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禮記。大學》
《禮記。大學》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句說話,
至少可以有六個詮釋:
1. 每天沐浴洗澡,除去身體髮膚上的污垢。
《朱子治家格言》的「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和中國人農曆新年的「去舊迎新」,皆列入這一類。
2. 終身學習「知識」。
Anyone who stops learning is old,
whether at twenty or eighty.
Anyone who keeps learning stays young.
( Henry Ford )
If you can’t fly, then run,
if you can’t run, then walk,
if you can’t walk, then crawl,
but whatever you do,
you have to keep moving forward.
( Martin Luther King Jr.)
如果我們不懂得學習知識有三部曲,
只懂得十分勤力,每天不斷學習新知識,
往往只是不斷在山腰的某一高度努力圍著圈子走。
雖然這也是一種進步,但只是量方面的進步。
可惜大部份人心目中的所謂「終身學習」,
就只不過是這個境界!
參考:
《認識知識》(一)
《知識和技術改善生活,智慧改變生命》
3. 努力發明和創新。
4. 擇善固執
擇善固執就是追求道德,即使知其不可而為之,
所以對甚麼是「善」,必須進行思考和批判,
因為知道甚麼是「善」之後,才可以「擇」。
換言之,「擇善」的過程就是意圖在道德方面改善自己。
這個過程當然不可能一蹴即就,需要日積月累的努力。
所以君子有能力「擇善」之後,就每天都在反省自己。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根據基督教的看法,擇善固執其實就是「保守你的心」。
如果一個人不願意保守他的心,就會迎接虛偽,
慢慢心就會硬化,最後出現「哀莫大於心死」!
5. 追求智慧,努力登高。
If the people around you are giving you
advice to slow down or to take it easy──
you are surrounded by the wrong people.
( Grant Cardone )
參考:《完美主義》(上) 《完美主義》(中) 《完美主義》(下)
6. 戰勝自己,每隔一段時間就脫胎換骨一次。
When I let go of what I am,
I become what I might be.
( Lao Tzu )
放下舊我,這是追求智慧中必須經歷的境界;
放下舊我,有如死亡之後的重生;
多次的重生,就是將一生人盡量發揮到最大的效用!
放下舊我,是高層次的「質變」,
有如昆蟲界中的「蛻變」 metamorphosis。
破繭而出,的確需要智慧和勇氣:
智慧讓我們看到繭的存在,勇氣讓我們願意破繭而出!
And the day came when the risk to remain
tight in a bud was more painful than
the risk it took to blossom.
( Anais Nin )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I consider myself as a work in progress.
Stagnation is equal to the death of the soul.
How many times have you died?
How many times have you been reborn?
How many times have you lived in this lifetime alone?
One has to pay dearly for immortality;
one has to die several times while one is still alive.
( Friedrich Nietzsche )
每個嬰孩出生之後都是竭盡所能去生存,
所以嬰孩一定是勤力的;但成年之後,不少人就選擇懶惰。
俗語說「天道酬勤」,但勤有很多類,
既有身體方面的勤,有思考方面的勤,
有做善事方面的勤,亦有做壞事方面的勤,
總之有各式各樣的勤!
究竟天道對每類勤「如何酬,酬甚麼,酬多少?」
筆者暫時認為:
1. 勤奮的愚蠢人和身體方面的勤,得到的酬勞最少,
2. 做壞事方面的勤,得到的酬勞屬於中等,但要考慮地域因素,
3. 將勤奮和毅力用在思考方面及刀鋒之上的智者,
得到的酬勞最多。
然而勤力和毅力是否應該用在刀鋒之上?
怎樣才有智慧或者能力判斷必須的刀鋒是甚麼?
判斷屬於自己的個別刀鋒又是甚麼?
也許筆者這篇文章可以刺激起讀者們繼續去深思。
由於「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句說話,
至少可以有以上六個詮釋,
所以《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其實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詮釋。
君子固然需要定義,
「自强不息」亦需要說明所應用的事項和方向,
因為很多小人何嘗不具備「自强不息」的心態!
對!勤有自足的價值,但勤的價值不但可以差別很大,
而且勤的方向亦可善可惡,視人心而定。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但這個湯,不是日本人的湯,不是指溫泉,不是指洗澡。
這個湯,是指商朝的開國之君「成湯」,亦稱為商湯。
盤,古作槃,一種圓形、銅製的盛水器。
小盤可用以盥洗,大盤可用以沐浴。
商周時代,盤上刻有銘文,作為對自己的警戒,如今日之座右銘。
盤銘,就是指刻在盥沐器皿上用來警戒自己的箴言。
湯之盤銘是指商湯的洗澡盆。
疏曰:「湯沐浴之盤﹐而刻銘為戒﹔必於沐浴之盤者﹐戒之甚也。」
《禮記。大學》就是借商湯沐浴盤上的銘刻,
來提醒讀書人「創意﹐勤力﹐去蕪存菁」的重要性,
提醒修行的人「真﹐誠﹐愛和智慧」都是終身事業,永不止息,
就好像沐浴那樣,最好每天都做。
苟,誠也,即是如果的意思。
朱子曰:「言誠能一日有以滌其舊染之污而自新,
則當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間斷也。」
換句話說,就是要日日去求進步,持續不斷地去求進步,
以至善至正為目標。
康誥曰:作新民。
就是指要做一個知錯能改、努力創新、不斷求進步的人!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就是指君子竭盡全力去追求智慧和道德。
孔疏:
「無處不用其心盡力也。言自新之道,唯有盡其心力,更無餘行也。」
很多人不清楚甚麼叫做「愛自己」,
因為「愛自己」其實是一個「吊詭」paradox,
源於對自己不滿意,或者想創造自己,令自己變得更好,
希望帶一個更優秀的自己前往下一生,
所以今生努力不懈地追求智慧,
鍥而不捨,勇猛精進,自強不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實就是一種「對自己的愛」,
因為它能夠令我們每天都愛自己多一些!
如果「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追求真理,追求智慧,
有如攀山的話,更加是一種「對真理的愛」!
這個「吊詭」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吊詭」,
就是對自己不滿意並不表示自己不會知足和感恩!
The only man who behaves sensibly is my tailor;
he takes my measurements anew every time
he sees me, while all the rest go on with their
old measurements and expect me to fit them.
( George Bernard Shaw )
有些人口中的「我」只包括自己,所以會重視面子和輩份;
有些人口中的「我」包括自己、配偶和子女;
有些人口中的「我」包括自己、配偶、子女、父母和兄弟姊妹;
有些人口中的「我」除了包括至親之外,還包括同道中人,
而這些同道中人可能是善性循環、中性循環或者惡性循環的人。
「我」當然是一個會不斷變化的物體,
身體會變,環境會變,心境會變,朋友會變,人格會變。
當「我」遇上一個覺醒的機會,從此立志追求智慧,
心若改變,並且決定保守自己的心,態度就會跟著改變,
一旦態度改變,行為、習慣和肢體語言就會跟著改變,
行為、習慣和肢體語言改變一段時間後,性格就會改變,
性格一旦改變,眼神、相貌、語氣和思想就會跟著改變,
抉擇就會跟著改變,交往的朋友和老師就會跟著改變,
最後整個人生和一部份命運都會跟著改變。
An enlightenment in life occurs in one moment.
It can change a day. It can change a life.
And one life can change the world.
而且不論是做學問還是修行,都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現在的「我」當然不會是從前的「我」,
但變化發生在甚麼地方?
甚麼地方改變了,甚麼地方完全沒有改變?
俗語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可見人的性格是不容易改變的,
積極學習,如果只是圍著山腰走,
往往只是改變了我們的知識容量,增加了我們擁有文憑的數目,
並不一定能夠改善我們的性格,增添我們的智慧。
簡而言之,在僅僅和 ego 有關的學習上得到的知識和聰明,
不能夠轉移成為心靈方面的智慧!
只有修行的人,才明白登山的重要性:
高山仰止,登山才可以令我們謙卑,才可以令我們創造自己,
所以只有矢志修行的人,才會努力以赴,做自己性格的工程師。
一般現代人只重視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不明白登山的重要性,其實登千仞之峰和行萬里的路同樣重要。
努力不懈的拼搏精神,香港人一向自負,
但香港人將這種精神用在那一方面?
用在做學問方面?先用在追求名利權方面,然後用在享受方面?
還是用在「生活及修行」方面?
「成功」success 和「成就」achievement
都是一種選擇,都需要天賦,都會經歷挫敗,
都需要努力,都需要堅持,都需要積極的思考,
但在世界上能夠「成功」的人不會很多,
我們可以參考別人的「成功」和經驗,
但不必和別人比較,只需要和昨天的我比較。
「成功」和「成就」不同的地方是:
「成功」需要懂得把握機會,有時要靠運氣,
有時要學習奉承的藝術,有時需要犧牲別人,
有時甚至需要人格垂直下跌,出賣良知;
即使是不出賣良知的「成功」,
亦往往會附送「驕傲」這個贈品,
而捱過苦之後有點「成功」的人,就更加容易「驕傲」。
除此之外, 「驕傲」會令人智慧降低,
會令僅是某範疇內的「偏才」自視為「通才」。
但放下屬世的「名利權」期望,默默耕耘的「成就」,
只需要天賦和勤奮,每天都在追求進步!
