  reaction  to
moving  closer  to  the  truth.
( Pema Chodron )
Do  I  prefer  to  grow  up  and  relate
to  life  directly,  or  do  I  choose  to
live  and  die  in  fear?
( Pema Chodron )
勇氣和毅力之所以重要,
是因為追求「道/真理/智慧」的修行者,
遲早有如蛹破繭而出,有如進入侯門,有如西出陽關:
「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贈婢》(崔郊)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渭城曲》(王維)
07《孤獨恐懼症》
Don’t  hold  on  to  someone  who’s  leaving,
otherwise  you  won’t  meet  the  one  who’s  coming.
( Carl Jung )
The  meeting  of  two  personalities  is  like
the  contact  of  two  chemical  substances:
if  there  is  any  reaction,  both  are  transformed.
( Carl Jung )
珍貴的友誼,源於真和誠,
所以真正的朋友,一定是具備真和誠的人。
真正的朋友,可能只是有共同的興趣,
亦可能是共同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
後者才有機會成為心靈相通的知己。
真正的朋友互相信任,難能可貴,
是人世間的財富,是幸福的泉源,
必須好好珍惜,因為失去之後不會復得。
人世間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友誼亦不例外!
至於那些智慧在時代的前鋒,不介意追求智慧的艱辛和孤獨,
堅持在愛智的道路上向前走,明白人類為何要對真理謙卑,
感慨人類在宇宙時空中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不介意世人皆濁我獨清的人,
在思想方面就會出現很多敵人,
於是另一類的孤獨又再次來拜訪,和他們稱兄道弟。
一旦思想方面接近時代的頂峰,
就更加難免產生陳子昂式的孤獨: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All  this  worldly  wisdom  was  once
the  unamiable  heresy  of  some  wise  man.
( Henry David Thoreau, Journals, 1840 )
The  most  important  truths  are  likely  to  be  those
which….society  at  that  time  least  wants  to  hear.
( W. H. Auden )
如果未能夠享受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那麼組織哲學群體,凝聚一群智者,
從互相交流及砥礪之中彼此增益,是解決孤獨的好方法。
然而這並不表示孤獨沒有自身存在的價值。
《孤獨恐懼症》
最後,筆者必須指出由於社會變化的步伐越來越急速,
在2030年左右,人類將步入人工智能電腦及機械人的大時代。
在這個大時代,人類將會出現一種導致精神壓力劇增,
人類進化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愚蠢恐懼症」,
英語可以稱為  Fear  of  Foolishness
人工智能電腦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無知ignorance
但卻沒辦法解決「愚蠢恐懼症」,
因為我們的教育制度後知後覺,還未感到需要未雨綢繆,
立即全速發展嚴謹的思考訓練課程,
還未感到需要全速發展「生命教育」,思考生命的意義,
思考如何利用人工智能電腦及機械人服務人類,
發揮「向善的人性humanity,拒絕讓極權者、野心家及富豪,
完全操縱人工智能電腦及機械人,完全操控這個大時代。

《智慧沒法請人代勞》

[萬金難脫中年蠢]
Wisdom  is  the  goal  beyond  knowledge.
愚蠢是一種我們擁有時,
不但不需要珍惜,更要努力脫離的東西。
筆者認為:千金難買少年窮,萬金難脫中年蠢。

賺錢只需要技術、橋段、手段、關係、運氣,
不一定需要智慧。
青年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將兩者連在一起,
以為賺錢需要智慧或者誤以為聰明就是智慧。
I  was  asked  once,
You’re  a  smart  man. Why  aren’t  you  rich?”
I  replied, “ You’re  a  rich  man.
Why  aren’t  you  smart?”
( Jacques Fresco )
口和腦
Aren’t  you  ashamed  to  be  concerned  so  much
about  making  all  the  money  you  can  and  
advancing  your  reputation  and  prestige,  while
for  truth  and  wisdo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your  souls  you  have  no  thought  or  care?
( Socrates )
有人說:
所有真正的智慧,都是曾經被人思考過千百次;
但要想使它們成為我們自己的智慧,
就必須經過我們自己重新再三思考,甚至親身體驗,
直至它們在我們個人的經驗及腦海裡生根為止。
Whatever  you  cannot  understand,
you  cannot  possess.

( Johann Wolfgangvon Goethe )
只要我們願意努力,願意刻苦思考,
所有別人的智慧,我們都可以輕易地獲得。
雖然智慧和世上最美好的東西一樣,都是免費供應的,
理論上是不需要「畀錢給中介人賺」,
除了那些誘導我們覺醒和教導我們思考方法的老師,

唯一我們不能夠節省的,就是將智慧放進腦袋裡的過程。
換言之,別人可以為我們煮東西,
但別人不能夠為我們吃東西。
別人可以為我們寫下他們的思考和經驗,
箇中高手更有能力顯淺及清晰地表達,
但別人不能夠代替我們思考和消化概念。
智慧的果實可以免費供應,
但還需要每個人親身努力攀登去採摘,
絕對不會不勞而獲。

愚昧,愛莫能助;智慧,沒法請人代勞!
智慧代勞
We  can  be  knowledgeable  with  other  men’s  knowledge
but  we  cannot  be  wise  with  other  men’s  wisdom.
( Michel de Montaigne )
智慧不但沒法請人代勞,
而且一個人如果害怕思考的辛勞,
如果對追求智慧沒有熱忱,又欠缺「真」和「誠」,
就更加沒有可能得著智慧,接近「道」和「真理」。
A  lazy  person,  whatever  the  talents  with  which
he  set  out,  will  have  condemned  himself  to
second-hand  thoughts  and  to  second-rate  friends.
( Cyril Connolly )
追求智慧,對一般人來說其實並不容易,
因為除了需要具備最低限度的天賦之外,
除了需要具備及格的思考能力之外,
還需要性格方面的配合,例如充滿熱誠,
例如追求進步,追求完美,追求創意。
其次,如果欠缺自我教育,自我學習的能力,
想追求智慧就需要接受嚴格的訓練,
培育從自己別人的失敗中學習及反思的能力,
培育最起碼的「知己知彼」能力,
培育分辨幻想、夢想和理想的能力,
培育分辨大事和小事的能力,
能夠明白根源是甚麼,大局是甚麼。
只有矢志不移追求智慧的人,才不會浪費毅力,
才有信心再接再厲、繼續努力,
才有資格對自己說「不要害怕失敗」。
06《智慧沒法請人代勞》
這些苦難,輕微的例如學業上的挫折,失戀;
重一點的例如成長在有嚴重缺憾的家庭,朋友的背叛,
事業的失敗,婚姻的破裂,意外導致的傷殘;
再重一點的例如長期糾纏在一段無奈與折磨的婚姻,
摯愛親友的死亡,天災人禍,社會道德淪亡;
最嚴峻的也許是患上重病絕症,需要立即面對死亡。
May  God  defend  me  from  my  friends;
I  can  defend  myself  from  my  enemies.
( Voltaire )
It  is  far  better  to  be  alone,
than  to  be  in  bad  company.
( George Washington )
如果遇上了損友,歧視嚴謹思考,拒絕接觸哲學,
沒有趁著年輕時努力地去思考生命中種種重大的課題,
從整體生命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路向,
一旦在未來人生旅途上遇上挫折或精神苦難,
遇上比較複雜的人生課題的時候,
就難以有能力去解決,只能夠依靠專家。
然而當社會和世道人心越來越複雜,
專業分工越來越仔細的時候,
我們未必有能力判斷誰是專家,誰不是專家,
未必有能力判斷那位專家還會堅持專業道德。
一旦判斷錯了誰是專家,輕者例如看錯醫生,
重者例如選錯了生命導師,浪費半生的光陰。
當我們生活在鼓勵貪婪的資本主義社會裡,
所謂專業道德的定義就會被部份專業人士歪曲。
不少警察、會計師、律師、醫生這種專業人士,
他們做的壞事難道會少嗎?

We  are  far  more  likely  to  be  harmed  by
our  fellow  man  than  by  our  fellow  animals,
yet  we  call  animals  wild  and  dangerous
and  we  call  man  advanced  and  civilized.
( Anthony Douglas Williams, Inside the Divine Pattern )
非專業人士如何判斷專家?
靠的當然是優秀的常識  common  sense
當然是來自哲學訓練的獨立思考能力!
Common  sense  is  not  so  common.
( Voltaire )
It  is  no  measure  of  health  to  be
well  adjusted  to  a  profoundly  sick  society.
( Jiddu Krishnamurti )
這世界有應用哲學家,有心理學專家,也有精神科醫生,
你會找那一種專家?
想快捷見效,不計較長遠的問題,
不願意在短時間之內改變自己的思想,
自然是選擇精神科醫生,服用精神科的藥物,
於是清醒的頭腦就從此受制於藥物。
即使找對了專家,
但專家亦沒有能力在短時間內教導我們如何思考,
教導我們如何產生精神上的勇氣,如何產生真和誠,
教導我們如何處置虛偽!
只有哲學思考才能夠增添我們的精神力量,
在挫折和逆境的時候撫慰我們的心靈,
並且讓我們擁有自我治療的能力。
Those  who  cannot  change  their  minds
cannot  change  anything.
( George Bernard Shaw )
除此之外,當我們年齡越大,經驗越豐,
見識過那些自稱仁慈但討厭智慧的人所犯的罪行之後,
我們就明白「愛和智慧」是一個銅幣的兩面,
任何缺少其中之一的都是假銅幣。
When  I  was  young,
I  used  to  admire  kind  people;
as  I  grow  older,  I  admire  wise  people.
Wise  people  concern  themselves  with
the  kindness  of  the  whole  system.
Kind  people  without  wisdom  tend  to  be
selfish  and  self-righteous.

They  have  a  tendency  to  condone
the  violence  of  an  evil  system
and  then  justify  themselves  shamelessly.
Yes,  there  are  kind,  sanctimonious,
and  yet  fuzzy-minded  bigots.
Yes, 
hypocritic  kindness  do  exist!

( Jason Ling )
大非易辨;似是之非難辨。(清。曾國藩)
Although  wisdom  is  free  of  charge,
although  there  is  enough  wisdom  around
for  everyone  to  learn  for  himself,
you  still  need  to  fight  for  it
because  you  are  your  own  enemy.
Watch  your  beliefs  and  thoughts  carefully

for  they  will  induce  foolishness,
usually  well  above  an  intermediate  level,
thereby  slowly  transforming  your  character
and  making  your  kindness  hypocritic.
( Jason Ling )
千金難買少年窮,萬金難脫中年蠢。
人到中年依然蠢,再加上要面子,或者重視輩份,
或者擁抱虛偽,是沒有藥物可以醫治的。
唯一辦法就是希望醫學科技進步到可以安全換腦,
但換腦前必須確定捐腦者不是另一名愚蠢人!
[哲學思維應該趁年青時鍛鍊]
有勵志者喜歡以自己為榜樣,興高采烈地告訴我們:
「學習甚麼東西都不會遲,重點是我們有多麼想學懂它!」
竟然完全忽略了四大關鍵,就是:
1.  我們想學到甚麼程度。
2.  我們有能力學到甚麼程度,因為人有上智和下愚之分。
3.  年齡和學習及記憶的關係。
4.  我們在青少年時曾否接受過嚴謹的思考訓練。
有腦的人也許會說,不少前人的智慧,當我們到中年之後,

都能夠領悟和揣摩出來,提早學習亦未必能瞭解。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般人未必會有機會接受嚴謹的思考訓練。
其次,關於這一點,西方人會這樣回應:
Things  you’ll  definitely  figure  out  eventually
for  yourself  but  why  not  hear  them  now,  thus
saving  yourself  years 
of  aggravation  and  heartache,
to  say  nothing  of  trouble  with  a  capital  “T”?
( Richard Edler )
06《智慧沒法請人代勞》
運動是鍛鍊身體的工具,
哲學思考是鍛鍊心靈的工具。
哲學思考靠的是批判思維和感同身受的能力,
所以哲學思考的習慣和能力,越早培養越好。
古希臘人亦認為哲學思維應該趁年青時鍛鍊:
Ignorant  men  raise  questions  that
wise  men  answered  a  thousand  years  ago.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
嚴謹的思考訓練,尤其需要在青少年階段開始鍛煉。
For  the  mind  is  all  the  easier  to  teach
before  it  is  set.
( Quintilian )
There  is  an  intelligence  of  the  young,
and  an  unintelligence  of  the  aged.
It  is  not  time  that  teaches  wisdom,
but  early  training  and  natural  endowment.
( Democritus )
心理學上有證據顯示,不少關乎生命哲學的思維,
在中學階段已經開始定型,直到交上一班新朋友,
或者生命遇上了大衝擊才有可能再作轉變,
所以希臘人的觀察似乎是有道理的!
大部份青少年入世未深,心靈尚未被利益及虛偽蒙蔽,
而且還有強烈的好奇心,所以較容易接受神聖和抽象的價值,
較容易接受新概念,較容易接受「往者已矣,來者可追」,