一個有才華的人遲早都會成為一個有「成就」的人!
人的自尊,保守的可以建立在承擔應負的責任之上,
可以建立在個人以往的「成功」之上,
在晚年時不斷緬懷昔日的光輝歲月;
那些積極進取向前望的,
亦可以將自尊建立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之上。
如果一個人又有人格,又有成就,就是一個偉人。
Do the best you can until you know better.
Then when you know better, do better.
( Maya Angelou )
When we are in the continual lifelong endeavor of
understanding, defining and making the most of
ourselves, we become beautiful in our imperfections.
( Jason Ling )
Carol Dweck:
The power of believing that you can improve
《改變自己》
自由,從選擇開始;
有意義的自由,從有意義的限制開始。
有意義的限制就是我們的責任。
換言之,有意義的自由必須考慮個人應負的責任。
Wise people work for freedom of himself
and other people by working on the system.
( Jason Ling )
於是衍生出一個年青人必須思考的哲學問題,
就是「甚麼是愛自己?」
因為只有懂得愛自己的人才能夠好好照顧自己,
為自己而活,而不是完全為別人而活。
愛自己首先就是要「認識自己」,
弄清楚「自己」究竟是指甚麼?
然後再思考「愛自己」是甚麼意思?
是否堅持不改變自己就是愛自己?
愛自己是指愛自己的「身體 body」,
是指放縱自己的情慾嗎?是指關注運動、飲食和健康嗎?
是指避免夜生活,每天睡眠充足,而且能夠自然醒嗎?
是指做危險活動時遵循專家的指導嗎?
是指在危險的時代或環境中預先學習自衛的方法嗎?
有一點我們必須注意的,
就是愛自己一定包括照顧自己的「身體 body」,
因為「身體 body」是「我 ego」和「心靈 soul」的載體。
愛自己是指愛自己的「我 ego」,
以維護和增強自己的面子為最重要的事務嗎?
是見到不公平的事情時明哲保身,保持必要的沉默嗎?
是指讓個人的情緒、偏見、妒忌、驕傲、
信念和價值觀主宰個人的行為嗎?
是指追求屬世的成功,爭奪「名、利、權」嗎?
是指控制別人的自由,用各式各樣的方法製造奴隸嗎?
是指侵略,戰爭,殘害生命嗎?
愛自己是指認識自己,回歸「心靈 soul」,
慎選老師,慎選朋友,慎選自己喜歡的工作,
然後全情投入「創造自己」,追求創新和表達個人的理想嗎?
愛自己是指追求成就和進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嗎?
是指矢志不移,畢生追求真理和智慧嗎?
是指既重視森林思維又重視根源思維嗎?
是指學習如何判斷善人,可善可惡的人,和壞人嗎?
是指四周環境壓力大時,懂得放鬆和放慢腳步嗎?
是指智慧增長到某一程度時,「非以役人,乃役於人」嗎?
愛自己是指追求小愛,還是指追求大愛?
所謂追求大愛是指物質布施,智慧布施,還是制度布施?
除此之外,愛自己還牽涉到複雜的業力和輪迴的課題,
因為一個人的父母不一定愛惜他,一個人的配偶不一定愛惜他,
一個人的子女不一定愛惜他,一個人的普通朋友不一定愛惜他,
所以有智慧的人要懂得需要不斷追求智慧,要學習放下,
因為一個人懂得放下之後才會懂得必須愛惜自己。
未經過嚴謹思考訓練的西方勵志者,
常常喜歡說一些正確但定義曖昧的說話:
Love yourself first, because that’s who
you’ll be spending the rest of your life with.
而曖昧的地方就是心理學大師所指出,和成長及修行有關的課題,
因為「認識自己」之後就會出現「管理自己」的要求。
The most terrifying thing is to accept oneself completely.
( Carl Jung )
「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
《漢。楊雄。法言。君子》
好天真和好傻的人才會說「我係我」,我是不會改變的;
聰明的人和古今中外歷史上的修行者就會說:
「我係一個不斷進步的我,我會不斷修改不良的部份」。
於是判斷「那裡應該改變,那裡不應該改變」,
判斷誰是最優秀的先哲聖賢,向他們學習,
就成為了智者常常質詢自己的另一個課題。
工作上判斷誰是最優秀的人才,和他們合作,
如果是老闆的話就高價聘用,讓公司無後顧之憂。
其實判斷需要的就是智慧,所以是修行的一部份,
讓自己的思想和性格不斷去蕪存菁,
做一個每天進步,越來越好的自己!
Learn from the best. Anytime. Anywhere. Certainly.
But before that you have to possess the wisdom
to judge what is the best and who is the best.
如果我們想在任何範疇內改變自己,當然需要一個標準,
但標準從何而來?
Compare yourself to the best others can do,
just as a standard, a reference,
or simply as a challenge, but at the end,
one should compare himself to the best he can do.
( Jason Ling )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 《論語。里仁》
「心靈 soul」和「身體 body」有一個共通的地方,
就是它們想要的東西,就是它們需要的東西!
「心靈 soul」和「我 ego」有一個共通的地方,就是貪婪,
得寸進尺,永無止盡,永遠渴求更上一層樓;
「心靈 soul」追求愛和智慧,
「我 ego」追求物質,追求「名、利、權」,
兩者都貪婪,兩者對各自追求的東西永遠都不會覺得滿足!
問題是物質和「名、利、權」的資源都是有限,必然求過於供,
但「我 ego」對它們的欲望往往異常強烈,很難知足,
甚至得寸進尺,每天欲望多一些,所以不會明白
1. 自己會因此而失去自由。
2. 自己在追求物質和「名、利、權」的過程中會種下惡業。
3. 物質、名、利、權無法帶來真正的快樂。
4. 死亡時帶不走這生人的物質、名、利、權,除了留芳百世的名。
修行者對追求智慧的智慧欲望同樣永無止盡,幸好智慧供應無限,
一定供過於求,就只怕自己沒有能力裝載。
Self-interest makes some people blind,
and others sharp-sighted.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心靈 soul」的糧食是「愛和智慧」,
所以心靈的改變一定是 upgrade,增添「愛和智慧」。
而「我 ego」的改變就千變萬化,
既可以是改變習慣、習氣,改變慾望,改變興趣,
改變心術,改變看法,也可以是讓出生命主導權給「心靈」。
The greatest revolution in our generation
is the discovery that human beings, by
changing the inner attitudes of their minds,
can change the outer aspects of their lives.
( William James )
自己也是世界的一部份,
所以意圖改變世界的人也需要改變自己。
況且我們未必有能力改變別人,所以未必能夠改變別人,
但我們一定能夠改變自己。
改變自己,有三重不同的意義,
上面所說的,是改變自己對外界的看法。
If you want things to be different, perhaps
the answer is to become different yourself.
( Norman Vincent Peale )
If you don’t change, reality in the end
forces that change upon you.
( Stuart Wilde )
一念之差,可以影響非常深遠;
當一個新的思想進入我們心裡,
可以令我們用另一個角度重新再看這個世界,
這是第一步的「認知改變」。
如果「認知改變」牽涉到重大的課題,
我們往往稱之為「價值觀的改變」。
一般人的價值觀難免會包容超越基本需要的虛偽,
難免包括了「面子和輩份比真理更重要」的意識,
所謂「價值觀的改變」往往不是放棄虛偽,回歸心靈,
就是將追求真理置諸面子和輩份之上。
我們的生活和言行,都會隨著我們的思想而改變。
視乎思想對我們影響的程度,又可以分為兩類:
「短期的行動改變」和「長期的行為改變」。
「價值觀的改變」必然產生「長期的行為改變」,
並且會改變我們對其他人行為的反應。
價值觀的改變,甚至可以改變這一生人的命運。
如果你認為這句說話沒有甚麼大不了,請先看看這兩段片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NK6h1dfy2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lkFW5E0XcM
第二種意義,就是躬身力行;
不要意圖改變這個世界,最好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你想世界變成怎麼樣,你自己就先變成怎麼樣。
You must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 Mahatma Gandhi )
第三種改變自己的方式,就是向內觀察自己,認識自己,
然後嘗試去蕪存菁,改變自己的性格,甚至精益求精,創造自己。
要去蕪,就需要尋找自己的缺點,
因為缺點顯示出自己可以改進的地方;
要存菁,就表示需要知道自己的優點,
因為優點同樣顯示出自己可以改進,精益求精的地方。
人唯有要求自己去蕪存菁,才有希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無疑第三種改變自己的方式,比前二種難上百倍,
因為這種改變就是「我 ego 」讓出主導權給「心靈 soul」,
而且謀求「心靈」的增值。
不少人只想改變外面的世界,不想改變自己;
不少人有能力改變外面的世界,但卻不願意改變自己。
沒有能力改變外面世界的人不妨這樣想:
一個人即使沒有能力改變外界,但他一定有能力改變自己,
而改變自己亦是改變世界的一小部份!