思想上改變的可能性較大;
而上了年紀的人不是冥頑不靈,就是思考力退化,
對深刻問題的理解,無能為力,但又自以為懂得。
如果能夠一早培養年青人哲學思考的習慣,
讓他們擁有判斷能力和追求個人理想的能力,
他們將會終身受益。
The  mind  of  man  is  like  a  clock
that  is  always  running  down,
and  requires  to  be  constantly  wound  up.
( William Hazlitt, 1839 )
After  a  certain  age  most  people
are  uncomfortable  with  new  ideas.
( Scott Adams )
People  always  fancy  that  we  must  become
old  to  become  wise;  but,  in  truth,  as  years
advance,  it  is  hard  to  keep  ourselves
as  wise  as  we  were.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831 )
人生最痛苦的莫過於生來不是天才,但運氣爆燈,少年得志,
產生驕傲的心態,不可一世,心底裡看不起老練踏實的功夫。
一旦到了萬事皆休的年齡,高不成,低不就,思考能力貧乏,
憎人富貴厭人貧窮,憎人智慧厭人愚蠢,
但又欠缺足夠的智慧看破生死,於是惶惶不可終日,
一旦加上思考方面懶惰,重新學習的積極性肯定不足。

The  older  I  grow  the  more  I  distrust  the
familiar  doctrine  that  age  brings  wisdom.
( H. L. Mencken )
Age  imprints  more  wrinkles  in  the  mind
than  it  does  on  the  face.
( Michel de Montaigne )
The  defects  of  the  mind,
like  those  of  the  face,  grow  worse  with  age.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人類的創意也有同樣的現象。
Creativity  is  often  obvious  in  young  children,
but  it  may  be  harder  to  find  in  older  children
and  adults  because  their  creative  potential
has  been  suppressed  by  a  society  that
encourages  intellectual  conformity.
( Robert J. Sternberg,
  Wisdom,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ity Synthesiz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109-110 )
參考:《珍惜光陰》 《人生中最重要的問題》
為甚麼一個社會要重視三十歲以下青年人的「教育」?
為甚麼超過四十歲之後,
大部份人差不多已經沒有了「自我教育」,
社會上追求真和誠的人,只餘下大約百分之五?
古人說:「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禮記。學記》
除了先天腦部有問題的人之外,
這個世界也有「天生蠢質難自棄」的人,
更有由於未接受過思考訓練、驕傲或者思考上懶惰,
而導致「後成蠢質棄不去」的人。
人到中年,思想就容易開始僵化,
一旦前生欠缺修行,就會被迫投胎在愚夫愚婦的家裡,
從而穫得愚蠢的遺傳基因,成為愚蠢人的一份子!

所以先有愚人生 [不是余仁生],才有資格加入「愚樂圈」,
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正如  A. C. Grayling  指出
This  is  the  period  of  life  when,  allegedly,
your  broad  mind  and  narrow  waist  change  places.
06《智慧沒法請人代勞》
但傳遞哲學思考到年青的一代,需要克服五大困難:
1.  概念、詞彙和闡述必須十分清晰。
2.  最好能夠利用新聞、電影、故事及小說來輔助,刺激思考。
3.  課程的深度和先後次序必須考慮青年人的理解能力,
     所以必須按部就班,精心地製作課程。
4.  從小學開始已經接受洗腦教學的的青年人,根深蒂固,
     最難改變,可能要花費更多精力來逆轉。
5.  應該用多少薪酬來聘請這些合資格的老師。 
喜歡半桶水思考的人往往說得非常動聽:
Exams  and  grades  are  temporary,
but  learning  is  permanent.
可惜他們忽略了一個學習方面「先入為主」的嚴峻事實:
Learning  the  wrong  thing,
learning  bad  habits  of  thinking,  and
learning  wrong  skills  are  also  permanent.
所以小提琴家西崎崇子說她不會收錄「二手」學生,
因為「要糾正壞習慣很費時啊。」
即使說自己「有教無類」,孔子亦不會收錄下愚弟子,
因為孔子認為「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佛陀難度無緣的眾生,有時只好被迫放棄。

It  is  easier  to  get  into  something
than  to  get  out  of  it.
( Donald Rumsfeld )
這個  something
當然包括了經不起批判的思想和信念,
包括了思考、技巧和行為方面的錯誤習慣,
包括了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的虛偽,
包括了參與罪惡團體或者結交了壞朋友而產生的「騎虎難下」,
包括了思考方面懶惰、
盲目的賭博和吸毒。
培育智慧,除了導師帶領之外,必須靠自身的努力,
但由於智慧的產生,往往有如懷孕及生產的過程,
所以 Socrates 指出,培育智慧需要有助產士協助,
才能夠節省時間、增添效益。
由於一般中學裡都沒有哲學思維的訓練,
中年以後,很多人由於怕辛苦,或者由於工作忙碌,
不願意再去思考表面上和工作無關的課題,
工作之餘只想玩樂或者忙得只有餘暇休息。
結果在抽象和複雜的問題上,
不少中年人傾向於讓別人通過傳媒代替他們思考
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訓練、沒有能力去思考這些問題。
而最令人啼笑皆非的,
就是不少這樣的中年人在社會上打拚多年後,
竟然會認為自己已經擁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Foolishness  and  mediocrity  are  acceptable
only  when  we  are  young.  It  is  a  shame  to  drag
foolishness  and  mediocrity  along  into  old  age.
( Jason Ling )
一般人的腦袋,大約只用了百分之七十或以下,
就好像一櫃子的衣服,他們只穿著過百分之七十或以下一樣。
姑勿論衣服是否可以浪費,但人腦是否可以浪費?
06《智慧沒法請人代勞》2
話說回來,做人其實不必太悲觀,
因為如果我們不追求「勇猛精進」的話,
我們身邊都會有屬於同一層次的忠心朋友,

同樣具備半桶水思考能力,
他們必然會支持和鼓勵我們,祝福我們一生一世!
哈!哈!哈!人以類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誰還會希罕脫蠢?
Glen  Campbell《Yesterday When I Was Young》

《如何衡量智慧的價值?》

《如何衡量智慧的價值?》
知識和智慧在人生中同樣重要。
無知 ignorance 低思考能力 low  thinking  ability
可以產生迷信 superstition偏見 prejudice愚昧 folly
謬見 delusion ……。
無知和低思考能力,更加是謠言的溫床!
Philosophy  is  a  necessary  activity  because  we,  all  of  us,
take  a  great  number  of  things  for  granted,  and  many
of  these  assumptions  are  of  a  philosophical  character;
we  act  on  them  in  private  life,  in  politics,  in  our  work,
and  in  every  other  sphere  of  our  lives──but  while  some
of  these  assumptions  are  no  doubt  true,  it  is  likely
that  more  are  false  and  some  are  harmful.  So  the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our  presuppositions──which
is  a  philosophical  activity──is  morally  as  well  as 
intellectually  important.
( Karl Popper )
雖然知識和智慧在人生中同樣重要,
但如果真的要比較知識和智慧的話,
始終是深思熟慮、鍥而不捨的智慧勝出:
Men  fear  thought  as  they  fear  nothing  else  on  earth
──more  than  ruin,  more  even  than  death.  Thought  is
subversive  and  revolutionary,  
destructive  and  terrible,
thought  is  merciless  to  privilege,  established  institutions,
and  comfortable  habits;  thought  is  anarchic  and  lawless,
indifferent  to  authority,  careless  of  the  well-tried
wisdom  of  the  ages.  Thought  looks  into  the  pit  of  hell
and  is  not  afraid…Thought  is  great  and  swift  and  free,
the  
light  of  the  world,  and  the  chief  glory  of  man.
( Bertrand Russell, Why Men Fight )

從修行的角度來看,知識只能夠令人聰明,
但部份聰明人十分狡詐,追逐名、利、權,
度橋在灰色地帶行騙,討厭保守他們的「心」!
只有追求智慧的人才會懂得對「道/真理/智慧」謙卑,
謹慎自己的行為和思想,並且每日修行,晝夜思想,
企圖迫近「道/真理/智慧」,

不但竭力保守他們的「心」,堅持他們的人格,
這就是為何所有正確的宗教都鼓勵修行者追求智慧。
由於追求智慧是修行者畢生的事業,
所以重視智慧的宗教都鼓勵修行者和智慧的人同行,
站在長輩及巨人的肩膀上,佔他們的便宜,
借助他們的智慧,並且尋找同道中人互相砥礪。

至於有福氣的愚蠢人,
由於他們沒有能力在複雜的社會中保守他們的「心」,
所以就只能夠遵循戒律,讓愚蠢人互相監視,
避免受邪魔外道誘惑而墮落,甚至為虎作倀。

Sell  your  cleverness  and  buy  bewilderment.
( Jalaluddin Mevlana Rumi )
追求智慧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因為在追求智慧的過程中,我們懂得了
1.  對真理「謙卑Humility
2.  對生命及經歷「感恩Gratitude
3.  堅持「人格Integrity 的重要。
4.  必須「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
5.  人生苦短,勤奮和毅力必須用在刀鋒之上。
6.  智慧必須分享,期望智者的批判顯示其中缺失。
7.  「享受生命」的定義和方法。
可惜追求智慧從來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因為追求智慧首先是一個去蕪存菁的破壞和重建過程,
除了要判斷知識的真偽,
除了要批判所有自己未曾深刻思考就接受了的「信念」之外,
還需要「自我批判」,打倒自己的虛偽。
Every  human  being  has  to  fight  for  his  sanity.
( Jason Ling )
常見的現象是,
一般人求神拜佛都是祈求非常具體的利益,
所以我們有「觀音借庫」這種民間習俗。
而「執輸行頭慘過敗家」的普港價值,絕對不包括追求智慧,
所以一般人向靈界祈求的,
絕對不會是「愛、智慧、真和誠」這些屬於精神領域的東西。
是否當人生走到絕路的時候,
一般人才需要醍醐灌頂或者當頭棒喝?
可是臨急抱佛腳,來得及嗎?成功的百分率和年齡有關嗎?

Diana  Ross
Do  you  know  where  you’re  going  to?

沒有哲學方面的訓練,如何能夠培養正確的思考?
沒有正確的思考,如何產生真的「正能量」?
沒有哲學方面的訓練,如何能夠培養求真的精神?
如何懂得怎樣去尋找真理?
If  devotion  to  truth  is  the  hallmark  of  morality,
then  there  is  no  greater,  nobler,  more  heroic  
form  of  devotion  than  the  act  of   a  man 
who  assum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inking.
( Ayn Rand )
哲學思考和個人道德及社會道德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所以任何人的思考一旦牽涉到私人或者團體的利益,
包括看來最微不足道的面子和輩份,就必然會擁抱「虛偽」。
擁抱「虛偽」的人思考能力就會垂直下降,
出現語焉不詳,迴避吞吐,甚至語無倫次、互相矛盾的說法,
出現「支吾其詞prevarication 的現象。
Any  clever  person  in  an  awkward  situation
has  a  tendency  to  prevaricate.
二千年前羅馬哲學家 Seneca 賣花讚花香,
認為哲學家示範了永恆的價值:

For  they  not  only  keep  a  good  watch  over  their
own  lifetimes,  but  they  annex  every  age  to  theirs.
All  the  years  that  have  passed  before  them  are
added  to  their  own.  Unless  we  are  very  ungrateful,
all  those  distinguished  founders  of  holy  creeds
were  born  for  us  and  prepared  for  us  a  way
of  life.  By  the  toil  of  others  we  are  led  into
the  presence  of  things  which  have  been  brought
from  darkness  into  light.
( Seneca,  On the Shortness of Life, 4 BC–AD 65 )
From  them  you  can  take  whatever  you  wish:
it  will  not  be  their  fault  if  you  do  not  take  your
fill  from  them.  What  happiness,  what  a  fine  old
age  awaits  the  man  who  has  made  himself  a  client
of  these!  He  will  have  friends  whose  advice  he
can  ask  on  the  most  important  or  the  most  trivial
matters,  whom  he  can  consult  daily  about  himself,

who  will  tell  him  the  truth  without  insulting  him
and  praise  him  without  flattery,  who  will  offer
him  a  pattern 
on  which  to  model  himself.
( Seneca,  On the Shortness of Life, 4 BC–AD 65 )
We  are  in  the  habit  of  saying  that  it  was  not  in
our  power  to  choose  the  parents  who  were  allotted
to  us,  that  they  were  given  to  us
  by  chance.  But
we  can  choose  whose  children  we  would  like  to  be.
There  are  households  of  the  noblest  intellects:
choose  the  one  into  which  you  wish  to  be  adopted,
and  you  will  inherit  not  only  their  name  but
their  property  too.  Nor  will  this  property  need
to  be  guarded  meanly  or  grudgingly:  the  more
it  is  shared  out,  the  greater  it  will  become.  These
will  offer  you  a  path  to  immortality  and  raise  you
to  a  point  from  which  no  one  is  cast  down.
This  is  the  only  way  to  prolong  mortality──
even  to  convert  it  to  immortality.
( Seneca,  On the Shortness of Life, 4 BC–AD 65 )
一旦選擇了巨人的作品,或者遇上了優秀的老師,
再經歷過多年嚴謹的批判思維訓練和實踐的洗禮,
始終會有一天豁然開朗,融會貫通,成就了自己!
可以這樣說:一個人智慧有多高,心就有多寬;
而心有多寬,他的成就也就有多大。