Not being able to govern events, I govern myself.
( Michel de Montaigne )
When we are no longer able to change a situation,
we are challenged to change ourselves.
( Viktor E. Frankl )
There is only one corner of the universe
you can be certain of improving,
and that’s your own self.
( Aldous Huxley )
但似乎 Leo Tolstoy 並沒有 Aldous Huxley 那麼樂觀:
Everyone thinks of changing the world,
but no one thinks of changing himself.
( Leo Tolstoy )
Yesterday I was clever,
so I wanted to change the world.
Today I am wise, so I am changing myself.
( Rumi )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
社會上百分之十的天才當然有能力「改變自己」,
但社會制度影響到能夠「改變自己」的人數,
社會制度影響到「改變自己」的難易程度。
如果社會制度有漏洞和病變,
大部份人的「改變自己」只能夠依賴良好的教育,
但教育怎可能不受制於社會制度?
對於那些有能力或者機緣「改變自己」的幸運兒來說,
他們會發現「改變世界」和「改變自己」有著密切的關係,
因為生命中的不少障礙其實來自自己,
不改變自己的看法或者性格,就難以突破,
難以突破障礙,就難以改變世界!
We’re not on our journey to save the world
but to save ourselves.
But in doing that you save the world.
The influence of a vital person vitalizes.
( Joseph Campbell )
All the gods, all the heavens, all the hells,
are within you.
( Joseph Campbell )
As human beings, our greatness lies
not so much in being able to remake the world
── that is the myth of the atomic age ──
as in being able to remake ourselves.
( Mahatma Gandhi )
其實改變自己和改變世界都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When young, one is confident to be able to build
palaces for mankind, but when the time comes
one has one’s hands full just to be able to
remove their trash.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Letter to Johann Kaspar Lavatar, 6 March 1780 )
要注意的是:
「改變自己」只是追求進步,並不意味要追求個人的完美。
沒有人在各方面都是完美的,
所以如果有人說「要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
肯定他是在說廢話,所謂的「接受」是指安於現狀嗎?
是指得過且過嗎?是指接受懶惰和愚昧,安於平庸嗎?
參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
不少勵志人士喜歡說的這兩句說話並非真理:
「你無法改變別人,你唯一能改變的就是自己。」
「一個心情愉快的人,不需要攻擊或諷刺別人。」
這兩句說話除了將人類在科學和哲學方面的努力和思考成果,
丟進垃圾桶內之外,還給予極權統治者一個藉口。
我們可以嘗試想像和感受一下,當年威震亞洲和歐洲的蒙古帝國,
如果對宋朝的亡國子民說這一句話,而自己恰巧就是宋朝人物;
我們又可以繼續嘗試想像和感受一下自己是明朝開國時的年輕人!
我們思考,怎可以不謹慎,怎可以不挑剔,
怎可以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我」的概念產生了一個弔詭 paradox:
要「改變自己」,當然不能夠忘掉了自己,
要幫助別人時,也應該「照顧自己的安全」,
但幫助別人時,最好能夠「忘掉自己的利益」,
更加不要認為幫助了別人,別人就欠了你甚麼,
如此才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
It is great folly to wish to be wise all alone.
( 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 )
Lend yourself to others, but give yourself to yourself.
( Michel de Montaigne )
「不論成敗,都要抽離自我的私利與私欲,
都要肩負起奉獻自我、利益眾生的責任。」( 聖嚴法師 )
When we are in the continual lifelong endeavor of
understanding, defining and making the most of
ourselves, we become beautiful in our imperfections.
Only then can we cast a stone across the waters
to create many ripples.
( Jason Ling )
聖經的說法和聖嚴法師的說法一樣,
但更進一步地要求信徒「犧牲自己」。
所謂「犧牲自己」也就是「奉獻自我、利益眾生」,
並且追求心靈中最重要的「愛」。
如果我們明白「神就是愛」,這四節經文就說得極度清晰:
耶穌又對眾人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
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生命或作靈魂下同〕必喪掉生命。
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人若賺得全世界、卻喪了自己、賠上自己、有甚麼益處呢。
凡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
人子在自己的榮耀裡、並天父與聖天使的榮耀裡、降臨的時候、
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
《路加福音 9:23~26》
「耶穌的道」就是愛和追求真理;
所謂「捨己」就是放棄自我的私利與私欲;
所謂「背起十字架來跟從耶穌」就是以利益眾生為己任;
所謂「喪了自己、賠上自己」就是放棄心靈,當然亦放棄了愛。
What is Christianity without a cross?
《名句導讀》(三)
There is no subject so old that
something new cannot be said about it.
( Fyodor Dostoevsky )
對討厭批判思維的人來說,「銅句」吸引的地方是:
1. 看起來高級和優雅,似是真知灼見;
2. 令人覺得愚蠢人一定看不明白,
3. 而自己剛好看得明白而且覺得可信。
對喜歡批判思維的人來說,「銅句」吸引的地方是:
1. 一定包含了部份的真理,
2. 找出這部份的真理是一項思考方面的挑戰。
說某些句子是「銅句」並無意貶低別人來抬起自己,
茲引用張五常教授在談論經濟時所說的一番話,
來說明將「銅句」改寫成「金句」背後的思維和精神:
「研讀一個偉大而錯的腦子,
往往比研讀一個小而對的腦子多有進益。」
當時我想,如果一個腦子真的偉大,可以錯得那麼容易嗎?
所以在課後我喜歡讀原著,而眾人認為是錯了的,
我喜歡問:
在怎樣的假設下錯的會變為對?
後來我發現,任何算得上是有分量的腦子,
無論怎樣錯我也可以更改或加進假設而使之對,
問題是這些假設可不可以接受。……..
科學上,一個偉大的腦子當然可能錯,但不可能錯得膚淺,
或沒有邏輯可言,就是擺明是看錯了也總有可觀的一面。
一個偉大腦子的錯,如果不試圖轉換假設而使之對,
我們不會真的知道錯在哪裡。
當年我說前輩的佃農分析是錯了,
因為以某些假設使他們的分析變為對時,
知道他們認為是事實的,並非事實。」 ( 張五常 )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站在巨人的臂膀上,就是「登高山、臨深谿」;
追隨優秀的老師,或者將前人的智慧「獨立」地去思考,
將它變成自己的智慧,並且繼續重新去思考,
就是「善假於物」,就是青出於藍的必要條件: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勸學篇》(荀子)
For me a word of wisdom is
more valuable than any gold.
( Democritus )
Employ your time in improving yourself by
other men’s writings, so that you shall gain
easily what others have labored hard for.
( Socrates )
很多老師和勵志者都喜歡告訴我們:
「學海無涯,唯勤是岸。」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這些金句,需要符合某些條件才能夠應用,
所以「學海無涯,唯勤是岸」應該寫成:
「學海無涯,而吾生也有涯,所以必須先學習最實際的東西,
及人生中最重要的學問,然後因應個人的興趣,
選擇研究的範疇,學而思,思而學,互相配合,
並且學而時習之,浸淫日久,才有機會抵達彼岸。」
參考:《人生中最重要的問題》
中國明代也有一本語錄式的書籍,叫做《增廣賢文》,
它搜集了中國民間經驗、智慧、俗語、俚語、諺語,
搜集了小說中的佳句,佛教的思想,
社會上對命理、看相、命運和輪迴的認識,
再加上傳統經典中的金句而寫成,堪稱包羅萬有。
《增廣賢文》偏重於處世做人的道理,比較重視如是觀。
《增廣賢文》指出世途險惡,世態炎涼,世上有很多壞人。
筆者揣測,可能是由於觀察到在不良的社會制度之下,
大部份人都是「性本惡」成份多,「性本善」成份少,
結果出現「小人多,君子少」的社會現象。
所以《增廣賢文》教導市民:
要懂得保護自己,要學習「必要的沉默」,
要知己知彼,在關鍵時刻要懂得袖手旁觀。
另一方面,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
《增廣賢文》又傾向於鼓勵人做君子──
這種儒家精神中抽象、唯心、人間罕有的理想!
《增廣賢文》其中一種矛盾,
就是認為人既要謹慎擇友,但又要廣交朋友,
可惜箇中的難度和方法,並沒有詳盡介紹。
《增廣賢文》指出中國官場腐敗,自古已然,
但又鼓勵年青人讀好書之後去做官。
《增廣賢文》書成後差不多家喻戶曉,
所以對明朝以後中國人的意識形態,的確影響十分深遠!