You  don’t  have  to  be  an  antique
to  appreciate  philosophy  and  wisdom.
( Jason Ling )
Set  your  life  on  fire.
Seek  those  who  fan  your  flames.
( Jalaluddin Mevlana Rumi )
If  I  have  seen  fa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 Bernard of Chartres )
These  words  dropped  into  my  childish  mind  as  if
you  should  accidentally  drop  a  ring  into  a  deep
well.  I  did  not  think  of  them  much  at  the  time,
but  there  came  a  day  in  my  life  when  the  ring
was  fished  up  out  of  the  well,  good  as  new.
( John Steinbeck )
06《智慧沒法請人代勞》
Jordan  Peterson  on  The  Necessity  of  Virtue
2010-10-13  Hancock  Lectur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wUJHNPMUyU
一般而言,在大事之上,預防勝於事後的治療,
因為在大事上一旦失足成為千古恨,旁人無力挽救。
聖嚴法師說「智慧不起煩惱」,

講究實際的人,當然應該列出智慧的實用價值,
證明具備智慧,就不再起煩惱:
  畢生追求智慧的人妥善解決了「愛別離」之苦,
      因為他們明白
1.  緣起緣滅,緣聚緣散。
2.  禍福相倚伏,快樂和痛苦必然相伴而來。
3.  父母夫妻子女摯友的關係,除了互相學習之外,
     往往不是來還債,就是來討債。
4.  有生必有死,天下無不散之筵席。
☆  畢生追求智慧的人妥善解決了「怨憎會」之苦,
      因為他們明白
1.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  智慧讓他們有能力將絆腳石變成踏腳石。
3.  不以人廢言,亦不以言廢人。
     必然將一個人的言論、思想和他的人格分開來判斷。
參考:《批評、批判、敵人、朋友》
☆  畢生追求智慧的人妥善解決了「求不得」之苦,
      因為他們明白
1.  智慧讓他們認識自己,有自知之明及懂得「對真理謙卑」。
2.  成功是因緣際會,往往包括了很多條件,
     例如智慧、天時、地利、人和、運氣、業力、努力、意志。
3.  塞翁得馬,焉知非禍?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蓋禍福相倚伏也!
4.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我們只能夠做到「未雨綢繆,盡人事,聽天命」,
     而在這個情況之下,忍耐才會顯示出它的價值!
參考:《樂觀、悲觀、如是觀》(四)
迫近真理的智慧,
不但能夠令智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不但能夠令智者將人生中的絆腳石變成踏腳石,
不但能夠令智者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
更加能夠令智者憑藉文字的工具,薪火相傳,
延續於千年之後,福蔭後世。

《知識和技術改善生活,智慧改變生命》

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何社會上部份人要追求智慧:
On  a  cosmic  scale,  our  life  is  insignificant,
yet  this  brief  period  when  we  appear  in  the  world
is  the  time  in  which  all  meaningful  questions  arise.
( Paul Ricoeur )
The  beautiful  thing  about  learning  is
nobody  can  take  it  away  from  you.
( B. B. King )
If  you  stop  learning,  you  stop  growing.
問題是:學習,會有先入為主的現象!
所以隨之而來的問題是:
一個人如何判斷所接受的概念可靠?
一個人如何判斷所學到的東西並非半垃圾?
一個人如何判斷所學到的東西是否蕪菁混雜?
這就牽涉到哲學裡的「知識論Epistemology

The   public  have  an  insatiable  curiosity  to
know  everything,  except  what  is  worth  knowing.
( Oscar Wilde )
difficult, complex, but right
未接觸過哲學的人,會覺得哲學是個神聖又困難的領域,
正如喜歡聽音樂的人,會覺得音樂是個神聖又神秘的領域。
未接觸過哲學思考的人不會明白:

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意志和毅力隨時都可能會被浪費。
所以哲學和教育必須面對同一問題:
那些知識對人生最為重要?
由於人類有不同的天賦,所以必須考慮個別因素。
懂得如何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已經具備相當的智慧。

True  wisdom  is  to  know
what  is  best  worth  knowing,
and  to  do  what  is  best  worth  doing.
( Edward Porter Humphrey )
西方哲學思維的建議是:
We  need  to  navigate  our  lives  with
enough  wisdom  which  differs  from  person
to  person  depending  on  their  destinies.
Ask  yourself  what  is  really  important,
what  is  crucial  to  your  life,

and  then  have  the  wisdom  and  courage
to  build  your  life  around  your  answer.

叔本華也許是西方思想家中,
第一個提出「知難行易」這個概念的人。
他明白「知最難」,行比較易,
因為行只需要性格配合,只需要毅力,
甚至可以用群眾壓力和制度來威逼。
一旦「知」出了問題,就會選錯起跑線,
即使選對起跑線,亦可能方向錯誤。
一旦選錯了起跑線,努力或者有毅力的「行」,
就會完全浪費,成為一個天大的笑話

My  desire  is  for  wisdom,
not  for  the  exercise  of  the  will.
The  will  is  the  strong  blind  man
who  carries  on  his  shoulders
the  lame  man  who  can  see.
( Arthur Schopenhauer )
聰明人都知道,
知識和技術是對自己的一種良好投資,
但學習知識和技術除了要付學費之外,
還要加上個人的努力和時間,肯定沒有 free lunch

知識可以靠互聯網協助,技術需要親身磨鍊,
雖然它們都是一種可以空著雙手,隨身帶走的投資,
但不要忘記,兩者其實都可以請人代勞:
有了錢之後,可以聘請知識和技術人員代勞!
由於互聯網一日千里的蓬勃發展,
反而培育智慧出現了大量內容方面的 free lunch
只不過依然需要個人的努力、時間和思考能力去親近。
佛家所說的「佛」就是「覺者」的意思,「覺」就是「悟」,
「覺、悟」當然需要足夠的智慧來思考人生重大的課題!

In  the  conditions  of  modern  life  the  rule
is  absolute,  the  race  which  does  not  value
trained  intelligence  is  doomed.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常見的現象是,
1.  一般人懂得衡量知識的價值,但不太懂得如何衡量智慧的價值。
他們不明白知識和技術需要不斷更新,因為知識和技術會落伍,
唯獨智慧跟你一世。

2.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有智慧,但大部份人只願意付出少少的代價。
原因是甚麼?
筆者認為可能和下面五個原因有關:
1.  培育智慧是一條比較學習知識和技術更為艱辛和崎嶇的道路。
2.  培育智慧並沒有受到「教育界」的重視。
即使理論上應該會重視宗教精神的教會學校,對它們來說,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亦只不過是一句口號。
3.  表面上智慧似乎不能夠帶來比較具體和實際的利益。
所以一般人只願意為「可以拿到文憑的知識和技術」付出代價。
4.  在培育智慧的過程中,必然需要面對如何克服四大阻力──
資本主義配合全球化所鼓勵的人性陰暗面:貪婪自私
雅俗共賞及不必要的虛偽,鄙視或歧視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面子和輩份置諸真理和公德之上的誘惑。
5. 知識和技術如果學習得不好,
不明白它們的根源和應用範疇,就會產生「所知障」。
培育智慧,就是要讓學習知識和技術的人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所知障」其實是「信念障」。

Knowledge,  skills  and  wisdom  have  one  thing
in  common:  they  are  all  subsets  of  truth.
( Jason Ling )
關鍵是可以拿到文憑的知識和技術,
也許可以解決經濟問題,給我們帶來更美好的生活,
但智慧卻可以解決人生中種種抽象而重大的課題,
提供給我們更多選擇的空間,給我們帶來更美好的生命!

因為要鍛煉智慧,需要努力認識自己,管理自己,
對個人的性格、興趣、長處、短處都能掌握,

需要知己知彼,對人性的高點和低點有徹底的理解,
需要從整個人生及道德的角度來判斷
「個人在人生旅程中應如何作出抉擇」;
鍛煉智慧,除了需要培養宏觀的森林思維之外,
亦需要培育追根究底、鍥而不捨的根源思維」。
知識和技術需要不斷更新,
理論和技術都需要「學而時習之」
[前者的習是指實踐,後者的習是指練習],

智慧則需要畢生去學習。
簡而言之,
就是知識和技術改善生活,智慧改變生命。」
Never  mistake  knowledge  for  wisdom.
One  helps  you  make  a  living;
the  other  helps  you  make  a  life.
( Sandra Carey )
There  are  many  who  know  many  things,
yet  are  lacking  in  wisdom.
( Democritus )
Science  gives  us  knowledge,
but  only  philosophy  can  give  us  wisdom.
( Will Durant )
Knowledge  shrinks  as  wisdom  grows.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自然界的知識是無限的,人類的生命是有限的。
人類從探索自然界而得到的知識,
是日積月累、不斷地膨脹的,每個人所知的必然有限。
判斷甚麼知識和生命價值有關,是必須的,最起碼的智慧,
而和生命價值無關的知識,則往往出現在茶餘飯後的話題。
沒有足夠的智慧,生命將如何度過?
勵志者喜歡告訴我們:
當一扇門關上了之後,就會有另一扇門為我們打開,
但如果沒有足夠的智慧,我們會察覺到打開了的那一扇門嗎?

True  wisdom  comes  to  each  of  us  when  we
realize  how  little  we  understand  about  life,
ourselves,  and  the  world  around  us.
( Socrates )
Life  is  made  up  of  a  series  of  judgments  on
insufficient  data,  and  if  we  waited  to  run  down
all  our  doubts,  it  would  flow  past  us.
( Judge Learned Hand )
Life  is  the  art  of  drawing  sufficient  conclusions
from  insufficient  premises.
( Samuel  Butler )
心理學家榮格 Carl Gustav Jung 說:
「有些人身體健康,心智正常,但是卻不快樂。」
回歸心靈的人才會重視哲學,而哲學思考的鍛煉,

無非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有價值地活著!
Alain  de  Botton
Reintroducing  Wisdom  in  Everyday  Life

智慧唯一令人感慨的地方,
就是當我們向別人佈施智慧的時候,努力往往都會白費,
因為社會上大約有百分之四十的人只喜歡半桶水的思考,
喜歡將自己的面子、輩份和虛榮置諸追求智慧之上,

但只有百分之十的人才會喜歡鍥而不捨地追求智慧!
在未來二十年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蓬勃發展的時代,
智慧就會顯得越來越重要,以前曾經覺得足夠的智慧,
到了那個時代,就會變得落伍和不足。

追求智慧的人都有下列的共通點:
☆  They choose their teachers and friends carefully.
☆  They don’t hold grudges against good and wise people.
They always speak well of them,
and stay connected with them.
☆  They give more and do not expect any return.
  They are neither optimistic nor pessimistic.
They are realistic [如是觀].
  They take good care of their bodies,
exercise regularly, eat healthily,
spend time in nature, and laugh often.
  They enjoy critical thinking and reject foolishness.
  They share their wisdom openly.
  They accept what cannot be changed.
☆  They are perfectionists. They always try their best.

《愛智是一種信仰》

All  sorts  of  human  compassion  may  become
indulgences  or  even  addictions,  including  striving
after  wisdom,  which  is  the  only  form  of  addiction
that  is  always  good  because  it  can  burst  with
time  into  full  and  luxuriant  bloom  in  old  age.
The  desire  to  be  right  energizes  a  person  to
search  for  truth  and  wisdom,  and  to  seek  out
that  which  is  uplifting.  Then  he  begins  to
question  everything.  He  is  always  in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and  eventually  what  he  thinks,  he
becomes.  However  he  only  asks  life’s  crucial
questions  because  he  understands  that  nobody
knows  everything  and  so  he  doesn’t  have  to
have  an  opinion  about  everything.