《增廣賢文》中的每一句都顯示出部份的真理,
但由於往往斷章取義,
或者忘記指出個別金句應用的範疇、條件和情況,
所以常常會出現互相矛盾的說法。
如果想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金句,
《增廣賢文》的確是一篇值得一看之後,
再經過謹慎思考和批判的語錄。
所以《增廣賢文》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在教導中學生批判思維亦可以發揮強大的功用。
如果忽視了批判思考,
那麼《增廣賢文》既可以培育青年人的謹慎處世,
亦同時培育了年青人的虛偽,
盲目背誦亦可能將青年人的思考能力貶值。
與其說年青人可以從閱讀《增廣賢文》中,
學到許多人生哲理和經驗,
不如說我們可以從批判《增廣賢文》的過程中,
學到許多重大和貼近真相的人生哲理。
所以千萬不要說《增廣賢文》可以培育青年人的品格修養。
除了《增廣賢文》外,
其實民間尚有許多需要批判思考的俗語、諺語。
這些名句往往「因人而異」,必須有指定的「應用範疇」,
或者「視乎事件和情況而定」,例如:
☆ 「道不同不相為謀」相對於「同舟共濟,以大局為重」。
☆ 大丈夫「寧死不屈」相對於大丈夫「能屈能伸」。
☆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相對於「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柴燒」。
☆ 「明人不做暗事」相對於「兵不厭詐」。
☆ 「有錢能使鬼推磨」相對於「金錢並非萬能」。
☆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及常常接踵而至的歇後語:
「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相對於基督教的「愛你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及佛教的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還有中間著墨的「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及
「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寧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 「近水樓台先得月」相對於「兔子不吃窩邊草」,
因為「遠水難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
☆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相對於「度日如年」。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相對於
「識時務者為俊傑」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孔子的「畫餅不能充飢」相對於耶穌的
「五餅二魚,吃飽五千人」的神蹟。
☆「己所欲,施於人」相對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至於如何批判,可舉三例:
1.「謠言止於智者」常常有一句不會說出來的歇後語:
「幸好智者非常少,而且他們並非謠言的目標。」
因為世上自視為智者的人出奇地非常多!
2.「少年得志是好事」,但條件是少年將來不能夠變成小人。
3.「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條件就是這個生命不能夠是毛澤東,
或者希特勒。
有些名句其實必須放在一起共同研討,
但可惜它們常常各自獨立出現的,例如:
「良禽擇木而棲」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重視培育個人「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遲早會發覺,
思考和批判「金句、銀句、銅句」是一條培育智慧的捷徑,
因為人類精神文明日積月累的成果,
是以「金句、銀句、銅句」和經典著作的形式來保存的!
然而這些完全免費的精神財富,還需要智慧來擷取。
There is no one whom wisdom does not visit
at least once in his life; but when wisdom
finds him not yet prepared and incapable of
receiving her, she leaves immediately.
最後,容許筆者介紹一句驟眼看來似是頗為勵志,
其實非常愚昧,並沒有考慮人類個別差異的說話:
「沒有誰做不到,只有自己想不想做到!」
《名句導讀》(二)
香港人喜歡的交流,是點到即止的交流,
目的是互相吹捧,至少亦要保障彼此的面子,
所以香港人似乎喜歡「銅句」多於「金句」。
筆者不才,嚐試用蘇格拉底的思考方法,
妄想將書中所見到的「銅句」改寫成「金句」,
希望能夠對年青一輩有所啟發。
我相信香港人需要「勵志」之餘,亦需要「勵智」,
不會對「銅句」囫圇吞棗,不會由「好讀書,不求甚解」
變成「好銅句,捧得就捧,亦不求甚解」!
社會上有很多有愛心,但愛心不足的人士,
喜歡搬出名人之「金句、銀句、銅句」來和年青人分享,
但又故弄玄虛,
有意無意之間避免向年青人解釋如何去思考這些名句。
這些好像高高在上的名句,究竟在說些甚麼?
所說的概念,是否放諸四海而皆準?
抑或只是在部份情況下才可以應用?
過度喜歡金句的人「金句、銀句、銅句」而不去思考的人,
很容易就墮入了倉卒成立概論的陷阱
the fallacy of hasty generalization。
這些有愛心,但愛心不足的人士,
又喜歡告訴人「走自己的路,不必跟隨他人的路。」
結果愚夫愚婦就開始鄙視智者,擁抱度橋的聰明,
而蠱惑的就左手擁抱神,右腳和魔鬼跳舞。
如果沒有優秀的導師,沒有前賢建設的踏腳石,
青少年如何能夠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然後走自己的路?
由於人有不同的天賦和興趣,
所以在興趣方面,每個人當然應該選擇走自己的路,
但在思考方面,在追求真理方面,在追求智慧方面,
其實所有人都是走同一條路,都需要攜帶同樣的工具:
1. 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2. 接受嚴謹的思考訓練。
3. 對「道/真理/智慧」謙卑
4. 內省和自我批判,因為我就是最重要的思考工具。
當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
我們就知道徐志摩這句說話的第一種法子,是追隨智者,
而第二種法子,就是打出少林寺木人巷和十八銅人陣之後,
走自己的路:
「走路有兩種法子:
一個是跟著前面的人走,信任他是認識路的;
一個是走自己的路,相信自己有能力認識路。」(徐志摩)
筆者懷疑徐志摩可能也不知道問題如此複雜。
前輩們似乎對新一代的年青人沒有嚴厲的要求和期望。
所謂「分享」,似乎僅僅成為一個漂亮動人的「名詞」;
所謂「分享」,似乎就好像是吃東西那麼容易!
所謂「分享」,有時好像是對年青人說「你明白嗎?」
而一般受眾,
不論自己是否懂得「金句、銀句、銅句」所表達的意思,
都忙不迭地鼓掌,感謝「分享」,
以表示同心同德,同流合清,跟隨大隊,避免受到歧視,
因為不少人認為,高層次的人云亦云,非常安全。
半桶水的思考和半桶水的思考方式,原來是會傳染的!
一般喜歡說金句的人,
意圖用最少、最簡潔的文字來表達深刻的思想,
但往往不是失之於說理不清,就是失之於故作高深。
真正的道理,不是花言巧語,不會暗藏陷阱;
真正的道理,應該力求清晰,讓大部份人都能夠得益!
喜歡說金句的人,是否只需要自己明白就可以?
喜歡說金句的人,是否喜歡高高在上的飄飄然的感覺?
部份喜歡分享別人金句的人又認為,
由於他們的動機純正,想導人向善,
任何挑剔這些金句的人,都可以當作是透明人,
追隨者大可不必理會這些人的存在。
我們讀金句時,會否想一想:
這金句是不是有應用範疇的限制?
這金句的確立是否有先決條件?
就好像法律文件中的 terms and condition,
它們非常重要,因為魔鬼往往在細節之中。
這金句是否必須放置在某個思考架構之中去理解?
究竟這金句是否能夠放諸四海而皆準?
Beware of the half truth.
You may have gotten hold of the wrong half.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很多西方人都喜歡 Regina Brett 的金句,例如:
Get rid of anything that isn’t useful,
beautiful or joyful.
( Regina Brett )
我們都知道人類世界之中有「品味」taste 這個現象,
如果我們要指出這句金句曖昧的地方,就不如修訂它:
Take pains to develop your ability to judge
what is useful, what is beautiful, what is
joyful before you accept Regina Brett’s advice
to “get rid of anything that isn’t useful,
beautiful or joyful.”
( Jason Ling )
自古以來正邪不兩立,善和惡不會同心同德,
所以道路不同,不相為謀,分道揚鑣,是正常的現象。
然而由於「虛偽」一向是「雅俗共賞的普世價值」,
由於「人心是詭詐的」,
由於多數人類喜歡「將面子和輩份置諸真理之上」,
結果就有了「謀私利,度橋出,有大偽」的現象。
於是人世間就出現了眾多「正邪真假混雜的思想」,
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莫辨,
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難分,
它們充斥著人類的「意識形態市場」。
凡是容許「真假混雜的思想」生存的社會,
人際關係中的思想糾紛就不容易解決,
道德就不容易確立,法律就容易曖昧,
文明就會慢慢衰退,強國亦可能會一舖清袋,瞬間減亡,
最後必然出現「市民立場撕裂」及「團體分裂」的現象。
參考:《人性理論》(上) 《人性理論》(中) 《人性理論》(下)
任何有漏洞的金句,只能夠反映真理的一部份,
這些金句,有時需要符合某些條件才能夠應用,
有時會有限定的應用範疇;
如果不談所需的條件及應用的範疇而照單全收,
甚至自己糊里糊塗地接受之後立即輸出和人分享,
往往成為了另一種高層次的洗腦,
甚至可能好心做壞事,產生嚴重的後果,承受不輕的代價。
No vice exists which does not pretend
to be more or less like some virtue
and which does not take advantage of
this assumed resemblance.