( Jason Ling )
熱愛真理的人遲早都會明白「三大精神/態度」:
誠實  honesty懷疑  scepticism 和 批判 critique
是愛智的必須條件,否則怎可能產生智慧。
和天下所有的「學問」一樣,
任何稱得上是「信仰」的東西,一定有基礎假設,
英文叫做「公理」axioms / postulates
愛智這種信仰的「公理」有兩個特點:
1.  它們屬於價值觀,拒絕中立。
2. 
 它們是必須條件,是信仰的起步點。

由於「誠實」,「懷疑」和「批判」是愛智的起步點,
而且我們沒法證明它們是對或錯,
所以我們只能夠說「愛智是一種信仰」!
Philosophy  is  an  invitation  to
1.  think  with  intelligent  scepticism,
including  our  own  minds,

2.  contemplate  everything  that  interests  us,
3.  conquer  our  fear  of  death,
4.  look  at  our  lives  from  the  big  picture
and  continually  re-evaluate  our  perspectives,
5.  contemplate  humanity  from  a  big  picture,
6.  fight  for  freedom  within  ourselves,
namely,  to  regain  control  of  our  own  minds,
7.  fight  for  freedom  against  all  unnecessary
constraints from  society,
8.  contemplate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

( Jason Ling )

哲學思維的訓練,大致上包括了八方面:
1.  知識論 Epistemology / Theory of Knowledge
2.  關於政治、制度和人類自由的思考
3.  關於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涉及人生的意義
4.  關於人性、人際關係的思考和抉擇
5.  神聖和抽象價值的研究,涉及宗教精神及倫理學
6.  關於如何保障「多元、個別和差異」的思考
7.  認識自己、管理自己、創造自己
8.  關於文明去蕪存菁及薪火相傳的思考
「哲學」的敵人就是無知、愚昧、盲目、偏見、迷信、誤信。
愛智的人,一定不能忍受模糊不清的概念來左右自己的思想。
在名詞和概念的五里霧之中,愛智的人堅持要看到自己的五指!
所以知識論之中有「語意分析semantic  analysis
和「概念分析conceptual  analysis
愛智的人,不會讓自己的腦袋分成一格一格互不打通的部門,
然後將互相矛盾的思想放置在不同的部門,互不侵犯,和平共存,
就好像「左手做的事,不讓右手知道」一樣。

愛智的人,不會讓一個表面上「華麗漂亮的名詞」欺騙了自己,
於是不自覺地用了這些名詞去欺騙別人。
The  first  principle  [of  science]
is  that  you  must  not  fool  yourself,
and  you  are  the  easiest  person  to  fool.
( Richard Feynman )
有些人為面子而戰鬥,有些人為公義而戰鬥,
愛智的人為真理而戰鬥,為思想而戰鬥,因為愛智的人明白,
最困難及令自己感覺困擾的課題,往往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課題。
開啟智慧有「條鑰匙」:
1.  三大公理/精神/態度/價值觀:誠實,懷疑和批判。
2.  煩惱/困難/挫折。煩惱即菩提,煩惱可以轉化成智慧。
3.  自我批判的勇氣。
4.  謙卑:對追求真理「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5.  對神聖的宗教精神──真、誠、愛、智慧──非常敬畏。
6.  即使是個人偶像的聖哲先賢,亦不會盲目崇拜。

It  is  only  because  of  problems
that  we  grow  mentally  and  spiritually.
( M. Scott Peck )
Nothing  any  good  isn’t  hard.
( F. Scott Fitzgerald )
Fulfillment  was  to  be  reached  not  by  avoiding  pain,
but  by  recognizing  its  role  as  a  natural,  inevitable
step  on  the  way  to  reaching  anything  good.
( Alain de Botton, 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 )
There  are  no  shortcuts  to  any  place  worth  going.
( Beverly Sills )
All  things  excellent  are  as  difficult  as  they  are  rare.
( Baruch Spinoza )
Examined  Life  –  Cornel  West

這個世界上自稱愛智的人很多,
但當你發現他們用盡方法迴避關鍵課題的時候,
那麼只有四個可能性:

1.  他們在保護自己的面子,不敢承認自己的無知,
     以免損害了他們以往或者現在扮演的角色。
2.  他們認為面子和輩份比真理更重要。
3.  他們在保護一些未成熟、經不起批判的信念。
4.  他們並非愛智的人。
無論這些人如何道貌岸然,他們其實都是「假愛智」的人。
最令人頭痛的「假愛智」的人,就是那些有江湖地位,
有博士學位,但思考能力嚴重不足,自以為是「好人」,
又相信「好人」不需要具備足夠的思考能力,
於是為了保護面子,傾向於拒絕承認的錯誤,討厭批判。
並且堅持批判者應該為羞辱他們的思考能力而道歉。

站在人道、客觀和仁慈的立場,
只要這些「假愛智」的人沒有公職或教職在身,
只要他們不去行騙,不做傷天害理的事,
我們絕對同意每個人都有:

1.  自以為聰明的自由,
2.  驕傲、堅持自己並不愚蠢的自由,
3.  自負的自由,
4.  懶得思考,或者沒有能力思考,但自我感覺良好的自由

他們只是沒有「要求別人相信他有思考能力」的自由!
Growth  begins  at  the  end  of  your  comfort  zone.
字上面是一個字,
表示「真知識」對培育智慧非常重要。
字下面是一個字,
表示對真理的「熱愛」非常重要;
表示對真理的「悟性」非常重要;
表示「赤子之心」對培育智慧非常重要;
赤子之心具備「好奇心」,具備「嘗試和冒險的精神」;
而最重要的是赤子之心具備「真」和「誠」!
字右面是一個字,
表示要獲得真知識,需要學習如何「問問題」,
需要和有思考能力的人請教、討論和辯論。
字左面是一個字,
表示追求智慧的人要懂得「問問題」,
表示真理有如利箭一樣強而有力,
表示接近真理的人有能力「一矢中的」,不會「無的放矢」,
而箇中的高手更有如擁有小李發刀的功夫,例不虛發。

字下面是一個字,
表示追求智慧需要不斷地批判,既向外,亦向內。
需要終身學習,需要晝夜思想,需要日積月累,
需要去蕪存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最後大徹大悟,抵達融會貫通的境界。
字是形聲字,上面的字可以是同音字,
」字可以代表靈光一閃,靈機一觸,或者覺醒。

如果說「慧」字也是會意字,那麼「」就是掃帚,
暗指「心」需要「時時勤拂拭」,亦有去蕪存菁的意思,
而去蕪就必然需要批判,而批判就一定會犯佛家的口業,
這是所有佛教徒都需要面對的課題。

You  know  you  are  addicted  to  philosophy
when  you  find  out  that  abstract,  clear  and
critical  thinking  is  like  breathing.
You  have  no  choice.  Nothing  can  stop  you.
( Jason Ling )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更加沒有別人可以代替你吃的午餐。

智慧是去蕪存菁的能力,但去蕪存菁談何容易;
智慧的增長,來自謙卑的態度,來自艱苦的耕耘,
來自和古今中外智者的交往,學習及對話,
來自畢生的努力,包括一點一滴的累積和不斷的修正,
來自更困難的融會貫通。

The  higher  we  are  placed,
the  more  humbly  we  should  walk.
( Marcus Tullius Cicero )
面對真理的追求,面對浩瀚廣闊的知識,
做學問的人怎可能不謙卑?
如果拒絕和愚蠢人比較,只和歷史上的巨人比較,
做學問的人絕對不可能產生「無敵是最寂寞」的感慨!

思考,從來都是辛苦的;嚴謹的思考更是痛苦的。
俗語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般是指生活,
是指「捱世界」,其實這句說話也適用在思考之上。
追求真理,追求智慧,最緊要是思考方面肯吃苦,
不怕吃苦,並且苦中作樂,因為艱苦的思考孕育智慧。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有智慧,
但大部份人只願意付出少少的代價,
以為智慧可以少勞而獲或者少勞多獲。
如果愛智的熱誠不足,必然半途而廢,
試問在追求智慧的路途上能夠走多遠?
只有愛智的修行者才會和哲學簽了賣身契。
愛智的人,在重大的課題上取難不取易,

一定立志終身與困難擁抱,和挑戰接吻。
也許每位真正愛智的人,都但願能夠沒有我中的愚昧,
只餘真理,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人生的路途上,只有具備足夠的智慧和對真理的愛,
才有能力將愚昧的絆腳石變成提昇智慧的踏腳石。

Stumbling  blocks  are  just  stepping  stones,
only  after  you  have  gained  enough  wisdom.

哲學,本來就是一場戰爭,
萬馬奔騰的戰場就在每個哲人的腦海之中。
大部份浸淫在哲學生活中的人,
都必須花上十多二十年不懈的努力,
在腦海中不斷地作戰,才能夠有少許成就。

腦海裡的戰爭  turbulence  可以帶來清晰的頭腦  lucidity
而清晰的頭腦可以帶來心靈的寧靜  serenity
帶來面對逆境時的泰然  equanimity
哲學鍛煉,可以視為強化人類精神健康的一個抽象免疫系統。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每一個挫折,每一個批評,每一個侮辱,
都蘊藏著部份的真理,都可以替智者帶來益處。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禍福相倚伏!
What  is  to  give  light  must  endure  burning.
( Viktor Frankl )
We  do  not  know  what  is  really  good  or  bad  fortune.
( Jean-Jacques Rousseau )
Battles  in  the  mind  create  peace  in  the  soul.
哲字,古文是三個吉字

《哲學就是愛智》

Rightly  defined
philosophy  is  simply  the  love  of  wisdom.
( Marcus Tullius Cicero )
哲學的定義告訴我們,
從事哲學的人需要追求智慧,需要對真理有熾熱的愛,
然而愛智的人不一定就能夠立即擁有智慧,
要想增添智慧,除了需要有冷靜的頭腦,
需要不斷努力,晝夜思想,不能夠懶惰之外,
還需要接受極其嚴謹的思考鍛煉,

所以愛智是人類一種綜合感情和心智的活動。

Following  the  thoughts  of  a  great  man
is  an  entertaining  science.
( Alexander Pushkin )
We  must  form  our  minds  by  reading  deep
rather  than  wide.
( Quintilian )
追求智慧,既是人類生命意義的其中一種選擇,
亦是人類文明發展精華之所在。
「哲學」讓我們明白,
熱情和感性只不過是一種能量,
如果沒有「冷靜和理性」的駕馭,能量就會被浪費,
甚至誤入歧途,輕微者只是產生偏好和偏見,
嚴重者會因為保護個人的面子而放棄理性,拒絕批判。

冷靜和理性只不過是一種工具,
如果沒有「熱情和感性」的驅策,往往會半途而廢。
換言之,追求真理,愛真理,愛智,需要能量來驅策,
如果「熱情和感性」是陽,「冷靜和理性」是陰,

那麼愛智一定是陰陽的調和,陽中有陰,陰中有陽
應用「哲學」,當然會牽涉到「道德」的課題,
人類的高層次「道德」牽涉到同理心及對人類的愛,
既需要鍥而不捨的理性,也需要熱情和感性,
同樣需要陰陽的調和。
人類一旦出現「不同的道德判斷」,
必然是由於理性的高低參差,及情感的高貴抑或狹隘。

粗略地說,
西方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偏向了「冷靜和理性」,
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偏向了「熱情和感性」,
當陰陽調和,融會貫通,就產生了「愛和智慧」。
再說清楚一點,愛和厭惡並不一定互相排斥,
歧視和尊重亦並不一定互相排斥,

如果不是憎恨和討厭「虛偽hypocrisy
人怎可能會重視honesty / sincerity
不重視honesty 又怎能追求truth
如果不是對追求真理有熱忱  enthusiasm
人又怎會願意刻苦地去思考和批判?
各位可發現這段文字之中,
有多少個和強烈感情有關的字眼嗎?
開始明白愛智是怎麼一回事嗎?
Ralph  Waldo  Emerson  said  that,  “Nothing  great
has  ever  been  achieved  without  enthusiasm.”
The  word  enthusiasm  comes  from  ancient  Greek──
en  and  theos,  meaning  God.  And  the  related  word
enthousiazein  means  “to  be  possessed  by  a  god.”
( Eckhart Tolle,
   A new earth awakening to your life’s purpose,  p.302 )

愛智 [對智慧的追求和探索] 就是哲學思考的動機,
而哲學思考,應該能夠達到培養智慧的功能。
愛智是
心靈  soul 主持大局的徵象,
因為「誠」和「真」都是「心靈」的糧食。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對不對?
而「假愛智」則是  ego 主持大局的徵象。
由於沒有「心靈  soul 的監管,
能量 (憎恨和討厭) 和工具 (冷靜和理性) 都可能誤入歧途!
「智慧」和「愛」是一個銅板的兩面,
追求「智慧」的人自然會同時追求「愛」。
如果哲學回復了「愛」的含義,
那麼能夠培育智慧,應用在生活之中的哲學,
能夠用最顯淺、清晰、正確的語言,用恰當的譬喻來表達,
讓大部份追求者都容易接近的哲學,才是有愛心的哲學!
有愛心的哲學不但是「愛智」,
更是培育全人類的「愛」和「智」!
所以一個愛智者的理性和情感,不會有衝突。

Where  wisdom  reigns,  there  is  no  conflict
between  thinking  and  feeling.
( Carl Jung )
某些音樂最接近心靈中神聖的感覺,
所以最適合用來表達哲學追求者對「智慧」和「愛」的崇敬。
Ana Vidovic《Cavatina》

從這個角度來看,真正愛智的人,才是「哲學」的追求者。
Anything  we  love  can  become  an  addiction.
Philosophy  is  an  addiction  of  the  wise.
( Jason Ling )
哲學追求者不需要有文憑,不需要有學位,
只需要有一份對真理異常執著的精神,
而且要執著到認同真理比自己還重要的程度。
所以哲學追求者除了喜歡朝思夕想及任由思想自由馳騁,
對追求真理愛到發燒,廢寢忘食,晝夜思想,
不知人間何世,可以用「朝聞道,夕可死矣」來形容之外,

還會反思一切影響自己思考的因素。
佛教的勇猛精進應該和西方的愛智來自同一根源源
──來自人類追求理性及精神文明的內在驅策。
從宗教的角度來看,「愛智」即是「修行」!
而「修行」的好處,除了是看破生死,對死亡無所畏懼之外,
還可以讓資深或者好學的修行者在面對命運的起伏和挑戰時,
有足夠能力從容地應付。

Love  has  no  age,  no  limit;  and  no  death.
( John Galsworthy )
愛,本來就是一件悲喜交集的心靈元素!
因為無論是怎麼樣的愛,只要是來自心靈,
容易令人受傷 vulnerable,即使這個愛和其他人無關。
由於修行艱苦困難,所以愛智一向是苦樂參半的事!
因為哲學思考的痛苦和歡悅,亦是手牽手而來。

智慧增長,是喜、是樂!
可以令人生充滿了生命的歡悅!
然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智慧的增長,來自艱苦的耕耘,
獲得智慧的過程,是苦、是痛,
因為思考從來都是辛苦的,而嚴謹的思考令人更是加痛苦。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The  mind  conceives  with  pain,
but  brings  forth  with  joy.

( Joubert, Pensees, 1842 )
Find  a  place  inside  where  there’s  joy,
and  the  joy  will  burn  out  the  pain.
( Joseph Campbell )
I  know  you’re  tired  but  come,
this  is  the  way.
( Jalaluddin Mevlana Rumi )
香艷的玫瑰怎可能沒有刺?它們必然相伴而來。
就好像禍和福必然相伴而來,煩惱可以促成菩提,
所以愛智肯定是苦樂參半,苦中作樂的事,

很多怕思考辛苦的人寧願愛「知識」和「姿色」!
如果人類之中沒有部份人擁有心靈,
人性之中沒有愛智的基因,愛智如何能夠薪火相傳?
我們不能夠肯定所有人都有心靈,
所以亦不能夠肯定所有人都會愛智,
我們只能夠肯定愛智者有不同程度的愛智。
當極度愛智的人功夫達到了足夠程度的時候,
才有機會出現「剋期取證」的開悟。

When  you  want  wisdom  and  insight
as  badly  as  you  want  to  breathe,
it  is  then  you  shall  have  it.
( Socrates )
Truth  is  so  obscured  nowadays  and  lies
so  well  established  that  unless  we  love
the  truth  we  shall  never  recognize  it.
( Blaise Pascal )
And  the  day  came  when  the  risk  to
remain  tight  in  a  bud  was  more  painful
than  the  risk  it  took  to  blossom.

( Anais Nin )
In  the  midst  of  winter,  I  found  there  was,
within  me,  an  invincible  summer.  And  that
makes  me  happy.  For  it  says  that  no  matter
how  hard  the  world  pushes  against  me,
within  me,  there’s  something  stronger──
something  better,  pushing  right  back.
( Albert Camus )
Elvis  Presley
I  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  With  You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而是要追求「道/真理/智慧」,
因為智慧可以帶往下一生,可以累世累積。
修行者一旦愛上追求「道/真理/智慧」,

就會放棄許多和追求「道/真理/智慧」無關的東西,
例如在物質方面變得很知足,只要能夠不需要行乞,
就已經心滿意足;
然而在追求智慧方面卻會非常貪婪,
因為明白器小盈,所以智慧的容器必須要大,
足以裝載及累積更多的智慧,
所以愛智者不但會得隴望蜀,得寸進尺,鍥而不捨,
而且會對智慧情深似海,每天愛你多一些,
對智慧的愛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所以愛智是一種刻骨銘心的愛,是一種生活,
愛智成為了一種「信仰faith
一旦有了足夠的智慧,就能夠「福慧雙修」。
所以愛智的人,一定與困難抱擁,和思考挑戰接吻。

It  is  only  because  of  problems  that
we  grow  mentally  and  spiritually.
( M. Scott Peck )
Therefore  difficulties  and  times  of  stress
may  also  be  times  for  growth.
所有喜歡哲學思考的人都明白: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追求智慧並非進入錢鍾書的「圍城」,
因為在城裡的人樂不思蜀,希望更多城外的人衝進來。
Alex  Gendler
Plato’s  Allegory  of  the  Cave

問題是,如果年青人欠缺了哲學思考的訓練,
當其中部份還有殘餘心靈的人一旦「人到中年」時,
他們將如何解決內心的「空虛感emptiness
這一些大半生並沒有選擇行走在心靈道路上的人﹐
他們活著,可以單靠食物嗎?
可以單靠吃喝玩樂嗎?可以單靠男女之間的愛情嗎?
Sometimes  we  feel  empty;  we  feel  a  vacuum,
a  great  lack  of  something.  We  don’t  know  the  cause;
it’s  very  vague,  but  that  feeling  of  being  empty  inside
is  very  strong.  We  expect  and  hope  for  something
much  better  so  we’ll  feel  less alone,  less  empty.  The
desire  to  understand  ourselves  and  to  understand
life  is  a  deep  thirst.  There’s  also  the  deep  thirst  to
be  loved  and  to  love.  We  are  ready  to  love  and  be
loved.  It’s  very  natural.  But  because  we  feel  empty,
we  try  to  find  an  object  of  our  love.  Sometimes  we
haven’t  had  the  time  to  understand  ourselves,  yet
we’ve  already  found  the  object  of  our  love.  When
we  realize  that  all  our  hopes  and  expectations  of
course  can’t  be  fulfilled  by  that  person,  we  continue
to  feel  empty.  You  want  to  find  something,  but  you
don’t  know  what  to  search  for.  In  everyone  there’s
a  continuous  desire  and  expectation;  deep  inside,
you  still  expect  something  better  to  happen.  That
is  why  you  check  your  email  many  times  a  day

( Thich Nhat Hanh )
The  insistent  feeling  that  something  is  not  right
with  our  lives  and  the  longing  to  be  restored  to
our  better  selves  will  not  go  away.  Our  fears  of
death  and  being  alone,  our  confusion  about  love
and  sex,  and  our  sense  of  impotence  in  the  face
of  our  anger  and  outsized  ambitions  bring  us
to  ask  our  first  sincere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 Sharon Lebell )
When  the  soul  cries  out,  it  is  a  sign  that  we  have
arrived  at  a  necessary,  mature  stage  of  self-reflection.
The  secret  is  not  to  get  stuck  there  dithering  or
wringing  your  hands,  but  to  move  forward  by
resolving  to  heal  yourself.  Philosophy  asks  us  to
move  into  courage.  Its  remedy  is  the  unblinking
excavation  of  the  faulty  and  specious  premises  on
which  we  base  our  lives  and  our  personal  identity.
( Sharon Lebell )
Philosophy’s  purpose  is  to  illuminate  the  ways
our  soul  has  been  infected  by  unsound  beliefs,
untrained  tumultuous  desires,  and  dubious  life
choices  and preferences  that  are  unworthy  of  us.
( Sharon Lebell )
Sharon Lebell
The Art of Living :
The Classical Manual on Virtue, Happiness, 
and Effectiveness, 1995
http://www.movemequotes.com/epictetus-quotes-from-the-art-of-living/

《哲學是甚麼》

語言的目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知識的傳遞,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語言,阻礙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溝通,
阻礙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幸好人類有四種共同的語言:

其一是數學,其二是科學,其三是音樂藝術,其四是哲學
在人工智能電腦的時代,還增添了第五種人類共同的語言,
就是電腦程式語言,蘋果電腦的 Tim Cook 甚至說,
懂得電腦程式語言,比起英文的聽寫講可能來得更重要。

其他的種種語言,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歷史和文化的影響,
而在不同文明之中產生頗大的差異,
只有以上五種人類共同的語言才比較容易達到共識,
而達到共識的難易程度,由淺至難,
亦依數學、電腦程式語言、科學、音樂藝術、哲學、
這個次序排列,以哲學最難達到共識。

哲學語言和日常生活的語言不同的地方是:
哲學的語言必須嚴謹定義,
所用的詞彙只能夠有一個不容易誤導的意思。
Rightly  defined
philosophy  is  simply  the  love  of  wisdom.
( Marcus Tullius Cicero )
哲學的英文名稱  philosophy  來自希臘文
philosophia──philo,  love;  sophia,  wisdom──
philosophy  即是  love  of  wisdom
換言之,「愛智」就是「哲學」這個名稱的原本意思。
古希臘哲人及數學家 Pythagoras  of  Samos
應該是第一個使用  philosophia  這個名稱的人,
而且他亦自稱為  philosopher

1837 年日本學者 西周Nishi Amane 1829-1897)
philosophy 翻譯成哲學」,
遺失了「愛」的含義,是極之嚴重的缺失,
因為「愛智」這個詞彙暗示了「道」的艱澀難明,
所以智慧的追求永無休止,必須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必須與時並進,去蕪存菁,融會貫通,才能夠迫近「道」!
如果將 philosophy 只是翻譯成「哲學」,

會令人誤會「哲學」只不過是一門學問,和其他學科並列;
其實「哲學」除了是一門關乎思考的學問之外,
還是一種分析的工具,一種追求真理的生命態度,
甚至是一種「信仰」。

There  is  no  turning  back.
( Hugo Chavez )
The  small  wisdom  is  like  water  in  a  glass:
clear,  transparent,  pure.
The  great  wisdom  is  like  the  water  in  the  sea:
dark,  mysterious,  impenetrable.
( Rabindranath Tagore )
「哲學」是整體性、綜合性、批判性、尋根究底的學問。
和其他學問不同的地方是「哲學」完全沒有範疇,
「哲學」可以是一個學系,但「哲學」是不分學科的,
因為哲學追求的,本來就是自由!
「哲學」,是一門追求理性和思考自由的學問。
「哲學」追求的是扶搖直上,在高空中縱橫馳騁,
「哲學」追求的是寬厚廣博、高瞻遠矚,宏觀的視野,
由於人世間所有的「知識」只不過是「哲學」的食物,
所以「哲學」從不著意它在「知識」方面的領土。

當某些概念和思考還未能夠用可靠的實驗和數據來研究的時候,
就暫時屬於「哲學」的範疇;
當某一學科的某一範疇已經有可靠的實驗和數據來研究的時候,
「哲學」隨時可以讓路,
而任何學科亦必然會開闢出新的土地讓「哲學」來管轄。
Philosophy  begins  with  the  understanding  that
you  cannot  just  observe  or  experience  and  then
report  what  you  see,  because  how  you  conceptualize
and  symbolize  alters  experience.
( Eugene Gendlin )
Nothing  gives  rest  but  the  sincere  search  for  truth.
( Blaise Pascal )
In  philosophy,  the  concepts  with  which  we  approach
the  world  themselves  become  the  topic  of  inquiry.
A  philosophy  of  a  discipline  such  as  history,
physics,  or  law  seeks  not  so  much  to  solve
historical,  physical,  or  legal  questions,  as  to  study
the  concepts  that  structure  such  thinking,  and
to  lay  bare  their  foundations  and  presuppositions.
( S. Blackburn,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2005 )
唯一可惜的是,由於近代科學發展迅速,
分支和分工越來越精細,哲學家跟不上發展的步伐,
即使心有餘亦力不足。
莊子一早就看出知識會產生的一個問題: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所以知識方面的精細分工會繼續進行,
看來科學界新開闢出來、屬於哲學範疇的土地,
只能夠靠科學家自己去耕耘了。
換言之,在知識膨脹的世代,
每一門學問都需要培育出屬於自己那一門學問的哲學家。