( La Bruyere, Characters, 1688 )
再舉一個需要思考「應用範疇」的例子:
有人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
《警世通言》(馮夢龍)
又有人說:夫妻應該「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官場現形記》(李寶嘉)
甚至生死與共,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長恨歌》(白居易)
如果撇清內部邏輯矛盾的話,
這三句說話只能夠有三種情況可以出現:
1. 三句都錯。
2. 只有一句是對的。
讓「我 ego」主持人生大局的人信奉第一句,
讓「心靈 soul」主持人生大局的人信奉第二句。
3. 三句都對,但各自有不同的應用範疇。
第一句:例如配偶突然染上毒癮,屢勸不聽不改,
或者配偶突然染上賭癮,又欠缺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第二句:需要雙方性格上符合某些條件,
有良知而且傾向「唯心」的人才會相信。
第三句:需要雙方都是痴心人或者都有深厚的感情。
筆者期望新一代的年青人應該能夠對金句細心思考,
不盲目接受,不會照單全收,並且有能力創造自己的金句!
希望香港人說「慎思明辨」時,
真的明白「慎思」和「明辨」究竟是甚麼意思!
亦希望香港人說重視批判性思考時,真的是嚮往批判性思考!
不僅僅是口裡說說而已。
當社會上聲音太嘈雜、公和婆都好像有道理的時候,
我們會有能力作出判斷嗎?
「把根扎得深,根深不怕風搖動」
只不過是天真無邪的人一句動聽的口號嗎?
批判性思考,要求對真理的熱誠,要求鍥而不捨的探究精神,
要求不斷的修正和修訂,的確並非所有人的那杯茶!
試再舉一例:
筆者在《傅佩榮生活哲思文選》第一卷 [p.70] 裡,
看到一個思考方面嚴重的缺失,暫時借用勵志者的心態,
戲謔地改寫如下 [涼震嬰是香港名鷹]:
有人去請教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
「師父,我的孩子是涼震嬰,人很壞,怎麼辦呢?」
師父回答:「有孩子就好了。」
我聽到後,覺得很對,退一步想,海闊天空,
怎麼能凡事都從完美的標準加以衡量呢?
如果涼震嬰是毛澤東,事情可能變得更壞,
而事實上事情沒有變得更壞,真是不幸中之大幸啊,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我們應該覺得開心和心滿意足。
《名句導讀》(一)
「謠言止於智者」是一句廢話嗎?
謠言和偏見,都止於智者和有關方面的專家,
但智者究竟佔人口中多少?
這個多少的比率,可否改變,如何改變?
如何增加社會上的智者,的確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筆者認為:
智慧才是「正能量」的來源,所以追求智慧,學習思考,
學習如何判斷事情的是非黑白和汲取別人的智慧,
努力做一個智者,就是修行,也是人生中最佳的投資。
There’s a huge difference
between cleverness and wisdom,
between great things and good things,
between great books and good books, and
between great thoughts and good thoughts.
( Jason Ling )
Great philosophers can provide us with the basic
structure of a bridge to cross the river of life.
But we have to finish the rest of the bridge by
our own effort because each of us is different.
( Jason Ling )
有哲學家說:
所有真正的智慧,都是曾經被人思考過千百次;
但要想使它們成為我們自己的智慧,
就必須經過我們自己重新再三思考,甚至親身體驗,
直至它們在我們個人的經驗及腦海裡生根為止。
古人有言:「與其臨淵羡魚,不如退而結網」,
追求智慧,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追求智慧,當然不可能臨急才抱佛腳,
因為抱佛腳時會發覺佛腳四周人山人海,根本插針不入!
All truly wise thoughts have been thought already,
thousands of times; but to make them truly ours,
we must think them over again honestly, till they
take firm root in our personal experience.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
只要我們願意努力,願意刻苦思考,
所有別人的智慧,我們都可以輕易地得到。
換言之,雖然智慧和世上最美好的東西一樣,都是免費供應,
但智慧的果實還需要我們攀登去採摘,絕對不會不勞而獲。
獲取智慧沒有捷徑,每個人都需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尋求。
愚昧,愛莫能助;智慧,沒法請人代勞!
As scarce as truth is, the supply
has always been in excess of the demand.
( Josh Billings )
We can be knowledgeable with other men’s knowledge
but we cannot be wise with other men’s wisdom.
( Michel de Montaigne )
Knowledge is having the right answer,
intelligence is doing the right thing,
wisdom is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
( Jason Ling )
教育界的所謂「獨立思考能力」,
其中「獨立」這個形容詞的意思,
除了是面對新處境時有個人的判斷力之外,
就是把前人真正的智慧,重新「獨立」地去思考,
通過徹底的理解和吸收,將它變成自己的智慧。
所以任何自稱喜歡或者鼓勵「獨立思考」的人,
都明白勤奮思考責無旁貸,不能夠推卸責任。
獨立思考能力,就是建設個人「信仰」所必須具備的能力。
Most people are other people.
Their thoughts are someone else’s opinions,
their lives a mimicry,
their passions a quotation.
( Oscar Wilde )
所謂「獨立思考」,
當然不是故意強調自己的思想與眾不同,
當然不是拒絕批判和辯論,
更加不是敵人反對的我贊成,敵人贊成的我反對,
而是在思考的過程中不為別人的「意見」opinions 所左右,
避開一般平庸者追隨的「羊群效應」的影響,
尤其要避開眾多偽專家和偽知識份子的影響。
至於別人的「論據」 arguments 和推理,當然需要考慮,
然後對於自己不接受的「意見」能夠說出合理的原因。
所謂「獨立思考」,當然需要邏輯,需要分析,
所以對於表面上「互相矛盾」的名句,俗語、諺語特別敏感。
例如:
☆ 「邪不能勝正」相對於「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 「人定勝天」相對於「天意難違」,「無命如何」,
「人算不如天算」及「天有不測風雲」。
還有中間著墨、謙卑及中庸的「盡人事,聽天命」。
☆ 「行行出狀元」相對於「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相對於「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及「忍一忍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 「得饒人處且饒人」相對於「有仇不報非君子,有冤不報枉為人」。
☆ 「山窮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相對於
「屋漏偏逢連夜雨,前無去路,後有追兵」。
☆ 「錦上添花,雙喜臨門」相對於「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 「仗義每多屠狗輩」相對於「蠱惑每多偽君子」。
☆ 「節儉為美德」相對於「吃喝玩樂是福氣,是享受生命的美德」。
再舉一例言之,有不少道貌岸然的人認為
Two wrongs don’t make a right.
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完全鄙視了這句說話有應用的範疇。
所以他們譴責朱元璋光復中國,
認為蒙古人殺了不少漢人,亡掉宋朝之後,
漢人不應該再殺蒙古人,恢復明朝,
中國應該滅亡,讓蒙古帝國永遠存在。
他們又譴責孫中山再度光復中國,暴力地趕走了滿州人,
認為滿州政權即使管治政策出錯,
但革命先烈不能因此帶動種族仇恨,
違背了一位仁慈基督徒應該做出的榜樣。
孫中山應該用「愛與和平」包容滿州政權。
又再舉一例言之,有不少未經過思考訓練的人認為
「有稜有角的害處是,別人啃起你來十分方便。」
於是鼓吹「以和為貴」的做人處事方式,
幸好還未達到讚譽「八面玲瓏」這種圓滑手段的程度。
「以和為貴」的做人處事方式,
最重要是清楚所處理的是甚麼事情,
會否牽涉到重大的原則,
會否喪失人格,讓自己成為虛偽的獵物,
然後用「以和為貴」來做藉口。
黑社會的「以和為貴」是從生存及共同利益為出發點,
就好像戰國時代提出的「合縱連橫」一樣道理。
黑社會和灰社會間的「以和為貴」,
例如歷來貪污及行賄的「雙贏」,不理輸家是誰,
亦是從授受雙方的共同利益為出發點。
法律有稜有角,批判思維有稜有角,
全世界黑社會有稜有角,香港七俠五義有稜有角,
近數世紀以來的科學進步,全憑有稜有角!
「以和為貴」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理嗎?
它有必須注意的應用範疇 range of application 嗎?
又有人借用網路上的金句對想他戴套避孕的女朋友說:
「如果無法決定,做了再說。寧願犯錯,不留遺憾!」
或者聖經經文:「含淚播種的,必歡呼收割!」
冷眼旁觀,香港人其實不喜歡深刻思考!
香港人喜歡可以即食的金句,欣賞口才多於欣賞思考,
因為口才可以表演,不必費盡心力去吸收。
香港人喜歡的,是半桶水方式的思考,
即是馬馬虎虎,但看起來好像有馬和虎的力量的思考,
美其名曰「直覺和感性的思考」,可惜完全經不起批判。
香港人不但喜歡半桶水方式的思考,
而且樂於扮演有思考能力的角色,
於是有少少名氣,能言善道,說得天花亂墜的人,
或者道貌岸然,但思考不夠嚴謹的人,大受歡迎!
所以香港人比較喜歡音樂、喜歡歌詞、喜歡電影,
喜歡點到即止的心靈雞湯。
原因?
也許是由於思考懶惰;
也許是由於中學教育的缺失;
也許是由於生活太匆忙,沒有時間思考;
也許是由於社會上有大學學位的人多了;
也許是由於想表示自己是一個有思考,有同情心的人;
也許是避免和別人產生太大的差異,所以加入愚樂圈,
完全忽略了一旦愚樂圈城門失火,一定會殃及池愚;
也許只是想抒發情懷、舒筋活血。
不少人更喜歡將個人的立場、信念、意願、慾望、直覺、
情緒和思考互相結合,將愚昧發揮得淋漓盡致,
從事文學和藝術的三四流偏才之中,
尤其多這類討厭理性思考的人和偽知識份子,
他們認為這種獨特的思考和意識形態,
就是所謂屬於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
並且驕傲地向朋友們宣告「我係我」。
參考:《思考可以是一種信仰》(一)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越快養成獨立思考能力就越好,因為
1. 獨立思考能力是自我學習的基礎。
2. 大事可以靠專業人士,小事只能夠靠自己。
生活中很多細節和人際關係不能總靠別人幫忙。
3. 獨立思考能力是建設個人信仰所必須具備的能力。
西方喜歡扮有智慧的人常常會教導別人說:
Don’t let small things bother you.
然而判斷甚麼是大事,甚麼是小事,難道不需要起碼的智慧?
《科學和人類文明的發展》(三)
人類的「文化/文明」culture 有三種徵狀:
1. 文物 artifacts
2. 制度 social-economic-political system
3. 精神 / 信念 / 意識形態 spiritual dimension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三種徵狀這個「文化/文明」的根基,
有多接近真理,是否願意自強不息,不斷批判,去蕪存菁,
因為第二種徵狀 [制度] 是從第三種徵狀衍生出來的。
所以關於「文化/文明」,筆者採納 A. C. Grayling 的定義:
I use the term ‘culture’ in a non-anthropological
sense to mean the human practices and products
which civilise──that is, which add amenity, insight,
pleasur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o individual and
social existence through excellences of thought,
performance, and artefact.
Culture in this sense is connected to ethics,
not as either a necessary or a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any individual’s doing good to others,
but 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possibility of
there being good lives to be lived by individuals.
( A. C. Grayling, The Reason of Things, p.12 )
[人類是否可能有下一階段的進化?]
知識爆炸,配合了互聯網的發展,
只不過是加速了人類文明進化的前四個階段,
並不表示人類會進化到一個新的階段。
量變是否一定能夠引起質變,誰能肯定?
When kids look up to great scientists/philosophers
the way they do to great musicians and actors,
civilization will jump to the next level.
( Brian Greene, slightly modified by Jason Ling )
由於人類這種高層次、嚴謹的理性,
在人類文明進化中發展得最晚,
所以大部份人依然重視情緒多於重視理智,
需要透過努力不懈的學習,才可以擺脫情緒的束縛。
除了在消費方面,
大部份人在思想和意識形態之上,
亦依然擺不脫羊群心理,要從群眾之中尋找安全感。
看來人類文明的繼續進化,必須解決兩大課題:
☆ 究竟甚麼是「進步」?如何定義?
☆ 甚麼叫做「精英」?如何定義?
人類既有「偏才的精英」,亦有「通才的精英」,
更有智力平庸但人格高尚的「人格的精英」!
如何分辨及選擇這些「精英」?
如何鼓勵及培育這些「精英」?
分辨、選擇及培育「偏才的精英」,是「教書界」的職責;
分辨、選擇及培育「通才的精英」和「人格的精英」,
是「教育界」的職責。
One machine can do the work of fifty ordinary men.
No machine can do the work of one extraordinary man.
( Elbert Hubbard )
No great man lives in va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is
but the biography of great men.
( Bejamin Disraeli )
但下一個階段的進化在千禧年代已經蒞臨,
在「優秀人腦配合人工智能電腦和機械人」飛躍發展的未來十年,
政治、軍事、社會、教育、商業、管理、道德…各方面,
都會面臨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許會是「人類文明進化 5.0」,
因為未必所有掌權者都認為科技應該為整體人類服務,
而大部份人還未覺得需要建設烏托邦,在地球上製造人類的天堂!
優秀的民主,必然是多數愚蠢人服從極少數的智者,
一向靠的是「教育界」培育出來的通才及人格精英,
不是靠大量接受過「教書界」培育出來的中產階級,
甚至其中的偏才精英。
沒有優秀的民主,那些思考力不足、心腸不夠惡毒的人類,
將會面臨大規模的失業,成為新世代的蜜蜂和螞蟻人,
喪失了主、抉擇、基本的人權與生存發展的機會,
成為邪惡掌權者控制的「奴隸/行屍走肉」,日日為生活奔波,
面對一個生存挑戰和心理壓力非常強烈的悲慘世界。
青少年再沒有「生涯規劃」,只有克勤克儉的「生捱規劃」!
Civilization is maintained by a very few people
in a small number of places
and we need only some bombs and a few prisons
to blot it out altogether.
( Cyril Connolly )
Driven by greed, ignorant of their connectedness
to the whole, humans persist in behavior that,
if continued unchecked, can only result in
their own destruction.
( Eckhart Tolle )
Humanity is now faced with a stark choice:
Evolve or die.
( Eckhart Tolle )
人類必須問自己:
我們一向對人性的認識是否正確?
我們以前認為的「精英」是怎麼樣的?
現在我們是否需要修訂、修正我們的定義?
There is something that is much more scarce,
something finer far, something rarer than ability.
It is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ability.
( Elbert Hubbard )
Civilization exists precisely so that
there may be no masses but rather
men alert enough never to constitute masses.
( Georges Bernanos )
人類和猿猴之間的基因有 99% 完全相同;
各式各樣人類之間的基因,則有 99.5% 完全相同。
換言之,人與人之間的分別,在於那小數後的第二位,
關鍵就在於那 0.01% 至 0.09% 基因的不同,
的確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問題是一旦證實了外太空另一更先進的文明的確存在,
而他們那些比人類更高級的生物的基因,
會否屬於那 0.05%-0.09% 的差異,
而人類智愚之間基因差異只不過是 0.01%-0.04%?
如果說人類是萬物之靈,所以有權統治世界,
那麼外太空更先進的文明,是否有權統治人類?
進化論中最令人感到悲哀的是,
由於人類進化的過程中,群體的影響力鉅大,
所以必須將「精英」團結在一起,
以免被平庸的大眾排擠,受到心理傷害而致貶值。
如果不能夠好好地去定義「精英」,
然後從人類中選擇一群「精英」出來,
讓他們在地球一片土地之上另組一個社會,內部通婚繁殖,
人類就不可能有下一階段的進化!
The best people possess a feeling for beauty,
the courage to take risks,
the discipline to tell the truth,
the capacity for sacrifice.
Ironically, their virtues make them vulnerable;
they are often wounded, sometimes destroyed.
( Ernest Hemingway )
大部份人渴望和平,卻不願意付出代價,只想佔便宜,
他們熱愛面子和享受,但卻懶於思考,討厭批判思維。
這種現象的確是人類社會的一大諷刺!
All progress has resulted from people
who took unpopular positions.
( Adlai E. Stevenson )
現代人佔了上兩個世紀科學精英的便宜,
不但自己沒有付出代價,而且我們發現在教育方面,
人類竟然鄙薄「真和誠」這種科學精神的價值,
亦是人類社會的一大諷刺!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is the result of
endowing with the fruits of a dozen men of genius
a population which is emotionally at the level of savages
and culturally at the level of schoolboys.
( Cyril Joad )
Almost everything that distinguishes the modern world
from earlier centuries is attibutable to science,
which achieved its most spectacular triumphs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 Bertrand Russell,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
這個實驗其實可以進行,
而且可以挑選幾個不同的「精英」定義,
組織幾個不同的「精英」社會,
看看幾百年後有甚麼現象?
然而這麼長久的實驗誰會做?
所以我們現在只能夠期望人類文明的進化,
不能夠期望人類的進化。
Matthew Lieberman
The social brain and its superpowers
John Cacioppo
The lethality of loneliness
參考:
Michio Kaku
Mankind Has Stopped Evolv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kuCtIko798
《科學和人類文明的發展》(二)
[科學是人類文明的產品]
人類文明進化的第一個階段,
應該是「工具、語言、符號和圖像」的運用。
人類之所以異於飛禽走獸並非因為硬件工具的發明,
而是因為文字這個軟件工具的發明,
可以讓人類不需要單憑記憶和口口相傳的方法,
將人類的經驗由上一代傳往下一代。
人類文明進化的第二個階段,
應該是由於「文字的發明」,再配合紀錄的需要,
合乎邏輯地促進「紙張及印刷術的發明」,
讓人類可以將人類中優秀者的知識、經驗和畢生的成就,
用文字大量地紀錄下來,薪火相傳,
一代接一代地傳遞下去,所以人類才需要讀書,
所以才出現了「教書」和「教育」的需求。
文字是使人類開始進入「文化」culture 階段的關鍵。
自然界一切的東西、真理及人類創造的藝術品和概念,
本來就沒有名字,
但人類發明了文字之後,它們就可以憑藉書籍薪火相傳,
使人類有別於自然界的飛禽走獸。
所以文字和印刷術的發明,驚天地、泣鬼神,
可以說是一種飛躍式的文明進化!