Philosophy  begins  in  wonder.  And  at  the  end
when  philosophic  thought  has  done  its  best
the  wonder  remains.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Astonishment  is  the  root  of  philosophy.
( Paul Tillich )
I  do  not  know  how  to  teach  philosophy
without  becoming  a  disturber  of  the  peace.
( Baruch Spinoza )
Everything’s  already  been  said,
but  since  nobody  was  listening,
we  have  to  start  again.
( Andre Gide )
Every  man  gets  a  narrower  and  narrower  field
of  knowledge  in  which  he  must  be  an  expert
in  order  to  compete  with  other  people.  The
specialist  knows  more  and  more  about  less  and
less  and  finally  knows  everything  about  nothing.
( Konrad Lorenz )
「哲學」的領土不是「知識」,而是它所運用的思考工具
所以「哲學」重視的東西至少有七樣:
1.  謹慎的觀察。
2.  嚴謹的思考方法。
3.  一定會思考「生、無常、死、意義」四大課題。
4.  對外界事物必須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包括人類文明中的所有習俗和信念。
5.  對個人腦袋這件最重要的思考工具,
     同樣擁抱懷疑和批判的精神,所以重視內省和自我批判。
6.  對尚未有答案的課題提出「假說/猜想」,
     能夠做實驗去證明的,就必須去做實驗。
7.  熱愛「道/真理/智慧」,致力去蕪存菁,慢慢迫近它們。
那麼「哲學」有何實用價值?
「哲學」除了意圖解決自然界事物之來龍去脈外,
亦必然重視「哲學」在人類生活方面的實際應用,
這種「哲學」就是追求智慧,我們稱之為「生命哲學」。
Philosophy  recovers  itself  when  it  ceases  to  be  a
device  for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ers
and  become  a  method,  cultivated  by  philosophers,
for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s  of  men.
( John Dewey )
「哲學」讓人想起了無窮無盡的空間,
「哲學」讓人想起了莊子所說「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大鵬鳥,
「哲學」讓人想起了人類對智慧永無休止的慾望,
「哲學」讓人想起了飽歷風霜的松柏,沙漠中的綠洲,黑夜裡的燈塔,
「哲學」讓人想起了武術大師李小龍如何將之應用在武術之上。
「哲學」讓我們有機會認識自己,控制自己,改變自己,創造自己。
「哲學」讓我們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不一樣的人際關係。

「哲學」讓筆者想起了紫微斗數中的「紫微貪狼與空劫」在卯酉宮。
「哲學」讓人想起了人類和文明的進化,想起了人類未來的希望!
Philosophy  involves  independent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out  the  big  questions  and  controversial  issues.
Philosophical  questioning  presupposes  flexibility  of
thought,  openness  to  all  ideas  and  detachment  from
beliefs,  theories  and  even  paradigms.
Many  big  questions  are  also  addressed  by  religions.
However,  there  are  religions  which  still  prefer
indoctrination  and  resist  critical  scrutiny.
「哲學」對世俗參與者的要求,也許只是一張文憑,一個學位,
而參與者未必一定會對智慧產生狂熱的愛,
因為世俗的參與者往往看重的是那張文憑,那個學位,
而並非「哲學」本身。
況且象牙塔裡的哲學,部份是思考的遊戲,往往只關注小問題,
可以看成是「純理論的哲學」,

不一定願意理會人類自身面臨的重大危機和挑戰,例如:
自然生態、政治制度、社會文明、精神道德、心靈信仰、
人生價值…… 等等的課題。
「哲學」其實已經分成了兩大部門:
一個部門孤芳自賞,走入象牙塔,分工精細,
研究樹木,忽略森林, 成為大學裡的一個科目;
另一個部門走入群眾,對人類的生活、生存、進化、
學問、科技、宗教、心靈、意義……等等,
作出整體及根本的研究和反思,以安頓生命為目標。
Philosophy  ought  to  question  the  basic  assumptions
of  the  age.  Thinking  through,  critically  and  carefully,
what  most  of  us  take  for  granted  is,  I  believe,
the  chief  task  of  philosophy,  and  the  task  that
makes  philosophy  a  worthwhile  activity.
( Peter Singer )
即使哲學是所有人類學問和學科的基礎,包括科學 Sciences
社會科學 Social Sciences人文學科 Humanities
和所有鼓勵追求智慧、破除迷信的宗教 Good Religions

即使哲學訓練是立志做學問和修行的人必須具備的一張通行證,
站在分享智慧、普及智慧和薪火相傳這三個重大的角度來看,
我們依然需要問:「哲學有用嗎?」
因為這牽涉到如何「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課題。

如果讀者接觸過佛教的經典,就會發現經典中所用的詞彙,
有意無意之間已經脫離了群眾的掌握,儼然成為了一種專業;
盡力顯淺易明,能夠走入群眾的哲學,

能夠替我們解決心靈上切身課題的哲學,才是有用的哲學。
換言之,除了每一學科的哲學之外,
對一般人來說,他們最需要的是能夠應用的「人生哲學」,
可以幫助他們在遇上突發而且複雜的事件之前,
內心已經有所準備,懂得如何應付及處理,不至手足無措!

…philosophy,  which  to  the  superficial  appears
a  thing  so  remote  from  the  business of  life  and
the  outward  interests  of  men,  is  in  reality
the  thing  on  earth  which  most  influences  them,
and  in  the  long  run  overbears  every  other  influence
save  those  which  it  must  itself  obey.
( John Stuart Mill, Essay on Bentham, 1838 )
All  serious  conversations  gravitate  towards  philosophy.
( Ernest Dimnet )
一言以蔽之,
哲學是甚麼?哲學就是愛智,就是磨鍊思考工具。
愛智是甚麼?
愛智既可以是追求自然界的真理,也可以是追求人世間的真理。

智慧是甚麼?智慧就是去蕪存菁的能力!
如果要說得文雅好聽,哲學家的工作就是運用批判思維,

將人類文化、制度、道德、心靈、科技、宗教…
等等各方面的概念去蕪存菁,歧視蕪,尊重菁,
如果說得俗一點,哲學家的工作就是判斷垃圾,
然後清除垃圾,這就是去蕪存菁的功夫。

The  dynamic  element  in  my  philosophy,
taken  as  a  whole,  can  be  seen  as  an  obstinate
and  untiring  battle  against  the  spirit  of  abstraction.
( Gabriel Marcel )
筆者按:
雖然哲學和思考是筆者晚年的摯愛,
其次是中年時期不分伯仲的紫微斗數和教育,
但筆者並非讀哲學出身,對哲學的認識淺薄,

而且駕馭文字的功力亦未夠班,
所以寫和哲學有關的文章不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往往寫完之後一星期再看,就很不滿意。
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了下一代的中學生及華夏文明新陳代謝的著想,
有「心」之餘,還需要有一個「厚顏有恥」的開始,
所以筆者終於鼓起勇氣寫這一系列的哲學文章。
最後,
筆者需要指出,哲學、心理學、紫微斗數和教育,

四者的關係非常密切,他們遲早會密不可分,
要學好紫微斗數就需要同時學好哲學和心理學。
要教好紫微斗數就需要學習教學的技能和方法,
就需要傳授嚴謹的思考方法,
因為學習紫微斗數的困難在於宮垣和星曜之間,
彼此互相影響,所以要掌握的變數非常多,
而且由於數學上排列組合的可能性亦非常多,
所以紫微斗數簡單之中有複雜,複雜之中有簡單,
和科學十分相似。

筆者常常強調「森林思維」、「根源思維」和「創意思考」
就是學習紫微斗數的三大工具。
「創意思考」需要的就是幻想力,
對真理謙卑的態度和用科學實驗印證的精神。
要攪好教育,就不能夠迴避哲學和紫微斗數!
筆者相信在未來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的時代,
用紫微斗數來判斷一位青少年適宜從事甚麼行業,
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和教育的關係亦越來越密切。
所以當紫微斗數導師談哲學和心理學時,
很多初學者他們以為與紫微斗數無關,
結果學了兩三年就會意興闌珊,最後只得放棄。

《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五)

[情緒亦是一件工具]
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 Bertrand Russell )
一般而言,情緒可以增強我們的記憶,
但情緒絕對不利於思考,因為它會影響我們理性,
令我們作出錯誤的觀察、認知和判斷,
只有某些情緒在某些抽象概念應用之下才可以例外。
腦袋需要營養和休息;
思考需要訓練、紀律、冷靜和孤獨;
人的情緒和直覺才需要安撫之後導向正途。
切勿誤會,直覺是很好的天賦,
但直覺只可以是問題的生產者,
生產完問題之後,絕對不應該讓直覺插手思考。
唯一的例外是:當我們回歸心靈,開啟了前生的智慧,
那麼直覺對思考就非常有用!

同理,熱誠也是一種情緒;
它是推動我們去尋找真理的動力,
但動力亦絕對不應該插手思考。
清晰的思考,不容許情緒和直覺插手!
很多人都以為思考是純屬理性的,其實並不對,
一切高層次思考都是源於一種感性的信仰。
對智慧的愛,追求智慧的熱忱,經歷過沉積之後,
就會領悟到「愛、智慧、勇氣」[知、仁、勇] 必然三位一體,
而最後亦必然引導思考者去建設個人的信仰。

Where  wisdom  reigns,  there  is  no  conflict
between  thinking  and  feeling.
( Carl Jung )
香港通識教育科其中一個公開的目的,
就是觸覺awareness
加深對社會、國家、世界和環境的觸覺」,
培養正面價值觀
試問,如果不從智慧的角度來培育,
這個公開的目的就只能夠是一個口號
沒有「愛」如何能夠「加深」觸覺?
沒有「智慧」,如何能夠判斷甚麼價值觀屬於「正面」?
「心靈」的思考是一種感性的「信仰」,
是因為「心靈」「愛真理」,而愛和熱忱就是一種情緒!
當愛這種情緒應用在追求真理之上,
就絕對不會影響到「心靈  soul」的思考,
因為「心靈」明白「我  ego的功用和位置,
不會讓「我  ego來插手思考,
因為「  ego」一向將情緒用在「贏別人」之上,
用在「爭奪物質、名氣和權力」之上,
用在出風頭,好大喜功之上,
  ego」會因為受人恩惠、拿了別人的五毛錢,
而胡思亂想、胡說八道,向語言偽術方向發展!
思考需要某類的性格配合,再加上足夠的培育,
性格一旦不符合,性格一旦擁抱虛偽,
當事人就不會「保守自己的心」,
思考就變成了
我  ego」的「博奕/度橋」!
  自尊如何建立 / 面子和輩份的地位
If  we  get  our  self-esteem  from  superficial  places,
from  our  popularity,  appearance,  business success,
financial situation,  health,  any  of  these, 
we  will  be  disappointed,  because  no  one
can  guarantee  that  we’ll  have  them  tomorrow.
( Kathy Ireland )
Power,  wealth,  fame,  intelligence,  success,
physical  attraction,  history  of  struggle,
artistic  or  athletic  achievements,

seniority  and  credentials  on  the  wall
do  not  make  you  a  decent  human  being.
( Jason Ling )
一旦你「愛真理」,堅持「真理才是你的生命」,
於是你就可以隨時放下自己的面子和輩份。
當我們能夠愛真理遠超過愛面子,
就會明白別人的名氣和地位根本並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他的推理和思考能力;
就會重視任何能夠顯露出自己思考上漏洞的指責。
當有人發現或者有人能夠指出某些論據,
足以推翻個人以往的成見、偏見時,你自然會十分高興,
因為這位「善知識」幫助了你思想上的成長。
你會驚訝:
「那些沒有根基的偏見、信念和意識形態,
    究竟最初是如何進入我的腦海之中?」
令你驚訝的這種現象其實很常見,
因為先入為主及潛移默化的威力,
只有願意思考的聰明人才會醒悟。

喜歡思考的人應該要求自己努力以赴,
努力自我批判,期望可以達到「無我之境」!