除此之外,書籍讓人類的經驗、知識和智慧,
不但不再受地點的限制,由一個地方傳送到另一個地方,
甚至不再受時空的限制,讓人與人之間超越時空地溝通,
令到人類文明在這個階段能夠有淋漓盡致的發展,
成為一切生物中的優勝者。
Without words,
without writing and without books
there would be no history,
there could be no concept of humanity.
( Hermann Hesse )
如果說「複雜工具的製造和運用」是「人類文明進化 2.0」,
那麼「文字和印刷術的發明」及隨之而來的「語言進化」,
就是「人類文明進化 3.0」。
人類文明進化的第三個階段,
是在人類解決了餬口的問題之後,社會分工更為細緻,
可以養活了一批不用勞力,只需勞心的有閑階級,
形成了「文化的發展」,包括文學、音樂和藝術!
使人類和其他動物真正區分出來。
文化的發展,
讓人類在思想和理想兩方面都有大幅度的進展,
在物質世界之外創造出概念的世界。
人類文明進化的第四個階段,
是「精神文明的發展」,大約只不過三百多年,
包括「哲學」和「科學」兩大範疇的發展,
讓人類尋根究柢、尊重真理的精神得以發揚光大。
「精神文明的展現」,
讓人類擺離了迷信 superstition 的枷鎖、
某些傳統 tradition 的束縛,
與及對權威 authority 盲目的順從,
讓人類「創造 / 發現」概念和精神的世界,
得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當機械取代了大部份勞動力,精神文明的發展一日千里。
人類和其他高等生物的分歧就越來越大。
然而科學的發展帶來三大問題:
1. 雖然科學發展一日千里,成績有目共睹,
但一般人只喜歡享受科學的成果,
並不重視如何將科學精神應用到其他的範疇。
2. 科學的高速度發展,配合了資本主義的貪婪,
超越了人類道德和精神文明的步伐,
於是便衍生出足以令人類自我毀滅的元素。
3. 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
如果一個社會不重視精神文明的發展,
如果一個社會不汲取其他社會的經驗和教訓,
積極去蕪存菁,改革政治、經濟、社會及教育制度,
反而讓善和惡一同成長,讓虛偽和大愛和平共存,
這個社會的文明就必然會衰落,甚至滅亡。
這個第四階段關係到人類精神文明的生死存亡,
一旦人類停止追求科學精神,
停止追求神聖和抽象的概念,
停止追求內省和自我批判的修行功夫,
停止思考和辯論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人類精神文明就難免會在垂死的邊緣掙扎。
Deepak Chopra
Way of the Wizar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yMfuTzSDLw
人類文明進化當然不會一帆風順!
期間某些宗教的發展和勢力,
人類對語意不清和模糊的概念難捨難棄,
都曾經阻礙科學精神和哲學思維的發展,
拖慢了這個階段的步伐。
人類現時就是置身在這個階段之中。
堅持「宗教精神」和「擁抱虛偽的宗教」之間的拉鋸戰,
可以說是「人類文明進化 4.0」。
語言容易含糊,容易產生誤會,
所以文字是較之語言更為重要的溝通工具。
如果說人和其他動物的分別在於抽象概念的溝通,
那麼優秀的人類和平庸的人類的分別,
就在於語言和概念的「清晰 / 精確」度;
而詭詐的人類和平庸的人類的分別,就在人格。
科學的意圖,就是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理,
當宗教還在「自稱追求善、但拒絕真誠、主動擁抱虛偽」
的自我矛盾中浸泡,
當哲學還在相對地曖昧的詞彙中打滾的時候,
科學明顯地已經跑了出來。
Science is a human creation, rather than
an autonomous, non-human or per se “thing”
with intrinsic rules of its own.
Its origins are in human motives, its goals
are human goals, and it is created, renewed,
and maintained by human beings.
Its laws, organization, and articulations
rest not only on the nature of the reality
that it discovers, but also on the nature
of the human nature that does the discovering.
( Abraham H. Maslow )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is the result of
endowing with the fruits of a dozen men of
genius a population which is
emotionally at the level of savages and
culturally at the level of schoolboys.
( Cyril Joad )
由於人類社會的分工合作,讓有思考能力的人處理思考,
所以平庸的大多數可以享用他們思考的成果。
It is a profoundly erroneous truism that we
should cultivate the habit of thinking of what
we are doing. The precise opposite is the case.
Civilization advances by extending the number
of important operations which we can perform
without thinking about them.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人類文明進化的第五個階段,
應該是建設「烏托邦」utopia,在地球上製造人類的天堂!
建設「烏托邦」,應該是「人類文明進化 5.0」了。
唯一可惜的是,人類在科學之上採取了分工合作的方式,
忽略了將科學發展所依賴的科學精神,貫注在整體社會之中,
結果是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不斷地增加,
人類對人性本身的認識,亦由歷史中不斷地得到證明,
但人類對如何管理精神文明的發展,
如何發展社會制度,讓精神文明能夠去蕪存菁,擇善固執,
讓善成為主流力量,控制惡的小人得志、厚顏無恥,
還是在十分原始階段。
參考:
《人類必須創造烏托邦》(上)
《人類必須創造烏托邦》(中)
《人類必須創造烏托邦》(下)
北宋邵雍的《漁樵問對》中,就有這樣一段對話:
樵者曰:
「善人常寡,而不善人常眾;
治世常少,亂世常多,何以知其然耶?」
曰:「觀之於物,何物不然?譬諸五穀,耘之而不苗者有矣。
蓬莠不耘而猶生,耘之而求其盡也,亦未如之何矣!
由是知君子小人之道,有自來矣。
君子見善則喜之,見不善則遠之;
小人見善則疾之,見不善則喜之。善惡各從其類也。
君子見善則就之,見不善則違之;
小人見善則違之,見不善則就之;
君子見義則遷,見利則止;小人見義則止,見利則遷。
遷義則利人,遷利則害人。利人與害人,相去一何遠耶?
家與國一也,其興也,君子常多而小人常鮮。
其亡也,小人常多而君子常鮮。
君子多而去之者,小人也;小人多而去之者,君子也。
君子好生,小人好殺;好生則世治,好殺則世亂。
君子好義,小人好利。治世則好義,亂世則好利。其理一也。
《科學和人類文明的發展》(一)
[前科學時代]
人類之所以異於飛禽走獸,表面上看來,
應該是由於人類懂得「工具的運用」use of tools,
但現時生物學家已經知道其實很多生物都懂得運用工具,
只不過人類懂得用簡單的工具再製造比較複雜一點的工具,
但這一點依然不是人類文明進化的關鍵。
Man begins to seek answers to the riddles
which still perplex the most abstruse of
philosophers before he begins to wear clothes
or use metal implements.
( Norman Campbell, 1962 )
自有人類以來,人類就有求知的欲望,
人類對他自己提出的問題喜歡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Man has always required an explanation for all of
those things in the world he did not understand.
If an explanation was not available, he created one.
( Jim Crawford )
原始人類對自然界的種種「暴力」惶恐不安,
於是創造了各式各樣的「解釋」去安定自己的心,
所以前科學時代,是神話的時代!
A paradoxical consequence of man’s predilection
for logical thought was his invention of the
important concept of the supernatural…to provide
an ‘explanation’ for matters he despaired of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process of transferring one after
another aspect of human experience from the
supernatural category into the realm of natural law.
( D. Woolridge )
自然界令人類惶恐不安的這種「不安感」insecurity,
加上人類的「好奇心」curiosity,
和克服環境挑戰的「野心」ambition,
一向是促使人類文明向前邁進的三大動力:
Were it not for insecurity, the human race probably
would never have advanced beyond the mentality of
the caveman. Insecurity in some form is behind most
of the progress mankind has made. Curiosity and
ambition are strong driving forces in human nature,
but the tension of insecurity is frequently needed to
prod men into action. If 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 insecurity is surely its father.
( Bulletin of the University of Dayton, 1964 )
在科學還未興起之前,
人類關於宇宙、科學和宗教的諸多問題,是糾結在一起來思考的。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所以一般人都恐懼意識形態和行為與眾不同,
當其中部份優秀的人類開始有足夠的勇氣,擺脫群體的愚昧,
決定將「理性」reason 和「信念」belief 分家,
擺脫傳統的舊思維和宗教霸權的枷鎖,
轉為擁抱懷疑的精神,擁抱理性和獨立的思考、要求證據的時候,
科學才可以誕生。
所以歐洲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和科學發展,
在人類的歷史上是一浪接一浪地進行的。
結果科學取代了神話的位置,知識取代了無知和迷信,
理性開始歧視愚昧,和它劃清界線!
可以說「擁抱理性」才是「人類文明進化 1.0」。
《科學世界》(三)
[尊重和歧視並行不悖]
不要以為讀過大學的人就一定懂得甚麼是科學,
也不要以為在大學裡選修科學的人就一定懂得甚麼是科學。
由於在香港的大學裡,
科學的哲學和科學的歷史並不屬於必修科目,
所以我們的大學畢業生很多都不懂得甚麼是科學,
不懂得科學信仰,不懂得科學精神,不懂得科學制度,
尤其不懂得科學對不認識科學是甚麼的愚蠢人的歧視,
這些愚蠢人往往只懂得科技這種科學的成果,
但對於科學為何能夠成功卻一頭霧水,但安於無知,
而這些愚蠢人卻偏偏喜歡插手他們不懂得的範疇!
所以常常會見到一個大學畢業生,正在把玩著手機,
口若懸河地發表他的理論:
追求真理,有人說是夢想,其實只不過是空想,
因為人類永遠不能夠掌握真理。
科學從來都沒有意圖一步登天,
科學從一開始就是步步為營,摸著石頭過河,
拒絕平庸,踢走愚蠢人,只留下有腦的人,
並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依賴同道中人互相批判及砥礪,
日積月累,鍥而不捨,嘗試一步一步地「迫近真理」。
事實上接近真理,非常難!難比登天!
科學以追求真理為目的,所以一定迎難而上,
但科學的迎難而上,從來都不是螳臂擋車,
科學的迎難而上,是愚公移山的精神。
關於「溝通」,一般市民都不知道,
科學界是「尊重」和「歧視」一齊並行不悖,
具備科學態度及有腦的人,即使說錯了,
仍然會得到「尊重」;
不知道甚麼是科學態度兼冇腦的人,備受「歧視」,
沒有人會肯花時間和他「溝通」。
「歧視」冇腦是科學界成功的因素之一!
其實這就是《大學》裡所說的
「無情者,不得盡其辭」的一種處理方法。
而中國傳統的所謂「擇善固執」,
根本就是尊重善和歧視惡;
而所謂「去蕪存菁」,根本就是尊重菁和歧視蕪。
但必須弄清楚一點,
就是科學界只是「歧視」這位仁兄在科學方面的冇腦,
並不「歧視」這位仁兄的個人及這位仁兄其他各方面的才幹。
科學的制度完全不像政治制度,
科學的制度像研究所,政治制度像小學。
科學需要有腦和喜歡批判的人,政治則只吸引野心家。
所以 Albert Camus 才會說:
Politics and the fate of mankind are formed
by men without ideals and without greatness.
Those who have greatness within them
do not go in for politics.
科學的制度是精英主義,
公開歡迎所有有腦的人,並且趕走愚蠢人的參與。
科學對愚蠢從來都沒有同情心,
科學對愚蠢從來都不能夠包容,
科學對愚蠢從來都不慈悲,
科學對愚蠢從來都不會顯示出胸襟、量度與修養!
所以人類的宗教討厭科學,曾經燒死科學家,
雖然科學精神和宗教精神完全沒有衝突。
Truth is the cry of all, but the game of the few.
( Bishop Berkeley, Siris, 1744 )
科學界中人,絕對不是好像那些還擁有童真的藝術家,
說他們大部份不吃人間煙火,倒還接近一點!
但別忘記,一千過讀過科學 (不是科技) 的人之中,
可能只有一個是科學界中人。
由於科學界人數少,
所以社會上的所謂精英往往當他們是高級的蜜蜂,
以為自己才是社會上的主人,
所以肯研究科學哲學、歷史和意識形態的精英,
亦有如鳳毛麟角,
不知道「科學精神」其實蘊藏著人類文明進化的寶藏!
雞同鴨講,也許要等多一百年!
所以和時下的所謂「精英」溝通,只可以談科技,
不應該浪費時間談「科學精神及其運作」,
因為他們不會明白,
而且他們暫時也看不起「科學精神」!
他們重視的只是科技。
正如香港教學界的「精英」和大部份家長一樣,
看不起「教育」,只是重視「教書」和文憑。
[認識科學是甚麼]
想不到「迫近真理」不但是人類的理想,
更是「可以實現的理想」;
不但實現了理想,更加「應用」了理想,
這是近二百年來科學和科技帶給我們的啟示。
為甚麼一些「迫近真理」的東西竟然可以應用?
為甚麼一些抽象的東西竟然可以腳踏實地?
科學是甚麼?
科學是幻想嗎?科學是妄想嗎?科學是空想嗎?
任何喜歡思考的人,可以從不深入地參與任何科學的研究,
但不可以不認識科學究竟是甚麼。
當我們用「科學」這個名詞的時候,
十個普通人之中,其實有九個根本不懂得他究竟想說甚麼。
根據科學歷史、哲學和社會學的研究,
我們知道「科學」至少包括了六個成份:
1. 科學信仰
參考:《科學是一種信仰》(一)《科學是一種信仰》(二)
《科學是一種信仰》(三)《科學是一種信仰》(四)
2. 科學精神
參考:《科學精神》(一)《科學精神》(二)《科學精神》(三)
《科學精神》(四)《科學精神》(五)《科學精神》(六)《科學精神》(七)
3. 科學方法──問問題、做實驗、提出假說、再做實驗
4. 科學制度──專業、小圈子、公開、透明
5. 用科學方法和科學制度產生出來的科學知識。
6. 科學應用──科技
雖然「科學」並不複雜,但亦沒有一般人想像那麼簡單,
當然不可能是我們喜歡怎樣定義「科學」就怎樣定義。
當一般人用「科學」這個名詞的時候,
他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甚麼。
出現這個問題的主因,是由於我們中學的課程,
從來都不知道「認識科學是甚麼」竟然是這麼重要!
《科學世界》(二)
荀子《勸學》篇中指出:
「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近二百年來科學的發展和歷史告訴我們,人類「征服」大自然,
靠的只不過是這「六道板斧」:
1. 開放式小圈子的集體智慧,
2. 日積月累,鍥而不捨的功夫,
3. 發展小圈子內共同使用的精密語言,
4. 根據事實而互相作出的最嚴苛挑剔──批判,
5. 小圈子做初級裁判,自然界做最後裁判,
6. 拒絕平庸,不斷地站在一個接著一個巨人的肩膀上。
No bird soars too high
if he soars with his own wings.
( William Blake, Marriage of Heaven and Hell, 1793 )
If I have seen fa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 Bernard of Chartres )
簡而言之,科學界遵循一條定律,就是
The Principle of Consensus of Significant Others。
而所謂 Significant Others,
就是小圈子內受過專業訓練和有思考能力的同業。
There is nothing more odious than the majority.
It consists of a few powerful men who lead the way;
of accommodating rascals and submissive weaklings;
and of a mass of men who trot after them without
in the least knowing their own minds.
( Goethe )
One machine can do the work of fifty ordinary men.
No machine can do the work of one extraordinary man.
( Elbert Hubbard )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is the result of endowing
with the fruits of a dozen men of genius a population
which is emotionally at the level of savages and
culturally at the level of schoolboys.
( Cyril Joad )
Only when he has published his ideas and findings
has the scientist made his contribution, and only
when he has thus made it part of the public domain
of scholarship can he truly lay claim to it as his own.
For his claim resides only in the recognition accorded
by peers in the social system of science through
reference to his work.
( Robert K. Merton )
筆者認為科學的「六道板斧」,
蘊藏著現代精神文明中執行方法上最頂尖的精華!
筆者可以大膽地說一句,
不懂得科學世界和她蘊涵的精神的人,
根本不懂得甚麼叫做「集體智慧」,
不懂得「集思廣益」的最高境界是甚麼!
一般市民只知科學界重視「理性」,
但重視到甚麼程度,如何操作,一無所知;
一般市民只知科學界有一個「包容和開放的環境」,
但究竟如何包容,如何開放,一無所知;
一般市民只知科學界重視「實驗」,
但如何進行「實驗」,可能只有小部份人知;
一般市民只知科學界重視「溝通」,
但科學家究竟如何「溝通」,市民一無所知;
一般市民只知科學界「競爭」激烈,
但科學家「競爭」的目的和目標,市民一無所知,
科學界如何對待「競爭」的失敗者,市民一無所知,
為甚麼科學界的革命不需要流血,市民一無所知。
所以說:
「科學世界」百多年來,根本就是和市民生活的世界,
在意識形態之上完全脫節,
只靠科技世界和市民藕斷絲連,雖然這一些絲是鋼絲!
最令人悲哀的是,社會上的思想家,
很多都沒有投身過科學界,
根本不知道原來這個世界中,
還有這樣一個人數少少、無國界的大同世界,
而且成功地發展了一百多年;
另一方面,科學界 (不是科技界) 中人,
性格上對政治和社會有興趣的有如鳳毛麟角。
兩個世界的人,就有如火星人和地球人一樣,
難以溝通!