頗有點像王國維引用陶淵明詩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描述的「無我之境」。
「無我之境」中的這個我,當然是指「我  ego
  愚蠢人的價值
「心靈」喜歡和「心靈」交往,
不喜歡和讓「  ego」主持大局的愚蠢人爭論,
但「心靈」喜歡研究愚蠢人到底蠢在甚麼地方,
想知道究竟某些愚蠢人的愚蠢,
到底是個別的例子還是反映出一部份人的狀況,

因為這也是關於人類的部份真理。
愚蠢是相對的,視乎一個人所插手的事情而定。
我們都喜歡仁慈和充滿正義感的朋友。
如果他們尚未明白甚麼是「信仰」,
所以還未曾建設屬於自己的「信仰」,
誤以為仁慈和正義不需要相應的智慧,
以為十幾個人的思考可以勝過「集體智慧」。
有一天他們又參與一些他們能夠範疇以外的工作,
往往就出現了自取其辱的現象。
有多少人明白,凡是欠缺足夠智慧的浩然正氣,
力量必然不夠強,往往只能夠白白犧牲。
[心靈思考的信仰:愛真理]
很多人都「感覺」到思考的重要性,
但就是不知道思考至少可以分幾類。
同時忽略了必須先解決影響到思考的所有絆腳石,
包括民族的劣根性和一切個人的劣根性。
思考的過程中常常會遇上我們不想面對的事實和真理,
所以思考需要勇氣。
有愛,自然會有勇氣;
有愛,自然會對真理的追求有鍥而不捨的熱忱;
有愛,自然會視真理為自己的生命;
有愛,自然把個人的成見和面子置於真理之下;
有愛,最後自然會達到夢寐以求的「無我之境」!
「愛」和「真理」是絕配,
它們能夠走在一起,絕對是天作之合。
學藝術要學得開心,要先被感動,
有了「愛」才能夠興致不減,激情不滅,不斷去追求。
思考也是一樣,要先被「真理」感動,愛上真理,
才能夠興致不減,激情不滅,不斷地去思考,
在真假混雜的「假說」激流中奮勇搏鬥,抽絲剝繭,
分辨出各式各樣「假說」中的真假元素,然後作出判斷,
就好像不少魚類一樣,一直游向源頭平靜之處才產卵。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荀子。勸學》
如果一個人未曾接受過嚴謹的思考訓練,
沒有預先建設一套個人的「信仰」,
所謂「善良、寬容、堅強、珍惜」都成為了陷阱,
因為它們都很容易就混雜了面子和虛偽!
不懂得發掘心靈,回歸心靈的人,

不但會傾向讓「  ego」主持人生大局,
會將面子或者度橋置諸追求真理和思考之上,

所以思考能力一定不夠好;思考能力不夠好,
一旦人生或時代的挑戰越來越複雜,就未必足以應付,
往往就會被社會的信念和意識形態操縱思想和行為,
於是人生的煩惱就會多,精神壓力亦會大,
最好也只能夠做一塊懂得吃喝玩樂的行屍走肉。

Thinking  is  hard,  very  hard.
If  you  choose  to  be  lazy  in  thinking,
then  life  becomes  even  harder  because
you  may  not  be  able  to  face  adversity
and  so  will  be  easily  defeated  by

the  unfairness  and  vicissitudes  of  life.
( Jason Ling )
如果將「慈悲」看做「愛和智慧」的結晶,
將武俠小說中的「學武」看成思想,
那麼「學武/思想」就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屬於「心靈  soul」的思考,
另一類則是屬於「  ego」的度橋。
如果用這個說法去思考聖經中「保守你的心」,
去看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的哲理,
其中這節對話就蘊涵著豐富的教育意義:
《天龍八部》第33集 37:52 至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Wni2MoYARk
《天龍八部》第34集 0:00 至 22:3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xD1coBC7w
同時我們也會醒悟到香港人的所謂獅子山下的拼搏精神,
絕對不是用在在心靈思考方面,
而是用在勤奮生存和度橋賺錢方面。

思考需要嚴格訓練,需要性格方面的配合,
需要興趣,需要愛真理,需要謙卑,尤其需要勇氣,
需要對課題批判,更加需要自我批判,
因為「我」就是最重要的思考工具。

所以思考,其實並不容易!
Clear  thinking  and  arrogance  cannot  logically  coexist.
An  open  thinking  mind  requires  an  attitude  of
humility  towards  truth.  Only  with  such  an  attitude
can  one  construct  “faith”  over  a  period  of  time.
The  quality  of  our  thoughts,
whether  actualized  by  us  or  by  other  people,
determines  our  achievement  in  life.
( Jason Ling )

不喜歡思考,有很多原因,例如
1.  我們的中學教育只鼓勵半桶水的思考或抄襲,
欠缺真正思考和問問題方面的訓練。
2.  沒有能力思考。
3.  害怕思考。
4.  懶於思考。
5.  愛面子多於愛真理。
6.  喜歡用情緒反應來代替思考。
7.  誤以為經歷就是經驗,不需要反覆思考。
第二點和第三點往往和第一點有關,
因為中學的教育往往偏重於教書  schooling
從小學開始就用兩個錯誤的假設將小學生潛移默化,
扼殺學生們思考和問問題的欲望。
兩個錯誤的假設就是:
每個問題都有固定的答案」及「老師是知識的權威
而第四點至第六點雖然是大部份人類的劣根性,
但亦和第一點的缺失有關。
至於第七點,常見於自以為食鹽多過年青人食米者的身上。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become  victims
of  a  mostly  answers-based  curriculum.  Actually
some  knowledge  should  be  presented  to  students
as  contestable,  always  open  to  critique  and
is  continually  under  revision.
所以思考對不少人而言,仍是奢侈得很的欲望。
有些人甚至認為鼓勵思考和叫人「何不食肉糜」相似,
同樣惹人生厭,因為思考十分困難,從來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The  trouble  with  most  people  is  that
they  think  with  their  hopes  or  fears  or  wishes
rather  than  with  their  minds.
( Will Durant )
It  has  been  said  that  man  is  a  rational  animal.
All  my  life  I  have  been  searching  for  evidence
which  could  support  this.
( Bertrand Russell )

《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四)

讓我們來總結一下:
思考是否一種
信仰  faith」,
視乎思考的人是讓  ego來思考,
還是讓心靈  soul來思考。
Nothing  ever  goes  away  until
it  teaches  us  what  we  need  to  know.
( Pema Chodron )
香港人不是不重視思考,
只不過香港大多數人都比較務實,
所以大部份香港人讓「 ego」主持大局,
讓「 ego」來思考。
一般「 ego」重視物質、重視享受、
少數成功慾望強的「 ego」重視名、利、權,
於是不少香港人的思考,就集中於「謀略」方面,
即是俗語所說的「度橋」及學術上所說的「博弈」;
至於政治、社會、道德、哲學、宗教等等方面的思考,
香港人不是沒有興趣,
而是只懂得從個人或團體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去思考。
香港人認為「度橋」,再加上「利益」的考慮,
就是社會上成熟的人的思考,
任何其他出發點的思考,都屬於不成熟,甚至幼稚。
於是「半桶水思考prima  facie  reasoning 的現象,
就越來越嚴重。
出來社會工作之後,中學及大學裡的所謂「多角度的思考」,
往往變成了「各方面利益及其平衡的思考」。
這些自視為成熟的人認為:
考慮「各方面的面子」、「人數多少」和「權力大小」,
都比追求真理的思考更重要!
香港人的思考世界,變成了「度橋」獨霸的天下。
只要度的橋夠古惑,懂得在灰色地帶行騙,
只要勤力地去思考如何賺錢,而賺錢又能夠放眼世界,
就是一般人心目中的所謂「站得高、看得遠」!
「愛聰、反智、鄙德」、「執輸行頭慘過敗家」、
「識時務者為俊傑」、「良禽擇木而棲」……
成為了意圖出人頭地的「醒目仔女」的核心價值。
所以當 wrongly 定義不清時,
我們絕對不能夠同意這句說話:
Reserve  your  right  to  think,
for  even  to  think  wrongly
is  better  than  not  to  think  at  all.
( Hypatia of Alexandria )
讓「 ego」主持人生大局,讓「 ego」來思考的人,
在日積月累之下,就喪失了青少年時代追求真理的熱忱,
而且開始壓抑「心靈 soul」,認為神聖的東西不切實際,
漸漸對「虛偽」失去了防禦力,結果思考能力日漸下降,
最後讓真假混雜的概念操縱自己的思想。
一旦讓「 ego」來思考成為習慣之後,積重難返,
最後劣質的思考成為了心腹大患,病入膏肓,
一旦在社會上有少許「成功」,就更加沾沾自喜,
人到中年之後,物質欲望或名利權欲望大幅度上升,
而正義感就大幅度下降,人格就漸漸退化、貶值。
Those  who  write  about  their  thoughts
and  those  who  use  the  mass  media
are  the  shapers  of  ideologies.
We  can  vulgarize  our  ideology,
we  can  brutalize  it,
or  we  can  work  together
to  help  lift  it  onto  a  higher  level
and  create  a  healthy  civilization.
( Jason Ling )
另一方面,用「心靈 soul」來思考的人,
走的是一條完全不同的路。
初級的「心靈」重視屬於個人的「創造」;
中級的「心靈」重視「誠」、重視「真」;
高級的「心靈」重視「愛」、重視「智慧」。
所以「心靈」的思考,一定是追求「真理」,
一定重視「神聖sacred 的東西。
用「心靈 soul」來思考的人,
必然晝夜思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必然堅持「保守他們的心」。
《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四)
對於那些讓「心靈」主持大局的人來說:
思考是一種「信仰」,因為他們相信,
1.  自然界有真理存在。
2.  思考是追求真理的工具。
3.  逼近真理才能夠造就他們的精神生命。
4.  人只有堅持追求真理,才能夠維持對腦袋的優秀服務!
5.  真理比面子更重要。
一旦他們堅持「真理才是他們的生命」,
「承認錯誤、改正錯誤」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行為。
Eating  well  is  a  form  of  body  respect.
Similarly,  thinking  well  is  a  form  of  soul  respect,
available  only  to  people  who  still  have  a  soul,
who  are  still  striving  after  truth  and  wisdom,
and  who  are  not  inwardly  arrogant.
( Jason Ling )
Jordan Peterson
Reality and the Sacre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c3m0tt5KcE
[創意思考]
創意思考的先決條件是實際可行,能夠解決問題,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創意思考必須是古靈精怪的想法;
有時創意思考只不過是從根源去思考問題,
然後提出一個嶄新的角度去看問題而已。
培養出「根源思維」的人就容易有靈感,甚至創意澎湃!
問題是:無論是做好事還是做壞事,
一樣需要創新,一樣需要創意思考,
騙子、壞人、犯罪者何嘗不需要創新?
何嘗不會有創意思考?

Both  ego  and  soul  can  be  creative.
An  ego’s  creativity  produces  something
either  ugly  or  hypocritic;
Only  an  intelligent  soul’s  creativity 
can  produce  something  beautiful.
( Jason Ling )
即使是和文學及藝術有關的創意思考,也需要「」,
也需要「真和誠」,甚至需要「愛和智慧」!
有了「」之後,德行和創意就會源源不絕,
「生於其心之所不能已,非求其為報也。」
《韓非子。解老第二十》
與人分享智慧和創意,往往會得到更多的智慧和創意。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老子。八十一章》

Better  to  write  for  yourself  and  have  no  public,
than  to  write  for  the  public  and  have  no  self.
( Cyril Connolly )
Weakness  of  American  poetry──
it’s  anti-intellectual.  Great  poetry  has  ideas.
( Susan Sontag )
[My  idealism  is]  still  alive  and  well
because  without  it  the  business  of  the  writer
would  be  meaningless.  I  don’t  think  the  world
needs  to  be  told  stories  of  despair;  there  is
enough  despair  as  it  is  without  anyone  adding
to  it.  If  we  have  any  role  at  all,  I  think
it’s  the  role  of  optimism,  not  blind  or  stupid
optimism,  but  the  kind  which  is  meaningful,
one  that  is  rather  close  to  that  notion  of
the  world  which  is  not  perfect,  but  which  can
be  improved.  In  other  words,  we  don’t  just  sit
and  hope  that  things  will  work  out;  we  have
a  role  to  play  to  make  that  come  about.
That  seems  to  me  to  be  the  reason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writer.
( Chinua Achebe )
Good  stories  attract  us  and  good  stories  are
also  moral  stories.  I’ve  never  seen  a  really
good  story  that  is  immoral,  and  I  think
there  is  something  in  us  which  impels  us
towards  good  stories.  If  we  have  people  who
produce  them,  we  are  lucky…  I  feel  that
there  has  to  be  a  purpose  to  what  we  do.
If  there  was  no  hope  at  all,  we  should
just  sleep  or  drink  and  wait  for  death.
But  we  don’t  want  to  do  that.  And  why?
I  think  something  tells  us  that
we  should  struggle. 
We  don’t  really  know  why  we  should  struggle,
but  we  do,  because  we  think  it’s  better
than  sitting  down  and  waiting  for  calamity.
So  that’s  my  sense  of  the  meaning  of  life.
That’s  really  how  I  would  put  it,
that  we  struggle,  and  because  we  struggle,
that  struggle  has  to  be  told,
the  story  of  that  struggle  has  to  be
conveyed  to  another  generation.
You  have  struggle  and  story,
and  these  two  are  quite  enough  for  me.
( Chinua Achebe )
要培養某一方面的創意思考,除了需要有興趣之外,
還需要有冒險精神,不怕失敗,勇於嘗試。
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必須自己願意承擔冒險失敗的責任!
騙子、壞人、犯罪者、政棍們的創意思考,
往往不是推卸責任,就是讓市民承擔罪行的費用和惡果。

如何能夠讓青少年付出最少的代價,
能夠用最低的成本來冒險,一向是教學界的工作和責任。
創意思考當然和學術環境是否鼓勵思考有關!
創意思考需要一個思考自由的環境,
需要一個鼓勵冒險精神的環境。
所以鼓勵青少年冒險、創新,最初必然是:
1.  得到過來人明師的指導和啟蒙。
2.  觀摩及模仿巨人的作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  研究各種派別表達意念的方法。
4.  研究各種工具表達意念的長處和短處。
然後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就會發現純真的心非常重要,
所以要「保守自己的心」,堅持「真」和「誠」。

I’ve  always  felt  that  what  I  have  going  for  me
is  not  my  imagination,  because  everyone  has
an  imagination.  What  I  have  is  a  relentlessly
controlled  imagination.  What  looks  like  wild
invention  is  actually  quite  carefully  calculated.
( Terry Pratchett )
創意思考,當然需要批判思維的訓練。
除非從事和哲學有關的文字工作,
否則青少年並不需要太嚴苛的批判思維訓練。
高層次的創意思考有三大特點:
1.  必須在青少年時期打好基礎。
2.  一定和政治制度、道德及人生哲學有關。
3.  除了需要冒險精神之外,還需要具備極大的勇氣,

因為高層次的創意思考必然包括了「自我批判」。
為何要「自我批判」?
因為創意思考依賴的就是「我的腦袋」這件工具:
「我的腦袋」是否具備起碼的思考能力?
「我的腦袋」是否具備冒險精神?
「我的腦袋」是否有足夠的勇氣?
當創造力被環境束縛和壓制,
雖然會有百分之一的人不會受影響,
但對大部份人來說,創意思考的關鍵因素就不存在。
最後必須指出,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人發現:
創意思考其實並不需要太高的智力 (IQ of 130+),

但必須對某一方面有濃厚的興趣,將玩樂和工作合而為一。
在外人眼中,就只看到他積極、刻苦的練習和準備功夫,
創意在當事人被課題困擾,努力思考,
往往在蘊釀一段時間之後的休閒情況下,突然間出現。
一旦培育出創意思考能力之後,

這些人生命中的成就往往優於智力高的偏才。
The  creation  of  something  new  is  not
accomplished  by  the  intellect  but  by  the
play  instinct  acting from  inner  necessity.
The  creative  mind  plays  with  the  objects  it  loves.
( Carl Jung )

《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三)

雖然思考是辛苦一輩子的事,但可以提升個人的價值,
而且可以放慢腳步,甚至可以半途而廢尚有剩餘價值,
更何況思考是苦中作樂,有肯定投資回報的事情,
而懶於思考從來都不是能夠令人舒服一輩子的方法。
Idleness  is  the  stupidity  of  the  body,
and  stupidity  is  the  idleness  of  the  mind.
( Johann Gottfried Seume )
A  lazy  person,  whatever  the  talents
with  which  he  set  out,  will  have  condemned
himself  to  second-hand  thoughts  and  to
second-rate  friends.
( Cyril Connolly )
懶,易過借火!
愚蠢,唾手可得!
做人知足,放棄野心,對沒有才華的人來說,易!
仁慈,只要不考慮後果,否認好心會做壞事,易!
懶於思考,易!
接受半桶水的思考,易!
和思考上同樣平庸的人埋堆,易!
讓懶於思考和接受半桶水的思考成為習慣,易!
怕思考艱苦,結果選擇懶於思考的人,
可能在青少年時讀書比人辛苦,
需要浪費寶貴的時間以勤補拙,
出來社會後可能選擇了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往往在人生的波折、起伏、折磨中完全看不透,
亦可能自尊心被野心打敗,
沾沾自喜地升上了自己無法勝任的職位,
結果飽受精神壓力,面目無光,情緒暴躁,
於是苦了一輩子。

思考,十分困難!主要原因有五:
1.  在思考方法上需要艱苦的訓練和學習,
需要慎重其事,慎防謬誤,
需要不斷修訂以迫近真理,
需要慎防魚目混珠,因為有真假混淆的道理。
2.  在個人心態上需要學習對真理謙卑,
將追求真理置諸個人面子和輩份之上。
3.  在性格上必須具備追求真理的熱誠,
所以必須勤奮,晝夜思想,鍥而不捨,不能半途而廢,
甚至培養思考成為一種習慣。
4.  思考最困難的地方是需要極強的心靈勇氣。
重視思考的人遲早發現「腦就是最重要的思考工具」,
而為了避免這件工具不可靠,就必須培養「內省」的習慣,
勇於自我批判,去除自己所有的偏見和成見。
凡是欠缺心靈的勇氣,
害怕思考的結果會令自己非常不舒服的人,
一定會在思考上半途而廢,甚至逃避思考。
5.  在內容方面,
思考無法避免涉及神聖的東西,
例如真、誠、愛、智慧、勇氣、自由、公義,
可惜很多人都沒有這方面的天賦或者興趣。

Rarely  do  we  find  men  who  willingly  engage  in
hard,  solid  thinking.  There  is  an  almost  universal
quest  for  easy  answers  and  half-baked  solutions.
Nothing  pains  some  people  more  than  having  to  think.
( Martin Luther King, Jr. )
思考就是在瘋語中抱緊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所以思考從來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很多人都認為如果不去思考,
在短暫的時空之中,人就快樂得多,

那麼為甚麼還要辛辛苦苦地去思考?
就算從漫長的人生來看,我們只需要幸福和知足,
所以快樂的人生應該剔除我們不想要的事物,
包括令人覺得辛苦的思考!

Men  can  live
without  air  for  a  few  minutes,

without  water  for  about  two  weeks,
without  food  for  about  two  months;
and  without  thought  for  years  on  end.
( Kent Ruth )
思考辛苦,思考十分困難,那是必然的,
但年輕的時候怕辛苦,怕困難,唔肯捱,
莫非人到中年才發現「萬金難脫中年蠢」?
[度橋並非思考]
思考,需要訓練,深刻的思考,甚至是一種專業。
凡是不願意嚴謹執行的腦部活動,不能夠稱為思考。
思考首要的條件就是「真和誠」,目的是迫近真理,
但是度橋的動機卻往往只是利用人性的弱點來行騙,

所以「度橋」並非「思考」!
但一般香港人以為「度橋就是思考」,
不知道度橋和思考最大的分別是
度橋的最終的動機是利益──私人或機構的利益──
以橋段往往需要守秘,越少人知越好,
絕對不能夠公開;

而思考的動機則是尋找真理,照顧公眾的利益,
所以擁抱公開批判,歡迎集體智慧的激盪。

香港不少成功人士都很腌尖,
但往往傾全力度橋賺錢和拍馬屁,
多於花精神在思考人生、尋找真理和照顧公益之上。
為甚麼他們不願意將腌尖用在思考上?
習慣成自然,所以要改變習慣和信念非常困難!
懶於思考和接受半桶水的思考可以成為習慣,
勤於思考,拒絕接受半桶水思考,也可以成為習慣。
習慣就好像水一樣,既能載舟,也能覆舟!

勤於思考,不怕艱苦的人,往往只是苦一陣子,
如果艱苦思考之餘更回歸心靈,追求智慧,
那麼一生一世必有來自靈界的恩惠和慈愛伴隨,
住在心靈的聖殿之中。
香港人一向不介意逆境,
為甚麼對思想方面的困難和逆境卻欲迎還拒?
為甚麼只是喜歡在行動上爭氣而討厭在思考上爭氣?
為甚麼我們喜歡讓自己的腦袋囤積金玉其外的廢物,
視之如寶,拒絕排泄?

為甚麼我們喜歡讓智慧平庸的人承包我們的思想?
為甚麼我們患上語癌而不願意醫治?

是否因為思考太辛苦,實在不化算,
知識和記憶才可貴,而文憑價更高?
值得想一想的是,人類有講求全城參與的馬拉松體育賽事,
但卻沒有講求全城參與的馬拉松思考賽事,
可見大部份人依然認為能夠滿足視覺、有娛樂價值的行動,
依然比沒有娛樂價值的思考重要!
也許在思考方面,
我們討厭體驗
心碎丘Heartbreak Hill
Thinking  is  the  hardest  work  there  is,
which  is  probably  why  so  few  engage  in  it.
( Henry Ford )
There  is  no  expedient
to  which  a  man  will  not  go

to  avoid  the  real  labour  of  thinking.
( Thomas Edison )
Most  people  would  sooner  die  than  think;
in  fact,  they  do  so.
( Bertrand Russell )
逃避思考,往往是因為不少人隱隱約約地覺得:
思考同時帶來了責任,因為思考可能會產生結論」!
People  do  not  like  to  think.
If  one  thinks,  one  must  reach  conclusions.
Conclusions  are  not  always  pleasant.
( Helen Keller )
Many  people  are  discomforted,
or  even  outraged,  by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Some  are  fearful  that  their  ideas  may  not
stand  up  as   well  as  they  would  like
if  they  start  to  think  about  them.
( Simon  Blackburn )
We  insist  that  God  is  truth.
We  proclaim  that  we  love  God.
But  to  love  God  is  to  love  truth  and  wisdom,
which  is  not  only  so  damn  difficult,  but  also
troublesome  to  our  human  relationships
because  both  we  and  our  friends  do  not
want  to  hear  the  truth.  Therefore,  we  regard
ourselves  wise  to  choose  not  to  think  at  all.

We  say  honesty  is  a  virtue,
but  most  of  us  hate  to  think  honestly
.
And  we  do  not  want  to  hear  the  truth.
We  love  our  ego  so  much  that  we  think  little
about  others  and  tend  to  act  before  we  think,
that  with  a  little  success  on  a  small  area
we  think  we  know  everything.  So  we  merely
pay  lip  service  to  our  love  of  God,
Hallelujah!  Amen!

( Jason Ling )
Sometimes  people
don’t  want  to  hear  the  truth  because
they  don’t  want  their  illusions  destroyed.
( Friedrich Nietzsche )
For  to  seek  truth  is always  to  run  the  risk
of  discovering  what  one  would  hate  to  see.
It  requires  t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to  one’s
self,  and  that  confidence  in  ultimate  values,
that  one  can  dare  to  risk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uprooted  from  the  beliefs  and
day-to-day  values  by 
which  one  has  lived.
( Rollo  May )
If  people  would  dare  to  speak  to  one  another
unreservedly,  there  would  be  a  good  deal  less
sorrow  in  the  world  a  hundred  years  hence.
( Samuel Butler )
一般人其實並不懂得害怕思考,
因為他們欠缺真正思考和問問題方面的訓練;
青少年期既欠缺思考訓練,而自己亦沒有興趣,
於是就喪失了思考的能力。
一旦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自然會懶於思考;
一旦懶於思考,自然會請別人代替他去思考。
所以我們見到社會上有不少喜歡半桶水思考,
好高騖遠的讀書人,
慕名勤奮地學習別人的思想,
但又欠缺「森林思維」和「根源思維」的訓練,
結果腦了裡充斥著許多真假混淆的詞彙和概念,
日積月累之下,就失去了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換言之,他們已經失去了一半思考的能力!

Where  all  men  think  alike,
no  one  thinks  very  much.
( Walter Lippmann )
Less  than  fifteen  per  cent  of  the  people
do  any  original  thinking  on  any  subject…
The  greatest  torture  in  the  world
for  most  people  is  to  think.
( Luther Burbank )
當一個有思考能力的人選擇鍥而不捨地深思,
他就會成為文明人中的精英。
Two  percent  of  the  people  think,
three  percent  of  the  people  think  they  think,
and  ninety-five  percent  of  the  people
would  rather  die  than  THINK.
( George Bernard Shaw )
Few  people  think  more  than
two  or  three  times  a  year;

I  have  made  an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for  myself  by  thinking  once  or  twice  a  week.
( George Bernard Shaw )
一般人選擇的是半桶水思考prima  facie  reasoning
「半桶水思考」可以分為三大類:
1.  一類是別人的思考,半咀嚼之後就囫圇吞下。
2.  一類是跟隨大部份人的思考,用人數來決定真理,
試圖在人數之中尋找內心的平安。
3.  一類是跟隨團體的意識形態,用團體來決定真理,
在團體之中尋找內心的平安。
但由於「半桶水思考」是平庸之道,不是中庸之道
附合未進化的原始人的心理狀況,所以極受歡迎。
「半桶水思考」就好像 ego 在吸毒一樣。
一旦上了癮,當事人就成為了君子──庸癮君子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問題是儘管真正喜歡和懂得思考的人很少,
但每一個自視甚高的人都會把自己看成是其中一份子,
尤其是「偏才」中的精英,常常都會自視為「通才」。
我們往往忘記了「思考」、「對真理謙卑」、「自我批判」
及「歧視平庸,去蕪存菁」必然是「四位一體」,
同時出現在懂得思考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